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當在某些事情上我們有很深的體會時,可以將其記錄在心得體會中,這么做能夠提升我們的書面表達能力。那么寫心得體會要注意的內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1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句話完美地概括了王陽明一生的功績。在官場之中,能堅守“知行合一”的人難能可貴。而王陽明便是其中之一。他做到“龍場悟道”,是他自己的驕傲,是那個時代的光輝。他在用自己的行為努力地改變那個時代,他的這種精神至今仍然引領我們前進。而他之所以能創立“心學”,流傳千古,離不開他的一個個優秀品質。
首先,他能做到心中無雜念,認真刻苦。他能專心于一件事情或一個事物而不為所動,能沉浸其中而不可自拔。一他在新婚那晚上離開家,來到一處名叫“鐵柱宮”的道觀,他在這里向一位道士請教,了解到了道士的養生妙法。且不論他的這種做法是否合理,從這一點就能看出他對道學的專注態度。還有一件事就是格竹子,他在學習了朱熹的思想之后,想要與自己的一位學友格出竹子之間的道理。就這樣,過了三天三夜,他的學友已經堅持不住,而他就一直靜坐在那里。且不論他最終的結果如何,他對于道學的這種癡迷程度,已經很難做到。這些都為他后來心學的創立提供了條件。
其次,他能做到在困境中的勇往直前。在他的一生中,遇到過無數的困難,可是他都能巧妙地化解苦難。他考進士屢屢落榜,在其他未考上的考生們失聲痛哭之時,他卻無動于衷。而在他走上官場之后,他仍然沒有得到重用。他在深入了解了明朝的政治、軍事環境后,寫了一份《陳言邊務疏》給皇帝,提出了自己對改進政治環境的看法。但最終,他的建議卻沒有得到采納。現實的黑暗讓他對官場失去信心,但同時,他也在想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他在學習道學的道路上屢屢受阻,但是仍然堅持不懈,最終他取得了成功,改變了社會。
第三,他擁有創新精神和理性看待權威的態度。在他當時所處的.社會,朱熹的理學成為了衡量和判斷是非曲直的權威標準。因此,他想通過“格竹子”這一做法來理解朱熹的學說,認為這是成為圣人的必經之路。但是,他最終認為,朱熹的學說有問題,他也無法通過朱熹這條路成為圣人。于是,他及時轉向,轉而研究屬于自己的學說,最終創立心學,驚駭世人。事實上,從古至今,任何理論依據和科學定律都不是絕對正確的,只有飽含著理性的態度看待權威,不被先人所束縛,才能成大事。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點,他擁有極高的個人使命感和責任感。他身為一個政府官員,在看到刑部大牢的慘痛情景之后,在內心發誓要盡一己之力來改變政治制度的現狀。盡管他的仕途生涯很短,盡管他的建議最終沒有被皇帝采納,但是他的這種偉大品格仍然在以各種形式呈現。他的心學最終能被得到廣泛認可,是由于他的這種使命感和責任感感化了群眾,深得了民心,造福了社會。他的這種精神,令人們敬佩。
綜上所述,王陽明具有如上的美好品質,是他成為偉人的原因。事實上,他的美好品質遠遠不止這些。但他的一切品質,都離不開一個字——仁,這是心學的核心,也是他行為的規范與準則。這種準則,改變了他自己,改變了社會,更讓這種品質影響后世,流芳千古。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2
當有一天你的喜不因別人的夸獎而放大,你的悲也不因別人的貶低而放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遇到事情的時候,鎮靜自若,向內心索取答案的時候,你就開始變得強大了。梁啟超先生曾經說,中國歷史上只有兩個半的圣人,第一個事是孔夫子,第二就是王陽明,就是他能把道理想通,他還能把事情做好。他沒有說我等我想通了再做,他是在行中知,在知中行,所以叫知行合一。每當我們內心沒有堅定答案的時候,總是極其迫切的向周圍,向周圍的人,向這個世界發問,渴望他們給我一個堅定的答案,渴望他們給我一個回應一下,答案自在你行了,堅定的走,很少搖擺,就是強者,總是不為外界的這個評價,就如同海上航行那種巨大的游輪一樣,小船容易被風擺動。
很有幸我在工作之余,讀到了組織推薦的《知行合一王陽明》這本書。此書雖然不是長篇大論,而是以王陽明傳記的形式將王陽明一生的輝煌經歷和心路歷程呈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切實感受到了“知行合一”強大的'力量,找到了獲得幸福的途徑。
任何一個優秀人士的成長都不會一帆風順,王陽明也是如此。王陽明的一生可以說是很曲折的。王陽明經歷了當眾廷杖的奇恥、下獄待死的恐懼、流放南蠻的絕望、瘟疫肆虐的危險、荒山野嶺的孤寂、無人問津的落寞,直至悟道后的狂喜、得道后的平靜。他所經歷的挫折和坎坷給他積累了寶貴的精神財富,促使他悟道。王陽明的心學之所以能夠萬世流傳,讓人拜讀后回味無窮,是因為他遇到任何挫折和困苦都敢于堅持自己的觀點。他在艱難困苦的生活中鍛煉內心平靜面對而后深思熟慮總結經驗。
