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實用文>實踐報告>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
更新時間:2024-07-27 07:30:33
  • 相關推薦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

  在人們越來越注重自身素養的今天,我們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觸到報告,其在寫作上有一定的技巧。在寫之前,可以先參考范文,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1

  一實踐目的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大學生的思想素質直接影響到未來中國的發展,愛國主義作為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一個大學生應該具備的最基本的思想覺悟。為了進一步陶冶我們的愛國主義情懷,加強自己的思想品德教育,在思想上和感情上奠定愛國主義的基石,切實把深入學習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行動落到實處,今年五一,我們到旅順白玉山和萬忠墓進行實踐活動。

  二行程介紹

  旅順位于遼東半島最南端,東臨黃海,西瀕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依大連,群山多姿,風景秀美,物產豐富。旅順在清朝時期就已經成為重要的軍事要塞,但在中國近代史上卻是一個備受外國列強蹂躪之地。近百年來曾被沙俄和日本這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占領,長期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近代歷史中的戰爭在這里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戰爭中的種種遺跡,使得旅順成為一座戰爭博物館。這些遺址既是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慘無人道的殖民統治的鐵證,也是記載了旅順口在近代史中悲慘的命運。

  (一)白玉山

  白玉山是大連市十大風景之一。光緒六年,李鴻章陪同光緒皇帝的父親醇親王視察旅順口時說,旅順有黃金山,也應有白玉山。從此得名“白玉山”。山頂有白玉山塔和高達110米的電視塔及海軍兵器館。登上白玉山頂,旅順口軍港及市區風光盡收眼底。日俄戰爭結束后,在日本聯合艦隊司令東鄉平八郎和陸軍第三軍軍長乃木希典的倡議下,殖民當局決定在白玉山頂修建“表忠塔”,以表彰在日俄戰爭中為天皇效忠的官兵。該塔高66.8米,塔內有螺旋形階梯273級,塔尖為彈頭形狀(也有說是蠟燭形狀,表示長明不熄之意)。1985年,旅順口區政府將塔名依據山名改為“白玉山塔”。

  白玉山開啟了那段痛苦歷史的回憶,一個旅順口,中國半部近現代史,給我們強烈的啟示就是落后就要挨打。這段慘痛的歷史不但值得我們深思、反省,也時刻告誡我們,只有國家強大,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生活幸福。

  (二)萬忠墓紀念館

  旅順萬忠墓紀念館是中日甲午戰爭旅順殉難同胞的墓地,萬忠墓紀念館是侵

  華日軍旅順大屠殺的鐵證。是為紀念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慘遭日軍殺害的近2萬名中國同胞而于中日甲午戰爭100周年之際新建的。該館陳列內容包括“甲午戰爭前的旅順口”、“甲午戰爭與旅順口的陷落”、“震驚中外的旅順慘案”、“旅順萬忠墓”四部分。該館真實地反映了中日甲午戰爭時期,日本侵略軍在旅順制造慘無人道的大屠殺的罪惡行徑,提醒著人們牢記歷史,勿忘國恥。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由于清政府的腐敗,雖有愛國官兵奮勇抵抗,清軍仍是連連失利。11月21日,日軍攻陷扼守京津門戶的戰略要地旅順口,開始了震驚世界的旅順大屠殺,近2萬名旅順同胞慘死在日軍屠刀之下,旅順市區內僅存36人,留做抬尸之用。1895年春,旅順大屠殺遇難者尸體被集中焚燒后,骨灰叢葬于白玉山東麓。1896年,清政府主持為旅順大屠殺殉難同胞豎碑修墓,建立享殿,題“萬忠墓”三字。1994年,重修萬忠墓,文物工作者在清理萬忠墓墓穴時,發現了大量死難同胞遺物和遺骨,僅老百姓衣服上的銅扣就有成千上萬個。這一發現為揭露日軍的暴行提供了更加確鑿的物證。

  中日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極具影響的重大事件,這場戰爭,加速了中國社會向殖民地,半殖民地淪陷的進程,也是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旅順口作為北洋海軍的重要基地,是這場戰爭陸地戰的主要戰場之一,有近兩萬無辜同胞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萬忠墓就是這段歷史的有力見證。當人們從血淚斑斑的甲午痛史中走出,置身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浪潮中時,會深刻地體會到:只有繁榮富強才能捍衛國家的獨立和民族的尊嚴。

  三思考與討論

  經過這次的愛國主義教育旅順行,我們受益頗多,引發了我們的許多思考與討論。

  為什么我們的'國家會走上這樣一條受盡屈辱的道路?我們不是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嗎?

