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中學化學說課稿
中學化學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11-20 04:09:10
  • 相關推薦
中學化學說課稿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中學化學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中學化學說課稿1

  尊重的各位領導,老師們,大家好。我來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說課的標題是九年化學人教版第三單位《水的凈化》,我將從說教材、說教學要領、說學法引導、說教學流程,教學反思,計劃理念幾個方面談談我對本節課的教學計劃。

  一、說教材

  《水的凈化》是9年級化學第三單位課題3的內容,這個課題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沒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擺設也是為了切合新課程與門生生活貼近,強調可連續生長的目的。此中強調了一個初中的根本實行操縱——過濾,也提及了蒸餾裝置的組裝與實行。

  課文分三部門:

  第一部門:解說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來水廠凈水歷程;

  第二部門:通過實行探究教學過濾的操縱步調與細致事變

  第三部分:硬水與軟水的區別以及如何將硬水變軟的方法(蒸餾)。

  鑒于我對教材的理解,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純水與自然水,硬水與軟水的區別;認識吸附,沉淀,過濾與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

  2、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會做過濾的實驗。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認識到水資源的寶貴,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

  目標重點:硬水與軟水的區別,過濾與蒸餾等凈化水的方法

  目標難點:吸附和過濾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學目標作綱領,還要有好的教學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三、說教學方法

  通過課件演示,討論總結,結合實驗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實踐。

  四、說教學流程

  (一)教學引入

  1、從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純凈水、湖水、自來水的區別

  3、講解自來水廠的凈水過程。

  (二)凈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雜質的方法

  1)、靜置沉淀

  2)、吸附沉淀

  3)、過濾

  實驗探究:

  1)除可溶性雜質的`方法

  2)如何區別硬水與軟水

  3)演示實驗---蒸餾

  (三)練習鞏固

  想一想:有一種含有碎菜葉、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鈉(可溶),還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復雜,此處為了便于討論,已將其成分作了“簡化”),將其經去渣、去臭處理后可轉化為廁所的清洗用水。問:

  (l)采取何種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葉、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質,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說一說:某山區在梅雨季節會出現山洪暴發,給山區人民的生活用水帶來困難,請你運用已有的化學知識和必備的化學藥品,幫助山區人民設計一個合理的方案,以獲得清潔衛生的飲用水。

  (四)課后作業

  獨立完成本課后習題

  (五)課后動手

  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易凈水器。

  五、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教學的設計,我深刻體會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這一藝術創作的理念,并把它運用到了化學課堂設計中,引導學生從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經驗,獲得真知,然后將得到的東西再靈活地運用到生活中去,展現了科學研究與發現的真實過程,實現了“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這一要求。

  本節課由于實行探究的內容較多、討論整理的關鍵偏多,以是課堂節拍的調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師在課堂上機動地處置處罰和掌握,以便順遂完成教學使命。

  六、教學理念:

  本節課為門生落實了技能目的,強化了歷程與方法,點撥了情緒態度與代價觀,以是本節課表現了如許幾個教學理念:

  ⑴本節課內容比例多,化繁為簡,創建了新的教學體系。

  ⑵新課標的三維目的只有先輩的教學理念才氣支持,本節課便是對這種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強調科學探究的科學性,體驗探究的快樂、提倡門生自主互助的學習方法。

  以上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請列位向導老師賜與品評指正,謝謝。

中學化學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題處于初中化學第四單元第一課題,包括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重點介紹原子的構成,同時介紹了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然后又形象的介紹了原子的大小,以及原子中各部分的大小和運動情況。第二部分介紹相對原子質量,由于原子的質量太小,書寫和使用都很不方便,于是采用相對原子質量來表示原子的質量。教材還通過介紹張青蓮教授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實際,為了切實突出重點,體現全面性,綜合性和發展性。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①了解原子是由質子、中子和電子構成的。

  ②初步了解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并會查相對原子質量表。

  ③逐步提高抽象思維的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①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圖、表等資料,借助多媒體等教學手段,初步學會運用類比、想象、歸納、概括等方法獲取信息并進行加工。

  ②在分析原子結構時,鼓勵主動與他人進行交流和討論,清楚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逐步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①對學生進行物質可分性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教育。

