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物理說課稿
物理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5-02-12 10:49:45
  • 相關推薦
物理說課稿(精選18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物理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物理說課稿 1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及作用:

  牛頓第一定律所講述的運動和力的關系是動力學的基礎問題。這節課學好了,學生建立了對運動和力關系的正確認識,就不容易從日常經驗出發產生同歷史前人產生過的相同的錯誤,也為學習動力學奠定了知識基礎。

  2.教材特點:

 、倥nD第一定律解決了幾千年都含糊不清的問題,有助于學生對運動和力的關系進一步深入理解。

 、谫だ岳硐雽嶒炇菍W生第一次接觸到理想實驗,應充分引導學生探索伽利略理想實驗的推理過程,知道理想實驗是建立在可靠的事實基礎上的科學方法。

  3.教材的重點、難點

 、僦攸c:運用實驗手段及微機模擬探索力和運動的本質關系,著重培養學生探索物理問題、分析物理問題的基本能力。

 、陔y點:如何用科學的觀點來代替部分學生頭腦中對運動和力關系的錯誤認識,即毀滅直覺。

  二、教學目標:

  1.知識方面:

 、僦蕾だ院蛠喞锸慷嗟聦α瓦\動的關系的不同認識,知道伽利略的理想實驗及其推導過程和結論,知道理想實驗是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

 、诶斫馀nD第一定律的內容和意義。

  ③知道什么是慣性,會正確解釋有關的慣性的現象。

  2.能力方面

  要求學生從實驗現象推理,概括出物理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和綜合能力。培養學生邏輯推理能力以及科學思維能力。

  3.科學方法方面

  ①通過伽利略理想實驗推理過程的探索,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方式,體會得出物理規律的一種方法。

 、谧寣W生體會認識客觀規律的一般過程: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

  三、教學方法

  1.采用以演示實驗為主的引導探索式教學方法,通過讓學生觀察分析實驗現象,教師有意識點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從而得出物理規律。

  2.采用操作快捷、方便、高效率的微機輔助教學手段,可加大課堂密度,節省授課時間,提高教學效率。

  3.采用循環螺旋式的教學方法,即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使學生認識事物的過程符合唯物辯證法的認識論。

  教學中,加強師生間的雙邊活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嚴格控制教學進度,努力實現教學的和諧美。

  四、教學過程:

  1.新課引入:

  從歷史角度引入,采用多媒體手段,通過動畫片形象地說明了力與運動的關系,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大課堂容量。

  2.新課教學:

  以實驗→推理→總結概括→運用為主線展開。

 、儋だ岳硐雽嶒灒

  實驗1:小車從同一高處滑到三種介質的`平面上,觀察滑行距離的區別。(實驗錄像)

  實驗2:伽利略實驗模型。

  推理:忽略次要因素后,小車、小球將怎樣運動。(電腦模擬小球在無阻力條件下運動)

  總結概括:牛頓第一定律內容。

 、趹T性:

  實驗1:賽車起動,小人跌倒------靜止的物體有慣性。

  實驗2:賽車制動,小人不動------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推理:靜止、運動的物體都有保持運動狀態的性質。

  總結概括:一切物體,不論處于什么狀態都有慣性。慣性是物體的固有性質。

  3.運用:

 、倏磩赢嬈ㄎC模擬),解釋小人跌倒后為什么向前跌倒?(找兩個學生解釋)然后看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跒槭裁窜嚰铀贂r,車上的人向后傾倒?車減速時,人向前傾倒?利用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坼N頭松動時候,為什么把錘子倒立,把錘柄末端向石頭上去磕一磕,錘頭就安牢了?實驗演示,動畫片(微機模擬)解釋

 、芤涣性谄街辫F路上勻速行駛的火車,在車廂里有一個人,豎直上拋一小球,小球落下時,將落在哪?實驗模擬,加以解釋。

  五、總結

  六、作業

  必做題:課后題1,3兩題。

  選做題:設計幾個利用或防止慣性的小實驗。

  物理說課稿 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初步了解太陽光的光譜。

  了解色散現象,知道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2、過程與方法

  探究色光的混合和顏料的混合,獲得有關的知識,體驗探究的過程和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觀察、實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感悟和體驗,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為后續學習打基礎。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愉悅,樂于參與物理學習活動。

  教學重點

  光的`色散及色光的復合,物體的顏色。

  教學難點

  色光的三原色跟顏料的三原色及其混合規律的不同。

  教具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三棱鏡、檔光板、白光屏。

  學生:玻璃板、白紙板、盛水的碗、光碟、三棱鏡、手電、各種顏色的顏料和透明光屏、調色碟。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我們生活在五彩繽紛的世界,太陽光和我們息息相關。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與太陽光有關的光的色散。

  2、將學生分成男、女兩組,比較哪組表現的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創造活躍的課堂氣氛)。

  二、進行新課

  1、光的色散

  提出問題:太陽光經過三棱鏡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光的色散。引導學生觀察自屏及彩色光帶上顏色的排列順序。

  光通過三棱鏡會發生折射(或兩次折射);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可能向尖端也可能另一端;光經過三棱鏡后,會出現彩色的光。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種顏色的光。

  2、色光的混合

  啟發學生思考彩色光帶再經過三棱鏡后,又將怎樣?

  教師演示(或通過課件演示)七色光的混合。引導學生分析兩次實驗現象,討論歸納實驗結論:太陽光(白光)不是單色光,而是由各種色光混合而成的。

  演示實驗:用手搖轉臺裝上紅、綠、藍三色盤進行演示.調整三色比例,旋轉時就看到三色盤呈灰白色.對于紅、綠色光的混合,可調整三個色盤,使其只露出紅色和綠色部分,改變各色比例,旋轉時就會觀察到隨著紅、綠比例不同,會依次出現橙紅、橙、黃和綠黃幾種顏色.各種色光的混合不必都給學生演示,只演示其中幾個即可,其余可由學生在課下完成.

  聯系生活實際舉例光的色散和光的混合。彩色電視機里的各種顏色是怎樣產生的?

  指導學生利用實驗探究三基色(課本圖4—37)。認識紅、綠、藍被稱為三基色。

  用掛圖或多媒體投影電視機畫面,簡單說明畫面是由紅、綠、藍三色光合成的。

  3、物體的顏色。

  (1)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太陽光通過棱鏡和紅玻璃在白屏上得到一條紅色光帶,啟發學生解釋此實驗現象的原因.如果此實驗現象不明顯,可適當增加幾塊紅玻璃或多層紅玻璃紙。

  再用藍玻璃重復上面的實驗步驟,啟發學生分析總結玻璃是藍色的原因。

  總結學生的發言,得出:透明體的顏色是由它能透過的色光的顏色決定的。

 。2)不透明體的顏色

  演示實驗:在白屏上貼一張紅紙,屏上只有被紅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其他地方是暗的;換用一張綠紙,屏上只有被綠光照射的地方是亮的。

  總結實驗結論:有色的不透明體反射與它顏色相同的光。

  4、顏料的混合

  讓美術專業較好的學生回答:只需哪三種顏色就可得其他種顏色的顏料。

  學生分析總結出紅、黃藍為三原色。

  引導學生將不同的顏料混合,觀察混合后的顏色。學生分組做實驗,體驗色光混合與顏料混合不同。

  課堂小結

  建議由學生發揮主動性,討論總結本節課的內容.教師可在課前準備好板書演示,配合學生的總結發言。

  板書設計

  第四節光的色散

  一、光的色散

  白光是由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組成

  二、色光的混合

  三基色:紅、綠、藍

  三、物體的顏色

  四、顏料的混合

  三原色、紅、黃、藍

  布置作業

  做一做“水三棱鏡”和“七彩陀螺”。

  物理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中等職業教育國家規劃教材(機械建筑類)的第一章第五節的《牛頓第三定律》。從課程整體來說,牛頓運動定律是動力學的基礎。牛頓第三定律作為牛頓三大定律其中的一個獨立定律,在日常生活、社會生產、科學技術等方面應用極其廣泛,學習它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學生情況分析

  初中階段,學生已經對物體間的相互作用問題有了定性地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對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對平衡力是指同一物體所受的兩個力相平衡,而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分別作用在兩個物體上。但是,他們的這一認識只可能是定性的了解,基本上處在記憶的層次,他們體會不到明確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這一問題的重要價值。要實現對牛頓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還需要從力的性質、作用的同時性等進一步認識,并進行定量探究。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規律來彌補已有知識在處理相關問題時的缺陷。高一年級學生積極性、主動性較強,學習熱情高,有參與意識。這是在教學中發揮其主體作用的前提。而且好奇心強是職校學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過生動直觀的物理實驗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全面提高接受能力。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明確物體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

  2、掌握牛頓第三定律的內容,正確理解其確切含義。

  3、能夠利用牛頓第三定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

  1、通過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學習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實驗能力。

  2、應用牛頓第三定律分析物理現象,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教育

  1、經歷觀察、實驗、合作探究等學習活動,培養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培養學生探究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學問題,并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產、生活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能力,啟迪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重點: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和應用

  難點: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和平衡力的區別

  四、教學方法

  采用探究式教學方法:根據生活經驗提出問題,類比、討論、分析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設計實驗,驗證猜想與假設,得出科學結論。

  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程序

  探究一: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1、設計方案:創設情境——分析總結——實驗證明。

  2、教材處理:

  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從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定義;然后,通過實例和實驗理解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概念,體會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整個自然界普遍存在的。

  3、設計目的:

  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實驗、實例分析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探究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牛頓第三定律

  1、設計目的:

  本環節既是本節的重點,又是難點。通過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經歷和感受物理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培養學生分析、總結物理規律的能力。

  探究三:牛頓第三定律的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通過課堂練習,加深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研究性學習

  既然拔河比賽中兩個拉力大小相等,那么拔河比賽時,為何還存在勝負之分?

