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漫漫歷史長河中,總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著精深的智慧,遠大的抱負,無比堅強的毅力。他們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為后世的人們作出了表率,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他們的名字為后世所知,人們永遠記著他們。這,就是名人。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數學名人故事,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數學名人故事(一):
天才由于積累,聰明在于勤奮!A羅庚
1930年的一天,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坐在辦公室里看一本《科學》雜志。看著看著,不禁拍案叫絕:“這個華羅庚是哪國留學生”“他是在哪個大學教書的”最終還是一位江蘇籍的教員慢吞吞地說:“我弟弟有個同鄉叫華羅庚,他只念過初中。熊慶來驚奇不已,將華羅庚請到清華大學來。
從此,華羅庚就成為清華大學數學系助理員。第二年,他的論文開始在國外著名的數學雜志陸續發表。幾年之后,華羅庚被保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留學。他提出的理論被數學界命名為“華氏定理”。
數學名人故事(二):
高斯,德國著名數學家,并有“數學王子”的美譽。小時候高斯家里很窮,且他父親不認為學問有何用,但高斯依舊喜歡看書,話說在小時候,冬天吃完飯后他父親就會要他上床睡覺,以節省燃油,但當他上床睡覺時,他會將蕪菁的內部挖空,里面塞入棉布卷,當成燈來使用,以繼續讀書,高斯有一個很出名的故事:用很短的時間計算出了小學教師布置的任務:對自然數從1到100的求和。他所使用的方法是:對50對構造成和101的數列求和(1+100,2+99,3+98……),同時得到結果:5050。這一年,高斯9歲。
數學名人故事(三):
塞樂斯生于公元前624年,是古希臘第一位聞名世界的大數學家。他原是一位很精明的商人,靠賣橄欖油積累了相當財富后,塞樂斯便專心從事科學研究和旅行。他勤奮好學,同時又不迷信古人,勇于探索,勇于創造,進取思考問題。他的家鄉離埃及不太遠,所以他常去埃及旅行。在那里,塞樂斯認識了古埃及人在幾千年間積累的豐富數學知識。他游歷埃及時,曾用一種巧妙的方法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使古埃及國王阿美西斯欽羨不已。
數學名人故事(四):
數學名人小故事—蘇步青
蘇步青上初三時,他就讀浙江省六十中來了一位剛從東京留學歸來的教數學課的楊教師。第一堂課楊教師沒有講數學,而是講故事。他說:“當今世界,弱肉強食,世界列強依仗船堅炮利,都想蠶食瓜分中國。中華亡國滅種的危險迫在眉睫,振興科學,發展實業,救亡圖存,在此一舉!煜屡d亡,匹夫有責’,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有職責!彼哉鞑┮,講述了數學在現代科學技術發展中的巨大作用。這堂課的最終一句話是:“為了救亡圖存,必須振興科學。數學是科學的開路先鋒,為了發展科學,必須學好數學。”蘇步青一生不知聽過多少堂課,但這一堂課使他終身難忘。
楊教師的課深深地打動了他,給他的思想注入了新的興奮劑。讀書,不僅僅為了擺脫個人困境,而是要拯救中國廣大的苦難民眾;讀書,不僅僅是為了個人找出路,而是為中華民族求新生。當天晚上,蘇步青輾轉反側,徹夜難眠。在楊教師的影響下,蘇步青的興趣從文學轉向了數學,并從此立下了“讀書不忘救國,救國不忘讀書”的座右銘。一迷上數學,不管是酷暑隆冬,霜晨雪夜,蘇步青只明白讀書、思考、解題、演算,4年中演算了上萬道數學習題。
數學名人故事(五):
祖沖之在數學上的杰出成就,是關于圓周率的計算.秦漢以前,人們以"徑一周三"做為圓周率,這就是"古率".之后發現古率誤差太大,圓周率應是"圓徑一而周三有余",可是究竟余多少,意見不一.直到三國時期,劉徽提出了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割圓術",用圓內接正多邊形的周長來逼近圓周長.劉徽計算到圓內接96邊形,求得π=3.14,并指出,內接正多邊形的邊數越多,所求得的π值越精確.祖沖之在前人成就的基礎上,經過刻苦鉆研,反復演算,求出π在7.1415926與3.1415927之間.并得出了π分數形式的近似值,取為約率,取為密率,其中取六位小數是3.141929,它是分子分母在1000以內最接近π值的分數.祖沖之究竟用什么方法得出這一結果,此刻無從考查.若設想他按劉徽的"割圓術"方法去求的話,就要計算到圓內接16,384邊形,這需要化費多少時間和付出多么巨大的勞動啊!由此可見他在治學上的頑強毅力和聰敏才智是令人欽佩的.祖沖之計算得出的密率,外國數學家獲得同樣結果,已是一千多年以后的事了.為了紀念祖沖之的杰出貢獻,有些外國數學史家提議把π=叫做"祖率".