  ②結合張青蓮教授的卓越貢獻資料,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3、教學重、難點

  根據本課題的內容和地位,我確定本課題的重點是原子的構成和相對原子質量。難點是原子不顯電性的原因和相對原子量概念的形成。

  二、教法分析

  鑒于本單元知識比較抽象,理論性較強,涉及的實驗較少,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探究討論法、情景教學法、分析比較法與指導學生閱讀、組織學生討論相結合來進行教學。

  三、學法指導

  在教師引導和幫助下,學生通過開展閱讀、討論、推理、交流、總結等活動,逐步形成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科學學習方法。

  四、教學過程

  根據微觀知識的特點和學生認識過程中易出現的問題,我的教學過程主要通過閱讀化學史實資料、多彩的原子構成圖片、生動的比喻、多種活動形式以及內容活潑的教學課件設計,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牢固記憶。具體教學分以下幾個階段設計:

  (一)創設情境,溫習舊知

  為了激發學生的興趣,我以展示水分解的示意圖開頭,讓學生回憶前面學過的分子,原子的概念,以及化學變化的實質。用這樣的設計去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點燃學生智慧的火花。

  (二)提出猜想,引入新課

  由化學變化的實質,提出以下猜想,原子是化學變化中的最小粒子,那么它是否就是構成物質的最小粒子呢?有關未知世界的問題,能夠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和求知欲。

  (三)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第一部分教學——原子的構成

  1、學生自學后討論:

  ⑴原子是一個實心球體嗎?

  ⑵原子核還能再分嗎?如果能再分,它又是由什么粒子構成的呢?這些粒子有區別嗎?

  ⑶原子核帶電嗎?電子帶電嗎?整個原子顯電性嗎?為什么?設計這樣的三個問題,引導學生開始探究原子的結構,初步教會學生怎樣探討,從哪些方面探討。

  1、趁學生的求知欲望高漲,展示動畫,讓學生直觀地認識原子的構成。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原子已經很小了,其中的原子核更小,就象書中比喻,原子如果是一個大的體育場,那么原子核就是里面的一只螞蟻,電子就在這個相對廣闊的區域內運動。在這里老師要強調,原子核并不是一剖為二,一半是質子,一半是中子,并且在不同的原子中,質子、中子本身都一樣,區別在于,不同中所含的質子、中子數目不同。

  2、學生通過自學和動畫直觀的認識,回答以上三個問題。老師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得出以下結論:

  原子一般都是由質子、中子、核外電子構成,但有一種氫原子中只有一個質子和一個核外電子,沒有中子,即并不是所有原子里都有中子。

  3.核電荷數=質子數=核外電子數(但不一定等于中子數)由于質子數等于核外電子數,正電荷總數等于負電荷總數,所以整個原子不顯電性。

  4、介紹一些原子方面的科學家的資料。通過這些資料,可以讓學生了解原子結構的演變歷史;還可以通過修正各種觀點使剛學過的知識得以應用和鞏固升華,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并且還可以通過各位科學家的成就,了解科學的發展是在不斷修正和補充中進行的`,對學生進行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

  第二部分教學——相對原子質量

  1、展示一些原子的質量,學生觀看展示后,發現原子有質量,只是很小。這樣用具體的數據直觀地告訴學生原子的質量到底有多小。然后提出問題:

  1)、原子的質量如此小,無論書寫、記憶、還是使用都極不方便。原子的質量又該怎樣衡量呢?

  2)、什么叫相對原子質量?它是如何來表示原子的質量的?

  帶著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閱讀教材,得出相對原子質量的概念和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相對的概念。

  2、提問:相對原子質量和實際質量的區別在哪里?學生討論后回答:相對質量是一個倍數關系,單位是一;實際質量是稱量出來的真實質量,單位是千克。這樣由學生自己找出區別,對相對原子質量的理解會更深刻。

  3、出示構成原子的各種粒子的質量,讓學生觀察后得出結論:跟質子、中子相比,電子質量很小,通常忽略不計,原子的質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出示部分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和質子數、中子數,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培養學生分析、比較的能力。

  (四)鞏固練習、拓展思維

  1、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

  A.是原子的實際質量

  B.可以用千克作單位

  C.沒有單位

  D.是原子間質量之比,單位為

  1,一般不寫利用此題討論歸納對比相對原子質量與原子質量的區別和聯系。

  2、已知碳原子質量為1.993×10-26kg、氧原子質量為2.657×10-26kg、鐵原子質量為9.288×10-26kg,試計算氧原子、鐵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

