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日復一日的學習、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有寫事跡材料的經歷,對事跡材料很是熟悉吧,事跡材料可以起到引導讀者認識先進,學習先進的作用。那么什么樣的事跡材料才是規范的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錦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錦集1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蕩、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于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
后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臥,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干脆以后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于是他們每天雞叫后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做了征北中郎將,兼管并、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錦集2
宋代大詩人黃庭堅,號山谷。他出自蘇東坡門下,詩與東坡齊名,當時人稱他們為“蘇黃”。黃山谷的詩書畫號稱“三絕”,他不只有文名,也非常的孝順,也因為這個原因,而遇到了一件影響他一生的大事。
山谷中進士后,二十六歲就被朝廷任命為蕪湖地方知州。有一天午睡時,他做了一個夢,夢見自己走出衙府,來到了一戶人家前。門口有一位老婆婆,站在一張擺著一碗芹菜面的供桌前。婆婆手上拿著香,一邊呼喊著:“某某人!回來吃面了。”山谷不自覺的端起面來就吃,吃完后就走回衙府中去了。
醒來后,夢中之事,歷歷在目,口中還留有芹菜的香味呢,讓他真是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午睡夢中他又來到了昨天的地方,而口中還留著芹菜的香味,山谷不禁驚醒,飛快的爬起來穿好衣服,循著昨天日夢中所記憶的路走去,最后來到一戶人家,主人正是昨天夢中見的婆婆。山谷便問她昨日吃面之事。
婆婆說:“昨天是我女兒的忌日,因為她生前最喜歡吃芹菜面,所以每年在她忌日這天,我都會供一碗芹菜面,喊她回來吃。”山谷問她女兒去世多久了,婆婆說:“已經二十六年了。”山谷心想,自己今年也正是二十六歲,而昨天也正是自己的生日。詫異之余,就跟婆婆聊起她女兒在世時的種種情形。
婆婆說,她女兒在世時非常喜歡讀書,而且吃素信佛,也很孝順,在她二十六歲前還說一定會回來看她的`。婆婆并指著屋中一個大木柜說,她女兒生平所看的書,全都鎖在里面,只是不知道鑰匙放到哪里去了。奇怪的是,山谷那時突然記起了,以前放鑰匙的地方,并且找出鑰匙打開木柜,在里面發現了許多文稿。他仔細一看,大吃一驚,原來他今生每次參加考試所寫的文章,竟一字不差全在這些文稿中。
至此,山谷心中已完全明白了,這老婆婆就是他前世的母親啊!于是將婆婆接回衙府中,奉養余年,后來他走上了參禪悟道的路。
清代的文學家袁枚,在聽到這個故事后,不禁嘆息道:“書到今生讀已遲”。前世今生,牽牽絆絆,看似玄奇,未必子虛。在人生中,一些偶然的相遇,一些隱約的記憶,一些反復的夢境,也許其中就包含著許多不為人知的因緣呢!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錦集3
我國唐代詩人李賀,天賦極好,7歲時就能寫出很精彩的詩歌、文章,受到當時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贊賞,被認為是小神童。盡管李賀聰穎過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從無絲毫的懈怠,作文、寫詩都非常嚴肅認真,從不馬虎草率。
李賀寫詩、作文,有與眾不同的習慣,他不是閉門造車冥思苦想,而是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積累心得、捕捉靈感,他特別注意觀察生活、實地考察。他習慣于每天早上騎著家里那匹瘦馬外出游覽,每每有了什么見聞或心得體會,便當即記錄下來,裝進隨身帶的繡花錦囊之中。當太陽落山的時候,李賀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燈時分,家里人早已吃過晚飯了。
李賀回到家,他母親趕緊叫仆人端上熱過的飯菜,可是李賀依然沒有慌著去吃飯,而是將白天寫的那些草稿從錦囊中取出來,及時修改、整理,然后謄寫清楚,集中放入另一繡花錦囊之中,這才吃飯、休息。李賀天天如此堅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辦重大的紅白喜事,他都從不停止這樣做。
一天晚上,待李賀回家做完這一切躺下睡著后,他的`母親來到他的房間,取過錦囊將里面的東西全倒出來,一看,竟都是些詩稿、筆記,除此以外,別無他物。他母親想到這孩子一向體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的疲憊不堪的樣子,十分心疼又擔憂地嘆息道:“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嘔出來才肯罷休啊!”
