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時光在流逝,從不停歇,迎接我們的將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戰,該為自己下階段的學習制定一個計劃了。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
一、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共有40名學生,我班男生比例較大。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但缺乏靈活性。他們普遍習慣于死學硬記死板知識,而不善于設法自主去獲取知識并在生活中靈活運用知識。因而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往往只停留在了解上,理解不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學生由于各種條件的限制,科學常識極為缺乏,科學探究能力也較弱。家長和某些教師偏重于語數教學,使學生沒有多少時間和機會接觸大自然,更沒有得到大人和老師及時、周到的指導,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在小學階段,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們樂于動手操作具體形象的物體,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上冊教材由三種類型的七個單元組成。重點培養學生“科學探究過程能力”,把這一能力作為本冊教材要培養的一級目標,同時兼顧對學生進行其他探究能力、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培養,力求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全面、綜合的提升。
三、教學目標
1、了解和體驗表達與交流的常用形式和基本方法。
2、能通過科普小報告的'形式來交流研究成果。
3、能對研究過程和結果進行評議,并通過信息發布會與他人交換意見。
4、能在活動基礎上寫出完整的調查報告。
5、能寫出規范的科學小論文。
6、能以辯論會的形式圍繞一定的主體進行表達與交流。
7、通過分析表達與交流的案例,學習怎樣更好地表達與交流。
四、重點、難點
在觀察和實驗中除了讓學生經歷一系列有序的步驟和科學方法,還需要讓學生對收集到的事實和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并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五、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合作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9、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六、教學進度表
周次內容課時第1周第2-3周第3-4周第4-5周第6-7周第8-9周第10-11周第12周第13周回顧上冊內容2課時第一單元
春天的故事單元測試4課時
第二單元:
變換的天氣單元測試5課時第三單元:
玩具總動員單元測試5課時
第四單元:
變廢為寶單元測試4課時
期中復習考試4課時第五單元:
形形色色的微生物單元測試5課時
第六單元:
像不像單元測試3課時
第七單元:
科學探究成果展示會單元測試3課時復習考試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2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上個學期的接觸和了解,我發現五年級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是特別高,科學基礎也比較薄弱,但是他們對科學課還是有很濃厚的興趣的,而且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樂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有些同學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
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學期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由于本學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規律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學生還將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總之,新的內容,將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本冊學習內容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每個單元教學約需10課時。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于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具體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5、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6、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7、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8、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五、教學設計進度表
周次起止日期教學內容課時
2 0229-0304 1、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2、沉浮與什么因素有關;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3
3 0307-0311 4、造一艘小船;5、浮力機動1課時3
4 0314-0318 6、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7、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8、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3
5 0321-0325單元復習2課時;1、熱起來了;2、給冷水加熱;3
6 0328-0401 3、液體的熱脹冷縮;4、空氣的熱脹冷縮;機動1課時3
7 0404-0408 5、金屬熱脹冷縮嗎;6、熱是怎樣傳遞的;7、傳熱比賽;3
8 0411-0415 8、設計制作一個保溫杯;單元復習1課時;1、時間在流逝3
9 0418-0422 2、太陽鐘;3、用水測量時間;4、我的水鐘3
10 0425-0429 5、機械擺鐘;6、擺的研究;機動一節課3
11 0502-0506五一休假;7、做一個鐘擺;3
12 0509-0513 8、制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單元復習2課時3
13 0516-0520 1、晝夜交替現象;2、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機動1課時3
14 0523-0527 3、證明地球在自轉;4、誰先迎來黎明;機動1課時3
15 0530-0603 5、北極星“不動”的秘密;6、地球在公轉嗎;機動1課時3
16 0606-0610 7、為什么一年有四季;8、極晝和極夜的解釋;機動1課時3
17 0613-0617單元復習2課時;總復習1課時3
18 0620-0624總復習3課時3
19 0627-0630考試3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3
一、指導思想:
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為指導,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系。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l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l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l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l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l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l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l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l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六個單元,分別是“巧妙的用力”、“生命的延續”、“生物的進化”、“地表緩慢變化”、“礦產資源”、“工具與技術”。
五、基本措施:
l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l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l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l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l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l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l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l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l搜集信息l現場考察l自然狀態下的觀察l科學幻想