  通過對比,得出相對原子質量數字比較簡單,便于書寫、記憶和計算,從而得出引入相對原子質量的意義。

  3、相對原子質量可以從書中P154的附錄Ⅱ查到,查閱如下幾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磷、鋁、氮、碳、鈉、硫、鎂、鈣。

  借此題讓學生學會查閱相對原子質量表;說明現已發現一百多種元素的相對原子質量,精確的相對原子質量有效數字可高達八位,一般的化學計算多采用它的近似值(整數或1位小數)。

  (五)分享收獲,強化思想

  1、這節課你學到了哪些知識?

  2、通過這節課,你在學習方法和思想上有哪些收獲?

  3、借助資料,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組織學生閱讀教材P69張青蓮教授的資料,交流讀后感。

  4、課后作業。

  五、教學反思

  在這節課題的教學設計中,我本著面向全體學生,讓學生全面發展、主動發展這一素質教育的要求,并把它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始終以探索者的角色出現,使教學過程成為一個再發現、再創造的認識過程,把所學知識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我將不斷努力,創設自己的教學特色。

中學化學說課稿3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新課程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人教版)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并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化學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設計這節課:

  一、說教材

  1.內容和地位

  本節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里面,教材只著重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里面也處于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系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性質與乙醇性質又有不同之處,本節內容安排在此還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學生關注化學與環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境的相互影響。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

  本節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構知識體系,在該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基相連)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該節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通過創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三、說學法

  圍繞本節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類比類推,以舊促新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情景一】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藥皂、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的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老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情景二】初識苯酚

  【探究實驗一】物理性質

  學生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并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味和溶解性。

  (3)、產生疑問: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還提到了“色澤變紅”、“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那么,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么?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說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學性質?

  【情景三】結構特點

  結構分析:觀察分子模型,類比醇、酚、酸中羥基的性質

  【情景四】極弱酸性

  【探究實驗二】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學生觀察到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后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劑,溶液會變紅,那么,苯酚溶液也顯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現象呢?通過演示實驗,發現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的水溶液為什么不能是石蕊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自然的過渡到二氧化碳與苯酚鈉的反應,指導學生動口向苯酚鈉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時學生既興奮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樣設計既是課堂生動活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學生對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已經完全掌握。

  【情景五】三元取代

  【探究實驗三】取代反應

  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乙醇和苯酚同樣含有羥基,但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這說明什么問題?點撥學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結構上分析,并展示他們的分子結構以幫助理解,得出是苯環對羥基的影響,使羥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這同時也更進步加深化學環境對官能團性質的影響,突破了難點。繼續設疑,那羥基對苯基是否也有影響?

  聯系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生什么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么,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并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于羥基對苯環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上羥基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難點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境有影響的理解。

  【情景六】顯色、氧化

  回顧情景一,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這兩點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也就緊扣這節課的重點,以下就圍繞這兩點來展開,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的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那就可能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因此,在這個猜想下,我做演示實驗一,很快同學們觀察到苯酚液變紅了,該實驗證明了苯酚確實因與氧氣反應變紅,學生們推斷出苯酚具有還原性,接著我就追問:既然苯酚具有還原性,那么,除了能與典型氧化劑氧氣反應外,還能否與其他氧化劑反應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我們學過的氧化劑,從學生羅列的氧化劑中我選擇了兩種:溴水和三氯化鐵,這樣的教學設計使溴水與三氯化鐵在本節的出現顯得很自然,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用途

  【情景七】苯酚用途

  五、總結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最后用一道習題來運用本節課的知識。

  六、反饋練習:

  (1)苯酚與濃硝酸反應可生成一種烈性炸藥,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選擇合適的試劑和儀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課外探究

  設計實驗證明葡萄和葡萄飲料中含有酚類物質。通過這個生活小常識和一個課后實驗,加強學生對酚類物質的辯證的認識。

  八、說板書

  (一)、物理性質: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

  2、常溫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二)、分子結構:

  (三)、化學性質:

  1、極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4、易被氧化:

  (四)、用途:

中學化學說課稿4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

  本節內容選自全日制高級中學化學課本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物質結構元素周期律)第二節。主要內容包括:原子序數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以及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并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內容屬基礎理論知識范疇,不僅是本書的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重點。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它不僅對學過的堿金屬‘鹵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規律性的總結,也為即將學習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學習奠定了理論知識基礎。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同學們才真正打開了運用基礎理論知識系統性的學習元素及其性質的科學大門。

  3教材目標

  (一)知識目標:(1).使學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元素主要化合價與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2).認識元素性質的周期性變化,是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結果,從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3).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情感目標:熱愛、理解對規律探討的科學家

  (二)能力目標:進行科學研究方法的教育觀點教育:量變引起質變。通過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運用,初步培養學生抽象歸納以及演繹推理能力;在學習中提高自學能力和閱讀能力

  (三)德育目標:結合元素周期律的學習,使學生樹立由量變到質變以及“客觀事物本來是相互聯系的和具有內部規律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從周期律的導出,培養學生學習自然科學的興趣以及探求知識、不斷進取的優良品質。

  4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重點:核外電子排布與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難點: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

  二.教學方法:

  1方法:誘思探究法──通過自學、討論、對比、實驗、設疑等方式誘導學生思考、觀察、分析、歸納、推理、探究。采用探索發現和遷移類比。思考討論,分析講解,探索規律,總結歸納,理解實質。結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學生初步掌握從大量的事實和數據中分析總結規律、透過現象看本質、宏觀與微觀相互轉化等科學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儀、膠片。

  實驗用品:試管、酒精燈、膠頭滴管、鎂帶、砂布、鋁片、蒸餾水、酚酞試液、1mol/L鹽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養皿

  三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基礎理論知識的特點,需要掌握的知識內容較多,且較為抽象,理論性‘聯系性較強。知識點之間環環相扣,學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引導,使學生能條理清晰,有邏輯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節課所使用的資料及實驗等比較多。本節課因為有演示實驗,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實驗,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講授此課并不會顯得十分枯燥,但本節內容的目的是在實驗驗證的基礎上來幫助學生鞏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實質的。若教師引導不好,往往易使實驗起到喧賓奪主的作用。因此,教師在講授本節內容時,一定要注意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讓其既動手練習,又動腦思考,從而激活他們的思維,使其認識上升到認知的高度,并鍛煉他們的抽象思維推理能力。因此,教師應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與無意注意,正確引導學生。指導他們刪繁就簡,學會舉一反三,更輕松有效的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原子序數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學習;運用生動的比喻-時鐘記時引出周期性的概念:這種周而復始、循環往復的現象,就稱為周期性。原子序數的學習則通過學習自學,歸納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原子半徑、主要化合價的學習。通過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觀材料引導學生依次思考.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

  (1)元素原子核外電子排布

  (2)原子半徑;

  (3)最高正價和負價;呈現怎樣規律性的變化?請學生總結并得出結論,教師予以糾正和補充。最后小結得出:隨著原子序數的遞增,元素原子的電子排布、原子半徑和化合價均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

  3.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的周期性變化。以及了解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等幾個部分。

  (1)通過復習堿金屬元素與鹵素,引導學生回憶并得到元素金屬性、非金屬性強弱的判斷依據。

  (2)演示實驗A組鈉、鎂與水的反應。實驗B組鎂、鋁與鹽酸的`反應鎂鋁6mol/L鹽酸學生做實驗。根據判斷依據得出結論金屬活動性順序:Na>Mg>Al再推廣展開到橫行縱列行與行之間,最終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元素非金屬性則通過對表5-8的分析,通過學生與教師的共同探討,得出結論元素的金屬性也隨原子序數的遞增而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

  (3)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的學習,通過概念的類比引出兩性氧化物和兩性氫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堿性氧化物的概念類比引出。

  4.思考元素周期律的實質并小結。得出結論元素性質隨原子序數的遞增呈現出周期性的變化。這個規律叫元素周期律。是核外電子排布周期性變化的必然結果。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實質。

  五學生學習方法:

  觀察法,分析法,推理歸納法。

  六反饋練習(投影)

中學化學說課稿5

  教學目標

  1.探究硝酸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酸性、強氧化性、不穩定性)。

  2.通過學生實驗手段,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觀察能力、分析能力。

  3.在濃硝酸和稀硝酸的對比學習中,滲透“量變和質變”的辨證規律。

  4.通過介紹化學家的故事,使學生樹立熱愛科學。尊重科學的品質,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硝酸的不穩定性和強氧化性

