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工作計劃>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更新時間:2024-10-06 03:07:52
  • 相關推薦
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集錦四篇

  時光飛逝,時間在慢慢推演,成績已屬于過去,新一輪的工作即將來臨,請一起努力,寫一份計劃吧。好的計劃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篇1

  一、教材分析

  本著“加強綜合,突出重點,注重語言的感悟、積累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從整體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精神,本冊教材共有課文32篇(其中精讀課文17篇,略讀課文11篇,選讀課文4篇),8個基礎訓練。教材一般由四部分組成:導讀,課例,讀寫例話,積累運用。體現了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的過程。

  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陶冶學生愛美的情趣,教材編繪了多幅插圖。

  二、班級情況分析

  學生基礎一般,需加強訓練,提高閱讀水平和理解能力。本學期將在訓練的廣度和深度上下功夫。

  三、教學要求

  1、通過本冊課文的學習,要使學生受到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陶冶學生的愛美的情趣; 還要使學生從一些寫景狀物的文章中學習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正確思想方法。

  2、復習鞏固漢語拼音,利用漢語拼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3、培養獨立識字的能力,學會140個生字,復習查字典的方法,養成自覺運用字典的'習慣。

  4、進一步提高聯系上下文和聯系生活實際理解句子的能力。注意積累詞語,初步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5、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背誦指定的課文。默讀課文有一定的速度。進一步訓練體會課文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作者的表達方式。

  6、閱讀適合程度的課外讀物,了解主要內容,逐步養成課外閱讀的習慣,本學期閱讀不少于20萬字。

  7、樂于參加討論或辯論,稍作準備,能講清楚自己的意思,表達有條理,語氣、語調適當。

  8、能抓住重點進行觀察事物,養成勤于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能寫簡單的記實作文和想像作文,內容具體,事情真實,有一定的條理。

  四、雙基教學要求

  繼續憑借字、詞、句、段、篇,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綜合素養。

  五、思想品德教育結合點

  要使學生受到熱愛黨、熱愛人民的思想教育;受到孝敬父母、關心他人、助人為樂的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增強保護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

  六、教學措施

  1、看圖學文教學時,要將事物的形象和文字描述緊密結合起來。

  2、講讀課文教學時要突出重點訓練項目的訓練。

  3、重視詞、句、段的訓練,重視朗讀的訓練和指導,加強課外閱讀的指導,拓寬學生的視野,豐富學生的知識。

  4、加強信息反饋,注意師生溝通。

  5、讀寫結合,以讀促寫。

  6、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運用電教設備,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7、積極開展各項活動,讓學生多一些體驗教育,為語文學習提供實踐經驗。

  七、課時安排

  周 次 內 容

  1 1~2課

  2 3課、積累運用1

  3 4~5課

  4 6~7課

  5 國慶放假

  6 積累運用2、8課

  7 9~10課

  8 積累運用3、11課

  9 12~13課

  10 14課、積累運用4

  11 15~16課

  12 17課、積累運用5

  13 18~20課

  14 21~22課

  15 23課、積累運用7

  16 25~26課

  17 27課、積累運用8

  18 補充閱讀

  19 期終復習

  20 考試

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篇2

  一、教材分析:

  從教育理念上,強調“以學生發展為本” 以往的教材,往往從教師的“教”考慮較多,無論從教材內容的構件、教學方法的思路等等都強調以教師為主,很少考慮學生的學。它的理念是建立在“教學中心論”上,強調教師作為教育的主體,學生通過教師的教、傳授去獲取知識,因此學生往往處于被動的狀態中學習。現代教育的.理念,強調學生的學,以學生為本,教材組成員們通過學習,認識到要從持續發展、終身教育的視角去考慮問題,所以不僅是以學生為本,還要強調其發展,所以定為“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

  二、學生知識能力分析:

  音樂教育要面對全體學生,也應當注意學生的個性發展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要完善學生的個性。眾所周知,學生的音樂能力都會因為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教育條件不同而形成巨大的差異。我們六年級學生基礎不是很好,因而其音樂興趣、音樂潛能、音樂生活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音樂本身的非語義性及音樂藝術的自由性和多樣性,給接受者對音樂的多解性和個性化的演繹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三、教學目標

