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說課稿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囚歌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囚歌說課稿 1
【說教學目的要求】
1.學習葉挺同志堅定的革命立場和偉大的獻身精神,培養學生對黨、對革命的深厚感情和共產主義理想。
2.理解詩中部分詞語的含義或作用,進而讀懂全詩,使學生體會詩歌精煉、形象的特點,培養閱讀詩歌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閱讀課文,背誦課文,培養朗讀能力。
【說教學重點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是一致的,即準確地理解部分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體會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時間】
一課時。
【說課前準備】
詞語卡片;指導朗讀的.幻燈片或掛圖。
【說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解題,介紹時代背景。
1.直接導入新課,然后告訴學生《囚歌》是葉挺在四川寫的。在英雄戰斗過的土地上學習英雄寫下的詩篇,大家一定會有一種親切和自豪之感。
2.通過討論解題:
(1)誰能從題目上看出這首詩是葉挺同志在什么環境下寫的?(隨即指出“囚”字在這里的含義)
(2)它為什么不叫“囚詩”而叫“囚歌”?(學生若答不來,暫且存疑)
3.介紹時代背景:
(1)問學生是否了解葉挺坐牢的原因和獄中斗爭事跡。有了解的請他們向大家介紹。
(2)教師介紹或補充介紹。強調葉挺同志不為高官厚祿所動這一點。最后由獄中難友傳唱這首詩一事再回到題目的“歌”字。
(二)初讀課文,質疑問難,并初步把握中心思想。
1.教師范讀課文。
2.學生輕聲讀課文,要求:邊讀邊找出不懂的地方,并做上記號;讀完后想一想:從這首詩可以看出葉挺是個什么樣的人?
3.討論以上問題,把握中心思想。
4.學生質疑。教師提示學習重點和難點。
(三)研讀課文,較準確而深入地理解其思想內容。
1.分節讀議課文。每小節均按“閱讀——分析——概括”的順序進行。分析時依次討論以下問題:
(1)“人”和“狗”各指什么?用狗來比喻叛徒表達了作者對叛徒什么樣的感情?
(2)“為人進出的門”和“為狗爬出的洞”各比喻什么?
(3)前兩句話反映了當時的革命者面臨著一種什么樣的處境?
(4)“高叫”反映了敵人怎樣的心情?對敵人的話應該如何理解?哪個字是理解的關鍵?
(5)第一、二節中的兩個“自由”有什么不同?又有什么相同之處?哪個詞表達了他對真正的自由的態度?
(6)“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里爬出”中的“怎能”表示什么樣的語氣?為什么這里不用陳述而用反問的語氣?
(7)“我渴望自由”和后面的話是什么關系?你是從哪個字看出來的?“但”字在這個句子乃至全詩中起著什么作用?
(8)第三小節有哪幾個比喻?它們各比喻什么?這樣比喻好在哪里?
(9)“將我……一起燒掉”表達了葉挺同志什么樣的愿望和精神?
(10)“將我……一起燒掉”和“得到永生”矛盾嗎?為什么?(聯系《就義詩》)
2.簡要地梳理全詩的內容層次,歸納中心思想。(借助“綱要信號”板書)
3.請學生提出仍未弄懂的問題,擇要回答或討論。
4.出示詞語卡片,抽一行學生順次解釋課后習題的五個詞語。
(四)指導學生有感情地讀課文,并試背課文。
1.抽一名中等水平的學生朗讀課文;
2.領讀課文(利用幻燈或掛圖進行指導),辨析兩個破折號的不同作用;
3.自讀課文;
4.請剛才朗讀的那位學生再朗讀課文;
5.請一位學生試背課文;
6.齊背課文。下課。
囚歌說課稿 2
一、說學情分析
課文的年代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距離,學生的理解可能會浮于表面,所以要在充分的朗讀中激起他們的情感共鳴,從而比較準確地認識革命英雄的氣節。
二、說設計理念
語文教學是人的精神的建設,這種建設要在語言文字的感受與運用中存在。所以本課教學應當突出語文課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本特點,從感性到理性,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觀和正確的價值觀,從而走向高層次的精神境界,給學生以心靈的震撼。
三、說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感受葉挺將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憤慨,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和為革命而獻身的'豪情。
2.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體會詩歌中兩個“自由”的內涵。
四、說教學流程
(一) 揭示課題
(板書:“囚歌”)請學生讀課題。觀察“囚”的寫法,從字面看“囚”該怎么解釋?交流對“囚歌”的理解。
(二)回顧歷史,了解葉挺
1.回顧歷史:為了謀求人民的幸福,建立新中國,無數革命英雄,與敵人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有的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有的被捕入獄,經受著敵人的拷打和迫害,但他們始終堅貞不屈,頑強地斗爭著。(出示相關圖片,幫助學生理解。)
2.了解葉挺:組織學生交流課前查找的有關葉挺的資料。(在交流匯報中達到資源共享的目的。)
(三)初讀詩歌
1.自由讀文,感受葉挺的革命氣節。
2.小組讀文,說說自己的收獲和發現。
教師要引導學生思考:
①詩中“人”、“狗”、“門”、“洞”、“活棺材”、“地下的烈火”各指什么?
