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賞析其實就是指欣賞并分析,這是一個通過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經驗、藝術觀點等地方去鑒賞與分析得出理性認知的過程。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故都的秋賞析,歡迎閱讀與收藏。
故都的秋賞析 篇1
讀罷郁達夫的《故都的秋》,文章里那種濃濃的秋意深深地吸引著我,那里的秋雨,那里的秋蟬,那里的秋果,那里的一切一切,都是那么的迷人,那么的富有韻味,令人遐想無限。
作者善于抓住秋的特點來寫秋,五幅圖畫,寫“庭院讀秋”,突出故都之秋的“清”;寫“清晨踏秋”,突出故都秋的“靜”;寫“秋蟬啼秋”,連用“衰弱”“殘聲”“啼唱”“嘶叫”四個詞,把秋的“悲”渲染得淋漓盡致;寫“閑人秋嘆”天灰、風涼、雨歇、云卷、天晴,突出沉重凄涼;寫“柿棗映秋”,讓故都之秋“悲”并且“壯”,平添了一份眷戀向往之情。在景物的著色上個性偏愛冷色,如“碧綠的天色”“牽;ǖ乃{朵”“淡綠微黃棗子顆兒”,柳陰下的絲絲日光,這些單的、純的、淡的、暗的色彩,都與作者寂寞的感受有關。
作者注意調動不一樣的'感覺寫秋,如視覺,天是“碧綠的”,“秋草”是“尖細且長”的,如視覺作者個性選用一些很輕很細的音響,如“西山的蟲唱”、悠遠的鐘聲、“馴鴿的飛聲”、寒蟬的嘶鳴、息列索落的雨聲、都市閑人緩慢悠閑的微嘆。這些細微響動,普通人很容易忽視,但在敏感寂寞的作者心中卻留下很深的痕跡。
作者還很細膩地展示自我在觀景賞景時的感觸,如:“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靜對著喇叭似的牽;ǖ乃{朵”,看“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踩在槐樹的落蕊上,“感出一點點極細微極柔軟的觸覺”。
《故都的秋》起筆便見不凡,直接切入主題!扒锾,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可是想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彼贿h千里竟是為了飽嘗一下北國古都的“秋”,其情的強烈溢于言外,又給讀者留下一個大的懸念,究竟這北方的秋,因何以這樣引人
之后作者又很簡約的把文章遞進開來:這古都的秋,僅有在北方才能領略得到。因為“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雕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一個人夾在蘇州上海杭州,或廈門香港廣州的市民中間,渾渾沌沌地過去,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蓖瑫r,還蠻有深意的說出了一番話:“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適宜的!憋@然,要想領略這秋,并不在于人人都懂得的都贊美的名花和美酒之美上,秋之領略,就應在哪里呢此時,他筆鋒一轉,把我們帶進了北方的秋天里。從常見的幾樣毫無關聯的景物里,并列的,散散的,曲盡其妙又極研盡致勾勒出秋“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
總的來說,《故都的秋》通篇無一“愁”字,話到唇邊不言愁,但處處潛著“愁”的落寞。
故都的秋賞析 篇2
郁達夫博學多才,對中國的古典詩文有很深的造詣,尤其是對古詩,他更是癡情過人,因而,在他的散文創作里,便自覺不自覺的借用了古典詩歌的美學觀,是自我的散文到達了“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藝術境界。
如果說朱自清的散文《春》是一幅色彩欲滴的油畫,那么郁達夫的《故都的秋》便是一幅素淡典雅的大幅水墨了,說其大,是因為這幅水墨有必須的連續性,是由幾幅角度不一樣,濃淡不一的水墨圖組合而成,這仿佛是借用了電影中“蒙太奇”的表現手法,給人以動感。
1、秋園小景:在北國,秋天的夜似乎比秋天的白日來得更清,來得更靜,來得更悲涼,那高掛的殘月,紛飛的蘆花,飄蕩的柳影,西山的蟲唱,合著潭柘寺那清越的鐘聲,更給人一種凄冷的感覺,這幅秋夜小景的色調是素淡的,組合在一齊,展現出很強的立體感。整幅畫,靜中有動,以動襯靜,尤其是那秋風里的鐘聲,隱隱約約,大有“夜半鐘聲到客船”的魅力。
2、秋晨寫生:月落下去了,東天漏出了幾縷陽光。透過槐樹葉底灑落下稀疏斑駁的影子,照在那纏繞著破墻壁的牽;ㄉ。人從那破屋里走出來,踏在那滿地槐樹的落蕊上,頓時添了幾分秋意。作者從高處寫到地處,從物寫到人,從眼中景寫到心中景,使得整幅畫渾然一體而又層次分明,尤其是那藍的或紫的牽牛花,更是惹人眼,看著它,在這秋意濃濃的早晨又怎能不生出幾分凄涼呢在這牽牛花底下那“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的確是這素雅的秋;ǖ呐阋r,使得這故都的秋味更濃,也更令人傷感。心緒郁悶的人兒,在這幅秋調里,顯的是那般和諧那般勻稱,那般有味。從而也使得這幅秋晨小景添了幾分動感。觀賞著這幅畫,就仿佛喝了一杯味道不烈卻很濃的.醇酒,喝過之后芳香猶存,讓人時不時的回味。
3、秋雨蒙蒙。太陽漸漸的高起來了,整個宇宙都亮堂起來,夜里、清晨的那些寒意也漸漸遠去,這似乎能叫人暫時忘卻秋天的來臨,然而這些情感瞬間便被那衰弱的蟬聲消退了。聽著那有氣無力的叫聲,人會怎樣想呢能不感到秋天的味道嗎更何況,隨著一陣秋風吹過,秋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來了”。
這淅淅瀝瀝的秋雨忽的使人想起“一層秋雨一層涼”的話來,這幅圖畫是變化著的,作者的筆力側重描摹景色,讀過之后,使人仿佛看到蟬那微微顫動的薄翅,仿佛感受到了那涼絲絲的雨滴,仿佛看到了那“銜著煙管”,袖著雙手,站在橋頭樹底下的閑人,自然也仿佛聽到了他的那近于唱的對白,這幅秋雨蒙蒙圖,作者側重的不是色彩,而是聲音和感覺,這在繪畫史上倒是很獨特的,就仿佛齊白石老人那幅“蛙聲十里出山泉”的名畫,畫面上僅有幾只蝌蚪,留在人心里的卻是那悠揚不絕的蛙聲。
4、秋意棗子圖。初讀《故都的秋》時很不明白,這篇以素淡、凄冷為基調的散文為何著出這么紅艷的一筆,等細細品過之后,便從中嘗到了秋的真正滋味,棗子樹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屋角、墻頭、茅房邊上、灶房門口,它都會一株一株的長大起來”,這其實是作者心中那股郁積了好久的力量的寫照。棗子由鮮綠到微黃,繼而便是紅艷艷,這紅色是生命的象征,當這紅艷艷的色彩涂抹在這整幅水墨畫上時,凄冷中便透出一絲暖意,使人禁不住想起那“春天來了,冬天還會遠嗎”的詩句。正因為作者沒有被這秋天的凄涼所淹沒,所以作者筆下的秋才沒有變態,才在冷色調中透出一股欣欣向榮的力量,從而在藝術鑒賞方面,使得這“棗子紅”與前面幾幅畫的素淡在色彩上構成了鮮明的比較,也從而使得整幅水墨在變化之中顯示出“紅杏枝頭春意鬧”的意境。
故都的秋賞析 篇3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庇们叭说倪@一標準來欣賞郁達夫的散文,不難看出,他的散文便屬于“有境界“一類,這從《故都的秋》里也可領略到。意境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這篇《故都的秋》便屬“有我之境”,通篇看似寫景,但通觀全文無有一處不是“以我觀物”,諸“物皆著我之色彩”,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也。作者為何要頌北國的秋呢因為當時的作者由于受到國民黨的白色恐怖威脅等原因,從上海移居杭州,從斗爭的前線撤退到游玩山水的隱逸閑適的'生活之間,思想苦悶,其內心世界自然也是以“清”“靜”“悲涼”為主旋律的,因而,他便對合乎這種內心色調的北國的秋天充滿了感情,借助秋天的“清”“靜”“悲涼”宣泄胸中的苦悶,并且到達了人和物的共鳴、。正因為作者是用真情來描繪物體的,因而便使得一切秋景都蒙上了作者那沉郁的主觀色彩,使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景隨情來,情隨景生,到達了一種渾然天成的藝術境界。你看:“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概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边@是單純的寫
景嗎不,那里跳動著一顆看似平靜實際落寞惆悵的心!