  1、演唱 學習自然呼吸,不聳肩,養成良好習慣,注意咬字、吐字清晰準確,做到有表情唱歌。

  2、聆聽 欣賞優秀兒童歌曲,初步感受活潑、雄壯、優美抒情等不同歌曲和樂器。

  3、合唱 學習多聲部歌曲,做到音準、和協、動聽。

  4、識譜 認識反復記號等以及練習多種節奏類型。

  四、教學要求:

  1、突出音樂學科特點,把德育教育與音樂教育相結合。

  2、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培養審美情趣,使身心得到健康發展。

  3、使學生掌握淺顯音樂知識和簡單音樂技能,培養對音樂的興趣和愛好。

  4、了解中外優秀音樂作品,使學生具有初步感受音樂和表現音樂的能力。

  五、教學重點:

  學唱歌曲聆聽音樂

  六、教學方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把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貫穿于始終。在組織音樂教學活動時,都應充分挖掘音樂作品的藝術內容和情感內涵,發揮音樂作品的藝術魅力,創造性地設計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以激發、培養、發展學生的音樂興趣及愛好。

  七、教學進度

  第一周 預習課本

  第二周 歌曲《愛的奉獻》 欣賞《歡樂頌》 2課時

  第三周 歌曲《歌聲與微笑》 欣賞《愛星滿天> 2課時

  第四周 欣賞《重整河山待后生》 欣賞<小放風箏> 2課時

  第五周 歌曲《說拉彈唱》 欣賞<說大話> 2課時

  第六周 欣賞《梅花三弄》 欣賞<蝶戀花> 2課時

  第七周 歌曲《陽關三疊》 欣賞<漁舟唱晚> 2課時

  第八周 欣賞《嘎達梅林》 <陽關三疊> 2課時

  第九周 歌曲《舉杯祝福》 2課時

  第十周 欣賞《上去高山望平川》 歌曲<愛我中華> 1課時

  第十一周 欣賞《天邊有顆閃亮的星》 欣賞<街頭少年> 2課時

  第十二周 歌曲《什么結子高又高》 欣賞<卡門序曲> 2課時

  第十三周 歌曲《捧一束鮮花獻給你》 欣賞 <回憶> 2課時

  第十四周 欣賞《遠航序曲》 2課時

  第十五周 欣賞《街頭少年》 <老友進行曲> 2課時

  第十六周 歌曲《同一首歌》 2課時

  第十七周 欣賞《告別時刻》 1課時

  第十八周 活動 畢業聯歡

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篇3

  學生知識能力與學習習慣分析:

  六年級學生對美術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掌握,初步了解了中外優秀美術作品的文化價值,學習習慣比較好,對美術的學習興趣也比較濃厚。

  教學目的任務:

  1、注意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在教學環節和活動方式的布局上注意開放性和立體性。

  2、通過啟發聯想訓練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3、在美術活動中大膽的采用各種造型方式,并借助語言表達自己的想法。

  4、學習淺顯的人物比例結構知識和面部表情的畫法。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實踐能力。

  教學難點:

  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空間想象能力的培養。

  完成任務的措施:

  1、 認真備課、上課。

  2、 做好課前的各項準備活動。

  3、 拓展教學思路,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因地制宜,以求達到最佳教學效果。

  4、 運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課時安排:

  第一周:我栽種的植物

  第二周:向動物朋友學習

  第三周:橋 我設計的橋

  第四周:立線浮雕 立紙浮雕

  第五周:變化的柱子

  第六周:盒子造型游戲

  第七周:綜合紙版畫

  第八周:冷色和暖色

  第九周:暖色調的畫

  第十周:畫情緒(一、二)

  第十一周:奇怪的圖形(一、二)

  第十二周:畫汗衫

  第十三周:兒歌、童話配畫

  第十四周:語言、神話配畫

  第十五周:陶藝(一、二、三)

  第十六周:現代建筑

  第十七周:我造的未來建筑

  第十八周:中國古代青銅藝術

  第十九周:復習考試

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冊內容由“微小世界”“物質的變化”“宇宙”和“環境和我們”四個單元組成。

  “微小世界”單元,將引領學生經歷從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讓學生觀察豐富多彩的昆蟲、晶體、細胞及微生物,使他們既了解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歷程,又對人類探索微觀世界的部分成果進行梳理,擴大視野,提高認識。

  “物質的變化”單元,學生將通過一系列的研究,觀察和認識物質變化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物質的變化分為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兩種類型。在研究化學變化的過程中,學生將根據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認識到化學變化的本質是產生新物質,從而將化學變化與物理變化區別開來。