l情境模擬l科學小制作l討論辯論l科學游戲l科學欣賞l社區科學活動l家庭科技活動l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學方法:
l探究法l演示法l參觀法
l談話法l辯論法l實驗法
八、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并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八課時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八課時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八課時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八課時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八課時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四課時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4
一、 指導思想
湘少版科學教材以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全面關注學生在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科學技能方法的訓練。關注對科學的理解,對科學的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的方法和能力等方面的發展,以學生作為科學學習的主體,以探究作為科學學習的核心。
注重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伴的合作探究活動開展方法并親身經歷有趣的活動,使學生掌握獲取事實的方法,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幾多方面的科學素養。
二、 學情分析
五年級共有四個班,每班有學生六十多名,通過兩年的 科學學習,學生們有了一定的學習能力和探究方法。許多學生興趣愛好廣泛,對科學這門課程比較喜歡,因此,在教學中應該繼續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良好的研究習慣和方法,促進學生各方面能力的發展,同時,班級人數多,需要加強組織教學,提高效率。要關注后進的學生,體現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教學理念。
三、全期教學總目標
本冊教材從學生的知識背景和認知發展規律出發,進一步提升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并搜集、整理、使用信息,幫助學生為科學設計提供猜想和假設的基礎。重點訓練學生合作,制定科學活動計劃的能力。培養學生 “質疑、創新、進取”的'科學精神。
四、全冊教材分析
第1單元 聽話的電磁鐵
通過自己制作電磁鐵并根據研究的目標設計實驗發現電磁鐵的 磁力大小可以改變,電磁鐵也有磁極。會制作實驗材料,能小組合作設計實驗。
第2單元 地球的運動
指導學生留心觀察,通過設計一系列模擬實驗,讓學生認識晝與夜、四季的特點及生物的不同變化,知道晝夜與四季的形成原因。培養學生細心觀察,善于發現的品質。
第3單元 顯微鏡下的世界
學習正確使用顯微鏡,利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世界,了解生物的多樣性及微生物的生活環境,科學的看微生物世界。學會用先進的工具觀察,學習實驗過程中怎樣控制實驗條件。
第4單元 遺傳和變異
通過觀察、閱讀和搜集資料,了解生命生生不息的秘密以及變異對于生命演化的意義。
第5單元 青春活力
通過收集資料,觀察發現我們成長的證據,了解男孩和女孩在青春發育期的身體變化,讓孩子們擁有一個健康的青春期。
第6單元 我們怎樣做計劃
本單元是本冊教材的總結單元,將引導學生比較系統的總結本冊教材重點訓練的科學探究方法—制定計劃。讓學生知道制定計劃對于實驗成功的意義,知道制定一般的 計劃應包括的內容和注意的問題。培養學生做事有計劃安排的習慣。
教學重點:學會計劃與安排,為做好一個活動或探究實驗制定可實行的計劃。
教學難點:能制定比較完美的計劃。
五、教學措施
1、注重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保護好學生的 好奇心和求知欲,以靈活多樣形式教學,營造活潑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2、注重上課前師生雙方的充分準備,注重教學過程中的反思。
3、組織好教學,提高教學效率。
4、充分發揮實驗小組的集體力量,互相督促,互相學習,共同提高。
六、教研專題:
大班教學如何有效組織科學課堂。
七、研究措施
1、做好充分的教學準備,為教學提供硬件和軟件基礎。
2、注意師生關系的和諧,創設寬松,民主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在相對自主的環境下探究和創新。
3、以活動為載體,教師和學生都做好充分準備,保證活動效果,同時,以多元有效的評價促進學生的學習和對科學探究的熱忱。
4、在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善于動腦,樂于動手的習慣。
5、培養合作精神,充分發揮實驗小組的集體力量。
八、教研課安排
待 定。
九、業務學習安排
1、學習研究《科學課程標準》和教材,做好科學教學實踐。
2、閱讀教育著作和雜志:《教師新視野》、《論語》、《小學科學教學》、《湖南小學教師》《全球教育展望》等,收集教學資源,增加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科學素養。
3、及時總結經驗,寫好教學反思,撰寫論文。
4、積極認真的參加相關培訓,各種業務學習和教研活動,虛心學習,縮小差距。
十、學科實踐活動安排
1、制作日晷。
2、基因的調查研究。
3、走進樟樹。
十一、教學評價措施
1、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相結合。
2、注重合作,注意同伴之間的互相評價。教給學生評價的方法,使評價更有效。
3、在科學活動中,注重活動前的設計和活動過程的評價。
4、給學生多元才能評價,不僅以學業成績代替一切。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5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矗。
二、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
1、《生物與環境》單元著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啟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了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系,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系,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系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為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系平衡破壞后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為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并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2、《光》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了解關于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搜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搜集的關于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于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對研究關于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系;了解一些初步的關于太陽的基本知識。
3、《地球表面及其運動》單元教學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4、《運動和力》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系。力表現為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系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制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三、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兩個班共有學生79名,大多數學生對科學學習有著深厚的興趣。
1、 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
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5、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