②作者用什么手法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丑惡嘴臉?(對比)
3.指名朗讀課文,小組競賽朗讀。(在讀中進一步感受詩人的品格,并通過有感情的朗讀表現出來。)
(四)細讀詩歌
1.鼓勵學生自主質疑。
2.學生提問,篩選出中心提問:葉挺想要的“自由”和敵人給予的“自由”一樣嗎?如果不一樣,有什么區別?
3.小組閱讀詩歌,并討論交流,教師巡視并予以指導,引導學生在對比中感受兩種“自由”的區別。
4.小組交流匯報。
葉挺的自由:堅持真理,堅持自己的革命信念,做革命者、真正的人的自由。
敵人給予的自由:放棄真理,叛變革命,投降、出賣戰友,做他們的“走狗”的自由。
5.想像葉挺當時在怎樣的心情下寫成這首詩的?(學生交流)讓我們帶著對葉挺的敬佩之情來朗誦這首詩,能背下來的同學可以背誦。
(五)總結
戰爭的歲月里,無數革命英雄拋頭顱,灑熱血,他們堅貞不屈,追求革命理想,希望同學們在課余收集革命詩歌,了解革命英雄的故事,感受他們的壯志豪情。
五、說教后反思
本詩的教學,成功之處在于,學生在多重朗讀中感受到了英雄的氣概,并為之而感動。在對詩中關鍵詞語的理解,他們能結合看過的影片、讀過的故事較為準確地理解。比如學生談到了“狗”,就是叛徒,走狗,賣友求榮的人,不足之處表現為:學生課外查閱有關葉挺的資料不足,所以在課堂上,我不得不進行補充。后來我想:本詩歌頌的是一種革命的氣節,革命者視死如歸,大義凜然是有相同之處的,學生查閱關于葉挺的資料有限,如果將范圍擴大些,讓學生查閱革命者的故事,效果也許就大不一樣了,學生獲得的情感體驗也許會更豐富。另外,我將本課的課外延伸設計為收集革命詩歌,將閱讀面局限于詩歌,這樣處理,限制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所以又補充了革命故事,讓學生通過多種渠道去認識那個血雨腥風的時代,從而獲得較為豐滿的認識。原來設計的第四環節的“默讀詩歌,猜猜老師會提出什么問題”的目的是鼓勵學生自主質疑,培養學生邊讀邊思考的能力,但問題的提出顯得隨意了,與詩歌的學習氛圍沖突,所以修改為“獨立默讀詩歌,想一想有什么不理解的,并做以批注”這樣學生在默讀中與文本對話,質疑,再到提問,過渡得會自然一些,避免了隨意性大的缺憾。
囚歌說課稿 3
一、說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抓住關鍵詞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葉挺將軍堅貞不屈的崇高革命氣節。
3.通過學習,讓學生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知道什么是一個革命者的尊嚴。
二、說教學重、難點
1.分析詩人在“爬出來”和“在烈火中得到永生”兩者中的選擇,體會詩歌中兩個“自由”的不同含義。
2.了解詩的寫作背景,讀懂詩句的意思。
三、說課時安排
一課時
四、說學生活動設計
1.收集有關革命烈士事跡材料。
2.收集葉挺將軍的資料,了解本詩寫作背景。
3.小組討論,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五、說教具準備
CAI課件
六、說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師敘述:同學們,今天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幸福的時代,可是你們知道嗎?為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有多少革命先烈面對毒刑拷打,堅貞不屈。他們拋頭顱,灑熱血,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生命。你能說出幾個嗎?(課件展示革命先烈圖片,像放電影似的逐個從屏幕中走過,配樂)看見他們,你們有什么感受?
2.讓我們懷著崇敬的心情來學習課文。(師板書課題)
(課前我引導學生收集反映革命烈士事跡的材料,了解詩的寫作背景,縮短詩歌的年代與學生生活的距離。課上,借助課件,配樂播放學生熟悉的革命英雄形象,引導學生談感受,同樣是為了創設情境,拉近學生與本詩的距離,讓學生進入生動的情景中。)
(二)釋題,介紹作者
1.從字形上看,“囚”是什么意思?“囚歌”呢?
2.這首詩的作者是誰?你知道這首詩是在什么情況下寫的嗎?用你們搜集到的資料和你了解的知識來給我們介紹一下。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2.指名接讀課文,注意正音。評價讀得怎么樣?
3.齊讀課文,注意剛才糾正的地方。
(四)精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1.剛才我們理解了“囚”字的意思,就是把人關在監獄里,讓人失去自由!那么請找一找這首詩中幾處提到“自由”,勾畫相關句子,想想每處“自由”指的是不是一回事?
