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實用文>心得體會>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更新時間:2024-11-21 06:14:47
  • 相關推薦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

  當我們經過反思,對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時,可以通過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幫助我們總結以往思想、工作和學習。那么如何寫心得體會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國學經典心得體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

  《孝經》一書集成了儒家的“孝道”思想,指出“孝”為所有德行的根本,《孝經》一書所提出的觀點乃我們祖先歷代傳承與奉行的,它能傳承兩千多年而不衰,是因為它所提倡的思想是天經地義的,是萬物沿著正確美好途徑發張所必須具備與準守的道理。

  “百善孝為先”、“孝是人道第一步”、“諸事不順因不孝”當今社會所出現的道德敗壞現象以及各種關系日趨緊張的局面,從一定意義上講是由于人們違背了“孝”。可見學習《孝經》是多么重要,而在實踐中傳承“孝”更是改變社會現狀所必須提倡的。

  所以,學習《孝經》不應該只是以獲取知識為目的,更不應該只是為增長見知見解為目的,學習貴在踐行,“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也是儒家經典論語所提到的。真正的儒家科學知識,不只是光有理論,是有真實實踐手段的。學習經典,曉義明理,努力踐行,迎難而上,以身作則。

  《孝經》所講的都是天經地義,是我們人類所不能違背的,它指導著我們如何正確地對待我們的父母、上級以及國家,是我們的行為準繩。倘若我們違背了它,輕則我們將會使我們的家庭破碎,重則將會導致國家動亂,可見《孝經》的地位之高。何為經典,經典就是每句話都是真理,每句話、每一個字都不能被改變的。經過我們的祖先代代相傳以及經過兩千多年的歷史檢驗《孝經》依舊為人所認可,被人視為經典,所以作為新一代的我們更有責任與義務去學習《孝經》。現如今的社會里會出現過不少子女虐打年老父母,職員工作松懈,官員貪污等案例,這些事情發生的緣由是人們都將《孝經》所推崇的教義都拋在腦后。

  《孝經》所講的“孝”不止只包括子女對其父母的孝順,還指下級對上級的尊重以及人民對國家的愛戴,《孝經》對不同身份的人作出了不同的要求,其目的在于人們相互之間能和諧相處,在于國家社會能平穩安定。我們國家領導提出要創建和諧社會,而實現這個偉大的目標的唯一途徑就是學習《孝經》的思想。 《孝經》作為儒家十三經之一的.經典著作,在中國傳統文化體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孝經》不但被歷代統治者奉為治理天下的至德要道,同時也是普通百姓做人的基本道德準則。中國傳統精神的蘊涵是極為豐富的,這就是彌漫在整個文化中的薪火相傳的中華民族所特有的道德觀念、生活情理;是中國人民的信念、良心和善。

  學是為了做,為了成就人生。不是為學識,應該是努力踐行,真正落實去做才能得真實利益,這本書教會我們認識自己、放下自我,謙和進取、包容別人,接納世界,最終做到立身處事的究竟圓滿,從而實現人生理想和價值。“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陳之于德義,而民興行。”真正用孝心、博愛心對待一切的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大家看到了這么做,也會紛紛效法,也就不會嫌棄、不會虧待自己的父母。“陳之于德義”是教學,自己做好之余,還要去講、去教學,推廣、宣傳德義忠孝的道理,傳播善知識,大家學到了,自然就能夠行孝。每個人都應該、也都能夠行天子之孝、行諸侯之孝,都能做到五孝,這才叫活學活用。只有用到生活中,圣賢之教對我們才有真實的益處,否則學到最后,只是增長一些皮毛常識,對自己的生活、對自己靈性的。提升,不會有太大的用處,“學儒”和“儒學”的區別就在此。我們學這些儒學典籍,學儒,學得跟圣人一樣,學得跟孔子一樣,落實了德行,這是學儒。我們不是單純搞儒學研究。單純做學問,搞研究,寫報告,寫論文,“長浮華”,對人民百姓,對真正和諧社會、和諧世界沒有什么真實利益。我們學習儒學典籍,學儒,最終目的是學以致用,重在落實。

  光學不做就只是空想,根本無法從源頭上改變自己,改變社會,無法實現大同社會。只有在學習了《孝經》的經典教義后加以思考,并付諸實踐才能讓《孝經》起到作用,服務于我們自身、服務于社會。

  其次,我們踐行《孝經》所提倡的內容更是為了弘揚《孝經》的思想,為了發揚光大。經過我們的踐行,我們與其他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緩和,國家社會更加和諧。《孝經》之所以能歷經兩千年而不衰,一方面是因為《孝經》的內容實為經典,另一方面就是因為兩千年來我們的祖祖輩輩通過他們的踐行,對《孝經》的內容進行不斷地驗證,正是他們的踐行以及經驗,我們后輩才能知道《孝經》的重要性。