  教學難點

  硝酸的強氧化性

  教學過程

  [故事導入]玻爾巧藏諾貝爾金獎章

  丹麥有位叫玻爾的科學家,37歲時他獲得了1922年的諾貝爾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玻爾被迫離開即將被德軍占領的祖國,為了表示他一定要返回祖國的決心,他決定將諾貝爾獎章留在實驗室。玻爾把金獎章溶解在盛有王水試劑瓶里。后來,納粹分子竄入玻爾實驗室,那個試劑瓶就在他們的眼皮底下,他們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后,玻爾從王水中把金還原出來,并重新鑄成獎章。而玻爾配制王水的主要組成之一是“硝酸”。

  一、硝酸的強氧化性

  [設疑]硝酸有酸性,能否與金屬反應放出氫氣?

  [演示]濃硝酸與Cu反應

  [講解]從實驗現象“紅棕色氣體生成”判斷生成物中是N02而非H2進一步從氧化還原反應說明反應的本質是+5價的氮得電子能力比H+1強。

  [學生實驗]比較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

  [記錄并討論]

  反應現象

  產物

  濃硝酸+Cu

  1.Cu片:有大量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綠色

  3.氣體顏色: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劇烈

  5.觸摸容器外壁:很熱

  Cu(NO3)2、NO2和H20

  稀硝酸+Cu

  1.Cu片:有氣泡產生

  2.溶液顏色:無色變為藍色

  3.氣體顏色:無色

  (打開止水夾后)無色變為紅棕色

  4.反應劇烈程度:緩慢

  5.觸摸容器外壁:溫熱

  Cu(NO3)2、NO和H20

  1.與金屬反應:

  Cu+4HN03(濃)=Cu(NO3)2+ 2NO2↑+2H20

  3Cu+8HN03(稀)3Cu(NO3)2+ 2NO↑+ 4H20

  [講述]除金、鉑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能與所有金屬反應;當濃硝酸與濃鹽酸按體積比為1:3混合時,就配制成玻爾的'“王水”溶液,王水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可以溶解金。鉑等不溶于硝酸的金屬。

  [設問]比較濃硫酸的性質,濃硝酸能否與非金屬反應?

  [練習]與非金屬反應:C+HNO3(濃)S+HNO3(濃)P+HNO3(濃)

  2.與非金屬反應:

  C+4HNO3(濃)=CO2↑+4NO2↑+2H2O

  S+6HNO3(濃)=H2SO4+6NO2↑+2H2O

  P+5HNO3(濃)=H3PO4↑+5NO2↑+H2O

  [提問]硝酸與哪些金屬及非金屬反應?產物是什么?硝酸濃度與還原產物有什么關系?

  [小結]反應規律:

  ①除Au、Pt等少數金屬外,硝酸幾乎可能氧化所有的金屬。

  ②常溫下Fe、Al等金屬在濃HNO3中發生“純化”。

  ③硝酸越濃,其氧化性越強。如稀HNO3可使石蕊試變紅,而濃HNO3可使石蕊試液先變紅后褪色。

  ④一般來說,活潑金屬與HNO3反應不生成H2,濃HNO3的還原產物為NO2,稀HNO3的還原產物為NO。活潑金屬與極稀HNO3反應時,還原產物復雜,可為NO、N2O、NH4NO3等。

  ⑤非金屬單質可被HNO3氧化為最高價氧化物或其含氧酸。

  ⑥王水(濃HNO3和濃HCl按體積比1:3配制)具有更強的氧化性,能溶解Au、Pt。

  [強調]反應物或條件不同,硝酸產物發生變化:NO2、HNO2、NO、N2O、N2、NH3 。

  如:4Zn+10HNO3=4Zn(NO3)2+N20+5H2O

  注意:4Zn+10HNO3(稀)=4Zn(NO3)2+N20+5H2O

  [設疑]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是否也劇烈?

  [學生實驗]濃硝酸十鋁片

  [講解]鈍化原理: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表面被氧化為牢固的氧化物薄膜,阻止酸與內層金屬進一步反應。

  3.鐵、鋁與冷的濃硫酸或濃硝酸常溫下發生鈍化。

  [提問]濃硝酸的運輸和貯存可用何種物質制的容器?