五、教學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 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 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 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 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 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游戲 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6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兩個班中,502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但思維有些局限,發言不如504班積極,表現欲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504班認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于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了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制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游戲 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7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為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材分析:
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
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著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五年級,有27個學生,紀律好,但思維有些局限,發言積極,有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認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
四、教學目標:
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8
一、學生情況分析
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和“熱”四個單元組成。四個單元分別隸屬于“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和“物質科學領域”。本冊教科書的整體編排,以核心概念的進階發展為線索,整體設計教學活動,兼顧四個領域的年段安排,著力發展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生物與環境”單元的學習,是建立在學生對生物個體基本特征進行過觀察、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教學活動從學生身邊熟悉的綠豆切入,再擴展到其他植物、動物以及非生物因素,讓學生經歷從個體研究到發現聯系、再到形成系統意識的學習過程。本單元明確提出“對比實驗需要控制改變的條件和不變的條件”,為變量控制實驗打下基礎。本單元共7課,從研究植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開始,接著研究動物對環境的生存需求,最后探索動植物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初步建構“生態系統”的概念。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對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聯系的認識逐漸加深,最終形成較為系統的認識,初步建立“大自然”觀。“船的研究”單元的學習,與上一版的“浮力”單元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再強調“浮力”概念,也不再具體研究浮力、重力與物體沉浮的關系,而是以船的材料、結構、動力等發展演變為內容,引導學生在認識、設計、制作船的實踐活動中,初步感知浮力,體驗生產生活需求對科學技術發展的推動作用。
本單元以船的演化史為線索,引導學生認識造船技術經歷了材料、結構、動力等方面的發展歷程;開展設計與制作船的動手實踐活動,深入體驗人類為了提升船只的載重量、穩定性、動力性能,對造船材料、內外部構造、動力裝置等進行的不斷改進和發明。本單元重點引導學生運用技術與工程的思想和方法去解決實際問題,在優化工程模型中發展動手能力,體會技術與工程的思維特點。
環境問題是一個綜合性跨學科的內容。“環境與我們”單元的學習,先從宏觀方面入手,介紹地球為人類提供的珍貴而獨特的`生存條件,以及地球面臨的復雜、嚴重的環境問題,讓學生有一個整體的概念,同時激發學生進一步了解環境問題的欲望。再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入手,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研究學生經常接觸的水資源問題和垃圾處理問題、合理利用能源問題、資源再生問題等,讓學生感受到環境問題跟我們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關。最后以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為目標導向,由學生分組討論并模擬答辯現場,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
通過對幾個環境問題的探索,讓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幫助學生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熱是一種能量形式,這個概念是比較抽象的,學生在理解上會有一定難度。“熱”單元的學習,從觀察水溫的變化開始,對熱現象進行觀察。然后觀察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變化,通過實驗探究,了解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系、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材料的導熱性能等一系列的活動。建構熱與物體變化的關系,從而了解熱作為能量的一種形式,與人們生活之間的關系。本單元的學習,重點是學會用實驗探究的方法來進行科學探究,可以促進學生提升探究能力和探究興趣。在研究熱傳遞的方式后,利用熱傳遞的性質來創造性地制作保溫杯,以豐富的實踐經驗建構這些主要概念。本冊四個單元的設計,充分考慮五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按照課程標準的學段目標與內容,精心設計探究實踐的主題,通過學生實踐,幫助學生建構起相關科學概念。同時注重對比實驗在不同年段的進階安排,四個單元的設計與編排在實驗方法上有新的安排,在技術與工程實踐上有了比較明確的要求。
三、教學目標及要求科學概念目標
1.空氣是一種混合物,氮氣和氧氣是空氣的主要成分。
2.植物可以吸收陽光、空氣和水分,并在綠色葉片中制造其生存所需的養分。
3.動植物都有基本生存需要,如光、空氣、水、適宜的溫度和食物等;棲息地能滿足動植物的基本生存需要。
4.動植物的身體結構有助于適應其生存的環境。
5.動物在氣候、食物、空氣和水源等環境變化時會通過一些特定行為來適應環境的變化。
6.不同動物以植物或其他動物為食;動物的生存依賴于植物或動物,如植物為動物提供維持生命所需要的能量;因此常見的植物和動物之間就形成了吃與被吃的鏈狀關系。
7.由于自然或人為影響引起棲息地改變,會對生活在該地的動植物產生影響。
8.棲息地內的生物和非生物相互聯系、相互影響構成了生態系統。
科學探究目標
1.能基于已有種植經驗,從種子的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可探究的問題。
2.能基于已有的知識,對種子萌發條件、生長環境需求等角度提出假設,并能說明假設的依據。
3.能基于所學的知識,制訂比較完整的對比實驗探究計劃。
4.有控制變量的意識,能用對比實驗的方法研究蚯蚓的生長環境。
5.能基于所學的知識,通過觀察、實驗、查閱資料、案例分析等方式獲取信息。
6.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概念圖、統計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信息,表述探究結果。
7.能基于所學的知識,用不同的方式表述自己的探究過程與結論,能基于證據質疑并評價別人的研究報告。
8.能對探究活動進行過程性反思,對探究活動進行總結性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1.發展對研究動物和植物與其生存環境所需條件以及相互關系進行科學探究的興趣。
2.能基于觀察與調查等實踐活動所得信息為依據做出嚴謹的判斷,但不急于下結論。
3.在科學研討活動中,能基于集體論證反思、調整自己的探究從而完善自己的認識。
4.能認真傾聽他人的意見并調整自己的觀點,最終形成集體的認識。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認識到人類、動植物、自然環境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依存關系。
2.在科學實踐研究中,發現自然界中任何一種生物與同區域內其他生物、非生物都3.有密切聯系,形成保護自然環境的意識。4.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會產生正面或負面影響,從而對其他生物的生存產生影響,因此通過保護環境就可以保護其他生物。
四、達成目標的具體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9
一、學情分析:
501班同學活動好動,好奇心強,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504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但思維有些局限,表現欲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
通過一個學期的接觸,我發現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了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發展態勢良好;后進生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為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發展態勢一般。
