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廉潔,是每個人的基本素質,是社會文明進步的基石。我們要始終堅守廉潔底線,不謀取私利,不受賄賂,不違法亂紀。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廉潔小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1、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那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可是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后,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后,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2、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杰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都不取得罪他。惟王杰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杰,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杰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杰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坤羞愧而去。
3、兩袖清風的于謙
明朝名臣于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理解。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證明心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4、包拯拒禮為開廉潔
宋仁宗時,朝野上下彌漫著一股送禮之風。包拯對這股送禮收禮之風歷來持反對意見,幾次上疏皇帝,請求頒昭禁止官員之間的送禮收禮的現象,以開廉潔之風。
這一年正是包拯的60大壽,壽辰前幾天,他就命兒子包貴及王朝、馬漢等站在衙門口拒禮。可誰知,第一個送壽禮的就是當朝皇帝,派來送禮的是六宮司禮太監。老太監到了門外,執意要面見包拯,要他接旨受禮。這下可難住了包貴,萬歲送來的禮不收,這不是抗旨不遵嗎可父親命他又不敢違,無奈只好請老太監將送禮的緣由寫在一張紅紙上轉呈父親。老太監提筆在紅紙上寫了一首詩。
“德高望重一品卿,日夜操勞似魏征。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理不通。”
包貴讓王朝把詩拿到內衙呈父親展視。不一會兒,王朝帶回原紅紙交付老太監。只見原詩下邊添了四句。
“鐵面無私丹心忠,做官最怕叨念功。操勞為官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
六宮司禮太監看罷,半晌無語,只好帶著禮物和那紅紙回宮交差去了。
5、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于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三百兩。
6、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后,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并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7、新鞋踩泥