李賀雖然很年輕時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詩作卻成為人們喜愛的傳世佳作,為了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嘔心瀝血的地步。
李賀的故事告訴我們,天賦再好也一樣需要后天的勤奮努力,做文章不能憑主觀想象,而是要仔細觀察生活、體會生活。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錦集4
公元105年,中常侍(侍從皇帝的官員)、尚方令(負責朝政的官員)蔡倫奏請東漢和帝準予將他的造紙術向民間推廣,他還挑選出挺括良好的紙,進獻給漢和帝。漢和帝試用以后,非常滿意,當場贊揚了蔡倫的這一創造發明,同時立刻下令把這個造紙技術推廣開去。
從此,中國的造紙技術進入了先進的行列。在此之前,商朝把漢字刻在龜甲獸骨上,但是甲骨的來源很有限,而且不便攜帶、保存,所以人們后來把漢字刻在簡牘上。簡和牘是用竹片或木片做成的,狹長的稱“簡”,略寬的稱“牘”。由于一片簡只能刻幾個字,因此寫一篇文章就要用許多簡,寫完之后人們再用繩子把簡串起來,成為“冊”。雖然做簡牘的'材料遍地都是,但是它們也太笨重了,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用簡牘寫的奏折重達一石(約五十斤左右)。后來人們用絲帛作為書寫材料,它柔軟輕便,易于書寫,可惜量少價高,這一致命弱點使它難于推廣使用。
在京城洛陽的皇宮里當官的蔡倫,當時主管監督制造宮中用的各種器物。他非常聰明,很會動腦子,經常和工匠們一起研究制作工藝。蔡倫看到皇帝每天要批閱堆成小山般的簡牘,非常不方便,他就琢磨著要制作出一種輕便易用的書寫材料,來取代笨重的簡牘。
對于新的書寫材料,蔡倫的第一個要求是輕便。因此用竹、木制成的簡牘首先被排除在外,而絲帛倒是符合的,可惜原材料稀少。于是,蔡倫仔細觀察了絲帛的生產過程,從分析絲帛的結構入手,發現它是由纖細的短纖維互相粘成的。于是,他把新材料定位在結構與絲帛相似、取材容易、價格低廉,從此時時處處留意著、尋覓著這種新材料。
有一天,蔡倫和幾個小太監來到城外游玩。這是一個十分幽靜的山谷,一條小溪潺潺流過,溪邊垂柳依依,景色宜人。小太監們一路打打鬧鬧,嘻嘻哈哈,十分快活,惟獨蔡倫心事重重,東張西望。忽然,他兩眼一亮,快步走到溪邊,蹲著不動了。小太監們覺得非常奇怪,都圍攏過來。只見蔡倫手里捧著濕濕的、破破爛爛的、像棉絮一樣薄薄的東西發呆。一個小太監忍不住說:“我還以為是什么好東西呢,原來是這破玩意兒!快扔了吧!”蔡倫卻仿佛什么也沒聽見,仍然癡癡地捧著。那個小太監一個箭步走上去,抓起那棉絮一樣的東西就要往水里扔。蔡倫突然醒過來似的,緊緊抓著不放,嘴里喃喃地說:“找到了,找到了!”太監們都糊涂了,這蔡倫莫不是瘋了、傻了,怎么把這破爛玩意兒當寶貝似的?蔡倫雙手捧著,三步并作兩步,問河邊的農夫:“老人家,這東西是怎么形成的?”農夫笑著回答說:“這個呀,是漂在河里的樹皮、爛麻、破漁網什么的,它們被水沖呀、泡呀,又被太陽曬,時間長了就成了這模樣,到處都是呢!”蔡倫抬頭看著滿山遍野的綠樹,不由眉開眼笑。
