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平日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里,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吧,事跡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我們該怎么擬定事跡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吳自良兩彈一星獲獎者事跡,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吳自良兩彈一星獲獎者事跡1
我父親1917年12月25日生于浙江省浦江縣前吳村,家有兄姐七人,他排行最小,祖父是晚清秀才。不幸的是父親幼年失怙,家道中落,為了減輕家庭負擔,祖母不得已將最小的女兒送人當童養媳。
父親八歲開始為家里放牛。水牛需要每天放養喂食,一年到頭無例外,過年過節亦如此。清晨放牛之后,父親才能去前吳村開辦在祠堂里的私塾讀書,學費為每年一擔谷。下午水牛干完活后,他還得牽牛去山腳下或者池塘邊喂食,等水牛吃飽了才能回家吃晚飯。
父親天資聰穎,悟性極高。私塾先生要求背誦的課文,他總是能夠倒背如流,為此私塾先生數次登門造訪,向祖母推薦父親直接去浦江縣城的高等小學深造。祖母卻希望父親能夠早日為家里分擔經濟負擔。因小兒麻痹癥略有殘疾,父親無法在農田干重活,就在剛滿十歲之際,祖母替他請了師傅,還行了拜師大禮,準備去當學徒做裁縫。適逢年長父親22歲的大哥在上海找到工作回家省親,他說服祖母,送父親去浦江縣高等小學上五年級,并且承諾日后會資助家庭。
兩年后父親從浦江縣高小畢業。此時年長父親12歲的三哥從浙江省立醫學?茖W校(浙江醫學院前身)畢業后,在杭高當校醫并兼任生理衛生老師。他寫信鼓勵小弟考杭高的初中部省立第一中學,因為省一中學費、書雜費、伙食費、住宿費、醫療等費用一概全免,學生只需自備被褥和基本生活用品即可入學。
父親如愿考入杭高的初中部省一中。那年(1929)省一中在全省招收了一百二十多個學生,他在入學榜上(按考試成績排列)排名倒數第二。當他在開學前到省一中報到時,他的三哥已經先幾日去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院讀研究生了。
父親原名吳士良,初一的一位老師是溫州人,他說的'溫州版浙江官話和父親的浦江話交流之后,父親的名字被寫成吳自良。由此誤打誤撞,父親從此就以此名生活。
父親說他非常喜歡省一中的生活,因為伙食遠優于浦江前吳老家。老家要吃雜糧(大多是白蘿卜,胡蘿卜煮米飯,番薯米飯是上乘的),而在學校一日三餐都是白米飯,菜肴以青菜豆腐等蔬菜為主,偶爾有廉價淡水魚。肉類除了逢年過節,平時不多見。每周一次定期的開葷是周六晚上有半個咸鴨蛋。
吳自良兩彈一星獲獎者事跡2
吳自良,中國科學院院士,是我國材料科學領域的杰出代表。在國家最為艱難的時刻,他帶領科研團隊夜以繼日地攻關,為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的成功研制立下了汗馬功勞。其中,他最為人稱道的貢獻在于成功研制出了甲種分離膜這一核心元件。
這種元件能夠精準地將鈾235和鈾238這對同位素分開,提煉出高濃度的鈾235,為原子彈的爆炸提供了“心臟”。在當時,這項技術被視為絕密中的絕密,而吳自良和他的團隊讓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該技術的國家,極大地提升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和國際地位。
然而,在科研之外,吳自良還有著一個鮮為人知的身份——“蟈蟈專家”。晚年的他,在繁忙的科研工作之余,找到了生活中的一份樂趣——飼養蟈蟈。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花費了當時看似“巨資”的20元,從市場上買回了一只蟈蟈。這只蟈蟈不僅叫聲悅耳,還成為老兩口共同的寵物。然而,不久之后,這只原本活潑的蟈蟈突然變得沉默寡言。
老伴半開玩笑地激將道:“老頭子,你不是連原子彈都研究過嗎?這蟈蟈為什么不叫了,你給研究研究。”正是這份看似玩笑的激將,激發了吳自良對蟈蟈叫聲背后的科學原理的濃厚興趣。他開始仔細觀察蟈蟈的進食習慣,并通過反復試驗,最終發現了一條規律:“一天喂一顆毛豆太少,一天喂三顆毛豆太多,一天喂兩顆毛豆正好!边@一發現不僅讓蟈蟈重新煥發了生機,也讓吳自良在晚年生活中找到了新的樂趣和成就感。
吳自良兩彈一星獲獎者事跡3
在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壯闊畫卷中,吳自良院士以其卓越的科學貢獻和高尚的人格魅力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讓我們了解這位材料科學領域的泰斗,探秘他為“兩彈一星”工程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以及他波瀾壯闊的.一生。
了解吳自良院士的生平概況,強調其在材料科學領域的卓越貢獻及對國家科技發展的深遠影響。表達對吳自良院士深切的緬懷與敬仰之情。吳自良自北洋工學院至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大學的學術旅程,強調這段經歷對其專業視野和科研能力的塑造。
了解吳自良如何將深厚的理論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展示其作為學者的實踐精神。了解他在鈾同位素分離膜研究中的關鍵角色,這項技術對核武器研發至關重要,是“兩彈一星”成功背后不可或缺的科學支撐。為此所承受的壓力、克服的困難,以及這一成就對國家安全的戰略意義,展現其作為“兩彈一星”功勛科學家的輝煌成就。
深入討論他在低合金鋼代用品及過渡族元素研究上的突破,特別指出其糾正科學文獻錯誤,體現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深遠的學術影響。吳自良在材料科學研究領域的多項突破,成就了他院士的一生。他在蘇聯低合金鋼代用品的研究成果,以及他在鋼中過渡族元素研究中的開創性工作,不斷發現如何促進了材料科學的發展,提高材料性能,對工業制造產生的深遠影響。
吳自良兩彈一星獲獎者事跡4
吳自良(1917.12.25—20xx.5.24),物理冶金學家、材料科學家。浙江浦江人。1939年畢業于北洋工學院航空工程系。1948年獲美國匹茲堡卡內基理工大學冶金系博士學位。1980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曾任云南壘允中央飛機廠和昆明中央機器廠設計師及副工程師、美國卡內基理工大學金屬研究所博士后研究員、美國錫臘丘斯大學材料系副研究員、北京交通大學冶金系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冶金陶瓷研究所及上海冶金研究所副所長、中國科學院上海微系統與信息技術研究所研究員等。領導完成中央軍委下達的抗美援朝前方需要的特種電阻絲研制任務;用國內富產元素錳、鉬等代替短缺的鉻,研制蘇聯40X低合金鋼的代用鋼;承擔氣體擴散法分離鈾同位素用的`“甲種分離膜的制造技術”任務,與有關單位聯合攻關,主持此項任務,試制成功并投入使用。1984年獲國家發明獎一等獎,1999年被國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
【吳自良兩彈一星獲獎者事跡】相關文章:
王淦昌兩彈一星專家事跡01-26
大學獎學金獲獎者的獲獎感言07-30
學習吳瑤老師事跡主題班會總結10-31
(熱)學習吳瑤老師事跡主題班會總結12-28
普通話朗誦獲獎者的獲獎感言01-25
吳老師作文06-30
吳韻汐的語錄36條09-04
吳韻汐的語錄34句01-16
吳文英詩詞全集節選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