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要用到事跡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跡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那么事跡怎么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1
徐一戎出生于1924年,畢業于偽滿時期的奉天農業大學。1951年來到密山農場從事勘測設計,1956年來到黑龍江省公安廳佳木斯地區良種場(后來變更為農墾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從此,他與北大荒的'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六十余年的水稻科研生涯,徐一戎見證了北大荒水稻的發展……
應該說,他的人生經歷,濃縮了北大荒水稻從無到有,不斷發展的心路歷程。
“淺步人間古稀年,紅褪腮邊,白染鬢邊。遍嘗苦辣與酸甜,喜在眉尖,苦在心尖。
半是農民半是仙,血寫真言,汗灑田間。還將老骨還稻田,播個秋天,長個春天!”
——徐一戎
這詞里的每一個字,都融入了他對水稻科研那癡癡的愛!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2
“從佳木斯搬到哈爾濱一年了,可出了門就找不到家;到家了不會開門,開了門又不會鎖;頭一天見到的人第二天就忘了……”老人自己都忍不住笑起來:上了年紀,什么都忘了。
可是有一件事,他怎么也不會忘,也許永遠也不會忘。給稻農們講課時,老人從不帶本子,就拿著三四支粉筆,一講就是半天。別人問他:您講課時那些數字怎么記得那么清啊?他回答:我腦袋里沒別的,只有水稻。
有人說,徐一戎是個“稻癡”,他對水稻的.熱愛,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但是,一個人如果能窮盡畢生精力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那他注定是無比幸福的。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3
徐一戎1924年出生。1951年,他來到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擔任技術室副主任。上班后,他把即將開發的10余個農場走了一遍后,看到這些農場有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塊,他心底埋藏多年的水稻夢被點燃了。
北大荒土質肥沃,有豐富的水利資源,地表江河縱橫,地下水儲量可觀,大氣降水充盈,極為適宜農業發展。但又因為北大荒地處高寒地帶,冬季漫長、寒冷、干燥,最低溫度達到零下40℃,一年中有8個月都在冰雪的統治之下,凍土層最厚達到2.5米,所以人們不敢在這里大面積種植水稻。水稻種植對溫度十分苛求,最怕冷害。過去,在北大荒的種植史上,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幾乎與水稻無緣,即使科技發展到今天,自然界的變化對于農業的影響也是不可抗拒的。
不信邪的`徐一戎一頭扎進稻田里。種子是第一道關口。短短幾年,徐一戎行程近萬里,搜集到近千份水稻種子,進行試種。1984年,徐一戎的“寒地直播水稻早熟高產栽培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他重點推廣的“合江19號”突破直播水稻畝產千斤大關。寒地水稻禁區的大門第一次被叩開,水稻和玉米、大豆一樣,進入北大荒主栽作物的行列。但是,北大荒每三五年就會發生一次低溫冷害,每一次冷害都是水稻的滅頂之災。尤其是水稻進入孕穗期后,如果連續三五天出現17℃以下的低溫,水稻就會遭受低溫冷害大幅減產,大片水稻就會空殼、癟粒,重災區平均畝產竟只有二三十斤。直播技術把水稻的生長過程控制得再好,也無法彌補水稻在特殊冷害年份所欠下的積溫,而積溫不足就會導致水稻大幅減產。恰在此時,一名日本稻農在黑龍江方正縣推廣旱育稀植技術。徐一戎前去考察。回來后,他心里像開了一扇天窗般的亮堂:旱育稀植將稻種播在溫室苗床上,待長成秧苗后再插秧入田。這么一來,至少可以幫助秧苗在生長的第一個月搶到300℃的積溫。制約水稻穩產、高產的“緊箍兒”似乎有了解開的可能。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4
北大荒位于我國北緯40°10′-50°20′的高寒地帶。漫長的冬季,最低氣溫-40℃
。凍土層最深達2.5米。在北大荒的種植史上,這里一直以麥、豆種植為主,幾乎與水稻無緣。