  [展示]一瓶呈黃色的濃硝酸,問為什么呈黃色?

  4.不穩定性

  4HN03 == 2H20+ 4NO2↑+02↑

  [提問]硝酸應如何貯存?

  [設疑]有人認為,“比較濃硝酸和稀硝酸的還原產物的化合價,濃HN03中的氮從+5降為+4而稀HN03,中的氮從+5價降為+2,從化合價變化可以判斷稀硝酸的氧化性比濃硝酸強。”這種看法是否正確?為什么?

  [提示]從濃硝酸、稀硝酸分別與Cu反應的反應條件。劇烈程度分析。

  [講述]硝酸用途:硝酸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炸藥、染料、塑料、硝酸鹽等;在實驗室里,它是一種重要的化學試劑。06-23

中學化學說課稿6

  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過程,就是不斷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任何發明、創造,都是以提出問題為起點的。所以,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非常重要,而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關鍵在于我們教師的教學設計。下面,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的看法和做法。

  一、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培養質疑能力

  1、選擇最佳質疑點提問,教給學生發現問題的方法。“給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在教學中要教給學生如何選擇質疑點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具體如下:

  (1)教學生在概念的關鍵字、詞上提問。化學概念是對化學事物一般、本質特征的明確規定,其定義有著比較嚴密的表達,在用字、詞上十分考究,抓住概念中關鍵的字、詞,認真推敲,對整個概念的理解就會全面而深入。例如,人教版化學必修1“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叫做電解質”。此概念的關鍵字、詞有“或”、“導電”、“化合物”,我在上課時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能導電的化合物是電解質嗎?不能導電的化合物就不是電解質嗎?”“能導電的物質都是電解質嗎?電解質都能導電嗎?”“氯化鈉溶液能導電,所以氯化鈉溶液是電解質。這種說法正確嗎?”這樣不僅使學生理解了概念,而且學會在學習概念時抓住關鍵字、詞提問去深入理解概念。

  (2)引導學生在矛盾處提問。例如,在基本實驗操作中有一項“用膠頭滴管向試管中滴加試劑”,正確的操作是“膠頭滴管垂直懸于試管口滴加,不可伸入試管內滴加”,但在制取氫氧化亞鐵時要求“膠頭滴管伸入試管內液面下滴加”,前后顯然矛盾,引導學生提問“膠頭滴管為什么要伸入試管內液面下滴加?”

  (3)教學生在新舊知識的對比上提問。事物總是相聯系的,把一組相似的,或有聯系的事物放在一起比較,使學生容易理解,避免混淆。例如,我在上二氧化硅時就引導學生“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硅在性質上有何異同?為什么?”這樣有意識地訓練,以后學到相似的知識點時學生自己也會有意識的進行比較提問。(4)教學生在實驗現象上提問。例如,在做實驗鈉與水反應時我問“金屬鈉為什么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并四處迅速游動、發出嘶嘶響聲?為什么反應后的溶液滴加酚酞溶液后變紅?”這樣把學生從對詭異的現象好奇中引到對事物本質的探究中,讓學生學會思考、質疑。

  2、巧妙設置問題情景,引導學生主動質疑。心理學認為:形成學生在認知上的沖突,調動學生認知活動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更加有利于學生對探求新知識的積極心向,激活學生的思維。因此,挖掘教材中的發現因素,創設一種促使學生比較容易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情景,激起學生的興趣,主動地質疑。我在上維生素C對人體的作用時給學生看這樣一段材料:幾百年前,遠洋輪船上的船員們幾個月或一兩年在船上吃不到新鮮的蔬菜瓜果,只能吃面包、餅干、咸肉等食物,所以經常有船員病倒,癥狀是牙齦出血,臉色暗灰,身上出現青斑,有些嚴重的甚至死亡。哥倫布在航海過程中也有船員患上這種病,有一次患病的船員留在了途徑的一個荒島上,為了生存,這些船員摘島上的野果充饑,過了些日子,這些船員卻奇跡般地恢復了健康。學生對此材料很感興趣“船員得的是什么病,野果卻能治這種病?”只要情景設置得當,學生會自發產生質疑。

