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現實生活或工作學習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事跡材料吧,事跡材料是為了表揚先進、弘揚正氣、推動工作,對工作、學習中涌現出來的先進集體、先進人物的優秀事跡如實記載和反映的書面材料。那么相關的事跡材料到底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先進集體簡要事跡材料,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先進集體簡要事跡材料1
**市盲人學校創建于20世紀60年代,現位于**市**區南湖路**號,是**市唯一的一所盲校,為全市二十二萬視障人群服務。**市盲人學校也是西南地區唯一的一所單列盲校。
1、確定“以人為本,育健康人”的辦學理念。“以人為本”指以盲人的實際為本,以盲人自身發展為本。培養健康的心態,自然的社會人。為盲人的可持續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著力培養生活自理、心智健康、有理想、有文化、有紀律、有一技之長,進而使盲生樹立身殘志堅,服務社會的人生信念,成為以知識立志,用技能自強的新型盲人。
2、建立完善的辦學體系,增強辦學功能,輻射早期盲童。我們在深化特殊教育的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同時,大力加強勞動技能和職業技術教育,現在除建立起小學教育、初中教育、中等職業技術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堅實的特殊辦學體系。結合課題,我們還開辦學前教育、多重殘疾教育及低視力教育班,以讓學校的教育體系更加完善。
3、加強內部管理促進盲生發展。學校以管理求高效,向管理要成績。通過加強管理,大大提高學校的工作效率和教學質量。在2002、2004、2005年的高考中,共有33人考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創造了全國特殊教育界的奇跡。我們的職高學生更是供不應求,在全國各地以他們的專業知識回報社會,實現了他們“用知識立志,以技能自強”的奮斗目標。
4、整合社區資源,開展回歸教育。學校抓住盲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讓盲生具備健康心理融入社會,回歸社會,開展回歸教育。學校與**市各大專院校保持著密切聯系,讓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觀、世界觀熏陶盲生,找同齡人跳動的脈搏,做與命運抗爭的勇士,建立生活的信心。同時,在區教委的大力支持下,與區內各中小學一起開展了形式多樣的互動活動。這些活動在殘疾人與健全人之間架起了一座友誼的橋梁。**區政府將**市盲人學校命名為“青少年愛心教育活動中心”。通過活動中心,我們“請進來,走出去”。通過殘健的交流,讓盲生“回歸主流”,讓普通學生受到愛心教育和自強不息精神的教育。為學校開展可持續發展教育拓寬了思路。
5、倡導綠色文化,促進盲校可持續發展。著名的早期特殊教育專家朱匯森說過:“自然給予人一分困難的同時也添給人一份智力和克難精神。”殘疾人崇尚環保的過程就是向自然融合的過程,也是戰勝自我困境的過程,最大限度的`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精神和環保精神。作為殘疾人受教育的載體,**市盲人學校是全市唯一一所盲人學校。學校的辦學宗旨是“殘疾人應通過自己的努力回歸主流社會,為社會盡自己的義務。”可持續發展教育正是“回歸”教育中殘疾人尊重自然、尊重自己的具體體現。人與自然本為一體,殘疾人的可持續發展教育將推動特殊教育事業和環保事業的雙重發展。我校率先向全國盲校和**市盲人發出倡議:回報社會,關愛自己,尊重自然。啟動特殊教育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讓殘疾人亮出生命的綠。我們將環境教育、環保活動、環境建設與學校的整體建設相互結合滲透,努力把我校創建成一個“綠色學校”。并以此帶動全國創建出更多的特殊教育“綠色學校”。
6、發揮盲校資源,服務社會。我們曾為一個六旬盲人劉運素提供教育,用我們現有的教學資源,服務于社會,實現了資源共享。我們派專人上門為其教學,制定了專門的教學計劃,選用適合老年盲人的教學方法,讓盲老太在六十高齡足不出戶還能享受受教育的權利。這在全國的特殊教育學校中是絕無僅有的,取得了極好的社會效益。
7、打造盲人教師。我校積極完成殘疾人就業任務,我校的殘疾人占教師總數的15%。教師魏旭川,夫妻雙方均為盲人,還有一個女兒,為解決殘疾人家庭困難,我們將魏旭川的妻子郎紅霞(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畢業)請到學校代課。我校盲人音樂教師張治平,被稱為是“山城阿炳”,在學校的音樂教學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學校將其作為特級教師候選人推薦出去,打造我校的名師。張治平老師已被評為特級教師。