  鞏固知識點,反饋學生掌握程度,加深對物理規律的理解。

  物理說課稿 4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這一章講述動量的概念,并結合牛頓定律推導出《動量定理》和《動量守恒定律》!秳恿慷ɡ怼敷w現了力在時間上的累積效果。為解決力學問題開辟了新的途徑,尤其是打擊和碰撞的問題。這一章可視為牛頓力學的進一步展開,為力學的重點章。

  《動量定理》為本章第二節,是第一節《動量和沖量》的延續,同時又為第三節《動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礎,在本章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同時《動量定理》的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技術和科學研究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學習這部分知識有著廣泛的現實意義。

  2.本節教學重點

 。1)動量定理的推導和對動量定理的理解;

  (2)利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一維情況下的定量分析。

  3.教學難點

  動量定理的矢量性,在實際問題中的正確應用

  4.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從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動量定理的表達式。

  (2)理解動量定理的確切含義,知道動量定理適用于變力。

 。3)會用動量定理解釋有關現象和處理有關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動量定理規律的學習過程,了解物理學的研究方法,認識物理實驗、物理模型和傳感器在物理學發展過程中的作用。

 。2)通過學習用動量定理處理實際問題的過程,提高質疑、信息搜集和處理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有將物理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的意識,勇于探索與日常生活有關的物理問題。

  (2)了解并體會物理學對社會發展的貢獻,關注并思考與物理學相關的熱點問題,有可持續發展的意識,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

 。3)關心國內、國外科技發展現狀與趨勢,有振興中華的使命感與責任感,有將科學服務于人類的意識。

  二、學生情況分析

  高一學生思維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因此在教學中需以一些感性認識作為依托,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以便學生理解。

  補充錄像資料以及瓦碎蛋全的演示實驗、模擬建筑工人安全帶的演示實驗

  錄像:排球擊球動作要快、鑄鐵打磨時速度要快;籃球接球手臂后縮、跳高運動員落地墊厚墊子、體操運動員落地都要屈膝,

  圖片:"勇氣號"探測器成功登陸火星過程的一組圖片,易碎品運輸過程。

  三、教學方法

  應用實驗導入法、啟發學生通過自己的思考和討論來探究動量定理。

  四、教學程序

  本節課分為四個環節,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景;建立模型共同探究;定性和定量應用動量定理。

  第一環節:創設情景

  為了保證建筑工人高空作業時人身安全,我們選用什么樣的安全帶比較好。結實的鋼繩還是結實的彈性繩?

  演示實驗:模擬建筑工人從高空墜落分別系彈性繩和無彈性繩的對比演示實驗(要挑選軟度合適的橡皮泥做實驗)

 。▋纱挝矬w都從同一高度自由下落,兩次繩長相同)

  實驗現象:用彈性繩的那次橡皮泥完好無損,另一次橡皮泥被鐵絲切成兩半,斷面非常整齊,

  學生嘗試解釋現象。 第二環節:建立模型推導動量定理

  此時,學生有了對力、時間、動量、沖量的初步感性認識,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提高到理性認識。

  引導學生建立模型,物體的運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物體自由下落同樣的高度,獲得同樣的動量,第二階段,經過一定的時間動量減為零

  討論第二階段過程中,力的沖量和物體動量變化之間的關系

  結論: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長,力小

  推廣,生活中還有很多這樣的例子:杯子落到水泥地上碎,落到地毯上就不碎;從高處落地都要屈膝;跳遠前要松沙坑……

  這些說明動量和沖量之間一定是有聯系的,你能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么?

  設一個物體以速度v1在光滑水平地面上運動,在同方向水平恒力F作用下,經過時間t,速度變為v2,由牛頓第二定律可得:Ft=mv2-mv1.

  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還成立嗎?

  利用傳感力和速度傳感器當場測數據,

  讓小車在光滑水平軌道上向固定的力傳感器運動,測出小車撞擊傳感過程中小車受到外力-時間圖像,速度傳感器測出次過程中的速度-時間圖像。

  分析數據發現:碰撞過程中外力的總沖量與碰撞前后動量的變化幾乎一樣。

  所以,變力作用下,動量定理也成立。

  第三環節:定性應用

  為了培養學生在物理學中從實踐到理論,再用理論來指導實踐的研究方法。鼓勵學生將學習到的物理知識與日常生活、生產技術聯系起來。首先圍繞定理Ft=△P分情況進行討論。 我們經常用雞蛋碰石頭來形容自不量力,你有沒有辦法讓雞蛋不碎嗎?

  演示實驗:瓦碎蛋全(也可以放錄像)

  讓學生列舉生活中的例子說明,動量變化相同時,時間短,力大;時間長,力小。

  如:圖片(圖5)中的現象

  鐵錘釘釘子,沖床沖壓鋼板

  第四環節:定量應用

  例:一高空作業的工人體重600N,系一條長為L=5m的安全帶,若工人不慎跌跌落時安全帶的緩沖時間t=1s,則安全帶的受的沖力是多大?(g取10m/s2)

  【分析與解答】依題意作圖,如圖所示,人跌落時為自由下落,設剛要拉緊安全帶時的速度為v1,則v12=2gL,即v1=

  經緩沖時間t=1s后速度變為0,取向下為正方向,對人由動量定理知,人受兩個力作用,即拉力廠和重力mg,所以 (mg-F)t=0- mv1,

  將數值代人得:F=(600 600)N=1200N

  所以,人給安全帶的沖力F ′為1200N,方向豎直向下。

  物理說課稿 5

  一、教材內容分析

  密度是初中物理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是學習液體壓強、浮力和物體浮沉條件的基礎,它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雖然修訂后的大綱將其要求由掌握調至理解,但這并沒有削弱這一知識點的重要性。此外,密度是初中生首次學習表示物質特征的物理概念,研究這一概念的過程和方法,對今后學習其他物理量有著十分重要的借鑒和啟迪作用。因此,本節的關鍵是要在讓學生明確密度這個物理量表征的是物質的什么特性,以及為什么要用單位體積的質量來表征物質的這種特性。

  二、教學重難點和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以上分析知道必須在體積相同的條件下才能用質量來區別不同物質以及密度概念的獲得是教學的難點,而密度概念的建立和物理意義的理解、創新意識的培養則是本節的重點。

  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定義、公式、單位、物理意義,會用密度表。

  能力目標:培養初步的科學探究問題的能力。

  思想目標: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三、學生特征分析

  學生在數學中雖然學過比例知識,但是用到物理中來,理解同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的含義仍有一定的難度。尤其是我們一般校的學生,學習能力較差,學習的主動性不強,因此本節課我采用了學生主動參與的方法,讓學生融入到課堂中,充分體會學習物理的樂趣。并且學生在學密度前已具有速度概念和在生活中已具備應用物質的質地、顏色等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知識和技能基礎。這些又是當前學習中較有利的因素。

  四、教學方法分析

  人教版教材《密度》一節是這樣安排的:先用天平稱出兩個體積不同的長方形鐵塊的質量,接著測出它們的體積,然后求出它們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進而分析得出同一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一個定值。后面改用松木塊重復驗證,也得到同樣結論。

  我對本節教材的處理如下:首先從物質的氣味和顏色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的原有經驗出發,分析是否還有其它特征來區別不同物質,同時設置生活情景引導學生提出問題:

 。1)僅用質量(或體積)可以區分不同物質嗎?

 。2)怎樣用質量和體積一起來區分不同物質呢?然后通過猜想假設、制訂計劃、實驗驗證等科學探究的方式獲得密度概念。

  采用這種模式的依據:

  (1)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因為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發現者,他們通過親身體驗獲得知識和技能效果更好。

  (2)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

 。3)在學習的全過程滲透"S—T—S"教育,使學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物理知識對社會生活的重要意義。

  五、學法分析

  觀察實驗的方法是探究物理問題的.重要方法,比值定義法在物理學中有重要意義。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對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這些學習方法要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逐步領會與掌握。

  六、教學程序分析

  一、引入課題:講述阿基米德幫助國王鑒定皇冠是否純金的物理故事,引入本節課題。

  二、進行新課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1)教師拿出一杯水、一杯酒精、一塊銅、一塊鋁,讓學生鑒別并獲得成功體驗后,引導學生小結:利用物質的特性可以鑒別物質。

 。2)播放新聞故事片斷:騙子利用假金元寶進行詐騙。引出本節課題即顏色和氣味類似的物體如何進行鑒別呢?

  2、嘗試猜想與假設

  猜想一:可以用質量或體積來鑒別。

  試一試:請學生鑒別兩包用相同的紙包住的物質,問:哪一塊是銅塊、哪一塊是鋁塊?

  想一想:質量大的一定是銅塊嗎?

  結果:質量大的未必是銅塊,可見單憑質量來鑒別物質是不行的。

  再想一想:該怎樣利用體積和質量來鑒別物質呢?同種物質質量和體積之間是否有一定關系呢?

  3、制定探究計劃

  組織學生討論得出:應取不同的物質作研究對象,并選天平和量筒等工具測它們的質量和體積,然后在比較單位體積的質量看一看是否會有什么發現?

 。ㄟ@個過程是訓練學生思維的重要環節,一定要放慢節奏讓學生有充分的討論時間,如果部分學生有困難教師可利用速度知識進行類比)

  4、進行實驗與收集數據

  由于初中學生的知識能力有限,教師可事先設計表格進行引導。另外,為縮短教學時間、保證教學質量可引導學生分組同步實驗,分工協作。

  5、交流與合作

  引導學生通過討論總結出:相同物質質量與體積的比值相同,不同物質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梢娰|量與體積的比值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一點一定要引導學生自行總結出來,教師不要急于告訴學生結論,要尊重學生的首創精神。)

  對于密度的概念、公式、物理意義、單位等可引導學生自學課本總結出來。

  對于密度表的教學一定要引導學生認真閱讀、仔細體會。

  討論:

 、、怎樣鑒別出"假金元寶"?

 、、橡皮泥切去一半后,體積、質量怎樣變?它的密度如何變呢?

