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那么什么樣的說課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獨特的民族風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獨特的民族風說課稿 篇1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并分析教材
本課選用了具有濃郁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音樂特點的民歌,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初步對我國少數民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對于他們各自的音樂特色有所認識,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討論今后我們該如何傳播弘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二)、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學習,幫助學生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認識、了解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民歌的風格特征。
2、以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和小組探討的方式,分析民族歌曲的特點,引導學生領略中華民族歌曲的獨特魅力,感受不同于流行歌曲的音樂風格,激發學生對民族音樂的學習興趣
(三)、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欣賞三部音樂作品,通過比較它們的節奏、旋律等音樂要素,認識、理解其民族音樂風格。
2、難點:學生們普遍熱愛音樂,但不了解民族音樂;他們大都喜歡唱歌,但很少唱民歌。難點是如何提高學生對本堂課學習民族歌曲的興趣和熱情。
二、說學情
當下我們的學生都非常喜歡流行音樂,想法似乎很前衛,對傳統的民族音樂有著早已過時的想法,而另一方面,譬如《套馬桿》、《鴻雁》等歌曲的風靡又從側面說明大家對傳統民族音樂元素的陌生感和新奇感。正基于此,通過當下的具有民族風味的流行音樂作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重新感知、審視和認識我們的民歌的真正魅力所在。
三.說教法
1)問題聆聽法:
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我會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有目的的欣賞音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視覺圖象法:
在欣賞樂曲的同時,借助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各種圖片,使學生能體驗到不同的視聽享受,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特色。 3)對比欣賞法:
對三個民族的音樂進行比較,讓學生能更加清晰地了解到各個民族音樂風格上的不同以及音樂特征的不同。
四、說教學流程
(一)課程導入
首先播放歡快熱情的廣場舞神曲《最炫民族風》。 讓學生感受這首歌曲給我們帶來的風情。提起學生的興致
(二)授課步驟
(1)課堂導入部分,播放《青春舞曲》、《青藏高原》、《天堂》三首歌曲的片段,這三首歌曲是分別具有藏族、蒙古族音樂風格的流行音樂,學生欣賞后得到的音樂感受將更直接,更容易理解三個民族的音樂風格,同時也會激發學生接下來學習本課內容中歌曲的興趣與熱情。
(2)播放蒙古族民歌《遼闊的草原》
提問:分析歌曲的情緒、節奏方面有什么特點等方面進行討論。
總結:《遼闊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長調歌曲,長調的旋律舒展悠長,節奏自如,句幅寬大,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歌中用生動的比喻和含蓄的語氣歌頌了草原上的姑娘。
(3)欣賞藏族民歌《宗巴朗松》。
介紹:藏族音樂的分類和特點,藏族音樂可分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三大類型。在本節課藏族民歌選取的是《宗巴朗松》這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傳統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瑪音調。“囊瑪”是以藏語言命名的歌舞類型,在藏語言文字中含有“室內”意思,可見“囊瑪”音樂的特色是在室內演出的,通常是以歌為主,以舞為輔。而且囊瑪曲調具有典雅、節奏舒展的特點。 提問:還有哪些我們所熟悉的歌曲是屬于這種形式的? 回答:如《北京的金山上》、《高原紅》、《青藏高原》等。
(4)欣賞維吾爾族民歌《牡丹汗》。
提問:《牡丹汗》的音樂情緒、演奏樂器是什么?
