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有了一些收獲以后,可以尋思將其寫進心得體會中,通過寫心得體會,可以幫助我們總結積累經驗。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歡迎大家分享。
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1
在我看來《以客戶為中心》這本書,瞄準了企業運營最基本的生存點-滿足客戶的需求,從此散射開來,從企業運行的多個方面闡述華為的價值理念。
我深刻的贊同“以客戶為中心”這個企業應該奉行的不二法則。前段時間在集團聽xx講新業務創業,同樣提到了創造真實價值是業務邏輯的核心所在,是的,不是利潤,因為利潤可以通過業務模式復制而創造,真正的創業需要找準滿足客戶需求的價值增量點。只有滿足這一點,企業產品才被客戶購買,企業最根本的生存訴求才能被滿足,整個新的創業模式才算真正確立下來。
在一個普通的地產基金中,資產管理的職責是幫助投資者進行合理資產配置,監控資產運營情況,將資產運營語言與經濟語言進行及時轉化上傳下達,佐證有力決策,最終實現資產投資組合的收益最大化。對于這個崗位來說,投資者股東和資產運營者皆為是我的客戶,我所能夠創造的增量價值就是運營中及時防范風險,主動優化資產配置這些動作產生的價值增量。以客戶為中心,就是站在股東和資產運營方角度看問題,不單單閉著眼睛分解投資目標給運營端口下指標下任務,更應該深入業務一線,抓住最關鍵的運營矛盾,及時彌補財務口和業務口的短板,兩把刷子都要硬,兩個端口都真正的懂。
xx作為房地產商運營經營性不動產業務,雖然冠名不動產,更應抓住“經營性業務”的本質,經營有道,方能實現不動產的'增值。經營業務的邏輯各有不同,回歸本源還是對于客戶真實增量價值的創造。在明確目標客群后,為什么客戶會選擇我們?泊寓的目標客群是剛進入這個城市的年輕人,那么泊寓的單價有沒有足夠低的持續保持市場競爭力,資產效率有沒有被發揮到極致?社區營地的目標客群是周邊5公里以內的社區家庭兒童,那么這個平臺有沒有提供充足優質的全齡、全方面課程給客戶選擇,有沒有創造效率最高的平臺以服務課程機構?泊時易有沒有實現當初產品設計的最初的理念-最快的出場、最便捷付費?等等,這些都是作為資管人員應該站在客戶角度去考量的價值,并且將這些運營指標轉化為經濟數據供投資者及管理層做決策依據和投資參考。這一點和華為在本書中所寫:明確自己的目標客戶是誰,搞清楚他們的真實需求是一致的,也是當前作為資管應該幫助運營端口去實踐的工作。
從戰略角度,本書提出了“在模糊的情況下必須多條戰線作戰,當市場明晰時立即將投資重心轉到主線上去”。曾經以為的萬科在上世紀初創階段什么都做的年代又復辟了嗎?這個觀點解答了我之前對于萬科大力發展新業務的困惑。在地產白銀時代的前提下,要做引領時代的企業,航母需要及時掉頭選擇新的方向。新業務的百花齊放離不開整個集團的鼓勵和容錯,這些的確是萬科近年來一直在堅持實踐的。所以我非常慶幸自己選擇了一家有長遠戰略眼光和前瞻性的企業,敢于集中優質的資源撕開新市場的突破口,具備強占市場制高點的思維。
從技術管理層面,本書提到的對于大數據的重視、對于流程管理的思路都給了我很大的啟發。針對不同的業務,制定不同業務發展階段的運營數據庫,細化到每個項目、每月進行數據更新,是我作為資管正在踐行并完善的基礎工作。站在數據的基礎上,通過合理分析才能真正找到運營癥結所在,避免盲目行動浪費時間和資源。新業務的節點一拖再拖,牽動所有項目人員的神經,在當前流程和業務新變化的基礎上,資管也在聯合業務口進行新的流程梳理。
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2