文章的結尾“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是能夠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是整首樂章的最強音,是整幅畫中最精彩的一筆,言已盡而意未止,在藝術效果上到達“如撞鐘,伸縮有度”的境界,既充分展示了作者藝術上的獨具匠心,而又水到渠成不露雕琢之痕。
最終順便提一下,欣賞故都的秋不可不把南國的秋也放在欣賞之列,僅有比較著欣賞才能真正體會到故都的秋味、秋情、秋韻。
故都的秋賞析 篇4
一是寫北國槐樹的落蕊。作者細膩地描繪了掃街的掃這一種“像花而又不是花”的落蕊的情狀,并說“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為何覺得落寞呢?因為他由槐樹落蕊而想起了“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也就是說他內心此時正彌漫了傳統的悲秋情緒,這正是文中所謂“深沉的地方”。
二是寫“秋蟬的衰弱的'殘聲”。他為什么要寫這蟬聲呢?因為秋天一來,蟬的生命就漸近終點,這與秋天一來草木便要凋零是一致的。應對動植物這種“生命杯具”,像郁達夫這樣一個文人,心中怎會不聯想到自身的悲哀呢?并且,寫秋蟬殘聲也是古已有之的,比如駱賓王《在獄詠蟬》中的“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西陸,指秋天。玄鬢影,指蟬。作者注),就是再明顯可是的例子。
三是文中的議論部分。在那里,作者不僅僅承認“中國的文人學士,尤其是詩人,都帶著很濃厚的頹廢色彩,所以中國的詩文里,頌贊秋的文字異常的多”,并且還舉出了“秋士的成語”、“歐陽子的秋聲與蘇東坡的赤壁賦等”例子,同時指出“外國的詩人,又何嘗不然”的事實,最終歸結出凡“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異常引起深沉,幽遠,蕭索的感觸來的”這一句中心性話語。如果說作者開始寫槐樹落蕊時的落寞還只是“潛意識下的”,那么這一段議論則已升至意識層面了。
故都的秋賞析 篇5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讀了這兩段,誰不覺得作者在寫詩在娓娓的敘述之中,創造了無窮的詩意。首先作者選擇的事物,具有詩意,其中有動(涼風、落雨、云逝)有靜(灰沉沉的天,無聲無息的落蕊),亦情亦景。行文像輕輕飄浮的白云,又像叮咚作響的山泉,自然的韻律和音樂的節奏融化在平靜細膩的描繪中。王漁洋所說的.“神韻”也巧妙地蘊藉在“息列索落”的秋雨中,蘊藉在“微細柔軟”的落蕊里,或有聲或無聲,或狀物或寄情,字里行間暗暗地滲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調。這是自然界里最美的一種韻律。
詩歌的聲韻和節奏,加強了《故都的秋》的音樂美。“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上頭三句,結構相同,動詞后面均輔以結構助詞“得”,形式整齊劃一,有一種整體的美感。作謂語的形容詞,“慢”“潤”“淡”,表現的都是平淡細膩的意味。它們又都是響亮的音節節!奥(màn)“潤”(rùn)“淡”(dàn)聲調相同,前后兩字又押韻,這樣讀起來聲韻鏗鏘,語勢貫通,具有很強的音樂感。托爾斯泰以往說過:“一個修飾語用得有力,其結果不但被修飾的詞,并且連動詞甚至插入語也顯得十分強勁有力!(《論創作》)由于《故都的秋》里很多詞語具有這個特點(如上文的“潤”“淡”等),讀起來顯得很有節奏。再看下頭:“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弊髡甙堰@些名勝用一個個偏正詞組整齊地排列起來,回旋往復,像一串珠璣那樣,有著明麗輕快的韻律和節奏。
一切景語皆情語。這篇散文“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境的折射,在郁達夫很多的寫景抒情散文中,是很有特色的一篇。
故都的秋賞析 篇6
《故都的秋》開篇就以北國之秋與江南之秋作比較。先描述江南秋景的特點,“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并且又時常多雨而少風”。然后由景及人,表達自我于江南秋景中的感受,“不飽”、“不透”、“不到十足”的敘寫,充分表現了作者不喜歡江南之秋的情緒。為了更好地表達這種情緒,作者還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來加強,“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種半開半醉的狀態,在領略秋的過程上,是不適宜的”。由此,作者烘托的北國之秋的“清”、“靜”、“悲涼”就異常地引人注目,引人去探尋感知了。??
