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常學習、工作抑或是生活中,要用到事跡材料的情況還是蠻多的,事跡材料是指黨政軍機關為了弘揚正氣,表彰先進,推動工作,對本單位具有突出事跡的集體和個人整理出的文字宣傳材料。相信很多朋友都對擬事跡材料感到非常苦惱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村民致富帶頭事跡材料,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村民致富帶頭事跡材料1
xx,山東省莘縣古云鎮徐莊村村民,現年52歲,被當地群眾評為“養鴨致富能手”。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于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
勤學苦干,成就致富夢
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徐發青同志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
過去,徐發青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資也不少流汗,增產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xx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聊城日報》上看到了一條致富信息:養鴨投資少、成本低、設備簡單、鴨舍要求不如雞舍高、加之生長發育快、見效快,收益大。說干就干,籌建資金建設養鴨場,自此開啟了他的養鴨事業和致富夢想。
剛開始的時候,他四處籌措資金,購買了只雛鴨,準備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學的飼養技術,一場鴨瘟使雛鴨一下死去一半。面對這突如其來的.打擊,徐發青并沒打退堂鼓,而是通過冷靜的反思,認識到自己之所以失敗是吃了不懂科技的虧。從哪里跌倒,就從哪里爬起來。此后,徐發青主動地參加了農民科技培訓養鴨培訓班,系統地學習并掌握到稻田養鴨、飼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雛鴨防疫,成鴨防病等實用技術。他嚴格按照所學的養鴨技術喂養,定期為雛鴨進行疾病防疫。在不斷地實踐中徐發青總結出了科學養殖的五大原則:優良的品種、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營養和整潔的環境。同時徐發青抓住機會,與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縣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所有的雛鴨有這兩家公司提供,養殖40天就銷售至市場,第一年養鴨凈賺2萬余元。先如今他又擴大了養殖規模,建設80米長的養鴨棚2個,養鴨數量高達6500只,一年平均養鴨六茬,年收入高達10萬元。
同業合作,成就致富帶頭人
徐發青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在自己養殖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徐發青看到其他養鴨戶因為養鴨觀念落后、設施條件不好、市場信息不靈、盲目跟風飼養等導致養鴨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動聘請養殖專業解救這些人在養殖技術上的難題,還專門去外地學習先進的養殖經驗,以此來提高全村養殖戶的水平。在他的帶領下,村內的養鴨戶也逐漸多了起來,目前村內養殖專業戶有8家,向社會提供無公害肉食鴨3萬余只,創利100萬余元,戶均收益5萬余元,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徐發青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夸口稱贊。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村民致富帶頭事跡材料2
高煥球,男,1973年9月出生,漢族,東風橋鎮新東坡村一組村民,這個平凡而普通的家庭有成員5人,正是這樣一個普通的老百姓,譜寫了種糧新篇章。
近幾年來,在農業生產上他堅持農業生產標準化,擁有農機設備大型聯合收割機二臺、大型高速插秧機二臺、旋耕機一臺、小四輪拖拉機一臺、機動噴霧機三臺。承包了農田1000余畝,年總產約400噸,全年實現糧食總收入近百萬元。高中畢業的他面臨著生計問題,作為一名年輕人,他敢闖敢干,在家種田,在外打工,做過泥水匠,當過搬運工,19xx年在鎮上開了石門橋第一家網吧,20xx年利用開網吧賺的錢買了一臺收割機在農忙時幫別人收割稻谷。這段時期,他看到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不足,稻田拋荒嚴重,部分農戶在水稻種植上一直采用傳統的耕作方式,土地利用率低、科技含量低,水稻種植存在品種混雜、經營管理粗放、勞動力投入大、水稻加工銷售困難等諸多問題。為此,他經過多方考察、論證,看到了科學種糧的曙光,必須實行集中種植,形成規模才能節約成本。他毅然放棄了網吧經營,投身入老本行----農業生產中去,當起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他曾說自己是一名農民,國家也需要農民,要不然大家的糧食要誰來種,人民吃的糧食誰來出。