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我們的工作又將迎來新的進步,來為今后的學習制定一份計劃。擬起計劃來就毫無頭緒?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蘇教版,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蘇教版1
一、教學目標
(一)情感、態度、價值觀
小學科學課程的總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并為他們繼續學習、成為合格公民和終身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保持和發展對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熱情;了解與認知水平相適應的科學知識;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過程,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發展科學探究能力;發展學習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以及用科學語言與他人交流和溝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樂于探究、與他人合作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技術社會和環境的關系,具有創新意識、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二)探究與興趣目標
科學探究的8個要素:
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
科學態度目標:
探究興趣、實事求是、追求創新、合作分享。
(三)科學思考能力
在教學中引導并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解必要的科學技術知識及其對社會與個人的影響,知道基本的科學方法,認識科學本質,樹立科學思想,崇尚科學精神,并具備一定的運用他們處理實際問題、參與公共事務的能力。具體如下:
①發覺與描述自然現象因果問題的能力覺察、產生和敘述另有假說和理論的能力。
②產生邏輯預測的能力。
③計劃和實施控制實驗測試假說的能力。
④收集、組織和分析實驗數據與相關資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運用合理結論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冊科學包含五個單元,共19課,包含了18個主要概念的分布:
1.物體具有一定的特征,材料具有一定的性能。
2.水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單一物質。
3.空氣是一種常見而重要的混合物質。
4.物體的運動可以用位置、快慢和方向來描述。
5.力作用于物體,可以改變物體的形狀和運動狀態。
6.機械能、聲、光、熱、電、磁是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
7.地球上生活著不同種類的生物。
8.植物能適應環境,可制造和獲取養分來維持自身的生存。
9.動物能適應環境,通過獲取植物和其他動物的養分來維持生存。
10.人體由多個系統組成,分工配合,共同維持生命活動。
11.植物和動物都能繁殖后代,使它們得以世代相傳。
12.動植物之間、動植物與環境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的關系。
13.在太陽系中,地球、月球和其他星球有規律地運動著。
14.地球上有大氣、水、生物、土壤和巖石,地球內部有地殼、地幔和地核。
15.地球是人類生存的家園。
16.人們為了使生產和生活更加便利、快捷、舒適,創造了豐富多彩的人工世界。
17.技術的核心是發明,是人們對自然的利用和改造。
18.工程技術的關鍵是設計,工程是運用科學和技術進行設計、解決實際問題和制造產品的活動。
在以上18個涉及的概念中,1、7、8、12、15、17、18是本學期的重點知識,但是在教學中如何把握學生掌握的度,既不過于淺顯,讓三年級學生感覺沒有在科學通過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學難點,讓學生望而卻步,所以在教學中引導并激發學生通過多種感官觀察及生活經驗來系統、科學的學習本冊科學知識,并引導及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間的聯系,學習、認識事物的方法,也引導學生通過科學探究,既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與科學思維,同時也認識到我們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學生自己去愛護、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單元設計意圖
第1單元《植物的一生》設計意圖:植物是生命世界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對自然界中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動物和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植物遍布我們的周圍,為我們提供食物、氧氣和美好的環境,研究植物是我們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重要內容。對于兒童來說,植物是熟悉而陌生的,他們知道植物的存在卻很少有目的地去觀察和了解植物,對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形態與功能缺乏研究與認識。;精品教育資料文庫。