接下來,作者用很大篇幅來記敘描述北國之秋,其“清”、“靜”、“悲涼”的特點于字里行間滲透出來。秋晨觀景、秋槐落蕊、秋蟬殘鳴、秋雨閑人以及秋果幾個畫面,選景細微,表意卻悠遠深沉。如在秋晨觀景的描述中,作者沒有寫北平的高樓華宇、雕欄畫棟,而是以破屋為入景點,恰恰合于那里的.秋韻!昂芨吆芨叩谋叹G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的飛聲”、“像喇叭似的牽;ǖ乃{朵”,這一切景物的出現就已讓人的心受到觸動,然后你會在一種高遠、清涼、空蕩的淡淡悲傷中不斷地感動著。而當你細細品味那“槐樹葉底”“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時,幾乎能感覺到溫暖、和緩的秋天的陽光從臂彎流過,那一刻你確切地明白了郁達夫帶給我們的生活感受是那么的豐富細膩。
最終,作者在文章結尾以議論收筆,再次用比較,又輔以比喻的修辭手法來贊頌北國之秋,表達自我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
故都的秋賞析 篇7
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等棗樹葉落,棗子紅完……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國的清秋的佳日。
這節是以棗子顏色的變化,來寫季節特征的,是從動的角度描繪色彩的。讀者可依靠文中色彩的細微變化展開想像,從而認識事物。很顯然,前面的畫面是由空間的若干色點來組成的。棗子由淡綠到微黃再到紅完,無疑是一條線上的色彩,宛如物理學上的光譜圖,輕度的差異都能分辨出來。若不是對事物觀察得細致,感觸得入微,是難以如此準確表現出來的。
《故都的秋》像一塊晶瑩的玻璃,還透射出了一些不曾著色的顏色,請看: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
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
最好,還要在牽;ǖ,叫長著幾根疏疏落落的.尖細且長的秋草……
西北風就要起來了。北方便是塵沙灰土的世界……
上頭幾句,并沒有直接表現色彩的詞句,但由于作者將一些具有某種色彩的特征性事物展示給了讀者,讀者能夠根據作品的藝術境界,加上自我對生活的觀察體驗,給事物“補”上它的色彩(客觀或主觀的)。不是嗎透過上頭的敘述,人們會在腦海里呈現出金燦燦的陽光和枯黃的小草的形象;看到沙塵灰土的飛揚,讀者也會和作者一樣,生出“朔風動勁草,邊馬有歸心”的冷落荒涼的悲感。文章的資料也在不斷地向內部開拓,逐漸顯示出它的深度。再如“廿四橋的明月”“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也同樣具有這種特征。
韻律感和音樂美,在《故都的秋》中表現得比較強烈。韻律本是詩歌的專門術語,那里借以揭示這篇散文的詩意美。
關于散文的自然韻律,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里,作過明確的闡述。他說:“在散文里,那種王漁洋所說的神韻,若不以音律的死律而講,專指廣義的自然韻律……卻也能夠有;因為四季的來復,陰陽的配合……無一不合于自然的韻律的。”這就是說,自然萬物的運動都在自覺或不自覺地遵循著某種規律和節奏,這便是一種自然的韻律,作為描繪自然風物的散文,自然是能夠具備這一美學特征的。郁達夫寫《故都的秋》時,正是為“良友”圖書公司編選散文二集的前夕,因而這篇作品是較好地體現著這種藝術主張的。
故都的秋賞析 篇8
郁達夫是位卓越的語言大師,或描述,或記敘,或狀物或憶史,都能揮灑自如,游刃有余,并且能文隨意遣,無復窒礙,《故都的秋》便充分展示了作者駕馭語言的文字功力,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他的語言的俊逸的風格。
1、音樂美。說郁達夫的散文是情文并茂是一點也可是分的,因為他的散文,個性是后期的游記散文,都是象寫詩般的斗學之作。因而,其語言風格便表現了一種音樂美。這種音樂自然不是鋼琴曲,而是笛簫重奏!扒锾,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開篇這短短的一句,石破天驚,體現出了他語言的本色:清婉樸實而又一唱三嘆,既透出了笛聲的清越,又顯出了蕭聲的哀婉。前半句一反常態,大有劉禹錫的“古人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的”氣勢,然而后半句卻又峰回路轉,一下子進入秋的悲涼氣氛里,一揚一頓,揚,寫出作者對秋的萬般哀傷,抑,卻又勾起了人的萬般情思,仿佛《明湖居聽書》里白妞的唱書,又像秋天的雨,下的淅淅瀝瀝,涼的徹頭徹骨,至于篇中那寫秋雨的句子,就更具有音樂般的美妙了“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雨下的奇,下得有味,下的更像樣!焙蟀刖湟浴跋隆边@個動詞為基本點,之后用“奇”“有味”“更像樣”依次與之組合,這邊很像音樂中的漸強樂指,越唱越響亮,越唱情越濃。“可不是一層秋雨一層涼了!”這股都特有的韻律真可謂蕩氣回腸,結尾處“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跟開頭的句式相應和,這反復詠唱的格調完完全全是是一種音樂的語言。
當然,說《故都的秋》的語言具有音樂美,并不僅僅僅局限于以上幾點。能夠說,該文的字里行間,無不透出一種音樂的節奏美,旋律美,韻味美。
2、遣詞美!豆识嫉那铩匪郧逍驴∫,語言美妙,這與作者精心選詞用語是分不開的,描繪北國的秋天時,不用多說,只“清”“靜”“悲涼”就足以淋漓盡致的寫出秋天的韻味,更何況,作者賦予了“秋”以味道。“我的不遠千里,要從杭州趕上青島,更要從青島趕上北平來的理由,也可是要飽嘗一嘗這‘秋’,這故都的秋味!倍嗝葱蜗蟮男揶o啊!一個“嘗”字便將作者那滿盛秋天的情懷無疑的披露出來。說在南國的'秋天里,“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總看不飽,嘗不透,賞玩不到十足”其中的“味”“色”“意境”“姿態”自然不必論,單單是那個“飽”字便能夠看出對南國秋天的失望,這其實還是寫作者對北國的秋天的懷念與滿足,只可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寫而已。一
個“飽”字,力透紙背,韻味全出。綜觀全篇,運用精當之詞不少,但細細品來,唯獨從“味”“嘗”“飽”中能夠看出,郁達夫在故都賞秋,不僅僅是用眼看,還用嘴嘗,用心嘗,故都的秋在郁達夫的眼里也不單單具有色彩,更為重要的還是
故都的秋那特有的味道和韻律,這幾個詞用得真可謂是字字千斤啊。
故都的秋賞析 篇9
由主觀感受和客觀描繪的統一而構成的和諧的色彩感和畫面美,是《故都的秋》的第一個特色。
色彩,作為美學上的概念,具有兩個方面的資料:自然界的萬事萬物,無不帶有自身的某種色彩,我們不妨稱它為客觀色彩;客觀存在反映到人的意念上來,它的色彩便帶有必須的主觀性,我們稱它為主觀色彩。這兩種色彩在郁達夫的筆下交相輝映,相得益彰。
秋天,無論在什么地方的秋天,總是好的;可是啊,北國的秋,卻異常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
這“清”“靜”“悲涼”,便是故都北平的秋在作家意念之上的總投影,它構成了文章的基調和底色。讀者也許會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就全文看,作者意在頌秋,為什么一開始就在讀者感情上涂上一層悲涼的色彩呢是不是違反了生活的邏輯不,這種清、靜、悲涼正是故都秋的特色,是作者著力表現的東西,因為這色彩本身就是一種美的表現。劉勰在《文心雕龍·物色》中說:“春秋代序,陰陽慘舒,物色之動,心亦搖焉!笔钦f人的情感隨外物變化而變化,春景使人暢懷,暮秋令人感傷。具有這種感情色彩的語句,《故都的秋》中,還有很多:
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古人所說的梧桐一葉而天下知秋的遙想,大約也就在這些深沉的地方。