大部分學生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簡單實驗等,本學期將引導學生經歷更為完整的探究過程。由于本學期探究的多是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規律及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比如強調實驗前后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并學習設計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學生還將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并認識到重復實驗的意義。總之,新的內容,將引導學生們開展更為豐富多彩的過程與方法活動。
二、教材分析:
1、整體概述:
本冊學習內容由“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的,每個單元教學約需10課時。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為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于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著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制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制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并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2、單元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后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系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3)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制作計時工具并進行觀測和測量,了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為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于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3、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卜、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制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3)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表、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為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于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具體教學措施:
1、了解學生前概念,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開展教學。
2、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指導學生反復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5、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6、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7、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8、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9、組織科技興趣小組,指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0
一、學生情況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
三、四年級及上學期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樂于動手,善于操作,另外,在進行著觀察、提問、假說、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存在不足:由于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為突出。
二、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三、教學目的: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為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干,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采集數據,并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教材分析:
1.本冊教科書遵循《科學課程標準》的要求,在內容的`選編上,注意選擇貼近兒童生活實際的、基礎的、適于開展探究活動的內容;在能力培養上,注意了層次上的變化,較
三、四年級的要求有所提高。打破“知識切塊”式組建單元的做法,以主題單元的形式編排。以小學生的生活經驗為主要線索構建單元,做到了“生活經驗”引領下的內容綜合化,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地整合,教會學生科學地對待自然界的事物。
2、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這個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為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
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小學生的科學素養。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小學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步驟;
4、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科學游戲信息發布會、報告會、交流會
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
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
七、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1
一、指導思想:
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為指導,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系。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熱”。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科學幻想
|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科學游戲|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并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周次 單元 教學內容 課時 備注
1~5 生物與環境 1.種子發芽實驗 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3.綠豆苗的生長 4.蚯蚓的選擇 5.當環境改變了 6.食物鏈和食物網 7.設計和制作生態瓶 第一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6~9 船的研究 1.船的歷史 2.用浮的材料造船 3.用沉的材料造船 4.增加船的載重量 5.給船裝上動力 6.設計我們的小船 7.制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 第二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10~14 環境與我們 1.地球——宇宙的奇跡 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 3.珍惜水資源 4.解決垃圾問題 5.合理利用能源 6.讓資源再生 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 第三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15~19 熱 1.溫度與水的變化 2.水的蒸發和凝結 3.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 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5.熱在水中的傳遞 6.哪個傳熱快 7.做個保溫杯 第四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20~21 期末復習 期末考試 4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2
一、指導思想:
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為指導,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系。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六個單元,分別是“巧妙的用力”、“生命的延續”、“生物的進化”、“地表緩慢變化”、“礦產資源”、“工具與技術”。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1、搜集信息
2、現場考察
3、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4、科學幻想
5、情境模擬
6、科學小制作
7、討論辯論
8、科學游戲
9、科學欣賞