王陽明在被放逐到龍場驛時,那里荒僻蟲蛇眾多、瘴氣流行,接近于山頂洞人居住時代。他在艱苦流放時期沉靜苦思,悟出了“人要做自己主人”的道理。人是沒有能力改變外部環境的,只能適應環境這告訴我們一個人生哲理:不經風雨,就不能見彩虹,在逆境中使人成長,讓人成熟。我們的工作何嘗不是如此呢?或許我們有任務重,人員少,加班多,無調休等的種種抱怨,但是這些是我們短期內能改變的嗎?我們能做的就轉變心態,改進工作方式方法。當我們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我們的工作時,就會發現之前的那些抱怨不過是“子虛烏有”啦。這就是王陽明心學的一部分,教會我們感謝逆境,順應逆境,在逆境中成長悟道。
王陽明能夠剿匪成功不僅靠的是他卓越的軍事才能,更是他非凡的攻心術。他的悟道教會我們,每天要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反思。今天的工作干得怎么樣?待人接物上有沒有不妥?談言語有沒有不到?等等這些問題都要一一拷問自己,所謂“吾日三省吾身”。在工作中做一個有心人,時時處處留心,那我們必然會不斷進步,必然會取得成功。
王陽明在《傳習錄》中提出:良知在人,永遠不可能消失,即使是盜賊,你喊他賊,他也不愛聽,這就是良知永遠存在的根由。那些不肯致良知的人,只是良知被物欲所遮蔽,并不是他沒有良知了。在這兒我聯想到我們工作中管理的問題。我們的每個職工對工作都是有“良知”的,即使工作上不上進的職工,我相信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想把工作干好,想干出點成績來向領導和同事證明自己的價值。作為管理者或者共事的同事,如何喚醒其“良知”,如何激發其工作熱情就需要利用心學的理論來引導了。
王陽明的心學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理論聯系實際。在新事物新思潮層出不窮的當代社會,我們要用心學來武裝自己,要淡定處理身邊的每件事。本書的作者度陰山在書的后記中也寫道:“王陽明的心學不是理論,而是生存和解決問題的工具”。這句話讓我豁然開朗,有多少人認為王陽明的心學是高大上的理論,是“故弄玄虛”的學術,與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關系不大。但是我們看了這本書后,才發現心學就是我們生存于世的工具。在我們做人做事中,心學的應用太廣泛了。學以致用,就是我們閱讀此書的終極目標。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3
“知行合一”我認為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人的行為要與人的認識相符,有什么樣的思想就做什么樣的人。第二層意思是說人的認識要與客觀實際一致,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在學習方面的“知行合一”我要講的是第一層意思。
在學習中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有很重要的意義。首先,堅持知行合一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學習了一個理論、知識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付諸實踐,這樣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堅持知行合一是連接理論和實際的橋梁。在學習中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最后,堅持知行合一是認識發展的`前提。如果不能讓自己的認識和行為保持一致性,第一就相當與否定了認識的作用;第二就不能判斷認識的真理性。這樣認識就會止步不前。
常聽人這樣說“這些道理我都懂,可是……”,這便是沒有做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不是人的本能,而是需要培養的。在學習中要自覺地將理論與實際相聯系,努力使自己的思想同自己的行為相一致。長此以往,必定能夠練就知行合一的好品質。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訓:“德才兼備,知行合一”。
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在德與才的關系上,既重德又重才,不片面強調,又堅持以德為先,而非等量齊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德為導向,才是基礎,德靠才來發揮。才靠德來統帥。相對于才而言,德更為根本。“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無才是次品,無德有才是廢品,無德無才是毒品”。
