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孟孫氏衰微后,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國,就是孟子的祖先。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孟子的故事(通用25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孟子的故事1
戰國時代,諸侯王國都采取合縱連橫之計,遠交近攻。
戰爭連年不斷,可苦了各國的老百姓。孟子看了,決定周游列國,去勸說那些好戰的君主。孟子來到梁國,去見了好戰的梁惠王。梁惠王對孟子說:“我費心盡力治國,又愛護百姓,卻不見百姓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讓我拿打仗作個比喻吧!雙方軍隊在戰場上相遇,免不了要進行一場廝殺。廝殺結果,打敗的一方免不了會棄盔丟甲,飛奔逃命。假如一個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卻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貪生怕死’。”
孟子講完故事,問梁惠王:“這對不對”梁惠王立即說:“當然不對!”孟子說:“你雖然愛百姓,可你喜歡打仗,百姓就要遭殃。這與五十步同樣道理。”
成語比喻那些以小敗嘲笑大敗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來比喻程度不一樣,但本質相同的做法。
孟子的故事2
梁惠王說:“晉國是天下最強的國家,老丈你是明白的。到了我這一代,東面戰敗于齊國,長子陣亡;西面喪失了七百里疆土給秦國;南面受辱于楚國。我對此感到恥辱,愿意替死者來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樣才能辦到呢”
孟子答道:“擁有方圓百里的土地就能稱王天下。大王如能對民眾施行仁政、減省刑罰、薄斂賦稅、深耕土壤、清除雜草;青壯年在空閑時修習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這些來事奉父兄,出外用這些來事奉尊長,就能使他們拿著木棒來打擊秦楚的堅甲利兵了。那些國家侵奪民眾的農時,使他們不能耕種農田來養活自我的父母,父母挨凍受餓,兄弟妻兒離散。那些國家虐害自我的民眾,大王去討伐他們,誰能和大王對抗所以說仁者是無敵的,期望大王不要猶豫。”
孟子的故事3
王顧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孟子連續問了齊宣王三個很棘手的問題,他無言以答,僅有東張西望,看看左右把話題扯到別處去了。
孟子的故事4
戰國時期,齊宣王曾聘孟子為客卿,而孟子不愿輔佐齊王,推辭而去,別人認為是孟子嫌齊王不聰明而不愿意輔佐他,孟子便給大家講了這樣一個小故事: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有兩個人慕名來請弈秋教他們下棋。其中一個人認真學棋、練棋;而另一個人呢,上課時雖然好像也在聽講,可是他腦子里總想著天上會有大雁要飛過來,想著怎樣拿弓箭去射它,想著烤肉的味道會有多么鮮美。因為他總是胡思亂想心不在焉,教師的講解一點也沒聽進去。
這樣一齊學了很長時間,雖然他們兩人拜同一個教師,每一天一齊學習,可學的效果卻大不一樣,一個成了棋壇高手,一個卻沒學到什么本事。
孟子之后問:“你們認為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不是這樣的,只是因為他不夠專心致志罷了。齊王也是這樣啊,他不能認真地、專心地聽從我的意見,我的思想對他不起作用,所以我才不愿輔佐他,辭別他離開齊國的呀。”
成語“專心致志”由此而來,形容做事情的時候一心一意,聚精會神。
孟子的故事5
孟子小的時候,有一次放學回家,他的母親正在織布,(見他回來,)便問道:“學習怎樣樣了”孟子(漫不經心地)回答說:“跟過去一樣。”孟母(見他無所謂的樣貌,十分惱火,)就用剪刀把織好的布剪斷。孟子見狀害怕極了,就問他母親:“為什么要發這樣大的火”孟母說:“你荒廢學業,如同我剪斷這布一樣。有德行的人學習是為了樹立名聲,問才能增長知識。所以平時能平安無事,做起事來就能夠避開禍害。如果此刻荒廢了學業,就不免于做下賤的勞役,并且難于避免禍患。”孟子聽后嚇了一跳,自此,從早到晚勤學不止,把子思當做教師,最終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認為孟母懂得做母親的法則。
孟子的故事6
戰國時代,百家爭鳴,游說之風,十分盛行。一般游說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學問、豐富的知識,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動的比喻,來諷勸執政者,最為凸出。孟子也是當時的一個著名辯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這樣一段記載:
孟子對齊王的昏庸,作事沒有堅持性、輕信奸佞讒言很不滿,便不客氣的對他說:"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雖有生命力很強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陽光下曬了一天,卻放在陰寒的地方凍了它十天,它那里還活著成呢!我跟王在一齊的時間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點從善的決心,可是我一離開你,那些奸臣又來哄騙你,你又會聽信他們的話,叫我怎樣辦呢"按著,他使打了一個生動的比喻:"下棋看起來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專心致志,也同樣學不好,下不贏,奕秋是全國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兩個徒弟,其中一個專心致志,處處聽奕秋的指導;另一個卻老是怕著有大天鵝飛來,準備用箭射鵝。兩個徒弟是一個師傅教的,一齊學的,然而后者的成績卻差得很遠。這不是他們的智力有什么區別,而是專心的程度不一樣啊;"這是一個很有教學意義的故事,我們要學習一樣東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專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日做一些,把它丟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樣做得好呢求學、做事的能否成功,這也是個決定因素之一,故之后的人便將孟子所說quot;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簡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語,用來比喻修學、做事沒有恒心,作輟無常的一種說法。例如一位同學,對于求學很是隨便,學習的時間少,荒廢的時間多,我們便
說:他這種一曝十寒的作法,那里能學到什么東西呢
孟子的故事7
孟子的母親姓仇,父親名叫孟激,在孟子年幼時就去世了。孟子在母親含辛茹苦地培養下長大成人。之后成為“亞圣”,成為儒家思想體系中地位僅次于孔子的人,能夠說他的功成名就多得力于他的母親。
在日常生活中,孟母不僅僅注意兒子起居冷暖,更是不厭其煩地以“言教”和“身教”來完善兒子的人格。當孟母發現兒子受到了不良環境的影響,為了給兒子尋找一個好的生活、學習環境,孟母開始了漫長的遷居,最終才把家搬到了鄒城的學宮附近。房子雖然破舊,可是附近常常有讀書人來往,他們高雅的氣韻,從容的風范,優雅的舉止使附近居民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初解人事的孩子們,常群集在大樹底下,演練學宮中揖讓進退的禮儀,有模有樣,一片莊嚴肅穆,使得遠遠察看的孟母內心大為高興,于是孟母帶著兒子安心地定居下來,在歷史上留下“孟母三遷”的美談。
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蒼則蒼,染于黃則黃”的道理,可見環境對孩子的成長太重要了。
在孟子的成長歷程中,還有一段母親“斷織督學”的小故事。有一天,孟子逃學到外面玩兒了半天。當兒子回到家時,孟母不聲不響地拿起一把剪刀,將織成的一段錦絹剪成兩段,就在孟子驚愕不解時,孟母說道:“你的廢學,就像我剪斷織絹!”孟母用“斷織”來警喻“輟學”,指出做事半途而廢,后果是十分嚴重的。“斷織督學”的一幕在孟子幼小的心靈中,留下了既驚且懼的鮮明印象。他明白了做事必須要有恒心,一旦認準目標就應不為外界所干擾。從此,孟子養成了孜孜不倦地學習的習慣。
孟子的故事8
這句成語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無后乎!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戰國時,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談論治國之道。孟子問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殺死人,有什么不一樣嗎”
梁惠王回答說:“沒有什么不一樣的。”
孟子又問:“用刀子殺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一樣”
梁惠王說:“也沒有什么不一樣。”
孟子之后說:“此刻大王的廚房里有的是肥肉,馬廄里有的是壯馬,可老百姓面有饑色,野外躺著餓死的人。這是當權者在帶領著野獸來吃人啊!大王想想,野獸相食,尚且使人厭惡,那么當權者帶著野獸來吃人,怎樣能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以往說過,首先開始用俑(古時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斷子絕孫、沒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來殉葬尚且不可,又怎樣能夠讓老百姓活活地餓死呢”