在今年的布署大會上張總提出“以奮斗者為本”的理念我想對于大多數的易流人或許都引發了什么樣的人才是易流事業的“奮斗者”的思考。半年過去了我們通過自己的工作來對照一下我們是不是易流的“奮斗者”。是不是還在報怨:“因為他的工作沒有做好,所以才導致我的工作出現了問題”。是不是還在說:“這個工作就應該由謀個人來做或是由謀個部門來做”。遇到問題時還在講:“這個與我無關、這個不是我的事”。新同事進步慢是因為:“他自己不住動學習,我都有教過他”。面對經常出的錯誤時總是在說:“我已經很努力了”。是不是還在經常在表白自己有多辛苦。當問題出現時不是最先去解決問題而是在同事面前發牢騷。面對這些問題我感到很羞愧,因為這樣的想法至少曾在我的思想中出現并會與我搏斗一下。當我這次讀張總寫的《“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都為本、堅持“轉變、創新、服務”的經營理念,全面提升公司整體競爭力”》時讓我更加明確了什么樣的人是符合易流事業的“奮斗者”:
一、易流的“奮斗者”首先生應該是對易流事業的絕對認同與忠誠,并踐行易流的七條價值觀。
二、易流事業的'“奮斗者”必須對工作充滿激情,并對于易流的發展富有責任感、使命感。
三、將本職崗位價值最大化,并堅持以“結果為導向”的行事風格。
四、易流事業的“奮斗者”應該時刻具備危機意識,并在工作中持續改進。
五、易流事業的“奮斗者”應該具有鉆研、學習、不斷創新的精神。
面對以上問題我更應該深刻的去思考如何成為一個真正的“奮斗者”。服務部做為公司的一線服務部門我們更應該將“奮斗者”的精神落實到工作中。正如張總所提到的“不是我們服務好到哪里去,而是我們的競爭對手做的太差,才給了我們有小小發展的機會”。提起服務,我們所有的人都知道服務很重要,要為客戶提供優質的服務。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能將服務做到實處、做到位的有幾個,實在算不上多。用莎士比亞的一句話來說就是:“不是因為得以遵循才贏得尊重,而是因為沒有得到履行而愈發彰顯”。面對沒有處理好的問題我們我們都是在竭力解釋是因為電話太多忙不過來。是因為我手上有好多工作還沒有作完。我真的很忙!忙,確實每個人都很忙。如果沒有以結果為導向的行事風格,在工作中沒有鉆研、學習、不斷創新的精神,這樣的忙碌是一個“奮斗者”嗎?我想充其量也只能勉強叫做“偽奮斗者”吧。
客戶服務已經超出了我們每一個單個個體所能承受的范圍,現在的企業競爭比拼的是團隊的整體水平,更需要我們像螞蟻被困在大火中能迅速的抱成一團沖出大火的包圍。在遭遇危機的時候我們能迅速抱成一團,不顧及個人的得失而舍小我成全大家嗎?客戶服務沒有止境,只有開始而沒有終點,就像在接力賽一樣需要隨時準備著,等待接力捧遞到我們手上的那一刻像箭一樣離弦。做為服務部的經理當接力棒到我手上時我準備好了嗎?我們在服務上還能做的更好嗎?我們每一項的服務創新都落到實處了嗎?我們的服務標準都認真執行了嗎?每天都覺得自己很忙碌,是不是都持堅以結果為導向了呢?再多讀了幾遍張總寫的“對于倡導“以奮斗者為本”的一些闡述”感覺自己離“奮斗者”還存在一些差距。
做為一線服務人員的我們對待客戶的一言、一行、一個問題的處理態度都代表了公司的形象。良好的公司形象不是用大幅廣告宣傳出來的,而是需要所有的服務人員腳踏實地地做出來。服務標準的執行不容打折扣,不容曲線服務等一堆沒用的借口或托詞。公司在四月底制定了《易流售后服務質量標準及考核辦法》,對于此標準我們必須嚴格的執行。決不能把各項提升服務的標準、辦法最后做成了離心離德的樣子工程。既然做就要把它做好,做出一個樣子來。客戶是沒有時間來陪我們玩的。
成就客戶,客戶服務是我們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戶需求是我們發展的原動力。我們堅持以客戶為中心,快速響應客戶需求,持續為客戶創造長期價值進而成就客戶。為客戶提供有效服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和價值評價的標尺,成就客戶就是成就我們自己。
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3
《以客戶為中心》這本書其實是一本任正非先生內部講話的摘編和分類,任正非從創業伊始到如今發展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供應商華,一路走來,除了自身的艱苦奮斗的精神外,更多的是面對產品和市場的實事求是,此書用任正非先生在內部歷次會議上講話中的內容,對華為企業文化以及經營理念進行闡述,是每一個創業者,守業者,轉型企業家值得一讀的經營理念之書。