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是北國的特產……
如果說用“細膩”來形容“灰土上留下來的”“掃帚的絲紋”還勉強有點客觀性的話,那“清閑”“落寞”則完全是主觀的、意念上的了。一片飄零的槐葉能打動情意,幾聲秋蟲的哀鳴更足以牽動心魄,這種深遠的憂思和孤獨者的冷落之感,正是郁達夫當時的心境。由于在客觀事物的描繪中融進了作家的情緒,自然要覺得落寞和悲涼,和故都北平一樣,作者的感情上也蒙上了一層淡淡的秋意。
在評論古人悲秋時,文章寫道:
足見有感覺的動物,有情趣的人類,對于秋,總是一樣的能異常引起深沉,幽遠,嚴厲,蕭索的感觸來的。
將上述富有主觀色彩的詞語匯集起來:清、清閑──恬靜安謐,這是故都秋的“清”;細膩、幽遠──幽靜深邃,這是秋的“深沉”;落寞、衰弱、蕭條──蕭條凄涼,這是秋的“悲涼”。郁達夫用他的情感繪畫出了一幅細膩深沉的主觀意境圖,它構成了文章的骨架。讀者可在對秋色、秋味,秋的意境和秋的姿態的體味中,感受作品美的力量。優秀的散文作者,往往注意創造詩一般的意境,但大多在對客觀生活的描繪中完成,郁達夫卻注重從主觀感受上來展示北平秋的特色,恐怕是一般人難以企及的。
如果把以上的'主觀色彩稱為“理智的思索”,需要借助讀者的文學素養和必須的鑒賞本事才可完成的話,那么,也能夠把《故都的秋》對客觀色彩的描繪稱為“自然的再現”,它直接訴諸讀者的感官。這篇散文,對于自然風物,既沒有濃妝艷抹的涂飾,也沒有對色彩層次的刻意雕琢,只是在生活的底片上稍事點染,便把自然力賦于北平秋天的種種神韻和盤托出給了它的讀者,既映襯出秋的底色,又和諧著文間的基調。你看:
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說到了牽;,我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色最下。
這是一幅巨大的畫面,帶有立體的美感。碧綠遼闊的天空作了畫的背景;地面上,五顏六色的牽牛花薈萃成流光泛彩的野花圃;天與地之間,間或出現一兩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馴鴿,點綴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間,顯得疏密得體,濃淡相宜,可與天工媲美。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茶碗,舉頭望碧空,俯身擷牽牛,耳邊不時傳來馴鴿的飛聲,畫面有靜有動,繪聲繪色,秋的美、秋的情趣完全融合在藍天白花之中。這種清淡中略帶一點“野味”的情調,體現出故都秋的質樸美和原始美。從表面看,作者只是信筆而至的點綴,其實作者對色彩的選配是頗具匠心的。這幅畫面選用的大多是些“冷色”,如青、藍、灰、白等等,以此來顯示深沉、淡泊的特征。若改用紅、黃、橙等“熱色”,就破壞了主觀色彩的協調和統一,沖淡了故都秋特有的風味和精神。它是作家審美觀點在文學作品中的反映。
故都的秋賞析 篇10
不僅僅是詩人,還有監獄里的囚犯。到了秋天,我想我會感到一種我無法控制的感情。
這種說法應當植根于中國古代的刑罰制度。中國古代刑罰制度發生了許多變化。明清時期,法院審判制度和秋審制度逐漸構成。清朝時,北京師范大學因死罪而開庭審理;在秋天,每年秋天都會為各省等待死刑的囚犯舉行。它能夠分為四類,即“事實”、“中止”、“處罰”、“保全和犧牲”。它由刑事司法部組成,它扮演著皇帝的主角,等待審判。判決將立即作出,并按類別處理。
此外,自漢代以來,它逐漸發展成為一種秋冬季執行制度。所以,秋天對于囚犯,尤其是那些被判處死刑的囚犯來說,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擁有“一種自我無法實現的感情”是很自然的。作者引用這個例子來證明“秋天對于人來說,怎樣可能有一個國家,怎樣可能有人類階級的區別”像所有的動物一樣,當秋天來臨時,人們感到遙遠、嚴酷、荒涼,也就是悲傷。
3.“一層秋雨一層涼!”北方人讀的是數組字,總是像一層層的字,平直甚至,這種讀錯了的歧義是對的。
事實上,當北京人談論秋雨時,并不是“一場秋雨加一場冷雨”,而是“一場秋雨加一場冷雨”,其中“field”一詞不是chng,而是chng。這樣,這句話就被讀出來了,類似于“扁平化、扁平化、扁平化”的'節奏,有點七言詩句的味道。再加上冗長的語調和嘆氣的語調,其《秋》詠嘆調十分強烈。以“綠色”為色彩,以橋影或樹影為暗光,與整篇文章的情感基調相協調。
4.把握敘事線索,表達情感:
本文以“秋味”為線索,構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表達出一種強烈、深沉、飽滿的感覺。從“秋,無論秋在哪里,總是好的”開始,我們設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調,確立了敘事線索——秋的味道。
作者所處的社會環境給他的內心蒙上了焦慮和冷漠的陰影。他追求“純潔”和“寧靜”,籠罩在淡淡的“悲傷”之中。正因為如此,他的作品《秋》、《秋》和《秋》的意境和姿態,自然也籠在一層主觀的情感色彩之中。文章沒有寫香山“溫暖”的紅葉,也沒有寫游客編織的頤和園,而作者“租住在破椽屋里”和“腰斷了,靜靜地應對”藍色的牽;āH欢豆哦记铩凡]有被作者的主觀情感所扭曲,失去了其固有的特色。牽;,下降的雌蕊槐樹,秋蟬的叫聲,秋天的風和雨,和棗樹如此生動而清晰,作者僅用寥寥幾筆勾勒,從而把讀者帶到安靜的和悲傷的秋天,舊的資本。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傷的詞。“物”與“我”的完美交融與統一,體現了作者杰出的藝術才華。這不僅僅是對北平秋的客觀描述,也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反映。
5.舊都秋的結構形式:
本文采用一般-次一般結構形式來寫山水抒情詩。在開頭(1-2段),作者表達了對江南江南秋色的向往。然后,在分節中(從“不在北方的秋天”到“只是感覺底部”),作者從敘事性和議論性兩方面敘述了豐富多彩的秋天場景,并對北方的秋天進行了贊美。敘事部分根據“情”、“景”、“悲”的特征聯系,采用并列結構對京城自然風光進行逐一描述。在討論部分,從中外詩歌散文家的共同情感出發,進一步贊美了中秋節,贊美了中國北方的中秋節。最終,本文對全文進行了總結,并根據總論部分,強調南方秋季的色彩和味道不如北方秋季。它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秋天的深切思念。
故都的秋賞析 篇11
1.形散而神不散!豆识嫉那铩窂哪系奖,從古到今,有物有人,有動有靜,資料豐繁,然而,始終文不離題。字里行間圍繞著對普通生命的欣賞的中心大意,借托秋為主線,層層遞進,有聚有散,信手拈來,首尾相承,流暢貫通,到達了人們所稱謂的形散而神聚的境界。
2.在描述上,細微精致,多采用筆墨藝術,或用淡墨帶過,或用筆觸點染勾勒,構成了呼之欲出的畫面,渲染出秋的意蘊,讓人不自覺地走進文章里。
3.在手法上,主要是經過南北之秋的'比較反襯,或敘或議,“文武之道,一張一弛”,自然而然又含蓄隱約地點出作品的寓意。
4.結構布局渾然天成,語言運用質樸無華,洗煉雋永,行文不做作,不賣弄,無粉飾,給人一種高度的美學境界。作者在文中自始至終渲染的是一種清凈、悲涼的感情氛圍,那不是一種濃烈的渲染,而是一種恬淡的追求。
5.以情馭景,以景顯情,情景交融,渾然一體。作者身處的社會環境,在他內心投下了憂慮和冷落的陰影,他追求“清”、“靜”,并籠罩著淡淡的“悲涼”。正因為這樣,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自然也就籠上了一層主觀感情色彩。文章不寫富有“暖色”的香山紅葉,也不寫游人如織的頤和園;而寫作者“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象喇叭似的牽;ǎǔ瘶s)的藍朵……”可是,“故都的秋”,又并沒有因為作家的主觀感情而受到扭曲,失卻了它固有的特征。那牽;ǎ腔睒涞穆淙铮乔锵s的殘聲,那秋風秋雨,還有那棗子樹,多么逼真,多么清晰!作者只用了寥寥數筆略作勾勒,便將讀者帶進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之中。一切景語皆情語,“物”“我”之間完美的交融和統一,顯示了作家卓越的藝術才華。它既是對北平之秋的客觀描繪,又是作者當時心境的折光和反射。