數學名人故事(六):
數學名人小故事-康托爾
由于研究無窮時往往推出一些合乎邏輯的但又荒謬的結果(稱為“悖論”),許多大數學家唯恐陷進去而采取退避三舍的態度。在1874—1876年期間,不到30歲的年輕德國數學家康托爾向神秘的無窮宣戰。他靠著辛勤的汗水,成功地證明了一條直線上的點能夠和一個平面上的點一一對應,也能和空間中的點一一對應。這樣看起來,1厘米長的線段內的點與太平洋面上的點,以及整個地球內部的點都“一樣多”,之后幾年,康托爾對這類“無窮集合”問題發表了一系列文章,經過嚴格證明得出了許多驚人的結論。康托爾的創造性工作與傳統的數學觀念發生了尖銳沖突,遭到一些人的反對、攻擊甚至謾罵。有人說,康托爾的集合論是一種“疾病”,康托爾的概念是“霧中之霧”,甚至說康托爾是“瘋子”。來自數學權威們的巨大精神壓力最終摧垮了康托爾,使他心力交瘁,患了精神分裂癥,被送進精神病醫院。真金不怕火煉,康托爾的思想最終大放光彩。1897年舉行的第一次國際數學家會議上,他的成就得到承認,偉大的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稱贊康托爾的工作“可能是這個時代所能夸耀的最巨大的工作。”可是這時康托爾仍然神志恍惚,不能從人們的崇敬中得到安慰和喜悅。1918年1月6日,康托爾在一家精神病院去世。
數學名人故事(七):
20世紀最杰出的數學家之一的馮·諾依曼.眾所周知,1946年發明的電子計算機,大大促進了科學技術的提高,大大促進了社會生活的提高.鑒于馮·諾依曼在發明電子計算機中所起到關鍵性作用,他被西方人譽為"計算機之父".1911年一1921年,馮·諾依曼在布達佩斯的盧瑟倫中學讀書期間,就嶄露頭角而深受教師的器重.在費克特教師的個別指導下并合作發表了第一篇數學論文,此時馮·諾依曼還不到18歲.
數學名人故事(八):
1796年的一天,德國歌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很有數學天賦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行的三道數學題。
像往常一樣,前兩道題目在兩個小時內順利地完成了。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青年做著做著,感到越來越吃力。開始,他還想,也許導師見我每天的題目都做的很順利,這次特意給我增加難度吧。但是,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第三道題竟毫無進展。青年絞盡腦汁,也想不出現有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有什么幫助。
困難激起了青年的斗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他拿起圓規和直尺,在紙上畫著,嘗試著用一些超常規的思路去尋求答案。
終于,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于做出了這道難題!
見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通宵,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
導師接過青年的作業一看,當即驚呆了。他用顫抖的聲音對青年說:“這真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當然,但是,我很笨,竟然花了整整一個通宵才做出來!
導師請青年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的面做一個正17邊形。青年很快地做出了一個正17邊形。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懸案?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牛頓也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上就解出來了!你真是天才!”
