您的位置:群走網>學習總結>文房四寶是指哪四樣
文房四寶是指哪四樣
更新時間:2022-04-04 22:23:27
  • 相關推薦
文房四寶是指哪四樣

  文房四寶是對紙、墨、筆、硯四種文具的統稱,因為中國書法的工具和材料基本上是由筆、墨、紙、硯演變而來的,人們把它們稱為“文房四寶”大致是說它們是文人書房中必備的四件寶貝。因為中國古代文人基本上都是或能書,或能畫,或既能書又能畫的,是離不開筆墨紙硯這四件寶貝的。

  "文房"之名,起于我國歷史上南北朝時期,專指文人書房而言,以筆、墨、紙、硯為文房所使用,而被人們譽為“文房四寶”。文房用具除四寶以外,還有筆筒、筆架、墨床、墨盒、臂擱、筆洗、書鎮、水丞、水勺、硯滴、硯匣、印泥、印盒、裁刀、圖章、卷筒等等,也都是書房中的必備之品。下面為大家詳細介紹這四寶:

  1、筆

  最早的毛筆,大約可追溯到二千多年之前。西周以上雖然迄今尚未見有毛筆的實物,但從史前的彩陶花紋、商代的甲骨文等上可覓到些許用筆的跡象。東周的竹木簡、縑帛上已廣泛使用毛筆來書寫。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發現了春秋時期的毛筆,是目前發現最早的筆。其后,湖南省長沙市左家公山出土的戰國筆,湖北省云夢縣睡虎地、甘肅省天水市放馬灘出土的秦筆,及長沙馬王堆、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甘肅省武威市、敦煌市懸泉置和馬圈灣、內蒙古自治區古居延地區的漢筆,武威的西晉筆等都是上古時代遺存的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料。

  我國的書寫用筆起源很早。根據未經刀刻過的甲骨文字確定,夏商時期就已經有原始的筆了。如果再從新石器時期彩陶上頭的花紋圖案來看,筆的產生還能夠追溯到五千多年以前。到春秋戰國時期,各國都已經制作和使用書寫用筆了。那時筆的名稱繁多:吳國叫“不律”,燕國叫“弗”,楚國叫“幸”,秦國叫“筆”。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后,“筆”就成了定名,一向沿用至今。傳說,我們此刻所用的毛筆是由戰國時期的秦國大將蒙恬發明的。

  公元前223年,秦國大將蒙括帶領兵馬在中山地區與楚國交戰,雙方打得十分激烈,戰爭拖了很長時間。為了讓秦王能及時了解戰場上的情景,蒙恬要定期寫戰況報告遞送秦王。那時,人們通常是用分簽蘸墨,然后再在絲做的絹布上寫字的,書寫速度很慢。蒙括雖是個武將,卻有著滿肚子的文采。用上頭說的那種筆寫戰況報告,常使他感到影響思緒。那種筆硬硬的,墨水蘸少了,寫不了幾個字就得停下來再蘸,墨水蘸多了,直往下滴,又會把十分貴重的絹給弄臟了。蒙恬以前就萌生過改造筆的念頭,這次要寫很多的戰況報告,這個愿望就越來越強烈了。

  戰爭的間隙中,蒙恬喜歡到野外去打獵。有一天,他打了幾只野兔子回軍營。由于打到的兔子多,拎在手里沉沉的,一只兔子尾巴抱在地上,血水在地上拖出了彎彎曲曲的痕跡。蒙恬見了,心中不由一動:“如果用兔尾代替普通的筆來寫字,不是更好嗎?”

  回到營房之后,蒙恬立刻剪下一條兔尾巴,把它插在一根竹管上,試著用它來寫字,可是兔毛油光光的,不吸墨水,在絹上寫出來的字斷斷續續的,不像樣貌。蒙恬又試了幾次,還是不行,好端端的一塊絹也給浪費了。一氣之下,他把那支“兔毛筆”扔進了門前的山石坑里。

  蒙恬并不甘心失敗,仍然抽時間琢磨別的改善方式。幾天過去了,他還是沒有找到適宜的辦法。這一天,他走出營房,想透透新鮮空氣。走過山石坑時,他又看到了坑里那支被自我扔掉的“兔毛筆”。蒙恬將它撿了起來,用手指捏了捏兔毛,發現兔毛濕源源的,毛色變得更白更柔軟了。蒙恬大受啟發,立刻跑回營房將它往墨汁里一蘸,兔尾這時竟變得十分“聽話”,吸足了墨汁,寫起字來十分流暢,字體也顯得圓潤起來。原先,山石坑里的水包含石灰質,經堿性水的浸泡,兔毛變得柔順起來。由于這支筆是由竹管和兔毛組成的,蒙恬就在當時流行的筆名“幸”字上加了個“竹”字頭,把它叫做“笨”(今日簡寫作“筆”)。