8、加大對外宣傳力度,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中央電視臺、鳳凰衛視、湖南電視臺、**市各電視臺,**各大報社多次對我校的辦學特色、辦學成果、專題活動以及師生情況進行了宣傳報道。2011年4月,中央電視臺西部頻道和教育頻道專門兩次派人到**為我校錄制專題片,介紹**盲校,介紹**的特殊教育,播出后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真正讓**市盲人學校走向了全國。
9、深化改革,加快發展,殘疾人工作成效顯著。近年來,學校以創建文明單位、把學校辦成全國特殊教育示范校、**市精神文明的窗口學校、西部地區盲教育科研的基地,擠身全國一流盲校行列為目標,統一思想,團結協作,開拓創新,各項工作取得較為滿意的成績:師生參加全國、省、市、區各級文藝調演獲獎60余次;學生在全國、市殘運會獲獎30余次;張治平老師家庭被評為全國、市、區“五好精神文明家庭”,本人獲得特級教師、“全國模范教師”光榮稱號;李龍梅校長被評為“**市首屆十佳愛心使者”,獲得**市五四青年獎章;在2002、2004、2005年的高考中,共有33人考入長春大學特殊教育學院,創造了全國特殊教育界的奇跡;在“中國**第二屆學生藝術節”上,我校學生與普教學生同臺競技,豎笛齊奏獲金獎;學生創作的美工作品獲得全國三等獎;教師在市級以上的征文比賽中獲獎20余次,市級以上的各類報刊雜志上發表文章30余篇;學校年年在教育督導綜合評比中獲“特殊教育獎”(一等獎),被命名為“小公民道德建設示范基地”、“青少年愛心教育活動中心”“教育科學研究基地”;學校先后被評為“**區德育先進學校”、“**區綠色學校”、“**區文明單位”、“**區教育系統信息工作先進集體”、區“優秀團支部” 、**市教科院“**市教育科研實驗基地”等。
成績屬于過去,我們在今后的工作中,發揮盲校的資源優勢,更好的為殘疾人服務。
先進集體簡要事跡材料2
**縣第三中學成立于1945年,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積淀的學校,現有教學班27個,學生1027人。學校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秉承“學會做人、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活”的校風,“德育為先、質量為重、人文為本、科研引領、服務為基”的辦學理念,以文化建設為中心帶動學校的整體發展,把**三中快速崛起的夢想變成現實。
**三中科研氛圍濃厚,有著良好的課題研究傳統,八十年代省級科研課題“目標教學”享譽全省,并涌現了一大批優秀數學、語文教師。豐富的教學資源,使**三中教育教學生機勃勃,靈動而厚重。20xx年以來,一批縣級、州級、省級立項課題在全校教師的努力下得以結題驗收,如州級課題“創新思維與作文教學”、省級課題“教會學習”、“教師的發展性評價”等等。**三中也多次被評為教科研先進單位,并確立為省級科研開發基地,其中“小組互動,六步達標課堂教學模式研究”課題,在20xx年被**縣教育局評為**縣“十一五”優秀科研項目,并被省教科院列為省級重點有效性科研成果開發項目。
新課程改革以來,以三中校長**為首的領導班子,在州、縣各級教育科研部門的關心指導下,帶領全校教師在新課程改革過程中,不甘墨守陳規,敢于創新,改革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探索班級管理的新方法、新思路,形成了學校管理以教師為本,班級管理以學生為本的學校特色,闖出了一條適合三中實際,有利于三中發展的新路。
課堂的生命力來源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為了解決現代學習與傳統教法的矛盾,我們始終以課堂教學為主陣地,在班級分組管理的基礎上,提出了初中數學“小組互動,六步達標”課堂教學模式:預習反饋、目標展示、分組討論、講解質疑、互助練習、檢測評價。力求還課堂于學生,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自我展示的機會,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數學“小組互動,六步達標”教學模式減輕了學生學習負擔。減負不能減質,減負的目的是為了增效,“小組互動,六步達標”模式在每個重要知識點上,都經過課堂的預習、討論、講解、練習、檢測五個環節,加上小組的日檢測與周總結共有七個以上過程的反復,做到讓學生課課清、日日清、周周清。學生在課堂上學會,也就很自然的減輕了學生的家庭作業量。其次由于“小組互動,六步達標”中特別注重學生參與,鼓勵學生展示自己,課堂活躍,學生在快樂中學,快樂中講,快樂的學習就是最好的減負。運用該模式教學,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學質量。“小組互動,六步達標”課堂教學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20xx年4月,全州初中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改革研討會在**三中召開,會議推廣了三中的教學模式,全州近300名數學老師參加了會議;20xx年10月在全州教育改革經驗交流會上,校領導和教師在大會上介紹經驗。并運用“小組互動,六步達標”教學模式在琿春講課,獲得成功。20xx年10月,**三中參加了在輝南由省教科院組織召開的全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高中小學教育質量研究首屆論壇會,該模式在本次會議上展示交流,受到省教科院和省教育學