多年以后,這個青年回憶起這一幕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不可能在一個晚上解決它!边@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數學名人故事(九):
16世紀德國數學家魯道夫,花了畢生精力,把圓周率算到小數后35位,后人稱之為魯道夫數,他死后別人便把這個數刻到他的墓碑上。瑞士數學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對螺線(被譽為生命之線)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著一條對數螺線,同時碑文上還寫著:“我雖然改變了,但卻和原先一樣”。這是一句既刻劃螺線性質又象征他對數學熱愛的雙關語。
數學名人故事(十):
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
陳景潤(1933.5~1996.3)是中國現代數學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數學系。由于他對塔里問題的一個結果作了改善,受到華羅庚的重視,被調到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工作,先任實習研究員、助理研究員,再越級提升為研究員,并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委員。
陳景潤是世界著名解析數論學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對高斯圓內格點問題、球內格點問題、塔里問題與華林問題的以往結果,作出了重要改善。60年代后,他又對篩法及其有關重要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
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陳景潤,借一盞昏暗的煤油燈,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筆,耗去了幾麻袋的草稿紙,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數學難題“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創造了距摘取這顆數論皇冠上的明珠(1+1)只是一步之遙的輝煌。他證明了“每個大偶數都是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領先地位。這一結果國際上譽為“陳氏定理”,受到廣泛征引。這項工作還使他與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獲得中國自然科學獎一等獎。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數論問題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遙遙領先。世界級的數學大師、美國學者阿·威爾(A?Weil)曾這樣稱贊他:“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陳景潤于1978年和1982年兩次收到國際數學家大會請他作45分鐘報告的邀請。這是中國人的自豪和驕傲。他所取得的成績,他所贏得的殊榮,為千千萬萬的知識分子樹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幟,輝映三山五岳,召喚著億萬的青少年奮發向前。陳景潤共發表學術論文70余篇。
數學名人故事(十一):
阿基米德公元前287年出生在意大利半島南端西西里島的敘拉古。父親是位數學家兼天文學家。阿基米德從小有良好的家庭教養,11歲就被送到當時希臘文化中心的亞歷山大城去學習。在這座號稱"智慧之都"的名城里,阿基米德博閱群書,汲取了許多的知識,并且做了歐幾里得學生埃拉托塞和卡農的門生,鉆研《幾何原本》。
數學名人故事(十二):
張衡是我國漢朝時期一位十分出名的大文豪,與司馬相如、楊雄和班固并稱漢賦四大家。張衡的《二京賦》、《思玄賦》和《歸田賦》等都是流傳千年的文學佳品,至今仍被無數的文人墨客把玩賞析。
有的人覺得,文科和理科往往難以并重,那么張衡可能會打破這些人的固有印象。張衡不僅僅在文學上展現了非凡的成就,天文學、地理學和數學上,張衡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成為一代數學家。
張衡自小興趣廣泛,自學《五經》,貫通六藝,并且喜歡研究算學、天文、地理和機械制造等。在青年時期,他的志趣大半在詩歌、辭賦、散文上,他才高于世,卻沒有驕傲之情。
《后漢書》提到,張衡曾寫過一部《算罔論》,可惜這本書在唐代失傳了。我們從《九章算術·少廣》章第二十四題的劉徽注文中得知有所謂“張衡算”。
從劉徽的這篇注文中明白,張衡給立方體定名為質,給球體定名為渾。張衡研究過球的外切立方體積和內接立方體積,研究過球的體積,其中還確定了圓周率值為10的開方,雖然這個值比較粗略,但卻是中國第一個理論求得π的值。
數學名人故事(十三):
伽羅華生于離巴黎不遠的一個小城鎮,父親是學校校長,還當過多年市長。家庭的影響使伽羅華一向勇往直前,無所畏懼。1823年,12歲的伽羅華離開雙親到巴黎求學,他不滿足呆板的課堂灌輸,自我去找最難的數學原著研究,一些教師也給他很大幫忙。教師們對他的評價是“只宜在數學的尖端領域里工作”。
數學名人故事(十四):
錢鐘書是我國著名的大作家,也是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學者。
1929年夏,錢鐘書高中畢業,報考當時的全國最高學府----清華大學,就在入學考試時,錢鐘書拿到數學試卷,一道道數學題看起來像天書一樣,他幾乎都不會做,但迫不得已,就硬著頭皮做了幾道題,也不知對錯。
發榜的時候,錢鐘書看到自己的數學只考了15分。而按照清華大學的招生規定,只要有一門課程不及格,就不予錄取。他的數學考得這么差,應當說是一點兒希望都沒有了。可是他的國文和英文成績都是滿分,當時的校長羅家倫看到錢鐘書的英文、中文成績俱佳,高出一般考生一大截,就決定打破常規,破格錄取。
正是羅家倫的這一次破例,成就了學貫中西的一代學者。
小女孩說道:“爸爸,沒錯。媽媽讓我來找你!