兒童對植物的認識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一年級下學期,學生認識了形形色色的植物,初步了解了植物、動物和人之間的關系。二年級下學期學生栽小蔥,通過觀察并記錄小蔥每天的喝水情況,了解到水是小蔥生長的基本需求,也初步了解到盆栽植物的生長有不一樣的基本需求。本單元要讓學生在低年段栽小蔥活動的基礎上,以種為載體,從觀察植物生命的某個階段延伸到觀察植物的一生,實現對植物生命歷程的認識。學生將通過親手種植番茄或黃瓜,觀察并記錄植物的生長過程,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認識植物的構造和各部分的功能,為四年級學習植物的營養與繁殖,六年級學習生態平衡打下基礎。
本單元精選了番茄和黃瓜這兩種既常見又各有典型特征的植物作為種植和觀察對象,按照自然順序編排內容,從播種到收獲,按照兩種植物的生長過程依次展開對其根、莖、葉形態的觀察和作用的探究,最后抽象概括出綠色開花植物生長過程的共同特征。從學習目標上看,本單元既注重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記錄能力、實驗探究能力的提升,也注重學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培養。
第2單元《植物與環境》設計意圖:從遺傳學的角度而言,生物的多樣性與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它是在遺傳與變異的過程中,接受自然選擇的結果,具體表現為變異的物種能適應生存環境就得以存活,否則便面臨死亡。這樣一來,存活下來的物種便具有了適應生存環境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制。從研究生物對環境適應性的難度而言,由于植物基本上是定位生存,不會像動物那樣頻繁地移動位置甚至進行長距離的遷徙,所以研究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要比研究動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簡單一些,也比較容易得出結論,適合作為小學科學的學習內容,也便于小學生進行研究。
學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對植物的多樣性有所認識,在一年級下學期也學過《多姿多彩的植物》。在此基礎上,學生會產生更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們希望對諸如各種各樣的植物“是長在哪里的”“為什么會長成這樣”等疑問作出解答。為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從建構知識體系的角度出發,教材以植物對環境的適應性特征為主體內容,選取幾種學生較為了解的環境——沙漠中、水里、石頭上,指導學生在動手活動和閱讀資料中了解其中一些典型植物的形態、結構和生理機制,讓他們懂得植物適應環境的一些初步知識,并為以后的進一步學習打下基礎。
第3單元《聲音的奧秘》設計意圖:聲音對于地球上的動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沒有聲音,整個世界便會沉浸于一片靜寂當中,動物將失去感知環境的一個重要渠道。我們隨時隨地生活在充滿聲音的環境里,無論是否在感知或愿意感知,聲音都客觀存在,并對我們的生活產生極大的影響。研究聲音現象是自然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小學生認識客觀世界必不可少的基礎內容之一,對于幫助兒童了解、認識外部世界有著重要的意義。本單元圍繞認識聲音的產生、傳播及聲音的特征等進行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引領學生感悟、研究、認知聲音的奧秘。聲音無疑是每個人都“司空見慣”甚至“充耳不聞”的,從嬰兒時期就早已“耳熟能詳”了。但聲音究竟是怎么產生的,又是如何傳播的,很多人對此缺少思考,對兒童而言尤其如此。他們對聲音現象、變化過程的知識積累不足,形象思維缺乏,概念模糊。本單元通過系列科學探究活動解答聲音的產生、傳播與變化這三大疑惑,用活動體驗糾正偏見,也為初中學段學習聲音規律提供知識基礎與實踐經驗,使學生樂于參與到聲音現象的科學探究活動中來。
本單元的探究活動采用了顯性化的方式,讓難以直接觀察到的聲音“現身”,使聲音“看得見”,以及聽得見聲音在各類物質中傳播等,讓學生感受到看不見的東西也具有客觀存在性,并且學會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觀察、研究自然現象及其規律,發展學生的思維,為其終身發展服務。
第4單元《身邊的材料》設計意圖:材料是我們生活的物質基礎之一。從文具、衣帽、課桌到輪船、火車、宇宙飛船……各種各樣的材料制成了生活中成千上萬的物品。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中,材料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歷史上的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也都是以材料為標志來劃分的。面對種類繁多的材料,我們應該從哪些方面認識材料的特征?應該用什么方法來認識材料的特征?材料與我們的生活有什么關系?我們怎樣研發適應時代需要的新材料?這些都是本單元要研究的問題。