  6、作業:請將建筑用青磚的密度測出來,并對照密度表看是否吻合,有興趣的同學可以作一次調查訪問,弄清它的燒制方法。

  物理說課稿 6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要說的密度一節屬于第二部分,這一部分包括了后面所有八章的內容,它們形成了經典力學的初步知識。眾所周知,經典力學包括了質量、時間、空間三大基石。初二學生從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基本具備了絕對的時間觀念和空間觀念。因而第七章第一節開始就進行絕對質量觀的教學,第三節的密度是對質量認識的進一步延伸,是對物質世界認識的進一步探索。

  再從本節的編排看,課本首先從第二節的實驗入手,提出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如何鑒別不同的物質?接著用實驗分析、歸納得出密度的概念,最后是密度知識的簡單應用。這種方法,體現了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現代教學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分析概括能力等綜合素質。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會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概括能力,學習一點研究問題和定義物理量的常用方法。

  3、情感目標:培養學習物理的興趣和發現探索問題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初步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三、教學重點及難點

  根據大綱及學生實際,密度的概念、公式、單位是本節的重點。

  教學難點:由于初二學生邏輯思維正處于發展初期,如何處理實驗中的數據進而得到密度的概念是本節的難點。

  四、教學方法

  本節有關密度的知識都是從實驗中分析歸納出來的,因而本節課著重采用實驗探究法。

  學法:學生要想正確的從實驗中得到密度的概念,他們必須掌握數學法、分析法、比較法和歸納法

  教具準備:每兩人一天平,砝碼,體積不等的兩個木塊和兩個鐵塊,為了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思維,突破教學難點,我還制作了一個課件。

  五、教學過程

  1、激趣引學

  培養學生對物理學的興趣,是新大綱規定的物理教學的根本目的。因此,課前我設計了一個來源于生活中的趣味實驗,如何鑒別水、煤油、酒精和醋?并讓他們總結辨認的依據,當他們意識到可以利用顏色、味道等特性鑒別物質時,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我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著手,拿出上節課測量過的體積相同但外表被我涂成了相同顏色的銅、鐵、鋁讓學生辨認,使學生直觀的認識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這也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這種特性就用密度表示,很自然的引出本節課的內容。

  2、密度的概念

  新大綱要求:實驗不僅是物理教學的手段,它還是提高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和科學素養的重要途徑,是物理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把教材中的演示實驗改成了每兩人一組的分組實驗。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探索意識和創新精神。實驗中,當學生測出了質量與體積之后,我改變了教材中直接要求學生計算m/V的編排方法,鼓勵學生自己處理實驗數據我提出了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根據測出的質量和體積,仍然能得出什么結論?面對這樣的問題,根據建構主義理論,根據認識心理學,有一部分學生可能會想到直接利用這些數據去尋求某種規律,有的甚至能得出質量與體積成正比這樣的結論,還有部分學生,他們可能想到要對這些實驗數據進行運算。當學生討論得出利用m和V可以計算它們的比值時,我用課件出示鼓勵性的評語,并播放一段音樂,以松緩剛才緊張的思維。然后引導學生應用數學法分析m/V的含義,利用比較法、歸納法得出密度的概念。并告訴學生: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是初中階段的一種重要方法。

  在這一過程中,我還要引導學生欣賞天平平衡時的對稱美,領會物理學方法的和諧美,感受物理概念的簡潔美。促使學生形象思維的發展,進而促進學生德育、智育的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感情,加深對物理學的熱愛。

  3、密度的公式

  密度的公式屬于本節的重點,它要求學生能弄清公式的來源,并能記住公式。要記住公式,除了了解各個字母代表的物理量,還要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并用密度公式進行計算。在這一部分,我利用知識的遷移理論,設計了一些跳一跳能摸到的問題:

 、僭鯓佑嬎銌挝惑w積某物質的質量?計算密度的公式是什么?

 、谌绾斡米帜副硎具@個公式?怎樣計算密度的單位?

 、垡荒緣K,體積為 10cm3,質量為6克,它的.密度多大?若切掉它的3/4,剩下的密度多大?

 、芨鶕芏鹊墓剑覀兡苷f密度與質量成正比,與體積成反比嗎?

  利用這些問題引導學生大膽質疑,主動探索,教師適度點撥,然后讓學生自己總結。通過這樣的辦法,加深學生對密度公式的理解、記憶和應用,培養學生規范的解題格式和嚴謹的邏輯思維。這里通過對公式物理意義的教學,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現,形成基本的、樸素的、唯物物理學思想。在學生緊張的勞動之后,課件出示“王冠”圖,告訴學生阿基米德利用密度知識鑒別王冠的故事以培養學生熱愛科學,不怕困難,積極探索,服務人類的科學思想。

  六、小結

  一堂成功的物理課,不僅要讓學生學到物理學知識,還要學生學到一定的物理學方法,甚至要形成一些基本的物理學思想。小結中,我準備先讓同桌的學生相互回憶本節學過的主要內容,讓這些知識同化到學生原有的知識體系中去,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老師再從物理學方法和物理學思想兩個方面著手,總結學生在這堂課中的表現,肯定他們的成績,指明他們努力的方向。體現成功教學的激勵機制。

  練習

 、傧蜃孕熊囕喬却驓,輪胎內空氣的密度如何改變?

  ②ABC三種物質的質量M和V的關系如圖所示,誰的密度大?

  板書設計

  為了簡明扼要的再現學習內容,激發學生的想象和思維,我采用圖表法板書。

  物理說課稿 7

  一、教學理念

  在新時期下,新的課程改革已經全面展開,此時一堂課是否符合新的課改精神,首先要看它的教學理念。新課程標準中要求注重讓學生經歷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認識過程,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實踐,從被動接受到主動探求,在鍛煉能力的過程中掌握知識與技能,了解科學技術,從而融入到社會中去。所以本堂課要在改進課堂教學模式,注重學生全員參與和全面活動,改進實驗的配置與設計,注重效果反饋,讓自主探究得以堅持等方面多下功夫。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聲音部分第一節,同時也是這一部分的重點。"初步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條件"是新課標明確要求的,同時回聲現象也是學生們在生活中十分感興趣的問題。這一部分的素材剛好可以體現出讓學生從自然到物理,從生活到物理的過程。在新課標下聲音處于運動和相互作用這一大部分中,它既屬于一種運動,同時在現象上也有它的獨立性。所以本節課無論從課標要求,還是學生自身發展要求上看都處在一個比較重要的地位。

  三、學生分析

  學習本節課的學生首先已經具備了機械運動和力的知識,物理思想已經有了一定基礎。但他們的思維還是以形象思維為基本思維方式,喜歡動手動腦,對直觀內容比較感興趣。但欠缺對問題的深入思考及理性化的思維過程。因為本節課主要是從現象入手,而得出比較簡單的結論。所以在細致設計探究與活動過程之后,學生的學習是不存在問題的。

  四、課程目標

  1、知識技能:認識聲音的產生和傳播,認識真空不能傳聲,認識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速度不同,了解回聲測距及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能從給定的信息中獲取知識。

  2、過程方法: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學習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欲,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樹立民族自豪感。

  五、重、難點

  聲音的傳播既是重點也是難點,在回聲上還存在一些難點。

  六、教法與學法

  對于本節課的三個知識點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教與學:

  1、對于"振動發聲"采用學生觀察,歸納探究的方法。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又能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概括的能力。

  2、對于"聲音的傳播",過去學生可能想得較少,所以采用先自讀,再以集體對話討論的形式凸現知識點。

  3、對于"回聲問題"學生對現象已經非常熟悉,()關鍵是對原理缺乏理解,所以采用媒體直觀的方法可以讓學生得到充分的認識。

  4、最后要說明的是針對本節課側重現象的特點,不準備設計獨立的評價與練習,而是將學生對教材以外的現象的解釋作為一種練習,讓學的現象和練的`現象渾然一體。將課堂最后時間作為知識的升華,讓學生帶著已有的知識去了解有關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在體會中華民族古代的燦爛文明同時,進一步將現象與知識相結合,讓學生帶著思考結束本堂課。

  七、教學過程

  1、引入:播放無聲電影和有聲電影,引出聲音的重要。

  2、媒體展示學習目標

  3、從聲音的產生開始研究:

  活動⑴要求學生用手頭的"尺、皮筋"等其它物品制造一個聲音,再研究發聲的原因。(學生也可用教師的演示器材:音叉,鼓)

  活動⑵學生匯報結果,先演示實驗再說結論。

  板書:發聲體都在振動

  深入研究:敲響的鼓,用手按住。(現象,結論)

  4、產生的聲音怎樣到人耳?

  活動⑶學生讀教材聲音傳播部分

  活動⑷學生提問題(其他學生作適當解釋)

  媒體:水波傳遞振動,空氣以聲波的形式傳遞振動

  總結:人耳聽到的大多數聲音多數靠空氣傳播的

  問:液體和固體可以傳聲嗎?

  活動⑸學生舉例

  總結:聲音傳播需要介質(板書)解釋介質

  問:固、液、氣都可以傳聲有什么不同?

  明確:15℃時空氣傳聲速度340m/s

  氣體傳聲最慢

  問:如果沒有介質聲音會不會傳播?

  實驗:真空鈴

  5、媒體:回聲現象

  媒體動畫:展示聲音反射的過程。

  通過問題提出聽到回聲的條件

  問題:船測水深

  6、媒體展示圜丘、回音壁、三音石的內容,對其中原因的思考作為課后作業。

  物理說課稿 8

  我叫xxx,來自于武鳴縣羅波高中,我說課的題目是《勻速圓周運動》!秳蛩賵A周運動》選自高中物理第一冊第五章第四節。它是學生在充分掌握了曲線運動的規律后,接觸到的一個較為復雜的曲線運動,本節內容作為該部分的起始章節,主要是向學生介紹圓周運動的幾個基本概念,為后面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R根據本節課的要求和特點,我設計本課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知道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V([Y:L8}1g9N

  2、理解什么是線速度、角速度、周期 和頻率m—W+X"g—h

  3、理解線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頻率之間的關系

  二、能力目標:

  能用勻速圓周運動的有關公式分析和解決相關問題。在學習過程中能用信息技術手段為物理學習服務。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理性的知識感性化;復雜的概念簡單化。進一步理解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三、德育目標:

  旭谷通過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的教學,使學生了解對于同一個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側面進行研究,認識事物的復雜性,多面性。學會全面認識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什么是勻速圓周運動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e nj ?^u—a5H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的物理量以及各物理量之間的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各個物理量之間的聯系。

  教學方法:

  講授法、推理歸納法、比較分析法,分層教學法。通過師生互動,生生互動,讓學生主動的去探究知識,激發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

  教學步驟:

  為了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對本節課設計如下:?%W|c6?