總結:新疆音樂的特點繼承了古代西域音樂的傳統,融合了中原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的因素,形成了獨特的維吾爾族音樂文化。音樂旋律明朗、活潑、熱情、奔放、舞蹈性極強。本節課中新疆維吾爾民歌《牡丹汗》,是一首愛情歌曲,主要的演奏樂器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民族特色。 (5)課堂總結。
蒙古族長調歌曲的'旋律舒展悠長,節奏自如,句幅寬大,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
藏族音樂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三大類型,本課所學的《宗巴朗松》這是一首傳統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瑪音調,其特色是典雅、節奏舒展;
維吾爾族音樂旋律明朗、活潑、熱情、奔放、舞蹈性極強,感情充沛。
(三)探索與延伸
欣賞具有民族風格的流行歌曲,由韓磊演唱的歌曲《鴻雁》。
提出問題:通過欣賞韓磊的歌曲,思考現在的民族歌曲是否有新的變化?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我們發現不同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特點的形成與其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社會生活與民族性格相關。通過欣賞上述歌曲,我們可以發現,這些歌曲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民族歌曲,更多的融合了多個民族的音樂特色在其中。同樣,很多傳統意義漢族歌曲了,也吸收了少數民族的文化基因,各個民族的藝術文化相互觸碰、交融、升華。也正是這種相互的融合,才使得我們現在的藝術多姿多彩,才能不斷的繁榮。
課堂小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我們不僅了解了蒙、維、藏民族的音樂特色,更主要的是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中華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也正是這種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懷,才使得我們的民族的文化豐富多彩,也是基于此,作為炎黃子孫,更應該更好的學習好各個民族的文化,了解中華文明的真正的內涵和魅力,更好的為為弘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和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自己的努力與貢獻。
課后反思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基本上達到了課程的要求,使學生認識、了解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民歌的風格特征,對他們領略中華民族歌曲的獨特魅力,理解不同于流行歌曲的音樂風格有所幫助。但是在這節課中依然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對探索與延伸部分的處理還沒有能達到新的突破。同時,在課堂氛圍的掌控方面不是很理想,對如何調動學生參與和學習民族歌曲的積極性方面還有待探索和加強。
獨特的民族風說課稿 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全一冊)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本課將主要欣賞學習內蒙古民歌《遼闊的草原》西藏民歌《宗巴朗松》和新疆民歌《牡丹汗》以及講授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的民歌特征。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的教學目標為以下兩點)
2.教學目標:
①欣賞幾首代表性的民歌,引導學生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認識、理解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民歌的風格特征。
②認識“長調”、“囊瑪”、“愛情歌曲”等民歌體裁。從旋律、節奏特點等方面對三個民族的音樂進行比較。
(為了更好的完成以上目標,我的教學重點、難點為:)
3.教學重點、難點:
通過聆聽這三首民歌,對比欣賞,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從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進行比較,認識三個民族的音樂特征。
二、說教法說學法
高中的學生,知識結構完整、有一定的藝術修養。我選用的教法是參與互動式教法,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創設具體、生動的畫面,達到視覺聽覺的高度結合。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將采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下面說一下我的教學過程)
三、說教學過程
①導入部分:首先我將播放刀郎的《敖包相會》、韓紅的《天路》、王洛賓的《掀起你的蓋頭來》這三首歌曲的片段,配合三個民族的風景圖片導入,營造氛圍,從而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引起他們的興趣。
②之后我將全班同學分成三組,分別代表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讓他們對本民族的地理、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方面進行討論。然后選出一位代表為大家講解。