會領導的高度評價;20xx年11月,全縣“小組互動,六步達標”課堂教學模式推廣會在**三中召開,并現場舉辦拜師儀式,全縣八十二名數學老師到**三中培訓一周。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年5月全縣初中教師將分五批到我校輪訓;從20xx年9月起,全州各兄弟老師到校聽課達600人次,我縣教育局專門下發文件,以行政手段在縣內初中大力予以推廣,以發揮這一成果效益。《延邊教育學院報》以及《**教育》開辟專欄專門介紹了我校的這一研究成果。**電視臺、延邊教育臺多次報道學校的課程改革。今后,學校會不斷完善“小組互動,六步達標”研究成果,使其日臻完美,并由數學向其他學科輻射延伸,充分發揮“小組互動,六步達標”教學模式的成果效益。
“小組互動,六步達標”課堂教學模式是以縣級科研課題“班級分組管理”為基礎的。兩個科研課題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拓展了校本科研的空間,極大地推動了我校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自20xx年以來,學校根據班主任工作繁重,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矛盾趨于激化,而學生在班級管理中缺乏自主性的實際情況,提出了班級分組管理模式,每個班級以4—6人為一個小組,以小組為單位做為班級的管理主體,實現小組管理課堂紀律、衛生與學習,小組排坐位、小組開運動會、小組開展百家講壇等多種活動。班級分組管理技術,對班主任而言:你的想象有多遠,你的`空間就有多大。班級分組管理模式首先改變了班級管理的主體,由班主任主體、學生主體直接過渡到小組主體,班級的每一個活動的組織都由一個集體進行,這符合現代社會活動的特點,班級分組管理也改變了以班主任個人特色為主的管理方式,以分組管理為平臺,無論是新班主任,還是有經驗的班主任,都可以依據該技術,管理班級的紀律、衛生與學習,使得班級管理更趨于規范化、科學化,這對班主任的校本培訓意義重大,是一次革命性的轉變,由于**三中重視教育科研工作,才有了不斷的收獲。學校先后獲得“中國教育學會‘十一五’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名師實驗學校”、“**省名校”、“**省綠色學校”、“**省勤工儉學先進單位”、“**省依法治校示范校”、“***依法治校示范校”、“***師德先進學校”、“***教育管理先進學校”、“***文明單位”等稱號,**縣第三中學連續多年在**縣教育示范綜合考核中得到州、縣等部門的好評,是**學生向往的理想學校。
先進集體簡要事跡材料3
本溪市第一社會福利院現有職工70人,養員375人。該院堅持艱苦創業、勤儉建院的辦院方針,始終以老人需求為第一信號,以老人滿意為第一標準,不斷加強領導班子和干部隊伍建設,不斷完善基礎設施和功能設施,不斷提高老人的生活標準,為發展養老服務事業,構建和諧社會做出了積極貢獻。
一、狠抓班子、帶好隊伍,民主團結風清氣正。
該院領導班子組建以來,注重團結協作、以身作則的工作作風,在各項工作中為全院職工做出了表率。一是嚴格實行民主集中制,堅持院務會、業務科室周例會制度,將院里的重要決策、養老服務中出現的棘手問題,及時在班子會上解決,有效促進全院各項工作的開展。二是帶頭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充分發揮表率作用。對于較大項目經費開支,由院班子會集體研究決定,如在新建的老人宿舍樓工程上,班子集體按照省市的相關規定,進行公開招標,并在全院職工大會上公布財務支出情況,幾年來拒絕施工方的禮金、購物卡累計8萬余元。三是堅持日常開支層層審核報銷制度。形成逐級把關、層層負責、一支筆審批、多支筆制約的規范程序。班子成員在各項工作中以身作則、風清氣正,增強了班子集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身體力行為全院職工樹立了勤政廉政、愛崗敬業的好榜樣。
二、艱苦奮斗、自力更生,改造養老服務環境。