  古筆的品種較多,從筆毫的原料上來分,就曾有兔毛、白羊毛、青羊毛、黃羊毛、羊須、馬毛、鹿毛、麝毛、獾毛、貍毛、貂鼠毛、鼠須、鼠尾、虎毛、狼尾、狐毛、獺毛、猩猩毛、鵝毛、鴨毛、雞毛、雉毛、豬毛、胎發、人須、茅草等。從性能上分,則有硬毫、軟毫、兼毫。從筆管的質地來分,又有水竹、雞毛竹、斑竹、棕竹、紫擅木、雞翅木、檀香木、楠木、花梨木、況香木、雕漆、綠沉漆、螺細、象牙、犀角、牛角、麟角、玳瑁、玉、水晶、琉璃、金、銀、瓷等,不少屬珍貴的材料。

  2、墨

  墨給人的印象似稍嫌單一,但卻是古代書寫中必不可缺的用品。借助于這種獨創的材料,中國書畫奇幻美妙的藝術意境才能得以實現。墨的世界并不乏味,而是內涵豐富。作為一種消耗品,墨能完好如初地呈現于今者,當十分珍貴。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利用天然墨或半天然墨來做為書寫材料。史前的彩陶紋飾、商周的甲骨文、竹木簡牘、縑帛書畫等到處留下了原始用墨的遺痕。文獻記載,古代的墨刑(黥面)、墨繩(木工所用)、墨龜(占卜)也均曾用墨。經過這段漫長的歷程,至漢代,最終開始出現了人工墨品。這種墨原料取自松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之后用模制,墨質堅實。據東漢應劭《漢官儀》記載:“尚書令、仆、丞、郎,月賜愉麋大墨一枚,愉麋小墨一枚。”愉麋在今陜西省千陽縣,靠近終南山,其山右松甚多,用來燒制成墨的煙料,極為有名。

  從制成煙料到最終完成出品,其中還要經過入膠、和劑、蒸杵等多道工序,并有一個模壓成形的過程。墨模的雕刻就是一項重要的工序,也是一個藝術性的創造過程。墨之造型大致有方、長方、圓、橢圓、不規則形等。

  墨模一般是由:正、背、上、下、左、右六塊組成,圓形或偶像形墨模則只需四板或二板合成。內置墨劑,合緊錘砸成品。款識大多刻于側面,以便于重復使用墨模時,容易更換。墨的外表形式多樣,可分本色墨、漆衣墨、漱金墨、漆邊墨。

  3、紙

  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以往為歷史上的文化傳播立下了卓著功勛。即使在機制紙盛行的今日,某些傳統的手工紙依然體現著它不可替代的作用,煥發著獨有的光彩。古紙在留傳下來的古書畫中尚能一窺其貌。

  在紙張發明之前的很長一段時間內,人們是采什么來作為記事材料的呢?根據文獻和實物資料,最早的人們是采用結繩來記事的,遇事打個結,事畢解去。之后又在龜甲獸骨上刻辭,所謂“甲骨文”。在青銅產生以后,又在青銅器上鑄刻銘義,即“金文”或“鐘鼎文”。再后,將字寫在用竹、木削成的片上,稱“竹木簡”,如較寬厚的竹木片則叫“牘”。同時,有的也寫于絲織制品的嫌帛上。先秦以前,除以上記事材料外,還發現了刻于石頭上的文字,比如著名的“石鼓文”。

  一般人們皆知,紙是在東漢由蔡倫發明的。但近年的考古發掘,卻對此提出了疑問。隨著西北絲綢之路沿線考古工作的進展,許多西漢遺址和墓葬被發現,其中也不乏紙的遺物。這些右紙均據其出土的地點而被冠名。

  從目前出土古紙自身的年代順序,能夠分別排列為:西漢早期的放馬灘紙,西漢中期的灞橋紙、懸泉紙、馬圈灣紙、居延紙,西漢晚期的旱灘坡紙。這些紙不但都早于蔡倫紙,并且有些紙上還有墨跡字體,說明已用于文書的書寫。

  4、硯

  硯,也稱"硯臺",被古人譽為"文房四寶之首"。因為墨須加水發磨始能調用,而發墨之石刑則是硯。其中有陶、泥、磚瓦、金屬、漆、瓷、石等,最常見的還是石硯。能夠作硯的石頭極多,我國地大物博,到處是名山大川,自然有多種石頭。產石之處,必然有石工,所以產硯的地方遍布全國各地。