對他的經營和管理理念也有一種深深的似曾相識感,和我在拉卡拉中推行的以及在《創業36條軍規》中倡導的很多地方非常一致,分享幾點感想:
一、任正非先生作為公司一把手,管的是非常深的。我非常認同,一把手必須管的非常深,一個公司若想做強做大,必須有一個主心骨,而且這個主心骨必須對公司的業務方向、發展戰略、企業文化甚至是管理制度都有自己的見解,并親自指揮。
所有成功的公司,沒有一個是靠集體領導的,一定有一個強有力的一把手。一把手必須“三懂”,懂業務、懂經營,懂管理,并且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領導公司,對所有重大問題親自決策。
有的人喜歡通過講話方式,有的人喜歡通過郵件方式,不管哪一種方式,一把手必須親自制定公司業務、經營、管理方面的原則、政策,對所有重大問題、原則問題給出明確而具體的指示。這就是有主人和沒有主人公司的差別,有主人的公司,凡事有人做主,有一個連貫的、清晰、長遠的思路和戰略,沒有主人的公司,小事上事事有人負責,大事上無人負責任,更沒有連貫、清晰、長遠的思路。在中國,沒有主人的公司是發展不起來的,我相信世界范圍內也是如此。
二、任正非先生的經營和管理理念是非常務實的'。例如他反復強調“華為的最低綱領是活下去”,“活下去,是企業的硬道理”;強調技術領先不能擺在最高位置,要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反對盲目創新;強調管理體系只要實用,不要優中選優,在引進國外管理經驗時,要削足適履,先僵化、再優化、再固化。這些我都非常認同,做企業是跑馬拉松,重要的是活著,先生存再求發展,活著就有機會。
三、書中提到華為文化的很多理念,是每一個走正道企業的共識,我們也一直在踐行,例如:任正非先生非常推崇拉賓,認為他以土地換和平,犧牲的是眼前利益,換來的是長遠發展,是非常有遠見的戰略。他強調開放、合作、共贏,只賺取合理利潤,要與友商共同發展,共創良好的生存空間,認為當我們在這個產業鏈上拉著一大群朋友時,我們就只有勝利一條路了。我認為非常深刻,這也是中國大多數領先企業缺乏的境界,很多企業已經富得流油了還是對合作伙伴斤斤計較,甚至借助自己的強勢地位從各個角度克扣盤剝供應商,或者什么都想自己做,只要和自己有點兒關聯的業務就想肥水不流外人田自己做……華為是中國少有的沒有自己做金融的大企業,這是境界問題,古羅馬之所以那么少的人就把地中海變成了自己的內湖,靠的不是什么都自己去做,恰恰靠的是博采眾長和廣泛的同盟戰略。
華為其它值得每個企業領導人學習借鑒的文化還有很多,例如:
1、要可持續成長。
2、要把戰略力量集中在關鍵突破口上,堅持壓強原則,要么不做,要做,就極大地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實現重點突破。
3、要專注,有所為有所不為,不被誘惑,只有敢于放棄才有明確的戰略。
4、人才、技術和資金是可以引進的,管理和服務必須靠自己創造。
5、流程必須最簡單、最實用而不是最完美,要把可以規范化的管理都變成扳鐵路道岔,使崗位操作標準化、制度化。
6、要復雜問題簡單化,反對簡單問題復雜化。
7、要求通過編寫案例總結經驗、共享經驗、開闊視野,既要做故事化的案例讓大家易于理解,也要做表格化的案例,讓大家直接可以拿來應用到工作之中……
以上種種,相信每一個拉卡拉人都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因為拉卡拉五行文化中的很多內容和任正非先生在華為實行的非常類似,例如拉卡拉方法論中的“復盤”文化、12條令中的“三條總結”、“一頁報告”,執行四步法中的“理規范”等等。
失敗的企業各有敗因,成功的企業各個相似,因為只有按照正確的規律經營,企業才可能成功。
學習成功企業,不要去學那些花里胡哨的潮流企業,華為,值得大家認真學習。
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4