根據孔子“始作俑者,其無后乎”這句話,后人將“始作俑者”引為成語,比喻第一個做某項壞事的人或某種惡劣風氣的創始人。
孟子的故事9
孟子年少時候,有一次,他在吟誦詩文,他的母親在一旁紡織。孟子(受其影響)突然停了下來。過了一會兒,又開始吟誦。他的母親明白他忘記了,叫住了他就問:“為什么要中間停頓了?”孟子回答說:“忘記了,一會兒又記起來。”孟子的母親拿起刀子就割斷她的織物,說:“這個織物割斷了,能夠再接上去嗎?”從此之后,孟子讀書就專心了。
孟子的故事10
當孟家還在廟戶營村集市旁居住時,孟子看到鄰居殺豬,不解地問母親:“鄰家殺豬干什么?”孟母當時正忙,便隨口應到:“煮肉給你吃!”孟子十分高興,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誠實,所謂“言必信,行必果”,并且她深深明白身教重于言傳。為了不失信于兒子,盡管家中十分困難,孟母還是拿錢到東邊鄰居家買了一塊豬肉,讓兒子吃了個痛快。
孟子的故事11
孟子說:“那么,大王的最大心愿能夠明白了,就是想擴張疆土,使秦國楚國來朝拜,君臨中原、安撫四周的民族。(可是,)憑您的做法去追求實現您的心愿,真好比是爬上樹去捉魚一樣。”宣王說:“像這么嚴重嗎”孟子說:“只怕比這還嚴重呢!上樹捉魚,雖然捉不到魚,不會有后患。按您的做法去實現您的心愿,費盡心力去做了,到頭來必定有災禍。”
孟子的故事12
孟子說:“假如有個人向大王稟告說:“我的力氣足以舉起三千斤的東西,卻舉不起一片羽毛;我的視力足以看清秋天野獸毫毛的尖端,卻看不見一車子的柴禾。’大王會相信這話嗎”宣王說:“不會。”
孟子的故事13
尊崇賢達任用能人,讓杰出的人來治理國家,那么天下的士人都會高興,愿意在這樣的朝廷里任職;市場上的貨不收稅,滯銷的貨物依法予以征購,那天下的商人都會高興,愿意在這樣的市場做買賣;關卡只進行稽查而不征收稅金銀,那天下的行旅都會高興,愿意在這樣的道路上行走;耕種者只須助耕公田而不必交納租稅,那天下的農夫都會高興,愿意在這樣的田地上耕種;居民不必交納苛捐和服徭役,那天下的民眾都會高興,愿意遷到這樣的地方來居住。如果誰真的能實行這五項,那么鄰國的民眾就像父母那尊重他,要人們帶領子女去攻擊他們的父母,這樣事情自有民人以來還沒有成功過。要是這樣就能無敵于天下,無敵于天下的人就是天吏,如此而不能稱王天下的還從未有過。”
孟子的故事14
再作馮婦——《孟子·盡心下》——有個叫“馮婦”的男子,空拳打死老虎,國王給了他一個“士人”的官去做。一次外出看到老虎傷人,他跳下“官轎”,朝老虎撲去…。百姓稱好,而其他的“士人”卻笑他身為官員,不成體統。
孟子的故事15
有個宋國人擔心禾苗不長而去拔高它,弄得很疲倦地回到家里,告訴家人說:'今日累壞了,我幫忙禾苗生長了。'他的兒子跑去一看,禾苗都枯萎了。普天之下不幫忙禾苗生長的人是很少的,認為幫忙沒有益處而放棄不干的人,就是那不鋤草的;用外力幫忙它生長的,就是那拔高禾苗的人。這樣作不僅僅沒有益處,反而會傷害它。”
孟子的故事16
公孫丑問:“請問什么叫做浩然之氣呢”
孟子說:“這比較難說。它作為氣,最廣大、最剛強,用正義來培養它而不加損害,就會充盈于天地之間。它作為氣,與義和道相匹配,沒有它們,它就沒有力量了。它是義在內心積累起來所產生的,不是義由外入內而取得的,如果行為使內心感到愧疚,它就沒有力量了。”
孟子的故事17
北宮黝培養勇氣,肌膚被刺而不退縮,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傷害也覺得猶如在大庭廣眾上遭到鞭打一樣;他既不受挫于卑賤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國的君主,把刺殺大國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殺卑賤匹夫一般;他不畏懼諸侯,受到辱罵必定回罵。孟施舍培養勇氣,據他自我所說:'把無法戰勝的對象看作能戰勝一樣。如果先估量敵方然后才前進思慮勝敗然后交鋒,必定會畏懼敵軍的眾多。我怎能夠必須戰勝呢可是是無所畏懼罷了。'孟施舍像曾子,北宮黝像子夏。這兩個人的勇氣,不知哪個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較為簡要。從前曾子對孟襄說:'你崇尚勇嗎我以往聽夫子說過大勇:反躬自問,正義不在我,即使是卑賤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問正義在我,即使是千軍萬馬我也不退縮。'”
孟子的故事18
孟子的妻子獨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進屋看見妻子這個樣貌,就向母親說:“這個婦人不講禮儀,請準許我把她休了。”孟母說:“什么原因?”孟子說:“她蹲在地上。”孟母問:“你怎樣明白的?”孟子說:“我親眼看見的。”孟母說:“這是你不講禮儀,不是婦人不講禮儀。《禮經》上不是這樣說嗎,將要進門的時候,必須先問屋里誰在里面;將要進入廳堂的時候,必須先高聲傳揚,讓里面的人明白;將進屋的時候,必須眼往下看。《禮經》這樣講,為的是不讓人措手不及,無所防備。而今你到妻子閑居休息的地方去,進屋沒有聲響人家不明白,因而讓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樣貌。這是你不講禮儀,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講禮儀。”孟子聽了孟母的教導后,認識到自我錯了,再也不敢講休妻的事了。