《松窗夢語》的作者張瀚初任御史時,曾去參見都臺長官王延相。王延相沒有大談為官之道,只給張瀚講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轎見聞:一天,乘轎進城,路遇大雨。一轎夫腳穿新鞋,從灰廠到長安街,留意翼翼擇地而行,生怕弄臟了新鞋。進城后,路面泥濘漸多,轎夫一不留意,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腳低一腳地隨意踩去,不復顧惜了……王延相說:“為官之道,亦猶是耳,倘一失足,將無所不至矣?!”張瀚聽了這個“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終生不敢忘”。此后多年,他嚴謹從政,廉潔為官,之后升任被稱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書,建樹頗多,名留青史。
8、子罕辭寶
《左傳襄公十五年》載文: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得到一塊玉石,將它獻給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肯理解。獻玉石的人說:我以前把這塊玉石拿給玉工鑒定過,他認為這是一塊寶玉,所以我才敢獻給您。”子罕說:“我把不貪圖財物的這種操守當作是寶物,你把玉石作為寶物。如果你把寶玉送給了我,我們兩人都喪失了寶物;還不如我們都保有各自的寶物。”故事中,子罕恪守“不貪為寶”的信條,巧妙拒玉,寓意深刻,真正給人教育和啟迪。
9、公儀休拒魚
《淮南子道應訓》記載了一個公儀休拒魚的故事:戰國時期魯國國相公儀休愛吃魚,有人投其所好送魚給他,公儀休不收。問其原因,他說:“正因為喜歡吃魚,所以不能理解,此刻我作為國相,能夠用自己俸祿買魚吃,如果此刻收了魚而丟了官,誰又會送給我魚呢?所以我不能理解啊。”公儀休“好魚而不貪魚”,實乃其深知“貪贓、枉法、丟官、受懲罰”之間的內在聯系,愿每位領導干部任前任中都時刻不忘認真算一算政治帳、經濟帳、家庭帳。
10、滅官燭看家書
據宋周紫芝《竹坡詩話》記載:北宋時期有位州官,為人極其廉潔。一天晚上,有人從京城送來一封上司的來信。他猜想這必須是朝廷有什么重要指示,立刻命令公差點上蠟燭閱讀。誰知讀了一半,他又命令把官家的蠟燭吹滅,把自己買來的蠟燭點上,繼續往下看。公差很納悶,難道官家買的蠟燭不及他自己出錢買的亮嗎?之后才明白,那封信有小半是關于他留在京城家屬的狀況,他認為這是私事,不能點官家的蠟燭。在有些人看來,為了半封家書,竟然換燭再讀,實在有點“小題大做”。但正是這樣的小事,卻更能從細節上表現出一個人的品質,更足以讓當今存在公“話”私打、公車私用、公請私吃、公費私游等等凡此種種揩公家油的一些領導干部汗顏。
為官之道,盡在其中矣。
11、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并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12、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十分清廉。之后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劉寵不受。之后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征性地收下。他所以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13、我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一個人上山采石時,采到一塊寶玉,他擔心別人會來搶,想拿出去賣,又怕被商人占了便宜。想來想去,他決定把這塊寶玉送給京城里的大官。
于是,他帶著寶玉,來到京城掌管工程的大官子罕府中,獻上寶玉。子罕覺得很奇怪,便問道“我和你素不相識,你為什么要獻寶玉給我?我可從來不收別人任何禮物的。”那人以為子罕懷疑這是一塊假玉,就答道“這塊玉我請玉匠看過,確實是一塊真玉,價值連城,所以我才送給你的。”子罕說“我把不貪的品格當作珍寶,你把這塊玉石當作珍寶,如果你把玉給了我,我們倆人都喪失了珍寶,不如你我還是各自保存自己的珍寶吧!”那人跪下懇求道“我們小百姓,拿著這樣珍貴的東西,是不敢出門的,我把它獻給你,是為了免于禍患。”子罕就讓那人暫時留下,請玉匠把那塊寶玉雕琢加工好,然后幫他把玉賣掉,把所得的錢全部交給那人,并派人送他回家。
