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是說課取得成功的前提。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氓》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氓》說課稿1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
《衛風·氓》是選自《詩經》的一首敘事詩,它運用比興手法和對比手法,以一個女子的口吻,講述了自己的婚戀悲劇,揭示出男權社會中女子悲劇命運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氓》是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教讀課文,本單元的教學重點是“在熟讀背誦課文的基礎上,領悟課文的思想感情,了解四言詩、騷體詩、五言詩的節奏”。作為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這首詩歌的學習中,教師要加強詩歌鑒賞的指導,教給學生鑒賞詩歌的方法,這對學生今后鑒賞詩歌起著引領作用。
(三)教學目標
根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和單元教學的要求,結合該課的特點以及所教班級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的實際情況,我擬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1.學習《詩經》的有關常識,掌握四言詩的誦讀節奏。
2.學習通過對比刻畫人物性格的寫法,體味本詩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3.了解《詩經》中反映的古代社會的愛情的悲歡,感受人文之美。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根據本單元和課文內容要求,我將本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教學重點:學會比較分析,把握詩歌中的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體味“賦”“比”“興”藝術手法的作用。
二、說教法
新課程強調學生的自主探究性學習。教學方法的最本質特征就是要促進大多數學生在課堂上積極參與,促進全體學生積極動腦、動口、動手。因此,我將選用誦讀法、提問法來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新的教學理念不僅要求學生學會,更重要的是會學。蘇霍姆林斯基也說過:“學生學習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他們對學習對象所采取的研究態度。”具體而言,就是引導學生在激趣和質疑中學會學習,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不能夠“只見樹木,不見森林” 。因此,教學中我將進行以下學法的指導: 默讀感知法、答問法、質疑法、討論法。
四、說教學過程
課時安排:一課時,主要分為以下教學環節:
(一)導入新課
本課是一首棄婦詩,所以我以愛情為切入點,結合xx的故事情節,情境導入,以此激發學生興趣,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
(二)了解《詩經》
《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在文學史中占據了重要的`地位,而《氓》又是其中的名篇,所以學習中必然要講到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包括“《詩經》六義”,其中,《氓》所涉及的比興手法,是積累文學常識的重點。學生對 《詩經》知之甚少,介紹這些常識性的東西能很好的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另外,對學習本課也不無裨益。
(三)檢查預習情況
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已經有了一定的自學能力。因此我在課前布置了預習,課堂上先讓學生把不能明確的讀音和不理解的字詞提出來,教師再進行解答。通過預習和釋疑,鍛煉學生自學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古代文學的學習,特別是詩歌的學習,不讀難成其學,尤其是對于此篇詩歌,閱讀是主要手段,所以我采用教師范讀、學生自讀、個別朗讀等方式,旨在讓學生了解四言詩的朗讀節奏,理解詩句,弄清詩歌的故事情節,使學生逐步養成誦讀文學作品的習慣。
(五)研讀詩歌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設計品讀討論活動,以故事情節為線索,指導學生研討詩歌內容,分段解讀詩歌,學生參與交流討論,教師及時點撥,引導學生對人物形象進行個性評價,分析詩中比興手法,將本課的教學重難點寓于其中,從而使教學重難點得以突破。
(六)探究寫法
xx在塑造人物方面運用了對比的手法,氓的薄情寡義和女子的堅貞忠誠形成了強烈的反差。因此我將引導學生對詩中的對比手法進行探究,完成教學目標。
(七)體驗拓展
在這個環節,我組織同學們討論如何看待詩中男女主人公的愛情悲劇,同學們自由發言,言之有理即可,培養學生善思、善言的能力,讓同學對詩中男女主人公愛情悲劇的原因有更深、更廣的認識,拓展學生思維。
(八)課堂小結
我將以主旨解讀作為本課的小結,明確作者的寫作意圖,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刻的理解,也借以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九)作業 布置
背誦全篇,積累詩歌。
(十)板書設計
( 情節) (章句) (手法) (基調) 戀愛 ( 1—2章 ) 賦 熱情、幸福 氓婚變 ( 3—5章) 比、興 怨恨、沉痛 決絕 ( 6章 ) 賦比興、對比 清醒、剛烈 此板書直觀明了,既展示了詩歌的內容要點,也展示了詩歌的最主要的寫法特點,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
《氓》說課稿2
一、說教材地位和教師的主要任務