孟子的故事19
從前孟子小的時候,父親早早地去逝了,母親守節沒有改嫁。孟子的母親對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視,管束甚嚴,期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為賢。一開始,他們住在墓地旁邊。孟子就和鄰居的小孩一齊學著大人跪拜、哭嚎的樣貌,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孟子的媽媽看到了,就皺起眉頭:“不行!我不能讓我的孩子住在那里了!”孟子的媽媽就帶著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鄰居的小孩,學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樣貌。孟子的媽媽說:“這個地方也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孟子的媽媽又帶著孟子去靠近殺豬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學起了買賣屠宰豬羊的事。孟子的媽媽明白了,又皺皺眉頭:“這個地方依然不適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們又搬家了。這一次,他們搬到了學校附近。每月夏歷初一這個時候,官員到文廟,行禮跪拜,互相禮貌相待,孟子見了一一都學習記住。孟子的媽媽很滿意地點著頭說:“這才是我兒子應當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之后,大家就用“孟母三遷”來表示人應當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學習到好的習慣!也說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證明環境能改變一個人的愛好和習慣。
孟母三遷以后,雖然為兒子的成長創造了良好的環境,但孟母并沒有所以放松對兒子的嚴加管教。她認為,如果主觀上不勤奮努力,還是難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緊對兒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奮學習。
孟子的故事20
煮魚——《孟子·萬章上》——有人送給子產一條活魚,子產就叫他的手下人把魚到池子里去。結果這個下人把魚拿出去煮吃了,還回來對子產說:“魚我已經放了,剛放下去時,呆著不動;一會兒,它才顯得得意的樣貌,一甩尾巴鉆進水里去了。”子產高興極了。那個手下人之后對人說:“誰說子產聰明?我早把魚吃了,他什么也不明白呢!”
孟子的故事21
苑囿嫌大——《孟子·梁惠王下》——齊宣王沉溺于聲色犬馬,成天飛鷹走狗,到處圍獵,群眾意見很大,可是他以為自我的狩獵場地還沒有周文王的大,對于群眾的抱怨很不理解。孟子告訴他:周文王的狩獵場是向群眾開放的;而誰進你的狩獵場地是要殺頭的。雖然場地比周文王的小,群眾還嫌你的苑囿大呢!
孟子的故事22
下棋——《孟子·告子上》——秋先生是圍棋高手,他有兩個徒弟同時與跟他學下棋。兩個人中,有一個專心致志;另外一個雖然也在聽講,但心不在焉想得是天上的大雁自我準備怎樣去射擊它們。兩人同時學習,智力也差不多,可是效果卻大不相同。
孟子的故事23
驕其妻妾——《孟子·離婁下》——說齊國有個丈夫死要面子,說天天與有錢人在一齊,并經常吃得醉醺醺很晚才回家來,之后他的妻妾發現他原先天天是在外面當乞丐,還是給他面子,他仍然能夠大搖大擺地從外面回來,還在兩個女人面前擺威風。
孟子的故事24
拔苗助長——《孟子·公孫丑上》——宋國有位老農,嫌秧苗長得太慢,有一天,他就下田去把秧苗一棵一棵地拔高,回到家來,他說,“今日可把我累壞了,我叫禾苗長高了好幾寸。”他的兒子趕快跑到田邊一看,禾苗全部枯槁了。
孟子的故事25
以羊換牛——《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看到用殺一頭牛去祭祀,不忍心,以羊來換子。其實失去了祭祀的意義了。
【孟子的故事】相關文章:
孟子的主張10-17
孟子的作文03-03
孟子名言250句03-15
孟子語錄200條03-27
《孟子》讀書筆記01-22
《孟子》兩章教學反思04-11
孟子的作文400字六篇11-14
孟子的作文400字3篇03-02
關于孟子的作文300字3篇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