  “宇宙”單元,學生將在感知的基礎上,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建立有關環形山、太陽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對月相、環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認識。希望他們能認識到宇宙是一個龐大的、運動變化著的系統,不同宇宙空間分布著不同的天體。人類通過不斷的探索,將發現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環境和我們”單元,從垃圾和水兩個主題出發,學生將探究垃圾的來源、成分和處理方法;將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等,從而對人類生活帶來的環境問題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重大社會問題,并且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通過以上不同視角對周圍世界的探究,學生將會對小學階段所學的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等內容有一個概括性的認識:世界是變化著的,多樣的;世界是物質構成的,人無時不刻不在與之進行物質和能量的交換,我們應當保護地球環境。

  在本冊的學習過程中,學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也將得到進一步的發展。本冊的重點是:

  1、通過系列化的探究活動,較全面地收集證據。

  在本冊,學生除了通過觀察、實驗方式外,還將學會用統計、調查、收集資料等方式來收集證據。比如對垃圾問題、水資源問題的研究。

  2、對各種證據進行處理,尤其是對資料進行分析整理。

  如根據資料對水中微生物的研究,根據八大行星數據表建立太陽系模型等。

  3、學習對現象進行科學解釋,獲得概念性理解。

  本冊將讓學生學習用多種不同的方式對探究的結果進行解釋,如畫出通過顯微鏡觀察出的結果,畫日食成因圖,建立環形山模型,形成垃圾問題的解決方案等。

  4、加深對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質的變化”單元中,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認識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動過程中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二、主要材料清單:

  1、“微小世界”單元。

  (1)觀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數的放大鏡,玻璃片,平面鏡片,顯微鏡。

  (2)觀察對象:昆蟲或昆蟲器官(昆蟲的足、翅、觸角等)標本;食鹽、味精、礦物晶體;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蟲、眼蟲等;洋蔥、動物、植物和人體的細胞裝片。

  (3)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紙、載玻片、蓋玻片、脫脂棉或其他纖維。

  (4)觀察的圖片:多種生物細胞及細胞作用的課件或圖片。

  2、“物質的變化”單元。

  (1)實驗材料:火柴、生銹的鐵釘和鐵片、蠟燭、米飯、淀粉、碘酒、幾種常見的食物、小蘇打、白醋、鐵銹、硫酸銅溶液、涂有油漆的鐵制品、小自行車、白糖、檸檬酸、自制電路檢測器。

  (2)其他工具:滴管、榔頭、鑷子、玻璃杯、小飲料瓶。

  3、“宇宙”單元。

  (1)模擬實驗材料:圓紙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氣筒、注射器、沙盤、電筒、蠟燭、紙板、橡皮泥、棉線、鐵絲、星空圖。

  (2)相關資料:有關月球、日食、月食、太陽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類宇宙歷程的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4、“環境和我們”單元。

  (1)觀察實驗材料:廣口瓶、洗凈的小石子、紙巾、墨水、有回收標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裝盒。

  (2)常用工具:彈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鏡、顯微鏡。

  (3)相關資料:有關垃圾場、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圖片或多媒體資料。

  三、各單元概述、教學目標和實驗清單:

  (一)“微小世界”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按人類觀察工具的不斷發展,視野不斷開擴的線索編寫。學生將經歷用肉眼觀察,到放大鏡觀察,再到顯微鏡觀察的過程。對昆蟲、晶體、細胞和微生物進行進一步的觀察,激發他們深人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使學生了解到,人類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斷地改進觀察工具。觀察工具的改進,使人類的視野越來越開闊,發現了原來不知道的許多秘密。

  教學的重點是拓展學生觀察的范圍,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鼓勵他們探究和發現大自然的奇妙,學習和領悟使用觀察工具的好處,體會科學、技術、社會的關系。

  第1課:學生通過討論和體驗,對放大鏡的構造和功能有進一步的了解。

  第2——3課:指導學生用放大鏡觀察昆蟲的器官和物體的微細結構,體會用放大鏡比用肉眼觀察更有利我們對身邊世界的了解。

  第4課:幫助學生了解從放大鏡到顯微鏡的發明過程,認識到是顯微鏡的發明及不斷改進,使人類觀察到越來越小和越來越精細的物體及結構,發現了微生物和細胞。

  第5——7課:指導學生用顯微鏡觀察微生物及細胞,了解人類用顯微鏡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時認識生命體都是由細胞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