③下面欣賞蒙古族民歌《遼闊的草原》,完整聆聽后。我將提問:這首歌曲在旋律和節奏上有什么特點?這是屬于“長調”歌曲還是“短調”歌曲?同學們分小組討論后,我來總結《遼闊的草原》是一首蒙古族長調歌曲。①長調的旋律舒展悠長,節奏自如,句幅寬大,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
④之后老師帶你們欣賞一首由才旦卓瑪老師演唱的西藏民歌《宗巴朗松》。聽后我將提問:同學們對西藏歌曲了解多少?給同學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下面我將介紹西藏民歌的特征:西藏被稱為歌舞之鄉,②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藏族音樂可分為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三大類,《宗巴朗松》屬于民間音樂的歌舞音樂,具有典型的囊瑪音調。 囊瑪曲調典雅,節奏舒展,與急速熱烈的舞曲形成強烈的對比。下面來請同學們列舉知道的藏族歌曲:如《唱支山歌給黨聽》、《北京的金山上》,《高原紅》、《青藏高原》等。
⑤接下來欣賞維吾爾族民歌《牡丹汗》。讓學生邊聽邊思考問題:該曲的音樂情緒是怎樣的?是用什么樂器演奏的?學生回答,我來總結:該曲是一首描寫愛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樂器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詞寓意深刻 。
⑥最后再次聆聽《遼闊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通過對比欣賞,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征。我來引導學生從旋律、節奏等音樂要素進行比較,認識三個民族的音樂特征。
四、拓展
③聆聽歌曲《嘎達梅林》,判斷它是屬于長調還是短調。
五、總結
通過欣賞《遼闊的草原》、《宗巴朗松》、《牡丹汗》三首民歌,可以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為學生終身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謝謝評委,說課完畢
獨特的民族風說課稿 篇3
各位專家、評委、老師:
你們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選自人民音樂出版社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二單元腔調情韻——多彩的民歌,第三節獨特的民族風。
一、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并分析教材本課選用了具有濃郁中國邊疆少數民族音樂特點的民歌,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初步對我國少數民族(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的風土人情有所了解,對于他們各自的音樂特色有所掌握,通過本堂課的學習,討論今后我們該如何傳播弘揚民族民間音樂文化。
蒙古族音樂的風格,是其人民長期的居住地區特點、經濟形態、文化交流,尤其是草原游牧的生活方式等因素決定的。蒙古族民歌的體裁眾多,其中以“長調”、 “短調”最具代表性。長調的旋律舒展悠長,節奏自由,句幅寬大,富有濃郁的草原氣息。本課選取了蒙古族長調歌曲《遼闊的草原》歌中用生動的比喻和含蓄的語氣歌頌了,草原上的姑娘。
藏族音樂可分民間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三大類。民間音樂中又分民歌、歌舞音樂、說唱音樂、戲曲音樂和器樂五類。在本節課藏族民歌選取的是《宗巴朗松》這是一首流行于西藏的一首傳統的歌舞曲,具有典型的囊瑪音調。
新疆音樂的特點繼承了古代西域音樂的傳統,融合了中原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的因素,形成了獨特的維吾爾族音樂文化。音樂旋律明朗、活潑、熱情、奔放、舞蹈性極強。本節課中新疆維吾爾民歌選取的是《牡丹汗》,雖是一首愛情歌曲,但其中蘊含著深刻的哲理,氣勢宏大,各區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具有濃郁的維吾爾民族特色。
(二)、教學目標:
1、情感態度價值觀:欣賞幾首學生熟悉的有代表性的民歌,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認識、理解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民歌的風格特征。
2、知識與技能:認識“長調”、“囊瑪”、“愛情歌曲”等民歌體裁。
3、過程和方法:把學生分成三組分別代表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各組對自己收集到的本民族的地理、風土人情、文化傳統等方面進行分析,進而對民族音樂產生、發展做適當的探究。
(三)、教學重點、難點:欣賞三部音樂作品,感受體驗其音樂情緒。通過比較它們的節奏、旋律等音樂要素,認識、理解其民族風格。
(四)、教具準備播放音樂的設備:多媒體課件、多媒體教室的有關裝置等。
二、說教法
1)問題聆聽法:在欣賞音樂的同時,我會提出一些相關的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有目的欣賞音樂,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和進一步學習的興趣。
2)視覺圖象法:在樂曲欣賞的同時,借助少數民族風土人情的各種圖片,學生能體驗到不同的視聽享受,避免枯燥的說教形式,使本來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形象化,有利于學生理解和分析樂曲的不同變化。
3)對比欣賞法:三個民族的音樂進行比較,學生能更加的清晰地了解到各個民族音樂的風格上的不同以及音樂特征的`不同。
三、說學法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怎么才能讓學生能主動積極地學習,對本節課產生興趣呢?在課前,布置學生收集資料,有關三個民族的風土人情,地理地貌的圖片,影音文件等等,使學生親身體驗,課上的相互交流,驗證結論,進一步加深各個少數民族音樂的認識。