這個故事見于《左傳·襄公十五年》。之后,人們就用“不貪為寶”這句成語來形容清正廉潔的高尚品質。
14、安納
有一個人叫安納,他的爸爸因一次意外車禍奪去了寶貴的生命,僅有安納他一個人孤獨的生活著,他要靠自己賺錢,他應對的是蒼天給他的痛苦世界,而他卻是微笑的應對。
安納并沒有放棄了品德,一向把品德牢記在心。安納打完了工,就在街上買點東西,可是錢不夠,按納失望的向家走去。安納明白僅有下次再努力打工就有錢吃飯,因為今日起來比較晚,所以沒有那么多錢,。看著兩邊的小食,安納就留著口水,看到別人切著冰涼的西瓜,紅葉流了出來。如果是別人,在也忍不住,早就搶了,可是安納不做違背良心的事,只好望都不望,回家洗衣服。就在這時,一個身子穿的破破爛爛的衣服面呈菜色,手中看著個碗,跪在地上討乞,安納一看就明白是個乞丐,那個乞丐披頭散發,是一個女乞丐,女乞丐的一只腿斷了,安納看得心酸就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的錢給了女乞丐,女乞丐見了望著安納女乞丐熱淚盈眶,仿佛在說:“感激你了我的這個人生。安納對他笑了笑表示回應就走了。
第二天,安納工作完了同樣到了那條街,這次他也是那么少,因為昨日沒吃飯,力氣沒那么大。沒有那個女乞丐就能夠有飯吃。但安納并不后悔,他明白即使沒有錢也必須不能違背品德。因為“知識不健全能夠用品德來彌補,而品德卻難以用知識來彌補,所以可見品德是很重要的。這次安納走的時候,發現了一疊100元,很厚有5厘米厚,安納彎腰將那疊100元鈔票撿起,向一輛警車走去,對警察彬彬有禮的說,“警察叔叔,我撿到了很厚的一疊100元鈔票,請你拿著。”警察接過錢,撫摸著安納的頭說:“那么小就如此廉潔。”最終,安納成了最有品德的人,把那些自己的工錢三分之二給了扶老助殘。
無私的助人為樂就是廉潔,不貪心,不自私,這就是廉潔。
15、丹心要學月月紅
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的一位著名詩人。他在擔任徐州知府時,以為官清廉、剛正不阿、不畏權勢,執法嚴明著稱,受到徐州百姓的稱道和傳頌。至今徐州城鄉還流傳著他不少的佳話。
蘇東坡五十歲的時候,家人要為其祝壽,蘇東坡一再制止,并囑咐家人不準宣揚。誰料,壽辰這一天,來了一個送禮人,雙手抱著一盆盛開的月季花,家人便問:“請問尊姓大名,有何事”來者說:“我叫趙錢孫李,來祝壽的。”家人聽罷,奇怪地笑道:“那有這樣的名字呢”來者說:“我本姓趙,右鄰姓錢,左鄰姓孫,對門姓李,知府大人今年五十大壽,大家推薦我送一盆月月紅,給知府大人做壽禮。”家人聽后,知是百姓心意,本想收下,但大人從不收禮,只好叫來者說出理由,那人思忖片刻,道出:“花開花落無間斷,春去春來不相關。但愿大人常康健,勤為百姓除贓官。”家人把詩寫在紙上,叫仆人把詩送給蘇東坡看,讓他來處理此事。不一會蘇東坡出來,親自收下那盆月季花,笑著詠詩道:“趙錢孫李張王陳,好花一盆黎民情。一日三餐撫心問,丹心要學月月紅。”
后蘇東坡雖賦閑回家,但他一生清正廉明、懲貪除惡的好名聲卻在民間永遠流傳。
16、子罕以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人得到一塊精美的玉石,想獻給司城子罕。子罕拒不理解。獻玉的人以為子罕懷疑玉石是假的,便說:“這塊美玉我請玉匠給鑒定過,他說是塊寶玉,所以才敢拿來獻給你。”子罕回答說:“你以玉為寶,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收了玉石,你失掉了寶,我也失去了寶。
所以,我們還是各存其寶為好。”
17、姚崇不徇私情
唐朝開元年間,吏部尚書魏知古要去洛陽一帶考察官員政績。宰相姚崇有兩個兒子在那兒當官,離京前,魏知古特地到姚府辭行,不料姚崇對他十分冷淡。魏知古是姚崇一手提拔起來的,他到洛陽之后,私下接見了姚崇的兩個兒子。姚崇之子請求他在皇上頭前為自己美言。
玄宗皇帝接到魏知古的奏折,見他極力贊揚姚崇的兒子,便宣姚崇進殿,對姚崇說:“你的兩個兒子很有才干,政績不錯,朕有意提升他倆。”姚崇坦然地說:“我這兩個兒子才識平平,又不善理政,不足以提拔。”唐玄宗見姚崇能秉公處事,十分高興地說:“魏知古徇私妨礙公事,辜負了你對他的教導,我也不能原諒他。看來僅有罷了他的官以正朝綱。”