  第8課:對單元學習進行回顧和總結,對人類觀察工具的發展以及對人類探索自然的成果進行梳理,并通過查閱資料匯報交流,了解更多的人類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放大鏡和顯微鏡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使我們能看到物體的更多細節。

  B、為了能將物體的圖像放大,透鏡應是透明的、中間較厚的,放大倍數與中間的厚度直接有關。

  C、細胞是生物生命活動的`最基本單位,生物都由細胞組成。

  D、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廣泛存在著,它和我們的生活、生產、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

  E、一些微生物太小,沒有放大鏡或顯微鏡便不能被看到。

  F、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點,也由細胞組成。

  G、微生物有在特殊環境下生存的結構。

  H、質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種多樣的。

  (2)過程與方法。

  A、運用手執透鏡及顯微鏡觀察生物及非生物標本。

  B、學習使用適當的器材及技術觀察細胞和微生物。

  C、通過文字、繪畫、討論等形式記錄、交流觀察結果。

  D、通過觀察實驗及收集資料,了解人類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種方式交流及匯報。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發展探索微小世界的興趣。

  B、認識到科學技術的發展會促進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觀察工具的不斷進步對促進科學的發展是十分重要的。

  C、認識到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可以認識的。

  D、對人類的探索精神和發明成果表示敬佩。

  3、實驗清單:

  (1)放大鏡觀察物體;制作自己的放大鏡。

  (2)放大鏡觀察昆蟲標本;放大鏡觀察蚜蟲。

  (3)放大鏡觀察實驗、白糖、堿面、味精顆粒;制作食鹽晶體。

  (4)制作簡易顯微鏡;了解顯微鏡下的新發現。

  (5)使用顯微鏡;制作并觀察洋蔥皮表皮細胞切片。

  (6)用顯微鏡觀察生物細胞切片。

  (7)用顯微鏡觀察水中的微生物。

  (二)“物質的變化”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主要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從化學變化伴隨的現象中,尋找化學變化的本質:產生了新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產生了哪些新物質,怎樣判斷產生了新物質,這就需要學生學會尋找足夠多的證據,作為判斷產生了新物質的依據。

  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質的變化,學生需要認識到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從學生認識發展的角度,我們并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變化的類型和化學變化生成的具體新物質,這對學生來說為時尚早,他們將在中學時繼續學習。我們要求的是,學生能夠從種種變化的現象出發,推斷物質的變化是否產生了新物質,然后尋找各種證據驗證自己的假設,從而達到提升科學探究能力的日的。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學習科學的思維和掌握科學的研究方法是很重要的。學生通過學習,在科學思維和科學方法上能有所發展,在理解科學、理解科學的思想和觀點、樹立科學的價值觀方面能有所提高,是本單元教學所期望達到的主要目標。

  第1課:主要呈現生活中物質變化的實例。從這些變化的實例中,比較出兩類不同的變化,一類是只改變物質的狀態、形狀、大小等,另一類是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2課:通過兩個實驗,引導學生詳細觀察沒有變化的沙豆混合和產生了新物質的白糖加熱,分辨物質變化過程中的“變”與“不變”,分辨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征。

  第3——6課:具體介紹一些化學變化的類型以及這些化學變化所伴隨的現象。學生通過觀察現象、作出假設、尋找證據、得出結論的過程,研究各種化學變化,總結化學變化的主要特征:產生了新的物質。

  第7——8課:通過研究化學變化速度的控制,介紹化學變化在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懂得化學變化與生產生活之間的關系。最后幫助學生總結本單元的主要內容。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物質是在不斷地發生變化的。

  B、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C、物質之間的相互作用,會產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

  D、物質的物理變化不產生新的物質,物質的化學變化會產生新的物質。

  E、物質的化學變化會伴隨各種現象。

  F、物質的變化與人類的生產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人類可以利用物質的變化解決生產生活中的許多問題。

  (2)過程與方法。

  A、通過觀察、推測、實驗設計和驗證獲得結果。

  B、學習通過“假設檢驗”得出結論的科學思維方式,自己設計對比實驗進行驗證。

  C、經歷簡單的對比實驗的設計和實驗過程,培養自行獲取知識的能力。

  D、按規范要求完成實驗。

  E、對觀察研究結果進行簡單整理、分析并概括總結,逐步形成科學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物質的變化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