  一、導入新課

 。1)播放錄像:引導學生觀察幾個常見的圓周運動的例子(如:地球和各行星繞太陽的運動,電風扇轉動)。學生觀察,認識到這幾個運動的共同點是:其運動軌跡都是圓周。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最簡單的圓周運動:勻速圓周運動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Lx)aFjq4hJ

  二、新課教學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D k*U n/wJ5Y

  1、勻速圓周運動

  通過剛才的錄像內容: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重點是觀察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弧長關系,明確圓周運動分為變速圓周運動和勻速圓周運動,以及它們的`區別。得出結論,①變速圓周運動特點是:在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不等。②勻速圓周運動:相等時間內通過的弧長相等。

  通過以上分析,進一步引導學生歸納出勻速圓周運動的概念及特點

  教師進行總結,提出:勻速圓周運動是最簡單的圓周運動,類似于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直線運動;其次,運動的軌跡是圓周,是曲線,所以是曲線運動。由此可見,勻速圓周運動實際上也是一種變速運動。

 。ㄟM一步提出問題:如何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引出第一個概念:線速度)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投影出閱讀提綱,學生先歸納,后師生互動加深學習。

  根據學生的歸納總結,將知識點投影,讓學生理解線速度的概念、定義、大小、方向)

  2、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1)線速度

  1)線速度的物理意義:描述質點沿圓周運動的快慢。

  2)定義:質點做圓周運動通過的弧長s和所用時間t的比值叫做線速度。(比值定義法)

  s(3)大。簐=。單位:m/s(s是弧長,非位移) t

 。4)方向:在圓周各點的切線上

  這里重點強調:

  (1)“勻速圓周運動”中的“勻速”指的是速度的大小不變,即速率不變;而“勻速直線運動”的“勻速”是指:大小方向都不變,二者并不相同。

  同時指出:線速度是矢量,它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2)勻速圓周運動是一種變速運動,因為線速度的方向在時刻改變。

  除了可以用“線速度”來描述圓周運動的快慢之外,還可以“角速度”來描述。

  這時播放課件:模擬唱片運動。在其上放一個物體隨唱片做勻速圓周運動,特寫其與圓心的連線及其掃過的面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嘗試歸納知識點。形成角速度的概念 a:讓學生閱讀課文有關內容

  b:出示閱讀思考題

  1)角速度是表示什么的物理量

  2] 角速度的定義是什么?

  3)角速度等于什么和什么的比值

  4)角速度的單位是什么? 4B8fN] ?0t1Z(D

  教師提示,學生歸納。教師總結并投影出相關答案。

  這里強調: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對于某一確定的勻速圓周運動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 *n—a5z `pA—O。f1Z

  d:強調角速度單位的寫法rad/s

  接下來,引導學生分析勻速圓周運動具有周期性,即運動物體經過一定時間后,又重復回到

  原來的位置,使學生形成“周期”的概念。引出“周期、頻率和轉速”這個教學重點。 a:讓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內容

  b:教師出示閱讀思考題: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8Z B4}8A

  1) 什么叫周期, 什么叫頻率; 什么叫轉速

  2)它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 中國初中物理在線教學第一站!DA7jW8{!R}p

  3)它們的單位分別是什么?

  C:閱讀結束后,學生自己復述上邊思考題。教師投影相關知識點。便于學生做課堂筆記。 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個知識點,投影出一個例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教師投影學生解題結果并進行點評。稿|試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在線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o^D,_

  將剛才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引導學生弄清線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間的關系。提出:既然線速度、角速度和周期都是用來描述勻速圓周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那么他們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

  引導學生推導公式,學生討論有幾種方法,教師總結。理|初中物理|物理論文卷|教學設計|疑難解析|物理論壇|物理在線教學|物理課件|德育論文|德育案例|班主任工作 tC0ek+mcA

  根據推導出來的線速度和角速度的關系v=rω,分組討論幾個問題。

  討論:

  1)當r一定時, v與ω之間的關系(成反比)

  2)當 v一定時,ω與r的關系(成反比)

  3)當ω一定時,v與 r的關系(成正比 )

 。ǘ├}討論(用投影出示例題1、例題2,見教案)

  例1:分析下圖中,A、C兩點的線速度有什么關系?

  分析得到:主動輪通過皮帶、鏈條、齒輪等帶動從動輪的過程中,皮帶(鏈條)上各點以及兩輪邊緣上各點的線速度大小相等。

  例2:分析下列情況下,輪上各點的角速度有什么關系?

  物分析得到:同一輪上各點的角速度相同。

  用投影出示練習題,進行強化訓練,進行知識的拓展。

  三、分組探究 物理,物理教學論壇,物理在線W6q P)pJ

  利用網絡資源探究“神舟飛船”, 把學生大體分成兩組,各組先在網絡上查找資料,為了降低學生上網查詢的難度,我利用校園網設計一個專題欄目,把網上有關神舟飛船的資料集中到這個專題網頁中,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得更充分的信息,然后由各組選派代表展示各自的研究成果,學生在這樣的活動中鍛煉了口頭語言表達能力,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和科學素養,養成敏銳的獲取信息的能力和追求證據的科學態度,這正是我們物理教育所致力追求的

  物理說課稿 9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壓強是自然科學的重要概念,在科學技術和生產中都經常用到。這一節內容著重學習的是固體的壓強。本節共有三個段標,分別是“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什么叫壓強”!疤骄繅毫Φ淖饔眯Ч弊鳛橐粋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讓學生在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研究方法,獲取相關的知識。同時為壓強概念的形成做了很好的鋪墊!笆裁唇袎簭姟笔潜竟澋闹饕R點,教材根據八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水平和計算能力,編寫了應用壓強的變形公式進行計算的例題,這樣簡化了學生的學習過程,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一節內容又是初中自然科學中有關力學知識的一次較大的綜合,是培養和提高學生科學思維能力和學習科學方法的重要環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結合教學內容本身特點,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耪J知目標:理解壓力的概念,了解靜置物體對水平面的壓力大小與物重的關系,掌握壓強的概念,了解壓強的單位。

 、萍寄苣繕耍和ㄟ^實驗探究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乔楦心繕耍号囵B學生勇于質疑的科學態度。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

  重點:是固體壓強概念的建立、應用壓強公式或變形公式進行計算。難點:壓力和重力的區別聯系以及壓強概念的形成。

  四、說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教材特點以及初二學生年齡特點,采取啟發式教學法、探究實驗、問題討論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在具體教學過程,學生不但要注重知識的獲得,更要注重獲得知識的過程。在教學中,應盡量讓學生主動參與實驗,參與討論,充分強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學生在參與過程中自主學習,獲得知識,并培養了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五、學情及學生分析:

  在前面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學習了力學的基礎知識,并學習了兩個重要的力,即重力和摩擦力,這些知識都是本節內容學習的認知基礎。初中學生有一定的觀察能力,也具備了較強的獨立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尚未成熟。對于本節內容所學習的壓力,已有了壓力作用效果明顯的思維定勢,這也是本節課要解決的難點所在。

  六、說課堂教學程序

  (一)、引入新課

  通過啄木鳥、駱駝在沙漠中行走的圖片引入本節課!

  本節課的課題(壓力和壓強)

  通過演示實驗引入課題,形象直接,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并能激發他們的科學思維能力。

  (二)、講授新課

  1、問題:

 。1)人站在地面上,地面上是否受到力的作用?大小如何?

  (2)壓力是否一定由物體的重力產生?壓力的方向是否與重力的方向一致呢?

  教師提供一枚圖釘,請學生設計一個小實驗解決以上第二個問題。

  學生操作后得出結論:壓力不一定由重力產生,方向也不一定同重力方向相同,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舉出其他例子。通過學生的舉例,能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自然的興趣。

  對壓力和重力教師再從三要素進行比較分析,明確壓力與重力是不同的兩種力,并強調只有在水平面時,壓力大小與重力相等。

  2、探究壓力的作用效果

  a、提出問題: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

  b、提出假設:學生進行大膽猜測

  c、設計實驗:教師根據教材圖10-3提供的實驗器材,讓學生根據所給器材,自己設計實驗方案。設計方案時要圍繞怎樣改變壓力、怎樣改變受力面積、如何觀察和比較壓力作用的效果(形變)等來設計。

  d、教師演示:選用小方桌模型、海綿、鉤碼進行實驗時,實驗過程應寫出如下內容:

  (a)將小方桌的正面朝上放在海綿上,觀察桌腳陷人海綿的深度并測量;

  (b)仍使小方桌正面朝上放在海綿上,在桌面上放磚塊,觀察桌腳陷人海綿的深度并測量;

  (c)將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海綿上,觀察桌腳陷人的深度并測量;

  (d)仍使小方桌反面朝上放在海綿上,在桌面上放與(b)中同樣的磚塊,觀察海綿下陷的深度并測量。

  e、得出結論:壓力的作用效果與壓力的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有關。(相同受力面積下,壓力越大效果越明顯;相同壓力下,受力面積越小,效果越明顯)

  3、什么叫壓強

  在以上結論基礎上教師設疑:那么如何來比較壓力的作用效果呢?

  引導啟發學生回憶密度、速度概念的學習方法,分析概括得出:取相同面積上所受壓力來比較,一般是取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結論:物體在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叫壓強。

  通過層層深入地啟發學生思維,使學生在分析、歸納中充分體現了主動性,從而更好地突破重難點。

  繼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推理方法得出壓強的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然后組織學生討論:根據計算公式可知決定壓強大小的`條件?

  在壓力一定時,受力面積越小,壓強越大;

  在受力面積一定時,壓力越大,壓強越大。

  結合壓強計算公式,仍采用數學推理,得出壓強的單位:牛/米2(帕),且1帕=1牛/米2,并說明1牛/米2的意義。讓學生討論教材中的圖10-4一些物體的壓強,知道帕是一個很小的單位。

  (三)小結:

  根據板書小結,并強調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的探究實驗應注重探究過程,而不能注重結果,并明確探究的五個步驟。同時對課堂中學生想法與實驗設計加以肯定和表揚。

  (四)布置作業

  請學生回去設計與課本研究“壓力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不同的方案,并與同學交流。這樣的作業設計可讓學生在課后能將所學知識加以消化,同時又可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意識。

  七、板書設計

  本節板書我采用提綱挈領式的板書,板書簡單明了,重點突出明確。

  第一節 壓強

  一、壓力

  1、定義:垂直作用于物體表面上的力。

  2、方向:垂直于物體表面。

  3、作用效果與哪些因素有關:壓力大小、受力面積的大小

  二、壓強

  1、定義:物體單位面積上受到的壓力

  2、計算公式:壓強=壓力/受力面積 (p=F/S)

  3、單位:牛/米(帕)1牛/米=1帕

  八、課后反思

  通過上完這節課后,我發覺我自身還存在好多問題,第一在老師比較多時講課還感覺到有點緊張,致使有的知識點忘記講解,在今后我將加強心理素質的訓練;在計算題講解中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以及時間把我不夠恰當,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我將認真改進!但愿下次再有這樣的機會時會弄得完美些。