姚崇復奏道:“我教子不嚴,罪該受罰。如果陛下所以事貶謫魏知古,那人們就會說他是當了我的替罪羊了。”唐玄宗聽后十分贊許,遂令魏知古改任工部尚書。姚崇歷任武則天、唐睿宗、唐玄宗三朝宰相,有“救時宰相”之稱,是中國歷史上的名相。特別是在玄宗時期,對“開元之治”貢獻尤多,影響極為深遠。
18、厚謝婉拒
宋時,劉溫臾在朝中身居要職,一個自稱他門生的人送給他一車糧草,劉溫臾推辭不掉,當即答謝回贈他一套華麗的衣服,其價值高于一車糧草的數倍,那人見達不到送禮行賄的目的,只好將糧草拖了回去。
19、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20、立檄拒禮
康熙19年,于成龍改任直隸巡撫。大名縣縣官遵循舊習,在中秋節前給他送了一份“中秋禮”。于成龍嚴詞拒收,還特地頒布了《嚴禁饋贈檄》,通報了大名縣縣官的送禮行為,并明令所屬官員,今后如果發現逢年私送者,“決不寬恕”。
21、毛澤東的廉潔故事
據主席身邊的警衛員回憶,1929年1月,紅四軍下井岡山,迂回于贛南、閩西之間,毛主席行軍,戰士們沿途沒見他騎馬,可部隊中的傷兵、病號、掉隊的戰士們都騎過他的馬。雖說毛主席是前委書記,但他同戰士們同吃一鍋飯,同吃一盆菜,沒有絲毫區別。
1932年,紅軍打到漳州,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里。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后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可是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主席說著,還有些舍不得的樣貌。毛主席行軍中惟一御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頭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部隊并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可是他硬是不要。
此刻想想,那時的毛主席已是紅軍的領導核心,毛主席的廉潔,在當時是少有的。
22、趙廣漢
趙廣漢,字子都,西漢時期涿郡蠡吾縣人。曾任守京兆尹、潁川郡太守、京兆尹。在潁川郡任太守期間,是趙廣漢前期治理的最佳階段,他不畏強權,精明強干,剛到任的幾個月時間,就做了兩件大事:一是打擊豪門大族的勢力,緩和社會矛盾;二是加強地方管理,轉變當地的不良風氣。其威名由此流傳,《漢書》本傳中就把擅長處理政務說成是他的天性。趙廣漢在擔任京兆尹時,表現出高度的職責心,處理各項公務,往往通宵達旦。并且善于思考,講究辦事效率。
在其治理期間,京兆地區政治清明,官屬和百姓無不交口稱贊。但京兆尹的職責在于管理京城,因在天子腳下,日常處理政務容易得罪皇親國戚和當朝顯貴,所以,雖然趙廣漢算得上是一位京城行政官中的佼佼者,也仍然落得被腰斬的下場。
趙廣漢任京兆尹期間,為官廉潔清明,威制豪強,深得百姓贊頌。
23、侯鳴珂杖妻拒賄
同治四年春,侯鳴珂調任孝義廳撫民同知。廳衙小吏余言吉,不甘忍受無油粗飯,向一百姓勒索了10斤豬油,自食5斤,將其余5斤暗送侯鳴珂夫人楊芝香。鳴珂得知后大怒,當即將余言吉削職為民,并下令其妻楊芝香將5斤豬油還給百姓,并以受賄罪杖四十。楊芝香當場聲淚俱下,后悔莫及。侯鳴珂怒斥其妻:“知過并非無過,爾不杖股四十,爾不會以此為訓。”衙役聽罷,只得按他的命令,打了侯夫人四十大板。
同治六年九月,車家河保正楊建武貪污賑銀,被人告發。侯鳴珂在察訪中,楊建武托人偷將5兩麝香裝在他的行囊里,并附一信,上寫:“侯大人:吾以兄、弟、妹三戶冒名頂領賑銀800兩,愿與大人平分。再送上麝香5兩,請免死罪。”第二天,侯鳴珂即令人將信重抄在一張大紙上,并將5兩麝香用紙包好,上寫:“賄物麝香5兩”,讓楊建武一手舉著抄好的信,一手舉著麝香,在車家河、廳城、石嘴子游街三日,第四日即判楊建武死刑。
在“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封建社會后期,侯鳴珂卻出污泥而不染,百姓大加贊頌,離任時送“仁德如春”大匾,近萬人含淚相送。