知行合一,就是講理論(知)和實踐(行)要合而為一,不可過分偏重一邊。“知行合一”的知行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由王守仁最早提出。語載王陽明《傳習錄》:“知之真切篤實處。既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離。只為后世學者分作兩截用功,先卻知、行本體,故有合一并進之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
“知行合一”我認為有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說人的行為要與人的認識相符,有什么樣的思想就做什么樣的人。第二層意思是說人的認識要與客觀實際一致,在實踐中檢驗和發展真理。在學習方面的“知行合一”我要講的是第一層意思。
在學習中堅持知行合一的原則有很重要的意義。首先,堅持知行合一有利于知識的掌握。學習了一個理論、知識便迫不及待地要把它付諸實踐,這樣有利于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其次,堅持知行合一是連接理論和實際的橋梁。在學習中如果做不到知行合一就不能將理論應用于實踐。最后,堅持知行合一是認識發展的前提。如果不能讓自己的認識和行為保持一致性,“人本性,智慧具足”,我們要做的就是挖掘人的.這種本性,通過量化了企業的共同目標、訓練團隊,樹立贏的信念。“學就是做,做就是學”,這正是中國文化“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理論的具體實踐。“而且,必須讓每個人反復體驗‘贏’的經驗”。
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現代人應有的基本素質,也是現代人人格特質的兩大核心內涵。在現代社會,人類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這種人格力量的駕馭下,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掘和體現。
通過此次的訓練,不但考驗了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在各種環境下的心理承壓能力,更為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緊張而精彩的訓練結束了,每一個隊員都是成功者,這就是充滿活力與自信的美生人,在汗水與歡笑中,大家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體驗。平時耳熟能詳的“團隊精神”變得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帶來了心靈的沖擊,引發內心思考。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萬事萬物,包括意識的和物質的。“致”是求得、獲得的意思,“知”是知識。具體理解就是說,一個人的教育學習的出發點就是從追尋事務本體而得到知識。《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完了,但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潛心修行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以格物致知之精神,探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言行一致之韌性,踐行求知的每一步去躬行。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5
上周公司組織了一戶外拓展活動,雖然此次拓展訓練很短暫,但在訓練中體會到的集體榮譽感和同事之間的信任將成為我們人生當中一筆重要的財富,讓我們能夠以更好的心態,更飽滿的熱情,迎接我們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挑戰的驚呼,助威的吶喊,成功的喜悅,勝利的歡呼,在充滿刺激的訓練中不斷挑戰自我,認知自我。“不要以為你勢單力孤,有了團隊,你也許什么都行!”“人本性,智慧具足”,我們要做的就是挖掘人的這種本性,通過量化了企業的共同目標、訓練團隊,樹立贏的信念。“學就是做,做就是學”,這正是xx文化“格物致知”到“知行合一”理論的具體實踐。“而且,必須讓每個人反復體驗‘贏’的經驗”。
良好的團隊精神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是現代人應有的基本素質,也是現代人人格特質的兩大核心內涵。在現代社會,人類的智慧和技能只有在這種人格力量的駕馭下,才會得到充分的發掘和體現。
通過此次的訓練,不但考驗了我們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高了在各種環境下的心理承壓能力,更為處置各類災害事故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緊張而精彩的訓練結束了,每一個隊員都是成功者,這就是充滿活力與自信的美生人,在汗水與歡笑中,大家得到了一次深刻的精神體驗。平時耳熟能詳的“團隊精神”變得內容豐富、寓意深刻,帶來了心靈的沖擊,引發內心思考。