《氓》是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第一篇xx。《氓》這首詩語言障礙并不大,結合課下注釋學生能夠理解《氓》的基本意思,進而體味出詩歌的情感;所以我教授這節課的主導思想就是:以教師設問引導,學生自學領悟為主。盡力把新課改的精神融入到整個課堂中去。
對《氓》這首詩歌,作為一名教師,最主要的任務就是,要帶領學生去“傾聽”那個兩千多年前的聲音,不斷把學生帶入一個新的思想和感情的空間,使學生感受和體驗平時極少可能直接感受和體驗到的事物情感,幫助學生努力感受和理解文本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并在這種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發現文本本身的美。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我制定了以下“三維”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
1.體會賦比興的藝術手法。
2.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課堂的討論重點放在鑒賞層面:體會分析理解:
(1)人物在特定處境下的復雜情感;
(2)表達復雜情感時所采用的表達方式。
3.深入挖掘,體察人物命運的偶然與必然,推測判斷人物未來的人生命運,從而引發更深刻思考。
三、說教學設想
從教師層面說
我主要通過三個問題來組織課堂,引導學生深入地思考文本;發現和理解婚姻失敗之后的嚴肅與冷峻,引導學生對我們自己現實人生的關照;產生對這個弱女子的同情,提升他們情感價值觀。
從學生層面說。
引導學生一切從文本出發,自由讀,整體讀,個別讀。實現學生與文本充分對話。
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辯論、探究。實現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學生與作者之間的充分對話。在活動中讓學生“發展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個性化閱讀”。把語文教學活動落實到學生的“學”上,從而來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和語文素質。
從教學環節層面說。
倡導語文課堂教學的動態生成是新課標的重要理念。我要做的就是:努力構建一種開放、和諧、愉快的,使學生的主體意識得到真正凸現的新型的學習環境,為學生創造一個學習知識的平臺,喚起學生學習的動機,激起學生學習的欲望,從而讓學生能在課堂上有實實在在的認知收獲,同時也有或多或少的生命感悟。
我是從這三個方面來設計我的課堂的,具體的課堂流程也會隨著這些因素發生變化。
四、教學過程
1、導入:自古以來,愛情就是文學中永恒的主題。“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寫出了男子追求心愛的女子的不懈和幸福;“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尹人,在水一方”,寫出了愛情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悵,迷惘;“一日不見,如三月兮;一日不見,如三秋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那是愛情中的男女相思之苦,這些都是詩經當中描寫愛情的詩篇。今天,讓我們再次走進《詩經》,來繼續感受古代青年男女的愛和恨吧。
2、自由誦讀,尋找稱呼。
自由朗讀xx,尋找詩歌中女主人的對男主人公稱呼的微妙變化,你會發現女主人公的情感生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5分鐘) 第一章里,先是稱“氓”,也就是一個陌生的小伙子,說明女子對他毫無認識;接著稱“子”,“子”是對男子的尊稱,這時,女子已經跟他很熟了,把男子當作朋友了看待而尊重他了。 第二章就稱“爾”了,這是兩人感情很好以后的親昵的稱呼。 第三、四章而稱之為“士”,視其為一般的路人,感情上已經淡漠了。
最后兩章連“士”也不稱呼了,心里積攢的怨氣使她連提也不想再提這個人了。
這是女子沉浸在自我的敘述中,由于感情的變化,不自覺地選擇、轉換指稱,從她對男子的稱呼中我們可以看出兩人感情的發展,很有意思,耐人尋味。
板書:戀愛——婚變——決絕
3、二讀詩歌,關照女主人公感情的變化,學習“比、興”的藝術手法
思考淇水在這幕悲劇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在詩歌中淇水出現了幾次?展現出女主人公怎么樣的思想性格?運用了什么手法?(多媒體展示)
明確:她在文中出現三次,她是婚姻悲劇的見證者,當初情意綿綿的送別,后來歡喜披著紅蓋頭嫁過去,再后來帶著受傷的心痛苦回來。她見證了這一場由美麗愛情開始最后以悲劇收場的失敗婚姻。
“送子涉淇,至于頓丘”,第一次:甜蜜、期盼、依戀、幸福(板書)純真癡情,活潑熱情
“淇水湯湯,漸車帷裳”,第二次:痛苦、追悔、怨恨、傷心(板書)勤勞能干,任勞任怨
“淇則有岸,隰則有泮”,第三次:失望、委屈、憤恨、決絕(板書)冷靜決絕,堅強果斷
在課堂活動中,根據學生的反應,我可能會適時的用下面瑣碎的問題,引導學生回到2600多年前,走進女主人的內心世界,讓學生真正與主人公對話。
導致氓變心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這場婚姻中我有沒有責任?
除了婚姻的不幸外,還有那些因素給了她痛苦?
婚姻的不幸和娘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哪個更能女主人公的悲哀和痛苦?
女子從這場愛情中總結了哪些經驗呢?她用什么藝術手法來闡述這個道理?
女主人公最后做出了什么決定?反映她性格哪一面? 女主人離婚后還有沒有可能獲得幸福?
4、討論、辯論分析婚姻悲劇原因
為什么如此一個集中國傳統美德于一身的良家婦女為何會被休棄呢?(學生討論辯論)
1.性格決定命運
2.女子容貌色衰
3.男子變心
4.社會原因
戀愛——婚變——決絕
【《氓》說課稿】相關文章:
詩經兩首《氓》說課稿01-15
說課稿06-09
《氓》讀后感03-10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氓課文的讀后感01-20
詩經氓讀后感09-11
《所見》說課稿11-26
《雷雨》說課稿11-29
《搖籃》說課稿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