本單元共有四課。第一課為材料總覽。通過觀察身邊的各種材料,使學生意識到物體是由不同材料做成的。按來源可將材料分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接下來是并列平行的三課,分別選取了紙、金屬和塑料為研究對象,它們不僅常見、易得,而且既有天然材料也有人造材料。這三課的設計模式大體相同:在認識材料性質的同時,交織科學探究過程技能的練習。所涉及的科學探究過程技能有:觀察、描述、控制變量、作出假設、實驗、概括推理、表達交流等。
本單元也將“科學一技術一社會一環境”結合得非常好,可以培養學生珍惜資源、愛護環境的情感和態度。在紙的硏究中,滲透了保護紙的原材料——木材資源的教育;在《金屬》一課中,讓學生綜合考慮材料的多種性能,進行材料的設計;在《塑料》一課中,讓學生思考塑料帶來的環境問題及解決方法等等。
第5單元《觀察天氣》設計意圖:天氣是大氣在一定區域、一定時間內的物理狀態。天氣的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天氣定量的觀測以及對量的分級,是人類建立應急響應機制的重要依據。臺風、洪澇、干旱等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影響非常大,只有充分把握其特點才能預防災害、減少損失。了解天氣與氣候的相關知識,學會觀測天氣的基本方法,樹立正確的關于天氣的觀念,這些都是現代社會公民所應具備的地球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而民眾對天氣與氣候的熟知程度,對其參與諸如氣候變暖等全球性話題的討論,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中年級的孩子對天氣的知識或多或少有所了解,低年級時他們學過《關心天氣》這個單元,但是對天氣缺乏定量觀測的經驗。他們已經認識到天氣變化、季節變化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但不會從量的意義上去判斷影響的程度。此外,學生對天氣和氣候區分不清,對各氣象要素也未形成整體的認識。
兒童在天氣這一概念的建立上有進階性,他們是先認識具體的天氣現象,進而了解這些現象的規律,最后才能搞明白天氣現象形成的原因。本單元處于兒童天氣概念發展的中間環節,重點是要幫助學生建立“量”的概念,通過觀測天氣去把握幾個重要的氣象要素的變化規律
本單元教材的編寫不只是呈現關于天氣與氣候的若干科學知識,還鮮明地顯示出天氣知識從形成到運用的邏輯,由這樣幾個問題串聯起來:為什么要知道關于天氣的量?怎樣才能知道這些量?知道這些量可以做什么?帶領學生弄清楚這些問題,其用意在于引導學生思考學習天氣知識的意義何在學會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專項學習《像科學家那樣》設計意圖:在科學教育的過程方法上,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像科學家那樣”以探究的方式來學習科學。雖然探究式科學教學是模仿科學家進行科學研究所經歷的一般過程,但由于兒童受到發展水平的限制,不可能完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探究。小學生的科學探究活動應采用比較簡單的形式,以適合兒童發展水平。
科學方法是研究者用以考察自然界的步驟、程序,是科學家群體在長期的科學研究工作中總結而來的。科學方法創造了科學知識,體現著科學的精神與態度,彰顯著科學的本質與價值。對小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是整個小學科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在回顧和分析科學家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基礎上,我們可以在其中發現一些共同的要素,例如基于對自然的觀察提出問題等。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以要素的形式提出了科學探究活動的共同要素,包括提岀問題、作岀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等八個方面。以要素形式來提出,提示我們學生的探究活動不一定完全按照這個流程的順序,也不一定在所有的探究活動中都涵蓋全部八個要素,例如,在指導低年級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時,問題不一定是由學生自己提岀來的。但是,學生如果能夠掌握探究活動的一般流程,那么他們今后面對問題時,就有了自主設計和開展探究活動的必要基礎在探究活動過程中,學生將運用并發展觀察、測量、分類、推理、預測、控制變量、假設、解釋、交流等科學方法,這些被稱為科學探究的過程技能。科學探究的技能不是孤立出來逐個培養,而是在科學探究活動中,通過“做中學”的方式,逐步得到訓練。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讓學生親歷“像科學家那樣”探究的過程,在過程中訓練科學探究的技能,是科學教入學的重要目標。