《以客戶為中心》是一部企業管理類書籍,講的是華為從成立至今,二十幾年來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聚焦核心,不為其他利益誘惑所動,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長期艱苦奮斗,終于進入了世界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領先企業的行列。本書分為三篇。第一篇,以客戶為中心。這是貫穿華為業務管理的主線。在開宗明義地提出"為客戶服務是華為存在的唯一理由"的命題的基礎上,分別闡述了華為的價值主張、質量管理戰略、"深淘灘、低作堰"的商業模式,以及將客戶滿意度作為衡量一切工作的'準繩的理念。第二篇,增長。圍繞長期有效增長這一價值創造主題,系統闡述了華為的業務管理戰略和政策。第三篇,效率。圍繞未來的競爭是管理的競爭這一命題,闡述了華為在組織設計與運行、端到端流程持續改進,以及建設數字化企業方面的政策和原則,并深入討論了華為管理變革的指導方針。
華為以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為主要價值觀形態,堅持多年,終于讓價值觀指引企業發展,為基礎連接一切。我原本認為,所有上市公司的價值管理對客戶的認知都是清晰的、非口號式的便于執行的,讀完這本書之后才豁然開朗:絕大多數把為客戶服務、以客戶為中心當作口號的企業,都離客戶很遠,根本不重視客戶訴求,最后遠離市場,被客戶拋棄。
后來,公司意識到問題,專門成立了全球的客戶體驗部,將客戶服務、服務流程設計和服務市場等幾個直接關系客戶體驗的部門劃歸其下。六年過去了,這個部門作了很多的調研,溝通,也實施了一些改進項目,但是據他們的員工說步履維艱,只做了一些邊邊角角,沒有實質改進的項目。
從以上現象看,這次改革并不成功。分析原因,以下幾點可能是主要的:
1、公司一向是以卓越運營見長的,原有的企業文化和行為方式都是支持卓越運營的,與以客戶為中心常常產生沖突,而公司似乎并無意改變這種文化。舉個簡單的例子,客戶提出的合理要求會增加服務時間,而公司的衡量指標仍然是工作效率,所以不管是員工還是管理者,都把客戶要求放在第二去考慮。
2、組織結構是職能劃分為主,客戶體驗部無法改變其他部門的行動。除了客戶服務中心,與客戶直接接觸的更重要的還有好幾個部門,那些部門根本不買客戶體驗部的帳,大家都是平級嘛。
3、地區總部支持不足。我不認為地區總部真的關心客戶體驗這件事情,中國市場營業額的增長才是最重要的。開始的時候,各個部門都領了一個以客戶衡量為標準的考核指標,由于這個指標經常異動,無法清楚解釋和找到原因,久而久之,變成了聾子的耳朵。而總部也對這個指標也并不怎么在意。
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5
通過閱讀《以客戶為中心》一書讓我再次深入地了解華為,了解了華為從默默無聞到一鳴驚人的真正原因。這本書是重要講話、管理思想的集合,非常多的觀點和思想都體現出了華為的深謀遠慮。
絕大多數把為客戶服務、以客戶為中心當作口號的企業,都離客戶很遠,根本不重視客戶訴求,最后遠離市場,被客戶拋棄。只有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長期堅持艱苦奮斗為主要價值觀形態,讓價值觀指引企業發展,為基礎連接一切。
我們的存在價值是為服務客戶!但凡懂客戶價值的企業都非常重視客戶的訴求、意見與建議,也有非常之方法從服務、產品等各種形式中展現這樣的重視。任正非在這本書里說了一個觀點很重要,值得每一個有責任心的人思考。他說:客戶是唯一給我們錢的人,我們要服務好他們。任正非用一個非常簡單的買賣關系,深刻闡明了客戶之于企業的重要性。
企業的長期戰略本質是圍繞怎么成為行業領導者、怎么做行業領導者而展開的。以客戶為中心,這是貫穿華為業務管理的主線。在這個世界上誰對我們最好?是客戶,只有他們能給我們錢,讓我們生活下去,說句夸張的話,他們就是我們的衣食父母,所以我們要服務好客戶,關注我們的合作伙伴、下游貿易商、飼料企業的利益,實現雙贏。
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歸根結底是滿足客戶需求,為客戶服務應該貫穿于公司的生產經營管理各個環節。創造客戶價值是我們一切工作的中心,只有努力滿足客戶需求,真誠地感動客戶才能帶來企業的長期發展。
