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課稿1
一、說教材
1、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于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系。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占居舉足輕重的地位。
2、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布與蒸騰作用的關系。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制作臨時徒手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于實踐、樂于探究的生物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說重點與難點
重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
難點:練習制作徒手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
4、說學情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充滿好奇,樂于動手,對制作臨時裝片及顯微鏡操作有一定的了解。
5、說教學準備
教師:實驗用具、材料及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課件等。
學生:興趣小組準備關于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利用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實現知識的升華和內化。
2、引導發現法: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并在“動腦、動手、動口”狀態中提高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在師生、生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
1、自主探究法: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體驗科學探究的.一
般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提高交流表達能力和團隊合作能力。
四、說教學流程:
本節課,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優化教學秩序,我是這樣導入的: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首先復習各種植物類群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群均需要水,那么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么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組成。讓同學們帶著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占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
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沖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趁此導入課題。(板書課題名稱)繼而進入第2個教學環節:
2、觀察思考,深化認知
活動一: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
(由于植物的蒸騰現象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提前一天要求興趣小組同學做好實驗,課堂上呈現實驗各裝置初始狀態圖片)
此時興趣小組展示圖片,闡述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等量的水,液面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并做上標記,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學生指出對照實驗,明確單一變量。
然后興趣小組呈現實驗裝置,通過觀察、對比啟發引導學生思考相關問題: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水珠的多少,這說明了什么問題?
(5)、對該實驗你還可以怎樣設計?
在觀察、思考的過程中歸納出蒸騰作用的概念,理解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并能通過對照實驗認識到葉片多少影響蒸騰作用效率,為學生理解移栽植物時去掉部分枝葉的做法做知識鋪墊。接著提出問題:葉為什么可以進行蒸騰作用呢?當然這與葉的結構有關,自然展開第3個教學環節:
3、自主探究,互動交流
具體操作分兩步:
第一步,制作臨時徒手切片,讓學生按照“五個環節”展開:(1)明確目的要求(2)清點材料用具(3)閱讀實驗步驟(4)講解操作要領,強調安全問題(5)做好分工,開展實驗。
第二步,觀察制好的臨時切片,請同學們遵循“四個動作”進行:(1)、看看(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結構)(2)、畫畫(簡單繪制葉片基本結構)(3)、比比(將繪制圖與課本葉片結構模式圖比對,強化認知)(4)、賽賽(組內搶答各部分結構名稱)教師巡視并指導。
在學生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之后,教師結合生活實例提出新的問題“為什么葉的正面綠色深些而背面淺些?”“秋天的落葉為什么大多是葉面向下而葉背朝上?”引導學生加深認識葉片的結構,完成重點知識的學習,為下一節光合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然后,利用課件“葉橫切面的結構示意圖”,引導學生對葉片基本結構進行總結概述。(板書:葉片的基本結構)
在學生了解了葉片的基本結構后引導學生繼續深入思考,水分到底是從葉片中的什么結構中散失的呢?繼而展開第三個活動:
2
活動三:觀察表皮臨時裝片
為使學生能形象的了解氣孔的位置和分布,指導一名學生進行形象演示:
將課前剛摘下的冬青葉一片用鑷子夾住浸在盛有70℃以上熱水的燒杯中。片刻后學生很容易觀察到葉片表面產生氣泡。據此使學生明確氣泡是從氣孔中冒出的,氣泡的位置就是氣孔的位置;并且引導學生觀察比較正面和背面氣泡數目?并遷移學生的認知:分析氣孔的數目、分布特點與蒸騰作用的關系,初步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氣孔是什么樣子的呢?組織學生制作蠶豆葉表皮臨時裝片,甲、乙兩組分別制作上、下表皮臨時裝片,引導學生重點觀察保衛細胞和氣孔,然后相鄰甲乙組互換觀察。學生能夠觀察到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引導學生明確氣孔不但是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并借此引導學生比較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的形態及排列特點。(板書:比較表皮細胞、保衛細胞)
對于影響蒸騰作用強弱的因素這部分教學,展示在“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四種情況下蒸騰作用強弱的課件,讓學生理解蒸騰作用強弱受四種因素的影響:光照強度、環境溫度、空氣濕度以及空氣流動狀況;并通過課后思考與練習中“某一植物在一天當中某些時段的失水量”加深認知理解。
接下來回歸到開始導入的問題:植物體內99%的水分用于蒸騰作用是不是一種極大的浪費呢?隨即引入第4個環節:
4、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活動四:體驗感悟蒸騰作用的意義
體驗:用吸管喝水。讓學生體會到蒸騰作用能使植物體內產生一種使水分向上運輸的拉力,從而促進根吸收水分,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感悟:用熱棉球擦皮膚。讓學生感悟出蒸騰作用能降低葉表面的溫度。
討論交流:結合學生的體驗和感悟及蒸騰作用示意圖,在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基礎上,討論交流如下問題:
(1)、“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
(2)、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季,樹葉不會被灼傷?
