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初中工業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初中工業說課稿1
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屬于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理必修2第四章《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第三節第一課時,本單元教材緊緊圍繞工業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這一主線,其中前兩節課主要介紹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及工業地域的形成,而傳統工業區這節課則是在前兩節所學理論知識基礎上通過案例分析的方法來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的形成條件,衰落的原因,綜合整治的措施,并能借鑒他國的經驗對中國的傳統工業區提出綜合整治的措施。本課的學習還為后面新工業區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從課改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結合本節教學內容確立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傳統工業區的概念和分布。
魯爾區傳統的區位條件及衰落的主要原因。
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能力目標:掌握閱讀、分析、運用工業圖表和工業數據的技能。
通過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從分析個別案例到上升到一般規律的思維過程。
情感目標:激發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關注全球的、我國的、當地的傳統工業和環境現狀,增強全球意識、愛國家和愛家鄉的情感。
3、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傳統工業區的區位因素,衰落的原因及綜合整治的措施。
難點:應用所學的理論及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二、教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點,突破難點,實現本課的教學目標呢?那就要選擇適宜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
1、探究式教學:在教學中,營造寬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勵學生在解決問題中探究。
2、小組合作學習:這種方式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意識,又能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參與各種活動的積極性,促進全體學生的共同發展。
3、計算機輔助教學:利用地理課件,將文字、圖形、動畫等媒體綜合在一起,創設直觀性與探索性相結合的教學情境,以強化教學的直觀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學是目的。本節課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滲透學法:
1、運用地理圖表:在地理課中,圖表是最重要的一種知識載體,在圖表上可以獲得很多地理信息。
2、學會合作:通過小組討論,培養學生的互動能力,使學生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使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掌握比較、分析等科學的探究方法。
四、學情分析
1、知識基礎:在初中時學過世界地理,對教材中涉及到的國家及地區有一定的了解。
前兩節課學習了區位因素及工業地域的相關理論知識。
2、能力基礎:具備一定得閱讀地圖,分析地理圖表的能力,具備一定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基礎:體驗過合作學習的樂趣,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
五、說教學設計
1、復習舊知導入新知
請同學們說出三次技術革命發生的時間及出現的工業部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發現前兩次技術革命出現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工業,第三次技術革命后出現的工業部門則屬于新興工業,我們發現新工業部門發展的十分迅速,那么傳統工業將面臨怎樣的境遇呢?這節課我們共同來探討傳統工業的興衰與發展。
這樣導入的目的:通過學生已有的舊知識自然的導入新課讓學生輕松的進入新知識的學習。
2、講授新課
1)、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及分布
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教師引導學生總結說出傳統工業區的特點,幻燈片出示世界工業分布圖,讓學生找出世界主要傳統工業區(德國魯爾區、英國中部工業區、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遼中南工業區等)的分布。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獨立總結知識能力,訓練讀圖能力。
2)、案例分析(以德國魯爾區為例)
德國魯爾區是典型的傳統工業區之一,下面我們以魯爾區為例分析傳統工業區的興衰與發展。教師邊講述邊板書
板書:興--------衰--------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板書提示案例分析的思路與過程,即案例分析分一下三步進行。
第一步,運用地圖分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
播放魯爾區概況錄像,通過這段錄像讓學生直觀的了解到魯爾區的地理位置及其繁榮程度等概況。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引出那么魯爾區是靠什么發展起來的呢?幻燈片出示教材65頁圖,讓學生分組讀圖分析魯爾區有哪幾方面的優勢區位條件?在學生分析之前,教師及時進行學法指導,教師提示分析工業的區位因素應從資源、市場、交通等方面分析,這樣學生就能有的放矢的在地圖中搜索信息。討論3分鐘后讓學生代表到講臺前指圖講解,其他同學補充。最后教師用課件總結,魯爾區的區位條件主要包括①煤炭資源豐富②充沛的水源③靠近鐵礦石產地④水陸交通便利⑤廣闊的市場。
設計意圖:通過錄像讓學生對魯爾區有了更直觀親切的認識,然后展示地圖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去挖掘地圖中的信息,這樣學生邊討論,邊分析,充分利用多種器官來學習,不僅滿足了學生對知識的探究與理解,與他人的合作能力等,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及時進行學法指導讓學會分析傳統工業區區位優勢的方法。
第二步,通過材料分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
繼續播放錄像,展示魯爾區衰敗的景象,看了這段錄像在同學們的頭腦中不禁會產生一個巨大的問號,曾經繁榮的魯爾區如今怎么衰敗成這個樣子?