24、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不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后還寫了一首詩:“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25、況鐘
況鐘(公元1383—1442),字伯律,號如愚,明朝江西靖安縣龍岡州人。況鐘一生出色政績在蘇州知府任上,他直接減輕官糧,實行折征的辦法減輕百姓負擔,穩定和發展經濟。同時,整肅吏治、端正風氣,注意清理冤獄,為民伸冤。他排了一個日程表,每一天勘問一個縣的案,周而復始,從不間斷。
在剛到任的八個月中,就清理了1500多件案子。經他審理過的案子,無論大小,都能基本做到百姓不叫冤枉,土豪不敢再為非作歹。此刻,只要一提起況鐘,人們立即就會想到《十五貫》故事里那位甘冒風險、敢于伸張正義、為民伸冤的清官。
除此之外,他還做了興修水利、舉辦學校、推薦賢才等造福一方的好事。況鐘任職十三年間,三次離任三次留任,替蘇州百姓辦了不少實事,最終積勞成疾,病逝于蘇州任上。當地百姓為紀念況鐘,在他死后,蘇州和七個縣都建立了祠堂。
26、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是歷史上最有名的清官。他從青少年時代起,就開始立志要為國家出力,“竭忠死義”。包拯仕途的起點是知縣,后歷任知府、轉運使等地方行政長官;擔任過監察御史等監察大臣、戶部副史等掌理國家財政的高級官員、都部署等軍事要職;當過外交使節出使遼邦;最有名的是做過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后人稱他為包待制、包龍圖、包學士。他在開封任知府雖僅一年多的時間,但死后,開封百姓卻在開封府署旁邊建了一座包公祠,以紀念和供奉他。
包拯一生清廉簡樸,從不講究排場,即使做了大官,穿著仍與布衣時一樣;對貪污深惡痛絕,在給仁宗的奏疏《乞不用贓吏》中說“廉者,民之表也;貪者,民之賊也。”他一生嚴于律己,身體力行,他在端州任知州,整頓吏治,打擊貪污,深受百姓歡迎,離任時當地精制一好硯相送,他都婉言謝絕,“不持一硯歸”;他一生鐵面無私,不避權貴,執法如山。對皇親國戚、宦官權貴的不法行為,一律極力主張繩之以法。大力平反冤獄,是包拯生前與死后深為百姓所贊揚和稱頌的主要資料。
包拯在當時和后世都享有盛名,特別在死后,作為清官的典型形象,被不一樣體裁的文藝作品大肆渲染,使之帶有神奇色彩。隨著國際上文化交流的進展,包拯這個歷史人物和藝術形象還贏得了世界的聲譽。雖然史料中的包拯與藝術作品中的形象相差懸殊,但包拯的一生,既能得到封建最高統治者的賞識,也受到處于水深火熱中的下層人民的擁護和愛戴,作為清官確實是十分典型的。
27、陳希亮
陳希亮,字公弼,北宋時期眉州青神(今屬四川)人,原籍京兆(今陜西西安市)。他從進士及第開始,為官30余年,先后任過知縣、知州、知府、轉運史等地方官,也曾到首都開封府及朝廷任職,不論是在地方還是京城為官,陳希亮嫉惡如仇,不思考個人的禍福進退,為平民百姓稱頌,使王公貴人害怕。
后因辛勞過度而逝世,享年64歲。著名文學家蘇軾,自稱平生不為人作行狀墓碑,但他十分敬佩陳希亮的為人,擔心陳希亮的事跡失傳于后世,而破例寫下了《陳公弼傳》。
28、狄仁杰
狄仁杰(公元607—700),字懷英,唐朝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市西南)人,應試明經科(唐代科舉制度中科目之一),從而步入仕途。從政后,經歷了唐高宗與武則天兩個時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轉大理丞,改任侍御史,歷任寧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職。
狄仁杰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為了拯救無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終持續體恤百姓、不畏權勢的本色,始終是居屆堂之上,以民為憂,后人稱之為"唐室砥柱"。