故都的秋賞析 篇12
《故都的秋》的確是“清”“靜”“悲涼”的。作者為了透過故都的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傳遞他獨特的秋味、秋意、秋情,著意調動了以下一些表現手法,在運思謀篇、遣詞造句、文筆風格以及記敘、描述、議論與抒情的結合上表現了獨特的色彩。
1烘托、對照手法。作者除了直接敘描故都的“秋”外,著意以南方的“秋”為寫照,烘云托月似的映襯出故都秋的濃度與特色。如第二、五、六、十三段,都透過關聯詞如“但”“或”“可是”“并且”等連詞和“也”“更”“都”“總”等副詞將南北的秋姿、秋色、秋味、秋意進行類比,或以正襯反,或以反顯正,或肯定中見出否定,或否定中加強肯定,動用多種句式從側面顯示出了故都秋的“量”與“質”的特色來。表面上,作者好像閑情信筆;而實際上,作者正是透過這間接手法將讀者引入秋的里層,去體會那故都的秋味,去領會那故都秋意,去思考那秋的人生。
2復沓、跌宕手法。讀過《故都的秋》,難免有這種感覺:這是詩式的散文,還是散文式的詩其實,作者是飽含詩情寫散文的。我們讀這篇寫景文字,之所以有一種情深意切的快感,這不正是“詩”的功力嗎作者賦予《故都的秋》以滿腔的活力,無論禮贊或哀憐,無論熱烈或悲涼,我們總深感作者的情是真切的。這種表達效果的產生,有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復沓、跌宕手法的運用。這種反復詠嘆的手法雖淵源流長,但用在現代散文中,且用得恰到佳處,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如,對古今文人很少提及的“秋味”這個抽象的“觸覺”,作者一共提到五次,再加上一些富于“秋味”的描述鏡頭,使本來抽象的東西也成為可感觸的具體物象了。當然,本文最主要的復沓、跌宕還不在于具體的“物象”上,而在于它的旋律和情味上,透過“旋律”和“情味”反復撥動讀者對于“秋”的宏觀與微觀的認識與深化的感情。所以,作者在結構上采取了敘述、描述與議論、抒情相結合的方法,因情生景,借景發情,將“物”“我”“主”“客”完美地統一到“意境”這個極點上,透過讀者的美感經驗而完成作者所要傳遞的思想。
3清新典雅、酣暢淋漓的`語言風格。能否這樣說,《故都的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作者的閑情漫話。從開篇到結尾,那里沒有文字的雕飾痕跡,但每個詞語、句式,卻又好像未經“爐火”而已到了“純青”的程度。如在選取搭配詞語上,作者似乎是很灑脫地從生活中揀來的,平凡極了;可是它們又是那樣精當,搭配在一齊就再也無法拆開了。名詞如“蘆花”“柳影”“蟲唱”“夜月”“鐘聲”等宏觀的秋色、秋聲,以及“飛聲”“日光”“藍朵”等微觀的秋色、秋聲,它們配搭得勻稱和諧,最能調動讀者的情感。這些物象聲色,本是現實中無處不有的,但被作者隨意揀來配在一齊,就產生了個性的美感效果。再如動詞與形容詞,作者是很注意它們的表現力的,盡管作者是精心選取與搭配的,但讀者卻感到一種純樸自然的美?茨潜眹摹扒铩,“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而我們南國的“秋”正是“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那里的動詞、形容詞所代表的動態、特征就在讀者的周圍,所以感到平易親切、酣暢明快。在句式的選取上,作者多用短句,但長短相間;多用整句(尤其多用排比),但整散結合:構成了一種既典雅、又灑脫的風格。如文章的后半部分從中外文人學士對“秋”的那種“深沉”“幽遠”“嚴厲”“蕭
索”的感觸,引導讀者領略“中國的秋的深味,非要在北方,才感受得到底”。之后筆鋒一轉,來了一大段對“南國之秋”的速寫,以映襯“北國之秋”的特色。這段“速寫”中運用了多種句式,但仍以短句、整句為主,雅俗熔于一爐,個性能代表作者的語言風格。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清水出芙蓉,閑筆出真情。這些話概括《故都的秋》的語言特色,是當之無愧的。
故都的秋賞析 篇13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靜”“悲涼”為題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國的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淺味構成比較。全文1600多字,運用了40多個秋字來描述秋景非但沒使文章枯燥無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動,可見郁達夫的寫作手法已經出神入化了,本文堪稱佳作。
一、誦讀提示
本文是現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教師應當努力引導學生進入課文的情境當中。由于本文的寫作離這天已經久遠,學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可能有些困難,所以應當先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并提示學生誦讀宜慢不宜快,認真體會景物描述所蘊含的思想感情,當讀到作者直接抒懷部分時更要認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懷。要注意課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國的秋,卻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此句提綱挈領,籠罩全文,更要認真領會,循此線索整體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體感知
1本文題旨
“故都”兩字指明描述的地點,內含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著一種文化底蘊;“秋”字確定描述的資料,與“故都”結合在一齊,暗含著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融合的一種境界。題目明確而又深沉。本文透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贊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向往、眷戀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憂郁、孤獨的心境。在把握本文主旨時,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時代性。社會風云和個人遭際在作者心里投下陰影,以致對故都清秋的“品味”夾雜著一些苦澀。
2本文結構
文章開頭和結尾都以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比較,表達對北國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間主體部分從記敘和議論兩方面描述故都紛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記敘部分采用并列結構,根據“清”“靜”“悲涼”的三個層次,逐一描繪故都的自然風物,共有五種景況,即清晨靜觀、落蕊輕掃、秋蟬殘鳴、都市閑人、勝日秋果;議論部分,從喻理的角度,進一步贊頌自然之秋,贊頌北國之秋。首尾照應,回環往復;中部充分展開,酣暢淋漓。