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這幾年國家政策好,農業生產前景很廣闊,要把這塊農業蛋糕做大做強。20xx年他開始承包水田,初時只承包了30多畝,通過科學管理、機械操作,節約了成本,慢慢到現在承包了1000余畝。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他堅持農業產業標準化,注重農業科技的'運用,努力降低種田成本。一是應用優質的品種。在糧食品種選擇上,選擇品質好、產量高、抗逆性好的品種。二是積極應用免耕。抓好除草關、水分管理關。根據測產驗收,利用技術,減輕勞動強度,節省勞力,每畝能增收節支120多元。三是應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根據水稻配方施肥建議卡,按卡施肥,施配方肥,有效地減少了農業面源污染,提高了耕地綜合生產能力。四是在病蟲防治方面上。盡量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有效控制農藥對環境的污染,維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在自己創收之余,他注重維護廣大群眾的利益,承包農戶的耕地,通過與農戶簽訂合同,出租金的方式,不斷拾起石門橋鎮、德山鎮等地方村民拋荒的田地,綜合應用農藝與農機配套栽培技術,開展全程機械化作業服務,水稻畝產最高達700公斤,他雇傭部分農民參加土地托管,并付給相應工資,這樣農民在自家的土地上勞作,卻獲得相應的勞動報酬。種種合作關系,與農戶形成“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利益共同體。20xx年至今累計完成水稻全程機械化作業6萬畝,為當地農民新增收入400多萬元。
最近幾年,他先后投入50多萬元,用于擴大種植面積和購買農業機械,每年在水利方面都投入一萬多元進行溝渠疏浚,雖然投入多,但是效益巨大。現在農業機械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外,還可用于出租,目前年收益在四十萬元以上。這樣一個普普通通的人,第一眼看上去不像一個老板,而像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真是這樣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民為我鎮很多群眾帶來了新的種糧模式,不僅自己創收,還帶動了周邊很多群眾。
村民致富帶頭事跡材料3
致富帶頭人
田青光:小澗鎮窯山村田莊東組村民,現年33歲、被當地群眾評為“種植致富能手” 工作中,他務實創新,堅持不懈,奮斗不息,在平凡的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業績;生活中,他樂于助人,熱愛集體,無私奉獻;是新時代里精神文明建設的先進典型。勤學苦干,成就致富夢夢想,如何啟程?一個農民的夢想,又如何實現? ?田青光給了我們一個最生動、最完美的回答。過去,群眾依靠傳統種地方式種植小麥和玉米,不少投入也不少流汗,由于增產少也不增收,難以發家致富。趕上外出務工潮流,同同鄉一起外出打工,辛苦一月也就3000多元收入,扣除租房、生活開支等、一月也不到20xx元、一次偶然的`機會,在菜市場買菜,看到青菜售賣。居然一斤要2.5元、很是吃驚,心里久久不能平靜、回廠里后通過上網等渠道、一畝青菜產量在3000—6000斤、扣除管理不善、受病蟲害等、畝產也在4000斤左右,按照市場價0.5—2.0元/斤、一畝也有1500—8000元、除去人工、投資等、一畝也有1000元、既然別人都能做,自己為什么不可以,20xx年、田青光決定回鄉創業、種植青菜、在年末、就完成土地租賃20余畝、心想這次要做次大的。大干一場、然而,作為創業者的通病,創業初期對種植技術。種植投入成本估計不足、造成青菜種植資金周轉不靈、連群眾地租都難以維系、種植技術缺乏、青菜病蟲害嚴重,田青光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時間不等人啊、多年打工收入10來萬元眼看血本無歸。田青光確實著急上火、找到村里、看能不能給其出過主意,結合國家創業貸款政策扶持、資金總算有了著落、但技術呢?咋辦、得、一事不煩二主、當年他同一起創業的幾個合伙人一起去山東學習種植技術。這看的真不如干的、通過學習、自身鉆研、同行交流、如今其種植技術也小有成就。在國家工商小微企業政策支持下,青菜產業種植是越做越大,現今種植面積也達60余畝。畝產4000斤、平均價格0.5元/斤、毛利潤在120萬元。
田青光同志嚴格按照一名共產黨員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秉承“帶頭致富,帶領集體共同致富”的理念,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在自己種植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考慮到青菜種植前景不太樂觀、他又將其目光投入到大棚種植產業上。到目前為止、也邀請幾戶農戶進行大棚種植、邀請大棚種植技術人員到村進行大棚種植指導、預測種植面積20余畝、創收20萬元、戶均增收2萬,讓村民的腰包鼓起來,切實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當提起田青光這個人時,村民都會數起大拇指,夸口稱贊。他在農民中樹起一面致富帶頭旗,創先鋒爭優秀,是當地村民學習的好榜樣!