他任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到任一年,便處理了前任遺留下來的17000多件案子,其中沒有一人再上訴伸冤,其處事公正可見一斑,后人據此編出了許多精彩的傳奇故事,連荷蘭也有人以此為題材,編了一本《大唐狄仁杰斷案傳奇》。
29、毛主席的襪子和毯子
1932年,紅軍打仗到漳州。毛主席的警衛員住在毛主席那里,一天早上,警衛員一眼看見他腳上穿的黑線襪子,已經洗成了又薄又稀的灰色襪子了。主席發現他盯著他的襪子看,就把腳一伸,說:“這雙襪子還是1929年下井岡山后你替我買的,已經換過兩次襪底了,你看還是好的。不過再不能換襪底子了,襪面也太稀薄,經不起洗了。“
毛主席行軍中唯一御寒的一條毯子,也不知用了多少年,上面的毛已基本上掉光,差不多是一個麻袋片了。那時的部隊并不是沒有像樣的毛毯,但是他硬是不要換新的。現在想想,那時的毛主席已是紅軍的領導核心,但毛主席還是那樣的廉潔。
30、白居易怒打行賄人
唐朝貞元年間,著名詩人白居易考中進士后,被派往陜西周至當縣令。
他剛上任,城西的趙鄉紳和李財主就為爭奪一塊地跑到縣衙打官司。為了能打贏官司,趙鄉紳差人買了一條大鯉魚,在魚肚中塞滿銀子送到縣衙。而李財主則命長工從田里挑了個大西瓜,掏出瓜瓤,也塞滿銀子送了來。收到兩份“重禮”后,白居易吩咐手下貼出告示,明天公開審案。
第2天,縣衙門外擠滿了看熱鬧的百姓。白居易升堂后問道:“你們哪個先講?”趙鄉紳搶著說:“大人,我的理(鯉)長,我先講。”李財主也不甘示弱說:“我的理(瓜)大,該我先講。”白居易沉下臉說:“什么理長理大?成何體統!”趙鄉紳以為縣太爺忘了自己送的禮,連忙說:“大人息怒,小人是個愚(魚)民啊!”白居易微微一笑說:“本官耳聰目明,用不著你們旁敲側擊,更不喜歡有人暗通關節。來人,把賄賂之物取來示眾。”
衙役取來鯉魚和西瓜,當眾抖出銀子,聽審者一片嘩然。白居易厲聲喝道:“大膽刁民,膽敢公然賄賂本官,按大唐律法各打40大板!”眾百姓無不拍手稱快。至于這些行賄的銀子,白居易就用來救濟貧苦百姓了。
31、“ 半鴨知縣”于成龍
清康熙初年,原廣西羅城縣令于成龍,被兩廣總督金光祖舉薦為全省唯一“卓異”,升任合州知州。其子從山西老家來看他,他僅有一只還舍不得吃的咸鴨,乃割下一半作為讓兒子帶回老家的禮品,因此人稱“半鴨知縣”。離開羅城時,堂堂一位縣令,竟然連赴任的路資也沒有。當地百姓聽到于成龍離去的消息,一片哭號,依依不舍,相送數十里。
后來他出任堂堂兩江總督,赴任途中只住旅館不住公館。在總督府每餐只吃青菜,時人稱之“于青菜”。當他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無少長,皆巷哭罷市。持香楮至者,日數萬人”。康熙帝破例親為撰寫碑文,稱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32、于謙拒玉貓
于謙,我國明代有名的清官,深得老百姓的愛戴,被尊敬地稱為“于青天”。
于謙60歲壽辰那天,門口送禮的人絡繹不絕。于謙叮囑管家,一概不收壽禮。皇上因于謙忠心報國,戰功卓著,派人送了一只玉貓金座鐘。誰知管家根據于謙的囑咐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于謙。于謙見了,在下面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于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復命去了。
于謙辦事鐵面無私,清廉正直,得罪了朝廷中的一些貪官。皇帝也覺得于謙不通人情,不把皇上放在眼里,心中老是不快,于是在貪官的誣陷下,皇帝尋了個罪名,撤了于謙的官,還要問他的罪。于謙在牢里寫下了這樣的一首詩:“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33、趙軌清廉若水
隋朝時,趙軌曾任齊州(今濟南市)別駕,東面鄰居家有桑樹。有一年,桑葚熟了,又大又紅的桑葚落在他家的院子里,滿地都是。他叫家人把桑葚撿起來,送還給鄰居,并告誡兒子說:“我并不是要以此來求取名譽,只是覺得這不是自己的,享用了心里也會不安。”趙軌在齊州為官四年,每年考核,政績都是最好,得到皇帝的嘉獎,被征入朝任職。離開時,父老鄉親們都灑淚送別。