  物理說課稿 10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本節是在學生已掌握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應用基礎上,進一步研究牛頓運動定律在實際生活中應用的一節課。是人教版02年審查通過的高中《物理》必修本第一冊第三章《牛頓運動定律》中的第七節。是牛頓運動定律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超重與失重又是生活中學生容易混淆的兩個概念。因此,本節課不論從“學以致用”上還是從糾正生活中錯誤觀念上都有著重要的意義。

  2.教學目標的確定及依據:

  教學大剛中指出,物理知識在生活、生產和科學技術中有廣泛應用。物理學的研究方法對探索自然現象具有普遍意義。高中物理教學內容應該包括與基礎知識聯系密切的實際知識,要引導學生弄清實際問題中的物理原理。培養學生科學精神、科學思想、科學態度、科學方法與創新精神、創新能力。再結合學校提出的“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依據教學目的和原則,以及學生的學習現狀,我制定了本節課將要完成的教育目標:

  ①知識目標:知道什么是超重與失重;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

 、谀芰δ繕耍号囵B學生運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③德育目標:滲透“學以致用”的思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3.重難點的確定及依據:

  以往的教學經驗使我體會到: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普遍感到不難,但對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深刻,容易從物理名詞的表面結合語文分析字詞的方法錯誤理解。為此,教學過程中我將學生理解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以及如何運用牛頓運動定律研究超重與失重的實質作為本節重點。

  二.教材處理:

  1.學生現狀及對策:

  高一學生正處于好奇心強,自主意識增強的階段,所以,在教學中注重從實況錄象入手,抓新奇促興趣;而且,雖然學生已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第三定律及牛頓運動定律的簡單應用。但學生在生活中存在的習慣思維、先入為主的思維定勢讓學生對超重與失重的初步印象就是超過重力、失去重力。所以仔細講解超重,讓學生自己歸納類比失重。達到糾正錯誤、指導學法、主動參與的效果。(探究此過程正是培養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的過程。)

  2.教學內容的組織與安排:

  為了更好的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讓學生盡快掌握知識,針對學生的認知規律,借助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使學生能直觀感覺知識,在此基礎上激發學生探索知識的正確性,進而過渡到對超重與失重實質的認識。

  三.教學方法和手段:

  1.教學方法的采用:

  教無定法,教必有法,貴在得法,F代教學觀明確指出:教師是主導,學生是主體。學校反復強調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再根據本節教學內容及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認知規律,我采用啟發、引導、探索、類比、總結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然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探索、類比、總結,實現“兩種方式”的根本轉變,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且體現課堂是德育的主陣地。

  2.教學手段的采用:

  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為了更有效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提高課堂效率,使學生盡快掌握本節的教學任務,除采用常規的教學手段,特采用電教和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記憶,節省教學時間,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教學程序:

  1.激趣引入:(5分鐘)

  上課前,利用片頭中的名人名言激勵自信、自強、勇于探索(體現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上課后,通過神六升空圖片引出課題(板書課題)。讓學生講解對超重、失重的感性認識,提出本節教學目標。接下來通過“趙老師測體重”的實況錄象從身邊事入手,引導學生對比指針變化(提出問題),制造一種激發學生求知欲的物理情景,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產生研究探索熱情后引入新課。

  2.突破重難點:(15分鐘)

  從高教版王淑賢著的'《力學》第四章第五節對重量、重力概念入手,首先破除學生心中重量就是重力的錯誤認識,進而分析超重失重的由來及其與語文字詞分析的關系,讓教學內容明朗化。(重量、重力的區分可以使本節教學內容變的輕松易懂,但同時應告訴學生重量是一個已經遺棄的名詞。)

  結合教材中人在升降機中的情況,分析人對升降機上秤的壓力,幫助學生理解超重現象。應用牛頓運動定律分析研究超重狀態下重力不變,壓力變大,得到超重概念.然后讓學生練習課后習題3中的第4問,抽一學生演板(老師巡視,檢查學生對牛頓運動定律應用的掌握)。(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之后,結合人在升降機中與此題引導學生給出超重完整的概念,尋找超重的規律,理解超重的實質。(投影顯示超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3.學法指導:(5分鐘)

  為了使學生掌握類比、聯想的思維方法,培養學生觀察、抽象概括、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失重,就采用對比超重讓學生自己總結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培養了學生的思維、節省了教學時間。突出以學為本,因學論教的要求,體現自主、探究、互動的組織、引導和情景創設等特征(投影顯示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又通過閱讀教材與思考課后“做一做”,抽生回答總結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分析解決“做一做”中的現象,增強“學以致用”,以及語言表達能力。(播放漏水的瓶子自由下落時的視頻,請學生分析,下落過程中水為什么不漏了?培養學生運用知識解釋實驗現象的能力。投影顯示完全失重的概念、規律、實質,簡單板書)(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4.適當擴展,自由提問:(5分鐘)

 、偻耆е氐目臻g里還有許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各國宇航局都力圖率先在這些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為此,發達國家的宇航局也曾向世人征求可在飛船里進行實驗的方案。北京市一名中學生曾設計出一個方案:即研究在完全失重的條件下,人的思維反應速度是不變、變快還是變慢。受到了發達國家宇航局的關注。如果在座的各位同學在這方面有什么奇思妙想,不妨寄與我國宇航部門,希望將來在我國飛船上進行的實驗里,有你們設計的方案。

 、诃h繞地球飛行的宇宙飛船里用秤是稱不出任何物體的重力的。說明宇宙飛船里的物體處于什么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個什么樣的空間?飛船內的物體都處于完全失重狀態,飛船內的空間是一完全失重的空間。(投影顯示)

 、凵钪杏袥]有超重、失重、完全失重?讓學生舉身邊的事例(過山車、汽車變速上下坡、蹦極等),與學生的已有的生活經驗結合緊密;讓學生自由提問,師生共同討論解惑!皩W以致用”,增強興趣。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5.反饋練習,首尾呼應:(5分鐘)

  回顧引入時趙老師在秤上起立時指針偏轉(投影顯示),讓學生解釋原因。突出本節所學,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強化鞏固所學知識。此處有難度,可以先提示學生分析起立過程的運動狀態如何變化。(充分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6.歸納總結:(5分鐘)

  讓學生歸納總結本節知識,突出超重與失重是兩種現象,其研究都運用牛頓運動定律解決。目的是強化所學,加深理解,加強記憶與理解,充分發揮教師的組織、引導、指導、幫助等作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把主動權交給學生。促進全體學生主動發展。突出科學探究和師生互動。(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到實踐)

  7.布置作業:(5分鐘)

  通過布置作業,使學生更進一步掌握和鞏固本節的內容。

  8.板書設計:

  物理說課稿 11

  一、 教材分析

  本節是初二物理第九章“力和運動”的第二節,是在學習力學基本概念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有關“力和運動”的初步知識,同時也是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以后的進一步提高與拓展。

  本節教材特點是:

  首先,是從抽象的“慣性”概念建立入手,通過對“牛頓第一定律”的分析、推理和演繹,得出慣性的概念,在此基礎上,通過對幾個有趣的實驗和生活中慣性事例的探究,使學生認識到:無論是運動的物體或靜止的物體都具有慣性,同時學會應用慣性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這既能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慣性現象的普遍存在,又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慣性現象的興趣,培養其一定的科學探究能力。

  其次,特別安排了慣性現象的危害。這部分內容主要聯系了跟人們生活聯系密切的交通事故問題,還介紹了汽車安全帶的作用,注意提高學生的交通安全意識。這樣的編排突出了《物理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即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突出了物理與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聯系,注意在培養學生知識與技能的同時,著重“STS”意識的培養,使學生通過對本節的學習,既提高了對物理問題的認知水平,又讓學生感到物理是有趣的,有用的。

  另外,本節教學目標的順利實現,對于學生理解“力和運動”的關系,理解力和物體運動狀態變化之間的關系有很好的促進作用,為后面“二力平衡條件”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與重、難點分析:

  本節需要達成“三個方面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即使學生知道什么是物體的慣性,且一切物體都具有慣性性質。

  過程與方法目標:即知道慣性現象,會解釋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慣性現象;會利用特定的思維程序解釋生活中慣性現象。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實驗激發學生探究慣性現象的興趣,積極參與慣性現象的討論,并對造成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引起關注。

  重點是:對慣性的理解。因為學生常常把慣性跟受力情況、運動情況相聯系,對理解慣性產生了一定的思維障礙,教學中要強調“慣性”是物體的固有屬性,跟物體受力與否、運動與否以及怎樣運動都無關。

  難點是: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因為初二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已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抽象思維能力的發展并不同步,由于教師在教學中過于關注知識的單向傳授和接受式學習,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動性較為欠缺,同時與教師互動交流的機會相對貧乏,導致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薄弱,因此,本節教學設計時要注意對學生的學法指導,精心教給學生分析和解釋“慣性”現象有關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同時鼓勵學生多列舉和解釋生活中的慣性現象,將所學知識與生活緊密結合。

  初中物理說課稿-(浮力),標簽: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初中物理說課視頻,

  三、學情分析:

  本節執教的對象是初二(2)班。該班學生物理學習能力參次不齊,客觀上該班學生學習能力“分化”現象較為明顯,既有學習能力強,思維反映快的學生,約20%,又物理基礎知識相對薄弱的學生,約30%?傮w而言,該班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較高,能感覺物理有趣,有學習物理積極性和主動性。由于慣性現象又比較抽象,若一味采用簡單的講授和單向灌輸,本課的達標會有一定的難度,也不利于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因此,在教學方法和組織形式上,本節課應當有所調整,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切入口,逐步展開教學。

  四、教法選擇

  本課的課堂教學策略是:采用集體教學與小組合作教學相結合的教學組織形式,并實施“課內分層遞進,分類指導”。

  教學方法是:將采用多媒體課件與演示實驗相結合,討論和說理相結合的方法。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我打算下發“導學提綱”,讓學生課前預習本節,引導學生思考:什么是慣性,慣性有何特點;同時布置學生查閱資料,收集一些與交通事故有關的報道和圖片資料。

  教學模式采。骸皩嶒灐w驗——應用”課堂教學模式。

  五、教學程序與過程:

  1、復習牛頓第一定律,補償基礎知識

  本節“慣性”概念是從牛頓第一定律分析推理和演繹得出的,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熟悉與否將直接影響到慣性觀念的建立。因此,在本課的開始,就設計和安排了與 “牛頓第一定律”有關的幾個問題,以此來幫助學生鞏固牛頓第一定律知識。

  2、 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所學新課

  利用電腦播放一幅地球自西向東旋轉的動畫,告訴學生地球自轉的速度為360m/s,這個速度非常大,緊接著提出一個設想:站立在地球上的圣誕老人能否迅速跳離地面,地球此刻一定轉過一段很大的距離,等圣誕老人落回地面,就不會留在原處,這樣圣誕老人通過不斷的上跳,不就可以周游世界了嗎?