艱苦創業,自力更生是該院一貫辦院方針。在抓基礎設施建設的工作中,院領導班子首先向職工發出我是一面旗,全向我看齊的倡議,面對繁重的維修改造任務,班子成員全部深入一線,同職工一起勞動,上山撿石頭、下河撈沙子,寧愿多流一滴汗,也要少花一分錢,把國家投入的每一分錢發揮最大的作用。為降低冬季取暖煤的采購費用,院班子決定采用立秋之前購進取暖煤的方法,僅此一項,每年從取暖煤項目中節約了資金近30余萬元,并把節省下來的錢全部投入到老人生活中。近三年來,全體干部職工埋頭苦干、自行維修供水管道、鋪整院內地面、做房蓋防水等工程節約資金近100多萬元。在改造建設中,許多職工舍小家、顧大家,披星戴月,苦戰在設施改造工作的現場,一連幾個月不回家,涌現出了以全國勞動模范郭海廷院長為榜樣的一大批省市先進典型。通過全院干部職工的艱苦創業,基礎設施和服務功能不斷完善,形成了護理層次分明,供水供暖有保障,院區內綠樹成蔭、人工湖碧波蕩漾的新院貌,達到了春有花、秋有果、冬有青的優美環境,多次受到省市領導的好評。
三、履責盡職、無私奉獻,營造老人幸福樂園。
在本溪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居住的300多名老人,他們的平均年齡為74.7歲,其中社會孤寡老人170多人,而且這些老人中,殘疾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就占75%,為了讓孤寡老人感受到晚年幸福,福利院的工作人員精益求精,不斷完善服務管理。一是完善服務制度,實行目標化管理。用制度建設來保證優質服務的不斷提升,實行以院長負主責,層層落實責任的查房制度,切實做到老人在我心中,我在老人身邊,視老人為親人。此外,院里根據年齡不同、文化不同、身體健康不同,設置了重病老人護理區等四個服務區域,形成了梯次管理,做到了責任明確、服務規范、程序操作的嚴格管理模式。二是堅持開展養醫結合、娛樂和康復相結合的護理方式。該院每年春季都組織全部老人到市內大型醫院做健康體檢,做到無病預防、有病及時救助,并建立健康檔案,要求服務人員熟悉和掌握每一位老人的身體健康情況。同時對生活能自理的老人堅持經常性的組織開展各種豐富多彩的文體娛樂活動,組建了老年人藝術團,他們自編自導自演,不僅在院內演出,還到部隊慰問演出。對于不能自理常年臥床的老人,開展了因人而異的康復訓練法,使他們逐步康復,能夠自理,讓他們對生活充滿信心。對于患重癥病的老人,做到診察準確、用藥及時,精心護理,做到褥瘡率為零,同時對老人開展心理服務項目。三是抓好老人的營養配餐,保證老人吃的好。近幾年由于物價不斷上漲,而老人的伙食標準僅有300元,一直沒有提高。在這種情況下,院領導班子提出,對老人伙食不能降低,每天要保證老人一個雞蛋、一杯牛奶、一個水果,特別是在今年,物價上漲更為明顯。院里壓縮其它支出,將老人的伙食費提高到每人每月450元,并為特護區患病的老人增加了夜間營養餐。在老人吃的好、住的好的同時,每年組織老人外出旅游,每逢春節都為孤寡老人從里到外換上新衣服,發上100元壓歲錢。每逢老人生日,院長都會親自為老人祝壽,每有老人病逝,院領導都會親自為老人送行、料理后事,讓院里老人真正感受到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的晚年生活。
本溪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在求真務實、苦干實干中不斷發展壯大,先后被評為全國民政基層行風建設先進集體、遼寧省文明單位、遼寧省一級社會福利事業單位、遼寧省規范服務先進單位、遼寧省學雷鋒先進集體等多項榮譽稱號。
先進集體簡要事跡材料4
為了做好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輸出工作,有效提高農民收入,促進貧困地區農民脫貧致富;促進農民的素質提高,切實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培養新型人才;為瀘水發展勞務經濟,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州農業局、州勞轉辦的支持和幫助下我縣開展了陽光工程培訓活動。
在本次培訓工作中,培訓學校,以高度的責任心和科學務實的工作態度,扎扎實實的做好了這次培訓工作,圓滿的完成了既定目標。截至20xx年12月20日,我縣實際完成陽光工程培訓1200人,達到任務數的100%,通過考試,其中770人獲得《國家職業資格證書》,持證率達到64.2%,超出規定標準(60%)4.2個百分點。
一、科學制定方案,認真執行工作
在這次培訓基地的選擇上采取了公開認定的方式,并依照要求向社會公示。在培訓工作開展之前,他們制定了一系列科學的'、詳細的、貼近農民的培訓方案。在培訓過程中,他們十分注重項目實施痕資料跡的管理,真正使培訓工作做到了有跡可尋、有料可查。在工作人員的努力之下,這次培訓工作獲得了可喜的成績,受到了廣大農民朋友的一致好評和領導們的廣泛贊譽。
二、建立健全制度,妥善落實管理
為了切實完成好這次培訓工作,制定出了公示制度、“三堂課”制度、信息報送制度、臺賬登記制度......
【先進集體簡要事跡材料】相關文章:
先進集體事跡材料07-13
先進集體申報事跡材料09-23
先進集體事跡材料[優選]02-04
統計先進集體事跡材料11-11
警察簡要事跡材料大全09-17
先進集體事跡材料(精選15篇)07-28
公司消防先進集體事跡材料09-27
消防先進個人簡要事跡材料09-28
抗洪救災先進集體事跡材料范文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