10、社區科學活動
11、家庭科技活動
12、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
八、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并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八課時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八課時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八課時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八課時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八課時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四課時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3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后代的;巖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系、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于“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搜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并有一些設計與制作的活動。
二、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并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20xx-2017年度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20xx-2017年度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系充滿探索的欲望,并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三、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為什么教、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有什么意義等問題,并做好記錄。本學期撰寫3篇實錄與案例分析。
4、鉆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4
一、指導思想:
以《小學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為指導,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系。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搜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六個單元,分別是“巧妙的用力”、“生命的延續”、“生物的進化”、“地表緩慢變化” 、“礦產資源”、“工具與技術”。
五、基本措施: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讓探究成為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并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并把自己的認識用于解決問題的實踐;
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搜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科學幻想
情境模擬科學小制作討論辯論科學游戲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
八、課時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為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為主,并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八課時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六課時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六課時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八課時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八課時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四課時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5
一、學情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于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著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小學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小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物理現象的研究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系。本冊教材包括四個單元: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
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征。能進行觀察、實驗、制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于探究的愿望。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一些簡單的物理基礎知識。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
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目的和要求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了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動手能力和創新意識,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
5、通過各單元的學習,掌握各單元的知識。
6、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四、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
五、基本措施
針對該科和本年級的特點,以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為主,使學生養成探究習慣,培養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3)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系,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4)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系。致力于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5)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6)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7)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系。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了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
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并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六、教學進度
周次內容
1——————5周沉和浮
6——————10周熱
11—————12周復習、期中考試
13—————16周時間的測量
17—————19周地球的運動
20周總復習、期末考試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相關文章: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05-18
五年級下冊科學的教學計劃06-08
【通用】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06-29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合集]07-25
小學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02-13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精選(15篇)06-23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5篇)04-02
五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15篇02-16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5篇02-03
(熱門)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15篇0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