  3、運用開放性問題,促進學生深層次質疑。利用開放性問題,設置問題變式反思解題過程與方法,使學生不斷提出新的更深層次疑問。如在上氯氣的化學性質之后補做實驗:在氫氧化鈉溶液中滴加幾滴酚酞溶液,再繼續滴加新制氯水。學生觀察之后會質疑“滴加氯水后為什么紅色褪去?”經過討論得出兩種可能:一是氯水中的酸中和了氫氧化鈉,二是氯水中的次氯酸氧化了酚酞,使得酚酞變為無色的新物質。學生接著會產生新的質疑“到底哪種對呢?”“怎樣驗證這兩種假設?”通過這樣設計使學生思維步步伸入,不斷提出新的有價值的問題。

  4、課堂“留白”,讓學生有質疑機會。

  (1)教師在設計時故意不要把一切問題都講出來,讓學生有問題可提。要從傳統的那種“超級保姆”中轉換出來,根據學生的.情況問一半留一半,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否則問題都被教師提了,學生可問的有價值的問題幾乎沒有了,長期下去,學生只擅長于回答教師的提問,而自己不善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必然抑制了學生的質疑能力。事實證明:由學生自己提出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問題要比一味的教師問學生答教學效果好的多。

  (2)發現和提出問題要有個過程,切不可心急,欲速則不達。而作為教師往往不敢放手,不敢留有時間讓學生質疑,怕浪費時間,怕出意外,怕跟不上教學進度,結果學生被牽著鼻子按教師的思路亦步亦趨往前趕,學生沒有質疑問難的時機。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老師首先必須給學生很大的自由度,在課堂上安排一定的時間讓學生質疑,久而久之,學生的問題意識被喚醒,質疑潛力就被挖掘出來。

  二、優化預習設計,培養質疑能力

  1、教師精心設計預習問題――給學生示范。為了做好質疑的示范作用,教師要精心設計相關的問題,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問題典范,以問引問,使學生在教師引問的潛移默化中學會發現以及思考問題的方法,逐漸縮短自己產生有創新性問題的時間。比如,我在上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化學實驗基本方法――蒸餾和萃取前,設計如下的問題“

  (1)過濾、蒸發操作是用于固體混合物還是液體混合物的分離?液體混合物的常見的分離方法有哪些?

  (2)自來水中一般含有哪些物質?怎樣由自來水制取蒸餾水?利用了什么原理?碘水中含有哪些物質?怎樣提取碘水中的碘?”讓學生進行課后預習。學生在預習后提出:從氯化鈉溶液中提取氯化鈉與從自來水提取純凈水,過程似乎相似,為什么一個用蒸發,一個用蒸餾,蒸發與蒸餾有什么區別?從氯化鈉溶液中提取氯化鈉與從碘水中提取的碘有點類似,都是可溶固體與液體分離,為什么前者用蒸發,后者用萃取、分液?

  2、學生找出預習中疑點――試著提出問題。質疑,最能發現學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地方,給予教師有的放矢的輔導。為使學生看書有重點,可先向學生揭示本節的學習目標并要求學生在看書過程中,將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或存在疑點記下來,并要求學生試著設計問題提問,久而久之,質疑能力就會提高。對于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一一過目,進行篩選,把較好的問題拿到課堂上去展示,給學生們提供一個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的機會,既鼓勵學生質疑又給其他學生起示范作用,這將激發學生質疑的樂趣,促進質疑能力的提高。但要注意在表揚成功者時,千萬不能貶低失敗者,要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更要為他們的閃光喝彩。

  總之,只要教師精心設計教學,善于引導,給予學生質疑的權利,引發問的興趣,創設問的機會,定能使學生質疑習慣逐漸養成、質疑能力不斷提高。

【中學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中學化學教學總結及反思10-28

中學化學教師的述職報告07-23

中學化學教師述職報告07-23

中學化學實驗室工作總結09-16

中學化學教師工作總結05-20

中學化學教學工作總結09-08

中學化學教師述職報告10篇07-23

中學化學教研組工作計劃(通用21篇)04-19

申報中學化學一級教師述職報告07-23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另类综合在线视频 | 先锋全部色资源在线免费网站 | 中国AV免费在线播放 | 亚洲五月综合缴情在线 | 在线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一区二区 | 亚洲欧美中日韩中文字幕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