按照集團公司要求,最近我們學習華為企業管理類書籍《以客戶為中心》,本書講的是華為從成立至今,二十幾年來堅持以客戶為中心,聚焦核心,不為其他利益誘惑所動,力出一孔,利出一孔,長期艱苦奮斗,終于進入了世界信息與通信技術產業領先企業的行列。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我有以下感悟:
一、以客戶為中心
華為公司只有一個鮮明的價值主張,那就是為客戶服務。大家不要把自己的職業通道看得太重,這樣的人在華為一定不會成功;相反,只有不斷奮斗的人、不斷為客戶服務的人,才可能找到自己的機會。要以客戶為中心,而不是領導為中心。下級看領導臉色行事,在事情的判斷上,不是以客戶需求為導向,而是看主管是否認可,只按主管的意見做,即使錯了,也是主管的責任,自己不用承擔責任,這是很大的問題。我們國有企業更是要有這種以客戶為中心的精神,不能高高在上,要用于承擔,敢想敢做。
二、增長
企業不發展,什么問題都來了;企業的各種難題,也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得到解決。我們必須達到和保持高于行業平均的增長速度和行業中主要競爭對手的增長速度,才有足夠的利潤支撐企業的發展,才能夠吸引到優秀的人才,才能夠超越競爭對手。如果不能緊緊抓住機會窗開啟的短短時間,獲得規模效益,那么企業的發展會越來越困難。
要實現有效增長,就要專注,要緊緊圍繞企業核心競爭力進行經營管理,在一些與企業核心競爭力不相關的利益前,必須經得住誘惑。在企業發展的過程中需要不斷地砍掉一些項目,不斷地向核心競爭力收縮,并且逐步建立自身的核心技術體系。要縱深發展,不要橫向盲目擴張,橫向擴張容易踩別人的.腳,且會誘發離職創業,導致人才流失和隊伍不穩定,結果得不償失。每一個產品線、每一個工程師都渴望成功,太多、太小的項目立項,力量一分散就把整架馬車拉散了。
三、效率。
俗話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如果一樣東西要讓人滿意,質量和效率是缺一不可的。公司賴以生存的就是產品質量和服務質量也就是效率這個兩個大點,產品質量是公司賴以生存的基本,只有把質量做好了,再把客戶服務做好,公司才能走的長遠。長期的艱苦奮斗才是公司長期生存繁榮的必要條件。做好自己的時間管理,提前做好計劃,提高工作效率。要時常保持學習的態度,每天進步一點點。滿足客戶需求,提高客戶滿意度,才能讓客戶信任公司的產品,使用和購買公司的產品。
華為基本法里有一個原則,不僅僅適合企業發展,更適合有責任心的為人處事,那就是首問負責制。首問負責制也是華為價值觀中以客戶為中心的主要著眼點和落腳點,基本含義是:任何用戶咨詢華為任何一個工作崗位的工作人員,第一個被咨詢的人有義務對問題的解答負責到底。由此,客戶的每一個問題都會有很好的解答,用負責人的態度,為客戶的每一個疑問、困惑和迷茫給出參考。
任正非在這本書里說了一個觀點很重要,值得每一個創業者和有責任心的人思考。他說:客戶是唯一給我們錢的人,我們要服務好他們。任正非用一個非常簡單的買賣關系,深刻闡明了客戶之于企業的重要作用。寫到此也讓我想到相聲演員郭德綱的每次演出之前的調侃:感謝各位前來觀看我節目的衣食父母,是你們支撐起我的夢想,讓我有了今天。衣食父母、唯一給我們錢的人等通俗易懂的詞都在說明主顧關系:我們的價值是服務于客戶,我們的存在價值是因為服務客戶而得到體現!但凡懂客戶的價值的企業家,都非常重視客戶的訴求、意見與建議,也有非常之方法從服務、產品等各種形式中展現這樣的重視。
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6
二十年來,我們在研發、市場、服務、供應、財經管理、監控審計、員工的思想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了較大的成績。我們已在全球化競爭中奠定下了基礎,我們正在走向提高科學管理能力,提高運行效率,合理降低內部成本,適度改善報酬與考核機制,促進新生的優秀干部快速成長的道路上。但以什么為我們工作的綱,以什么為我們戰略調整的方向呢?我們在經歷長期艱難曲折的歷程中,悟出了“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的文化,這是我們一切工作的魂。我們要深刻地認識它,理解它。