  所以踐行《孝經》的內容,不光我們自身收益,也能對《孝經》的傳承作出貢獻,這是一個相互作用過程。

  《孝經》是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是中國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作為中國人,我們更應該去學習《孝經》,讀懂《孝經》并踐行《孝經》。在這個浮躁的世界里,能夠找到心靈的一方凈土實屬不易。生活中的名利。財富等因素總在引誘著我們朝著罪惡的方向發展,我們需要精神上的支撐,我們需要對我們行為進行規范,不然一不留神我們將在利益的驅動之下走向歧途。所以我們需要《孝經》,雖然它已經走過了兩千多年,但它所講的內容永遠都不會過時,它就是經典,它就是天經地義。

  只有踐行《孝經》,在生活中做到《孝經》所要求的內容我們才能真正獲利,我們的社會才能發展為和諧社會,否則一切都為空想空談。只有踐行《孝經》,它才能更好的被傳承下去。

  所以我們要認真學習《孝經》并踐行《孝經》。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2

  中國傳承了幾千年,一個這樣的國家自然有其生存之道,這個“道”便是國學,通過本課程的學習,我才開始懂得這種“道”。

  之前特別推崇陽明先生,大家都說他是圣人,究其原因,是因為他找到了自己的道,但我卻一直都不理解是這種“道”究竟是什么,應該怎樣去找尋他。通過本門課程的學習,我逐漸的體會到了一種“道”的感覺,在我看來,這是中國沉淀下來的一種底蘊,用現代的話說出來,可以說“它”是哲學,可能說這是一種智慧更恰當一些,像“知行合一”是王陽明的智慧一樣。我們可以運用這種智慧去面對我們的生活,像上課時候說的,我們可以用這種智慧去面對我們人生中遭遇的事情,去提升我們的存在形式,讓自己的層次可以升高一些,去享受我們的人生。

  在未學習本門課前,也接觸過好多有關國學的東西,但都是朦朦朧朧。更難以分辨道家、佛家、儒家的智慧,像什么“道可道,非常道也”一直都是不明所以,現在想想當年的自己真的就像呢些在私塾里搖著頭在跟著老先生讀書的懵懂兒童一樣,但自從學了這門課,開始嘗試著學習中國的智慧,道家、佛家、儒家的智慧,并逐漸有了自己的理解。

  先從造字角度來說一下“道”,因為一個字形狀的產生是由它將要有的功能來決定的,所以說字的形狀還是值得研究一番的。首先兩點一橫代表的陰陽,在中國國學中,陰陽由一而生,繼而產生萬物,即所謂“道一道陰陽,一陰一陽謂之道”也;繼續往下走,是一個自我的“自”字,強調出道是要靠自己用心去體悟才能得到的;而襯托這一切的是一個走字底,道明人若想要體悟大道,就需要深諳天地萬物運行的規律。

  繼而從意思去說,道的原始道理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漸發展為道理,用以表達事物的規律性。在金文中,也就是古“道”字出處中說,道指的是陌生而必須走通才能到達目的地的路徑。道是萬物,是我們中國人的智慧。

  實際一點,從用處上去說,道是我們生存、發展、超越、以至超脫的根本。國學的根本,便是道,而國學更像是一種知識。知識就是力量,智慧決定人生的高度,所以說我們需要認真的去學習本門課程,盡可能做到五氣加身,成就七彩人生。

  可能由于現代過于快的社會發展,從而造就了城市生活的快節奏,而這,便是造成我們當代人心浮氣躁的原因,可能大多數人都意識到了這種問題,像我會選擇通過騎行的方式去修煉自己,避免浮躁。通過本門課的學習,我看到了像“心靜致遠、心實則靈、心和則尚、心慧若愚”這種東西。之前的'我,總是感覺拉薩對我來說是一個圣地,不斷的吸引著自己,自己也在用“我一定要去那里”這種心聲去回應這種召喚,通過學習,我逐漸的了解了佛教,綜合之前對拉薩做的功課,逐漸有了更深的體會。希望自己真的可以達到“人躁我不躁,將勝人一籌”的境界。

  國學中的智慧就是道,而道是無處不在。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上士聞道,勤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我們都知道,“上士“的境界是值得我們追尋的境界。我們可以誦讀圣賢經典,來使我們耳濡目染,并在潛移默化中陶冶情操,開闊胸襟。或許我們并不能真正的踏上圣賢之道,但我們至少可以去追尋更高的生命層次。國學傳承久遠,源遠流長,而我們也只是處于剛剛開始接觸國學的階段,僅僅在課堂上了解到了國學智慧的很小一部分。幾節課的學習,也讓我更加深切的體會到了國學智慧需要我們很努力的去學習,這樣也僅僅是可能參透,所以說我們更要用一生去體會,用一生去實踐。希望我可以在我愛的國學上走的更遠。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3