在北大荒,大約3年-5年發生一次低溫冷害。水稻是喜溫、敏感性作物,一次低溫就可能是一次滅頂之災。徐一戎在近20年的觀察研究中發現,進入孕穗期間,如果連續出現17℃以下的低溫,水稻就會遭受低溫冷害大幅減產。與凍害不同,冷害是暖中之冷,常常是不動聲色的。在孕穗期間只要有連續3天-5天的低溫天氣,大片水稻就會空殼,癟粒。重災區平均畝產竟只有二三十斤。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徐一戎選擇出20多個有希望的品種進行了耐冷性試驗。條件有限,他們就將秧苗栽在60多個花盆、10多個木槽里,放在經過處理的畦池中,用井水考驗耐冷性能。他們采用不同的調控措施,從中篩選適宜北大荒的耐冷品種。同時,徐一戎采用調控手段,讓分蘗期提早,讓長穗期提前,錯過低溫段。這一措施很快成了寒地水稻栽培的.常規措施。
經過1000多個日以繼夜的不懈努力,在試驗田中,徐一戎使用合江19號品種,創造了直播水稻畝產千斤的紀錄。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5
1951年,徐一戎來到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從事農業科研。當他走遍鶴立河、梧桐河等十多個農場荒原時,發現這些地方2/3是低洼地,心里萌發了研究水稻的念頭。
徐一戎一面對氣溫、土壤和水分數據進行分析、對比,一面對水稻生產的每一個環節制定嚴格的技術標準。為了研究水稻,他把佳木斯市圖書館的農業技術類書籍幾乎翻遍,積累的32本筆記和4000多張卡片,摞起來有1米多高。
“856農場剛建場的時候,小青山還是一片荒原,常有成群野豬出沒。”回憶創業時情景,徐一戎臉上閃現出激動和喜悅。“一切都是創造出來的。馬架子、小草房,甚至搭個帳篷,鋪上草就開始搞研究。”盡管條件艱苦,但他篩選出的30多個水稻品種里,最高畝產達到242公斤。
研究剛有起色,又被突如其來的打斷。1957年,徐一戎被打成“右派”。1969年,45歲的徐一戎被遣送回原籍遼寧北鎮縣。面黃肌瘦、蓬頭垢面的他,見到生產隊長的第一句話是:“能不能給我找個有水稻的'村子?”
回家鄉后,徐一戎在筆記本的扉頁上寫了這樣一句話:“我最美的心愿是研究水稻。”很快,他得到了鄉親們的信任和支持,第二年,全縣50多個村10多萬畝水稻平均畝產提高了62公斤。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6
在佳木斯市黑龍江省農墾科學院的辦公大樓四樓,一個門口掛著“專家辦”牌子的辦公室看上去和其他辦公室沒什么差別。推門進去,里面的設備樸素至極,對面靠著的兩組寫字臺擺在窗下,其中一張桌子上有部電話,一旁是記事本、報紙、書籍,這便是徐老的辦公桌。只要徐老不到田里去,每天早8點到晚5點,他必然是坐在那里辦公。那部電話也就成了農業技術熱線,連接著電話那頭急切需要技術援助的農民。
徐老在各農場、各市縣指導農民種植技術時結交了大批農民朋友。他在農民朋友眼里,是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的“老把勢”,向他請教水稻問題可以在任何時間把電話打到他的'辦公室或者家里。有時候,徐老外出了,老伴康靜云就做起了義務記錄員,哪里來的電話,問些什么問題,都記在專用的記錄本上,等徐老回來時逐一給予回復。這么大量的電話不分時段地打來難道不會影響徐老休息嗎?徐老的老伴說,“農民的問題時常都是在下地勞作的時候產生的,而農民起早貪黑地勞作,問題也是隨時都有,徐老也是一早一晚在家,這時更有時間跟農民交流。如果哪天沒有農戶打來電話交流地里的情況,他倒休息不好了。”有時,還有人登門來訪,他都熱情接待,對所提問題都認真地給予解答,直到對方滿意而歸。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7
新中國成立時,從奉天農學院畢業的徐一戎來到北大荒蓮江口農業實驗場,當上了技術室副主任。他走遍將要開發建設的鶴立河、梧桐河等十多個農場,發現這些地方三分之二是低洼地,心里萌發了研究水稻的念頭。徐一戎找到一些有關水稻栽培方面的資料,仔細研讀起來。他還花費了半年多的時間跑遍了北方幾個省份,搜集到了938個水稻品種。
徐一戎的研究工作從最簡單試種起步了。
第一年試種,徐一戎在8畝半地里擺開938個試種畦地,起早貪黑精心地觀察、記錄,甚至半夜還打著手電到地里看一看,用尺子量一量,用手摸一摸。操心忙碌了大半年,到了秋天收獲的`季節,結果卻很慘,最少的畝產只有37公斤。
第二年,徐一戎又篩選出142個品種進行試驗,并采取了一些增產的技術措施。到了秋天,有30多個品種畝產超過200公斤,最高的達到242公斤。他在小場院里來來回回地走著,看著一小堆一小堆的稻谷,心想:僅僅畝產242公斤,要是推廣起來,所付出的代價,遠不如種小麥合算。
【北大荒徐一戎個人事跡】相關文章:
北大荒精神作文02-22
徐渭的詩詞11-22
《北大荒的秋天》教學反思05-15
個人讀書事跡10-28
個人閱讀之星事跡08-12
優秀個人事跡06-25
優秀個人先進事跡09-13
消防個人事跡10-12
微笑之星個人事跡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