3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將苦澀的“品味”與生動的景物描述有機地結合在一齊,創造出一種特殊的神韻。他不寫故都皇家宮殿、園林,也不寫遠近郊區眾多優美的自然風光,那些景致雖然也代表了故都的特色,但似乎離老百姓生活很遙遠。他只是依憑一個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來觀察和體驗故都之秋,他筆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與姿態,都籠罩著一層奇異的主觀色彩。例如寫“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在破壁腰中,靜對著”藍色的牽;,從尋常景象甚至破敗景象中看出、體驗出美來。寫“北國的槐樹”的落蕊,“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寫“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看起來既覺得細膩,又覺得清閑,潛意識下并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細膩而獨特的感受、憂郁而優美的情懷,恐怕僅有郁達夫這樣一個具有平民傾向又飽受顛沛流離之苦的讀書人才能體驗得到,才能表現得細膩而深刻。最能表現情景一體的是“清”“靜”“悲涼”的描述!扒濉薄办o”,既是對客觀景物特點的描述和總結,又是作者內心的感受;“悲涼”,則更多的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與景物既有聯系又無必然聯系(因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必從秋景得來)!扒濉薄办o”是大多數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寫得出的,未必
見得奇妙,而“悲涼”則屬于郁達夫一人獨有,最見奇妙?傊疚那橐鉂夂,以抒發內心感受為主,寫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樣占有很多篇幅。在這一點上可與《荷塘月色》比較,《荷》文寫景似用工筆,精描細繪,景物給人留下深刻印象,情為景所藏所掩;本文則略于寫景,盡力抒情,文情更給人以親切感、厚重感。
三鑒賞要點
1比較
開篇提到“江南,秋當然也是有的”,結尾提到“南國之秋,當然也有它的特異的地方的”,并作了適當的展開,以此與北國之秋作比較。比較的目的十分明確,即抑彼揚此,北國之秋勝于南國,是作者的主觀感受,表達作者對故都的秋的熱愛。這種感受既來自空間的比較(南北兩地),也來自時間的積累(“已將近十余年了”)。
2描述
本文直接描述景物的語句不多,但都是極其精彩的,并且飽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來,泡一碗濃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從槐樹葉底,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靜對著像喇叭似的牽牛花(朝榮)的藍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覺到十分的秋意。
那里寫了視覺形象、聽覺形象。景物寫得十分細致,如“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像喇叭似的牽;(朝榮)的藍朵”;也寫了觀景、賞景的心態、動作,如“細數”“靜對”,透露出悠閑、愜意?偲饋碚f,表現了作者熱愛故都之秋的情懷。
北國的槐樹,也是一種能使人聯想起秋來的點綴。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種落蕊,早晨起來,會鋪得滿地。腳踏上去,聲音也沒有,氣味也沒有,只能感出一點點極微細極柔軟的觸覺。
那里寫了視覺形象、觸覺形象;ㄤ仢M地,寫視覺形象;腳踏花地,寫觸覺感受。寫觸覺,更給讀者以逼真的感受。那里寂靜無人,斯人獨徘徊,無人可與交流,便僅有與自然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約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那里的寫景不拖泥帶水,一句一景,寫出了北國清秋之雨忽來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陣勢,寫得活靈活現,說明作者觀景十分細致,也證明作者在談到尋常百姓生活時情緒十分愉快。
3人物
那里寫的不是上流社會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閑人”。為什么讓他們作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們的形象更有地方特點,并且作者覺得與他們更親近,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似乎也能覺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閑人”那樣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
4文化氛圍
本是寫景文字,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似乎要創造一種文化氛圍,于自然氣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氣息,與“故都”文題暗合。從行文章法上看,那里宕開文筆,縱橫議論,顯出靈氣,顯出開闊的思路。
5排比句
文中有許多排比句,具有語言整飭之美,朗讀起來又具有音韻之美,抒情味很濃厚,表現作者很強的駕馭語言的潛力。
解題指導
一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理解課文情景交融的特點。
作者寫故都之秋選取的平常景物:秋晨民居小院所見的“很高的碧綠的天色”,青天下的“馴鴿”,槐樹葉底“漏下來的日光”,破壁腰中的“牽;ā保皫赘枋杪渎涞募饧毲议L的秋草”,早晨鋪得滿地的槐樹“落蕊”,被稱作“北國的特產”的衰弱的“秋蟬”,又奇又有味的“北方的秋雨”以及雨后話秋涼的“都市閑人”,北國的“棗子樹”和其他鮮果,等等。
融入的思想和生活情趣:在作者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民宅內外、胡同兩旁、槐樹前后,就在天上、枝頭、嘴邊……從這些存在于天空地面、千家萬戶的秋姿秋態秋聲秋實秋意中,能夠看出作者對具有濃厚的北國地方特色的人情風物的熱愛贊美,對故都之秋的神往、眷戀,能夠看出作者借此流露的真切深沉的民族感情和追求淡泊、恬靜、悠閑的生活情趣,也能夠看出作者流露的深沉的憂思與落寞之情。
體會作者融入的思想和情趣,應注意引導學生把握文中表現力極強的語句,個性是主觀感情色彩極濃的語句。
二設計此題,意在引導學生體會課文寫景抒情的妙處。
學生作答只要涉及聽覺、視覺和觸覺,并抓住一些關鍵詞語就能夠,不必求得一致見解。鼓勵有創意的表達。
三這是一道延伸拓展題,鼓勵學生發揮想像、發表創見。學生寫詩歌散文或有關詩文的鑒賞文章,能夠自由發揮。
教學推薦
本課用兩課時教學。
這課的教學是散文鑒賞教學的起始課,對后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起、示范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本文是比較典型的抒情散文,也便于教師與學生一道,透過解讀、品評,總結出一些鑒賞抒情散文的方法。下頭就從幾個方面作些提示。
一提倡美讀
要帶著完美的感情來讀,讀出課文中的美味。最好是朗讀。朗讀要聲情并茂,抑揚頓挫,就像朗讀者自我在抒發強烈、深厚的感情一樣。一些優美的句段、精警的句段,最好能熟讀成誦。美讀是為了盡量讀出作品的“原味”來,盡量與作者的心靈貼近,與作者感情產生共鳴。“課文鑒賞說明”中的“誦讀提示”作了一些介紹,能夠參看。
二品賞景物描述