  讓學生充分討論上述情況是否可行?能否解釋原因?

  接著再演示一個實驗:

  先將一個雞蛋放在一塊硬紙板上,緩慢的`拉動硬紙板,會發現雞蛋與紙板共同運動;再將硬紙板放在一個空茶杯上,把一個雞蛋放在硬紙板上,試問學生:若用手將硬紙板用力彈飛出去,雞蛋與硬紙板一同飛離茶杯呢,還是留在原處后落在杯中?操作實驗,讓學生對實驗的結果產生一個意想不到的結果,從而引入本課的課題。

  3、建立慣性概念,體會慣性內涵

  引導學生回顧牛頓第一定律,由牛頓第一定律得出:一切物體在不受外力時,都有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狀態的性質,物理學上,把物體保持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叫做慣性。由于“慣性”概念是由牛頓第一定律推理得出的,因此,牛頓第一定律又叫慣性定律。

  學生此時對慣性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刻,因此,需要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和辨析兩個問題: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屬性,還是一種力;物體的慣性跟物體是靜止或還是運動是否有關?

  重視“慣性”概念內涵的挖掘,讓學生分組討論,談自己的認識和體會,逐步揭示出:慣性是物體本身的一種固有屬性,無論物體是運動或靜止,一切物體都有慣性。

  為了強化學生對慣性概念的正確理解,在充分揭示和歸納“慣性”的內涵以后,安排一道對選擇題和一道簡答題反饋練習,以此來強化學生對慣性概念的理解和認識。此時注意實施分層教學,分類指導,努力引導學習程度較弱的學生發表看法,從他們的回答中反饋是否全班已掌握了慣性的概念。

  選擇題:

  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體不受力時有慣性,受力時就沒有慣性

  B靜止的物體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沒有慣性

  C靜止的物體沒有慣性,運動的物體有慣性

  D任何物體在任何情況下都有慣性

  E只有保持靜止的物體和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才有慣性

  簡答題:

  勻速行駛的輪船甲板上,有一個船員豎直向上跳起,當腳落地時,人落在何處?是原處,還是起跳點的后方?

  4、關注慣性現象,重視知識應用

 。1)為了說明一切物體都有慣性,教師演示一個有趣的實驗:錘打象棋子

  將幾個象棋子疊放在一起,在錘擊打底部棋子之前,引導學生思考:象棋子是否全部飛出去?

 。2)一輛平板小車載一個直立的木塊靜止在水平地面上,若使小車在水平面上突然運動,觀察小車上直立的木塊傾倒方向;

  初中物理說課稿-(浮力),標簽:初中物理說課稿模板,初中物理說課視頻,

  再拉載著直立的木塊小車,在水平面勻速做運動,若突然遇到障礙物時,讓學生注意觀察障車上木塊傾倒方向,并向學生提出生活中什么現象與此類似?讓學生分組討論,使其逐步聯想到生活中機動車突然啟動和剎車的情景。

  此時教師進一步向學生提出:能否用慣性知識來解釋這兩個現象呢?

  讓學生深度思考,在此基礎上,請一個中等學生回答汽車突然啟動人或司機后倒的原因?若能解釋完整,可再一個學習基礎薄弱的學生試試。

  若不能,就用電腦課件模擬汽車突然啟動的情景,并反復幾次,注意引導學生觀察人與車的運動狀態的不同。

  由于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相對較弱,教師可以做一次示范,較為細致地對慣性現象做出解釋,并歸納出解釋“慣性現象”的一般表達程序。而后再請學生仿照老師指導的表達方法,進行嘗試,解釋汽車剎車時人為什么前傾。

  繼續讓學生分組討論生活中的一些慣性現象:

  用鐵鍬挖煤向鍋爐中送煤,手和鍬停止運動,煤為什么能飛進爐膛?

  人行走中,被石頭絆到,為什么向前跌倒?

  電腦模擬轟炸機投擲炸彈過程,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飛機要在目標前方提前投彈?

  討論結束,引導學生利用教師指導的方法和程序來解釋慣性現象,并分組向全班匯報,其他組同學及時糾正和補充。

  5、聯系生活實際,強化STS意識

  讓學生展示和交流課前收集和查閱的有關交通事故的新聞報道和圖片資料,引導學生分析造成交通事故的原因有哪些?在分析、歸納的基礎上,使學生知道慣性是造成許多交通事故的原因。為了避免高速行駛的汽車緊急剎車時,人前倒,公安部門都要求系司機和前排乘客使用安全帶,通過收集資料和交流體會,使學生感受到慣性知識在生活中的廣泛存在,并進一步使學生認識到物理與社會、與生活的聯系。

  6、歸納整理知識,及時反饋矯正

  在理解了慣性,學會對慣性現象的解釋后,教師應引導學生歸納整理本節知識,問問學生學到了什么?讓學生學會自我評價和自主小結。并在此基礎上,利用《物理目標與測試》,進行形成性練習,教師應注意進行分類指導,注意及時的反饋矯正。

  最后結束本課,分層布置作業。

  物理說課稿 12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核心地位 基礎性作用

  核心地位:牛頓第二定律具體的、定量的回答了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它是牛頓物理學的核心。

  基礎性作用:牛頓第二定律是學習動量觀點和能量觀點的基礎。將深刻的影響著學生對整個高中物理的學習,猶如高樓大廈之地基!

  2、新課程的特色:

  教材上:更突出科學探究的地位,更有利于教師靈活處理教材。

  理念上:更注重科學探究過程,更注重學生的個體體驗。

  3、我的理解:

  經歷“一個過程”: 經歷一次相當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

  滲透“兩種方法”: 控制變量法、圖象法

  發展“三種能力”: 理解推理能力、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數學方法解決物理問題能力。

  二、學生分析

  n 1、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

  初步掌握物體的運動規律,初步了解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根據《牛頓第一定律》,意識到運動和力存在著某種重要的關系

  疑問:

  力和運動到底有什么關系?

  加速度到底和力、質量有什么關系?

  說明:學生的這個疑問是打破舊的知識體系的必然要求,

  同時是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的重要前提。

  2、學生可能遇到的困難

  “探究什么” (目的)

  “怎么探究”(過程)

  3、我的解決方案:

  遵循認知規律,尊重學生主體,重視過程評價。加強教師專業引領,加強學生同伴互助,加強師生對話和反思。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實驗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歸納總結牛頓第二定律。

  (2)熟悉實驗儀器的使用,提高實驗設計和操作能力,數據處理分析能力。

  (3)通過實驗探究能發展學生觀察品質、提高質疑能力、分析解決問題的能

  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學生經歷探究加速度、力、質量的關系的過程。

  (2)學生感悟控制變量法,圖象法等科學研究方法的應用。

  3、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實驗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科學知識的欲望,并能體驗到科學探究物理規律的樂趣。

 。2)學生通過學習過程中成功的'積極情感的體驗,感受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教育。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探究加速度和力、質量間的關系的過程并總結牛頓第二定律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難點: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驗數據的處理是本節課教學的難點

  五、教學方法

  教法:

  實驗探究式教學方法。

  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總結交流

  分析論證

  創設情景

  學法:

  協作學習,分組探究。

  六、教學程序

  (一)、教學流程:

  提出問題

  猜想假設

  設計實驗

  實驗探究

  總結交流

  分析論證

  創設情景

  (二)、教學過程:

  1、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問題:

  火箭發射時運動狀態有沒有變化?怎么變化?為什么這樣變化?其依據是什么?

  問題:

  那么加速度到底和哪些因素有關呢?請同學們先根據自己的經驗對這個問題展開討論。

  2、猜想與假設

  3、設計和進行實驗

  n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以下問題:

  n ①怎么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實驗方案可以怎么設計?實驗的數據應該怎么處理?

  n ②怎么研究加速度和質量的關系?實驗方案可以怎么設計?實驗的數據應該怎么處理?

  n ③實驗時需要測量什么物理量?怎樣進行測量?需要那些實驗器材?

  n ④通過小組討論,以及老師提供的系列實驗器材,你們想到了哪些可操作性的實驗方案?并把你的實驗方案在小組內討論和交流。

  教師:

  在講臺上放置以下實驗器材: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版、粗細線、小桶、砝碼、鉤碼、刻度尺、天平、寬口文件夾、滑塊等。

  學生:

  根據給定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并分小組討論,

  全班交流和完善。

  方案一:以小車、長木版、粗細線、砝碼、鉤碼、刻度尺、天平、寬口文件夾為實驗器材,研究小車的運動,利用兩小車位移之比就是加速度之比研究加速度與力和質量的關系。

  方案二:小車、打點計時器、紙帶、長木版、粗細線、小桶、砝碼、鉤碼、刻度尺、天平為器材,研究小車運動。用天平測出小車的質量m1,測出小桶的質量m2,把小桶和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g當作小車受到的拉力F,從打點計時器打出的紙帶上測出Δs, 由Δs=at2計算出小車的加速度a。

  問題探究1:上述兩種方案都是可行的。但方案中小車受到的摩擦力較大,實驗誤差較大,因此就得想辦法消除摩擦力的影響,那么如何消除摩擦力呢?