四、說教學流程
一、課程導入一首歡快熱情的《最炫民族風》把我們帶到今天的課堂上。
感受這首歌曲給我們帶來的風情。這首歌曲的名字叫?《最炫民族風》 。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少數民族音樂更是光彩奪目,接下來我們聽幾首大家都很熟悉的歌曲說說都是哪個民族的歌曲。播放歌曲片段《青春舞曲》《青藏高原》《天堂》 。
讓部分通俗音樂走進課堂,貼近時代,引起學生的共鳴。民歌有如璀璨的明珠,閃耀著奪目的光彩,是中華民族文化寶庫中不可缺少的寶貴財富。每個民族由于地理環境、社會生活、語言文化、風俗習慣等存在著差異,因此,我國少數民族的歌舞音樂也各有特點。這種獨特的風格是怎么樣形成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領略獨特的民族風。
二、新課內容
1、三個民族民俗的特點、同學們,你們還了解這三個民族的那些風俗特點呢?接下來把學生分成新疆,西藏,內蒙三個組:(課前已布置各組收集各自的有關民族風情的資料)。
下面跟著導游一起去祖國的邊疆感受那里的民族風吧!當音樂畫面切換到哪個民族地區,哪個組的導游就要根據花畫面現場介紹那里的民族風情。
邊聽音樂,邊欣賞畫面:走進內蒙,走進新疆,走進西藏可真是:“望北方,牛羊如同珍珠,撒落在美麗的呼倫貝爾大草原上;遠望西北,天山下的葡萄在歡快的琴聲中,閃爍著璀璨的光芒;仰望西方,雄鷹在圣潔的珠穆朗瑪峰上,自由的翱翔。”
這個環節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邊聆聽《遼闊的草原》《總巴朗松》《牡丹汗》三首具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風格音樂的過程中,邊欣賞各種有關這些少數民族人文景色的畫面,介紹它們的風土人情,類似于導游給旅客們介紹風景名勝,這種方式為學生營造了一種音樂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參與熱情,使學生能更好地了解各民族音樂文化的淵源和基礎。老師的課件的資源畢竟有限,欣賞完讓學生再補充畫面的所沒看到的三個民族的一些特色風情。有效地利用學生課前搜集的資源,讓更多的學生主動參與課堂。
2、三個民族民歌的風韻、說了這么多有關三個民族的特點。今天,老師和大家一起從音樂的角度去領略這三個民族民歌的獨特風韻。剛才欣賞時候你們注意到所配的音樂作品了嗎?這就是今天我們要欣賞的三部作品《遼闊的草原》《總巴朗松》《牡丹汗》:、再次播放,提出問題,歌曲情緒,節奏以及所用樂器各有什么特點。運用帶問題欣賞音樂的方法,即可培養學生正確聆聽音樂的好習慣,又可讓學生做到有目的的參與音樂活動。請學生回答問題出示課件
3、三個民族民歌的體裁、那么這三首作品的民歌體裁又屬于哪類呢?介紹民歌體裁:長調
(1)介紹蒙古族“長調”
長調:長調民歌特點,曲調悠長,起伏較大,節拍自由,節奏寬廣,音樂具有遼闊豪放的草原氣息。這種地域所展示的天然獨特品質,以及游牧生產勞動給牧人帶來的相對個人自由,早就了蒙古民族豪放豁達、熱情開朗的性格,這也是長調民歌之所以富有深沉、粗獷率真風格及自由氣息的原因。20xx年蒙古族的長調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短調:欣賞《嘎達梅林》,這是一首流傳很廣的蒙古族長篇敘事歌,也是一首英雄的贊歌,表達了草原人民對英雄的熱情謳歌和無比崇敬之情。通過長調民歌和短調民歌的對比讓學生自己總結短調的特點。結構較緊湊,節奏整齊,句副較窄,字多腔少,敘述性特點。
(2)介紹囊瑪音調特點
西藏被稱為歌舞之鄉,藏族人民創造了燦爛的民族文化,藏族音樂可分為民間囊瑪愛情歌曲音樂、宗教音樂和宮廷音樂三大類,《宗巴朗松》屬于民間音樂的歌舞音樂。 “囊瑪”歌舞音樂特點:藏族的傳統歌舞,歌曲的旋律節奏舒展、優美典雅,表演者邊唱邊做簡單的禮讓、鞠躬動作。
(3)介紹愛情歌曲
維吾爾族民歌《牡丹汗》,是一首描寫愛情的歌曲;主要的演奏樂器是冬不拉和手鼓;歌曲的旋律明朗、奔放、感情充沛,歌詞寓意深刻。
5、探討與思考:
不同民族音樂的不同風格特點的形成與哪些因素有關?
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語言文化與風俗習慣
社會生活與民族性格
6、課堂小結俄國作家居伊說過:民歌中表現出整個民族的創造力量。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只有繼承和發揚具有我們民族特色的音樂文化,中華民族才會永遠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希望同學能在平時生活中多多關注我國的民族民間音樂的發展,為弘揚我們中國的傳統民族民間音樂文化作貢獻。
五、教學反思
音樂作為人類的一種精神食糧,人們之所以需要它,是因為它能夠給人愉悅,能使人在精神上產生美感。因此,一節成功的音樂欣賞課是讓學生保持一份良好的心情,使學生充分感覺到音樂的愉悅。那么如何讓學生體驗到音樂中的美呢?
一,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做學習的主人在教學中,教者認為當學生處于愉悅狀態的時候,最有利于形成優勢興奮中心,使學習是一種艱苦勞動披上一層樂于主動接受的色彩,這種變“苦學”為“樂學”的狀況最適于在音樂教學中體現。音樂教學方法的趣味化和游戲化,不僅給學生帶來極大的樂趣,而且會使他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享受音樂,用音樂美化人生,是音樂教學的目的和歸屬。
二,走近學生,讓民族音樂欣賞成為學生欣賞音樂的重要內容我們的學生都非常喜歡流行音樂,想法似乎很前衛,對傳統的民族音樂有著早已過時的想法,因此,這部分內容的教學,首先要站在學生的視角,創設民族音樂豐富新鮮的氛圍,民族音樂同樣隨著時代的變化在發展著,學生充分感受到現代科技在民族音樂中的運用,通過欣賞民族音樂流行演唱形式,引導學生學會客觀地辨別鑒賞不同類型的民族音樂。
【獨特的民族風說課稿】相關文章:
民族說課稿范文06-22
《風娃娃》說課稿01-16
風娃娃說課稿02-19
風來了說課稿01-07
《風娃娃》說課稿8篇01-16
獨特的我作文06-04
獨特的美味作文10-23
獨特的你作文09-24
獨特的體驗作文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