本套教材以專項學習的形式,設置“像科學家那樣”單元,與程師那樣”單元一起形成兩個面向的專項技能發展體系。在一年級到年級的12冊教材中,分上、下兩冊交替安排,各有側重,做到依據學單的發展水平,選取不同的重點和深度,讓學生獲得探究能力、思維能力、實踐能力等多方面提高。專項學習的選題,選取有利于凸顯清晰的探究過程的活動,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探究活動的過程要素及其關系。對學生認識探究活動過程要素的教學,并非僅在本專項學習中進行,應該滲透在全年段教學過程中。因此,每學年所安排的專項學習強調的要點,教師要有所把握,在日常教學中有所體現,并在專項學習中幫助學生進一步整理、明晰,形成完整的認識本套教材專項學習中的科學探究過程細化為八個步驟,基本遵循課程標準提出的要素,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查閱文獻、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這八個步驟同樣呈現螺旋上升的設計思路。在低年段的'學習中是由發現問題、尋找證據、分享、交流這三個步驟來統領的;進入中年段以后呈現的是七個步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方案、搜集證據、處理信息、得出結論、分享交流;進入高
年段以后,進一步增加了查閱文獻。本冊教材的“像科學家那樣”選取了“下雪以后,人們會在積雪冰凍的道路上撒工業鹽”的生活情境,通過提出“為什么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么不同呢”的問題,讓學生在教師引導下,親歷對這個問題的探究過程。在三年級,重點對提出問題、設計方案得出結論和分享交流進行較為細致的指導。首先,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提出問的方法,通過對比“為什么要在冰凍的路面撒鹽”和“在冰上撒鹽和不撒鹽,結果有什么不同呢”這兩個問題有什么不同,理解要提出能夠通過實驗找尋答案的問題;其次,引導學生設計進行對比實驗的探究方案,強調實驗的公平性;再次,在得岀結論時,培養學生根據實驗所獲得的結果(證據)來對假設進行判斷,得出結論;最后,強調分享交流時要結合證據介紹結論以及在交流質疑時也要提出證據。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著重對四個方面提出了新要求,體現探究過程技能的螺旋發展,但并不意味著未被突出強調的方面在探究過程中不重要,如作出假設、處理信息,同樣要讓學生去經歷這些過程。
四、教學策略
1.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給課堂教學創設良好的環境。學生學習的常規的培養和訓練是保證教學質量的前提。從擺放科學書及實驗用具開始,引導學生如何聽講、如何記錄實驗報告單、如何創新科學作業并將所學知識應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節課中潛移默化、循序漸進的引導、培養學生的過程。在課堂上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逐步引導學生會獨立思考、敢于提問、認真傾聽別人的意見、樂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通過本學期的學習,建立一個良好的開端,以后的學習中仍應充分關注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將此目標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
2.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和體驗,并結合課程知識和能力目標設計進行教學設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節注意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在實際生活中引導與科學間的聯系,引導并讓學生認識到學科學是真正來源于生活,并應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義的內容,根據課程標準的各項規定制定教學計劃和教案,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幫助兒童展開活動。
3.兒童的科學探究習慣及科學素養的形成、知識和能力的發展、經驗的積累是一個連續的過程。通過學生適宜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游戲活動形式,通過學生直接參與探究實驗的方式,實現自我的,主動的教育過程,將科學探究認識轉化為學生自覺的將科學知識應用于生活的思維,并對現有的事物敢于質疑,敢于打破常規,敢于創新的能力。
4.建構合理、科學的獎勵制度,讓學生學正確認識到自己教好的學習習慣及科學探究能力對自己科學學習的幫助。在獎勵機制上采取多元的評價方式鼓勵學生,讓每個學生在這種機制中都有獲得成功的機會,感受成功的喜悅,從而培養起學習科學的興趣和自信心。
5.創造性地使用教材,聯系當地和兒童的實際,及時的把社會中新的信息、科學技術,新的科學研發成果、兒童生活中新的問題和現象等吸收到課程內容中去,不斷提高科學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和生動性,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五、學情分析
三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思維敏銳,與上學期相比,經過二年半的科學教育,有了一定的課堂常規與一定的科學素養;但與四年級學生相比,又有較強的創新思維及跳躍性思維,所以在教授中,既要引導學生繼續保持較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又要保護并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及好奇心。引導并培養學生科學探究欲、讓學生在學生科學常識的基礎上,學習科學家思考問題的方式。真正做到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教育真諦。