  問題探究2:不論采用上述那種方案,我們把小桶與小桶中砝碼的總重力mg當作小車(包括上面的鉤碼)或滑塊(包括上面的鉤碼)受到的拉力,這是有條件的,這條件就是m<< m′(m為小車與鉤碼或滑塊與鉤碼的總質量)。[說明:原因可以在課后學生自己分析思考]

 。ㄋ模┓治雠c論證

  [說明: “分析與論證”包括對實驗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嘗試根 據實驗現象和數據得出結論、對實驗結果進行解釋和描述。]

  數據處理:

 、倏梢怨膭顚W生直接在圖表中觀察,尋找規律。

 、诳梢砸龑W生在坐標紙建立a-F坐標軸進行圖象分析,發現m一定時, a和F成正比。

 、劭梢栽谟嬎銠CExcel里輸入數據,作出以上幾種圖象,分析得出規律。

  最后教師展示部分學生分析結果,全班同學參與討論、比較、分析誤差原因并初步得出結論。

 。ㄎ澹┛偨Y、評價、交流

  [“評價和結果”包含嘗試分析假設與實驗結果間的差異、注意探究過程中未解決的矛盾和問題,并嘗試寫出實驗探究報告進行交流 ]

  物理說課稿 13

  一、教材分析

  在力學中,物體做功必須具備兩個必要因素,而在電學中,不但物體在電磁力作用下移動算做功,電流通過用電器,使其發光、發熱、發聲等現象都是電流做功的表現。這就擴展了力學中功的概念,為學生理解電能與其他形式能的轉化打下了基礎。后面學習電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都可以由電功公式導出。所以本節在自然科學知識結構中具有綜合、擴展和承前啟后的重要作用。

 。ㄒ唬┙虒W目標:

  1、了解電流可以做功,了解電流做功的實質。

  2、通過實驗研究,使學生了解電功與哪些因素有關。

  (二)能力目標:

  1、理解電功公式及單位。

  2、學會控制變量研究問題的方法。

 。ㄈ┑掠繕耍

  1、通過電流做功的實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ㄋ模┙虒W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電功的實質,電功的公式。

  教學難點:決定電功大小的因素。

  二、教法和學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素質教育的要求,采用面向全體、師生間相互反饋的層次教學法和傳統的五環教學法。

  在教學中積極誘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采用討論歸納和感知探索兩種學法。

  三、教學過程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學生的心理和學校的實際情況,確定以下教學程序: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提出與本課有關的易中難三個問題,分別叫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回答。為本課的教學奠定知識基礎。三個問題是:

 、僮龉Φ膬蓚必要因素是什么?

 、趯懗龉Φ谋磉_式。

 、鬯髂茏龉?

  第二環節:引入新課:水流能做功,電流能做功嗎?演示課本圖3—8實驗后。問:是什么原因重物被提起的呢?是因為有了電流,即電流通過電動機對重物做了功。

  第三環節:探索新知: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這節我們就來學習電功。

  1、建立概念:電流做功的形式很多,讓學生舉出電流做功的實例,引導學生概括出電流做功的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在電流做功的過程中,實質就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過程,電流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既然如此,我們就可以通過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能量的多少來判斷電流做功的多少。

  演示課本實驗,并通過小燈泡的亮暗來確定電功的大小。小燈泡越亮,說明在相同時間里做的功就越多。啟發學生思考并回答,小燈泡發光時,燈泡兩端存在電壓,小燈泡中有電流通過。當一個量隨幾個量變化時,我們用什么方法研究呢?引導學生掌握控制變量的研究方法。

 、賹蓚小燈泡串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壓表測兩燈泡兩端的電壓。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壓,會發現兩燈并不一樣亮,而通過兩燈的電流是相同的,兩端電壓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流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壓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趯蓚小燈泡并聯(兩個小燈泡的電阻不同),用電流表測通過兩燈的電流。通過比較燈泡的亮度和相應的電流,會發現兩燈并不一樣亮,而兩燈泡兩端的電壓是相同的,通過電流大的燈泡要亮。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電壓和通電時間相同時,電流越大,電流做的功就越多。

  進一步設問:若實驗中通電時間越長,電燈消耗的電能會怎樣?引出結論:電流在某段電路上所做的功,與這段電路兩端的電壓、電流以及通電時間成正比。

  3、電功的計算

  教師引導學生由上面的實驗結論得出計算公式:W=UIt,講清W、U、I、t所表示的`物理量及公式的物理意義。分析功的單位: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為了讓學生對焦耳有一個具體的認識,告訴學生通過手電筒中電珠的電流每秒中做的功約為1焦耳。然后通過對課本例題的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電功公式的應用以及與歐姆定律相結合的靈活運用,并強調解題的規范化。

  第四環節:讓學生小結,把這堂課的知識形成體系。

  第五環節:鞏固練習,使學生學到的知識具有穩定性,實現正遷移。

  課外想一想:用什么儀器可以測電功?

  四、板書設計

  1、什么是電功

  電流所做的功叫電功。(實質是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2、電流做功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①與電路兩端的電壓有關,

 、谂c電路中的電流有關,

 、叟c通電時間有關。

  3、電功的計算

  公式:W=UIt

  1焦耳=1牛頓·米=1伏特·安培·秒

  物理說課稿 14

  一、說教材:

  本節從我國古代磁學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針的發明對世界文明有重大影響。然后依次展現了三個三級主題:“無處不在的磁”、“地磁場”、“磁性材料”。這樣地結構貼切地體現了本節的主題---“我們周圍的磁現象”。

  根據如上分析,可確定出本節教學的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列舉磁現象在生活、生產中的應用。

  2、了解地磁場的知識,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了解我國古代在磁現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對人類文明的影響,關注與磁相關的現代技術發展。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實物、收集資料,初步了解我們周圍的磁現象,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

  2、通過收集磁性材料應用實例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通過回顧我國磁學研究的光輝篇章,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情懷,樹立振興中華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2、 通過了解磁現象在生活與生產中的廣泛應用,使學生更加明確科學與技術、科學與社會的密切聯系。

  3、 通過對地磁場成因的探討及對“信鴿認家”現象的實驗研究,培養學生尊重事實的`科學態度與勇于探索的創新精神。

  重點、難點分析:

  知道磁現象,了解地磁場和磁性材料是重點

  二、說教法、學法

  本節作為全章的起始節,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從生活生產中的磁現象入手,引起學生研究的興趣與激情。因此,教學中應盡可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他們解決參與舉例、討論、探究等學習活動,逐步建立關于磁現象的感性認識,為進一步研究磁現象做好準備。

  三、說程序

  1、新課引入(復習初中知識)

  磁性:能夠吸引鐵質物體的性質

  磁體:具有磁性的物體叫磁體。

  磁極:磁體上磁性最強的部分叫磁極。

  小磁針靜止時指南的磁極叫做南極,又叫S極;指北的磁極叫做北極,又叫N極。磁極間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極相斥,異名磁極相吸。變無磁性物體為有磁性物體叫磁化,變有磁性物體為無磁性物體叫退磁.

  2、新課教學

  (1)讓學生閱讀課文,列舉身邊的磁現象

 。2)地磁場

  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磁體.

  地磁的北(N)極在地理的南極附近,地磁的南(S)極在地理的北極附近. 地磁場:地球由于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圍形成的磁場叫地磁場.

  注意:地磁極與地理極并不完全重合,它們之間的夾角稱為磁偏角。

  ⑶制做指南針原理:

  把一塊小磁鐵放在它可以自由旋轉的環境中,例如放到水滑水平面上或用轉軸支起來,這就做成了一個指南針.

  指南針靜止時取向:

  無論小磁鐵怎樣轉動,等它靜止下來,它的兩端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并且指南的一端總指南,指北的一端總指北.通常把指南的一端作標志,并做成針狀,因為這端總是指南,所以稱為指南針.

  說明:①指南針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由原來的”司南”發展而來.

 、谥改厢樀陌l明對促進人類航海事業的發展和改變整個世界面貌有巨大影響.

 、却判圆牧

  :通常指磁化后磁性很強的物質(鐵磁性物質)

  分類:按磁化后去磁的難易分為兩類:

  ①軟磁性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物質.如軟鐵、硅鋼、鎳鐵合金和錳鋅鐵氧體、鎳鋅鐵氧體等.

 、谟泊判圆牧:磁化后不易去磁的物質.如碳鋼、鎢鋼、鋁鎳鈷合金和鋇鐵氧體、鍶鐵氧體等.

  按化學成分來分,常見的有兩大類:

  ①金屬磁性材料;

 、阼F氧體:是以氧化鐵為主要成分的磁性氧化物.

  應用:

 、跑洿判圆牧:剩磁弱,易去磁.適用于需要反復磁化的場合,可用來制造半導體收音機的天線磁棒、錄音機和錄像機的磁頭、電子計算機中的記憶元件,以及變壓器、電動機、交流發電機、電磁鐵和各種高頻元件的鐵芯等.

  ⑵硬磁性材料:剩磁強,不易去磁.適合制成永久磁鐵(應用在磁電式儀表、揚聲器、話筒、永磁電機等)、磁記錄材料(可用于錄音磁帶、銀行卡、計算機磁盤等).

  四、課堂小結

  物理說課稿 15

  說教材:

  《牛頓第三定律》是司南版必修1第六章“力與運動”第3節的內容。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本章主要研究力與運動的關系,是高中物理的基礎,所以本章內容教學的好壞關系到高中物理教學的成敗,因此本章的教學尤其重要。本節的主要教學內容有:

  1、作用力與反作用力。

  2、牛頓第三定律。

  3、相互作用力與平衡力的區別。

  本節講述研究物體間相互作用的牛頓第三定律,揭示了力作用的相互性。結合教材的內容和特點,為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養,從新課程的“三維目標”培養學生。按教學大綱要求,結合新課標提出以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頓第三定律,能用該定律解釋生活中的有關問題。

  3、能區分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

  過程與方法:

  學習研究物理現象,總結規律的方法。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與他人合作的精神,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高一學生的思維具有單一性,定勢性,并從感性認識向理性認識的轉變,本節的重點是: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牛頓第三定律。教學的難點是: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的區別。

  說教法

  物理教學重在啟發思維,教會方法。學生對力是物體間的相互作用有了一定的認識,教師指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實驗現象,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教師通過實例來引導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理解。并利用實物或作圖法進行分析,進一步的區別一對平衡力與一對作用力、反作用力。使學生全面的理解教材,把握重、難點。因此,本節課綜合運用直觀講授法、實驗探究法、歸納總結并結合多媒體手段。在教學中,加強師生雙向活動,合理提問、評價,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

  說學法

  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現代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更加重視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引導學生主動探索新知識。本節課教學過程中,在學習了牛頓第一、第二定律的基礎上,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來引導學生探究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在教師的引導下進行實驗探究,分析、總結實驗結論。總結出牛頓第三定律。并通過實例講解,使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巧用提問、評價激活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課堂氣氛,讓學生在在輕松、自主、討論的學習環境下完成學習任務。

  說教學過程

  從以上分析,教學中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設計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教師舉生活中的實例,學生覺得很簡單,這時教師把例子轉化為物理模型,進行受力分析。定性的說明力是物體間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時把學生的思維帶入課堂。