接著引述問題“夏季移栽植物時,應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植物成活?”來拓展學生思維,喚其環保意識,誘其環保行為即對學生進行環境教育:
5、拓展思維,環境教育
最后對全體學生的基礎知識進行檢測及對部分學生的綜合技能進行考核,達到因材因情施教目標,引導學生進行第6個教學環節:
6、梳理內化,達標升華
讓學生結合板書對本節內容梳理、歸納以求內化,并通過導學案進行達標訓練,以求升化。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課稿2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評委,親愛的各位老師:
大家好!
我是x號選手張樹嶺。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該課題是課標實驗教科書濟南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一章第二節內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分析,教學方法、學法指導、教學程序等四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說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隸屬于課程標準確立的“人與生物圈”課程主線中最大的主題之一“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中的二級主題,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共同組成綠色植物三大生理作用,教材在編排上將其安排在兩者之前,既充分考慮了學生主體的認知規律,也科學考量了三者的辯證關系。本節課的學習既可以使學生對前一節綠色植物的主要類群適應不同的環境有更深刻的理解,又可以為后面光合作用以及綠色植物在生物圈中作用的學習奠定基礎。因此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全章占據舉足輕重的位置。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面向全體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倡導探究性學習”的三大核心理念,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學情實際,特確立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蒸騰現象,舉例說出氣孔的數目和分布與蒸騰作用的關系。
(2)嘗試用徒手切片的方法制作臨時裝片,觀察葉片的各部分結構。進一步學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學生徒手制作臨時切片和使用顯微鏡觀察臨時切片標本,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觀察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合作學習能力。
(2)通過對蒸騰作用知識的拓展遷移,理論聯系實際,培養學生靈活運用、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認同綠色植物進行蒸騰作用的意義。初步形成保護森林的意識。
(2)培養敢于實踐、樂于探究的生科科學素養;樹立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3、教材重點與難點
本節課主要是通過觀察蒸騰現象理解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理解并認可生物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因而確立練習徒手制作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的結構,蒸騰作用的意義為本節課的重點。
七年級學生是第一次練習制作臨時切片,并且要在顯微鏡下觀察葉片結構,此外還要注意實驗過程中的安全問題。對學生的綜合要求較高,學生掌握操作要領有一定難度,故把練習徒手制作臨時切片,觀察葉片結構確立為教學難點。
4、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對自然界中的很多現象充滿好奇,樂于動手,能比較熟練地操作顯微鏡;學生通過上一節的學習,了解植物各類群的生活
均需要水,此外,學生知道沙漠地區雨量稀少,空氣干燥,森林地區雨量充沛,空氣濕潤。以上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有利于調動學生的探究熱情,也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教學準備
教師方面——新鮮菠菜葉,冬青葉,載玻片,蓋玻片,鑷子,雙面刀片,清水,70℃熱水,毛筆,培養皿,滴管,紗布,吸水紙,顯微鏡,橙汁及多媒體課件等。醫用消毒棉,酒精和紗布。
學生方面——興趣小組準備關于觀察植物的蒸騰現象的實驗資料。
二、說教學方法: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本節課主要采用以下教學方法:
1、直觀教學法:本節課通過用顯微鏡觀察菠菜葉的橫切面裝片,冬青下表皮裝片及多媒體課件的使用,使得教學直觀形象、生動有趣。通過直觀教學手段,啟發學生積極思考,逐步將感性認識升華為理性認識,使表象知識內化為自身認知體系。
2、引導發現法:發現法是哈佛大學教授布魯納所提倡的,是從學生好奇、好問、好動的心理特點出發,依據教師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使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老師始終處于“主導”的位置,引導學生層層深入發現未知,而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始終處于“動腦、動手、動口”的積極參與狀態,藉此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