這時教師順勢發給每組同學一份材料,讓同學分組討論分析材料,找出魯爾區存在的問題。
材料1
材料2、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廠不斷冒著黑煙,鑄造廠也不停排出紅褐色的污水,還有飄浮在空氣中的懸浮粒子,使得戶外一切東西都蒙上一層黑灰。潔白的衣物穿出門去,不一會兒便成為灰色。紅瓦白墻,綠草如茵的家園,更是遙不可及的夢想。而沿岸化學工廠林立的萊因河,更有如一道被六萬多種不同化學藥品調成的雞尾酒。
——德國作家HeinrichBoll1958年形容魯爾區
材料3
材料4
材料5教材P66第3、4、5自然段
設計意圖:我沒有直接讓學生看教材上的文字表述,而是給出這些材料讓學生自己分析,這樣設計活動,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及分析材料的能力。更加符合新課改注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的要求。最后師生用課件共同總結魯爾區衰落的原因,讓學生進一步加深印象。
魯爾區的衰落的原因應該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主要有產業結構單一,生產方式落后,環境污染嚴重,用地緊張交通擁擠等問題。外因關鍵在于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例如石油天然氣的廣泛應用及煉鋼技術的發展使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再加上世界上出口鋼的國家增多,鋼替代品的出現,導致世界性鋼鐵過剩,鋼鐵市場競爭日益激烈。在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德國魯爾區的經濟日漸蕭條。
第三步,創設情境探索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措施
創設情境:面對這種現狀德國人該如何應對呢?假如在座的每一位同學都是魯爾區大大小小官員,面對你的城市經濟一天天衰落,環境一天天惡化,你還能吃得香,睡的著嗎,那該怎么辦?馬上召開小組討論會,共同制定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討論5分鐘后學生紛紛主動發言,說出自己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情境,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很快突破重點,為破難點打下基礎。
教師總結:根據各位官員的報告,我的秘書也給我整理出一套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方案。
我認為魯爾區綜合整治的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即減少煤炭、鋼鐵企業的數量,擴大單個企業的規模,并引進技術水平高的電子、汽車等中小企業,同時發展第三產業,使產業結構多元化,另外,調整產業布局,(結合魯爾區綜合整治圖片)比較原采礦區和現采礦區的分布有什么不同,(新采礦區向西遷移,目的是就近獲得鐵礦石,甚至將鋼鐵廠向西部沿海地區轉移,與荷蘭聯營建立煉鋼爐,然后將生鐵運到魯爾區。)另外繼續拓展交通,完善基礎設施;積極采取措施消除污染美化環境。整治后的魯爾區重新走上了經濟良性發展的道路,請欣賞整治后的魯爾區的一角(錄像),通過錄像讓同學們相信這些措施是可行的,也為下面的問題遼中南工業基地的改造提供思路。
3)、知識反饋與遷移
課件展示遼中南工業區圖片,討論分析:
比較遼中南工業區與德國魯爾區的區位條件有何異同?
分析遼中南工業區衰落的原因有哪些?
借鑒魯爾區綜合整治的經驗,談談你對振興遼中南中業區的看法?
