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們得到了一些心得體會以后,可用寫心得體會的方式將其記錄下來,這樣可以不斷更新自己的想法。怎樣寫好心得體會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圍城心得體會,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圍城心得體會1
紅海早過了,船在印度洋面上開駛著,太陽依然不饒人地遲落早起,侵占去大部分的夜。夜仿佛紙浸了油,變成半透明體;它給太陽擁抱住了,分不出身來,也許是給太陽陶醉了,所以夕照晚霞隱褪后的夜色也帶著酡紅。到紅消醉醒,船艙里的睡人也一身膩汗地醒來,洗了澡趕到甲板上吹海風,又是一天開始。這是七月下旬,合中國舊歷的三伏,一年最熱的時候。在中國熱得更比常年利害,事后大家都說是兵戈之象,因為這就是民國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年)。《圍城》是錢先生的長篇小說,也是一部家喻戶曉的現代文學經典。有論者認為是現代中國最偉大的小說之一。《圍城》內涵充盈,兼以理勝于情,是小說中的宋詩。所謂“圍城”,如書中人物所說,是脫胎于兩句歐洲。英國人說:“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法國人的說法是:結婚猶如“被圍困的城堡fortressassiegee,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本書的主人公方鴻漸本來不知道有“圍城”之說,然而,當他聽人說到“圍城”,并且經過后來的坎坷,便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想法。”“圍城”是對一種人生情境的形象概括,也是對一種心理意態的巧妙把捉。“圍城”所描繪的,乃是人類理想主義和幻想破滅的永恒循環。古往今來,多少人都是從自以為天佑神助開始,而從意識到造化弄人結束。《圍城》中時起時伏,處處申說的,都是理想的不斷升騰和一再破滅。經常是事將成矣而毀即隨之,浪拋心力而已。許多人終身處于“圍城”境遇而不察,因此,“圍城”完全可以作為人類身處困境、屢遭挫折的'象征。錢鍾書先生旁觀浮生,思慮沉潛;指點世態,寄慨遙深,以形而下示形而上,使讀者對人生恍然如有所知。本書風格幽默,妙譬可人,讀之頗可領略漢語文字的豐贍粹美。
人生萬事如圍城。從1980年重版到現在,學者錢鍾書惟一一部長篇小說《圍城》一直保持著持續的熱銷:1980年11月首印13萬冊以后,迄今總銷量達398萬冊。更被改編為小說連播、電視劇等多種藝術形式,研究著作和論文也不計其數。不管是從銷量還是影響上來說,《圍城》都是30年閱讀一道獨特的風景,作為知識分子小說的典范,《圍城》影響了幾代讀者。
作者以“圍城”做書名,也許是想告訴我們:不僅婚姻像圍城,人生,生活,職業等等更像圍城。其實我們一直都在兜圈子,重復的做同一件事情;找個籠子把自己關起來,過了不久卻發現那邊的風景比這邊跟好,于是出了這個籠子進了那個籠子。就這樣的不斷重復并樂此不疲。
圍城心得體會2
錢鐘書先生的書名“圍城”取自書中蘇文紈的一句話:“城中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婚姻也罷、事業也罷,整個生活都似乎在一個圍城之中,人永遠逃不出這圍城所給予的束縛。書中方鴻漸與蘇文紈、唐曉芙、孫柔嘉的感情糾葛,每每因自己的怯懦,不敢多言,一步步陷入工于心計的孫柔嘉的婚姻陷阱之中,最后自食婚姻苦果。
這座感情圍城,曾經令方鴻漸向往,之后又無奈于城中的無聊。而在三閭大學著實是一座事業的圍城,這里面充斥著爾虞我詐、明爭暗斗,時刻讓人感到壓抑,令本性善良卻怯懦的方鴻漸不堪忍受。但當他離開那里后,面對的卻是一個集父母的封建思想、家庭的責任、事業的衰敗等多層混雜的社會大圍城之中,讓他更加覺得無所適從,似乎所有的一切都被一只無情的大手掌控著,無法掙脫。本來就無才的方鴻漸也只會牢牢地被這只手掌控住,逆來順受地接受朋友的施舍,義無反顧地踏入事業低谷。整本書中,除了他對唐曉芙的追求還顯出些他試圖征服命運的思想外,其余的只是方鴻漸徒勞的思想斗爭和軟弱的行為罷了,因此小說最后的結局可以說是必然的。
除了方鴻漸,好友趙辛楣總也踏不進蘇文紈的那一座圍城,之后卻仍逃不出娶妻生子的命運;方家上下逃不出封建傳統思想這座圍城;兩任老丈人也逃不出面子的圍城。文中幾乎所有人都有自己心中的一座圍城,大多也僅僅是為了一個面子,這也是當時封建思想與崇洋思想的盲目結合所帶來的弊端。可以說,《圍城》的文學價值也正在此。它寫出了那個時期的人們不愿意正視的,真實的社會環境。