一位長者代表百姓捧著一杯清水,顫巍巍地敬奉到趙軌面前,說:“別駕在此任官,從不受賄納物,有如水火不相交。如今您要走了,我們不敢以壺酒相送,您清廉若水,特獻上一杯清水為您餞行。”趙軌非常感激,接過杯水,一飲而盡。后來,趙軌任原州(治今寧夏固原)總管司馬,注意嚴格約束部下,對百姓秋毫無犯。
有一次,趙軌領人結隊夜行部下不小心,馬踏入田中,踩壞了禾苗,他即令停止前進。天亮后,查到了田主,賠償了損失后才率隊起程。原州的百姓、官聽說此事后,無不感動,并從此以趙軌為榜樣,注意自己的操行。
34、包拯家訓
包拯以公廉著稱,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在晚年擔心后人會出不肖之徒,于是子孫后代制定了一條家訓,讓兒子包珙鐫刻在石上,豎于堂屋東壁,以警戒后人。
《誡廉家訓》共三十七字,其意大致是:“凡是包氏后代子孫中有貪污受賄者,不能被稱為包氏后代,甚至死后,也不能葬入其家族的墓地中。不遵從此訓令者,一概不是包公子孫。”這寥寥數字,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兩袖清風,足為世人風范。
35、周恩來總理的衣服
周總理的一件睡衣穿了二十多年,破了補,補了再補,已經磨得無絨了仍舍不得丟棄。一件襯衣已經舊得換了袖口領子,一件衣服補得顏色已經不一了,他還在穿,當別人要求他換新的時候,他總是說:“舊的可以穿。”
36、焦裕祿·清正廉潔的典范
”路漫漫其修遠矣,兩袖清風來去。”這是對焦裕祿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詩意表達。焦裕祿的一生,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是清正廉潔的典范。
焦裕祿在日常生活上自我要求極為嚴格,這表現在衣、食、住、行各個方面。他的衣、帽、鞋、襪都拆洗過多次,縫了又縫,補了又補。一床被子他用了幾十年,上面有42個補丁、褥子上有36個補丁。他下鄉蹲點、調研、勞動時吃百家飯,住農民的草庵子、牛棚。他的辦公桌、文件柜都是原蘭封縣委初建時購買的,有不少破損的地方。他只靠一輛自行車和一雙鐵腳板走遍了蘭考。
37、懸鵝示眾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后,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只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于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后面,以后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只已經風干了的烤鵝。
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38、范仲淹之扶弱濟貧,愛惜人才
先憂后樂切切情,造福人民留美名。
饒州城里有一位窮書生。一天這個窮書生在衙門前等待著求見范大人,不多時便見到了范仲淹。范仲淹從書生的談吐中,發現書生很有采氣,且有報國大志,也得知書生生活極端貧困,連飯都沒有飽食過一餐,家中毫無分文,還想進京趕考。范仲淹很同情他的處境,也很欣賞他的才華與志向,于是便想出一個主意,叫隨從拿出紙墨,令隨從陪同窮書生前往饒州城東薦福寺,拓歐陽詢的碑帖,去京師售買,每本可獲千錢,按當時的規定這個碑刻是不可隨便拓印的,由于有范仲淹的手令,寺中和尚答應了給書生拓印,但因天色已晚,準備第二天再拓印。
不料,這一夜雷雨大作,雷雨將石碑擊的粉碎。窮書生傷心地只怨自己命運不佳。典故“時來送去滕王閣,運去雷雨轟薦福存”的后一句指的就是此事范仲淹也為此而嘆惜,為了使窮書生不失科考的良機,便以自己微薄的薪水中拿出銀兩送給窮書生,窮書生含淚收下,赴京科考去了。
39、越權與失職
有一次,韓昭侯因飲酒過量,不知不覺便醉臥在床上,酣睡半晌都不曾清醒。他手下的官吏典冠擔心君王著涼,便找掌管衣物的典衣要了一件衣服,蓋在韓昭候身上。
幾個時辰過去了,韓昭侯終于睡醒了,他感到睡得很舒服,不知是誰還給他蓋了一件衣服,他覺得很暖和,他打算表揚一下給他蓋衣服的人。于是他問身邊的侍從說:“是誰替我蓋的衣服?”