村民致富帶頭事跡材料4
xx,男,漢族,19xx年7月出生,初中文化,現任東岸村黨支部書記。近幾年來,東岸村在熊小寧的帶領下,不僅自己躍上了種糧大戶之列,而且帶動全村人走上了種糧致富之路,涌現出了年播種2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86戶。糧食生產在該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形成了抓規模種糧的新格局。他帶領群眾擺脫貧窮落后,走向文明富裕,率先奔上小康生活。農民人均純收入居全鄉第一,達到人均7369元;實現了100%的組通公路,100%的農戶通自來水,用衛生廁,100%的農戶擁有高等家用電器和農用機械;在外包田居全縣之首,達到一萬畝;群眾在縣城購買商品房30套,在村莊戶戶建有樓房。其主要先進事跡表現如下:
一、誠心、熱心、積極發展糧食生產
20xx年剛進入村委會工作,本地糧食市場疲軟,農戶種糧積極性不高,外出打工農民驟增。有的土地荒蕪,有的莊稼種后無勞動力管理,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糧食生產。熊小寧看在眼里,痛在心里。與土地打了30多年交道的他盤算著:這么好的地荒蕪了多可惜啊!民以食為天,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糧食是農業的基礎,糧食市場的疲軟應該是暫時的。古人曾說“逢俏莫趕,逢疲莫懶”,我何不把外出打工人員的.土地承包過來,既使他們能安心地在外工作,又能增加我的收入。當年就承包耕地100余畝。由于科學管理,合理施肥,成本較低,當年產生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嘗到甜頭以后,熊小寧堅定了種糧的信心和決心,至20xx年種植面積突破20xx畝,糧食產量達180萬公斤,他的示范帶頭作用,立即為當地群眾吃下“定心丸”。他們紛紛找到書記,要求熊小寧牽頭走出東岸,來到了與其相隔一岸的成新、朱港農場,找到他們的領導,逐年把兩個勞改農場的田全部承包過來,轉給本村群眾承包,實行大規模、機械化作業,種植面積突破10000畝。他的事跡,很快引起了鎮黨委、政府的重視,并以他為榜樣,在全鎮廣泛宣傳和推廣。目前我鎮已涌現出規模種糧戶722戶,種植面積突破13萬畝規模種植已構成我鎮糧食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熊小寧重視糧食生產,更注重對土地的珍惜,不讓土地閑置,想盡辦法增加復種指數,提高土地利用率。每年科技下鄉、農機推廣,他都熱情歡迎。陪同農技干部挨家挨戶作宣傳發動,推廣先進適用栽培技術,因為他心里想到的不僅是自己要科學種田,更希望周圍的農民朋友也能搞好科學種田。每年村民開展技術培訓,他總是第一個到場,坐在第一排的位置,聚精會神地聆聽。村民中有思想不通、不樂意接受新技術的,他幫忙做動員工作;有沒領會技術要點的,他用認真聽講、勤奮實踐得來的知識無私地幫助別人弄懂。在生產過程中,他嚴格按照技術規程進行土、肥、水管理,不偷懶,不懈殆。堅持良種良法,優質品種覆蓋率達100%。由于他的勤勞加智慧,獲得糧食產量達1000公斤的好收成。
二、無私、誠信,帶動周邊農戶科學種田
熊小寧書記雖然文化不高,但他卻比任何人都相信“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每年農技部門安排在他那里的試驗田,他都欣然接受,在試驗中,有的品種因為適應性差,或者不適應當地氣候條件,栽培條件而導致減產,農業部門按慣例要對他進行補償的時候,他都說:“我不要你們補錢,那樣就見外了。我把你們當作親人,讓我和你們一起做點事,篩選出哪些品種適合我們這個地方,哪些品種好,我們老百姓照著買,買到放心的品種,我只有高興的份,哪兒會要你們的錢。”一席話,說得農業干部們心里熱乎乎的。熊小寧就是這樣一個樸實、無私、誠信的人,他良好的公德意識確實也感染了一些村民,大家紛紛消除成見,樂意跟農技干部聊天了,樂意跟干部們接近,學技術了。東岸村的糧食生產面貌有了很大改觀,產量突飛猛進,成為當地糧食生產優質高產示范村。