  為什么我一千多萬平方公里的泱泱大國會被一個同樣充滿問題的彈丸之國打敗,任其屠戮我中華同胞?

  為什么當時的清王朝一再退讓,一再忍痛,一再屈從?為什么我們同胞如此隱忍,四千英軍可以征服四萬萬的中華兒女?

  四心得與感悟

  這次的實踐除了收獲憤怒、震驚,我也明白了我們為什么要學歷史,要學中國近代史。

  古人講:“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就是一面鏡子,可以看見我們民族的前世今生。看見我無辜倒在外國列強槍口的同胞;看見三元里人民的拼死抗爭、“致遠號”二百五十名將士以艦殉國的英勇悲壯,看見“戊戌六君子”、“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以及無數革命先驅舍生取義的愛國之舉。

  看見是為了不要忘記。

  《南京條約》、《望廈條約》、《璦琿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些條約就像一個無底的深淵,把中國深深的拉入半殖民半封建的歷史中。

  苦難的中國近代史是一本滴血的書,翻閱其間,字字句句寫滿中華兒女的屈辱與不甘,也許只有血的教訓才能讓人真正明白:無實力無以言尊嚴、不自強無以論實力、不變革無以圖自強這三句話的真正意義。

  無實力無以言尊嚴。近代中國是與外國列強簽署不平等條約最多的時期。所謂談判,實則是不談只判,除了割地賠款外,別的免開尊口。為什么是這樣?因為談判桌后面是一字擺開的兵艦和大炮。朝廷的腐敗,國力的空虛,助長了列強的專橫。應該記得,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中國人高呼“公理戰勝強權”、要求從德國人手里收復青島時的情景。然而,列強們完全無視中國人的要求,竟拿著中國領土做起了交易。事實教育了中國人:公理是存在的,但是面對列強,沒有實力做后盾的公理是多么的不堪一擊。今天我們仍能看到霸權主義、殖民主義的余風,但和一百年前相比,當年列強的耀武揚威不復存在。因為今日的中國已不是昨天的中國,從各方面實力來看,我們不再無足輕重。尊嚴不是乞求來的,是自己拼搏來的,“弱國無外交”永遠是不變的真理。

  不自強無以論實力。人們很難理解,以中國幅員之大,人口之眾,文化之燦爛,怎么會淪到虎落平原被犬欺的悲慘境地。是因為朝廷腐敗,軍閥混戰,國家分裂,民不聊生,軀體雖大卻弱不禁風。古人云:“政亡,則國家從之。”一個無法團結起來、凝聚起來的民族,一個處于分裂和動蕩之中的國家,雖地廣人眾、高城深池,卻不足以為強為固。中國近代史告訴我們,要使中國強大起來,首先要靠民族的團結,社會的穩定,十三億人萬眾一心,眾志成城,我們才能屹立不倒。

  不變革無以圖自強。中國向何處去?這是一百多年來無數志士仁人苦苦思索的問題,因而變法圖強構成了近代史最為動人的一章。一棵樹的樹葉腐敗了,只需要修修剪剪,但如果它的樹干腐敗了,就只能把它鏟除,而清王朝就是這棵腐敗的樹,這就是變革,中國只有變革才能自強。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2

  前言:本次調研主要是通過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即五峰山李大釗革命活動舊址,了解李大釗同志生平,緬懷革命先烈的豐功偉績,在實踐中受到愛國主義教育,學習英烈精神,堅定理想信念。

  實踐過程:

  202-年5月30日上午10點,學校組織參觀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即五峰山李大釗革命活動舊址。坐落在昌黎縣城北的五峰山半山腰平臺上的韓文公祠,至今已經修復22年了。現在,那里被定名“五峰山李大釗革命活動舊址”,相繼被確定為昌黎縣、秦皇島市和河北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與1958年7月在樂亭縣大黑坨村辟出的李大釗故居紀念館和1997年8月在樂亭縣城建成的李大釗紀念館,一同成為李大釗家鄉一帶的李大釗重要紀念地。五峰山李大釗革命活動舊址陳展館陳展館,分《“性樂山”的有志男兒》、《盟誓碣石》、《新春旅行》、《登高一呼群山應》、《五峰寒冬踏雪人》、《紅旗將會飄滿北京城》、《圣潔情思凝五峰》等7個部分,利用大量歷史照片、實物和文物復制品等,生動、形象地介紹了李大釗在五峰山從事重要的革命活動和陶冶革命情操的事跡。20xx年,五峰山李大釗革命活動舊址的主體建筑——五峰山韓文公祠,被定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通過實際參觀、文物陳列、李大釗生平展覽和文獻閱讀等多種形式,詳細了解了李大釗同志的生平和豐功偉業。李大釗是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