2.讀文質疑:葉挺渴望自由,敵人也說要給他自由,為什么葉挺又不要了呢?這不是矛盾嗎?在小組內讀一讀一二節詩,討論剛才的問題。
3.指導朗讀第一、二節詩
①(課件出示從電影中剪輯的一幅圖:革命英雄圖,叛徒形象圖,丑惡的國民黨反動派形象圖)引導學生看圖,聯系詩歌,說說他們之間會說什么?(生自由說,感悟第一節內容)
②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葉挺卻作了堅定的回答!(生齊讀第二小節)
4.既然不能得到我所渴望的自由,那么我情愿選擇――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
①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第三節。理解“活棺材”“永生”“地下的烈火”,你怎么理解這節詩?(同桌討論,匯報)
②師小結:雖然人的身軀在烈火和熱血中燃燒了,但人的尊嚴,人的精神還在,它們將獲得永生!
③從中我們可以看出葉挺將軍怎么樣?(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師板書)
(五)總結全詩
1.堅貞不屈,寧死也不喪失革命氣節,這就是一個革命者的尊嚴。
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3.(課件出示:葉挺將軍畫像)指導學生觀察課文插圖中的葉挺將軍多么的'英勇,多么的堅貞不屈啊!讓我們看著葉挺的畫像,有感情地背誦課文,就好像你是葉挺將軍,正在監獄里吟誦這首詩《囚歌》一樣!比比看,誰能將葉挺將軍堅貞不屈,寧死也不出賣革命的氣概背誦出來!(生練習,有感情地背誦)
(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達到背誦的目的。讓學生面對葉挺將軍的畫像進行有感情地背誦,使學生進入情景,仿佛自己就是葉挺,在獄中吟誦著自己的作品,抒發自己的情感。注重課堂語文的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囚歌說課稿 4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目標:采用多種方法鼓勵自學感悟,抓住關鍵詞語理解詩歌。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習感受葉挺將軍對國民黨統治派黑暗統治的憤慨,對革命必勝的信念和堅貞不屈的崇高革命氣節。知道什么是一個革命者的尊嚴,從而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說教學重點:
1、分析詩人在“爬出來”和“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兩者中的選擇,體會詩歌中兩個“自由”的不同含義。
2、了解詩的寫作背景,讀懂詩句的意思。
說教學難點:
準確地理解部分詞語和句子的含義,體會其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說教學準備:
1、收集葉挺將軍的資料,了解本詩寫作背景。
2、收集有關革命烈士事跡資料。
3、課件
說教學過程:
一、激情引入
1、上課之前,老師想先請同學們聽到一段朗誦,聽完之后,告訴老師:你感受到了什么?
2、播放《囚歌》朗誦帶。
3、學生談感受,師生交流,引出課題,并板書。
二、釋題,了解背景
1、觀察“囚”字的小篆體,你能從中了解到什么?“囚歌”這個題目的意思是什么?
2、師:課前,同學們已經收集了有關這首詩的資料,請小組交流。
3、從資料交流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師:從而可見,詩人是在什么情況下寫這首詩的?
5、老師出示自己搜集的資料,配樂介紹,然后引導學生動情朗讀題目——《囚歌》
三、理解課文內容
1、指名讀課文,注意正音。評價讀得怎么樣?
2、自由讀課文,要求把字音讀準,句子讀通順,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3、請學生提出不懂的.問題,師生共同解決重點詞: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中的“人”指:革命者
“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中的“狗”指:背叛革命的人
“地下的烈火”指:革命的烈火
“活棺材”指:監獄,比喻國民黨統制派派的黑暗統治。
“永生”的含義是:革命精神永存
4、師:葉挺渴望自由,敵人也說要給他自由,為什么葉挺又不要了呢?這不是矛盾嗎?請小組討論,思考以下問題:
(1)比較“爬出來吧,給你自由”與“我渴望自由”的兩個自由。
(2)作者想要的是什么自由?
5、請發言人匯報。
6、隨機現場與學生演繹“威逼”和“利誘”的場景,促進學生深刻體會葉挺的堅貞不屈的精神。
7、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葉挺做出了怎樣的回答?(用文中語言表達),同時帶領學生朗讀第三小節。
8、指導學生有感情朗讀詩歌,深刻感悟:
(1)小組合作讀詩。
(2)請四位同學朗讀。(配樂)
9、師:同學們,你認為葉挺將軍是個什么樣的人?
四、拓展延伸
1、你是否知道像葉挺一樣有革命犧牲精神的革命烈士故事?(同時老師呈現相關圖片,并配樂介紹)
2、你知道哪些具有革命精神的名言或詩?
學生回答(配樂)
3、老師與幾位同學共同朗讀陳然的《我的“自白”書》(配樂)
(充分體會革命者寧死不屈、視死如歸的革命精神!)
4、老師總結,引導學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并珍惜!
5、師生集體朗誦《囚歌》,以表示對革命先烈們的緬懷。
【囚歌說課稿】相關文章:
囚歌說課稿01-29
《囚歌》讀后感(通用14篇)06-28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所見》說課稿11-26
《雷雨》說課稿11-29
《搖籃》說課稿11-21
《師說》說課稿12-30
《故鄉》說課稿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