  最著名的是廣東肇慶的端硯、安徽的歙硯、山東魯硯、江西龍尾硯、山西澄泥硯。硯臺的講究是:質細地膩、潤澤凈純、晶瑩平滑、紋理色秀、易發墨而不吸水。有的有乳,有的有眼,有的有帶,有的有星,大約產于有山近水之地為佳。如端硯之出于斧柯,浴在江渭端溪之渚坑中。雖同出一地,其石質也有所不一樣,如有青花、天青者、蕉葉白、魚腦凍、冰紋金星、羅紋、眉子、紅絲、燕子、紫金石、龜石、等。石佳還須工精,硯臺的雕工制作早已構成了一門藝術,從取石、就料、開型、出槽、磨平,雕花等都可運其匠心。有的精品硯已不實用,以其名貴只能作古董觀賞、珍藏,而舍不得濡水發墨了。硯的名貴,有以石質貴者,有以制作貴者,有以名人用而貴者等等。

  硯需常洗,不得與沾染,每發墨必須硯凈水新。墨錠則愈古舊愈好,因時間愈久其膠自然消解,但水不能儲舊,而必須加新。如恐沾油,洗時可用蓮蓬或舊茶葉刷滌。加水以微溫為好,切勿以滾水價值加之,以防爆裂。所以書家不但應懂得用硯,還應會養硯。

  文房四寶這個名稱的由來

  文房四寶,簡單的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文房中的四樣寶貝,或者說四樣物品。

  “文房”在古代指的是文人書房,可是文房二字最初的字面意思并不是指文人的書房。

  《梁書·江革傳》:“此段雍府妙選英材,文房之職,總卿昆季。”從“文房之職”能夠看出,文房在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官方的機構。

  之后,文房演變為讀書人的書房的意思,大概因文房中常有一些小物件,小擺設,所以文房又衍生出文房用品或文房四寶的簡稱的意思。

  以上說的都是“文房”,下邊我們說四寶,關于“四寶”其實之前啟明發布過一篇文章——《文房雅器四十五種(絕對長見識)》,里邊提到了四十多中古人書房中的常見物品。

  “四寶”就是這眾多文房物品中最常用,也是最基礎的幾件,即:筆、墨、紙、硯。

  當然了,歷史上,“文房四寶”所指的幾樣工具也是有一些變化,不一樣時代,文房四寶所指的東西還不一樣。

  在南唐時,“文房四寶”特指安徽宣城諸葛筆(那時候諸葛筆可是全國最牛的,他說第二,沒人敢說第一)、安徽徽州李廷圭墨、安徽徽州澄心堂紙,安徽徽州婺源龍尾硯。

  到了宋朝,“文房四寶”則特指宣筆(安徽宣城)、徽墨(安徽徽州歙縣)、宣紙(安徽宣城涇縣)、歙硯(安徽徽州歙縣)、洮硯(甘肅卓尼縣)、端硯(廣東肇慶,古稱端州)。

  元代以后湖筆(浙江湖州)漸漸興起,宣筆漸衰,這種興衰的更替還涉及到毛筆樣式的轉變的問題,當時宣筆是有心筆,一般筆頭較小,而湖筆則大多是無心散卓筆,筆頭較大,能夠寫更大的字。

  改革開放后,宣筆又漸漸恢復了生機,同時宣筆也出現了很多的散卓筆,可是相比浙江湖州的筆和江西文港的毛筆,已經要影響小很多。

  可是安徽是全國唯一能把筆墨紙硯產齊的地方,宣紙(涇縣)、宣筆(涇縣旌德)、徽墨(績溪旌德)、宣硯(旌德)一向都很有名,徽商也因為做文房四寶的生意而遍布全國各地。

  筆、墨、紙、硯,各有各的用途,各有各的講究,所謂"名硯清水,古墨新發,慣用之筆,陳舊之紙",合起來是整個一套,再寫出我們的文字,綜合成為我們獨特的傳統書法藝術。它不但為我們自我欣賞,而是越來越得到了世界各國人們的矚目、珍愛。筆掭:又稱筆硯,用于驗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在古代除了筆、墨、紙、硯這四種主要文具外,還有一些與之配套的其他器具,例如:

  1、筆掭:用于研墨濃淡或理順筆毫,常制成片狀樹葉形。

  2、臂擱:寫字時為防墨沾污手,墊于臂下的用具。呈拱形,以竹制品為佳。

  3、筆筒:筆不用時插放其內。

  4、筆洗:筆使用后以之濯洗余墨。

  5、墨床:墨研磨中稍事停歇,因磨墨處濕潤,以供臨時擱墨之用。

  6、詩筒:日常吟詠唱和書于詩箋后,可供插放的用具。

  7、筆架:供架筆所用。往往作山峰形,凹處可置筆。

【文房四寶是指哪四樣】相關文章:

工業三廢是指哪三個03-21

三無產品是指哪三無03-14

時間都去哪了02-17

時間去哪了作文02-21

時間都去哪了作文02-23

快樂都去哪了作文03-03

時間都去哪了作文01-27

時間都去哪了的作文04-20

時間都去哪了經典說說11-10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色综合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亚洲欧美动漫传媒国产日韩 | 亚洲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 |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三区 | 在线观看激情AV更新 | 视频一区网友自拍第二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