一、堅持以為客戶服好務,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指導方針
二十年來,我們由于生存壓力,在工作中自覺不自覺地建立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價值觀。應客戶的需求開發一些產品,如接入服務器、商業網、校園網?,因為那時客戶需要一些獨特的業務來提升他們的競爭力。不以客戶需求為中心,他們就不買我們小公司的貨,我們就無米下鍋,我們被迫接近了真理。但我們并沒有真正認識它的重要性,沒有認識它是唯一的原則,因而對真理的追求是不堅定的、漂移的。在90年代的后期,公司擺脫困境后,自我價值開始膨脹,曾以自我為中心過。我們那時常常對客戶說,他們應該做什么,不做什么?我們有什么好東西,你們應該怎么用。例如,在NGN的推介過程中,我們曾以自己的技術路標,反復去說服運營商,而聽不進運營商的需求,最后導致在中國選型,我們被淘汰出局,連一次試驗機會都不給。歷經千難萬苦,我們請求以坂田的基地為試驗局的要求,都苦苦不得批準。我們知道我們錯了,我們從自我批判中整改,大力倡導“從泥坑中爬起來的人就是圣人”的.自我批判文化。我們聚集了優勢資源,爭分奪秒地追趕。我們趕上來了,現在軟交換占世界市場40%,為世界第一。
公司正在邁向新的管理高度,以什么來確定我們的組織、流程、干部的發展方向呢?以什么作為工作成績的標尺呢?我們要以為客戶提供有效服務,來作為我們工作的方向,作為價值評價的標尺,當然是包括了直接價值與間接價值。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部門為多余部門,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流程為多余流程,不能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人為多余的人,不管他多么辛苦,也許他花在內部公關上的力氣也是很大的,但他還是要被精簡的。這樣我們的組織效率一定會有提高,并直接產生相關員工的利益。因此,各級領導在變革自己的流程與組織時,要區別哪些是繁瑣哲學,哪些是形式主義,哪些是教條,哪些是合理必需。
二、為什么是以奮斗者為本
我們奮斗的目的,主觀上是為自己,客觀上是為國家、為人民。但主、客觀的統一確實是通過為客戶服務來實現的。沒有為客戶服務,主、客觀都是空的。當然奮斗者包含了投資者及工作者。
什么叫奮斗,為客戶創造價值的任何微小活動,以及在勞動的準備過程(例如上學、學徒??)中,為充實提高自己而作的努力,均叫奮斗,否則,再苦再累也不叫奮斗。企業的目的十分明確,是使自己具有競爭力,能贏得客戶的信任,在市場上能存活下來。要為客戶服好務,就要選拔優秀的員工,而且這些優秀員工必須要奮斗。要使奮斗可以持續發展,必須使奮斗者得到合理的回報,并保持長期的健康。但是,無限制的拔高奮斗者的利益,就會使內部運作出現高成本,就會被客戶拋棄,就會在競爭中落敗,最后反而會使奮斗者無家可歸。這種不能持續的愛,不是真愛。合理、適度、長久,將是我們人力資源政策的長期方針。我們在家里,都看到媽媽不肯在鍋里多放一碗米,寧可看著孩子饑腸轆轆的眼睛。因為要考慮到青黃不接,無米下鍋,會危及生命,這樣的媽媽就是好媽媽。有些不會過日子的媽媽,豐收了就大吃大喝,災荒了就不知如何存活。我們人力資源政策也必須是這樣的。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是兩個矛盾的對立體,它就構成了企業的平衡。難以掌握的灰度,妥協,考驗所有的管理者
【以客戶為中心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以客戶為中心的心得體會通用08-30
【精選】《以客戶為中心》讀后感07-18
以客戶為中心讀后感03-05
客戶為中心讀后感01-28
《以客戶為中心》讀后感02-15
《以客戶為中心》讀后感05-22
客戶服務中心崗位職責03-11
以客戶為中心以奮斗者為本讀后感07-25
以客戶為中心讀后感【推薦】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