  B、體驗科學探究的樂趣,保持和發展探究周圍事物的興趣和好奇心。

  C、認識到閱讀、收集更多的相關信息資料,豐富自己的認識,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的必要的。

  D、培養以證據說話的觀念和行為習慣。

  E、體會科學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事物的本質。

  F、體會分辨現象與證據的關系,以證據支持結果的重要性。

  G、懂得確定一種物質的性質,需要有很多的證據。

  H、認識到科學和生活是緊密相連的。

  3、實驗清單:

  (1)觀察物質的變化。

  (2)混合沙和豆子;加熱白糖。

  (3)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檢驗食物中的淀粉;制作神秘的信件。

  (4)小蘇打和白醋混合食鹽;檢驗小蘇打和白醋混合后產生的氣體。

  (5)觀察鐵銹;探索鐵生銹的原因。

  (6)觀察硫酸銅與鐵釘的反應。

  (7)觀察鐵釘生銹的快慢。

  (8)制作飲料。

  (三)“宇宙”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的教學要讓學生在星空下來感知宇宙,在感知的基礎上,在所提供信息的基礎上,進行有關太陽系、一些星座、星系等模型的建構,形成初步的、淺顯的、有系統的對宇宙的認識。在頭腦中形成有一定解釋力的宇宙的體系或結構模型,培養學生對天文的興趣。

  通過這八課的學習,希望學生認識到,宇宙是一個系統,由大小不同的星系構成;組成宇宙的星系或星體都在運動變化,分布在不同的宇宙空間并有不同的特征;宇宙是龐大的,但是可以被人類探索、發現和認識的。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為了增強單元教學的活動性,教科書設計了一些探究性活動,如畫月相、造環形山、日食的模擬實驗、建太陽系的模型、建北斗一七星模型、制作活動星圖等,使學生對宇宙的理解建立在一些豐富多彩的科學探究活動的基礎之上。這是本單元的特色之一。另外,教科書還設計了一些課后的活動,如觀月、觀星、收集資料等,希望這些活動能激發和培養學生學習天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客觀存在的觀察障礙,如天氣、燈光等;二、夜間觀察活動較難組織、開展。這對教師來說是一個挑戰,需要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采用多種方法加以解決。

  第1課:讓學生對月球的基本情況、運動方式以及人類對月球探索的過程有一定的了解,完成一張自己的月球卡的制作。

  第2課:讓學生通過畫月相的活動,了解月相的變化,在對月相進行排列的過程中對月相變化的規律有所認識,并通過模擬活動試著解釋月相變化的原因。最后,讓學生觀察白天的月相,對月相變化的情況進行實踐檢驗。

  第3課:通過一個有趣味的活動一造環形山,讓學生在制作月球環形山模型的過程中,對環形山的成因展開探究。

  每4課:讓學生對有趣的天文現象一日食和月食展開探究,這需要學生運用前面所學的有關日、月、地三天體運動模式的知識,模擬再現日食和月食,從而明白這兩種現象發生的原因。

  第5課:讓學生了解太陽系的構成,并在此基礎上,根據數據表處理數據,并建立太陽系模型。學生將驚奇地發現,所建太陽系模型與有關太陽系示意圖相差甚遠。

  第6課:學生將實際做一個星座模型,從而明白星座實際是遠近不同、彼此沒有聯系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第7課:學生將了解夏季主要星座的特點,并根據制作的星圖去實際觀察天空中的星座。這將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對天文的興趣。

  第8課:學生將了解宇宙的組成、規模、運動變化等,同時了解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成果,人類探索宇宙的過程和所付出的努力。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月球是地球的衛星,月球在運動方式、體積大小、引力大小、表面特征等方面有別于其他星球。

  B、太陽、地球、月球的運動變化導致日食和月食現象。

  C、星座是遠近不同的恒星在天空中形成的視覺構圖。

  D、宇宙是由類似太陽系、銀河系、河外星系等大小不同的天體系統組成的龐大的系統,它在不斷的運動變化。

  E、宇宙是可以被人類認識的,人們通過不斷地改進各種觀測技術發現了越來越多的宇宙奧秘。

  (2)過程與方法。

  A、多渠道收集、整理信息,按照科學探究的要求進行信息交流和討論。

  B、根據已有的現象進行簡單的邏輯推理并做出假設。

  C、初步學習利用模型來解釋自然現象,并對如何建立模型、如何讓模型更具解釋力有所認識。

  D、對模擬實驗中的現象進行細致的觀察,根據現象進行邏輯推理,探究天文現象或事物的成因。

  E、用合理的形式展示自己的觀點或看法。如畫簡圖、示意圖、結構圖或做實物模型。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在討論交流中對信息進行分析比較,對于豐富、修正、完善原有的認識是必要的。