六、教學進度安排表
小學三年級科學下冊教學計劃蘇教版2
一、所教年級學生現狀分析
本學期三年級學生共140人,三個班本學期的科學課要對學生主動探究科學知識的能力進行專門的訓練,發展學生們的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學期中我要從抓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種植、小實驗、小調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結合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合理的運用電教媒體,創造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精神。努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把科學課的新課程標準落實到科學教學中去,使科學教學進入到一個走進新課程改革的新時期。
二、本冊教材的知識系統和結構
本冊書19課。從知識方面可以分為六個方面:
1、科學在我們身邊:(1———2)課,以學生玩玩具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展開,拓展到了解身邊熟悉的、常見的物品,教材中設計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感興趣的探究活動,通過親歷活動,使學生“走近科學",初步感悟到身邊處處有科學,生活離不開科學的道理。
2、我們怎么知道:(3———6)課,以“學生對周圍聲音的觀察、認識”為引領,進一步認識身邊的物體,解釋觀察到的現象,探索其中的奧秘,初步掌握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驟,為學生親歷科學提供一把入門的鑰匙。
3、光與我們的生活:(7——10)課,以“學生對光的認識和體驗"為線索,進行觀察、記錄、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動,增強學生觀察身邊科學現象的意識,培養學生樂于探究身邊常見科學現象的情感,意識到探究科學可以從身邊的科學現象入手。
4、電的科學:(11———13)課,以‘‘學生對電已有的認知"為線索,通過讓學生了解生活中電的來源、生活中的用電、電器的認識等各種探究活動,層層展開,逐步推進,使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體驗科學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認識電的特點。
5、磁的認識:(14——16)課,了解磁的用途,如何制作小磁針,引領學生 親歷中長期科學探究活動的過程。
6、信息與通信:(17———19)課,以“學生對信息的.發展的認知’’為線索,引領學生嘗試了解未來通信的發展方向以及科學技術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三、本冊教材的教學目的、重點、難點
目的:從科學課特點出發,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為線索切入到基礎性的、規范的科學探究活動之中。教材主要圍繞“走近科學”、“親歷科學"、“自主探究”三個專題選擇內容,遵循兒童的生理、心理特點,既注重知識的傳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養,使學生在獨立操作中觀察、思考,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使學生有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志趣和能力。
重點:《聲》、《光》、《電》、《磁》《信息和通信》五個單元。
難點:使學生以自主體驗為手段,以科學探究為核心,親歷科學探究的過程。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及科學知識各有側重,且由易到難,逐漸上升。
四、主要教學措施與教改思路
⒈措施∶從學生的探究性學習過程入手,以實驗為主,社會實踐為副,力爭讓學生從親自動手實驗,把課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現象運用電教媒體進行再現,精心設計問題情境讓學生以實驗方式加以驗證,并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思考,寫出觀察報告。同時注重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的精神培養,及過程的培養。
2、教改思路:改變評價學生的方法,把學科評價內容分為綜合能力評價和基礎知識評價兩種,每種各占50分。注重學生平時的制作能力、觀察能力與實驗探究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做一做,看一看,想一想中去探究學習科學知識知識,并在作科學的過程中學科學。
五、教學進度安排
第一周 第1課
第二周 第2、3課
第三周 第4、5課
第四周 第6、7課
第五周 第8課
第六周 第9課
第七周 第10課
第八周 復習
第九周 機動
第十周 其中考試
第十一周 第11、12課
第十二周 第13課
第十三周 第14課
第十四周 第15、16課
第十五周 第17課
第十六周 第18課
第十七周 第19課
第十八周 復習
第十九周 復習
第二十周 其末考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