回到宮里后,蔡倫馬上投入了緊張的試驗和制作中,他挑選出樹皮、破麻布、舊漁網等,讓工匠們把它們切碎剪斷,放在一個大水池中浸泡。過了一段時間后,其中的雜物爛掉了,而纖維不易腐爛,就保留了下來。他再讓工匠們把浸泡過的原料撈起,放入石臼中,不停攪拌,直到它們成為漿狀物,然后再用竹篾把這粘乎乎的東西挑起來,等干燥后揭下來就變成了紙。蔡倫帶著工匠們反復試驗,最后終于試制出既輕薄柔韌,又取材容易、來源廣泛、價格低廉的紙。人們為了紀念蔡倫,就把用這種造紙工藝造出來的紙稱為“蔡侯紙”。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錦集5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先世為隴西(今甘肅)人,5歲時隨父親遷居四川。少年即顯露才華,吟詩作賦,博學廣覽,并好游俠。
25歲時開始漫游各地,42歲那年被任命為供奉翰林。李白畢生寫詩。他寫起詩來既快又好,杜甫說他是“斗酒詩百篇”。他的詩歌,熱情奔放,氣勢宏闊,富有浪漫主義色彩,后世稱他為“詩仙”。
李白的父親是位商人,做生意賺了不少錢,相當富裕。相傳,李白小時候在四川象耳山讀書。有一天逃學下山,經過一條小山澗,見到一位老奶奶在山洞旁磨鐵棒。李白覺得很奇怪,走上前詢問,老奶奶回答說要用鐵棒磨針。一根粗鐵棒要磨成一根細小的針談何容易,但老奶奶信心十足,她說:“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從此以后李白就打消逃學念頭,下功夫讀書了。他既學文又習武,專門學習劍術。決心要做一個滿腔俠義的“游俠”。
李白幼年時候記憶力特別好。諸子百家,佛經道書,無不過目成誦。據說他五歲就會誦寫“六甲”,十歲能讀諸子百家的書,懂得了不少天文、地理、歷史、文學等各方面的知識。此外,他還學會了彈琴,唱歌,舞蹈。
一天,李白家中來了一位客人,風流儒雅,氣概不凡,是當時很有名氣的`文人,這次是到蜀中來做官的。在長安,他早就聽說李白的詩名,這次來到蜀中還未上任就前來拜訪了。家人帶他來到一條河邊的柳樹蔭下,只見一個年幼的書生,頭戴綸巾,佩一把寶劍,正在吟詩,同樣是風流倜儻,卓越不群,詩人對這少年的喜歡之情油然而生。他又看了看少年李白的詩稿,先是吃驚,后是贊嘆,最后竟是擊節拊掌了,他說:“小家伙的文辭簡直可以和司馬相如平分秋色啊!好好寫吧,中國第二個屈原就要橫空出世了。”
李白自小志趣遠大,稟性高潔。當時的讀書人要想求取功名,都去參加進士考試。李白想,大丈夫在世,要做就做個國家棟梁,否則就一輩子只當一個平民百姓。他常常自比謝安,相信總有一天會“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李白少年時代的詩歌留下來不多,比較早的一篇是《訪戴天山道士不遇》。說的是有一天李白到深山的道觀中去尋訪一位道士。時值初春季節,桃花正帶露開放,飛瀑流泉,野竹小鹿,山中景色確實美不勝收。然而道士卻始終沒有回來,從早晨到下午,一直見不到人影,他只好悻悻而歸了。回到家后愈想愈覺得那道士真是如同不食人間煙火的神人,再也按捺不住詩興。
于是展紙揮筆—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01-29
古代中國名人事跡材料匯總[14篇]03-21
古代名人經典語錄02-26
中國古代經典詩詞04-04
關于中國古代名言09-28
中國優秀的古代詩詞歌賦02-27
中國古代的詩詞歌賦12-30
名人勵志的事跡材料01-10
名人簡短的事跡材料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