數學名人故事(十五):
古希臘學者阿基米德死于進攻西西里島的羅馬敵兵之手(死前他還在主:“不要弄壞我的圓”。)后,人們為紀念他便在其墓碑上刻上球內切于圓柱的圖形,以紀念他發現球的體積和表面積均為其外切圓柱體積和表面積的三分之二。
數學名人故事(十六):
數學名人小故事—高斯(1777~1855),德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
高斯是一個農民的兒子,幼年時,他在數學方面就顯示出了非凡的才華。3歲能糾正父親計算中的錯誤;10歲便獨立發現了算術級數的求和公式;11歲發現了二項式定理。少年高斯的聰穎早慧,得到了很有名望的布瑞克公爵的垂青與資助,使他得以不斷深造。19歲的高斯在進大學不久,就發明了只用圓規和直尺作出正17邊形的方法,解決了兩千年來懸而未決的幾何難題。1801年,他發表的《算術研究》,闡述了數論和高等代數的某些問題。他對超幾何級數、復變函數、統計數學、橢圓函數論都有重大貢獻。作為一個物理學家,他與威廉.韋伯合作研究電磁學,并發明了電極。為了進行實驗,高斯還發明了雙線磁力計,這是他對電磁學問題研究的一個很有實際意義的成果。高斯30歲時擔任了德國著名高等學府天文臺臺長,并一向在天文臺工作到逝世。他平生還喜歡文學和語言學,懂得十幾門外語。他一生共發表323篇(種)著作,提出了404項科學創見,完成了4項重要發明。
高斯去世后,人們在他出生的城市豎起了他的雕像。為了紀念他發現做出17邊形的方法,雕像的底座修成17邊形。世人公認他是一位和牛頓、阿基米德、歐拉齊名的數學家。
數學名人故事(十七):
數學名人小故事—諾伊曼(1903-1957),美籍匈牙利數學家,美國科學院院士。
諾伊曼出生在一個猶太銀行家的家庭,是位罕見的神童。他8歲掌握微積分,12歲讀懂《函數論》。在他成長的道路上,曾有這樣一段趣味的故事:1913年夏天,銀行家馬克斯先生登出一則啟示,愿以10倍于一般教師的聘金,為11歲的長子諾伊曼聘請一位家庭教師。盡管這誘人的啟示,曾使許多人怦然心動,但終沒有人敢去教導這樣傾城皆知的神童……他在21歲獲得物理-數學博士之后,開始了多學科的研究,先是數學、力學、物理學,又轉到經濟學、氣象學,而后轉向原子彈工程,最終,又致力于電子計算機的研究。這一切,使他成為不折不扣的科學全才。他的主要成就是數學研究。他在高等數學的許多分支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其最卓越的工作是開辟了數學的一個新分支---對策論。1944年出版了他的杰出著作《對策論與經濟行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第一顆原子彈的研制作出重要貢獻。戰后,運用他的數學才能指導制造大型電子計算機,被人們譽為電子計算機之父。
數學名人故事(十八):
歐拉的驚人成就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環境中工作,經常抱著孩子在膝上完成論文,也不顧較大的孩子在旁邊喧嘩。歐拉在28歲時,不幸一支眼睛失明,過了30年以后,他的另一只眼睛也失明了。在他雙目失明以后,也沒有停止過數學研究。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繼續工作著,在他雙目失明至逝世的十七年間,還口述著作了幾本書和400篇左右的論文。由于歐拉的著作甚多,出版歐拉全集是十分困難的事情,1909年瑞士自然科學會就開始整理出版,直到現在還沒有出完,計劃是72卷。
歐拉在他的886種著作中,屬于他生前發表的有530本書和論文,其中不少是教科書。他的著作文筆流暢、淺顯、通俗易懂,讀后引人入勝十分令讀者敬佩。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編寫的平面三角課本,采用的記號如sinx,cosx,……等等直到現今還在用。
歐拉1720年秋天入巴塞爾大學,由于異常勤奮和聰慧,受到約翰·伯努利的嘗識,給以特別的指導。歐拉同約翰的兩個兒子尼古拉·伯努力和丹尼爾·伯努利也結成了親密的朋友。
歐拉19歲寫了一篇關于船桅的論文,獲得巴黎科學院的獎金,從此開始了創作生涯。以后陸續得獎多次。1725年丹尼爾兄弟赴俄國,向沙皇喀德林一世推薦歐拉,于是歐拉于1727年5月17日到了彼得堡,1733年丹尼爾回巴塞爾,歐拉接替他任彼得堡科學院數學教授,時年僅26歲。
1735年,歐拉解決一個天文學的難題(計算慧星軌道)。
這個問題幾個著名數學家,幾個月的努力才得以解決,歐拉卻以自已發明的方法,三日而成。但過度的工作使他得了眼病,不幸右眼失明,這時才28歲。
【數學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名人勵志故事02-16
名人青春故事02-24
名人的故事作文02-22
名人故事作文02-21
關于名人故事作文02-27
名人故事作文素材04-11
名人與風水(故事18篇)12-26
中外名人故事(精選21篇)01-24
名人故事作文15篇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