3、體驗互動法:根據學生認知特點和規律,通過體驗活動,使學生在親歷的過程中理解蒸騰作用的意義。強調學生的真實體驗,力求在師生交流互動,生生交流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過程與情感體驗過程的有機結合。
三、說學法指導:
“現代文盲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此,教師在充分駕馭課堂、優化課堂的同時,要最大限度的將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以充分體現。以學生已有的知識、能力和情感基礎為背景,以多種形式引導學生主動構建知識體系,逐步培養各種能力。本節課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有:
1、自主探究法:
通過觀察蒸騰現象實驗以及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合作學習法:
通過觀察葉片的結構實驗,分析影響蒸騰作用的因素,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和交流表達能力。
3、歸納總結法:
在學生查閱課內外資料時,引導學生掌握方式方法,幫助學生發現知識內在的聯系,并學習用思維導圖、概念圖等歸納總結,以培養學生處理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激疑導入
展示藻類植物、蕨類植物、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的代表植物圖片,復習提問它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明確各種植物類群均需要水,那植物吸收水分用來做什么
呢?此時,多數學生會誤認為植物吸收水分用于自身組成。是這樣嗎?讓同學們帶著疑惑看典型例子——一株玉米從出苗到結實一生所需的水分約200千克,其中作為植物組成成分的水分為1、827千克,維持植物生理過程的水分為0、25千克,兩者的水量加起來約為2、077千克,僅占植物吸入體內水分總量的1%,那其余的99%的水分到哪里去了呢?此時,學生形成了認知沖突,并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教師通過語言獨白“要弄明白這個道理,就得從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起,什么是蒸騰作用?蒸騰作用對植物的生活又有什么意義呢?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問題。”(板書----課題名稱)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上節所學內容,延續學生慣性思維,從而造成了認知沖突,激發了學習興趣,使其產生求知渴望。并且通過該典型例子的數據比對,創設問題情境,吸引了學生的有意注意,有利于教學秩序的有序進行。)
接下來,生物興趣小組展示課前準備實驗,并結合實驗過程圖片講解設計思路:選取三支粗細相近的枝條,甲去掉全部葉片,乙去掉部分葉片,丙不做處理。分別插入三支錐形瓶內,并用塑料袋罩住露出管外的部分,扎緊袋口。在三支錐形瓶內分別加入同量的.水,液面上加適量的食用油,防止水分的蒸發并做上標記,置于陽光下一段時間。引導全班同學觀察三個塑料袋中的現象,并且思考:
1、塑料袋的內壁有什么物質生成?
2、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從哪里來的?
3、塑料袋內壁上的水珠是以什么狀態出來的?
4、比較各塑料袋內的水珠的多少,說明什么問題?
5、還可以如何設計實驗?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分析現象,歸納出蒸騰作用的概念,體會到葉是蒸騰作用的主要器官,并能通過對照試驗認識到葉片多少影響蒸騰作用效率,這為學生理解移栽植物時為降低蒸騰作用去掉部分枝葉的做法做鋪墊。進而把學生的注意力拉到觀察葉片結構上來。把學習的自主權交還學生,凸顯學生學習主體的地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主動發現,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學生要想知道植物怎樣通過葉進行蒸騰作用散失水分,就必須了解葉片的結構,這是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及難點,為此,我設計了第一個課堂活動。那就是——
2、自主探究互動你我
請同學們按照實驗程序“五步驟”
(1)明確實驗目的要求——練習制作徒手切片;認識葉片各部分的結構特點。
(2)清點材料用具
(3)閱讀實驗步驟
(4)觀看切割演示視頻,講解切割要領,強調安全意識。
(5)以四人小組為單位展開實驗,實驗員、記錄員、實驗員助理各司其職,實驗有序展開。實驗過程中興趣小組同學每人負責3組的巡視工作,確保實驗有序高效開展,教師全班巡視指導。制作好臨時切片的小組接下來再通過看一看(觀察葉片結構);畫一畫(簡單繪制葉片基本結構);比一比(將繪制圖和課本模式圖比對);賽一賽(回答各部分結構名稱)四個環節對葉片各部分的結構進行認知理解。
教師注意實驗過程中的積極肯定、適度鼓勵。對實驗不很成功的小組悉心指導,可以建議觀察葉片永久裝片。在學生對葉片的基本結構有了感性認識之后,教師結合生活實例提出問題“為什么葉面的顏色總比葉背深?” “秋天的落葉為什么大多是葉面向下而葉背朝上?”學生帶著疑問重新回到鏡下世界去尋找答案,很快便發現靠近上表皮的葉肉細胞排列緊密含葉綠體多,而靠近下表皮的葉肉細胞排列疏松含葉綠體少,為學習下一節光合作用奠定基礎。同時學生也會提出許多問題,學習興趣大增,爭先恐后提出問題并回答問題,教師則給予準確提示,于是在熱烈的課堂氛圍中,實現了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此時,教師及時利用課件出示葉片橫切面的立體結構,并進行簡單總結。接著引導學生:我們了解了葉片的基本結構,那么水分到底是從葉片中的什么結構中跑掉的呢?學生自然而然把注意力集中到氣孔上面。