  B、認識到科學是永無止境的探索宇宙是可以被我們認識的。體驗科學實驗的嚴謹、客觀和樂趣,對探究宇宙天文產生較濃厚的興趣。意識到模擬實驗及推測與客觀真實是有一定距離的。

  3、實驗清單:

  (1)制作“月球卡”。

  (2)畫月相;模擬月相變化;觀察一個月的月相變化。

  (3)模擬造“環形山”。

  (4)模擬日食;模擬月食。

  (5)建太陽系模型。

  (6)建星座模型;認識星座。

  (7)制作活動觀星圖。

  (三)“環境和我們”單元:

  1、單元概述:

  本單元試圖從科學的角度指導學生了解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并能夠從身邊的點滴小事做起,開展環境保護行動。

  第1——4課:以學生認識發展的過程為線索,從研究“我家一天的垃圾”開始,認識垃圾的數量、成分,引起學生對垃圾問題的關注,了解垃圾處理的方法。知道可以通過自己的行動減少垃圾和對垃圾進行科學化的處理。期望通過活動,使學生對垃圾帶來的問題和解決這些問題的科學方法有比較全面的了解,把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體現在行動上。

  第5——7課:學生將統計家庭一天的用水量,了解人們日常生活對淡水資源的巨大需求,改變“地球是水的星球,水資源取之不盡”的錯誤觀念,培養節約用水的意識。探索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處理的方法,感受凈水的來之不易。進而實際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了解家鄉水環境存在的問題。

  第8課:了解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人類的活動造成的環境問題,認識人類應該約束自己的行為,減少對環境的破壞進而改善環境。

  2、單元教學目標。

  (1)科學概念。

  A、人們在生活中要產生大量成分復雜的垃圾,垃圾危害環境。

  B、處理垃圾的方法有填埋、焚燒等。

  C、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能有效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但填埋、焚燒的方法還是會影響環境。

  D、減少固體垃圾的科學方法是減少丟棄、重新使用和回收利用。

  E、垃圾分類、分裝便于垃圾回收利用。

  F、人們生活中要用掉大量的水,淡水資源很緊缺。

  G、水污染主要是人類的活動引起的,污水需經過復雜的處理才能使用。

  H、大氣污染、白色污染、物種滅絕速度加快是當前突出的環境問題,人類正著力于采取相應的環境保護行動。

  (2)過程與方法。

  A、調查統計家庭一天的垃圾數量和種類。

  B、做垃圾填埋模擬實驗,經歷設計合理的垃圾填埋場的活動。

  C、研究包裝盒是否過度包裝,設計物品的重新使用。

  D、對垃圾進行分類分裝,參與回收利用活動。

  E、統計、分析、比較家庭一天的生活用水。

  F、做污水凈化實驗,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3)情感態度價值觀

  A、認識到人類活動對環境產生的嚴重影響。

  B、關注垃圾的處理、水污染等環境問題。

  C、培養資源意識,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

  D、樹立改善環境問題的信心。

  E、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3、實驗清單:

  (1)統計一天的垃圾。

  (2)填埋垃圾模擬實驗;設計垃圾填埋場。

  (3)觀察比較商品包裝盒;設計廢舊物品的重新使用。

  (4)垃圾的分類和分裝;做一個堆肥箱。

  (5)統計一天的用水量;制訂節水計劃。

  (6)比較自來水和生活污水;參觀污水處理廠。

  (7)考察家鄉的自然水域。

  (8)查找環境污染的資料。

【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相關文章:

六年級下冊英語工作計劃01-16

六年級數學下冊工作計劃02-24

【精華】六年級下冊工作計劃3篇05-12

六年級下冊班主任工作計劃06-07

六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02-20

六年級下冊班主任工作計劃02-05

六年級語文下冊教學工作計劃01-16

六年級下冊體育教學工作計劃01-13

六年級下冊美術教學工作計劃02-09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日韩乱码久久久久久 | 亚洲日本欧洲欧美视频 | 日本亚洲中文字幕不卡 | 日本日本乱码伦视频在线观 | 婷婷色一二三区波多野衣 | 亚洲色婷婷综合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