錢鐘書說:“婚姻是一座圍城,里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我說:“心靈也是一座圍城,生活在自己的陰影中,只會越困越深,只有戰勝自己,才能走出圍城。”的確,面對生活,有的`人因為曾有過失敗,便不敢主動去接觸;有的人因為平凡,便以為無能而不想去接觸;有的人則因為已經取得過成績,怕弄不好有損自己的榮譽而不愿去接觸……他們總是生活在自己心靈的陰影中,受到心靈的束縛而不愿去嘗試,不愿去拼搏,最終也只能在心靈的圍城中越困越深。因而,只有真正擁有一顆有勇氣,開闊的心才有可能有所突破,才有可能有所超越。
讀完圍城,誠然,我的心情是復雜的,有同情,有迷惑,有可笑,有可悲。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生活中,一座又一座的圍城將我們層層包圍,或許我們窮其一生都無法逃脫這名為生活的圍城,可是人雖在城里,心卻依舊可以飛得很高,飛到看不見這殘忍冰冷的城墻,飛到看不見城里一張張生硬麻木的面孔,飛到真正的自由高處,到那時候,自然也就沒有了所謂“城”的存在,你也或許會發現,從未有真正客觀的“城”的存在,困住你的,從來都是自己。
圍城心得體會3
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么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里去,摘一棵全麥田里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并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照做,結果卻空手而回。
老師問他為什么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于是我什么也沒摘。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愛情”。
之后又有一天,柏拉圖又問蘇格拉底什么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的樹。期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于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這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么帶這棵普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后,最后又什么也帶不出來。”
蘇格拉底說,這就是“婚姻”。
人生有太多個圍城,仔細算起來,又何止婚姻這么一座?我們幾番掙扎,兜兜轉轉,自命不凡,逐一看破身邊事,也不過是做了各個層面上的“城中之囚”。
夜深忽夢少年事,我們不再有心力惦念誰清澈透亮的莞爾一笑,也想不起哪一瞬間曾聽見夢破碎的聲音,我們抬眼發現幽暗封閉的內室遮住了窗外的清輝,我們屏住呼吸,卻驚覺入耳再無風打過蒼松的疏朗之聲,只余下屋內老鐘疲累的輕輕擺動,和身側人令你煩悶的混沌氣息。
從婚姻是“圍城”,到最后感慨人生是“圍城”。方鴻漸不斷渴望沖出“圍城”,卻又不得不進入另一個“圍城”。大多數人,窮盡力氣一生輾轉,起起伏伏顛簸無數,終究也止于“大多數人”。
有人說小說有四等境界:最下等曰“歌頌”,第二等曰“批判”,更高曰“幽默”,而獨以“荒謬”為最高——《圍城》正是這種“荒謬”作品。
因為生活本身就是荒謬的,萬萬不能較真,能看出這一層不易,化入小說中更難。因為不僅要你看出生活的荒謬,還要熟知這荒謬的生活是怎么樣運作的,方能在虛構的生活中表現出荒謬來,荒謬而不做作,虛構卻顯真實。
一個在平淡中娓娓道來的故事,圓滑自然的進行,最終化作無奈——“這個時間落伍的計時機無意中包涵對人生的諷刺和感傷,甚于一切語言、一切啼笑。”
【圍城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圍城的語錄56句03-10
圍城的語錄49句08-20
圍城的語錄39條08-21
圍城的語錄45句08-08
圍城的語錄46條09-11
圍城的語錄40條11-13
圍城讀書筆記09-19
《圍城》讀書筆記05-16
圍城的語錄集合60條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