  1889年,李大釗出生于樂亭縣大黑坨村。1907年,18歲的李大釗為尋求救國救民真理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參與出版《言治月刊》。辛亥革命后,面對國家尚未真正獨立富強的現狀,李大釗憂國之所憂,哀民之所哀,寫下《隱憂篇》和《大哀篇》,下定決心為挽救中華而努力奮斗。

  1914年9月,李大釗入日本早稻田大學學習。在學校,他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理論,為他回國宣傳馬克思主義、走上革命道路起了奠基作用。第二年,他得知日本向中國提出“二十一條”,便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抗議斗爭,他起草的通電《警告全國父老書》傳遍全國。

  1916年,李大釗回國后,擔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一職。任職期間,李大釗和陳獨秀、魯迅等一起高舉反帝反封建大旗,掀起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新文化運動大潮。“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是李大釗一生的寫照。

  李大釗率先在中國系統地宣傳馬克思主義。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后,李大釗用敏銳的眼光看到了民族求得解放的希望,連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并斷言“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釗緊跟歷史發展和時代進步的潮流不斷探索,憑著這種不斷探索的精神,當思想條件和組織條件逐漸成熟的時候,李大釗提出建立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李大釗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為黨的建立在思想上、組織上和實踐上作出了重大貢獻。李大釗在《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一文中指出:“我們現在還要急急組織一個團體,這個團體不是政客組織的政黨,也不是中產階級的民主黨,乃是平民的.勞動家的政黨,即是社會主義團體。”

  1922年中共二大后,李大釗受黨組織委派,三赴上海,兩到廣州,與孫中山商談國共合作,為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實現第一次國共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1925年5月,中共中央北方執行委員會成立,李大釗任北方區委書記。李大釗是中國北方革命運動的偉大領袖,他在北方地區宣傳馬克思主義,領導工農城市運動,建立黨的組織。1926年4月,奉系軍閥張作霖入關后,大肆鎮壓國共兩黨的革命人士,北京處在嚴重的白色恐怖中,李大釗領導北方區委繼續和各地黨組織保持聯系,持續斗爭近1年之久。1927年4月6日,李大釗和其他80名革命志士被張作霖逮捕。4月28日,李大釗高呼“共產黨萬歲”,犧牲在絞刑架上,英勇就義。

  李大釗一生簡樸清廉,他同時代的人這樣描述他:“黃卷青燈,茹苦食淡,冬一絮衣,夏一布衫,為庶民求解放,一生辛苦艱難。”

  通過參觀學習,我們深切緬懷李大釗同志,認真學習他的英雄氣概和崇高品格,學習和發揚愛國主義精神,堅定理想信念。李大釗身上所體現出的革命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們年輕人奮斗、進步的寶貴精神財富。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3

  為了加強我們大學生的愛國精神以及對歷史的了解,5月在仲老師的組織下我們參觀了天津博物館——一座具有歷史意義的展館。

  博物館外形似從湖面振翅欲飛的天鵝,極富時代感與藝術性,是天津市的標志性文化設施。館藏文物有青銅器、陶瓷器、書法、繪畫、玉器、璽英硯臺、甲骨、錢幣等傳世文物和歷史文獻、地方民間工藝及天津地區出土文物等多個門類,文獻最為突出書法、繪畫等展品更是展現了我國源遠流長的藝術,這些珍貴的展品可以近距離地觀看,真是令我們大喜過望。

  博物館內的展廳將分為歷史廳、珍品廳、玉器廳等眾多部分,其中歷史廳著重展示從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后,直到解放前。因為這里的展品是血的教訓,讓人銘記于心的歷史。這里正是抗戰,土地革命時期的縮影。那一個個櫥窗里向我們述說著它們的歷程,它們的所見所聞。那一幅幅感人的抗戰畫卷,一具具逼真而讓人熱血的戰士模型,這一切都在向我們表明為保衛國土而戰,他們不辱他們的使命,用一切向祖國和人民證明著他們的赤膽忠心。

  珍品廳中將陳列國寶一級的館藏文物,歷史博物館和藝術博物館中的“精華”將薈萃在這里,其中包括歷年考古發掘出來的珍品和歷代名人捐贈的有價值的文物。

  觀看復興之路后,我的想法變了。中國人民真的很偉大!當帝國主義來欺負中國,沒有人低頭!而是掀起革命,讓帝國主義知道中國人民是不能欺負的!日本人大肆的屠殺中國人民,想磨滅人民的意志!但我們的意志不但沒有被抹殺,而是變得更堅固!我們以不屈不撓的精神趕走了帝國主義。中國人民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站起來了!在這個歷程中,我們一起哀悼,一起歡呼,一起奮斗,一起感動……