侍從回答說:“是典冠。”
韓昭侯一聽,臉立即沉了下來。他把典冠找來,問道:“是你給我蓋的衣服嗎?”典冠說:“是的。”韓昭侯又問:“衣服是從哪兒拿來的?”典冠回答說:“從典衣那里取來的。”韓昭侯又派人把典衣找來,問道:“衣服是你給他的嗎?”典衣回答說:“是的。”韓昭侯嚴厲地批評典衣和典冠道:“你們兩人今天都犯了大錯,知道嗎?”典冠、典衣兩個人面面相覷,還沒完全明白是怎么回事。韓昭侯指著他們說:“典冠你不是寡人身邊的侍從,你為何擅自離開崗位來干自己職權范圍以外的事呢?而典衣你作為掌管衣物的官員,怎么能隨便利用職權將衣服給別人呢?你這種行為是明顯的失職。今天,你們一個越權,一個失職,如果大家都像你們這樣隨心所欲,各行其是,整個朝廷不是亂了套嗎?因此,必須重罰你們,讓你們接受教訓,也好讓大家都引以為戒。”
于是韓昭侯把典冠典衣二人一起降了職。
韓昭侯的做法在今天看來也許有些過分,但他嚴明職責、嚴格執法、不以情侵法的精神,還是值得肯定的,也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40、要錢不要命
永州這個地方河多江多,所以永州人大都善于游泳。五六歲的小孩便能在河里嬉水抓魚,大人們的水性更是了得。
有一天,幾個永州人同乘一條小船過江去。一路上,大家談笑風生地聊著天。其中的一個人說自己出門去做生意幾年了,現在回來看看家人。他帶了一個包袱在身邊,時刻不離左右。
船到江心,麻煩的事情發生了。因為前些時一連下了好幾天的暴雨,使得江水猛漲,現在忽然起了風,江面上掀起了巨浪。一個浪頭打過來,小船承受不了,船尾破了一個大洞,江水猛地灌了進來,小船很快就沉了。
船上的人見勢不妙,紛紛跳下水,游泳逃命,奮力地向前劃去。
那個先前一直帶著包袱的人喘著氣,兩手上上下下地拼命劃水,可是盡管他累得夠嗆,還是游得特別慢。
他的同伴覺得很奇怪,就問他說:“咦,你一向非常擅長游水,怎么這一次用盡全力,卻還是落在后頭呢?”
那人氣喘吁吁地回答說:“我跳下水之前把包袱里的一千枚大錢取出來纏在腰里,特別沉重,所以游起來分外吃力。”
又過了一會兒,這個人越來越劃不動了,眼看有沉底的危險了。他的同伴為他著急,提醒他說:“你把錢解下來扔掉吧!”那人累得話也說不出來,只是拼命地搖了搖頭。
工夫不大,那人實在游不動了,就快要沉下去了,而其他的人都已經游到了對岸,看著他干著急,又蹦又跳地對他大聲喊道:“你怎么這么糊涂哇,眼看命都快保不住了,要錢還有什么用呢?現在丟掉錢還來得及,快扔掉錢,快扔掉錢呀!”
那人還是一個勁地拼命搖頭,怎么也不肯把他的錢丟掉。最后,他終于精疲力竭了,和他的錢一起沉到了江底。
錢是身外之物,怎么會比命還重要呢?再說,命都丟了,拿什么去享受錢呢?把金錢看得高于一切,實在是要不得啊!
【廉潔小故事】相關文章:
廉潔詩歌朗誦稿、廉潔故事03-27
書法小故事06-02
長征小故事06-08
小故事作文03-14
小故事日記02-21
小木偶的故事作文02-19
小烏龜的故事作文02-24
民間小故事大全10-18
小刺猬的故事作文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