設計意圖:通過這道習題讓本節課的知識得以升華,讓同學們能夠學以致用,培養了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也培養了同學們熱愛家鄉的情操。
課外探究作業:撰寫“淺談遼中南工業基地的興衰與發展”小論文
六、板書設計
七、教學反思
1、成果:
、俅蚱屏恕爸v解、模練”的傳統型教學模式,落實了新課程標準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學理念,有利于學生問題意識、探究意識和過程意識的培養。
②大多數學生能達成預定目標。
、蹌撔轮帲赫n堂活動設計較新穎而且多樣,能成功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問題設計有梯度,能實現分層次教學。
2.不足:①時間不夠充裕。
②學生回答問題時語言表述不夠精練。由于學生個體基礎存在差異,所以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很好的突破難點。
3.改進方法:在課前培訓“小先生”,課上由“小先生”帶頭組成活動小組,便于模擬活動的順利開展;另外由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有差異,對于課上未能很好把握和消化難點的同學,課后請“小先生”幫忙繼續學習,而從而引導學生課上課下互相幫助,學會積極主動地學習。
初中工業說課稿2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工業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主導,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原材料、能源、生產工具和技術裝備。本節是繼農業之后又一節密切聯系生產實際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教材。所以讓學生了解我國工業的基本狀況,既是地理教學的重要任務,也是學生應知道的基本常識。
本節教材分三部分內容,彼此前后聯系,形成一個整體。貫穿的一條主線是發展工業的重要性、我國工業的分布現狀、工業未來的發展方向。
第一部分“工業及其重要性”,形象的介紹了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和類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使學生對工業生產有一個概括的了解。第二部分“我國工業的分布”,采取了由面到點的呈現方法。首先介紹我國分布大勢,然后以實例分析工業分布的類型及特點。這是本課的重點和難點。第三部分“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通過介紹概念、特點及分布等,讓學生認識到高新技術產業代表了我國工業的未來發展方向。滲透了思想教育。
2.課程標準
運用資料,說出我國工業的地理分布。用實例說明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3.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目標:了解工業生產的一般過程以及工業生產各部門之間的相互關系,認識其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和作用。掌握工業的分布,了解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特點。讀圖分析我國工業分布的特點,分析工業基地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各類工業產品、工業基地、工業區和景觀圖片以及文字說明,進行抽象概括,形成工業的地理概念和工業的系統知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目標:通過學習我國工業的發展變化,使學生認識到要實現國富民強,必須大力發展工業生產,充分認識到發展工業的重要性,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4.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我國工業的分布;高新技術產業在工業發展中的作用
教學難點:工業基地和工業地區的形成和發展條件
5.課時安排
本節安排三課時,第一課時講“工業及其重要性”,第二課時講“我國工業的分布”,第三課時講“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
二、說教法
成功的教師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據于此,本課采取的教學法是:
情境教學法——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過程探究化。
三、說學生
學生已經學習了有關交通和農業的內容,對影響國家經濟發展的知識有了一定的學習經驗。但是對這類內容來說,學生普遍感覺較為枯燥和遙遠。時代需要我們教師樹立“學教并重,以學為本”的育人觀。本課學法為: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舉一反三,構建學習知識的基本方法;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整合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由于本課是三課時的內容,因而我的說課將會以塊狀知識為框架來展示我的設計思路。
第一塊“工業及其重要性”我采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的處理:一提到工業,學生們普遍感覺枯燥、乏味和遙遠。為了讓學生輕松進入本課的學習,我采取了隱形導入課處理。將所學問題以問題情境化來展示:要求學生們觀察教材圖和投影片,讓學生歸納汽車的生產過程和工業的概念。對《工業的分類》的處理:結合圖和教材110頁活動第二題,讓學生歸納。對《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的處理:這一部分,我采用了角色扮演的活動形式。將枯燥的說教式的內容變成讓學生通過自身體驗式的活動教學。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具體做法是:根據教材108—109頁四個角色,要求學生們任選一種身份,結合學生對該行業的了解,從各自的行業角度尋找與工業生產的聯系。通過學生自身參與活動探究來體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對于《工業與生活息息相關》的處理:我采用生活情境化來處理,讓學生結合教材109頁活動第一題,回憶自家有哪些工業產品并“追根尋源”,通過以上途徑來感受工業產品跟我們生活的密切。