朱熹的“格物致知”。“格”是探究的意思,“物”是萬事萬物,包括意識的和物質的。“致”是求得、獲得的意思,“知”是知識。具體理解就是說,一個人的教育學習的出發點就是從追尋事務本體而得到知識。《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完了,但以“知行合一”的理念,潛心修行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以格物致知之精神,探究事物的原理獲得知識;言行一致之韌性,踐行求知的每一步去躬行。
受傳統教育的影響和資源欠缺,農村學生往往重視基礎知識而忽視動手能力。過多的高分低能例子不要多說,足以證明當前社會發展的需要,學生在探求新知識的過程中已經不再是傳統上認為的“授業灌輸”,而應該是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體。拿小學科學課堂來說,每節課試驗的過程如果僅僅借助多媒體視頻觀察,久而久之學生偏向于抽象的思維而不愿意動手,理論充足而實踐短板。上一學期我校一股養蠶風潮,學校里的孩子們在春暖花開的季節搜尋桑葉,為了科學老師養的.蠶寶寶不挨餓。每天早晨辦公室的門打開,就“報告聲”不斷,把桑葉留下,看一眼乖寶寶地變化就走開。哪一班上課,那一班的孩子就不想離開一秒中,圍著看,看不煩。從蠶,到蠶寶寶每天變胖變長,到最后地蠶蛹,破殼而飛。這種生長的過程,是老師與孩子們共同的體驗,絕不是袖手旁觀的圖片觀看獲得的知識所能給予的。綜合看來,每一學科都可以運用“格物致知”地求知精神,語文的“綜合性學習”,數學地手腦并用,對于知識存留一種懷疑求真的態度,用實踐來探求知識的本真。
王陽明說“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無論后人對此如何褒貶批判,這句話同樣給予教育者們一些啟示。最先要想到的就是陶行知大師。“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 “教學做合一”不是停留在“知行合一”致良知的階段,它是在“行動”的階段。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理論是從“知行合一”中繼承和發展而來的。其實無需要拔高理論,教師每一天的教學工作都是對“知行合一”的一種實踐躬行。班主任老師每天早早地進班觀察孩子一條的狀況;任課教師備好課、將課堂創意無限激發;作業情況的及時反饋,榜樣示范、家校溝通。誰能說這些就不是“知行合一”呢!“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教育無小事,做好每一件小事就是最不平凡的事情。
希望我們這一代老師對“格物致知”有新的認識和思考,使得實踐求疑精神與心與行,讓教育燃起一股新力量。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6
任何事只要開始去做,永遠不晚,今天終于動筆開始寫書評,我沒有寫過書評,也沒看過好的書評,怕看了,我就不敢寫了。在豆瓣寫書評,只是滿足了自我的表達,寫的好與不好,還望看見的人,路過就好。
讀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我看了兩遍,我想我會繼續看下去,無論多少遍,每次都會有新的理解。這次最想聊的是知行合一,知不是知道,而是良知,這本書主要宣揚的就是,知行合一,它的意思是當你的良知和你的行動一致合一了,就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就能成為像王陽明一樣的立言,立行,立功的三不朽的圣人。普通人都在追求更多智慧和能力,從而能更好面對自己的生活和選擇,進而擁有更多的名和利!但是王陽明說,追求良知和行動的一致,比擁有更多的物質和名利更加重要!那么普通人如何得到和做到知行合一呢,我困惑我們如何確認良知是我們與生俱來的,難道一出生我們就有良知,難道任何事良知都會告訴我們該怎么面對和去做嗎?那是不是說,只要聽從心里的聲音,任何事都能很好的面對和解決嗎?
我以為我們也是通過學習才認識什么是良知,難道人本身具有,無需外在去求索嗎。那么學習的價值何在,過多的閱讀和學習會不會讓人更加迷茫,過多的工具和本事會讓我們迷失自己真正的良知嗎。知行合一告訴我們,通過后天的學習認識到我們內外本具有的良知,然后將良知和身體外在的需求做區分,通過自己生活的磨練,發揚內在的`良知,做自己生活的主人。我想,大致的邏輯就是這樣,當然,作為普通人的典型代表,我覺得普通人沒有必要一定要追求成為圣人,畢竟圣人少而普通人多,王陽明只有一個,孔子都只有一個,一個圣人的出現勢必也是那個時代的產物。作為普通人,如何做好一個普通人,一個身心健全,生活快樂的人都已經非常了不起!況且生活本身有其殘酷和任性的考驗,我們都無法掌控生活對我們的考驗,我們唯一能把握的是用一顆怎樣的心去面對可能會一地雞毛的生活。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給了我一個解決自身問題的思路,我想我會繼續學習王陽明的想法,深化對陽明先生思想的理解,或許我會有另一番感悟!
