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論語》本文是小編特意為各位讀者整理的論語語錄說說,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
3、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4、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5、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
6、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7、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論語
8、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學而)
9、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論語學而》
10、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11、舉一隅不以三反,則不復也。
12、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堯、舜其猶病諸!框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1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憲問》
14、從心所欲不逾矩。
15、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16、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自省也。
17、過猶不及。——《先進》
18、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19、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衛靈公》
20、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21、因材施教。——《論語·為政》
22、聞一以知十。——《論語·公冶長》
23、不知言,無以知人。——《論語·堯日》
24、弟子入則孝,出則弟。出處:論語學而第一
25、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出處:論語
26、言必信,行必果。出處:《論語》
27、見利思義。
28、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出處:《論語憲問》
29、寧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30、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1、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哉!人焉哉!作者:
32、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處:論語
33、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
34、內省不疚,未何憂何懼!
35、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處:論語微子
36、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出處:論語
37、夫子至于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出處:論語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示例:
39、子曰:不在其位,不謀其政。示例:職早就打算一個主意,想去回藩臺去,又因為是
40、士之于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41、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4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論語
4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論語
44、君子挾才以為善,小人挾才以為惡。—— 論語
45、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46、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夫之勇也陸行不避兇虎者,獵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窮之有命,知通之有時,臨大難而不懼者,圣人之勇也。
47、雍也第六 子華使於齊,冉子為其母請栗。
48、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綽的清心寡欲,卞莊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藝;再用禮樂增加文采,就可以算完人了。
49、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50、子謂——《韶》:"盡善矣,盡美矣。"——《論語·八佾》
【論語語錄說說】相關文章:
論語語錄說說60句精選12-25
經典論語語錄說說匯總60句精選07-26
關于論語語錄說說40句精選07-01
經典論語語錄說說匯總60句02-03
論語警句說說(精選40句)06-29
經典論語短句說說50句精選06-27
論語格言說說30句03-31
經典論語句子說說40句06-12
論語警句說說大全(精選50句)06-11
論語句子說說60句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