然后在展示我國奧運會和廣州亞運會的開幕式盛況的短暫視頻,燃起學生的熱情。最后出示一些設施、裝備、及特技效果,來讓學生感受到科技興國、工業興國的觀念。調動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
第二塊“工業的分布”我采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對于《我國工業的分布大勢》的處理:[出示課件提問]對照“我國工業的分布”,說出我國工業分布的大勢。
。ㄅ囵B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搶答]
──京廣、京滬、哈大等鐵路沿線,形成了很多具有全國意義的工業基地;
──黃河流域是能源開發的`重要工業帶;
──長江沿線形成了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城市為中心的沿江經濟發達地帶;
──沿海地區集中了長江三角洲、遼中南、京津唐、珠江三角洲地區,以及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等工業最發達的經濟核心地區。
關于《區域發展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的處理:指導學生讀圖“遼中南地區”、圖“滬寧杭地區”,先了解位置,然后根據圖例熟悉圖中的礦產資源分布、工業城市工業部門的構成、交通路線,最后根據活動的要求組織學生討論,重點探究區域條件對工業分布的影響。
。▽W生對工業部門餅狀圖接觸不多,教師應讓學生在充分熟悉圖例的基礎上分析工業分布的特點;學生在了解了我國工業分布的大勢后,對于這部分區域工業分布的教學,教師應放手讓學生自己分析,從中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掌握地理學習的科學方法。)
[師生小結]
。▽W會知識歸納的方法。)
其他影響條件如政策、環境、勞動力等。
。ńY合教材112頁活動第3、4題并聯系汾湖開發區和吳江經濟開發區,解決問題,體驗進步,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關于《合理分布工業》的處理,我主要是利用課本112頁活動題第4題來完成,《發展鄉鎮企業的好處》(──工業分布與農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增加農民收入,脫貧致富;縮小城鄉差別;能使分布工業更加均衡;促進農業的發展,有利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再結合汾湖開發區。
第三塊“蓬勃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我采用以下知識結構進行教學:
結合課件和教材圖片“北京高新技術園區”,介紹我國最早建立的高新技術開發試驗區──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條件是什么?什么是高新技術產業?
[學生回答]高新技術產業是建立在新的科學技術基礎之上的新興產業,是以電子和信息類產業為“龍頭”的產業,產品科技含量高。產品具有“高、精、尖”的特點。通過觀看中關村的視頻材料,與傳統工業相比,高新技術產業有什么特點呢?讓學生填寫下表:
項目高新技術產業傳統工業
科技人員比例
產品增加值
生產增長速度
產品更新換代周期
投入的研究開發費用
。由顚Ω咝录夹g產業的概念及特點的理解。)
對照教材圖并結合本地開發區,說出高新技術開發區分布的特點。
(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
[學生回答]目前,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多依附于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特點。
我國高新技術開發區因地理位置不同,就具有不同的開發重點。沿海、沿邊、內地地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的重點有什么不同?要求學生教材115頁知識后回答
──沿海地區以智力資源和技術力量為依托,側重科技園區型高新技術產業;
──沿邊地區以國家的開放政策和沿邊的地理優勢,開發以貿易導向型的產業;
──內地以優勢資源和工業基礎,多發展與軍工有密切關系的產業。
高新技術產業對經濟的發展會起到怎樣的作用呢?請學生閱讀P115活動1的三則短文,然后回答活動2的(1)(2)(3)小題。
五、談個人特色:
努力體現以“活”為宗旨的地理課堂。這個“活”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是課程理念方面,既體現“回歸生活,關注生活”的理念。其次是活動建構方面,改變原有的死板的,表演的,老師為絕對主角的課堂環節設計,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凸現活動建構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利用活動組織實現智慧傳遞和生成。再次是課堂效果方面,“活”力四射,學生能夠心動大于行動。發散的、多維度的、積極的思維令學生們張揚個性,充滿靈性。將地理學習的空間從課堂延伸到課外,激發學生主動探究客觀世界,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初步解決問題。
初中工業說課稿3
一、說教材
過渡語:教材是連接教師和學生之間的紐帶,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先來談一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課是部編版初中歷史八年級(下)第二單元第4課的內容,主要講述了新中國過渡時期一五計劃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過渡時期經濟政治的建設起步艱辛,但是為日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因此學習本課對之后學習經濟建設的發展有鋪墊作用,同時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愛國情懷。
二、說學情