  我校開展了學習《國學經典與教育》這門課,它分為四個教學視頻。原來我對國學僅僅是知道而已,經過此次的學習,讓我對國學有了進一步的認識,感受到國學中的不可言傳只可意會的經典理論,細細的反省一下,我感覺確實受益匪淺。

  經典是漢語言文字的典范和精華,而且更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品格,是民族精神得以生發的深厚土壤,對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著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學習《論語》的收獲是有的,在論語中,孔子表達的學,不僅僅是讀書學知識,而是泛指學習做人處事的道理。孔子一生熱愛學習,而且樂此不疲,一直到了晚年還刻苦鉆研非常深奧難懂的《周易》,故有韋編三絕的美傳。

  孔子認為,追求學問首先在于愛學、樂學,這是關鍵。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即真正愛好它的人,為它而快樂的人才能真正學好它。其次,學習要默而識之,學而不厭。即學習要有踏踏實實的精神,默默地記住學到的.知識,努力學習而不滿足。第三,是要專心致志,知難而進。子曰:士志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意思是讀書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義、真理,要專心致志,不要為世俗所累。第四,要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說明學無常師,作為人應隨時隨地注意向他人學習,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修身是一切的根本,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只有用知識武裝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理想,再美好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一定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么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

  《論語》反映了孔子的師德涵養,孔子被后世尊為至圣先師、萬世師表,他將畢生精神貢獻于教育工作,敏而勤學,具有豐碩的實踐經驗,注重道德涵養,是一位盡職的好教師,成為后世教師學習的表率。《論語》中良多篇章都可以看到孔子對師德涵養的相關闡述,帶給后世為師者莫大的啟迪。

  1、立志有恒,加強涵養。

  孔子強調立志在道德涵養中的主要感化。他說,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成奪志也。(《論語?子罕》)。因此,教師不只要本身,還要教育學生確立高尚志向,樹立人生理想,作為個人勤懇的標的目標。

  2、自省自克,悔改遷善。

  孔子從意遇事要長于進行自我省察,這是道德涵養的主要方式。孔子教育學生隨時對本人的行為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覺問題,避免繼續犯錯誤,這樣就起到了自我監視的感化。孔子認為,道德準繩和規范是公共好處的表現,對個人起束縛感化,因此,需要克制自我。長于自克是道德涵養的標識表記標幟。

  孔子認為,現實中不具有不犯錯的圣人,環節是看待錯誤的立場。他說,丘也幸,茍有過,人必知之。他承認本人犯過錯,并認為,過錯被別人發覺,是本人的幸運。孔子要求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見賢思齊,從善如流,知錯即改,不竭地完善自我,升華自我。

  3、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教師要盡本人的社會職責,應注重本身的學習涵養,節制博識的知識,具有高貴的道德,這是教人的前提前提。

  4、身先士卒,言傳身教。

  孔子對學生的教育,不只要言教,更注重身教。他通過嚴以責己,身先士卒來傳染打動學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充實說了然身教的主要性。簡直,如果教師能做到以身示范,雖沒有言語的說教,仍然能對學出發生潛移默化的感化。

  5、愛護學生,無私無隱。

  愛護學生、關懷學生是一個教師成功的必需具備的前提。孔子說:仁者愛人、智者知人。孔子關懷學生道德、學業的促進以及學生們的糊口與健康環境,他和學生有深厚的交誼。孔子對學生傳授知識毫無保留,做到了無私無隱。

  6、相信學生,激勵學生。

  孔子對學生充滿期望,他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不如今者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論語?子罕》)這里包含了青年人跨越老年人、學生跨越教師、長江后浪推前浪的成長概念。

  7、不竭學習,勤懇立異。

  國學經典培訓孔子認為教師要講究教學方式,長于啟發學生的心智。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論語?為政》)。教師必需本人經常復習故業,暢通領悟貫通,做到有新的領悟、新的體會、新的發覺,才能勝任教學工作。教師不只給學生以知識,還要使學生獨立求知,獨立思考,并能做一個有道德涵養的人,這樣才算是好的教師。

【國學經典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國學培訓的心得體會10-23

學習國學經典心得體會10-07

國學培訓后的心得體會08-11

關于學習國學的心得體會范文04-27

國學經典的句子01-29

國學的作文02-27

兒童國學格言09-20

國學經典作文12-23

國學活動策劃05-2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丝袜精品国产香蕉在线 | 亚洲天堂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美日韩另类精品一区 | 久久综合国产高清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97 | 精品尤物日韩精品视频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