教師演示實驗:將一片剛摘下的冬青葉片浸在盛有70 ℃以上熱水的燒杯中。學生觀察現象并討論:葉片表面是否產生氣泡?如果有,比較葉片正面和背面,哪一面氣泡數目較多?為什么?通過觀察實驗、交流討論引導學生進行邏輯推理得出:氣泡是從氣孔中冒出的,因此氣泡的位置就是葉片上氣孔的位置,大多數植物葉片的上、下表皮都有氣孔,而且下表皮的氣孔數目一般多于上表皮。并簡單補充大多數陸生植物陸生植物具有氣孔,形式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氣孔是什么樣子的呢?組織學生利用制作冬青葉表皮臨時裝片,A組制作上表皮臨時裝片,B組制作下表皮臨時裝片,觀察完后相鄰AB組互換觀察。(補救方案:如學生不能較快較好制作表皮臨時裝片,發放興趣小組制作的臨時裝片進行觀察)學生很容易觀察到氣孔是由一對半月形的保衛細胞圍成的空腔,它不但是蒸騰失水的門戶,也是氣體交換的窗口。并借此引導學生比較保衛細胞和表皮細胞的形態及排列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制作徒手切片,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也鍛煉了實驗能力。通過一層層遞進的問題引領,使學生不斷加深葉片結構及特點的理解。本環節通過自主探究不但突出了重點,而且通過“五步驟”和“四環節”有效分解、突破了難點。使學生樹立起生物體的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生物學觀點。)
對于影響蒸騰作用強弱的因素這一部分結合課件展示在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四種情況下蒸騰作用的強弱,讓學生理解蒸騰作用強弱受光照強度和環境溫度、空氣濕度以及空氣流動狀況的影響;并通過課后思考與練習“某一植物在一天當中某些時段的失水量”加深理解。
春天陽光下夏天陽光下陰天潮濕環境電吹風吹葉片最后,首尾呼應,回歸到開始的問題植物體內99%的水分蒸發到空氣中是不是一種浪費呢?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又設計了第二個課堂活動,那就是——
3、體驗感悟討論交流
體驗1:喝橙汁(半杯)。分析不用力吸橙汁不能入口的原因是缺少上升的動力,體會出蒸騰作用能使植物體內產生一種使水分向上運輸的拉力,促進根對水分的吸收,促進水分和無機鹽的運輸。
體驗2:熱棉球擦皮膚。引導學生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手感到涼爽的原因,感悟出蒸騰作用能降低葉表面的溫度。結合資料和體驗,進行問題討論:
(1)“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為什么植物體內水卻是往高處流的?
(2)為什么在炎熱的夏季,樹葉不會被灼傷?
(3)為什么沙漠地區干旱少雨、森林地區雨量充沛?
(設計意圖:請各組同學討論,概括出植物蒸騰作用對植物自身的意義。這樣設計的目的在于讓學生在體驗感受的過程中學習蒸騰作用的意義,可以提高他們分析問題的能力,總結歸納的能力。并通過第三個問題滲透環保教育。)
4、環境教育知識拓展
眾所周知,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熱點之一,它對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保護環境,提高全民族的環保意識,已成為當務之急。作為一名生物教師,應該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特點,以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喚起學生的環保意識,培養學生的環保行為。并引述拓展問題——夏季移栽植物時,應采取哪些措施有利于植物成活?
(設計意圖:結合本節課的教學內容,為了及時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教育,課堂上我讓學生暢談我們應該怎樣保護森林保護植被,并讓學生設計一則保護植被的公益廣告,并在全校發出倡議。讓學生在充分展示自己才華的同時,也為社會做一點小小的貢獻。)
5、梳理歸納梯度訓練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對課本知識已當堂掌握,因此讓同學們自己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對本節內容梳理歸納。習題呈梯度設計,不但可以使全體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又可以使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所提高,兼顧了拔尖和“減負”,實現了因材因情施教,學生共同發展的宗旨,達成“課已盡而意無窮”的效果。
通過以上精心設計,可以真正激發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問題意識;真正促使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和智慧的挑戰;真正實現教法和學法的和諧統一,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的和諧統一。真正使學生在一個生動、有趣的生物課堂中,體驗探究學習樂趣,實踐自主學習理念,豐富認知情感體驗,促進身心全面發展。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課稿】相關文章:
贊美綠色植物的句子09-05
夢見很多綠色植物05-23
形容綠色植物的句子22句10-03
形容綠色植物的句子14句09-14
形容綠色植物的句子30條10-04
形容綠色植物的句子29條09-29
形容綠色植物的句子24句08-20
形容綠色植物的句子29句01-07
形容綠色植物的句子9條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