過渡語: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只有充分了解學生,才能夠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初中生活潑好動、好表現,求知欲強,形象思維活躍,對歷史的學習有著濃厚的興趣,但是本課內容是建國初期的內容,學生對此階段的了解比較模糊,這就需要教師結合生動直觀的教學方法加以引導,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語:結合教材內容特點和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能夠說出一五計劃的典型成就,知道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過程,并理解新中國初期經濟政治建設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析材料,提高信息獲取與整合的能力,樹立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了解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巨大成就,認識到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是人民意志的體現,激發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語:教學目標確立之后,本節課的重難點也就隨之確定了。
【重點】
一五計劃的成就;第一部憲法的性質。
【難點】
一五計劃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意義。
五、說教法學法
過渡語: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被诖,本課我將采用問答法、小組討論法、史料分析法等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過渡語:接下來,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部分——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導入的成與敗直接影響著整堂課的教學效果,因此我采取了多媒體導入法。我會展示《20xx年春節聯歡晚會吉林長春分會場》的圖片,讓學生思考:會場設在長春市哪個位置呢?從而引出長春一汽,之后我再追問:長春一汽是在怎樣的背景下建立的呢?順勢導入新課。
初中工業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本節內容在全書及章節的地位是:《工業及其地區差異》一章中的第三節《東部與中西部地區工業的差異》,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中國的工業的增長和重要工業部門的分布,工業生產發展受交通,地形,氣候、經濟等條件的影響,從而造成東部地區和中東部地區工業的差異、東部經濟發達,交通優越人口多,氣候條件好,加上歷史原因,因而工業發達,但資源匱乏,需要西部的能源支持,全國需要東西聯動,互相促進,共同發展、二、學情分析:
七(5)學生,學習認真,讀圖細致,愛思考。對我國地域國情了解交多,有的喜歡看有關地理方面的紀錄片,他們視野開闊。這節課雖然內容抽象,但通過媒體課件教學,通過較多的課堂練習促進教學效果,達成教學預期目標、三、說教學過程
1、導入:瀏覽圖片和視頻,了解西部面貌,引入新課,東、中、西部的劃分,西部大開發內容。
2、新課教學
(一)發達的東部和崛起的中西部
我國的東部地區和西部地區中部地區部地區是如何劃分的?有哪些差異?帶著這一系列的問題,我們來共同探討《與中東西部地區工業差異》。
1、學生看PPT展示的彩色地圖。重點關注東、中、西部地區省級行政單位的名稱,2、明確了東、中、西部分界,現在我們來共同通過圖片感受東部與中西部的差異。
3、國家也考慮到了縮小東西差距,正在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簡介西部大開發的內容
學生欣賞東西部圖片:我國四大工業區的分布、工業分布類型,工業中心城市。
4、分析東部發達的因素:觀看地形圖、人口分布圖、公路、鐵路分布圖,結合圖冊中氣候類型、降水進行分析。
東部富裕、西部貧窮;東部平坦,西部陡峭;有的說東部濕潤,西部干旱……
5、瀏覽能演分布圖,通過圖表對比,分析西部的能源優勢。
。ǘ┪鳉鈻|輸和西電東送
1、通過欣賞圖片、課文資料感受到了東西部的差異和各具優勢。
2、讀圖說出西氣東輸的起訖點,經過的省級行政單位、地形、河流。
3、欣賞西氣東輸有關圖片。
4、讀西電東送示意圖,說出三條線路起訖點,分析輸送水電和火電的有力條件。
。ㄈ〇|西聯動互相促進
1、分析如何東西互動?
西部大開發將西部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帶動東、西部地區經濟的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東西部交流與合作的.原則:因地制宜、優勢互補;目的:共同發展
為促進西部大開發,國家推出了對口幫扶的政策。上海對口幫扶介紹:航線增加,浦發銀行開到喀什等、上大附中為新疆培養學生,晉元中學為西藏培養學生。
20xx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議在北京召開,設立喀什經濟特區?κ矊⒁浴皷|有深圳、西有喀什”為目標,加快超常規發展步伐,努力把喀什建設成為世界級的國際化大都市。
深圳與喀什牽手,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目標,我們的祖國也會因為東西部的交流與互補,變得更加繁榮富強。
四、說板書設計:
1、發達的東部與崛起的中西部
2、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
3、東西聯動互相促進
五、說設計說明:
本節課教學研究目標:課堂練習設計的有效性,視頻和圖片導入激發學習興趣,激活思維,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不同的練習方式,比如讀圖填空、簡答、選擇等形式將本節知識點掌握,自主學習,小組合作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進入思考狀態,激發學生去分析,主動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達到預期效果。
【初中工業說課稿】相關文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說課稿01-11
初中說課稿01-07
初中說課稿01-06
說課稿初中模板09-19
初中物理說課稿12-04
初中說課稿模板04-16
初中物理的說課稿01-17
初中地理說課稿02-21
初中政治說課稿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