  書法

  從距今八千年前的刻畫符號、到商代甲骨文、周代的青銅,金文、戰國的璽英錢幣、秦磚、漢瓦、魏晉南北朝的石刻、碑帖一直到歷代的卷、軸、冊等載體中,精選的真草隸篆等各種書體,加之考古出土的實物、典型文字的照片、摩崖石刻景觀等為輔助展品而組織的一個類似于中國書法簡史的一個陳列。展覽形式新穎,內容豐富,系統地展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歷程,揭示了中國書法藝術由最早的實用價值到審美價值的全過程和中華民族書法藝術深厚的審美意識與追求。我在這里見到了很多名人的真跡比如像王羲之的草書、唐伯虎的書畫、顏真卿的真跡等等。

  中華百年看天津——大型歷史主題陳列

  該展覽是以天津地方史為主題的大型歷史陳列。占地2600平方米,展覽通過364幅珍貴的歷史照片、384件詳實的歷史文獻、文物和歷史資料,采用三維空間的展示手法,將文物、文獻、照片、模型、油畫、景觀等穿插其間,充分展示了天津建城以來城市發展的.歷程。展覽力圖以史料還原歷史、穿越時空,展示給觀眾一個真切、完整的天津。

  本展覽分為九個板塊,分別為:天津歷史的沉淀、英勇悲壯的抗爭、工業文明的啟蒙、殖民統治的見證、北洋新政的誕生、中西文化的交匯、北方經濟的中心、日本侵華的基地、紅色風暴的雷鳴。

  通過本次的參觀,使我受益匪淺,既開闊了眼界又增長了知識。同時我也進一步理解了改革是社會發展的動力的深刻含義。

  回首,感覺它只是渺小的一點,但又突然變的那么的耀眼。因為這正向世人展示著那些被世人所遺忘的歷史。它要讓我們所有的人都牢記這一歷史階段。

  參觀的時間雖然有限,但古人留給我們的這些財富,反映出中國古代文化的悠久傳統和深厚底蘊是無限的。參觀不僅能讓我們了解我國古代的珍貴文物,而且還教給了我們許多知識,這真讓我為自己的祖國而感到自豪。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4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以使我們居安思危,體會那段侵華的國恥。它警醒國民,“落后就要挨打”敬告青年學生,“勿忘國恥,振興中華”;是一部人民堅決的抗爭史,它告訴我們,中華民族是自強不息的民族,中國人民具有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更是一部艱辛勇敢的探索史,地主階級、農民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都不能提出科學的革命綱領,不能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救中國,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以讓我們知道近現代史的主流和本質,是中國仁人志士和人民群眾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英勇斗爭、艱苦探索的歷史;尤其是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艱苦的斗爭,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贏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歷史;經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把一個極度貧弱的舊中國逐步變成一個繁榮昌盛、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社會主義新中國的歷史。

  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可以讓我們有所感、有所悟。“歷史終究是歷史”,輝煌和恥辱都已流逝而去,但歷史的精神和寶貴的經驗教訓是我們必須深刻理解并銘記于心的。雖然中國近現代史在初中、高中階段我們也曾學習過,但每次學完都會有不同的認識和感悟,畢竟不同層次的知識結構和生活閱歷就我們自身對歷史的把握和理解而言是有差別的。但是我相信通過大學的進一步學習,我會形成了新的思想。學習《中國近現代史剛要》要求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保持黨的先進性”堅持“以人為本”的工作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鴉片戰爭起,中國開始慢下了發展的步子,在世界的'地位也一蹶不振。中國從成立以來,也遇到過挫折,走了許多彎路,但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不斷努力地開辟、前進,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綜合國力不斷增強。

  縱觀歷史,學習《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的意義是:讓我明白了,當代大學生“務必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學風,務必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高效地掌握最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實際本領,認清世情國情,明確自身的歷史使命。走出校門、步入社會以后,深入群眾,投身實踐,與工農相結合,與實踐相結合,自覺到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各自所承擔的工作中和崗位上刻苦錘煉、頑強拼搏,為國家的繁榮和人民的富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中國近現代史社會實踐報告】相關文章:

社會實踐報告05-20

【精選】社會實踐報告05-27

崗位社會實踐報告06-22

工地社會實踐報告06-24

初中社會實踐報告07-03

賓館社會實踐報告06-28

社會實踐報告(實用)06-08

假期社會實踐報告04-27

高中社會實踐報告05-2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AV综合色一区在线 | 亚洲香蕉综合在线 |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欧美一区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 天堂亚洲性爱在线播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