感謝陽明先生,感謝自己的認真,我喜歡這樣不斷成長的自己,我會堅持做這樣的自己!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7
所謂"知行合一",是指對某事件進行了充分認知其過程和重要性,包括困難性等條件下,輔以堅持不懈、百折不撓的行動,從而達到目的,是為"知行合一"。知行合一者無疆,綻放其美麗。
樂嘉帶年僅四歲半的女兒參加沙漠徒步活動,應是考證過,對其過程有較為充分的認知,并做了充足的準備的。作為成人,他應認識到這不是花前樹下,林蔭道上,不是百鳥悅鳴,怡然悠然,不是不知不覺一天三十六里就過去了;而是沙漠中,阻力下,烈日當空,汗水涔涔,頭暈目眩;是幼齡童,嬌閨女兒。我寧愿相信樂嘉早就較長時間有意訓練孩子體格,適應冷熱忽變;再者,樂嘉的背后,必有一個設施齊全的醫療團隊作保障。如此等等一系列保全措施下,這才有了"沙漠徒步"。"知"其難,"備"其需,"行"就成了水到渠成。
任何一件事或驚天或離奇,背后必有原因或不為人知的真相,所以不能只看表面不合情理就憤然慨然,站在所謂的道德制高點非議對方。樂嘉所為,可能就如他所說的"在安全的前提下,讓她學會獨立和堅持。如果女兒順應此行,很難不說樂小花既擁有了優越的物質條件,又逐漸訓練出強悍的精神力量,樂氏家族承傳有人,也是對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表率和貢獻。觸龍說趙太后,就勸其不要溺愛孩子,應"為之計深遠",給予一定的磨練和擔當。古今有識之士皆不會一味順從孩子或別人,定會籌算謀劃,一旦取定,便直往不悔。
當知其條件不具備不成熟,那就選擇合適的行為方式。當今社會,物質條件較為豐裕,但精神貧乏,網絡當道;身體疲乏,脂肪橫行。如若我們在緊張的工作勞作閑余,借鑒"樂嘉育女"的方式,必要時丟掉網絡,回歸自然,鍛煉身體,富裕精神,愉悅心靈,接納自己,我想就不會出現那么多的`"空心人",形貌俱佳但眼神空洞;不會出現那么多的"低頭族",形體單調,"方向一致",佝僂病態大腦昏昏。樂嘉育女,我們育己,知其弊,切其脈,護其根,洗凈污,行其果,中通外直,亭亭立世。
當然,應知凡事不可"過",進退有度,方可行者無疆。樂嘉背后雖有強大的保障團隊,但孩子太小,腿生紅疹密密麻麻,腳起水泡難以入眠,小小孩子本不知愁滋味,卻受此折騰,多多少少有些殘忍。不妨等孩子大一點,再過兩三年,身心會更成熟點。畢竟樂嘉作為名人,表率和榜樣的影響不可忽略,如若經濟稍富裕之族都去效仿,沙漠熱鬧,公路紛紜,大山喧嘩,海里鼎沸,但有可能就會岀現醫院擠擠,醫生忙碌,藥品突缺,而忙碌過后可能是長時間的質疑、冷清,肯定不是好事。
何況你我皆凡人,知弊切脈,行之有數,不好高,不騖遠,忌盲從,忌全否,知行合一,進退有度,方行者無疆,笑迎此生。
【知行合一的心得體會】相關文章:
讀《知行合一》有感05-24
知行合一王陽明讀后感02-10
關于知行合一的演講稿03-10
教育安全培訓心得體會-教育心得體會10-18
銷售心得體會03-30
考研心得體會03-31
支教心得體會04-05
實驗心得體會03-29
護士心得體會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