從文章標題就能看出,“故都的秋”是寫景抒情散文。如何欣賞其中的景物描述能夠用理性的、分析的方法概括出“課文鑒賞說明”提及的五種景況,可是要注意讓學生自我概括。也能夠從審美的角度品賞出景物描述的精彩細膩。作者調動了多種感覺來描述景物,給讀者以多方面的美的感受;所寫之景,都是故都有代表性的,少而精。可見寫景貴在精選,以一當十。在寫法上,都十分具體,形象感很強,容易喚起讀者的想像。能夠鼓勵用感性的、動情的讀法,感悟出景物描述中滲透的濃濃情意。本文寫景不是那種客觀冷靜式的,而是主觀熱情式的,學生應能較為容易地感悟出作者感情,例如“還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樣”是一種提示,領起下文的來去匆匆的秋雨描述,這些提示話顯然帶著作者熱情的贊美和濃濃的賞雨趣味。
三揣摩精警語句
從有關資料和文章本身看,本文的寫作是一氣呵成的。作者沒有特意雕琢字句,但優美的、精彩的語句很多,值得認真品味。例如開篇說“可是啊,北國的秋,卻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除“課文鑒賞說明”中說的作為文眼的好處外,還能夠進一步品味其中的深厚意味,不妨試作簡省:“可是,北國的秋卻個性地來得清、靜、悲涼!鄙宰鞲膭,意思一點沒變,可意味、情味大變,可見作者用語的精心,在文章起始就定下一個濃重抒情的調子。又如上文提到的秋雨景象,寥寥數語,信手寫來,無意而工。還有許多排比句,“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譬如廿四橋的明月……”“正像是黃酒之與白干……”都頗顯文采。一些字詞也很見功力,如“想飽嘗一嘗這‘秋’”“朝東細數著一絲一絲漏下來的日光”“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
四消除時代隔閡
這是一篇情深意濃的抒情散文,按理很容易打動讀者心靈,但由于寫作年代久遠,作者抒寫的思想感情讓學生感受和理解起來可能有些困難。困難主要在于一些“負面”情感難以理解。如“可是啊,北國的秋,卻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清”“靜”好理解,“悲涼”就不好理解。也許在學生看來,“清”“靜”是“正面”的感受,與之相應的該是“優閑”“欣喜”之類“正面”情緒、情感,所以“悲涼”好像是“清”“靜”之后的一大轉折。能夠提示學生,在30年代舊中國,連年戰亂,民生凋敝,讀書人也衣食無所安,居無定所。為了謀生,郁達夫輾轉千里,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他描述自我心中的“悲涼”已不僅僅是故都賞景的心態,而是整個的人生感受。這種感受在郁達夫的其他作品中也時有流露。這種感受在當時整個散文創作領域也是普遍的!逗商猎律凡灰灿邪С顔徇@就需要教師幫忙學生消除時代隔閡。讓學生想像著郁達夫久有品賞故都的秋的心愿,又久經顛沛流離的生活,如今最終回到故都北平的天地里,自然有多種復雜的感受,包括“負面”的感受。還要指導學生反復讀,帶著深情讀,漸漸感悟到作者的心態意緒,便是進入了課文的情境。
五感受人文精神
培養人文精神是當代語文教學重要任務。人文精神離我們并不遙遠,它就在課文里,就在師生們的共同品讀活動中。那里試著對本文的人文精神作一些例釋。郁達夫從生活中體驗到許多悲苦與憂愁,可是他沒有徹底消沉,而是依然懷有一顆追求真善美的心靈,以審美的心態和眼光來觀察故都秋景,看到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的一面;郁達夫不寫北平的宮殿廟宇、亭臺樓閣,而是寫老百姓家院和普通街道上所見之景,寫出了北平下層人民和不得意的知識分子的生活狀況的一個側影,也就是說作者的審美眼光是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系在一齊的,表現出作者的平民意識;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從賞景中體驗和感悟到了文化氣息,他以熱情洋溢的文字表達了對古今中外賞秋詩文、賞秋文化的珍愛,課文后半部分有一段集中蘊蓄著這種文化氣息和珍感情感。一篇寫景散文能連通歷史人文,亦即表現出作者的人文關懷,讀來自然增添了許多“厚重”感。
故都的秋賞析 篇14
《故都的秋》中的“秋”是這樣的秋:“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秋的早晨,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鋪得滿地的似花非花的槐樹的落蕊,“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后,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這秋的傍晚,這到處都是樹的樹底下和到處都是矮屋的墻根底,都能聽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顯得“奇”“有味”“更像樣”的,那是故都的秋雨:“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云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作者先景后情、景中寓情,閑閑散散地讓讀者體味到:的確,故都的秋,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但故都,也“GoldenDays”(即“金色的秋天”)的佳日,那“像橄欖又像鴿蛋似的這棗子顆兒,在小橢圓形的細葉中間,顯出淡綠微黃的顏色的時候,正是秋的全盛時期”。作者如此淋漓盡致地繪秋景、譜秋聲、攝秋實,真實地表達了他對故都的熱愛的感情。作者有意要讀者了解,富于個性的故都的秋色秋聲,更能體會到一種獨特的秋意,更能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秋味,以及由諸多成分糅合而成的深情。作者的筆調是那樣明快、清新,又是那樣含蓄、深沉。
《故都的秋》中的這“清”“靜”“悲涼”的特點,不像某些詠秋之作那樣鋪陳許多古剎勝跡,也沒有傳統的帶有“秋”色標記的陳詞套語,而是透過平凡的詞句表達了平凡的`秋姿、秋色、秋聲與秋味。在作者的筆下,故都的秋就在故都的每座低矮的家屋內外,就在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后,以及高高的天空里。作者雖然在回憶中點數了“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等故都勝景,但作者著力描繪的是存在于千家萬戶之中的秋姿、秋聲、秋意與秋實,這就使文章的主題更富有生活的情趣。
《故都的秋》是一篇抒情性強而議論成分又較多的抒情散文。所以,文中對于“秋”的形態、神韻的著筆,目的在于表達對故都的眷戀與哀婉之情。作者熱忱地愛故都,愛故都的人民,愛故都的秋天。所以,作者在最終直抒胸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弊髡叩膼蹏、愛民與“落寞”“衰弱”的真實感情,融進了故都的以至北國的秋中,因而既獨特,又平凡。讀完全文,我們的確感到:“北國的秋,卻個性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闭\然,南國的“秋”,也是“清”“靜”“悲涼”的,只可是欠“個性”罷了,作者本人當時不正處在這“清”“靜”“悲涼”之中嗎
故都的秋賞析 篇15
初識郁達夫,始于他的代表作《沉淪》,那酣暢淋漓的心境表現和赤裸裸的自我暴露著實令人震驚,于是便知,他是中國文學史上的又一位放浪形骸的名士。而他的寫景散文《故都的秋》卻絲毫不見小說中一以貫之的頹廢和病態,取而代之以清麗和幽寂,令人頓感意蘊無窮,美不勝收。這緣于他在文中對意境的營造。
“意境”是一個典型中國化的理論概念,是在古典詩詞的創作和鑒賞中常用的術語。意境理論的正式提出是在唐代,以后不斷有人闡釋它,豐富它。童慶炳先生曾對它作如是定義:意境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現的那種情景交融、虛實相生的形象系統,及其誘發和開拓的審美想象空間。這必須義可說是全面而系統。