為了解決勞動力嚴重匱乏和機械緊張的矛盾,他率先購進了排灌機械和收割機械等機具6臺套,進行田間機械化作業,提高糧食生產效率,在他的帶動下,通過自籌資金,縣農機部門補助,先進購進了小型收割機、化肥深施器以及農副產品加工機具共238臺(套)。探索出了適合該村農業生產田間機械化作業的新路子,機械化田間作業的推廣運用,增強了該村農
業生產,尤其是糧食生產的科技含量,年機耕作業面積可達9850畝,占總耕地面積的95%,把農戶從高強度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種糧的積極性,提高了生產經營水平,對助農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村黨支部連年被縣委評為先進黨支部,他個人連年被評為縣、鎮優秀共產黨員、南昌市勞動模范。
村民致富帶頭事跡材料5
俗話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在峨蔓鎮長榮村委會塘坎村有一位極為普通的農民---xxx,他自20xx年開始嘗試養豬,在不斷地學習、摸索中,成功地闖出了一條致富路,成為遠近聞名的養豬帶頭人。
xxx具有高中文化,他有著北部農民特有的堅韌和執著,有著一股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20xx年初,夫妻兩人在對市場進行調查后,結合家庭的'實際情況,于5月份開始嘗試養豬。那年就蓋起了三間磚石結構的標準豬舍,由于缺少資金,當年只養了3頭良種母豬,經過精心飼養,母豬產仔率高,豬仔成活率好。當年就凈賺了20xx余元。初獲豐收,他更加堅定了發展養豬業的決心和信心。第二年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擴大規模養了30頭育肥豬,并帶領村里的農戶發展養豬業。至今為止,全村共24戶人,已經有20戶成為養豬戶,養殖肉豬將近600頭,母豬上百頭,成為了我鎮遠近聞名的養豬專業村。并對鄰近村產生了良好的輻射作用,鄰村的農戶紛紛上門求經,成為農村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的一條好路子。
談到今后的打算,xxx向我們暢談了自己今后的想法:聽說今年市農村信用合作社要對農戶進行貼息貸款,扶持農民發展經濟,村里的養殖戶紛紛表示:要抓住這個大好的發展時機,擴大養殖規模。我也要進一步擴大規模,建一座可飼養200頭肉豬的標準化養殖場所,實行現代化的管理,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在自己富裕的同時,我也會毫不保留地向當地鄉親們傳授養豬的先進經驗,繼續探索好科學養豬的路子,引領鄉親們把這項致富產業做大做強,使全村人共同走上小康之路。
【村民致富帶頭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女性致富帶頭人先進個人事跡材料12-17
學科帶頭人事跡材料11-13
學科帶頭人主要事跡材料09-21
先進事跡材料范文:脫貧致富先鋒事跡殘疾人12-31
江畔筑夢農村致富02-27
村民入黨申請書06-18
學科帶頭人述職報告10-18
音樂學科帶頭人述職報告12-18
音樂市級學科帶頭人述職報告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