郁達夫是一個注重意境追求的作家,他的超多散文都體現出他對意境的營造。而這篇《故都的秋》正可謂是他的散文意境美的典型。
一、情與景的巧妙融合
大凡寫景的文章,首先面臨的就是取景。這是一篇郁氏描述故都——北平之秋的文章,他精心選取了北平之秋的典型景物:清晨靜坐庭院,手執濃茶所看到的碧綠的天色;葉底漏下來的絲絲日光;喇叭似的牽牛的藍朵;鋪得滿地、腳踏上去柔軟無聲的槐樹的落蕊;隨處可聞的秋蟬衰弱的啼唱;灰沉沉的天底下,一陣涼風后便息咧嗦落下起來的秋雨;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咬著煙管,立于橋頭樹底的都市閑人;以及顯出淡綠微黃顏色的北方棗子顆。這些猶如一組自然融合的水墨山水畫,清新宛麗。繪景的方法多種多樣,朱自清先生擅長對景物作濃墨重彩的工筆描繪,在《荷塘月色》《綠》《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重要篇什中,他都對景物作了多角度、多層面的精雕細琢;而郁達夫則不一樣,他繪景好采用白描手法,對景物三言兩語,幾筆勾勒,特征便躍然紙上。如在清晨靜觀圖中,只突出“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泡一碗濃茶”,“很高很高的碧綠”,“青天下馴鴿的飛聲”,便繪出了景物的安閑和自在,亦如曹禺筆下的“秋風吹下一片泠泠的鴿哨響”。又如槐樹的落蕊,只突出了它的柔軟和悄無聲息,及掃街后掃帚留下的絲紋,就傳神地繪出了景物的清幽和空寂,而對槐蕊的顏色、形狀、味道等卻只字未提。再如都市閑人,也只
突出了他們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煙管以及緩慢的聲調?傊羰现粠坠P精要的粗線條勾勒,故都之秋的清、靜和透著涼意便凸現出來。魯迅說,白描是“有真意,去粉飾,少做作,勿賣弄”,郁氏的這種手法酷似魯迅塑造人物時的“畫眼睛”。
借景抒情的文章,繪景是手段,傳情乃是目的,所以景與情是密不可分的。清代王夫之說:“景、情名為二,而實不可離。神于詩者,妙合無垠。巧者則有情中景、景中情!庇终f:“景中生情,情中含景,故曰,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也!边@篇《故都的秋》乃是一篇情景交融的佳作,它的字字句句都飽蘸著濃郁的情感,可謂“一切景語皆情語”。從作者對景物清麗靜幽的描繪中,我們能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對北平之秋的喜愛和悠悠的思念。而在作品的結尾,作者更是直抒胸臆,“秋天,這北國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話,我愿意把壽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換得一個三分之一的零頭!睂Ρ眹锏南矏,已勝過愛自我的生命,真是情之真真,意之切切。
如果僅是咀嚼到作者的喜愛和思念是遠遠不夠的,景語中還透出了另一種感情,那就是淡淡的悲涼。如寫牽;ǖ幕ㄉ珪r說,“藍色或白色者為佳,紫黑色次之,淡紅者最下”。因為藍、白屬于冷色調,最適合表現悲涼之情了。再如描述落蕊的清閑時,更是突出了落寞之情。其他如蟬聲的.衰殘,秋雨的涼意,北方果子的淡綠微黃,都是作者悲涼、孤寂心跡的流露,這種心跡在他的其他散文如《春愁》《寂寞的春朝》等篇目中都有不一樣程度的體現,這種孤寂和哀愁亦如慘淡的月光,令人悵然。
二、虛與實的相映相生
中國傳統的繪畫常用的一種表現手法叫留白,即畫者并不讓所畫之物充斥整個畫幅,而是有意留出大片空白,讓觀者有足夠想象的空間,善于觀畫者往往能從畫面的空白中想象出豐富的資料,體味出無盡的意蘊,這就是虛與實的相映相生。如鄭板橋的蘭竹,黃賓虹的山水等,都給人虛實相生的效果。
而好的文學作品有時為了豐富作品的資料,增添作品的意蘊,也會采用此法。如這篇《故都的秋》,我們能從有限的實中領悟到無限的虛,真乃言有盡而意無窮。
從馴鴿的飛聲中我們看到了觀察者悠然的姿態,閑適的表情以及流露出淡淡憂郁的眼神;
從牽;ㄏ碌膸赘枋杪渎涞募饧毲议L的秋草,我們讀到了北國秋風的蕭瑟;
從寒蟬的殘聲中,我們品味到了秋意的凄切。
而整個秋景的清、靜及深埋內心的情愫都是我們借助于有限的實體味出來的無限的虛。
“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毙蕾p此文,猶如欣賞一朵田野上的丁香,清淡而典雅;又恰似欣賞一曲月光下的古琴,空靈而哀怨。
郁達夫是個平民作家,他的散文創作中處處流露出一種平民意識。這首先表此刻取景。在本文中,他沒有選取富麗堂皇的皇家園林,沒有選取巍峨高峻的萬里長城,也沒有選取色彩絢麗的香山紅葉,而是“在皇城人海中,租人家一椽破屋來住著”,秋蟬“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樣,簡直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里的家蟲”。故都的人也沒有選取政界要員、達官貴人,而是“穿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咬著煙管”,“上橋頭樹底”的都市閑人,足可見郁達夫是始終生活在民間、和民眾同歡同悲同命運的平民作家。
郁達夫酷愛自然,在文學上主張“返歸自然”,不忸怩,不作態,一任胸中之情如泉溪般汩汩流出,這一點深受法國思想家盧梭的影響。
三、審美空間的誘發拓展
正由于有前面的情景交融和虛實相生,本文開拓出了必須的審美想象空間,即營造出了獨特的意境,那就是清幽、感傷。
午后,一覺醒來,欠欠慵懶的身子,揉揉惺忪的眼睛,細細品味此文,仿佛窗外西風颯颯,雨打殘荷,頓感別樣滋味;
黃昏時分,獨步蹊徑,于小草亂石間隨心一坐,重新咀嚼此文,又恰似獨上高樓,憑欄遠眺,只見遠處青山隱隱,秋水迢迢,便覺形傷黯然。
清代集意境之大成的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提出了有我之境和無我之境的區別,應對此文,于虛實間肆意輾轉,卻無法感受自我的存在。郁氏表面造境,實則寫境,于是便構成了此文表面收斂、實則浪漫的風格。
劉禹錫的一首《秋詞》給我們的是雄奇和豪放,王維的一首《山居秋暝》給我們的是空靈和純凈,而從這篇《故都的秋》中,我們更多地感受到的是“侯館殘梅”的落寞和“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感傷。
郁達夫是浙江富陽人,在艱難動蕩的社會環境中,他的命運是坎坷多舛的,他的一生是顛沛流離、飽嘗冷暖的,他曾一度寓居北平,這都是構成“達夫式憂郁”的主要原因。然而郁達夫的文藝思想還受英國十八世紀五十年代出現的感傷主義的影響。感傷主義,也叫“主情主義”,在文學上是古典主義的反動,它崇拜感情,崇拜人的關系的純樸、真誠;提倡刻畫內心活動,描述自然風景,強調個性和個人精神生活。所有這些共同構成了郁達夫特定的審美特質,因而他的作品具有了中國文學史上不可替代的風格。
宋代大學者蘇東坡曾這樣評論唐代王維的詩,“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郁達夫的這篇大作,也不失為充滿詩情畫意的上乘之作。
記得現代詩人臧克家曾說,“讀好文章如飲醇酒,其味無窮,久而彌篤!蔽蚁耄豆识嫉那铩氛俏膲蠹矣暨_夫先生獻給廣大讀者的一樽意味無窮的醇酒吧。
【故都的秋賞析】相關文章:
故都的秋作文05-27
故都的秋說課稿03-04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3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04-03
《故都的秋》教學反思14篇04-03
秋作文02-21
秋的作文02-19
有關秋作文11-24
故鄉的秋作文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