  2、新課教學

  教師復習:力的概念,施力物體與受力物體。并舉例說明。那么力是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桌面會對手有力的作用嗎?引導學生作圖分析,教師引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提出問題: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有著怎樣的關系?提供實驗儀器:兩個彈簧測力計。學生進行分組設計實驗,討論、歸納總結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線上。在學生對牛頓第三定律的形成過程有了體驗后,教師給出牛頓第三定律:兩個物體之間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條直線上。用一些概念辨析的題目來幫助學生理解牛頓第三定律。從中,學生有疑難點是:平衡力與相互作用力的區別。這是教師通過舉例,作圖分析,詳細講解來區別,并列表對比分析。

  相同點及不同點

  一對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共線作用在兩個相互作用的物體上一定是同性質的力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不能抵消。一對平衡力同一物體力的性質不一定相同不一定同時產生、消滅力的作用效果可以抵消

  教師總結本節的內容,再進行例題的講解與鞏固,使學生學習的知識具有穩定性。最后布置作業。

  結束語

  在以上設計中,我力求“以學生為中心”,以物理實驗為基礎,積極倡導學生思考、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課堂的實際情況,調整教學,不斷地反思和總結。在此,還請各位老師,領導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16

  一、說教材

  (一)教材在整個中學物理知識體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節。在此之前,學生已學習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圖示和重力,彈力,摩擦力這三種基本性質力,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著鋪墊作用。本節內容是研究多個力的合成問題,它是前幾節內容的深化。

  同時,本節課在整個中學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為力的合成是解決力學的基礎和工具;“平行四邊形定則” 則始終貫穿在物理知識內容的全過程中,具有基礎性和預備性,為以后學習速度,加速度,位移,動量,電場,磁場等矢量運算奠定了基礎;而本節課所涉及的等效代換思想貫穿在以后的學習過程中。因此,本節課不過關,后續課的學習,就無從下手,本節課是后續課程的知識準備階段。

 。ǘ┱n程標準分析

  教材安排這節課的目的一是從等效代換思想出發,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體會實驗探索物理規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邊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會用作圖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識求共點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夾角的關系;五是將力的合成的知識與日常生活相結合。

 。ㄈ┙滩膬热莘治

  教材上本節內容最大的亮點在探究實驗部分,同樣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兩個力F1、F2將一端固定的橡皮條的另一端拉到O點,接著用另外一個力F再次將橡皮條的一端拉到O點,然后給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來以前的就教材是這樣說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對角線表示出來;而我們現在的新教材是這樣講的:我們要探究的是:合力F與分力F1、F2有什么關系?

  通過新舊教材的對比可以發現,舊教材注重知識結論的給出。而新教材則更加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

  二、說學情

  學生在學習本節知識前他們已經具備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圖示、有關平行四邊形和三角形的幾何知識、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為本節內容的學習打下基礎,然而高一學生習慣于代數運算,即使對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數計算得出,又因為有些學生幾何知識遷移能力較差,對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這一圖形計算往往不習慣,通過探究實驗,則能加深學生對平行四邊形定則的理解!暗刃娲笔歉咧形锢韺W習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學生對此卻不甚熟悉,教師可以通過學生的實踐體驗和對多個實例的分析說明,加深學生對等效替代的認識。同時在學習方式習慣上,大多數學生還是習慣“吃現成”,同過本節課,要近一步提高他們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說目標

  鑒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及重點、難點制定如下: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點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邊形定則,會用平行四邊形定則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質上是從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進行力的相互替代。

  過程與方法目標:

  1、了解物理學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過實驗探究方案的'設計與實施,初步認識科學探究的意義和基本過程,并進行初步的探究。

  3、學生在自主找規律的過程中體會學習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發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

  2、通過力的等效替代,使學生領略跨學科知識結合的奇妙,同時領會科學探究中嚴謹、務實的精神和態度。

  重點:

 。1)學習科學探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

 。2) 理解合力與分力的關系及平行四邊形定則的應用。

  難點:

 。1)探究實驗的設計,課堂教學設計中的時間安排與預設教學目標的達成;

 。2)合力的大小與分力間夾角的關系。

  四、說教學設計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節課需要給學生大量的探究時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使探究過程自然而又合理,為了在有限的課堂教學時間里,圓滿達成教學目標,我對本節課做如下設計:

  1、創建良好的教學情境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的開始,科學始于好奇,發現始于觀察。我國偉大的地質學 家李四光先生說過:“觀察是得到一切知識的一個首要步驟!痹谡n堂教學的開始,教師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觀察,從觀察中獲得感性的認識,激發學生探究的熱情。

  2、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與假設是對已知事實材料和科學知識作出的一種猜測性陳述,對問題中事物的因果性、規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釋。在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簡單結論的基礎上,教師要適當的給以引導,讓學生提出符合實際的,合理的猜想。

  3、指導學生合理設計實驗

  實驗設計是根據一定的目的與要求,運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對實驗過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驟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調整,以及對實驗結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實驗能力的綜合體現。對實驗設計能力的培養,要經過一個長期的過程,切不可為了設計把一切都拋給學生。在探究性學習中要有強有略,要對設計過程進行有計劃的指導。

  4、對實驗結果進行討論、評估

  由于學生探究的內容是人類早已發現的,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宜設計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過程,在極低端得情況下,往往成為目標和路線都明擺著形式化的探究。讓學生自己動手去探究合力與分力的幾何關系,只是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學習探究方法,改變獲取知識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義的通過探究從未知到達已知。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六、結束語

  本節課的主要任務是讓學生初步體驗探究的科學方法,對科學探究的基本環節有一點了解和體會。不求目標的全面達成,希望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能夠在以后的學習中有科學探究的嘗試。謝謝大家!

  物理說課稿 17

  教材分析:

  本章前兩節是電學基本概念,也是整個電學的基礎,第一節介紹電源和電流,第二節電動勢讓學生進一步認識電源,同時也為第七節歐姆定律做鋪墊。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知道電源是將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為電能的裝置。

  2.了解電路中(電源外部和內部)自由電荷定向移動過程中,靜電力和非靜電力做功與能量轉化的關系。

  3.了解電源電動勢的基本含義,知道它的定義式。

  4.理解電源內電阻。

  過程與方法

  1.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2.學會自主學習,經歷收集信息,歸納整合有效信息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喜悅,感受物理與生產生活的聯系,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

  教學重難點:

  電動勢的概念

  本節主要介紹電動勢,因此必然是重點。而非靜電力比較抽象,電動勢更加抽象,而且電動勢的單位和電壓的單位一樣,定義式也類似,它們之間有區別又有聯系,學生不容易理解,是本節的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備了簡單電路的知識,為新知識的學習奠定了認識基礎,同時,由于知識層次的局限,電源一直是初中避而不談但是又非常重要的元件,這是學生第一次較深入的了解電源內部,電源對學生而言還具有一定的神秘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教學中可以利用這種興趣,通過恰當的教學策略,使新知識有效的整合進學生已有的知識中。

  教法:

  演示法:本節課利用多媒體將電路中電荷運動情況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從感性思維到理性思維的轉變。

  啟發式教學法:在學生一定的認知基礎上提出啟發性,引導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解決問題。

  講授法:對于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的電動勢的概念運用講授法,是提高效率的有效手段。

  學法:

  自主學習法:通過課前布置預習內容,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收集、整理與電池相關的知識探究法:發現有價值的問題,提出設想,并通過實驗驗證,得出結論

  歸納法:根據已經了解到的電源的相關知識,歸納出電動勢的定義

  教學設計:

  1.新課導入

  演示水果電池,引入本節課課題。

  設計意圖:

  學生已有部分電路知識,對電源一直了解不多,卻也有興趣,利用水果電池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探索欲。

  2.非靜電力

  分析電源內外的電場分布,結合電源內部電荷運動的方向,及受到的電場力,提出你可能存在的疑惑。

  注意: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引導他們發現電源中存在的問題,在電源內部正電荷怎么從電源負極運動到正極?并得到合理的推想即電源內部存在非靜電力,非靜電力做功將正電荷從負極搬到正極使電荷的電勢能增加。

  教師:演示原電池

  學生:得出結論,這種電池中的非靜電力就是化學作用

  教師:思考電源中的能量哪里來的

  學生很容易的說化學能轉化而來的,在這里不容易建立做功和能量轉化的關系,可以通過重力做功類比引導學生得出非靜電力做功使化學能轉化為電勢能的結論。

  加深認識:多媒體演示電源及電源的類似模型,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非靜電力的效果。

  根據以上的鋪墊,讓學生歸納出電源的作用即電源就是通過非靜電力做功將其他形式的能量轉化為電勢能的裝置。設計意圖:

  讓學生提出問題,提出非靜電力的存在,讓他們體驗探索、發現的快感。

  讓學生體驗探究性學習的學習過程——提出問題、提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利用多媒體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逐步形成理性思維。

  3.電動勢

  教師:展示不同的電池,不同的電源非靜電力不一樣,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也不相同,引入描述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本領強弱的物理量即電動勢。在電源內部將一定量的正電荷從負極移到電源正極非靜電力做功越多,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越強,電動勢在數值上等于非靜電力將單位電量的正點電荷從負極移到正極所做的`功:

  W非靜電力Eq

  單位:與電壓單位相同——v伏特。

  對比電源外部電荷在電場力的作用下運動

  W靜電力U= q

  比較兩個表達式的異同。

  電源中非靜電力做功的本領越強,電動勢就越大,能夠提供給外電路的電壓就越大。

  學生:結合以上信息,歸納電動勢的定義、物理意義。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

  聯系已有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4.電源內阻

  電源內部(內電路)也是由導體組成,所以也有電阻,這個電阻叫做電源的內電阻。

  5.生活中的電池

  閱讀科學漫步思考一下問題

  電動勢與哪些因素有關?

  電池的容量怎么計算?

  舊的1號電池和新的1號電池的電動勢是否相同?內阻是否相同?

  常見的電池有哪些?

  觀察你身邊的電池,看看上面有哪些信息,并加以解釋。

  課堂鞏固練習。

  例1下面是對電源電動勢概念的認識,你認為正確的是( )

  A.同一電源接入不同的電路,電動勢就會發生變化

  B.1號干電池比7號干電池大,但電動勢相同

  C.電源電動勢表征了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本領,電源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越多,電動勢就越大

  D.電動勢、電壓和電勢差雖名稱不同,但物理意義相同,所以單位也相同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

  通過聯系生活實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物理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同時培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6.交流合作

  根據同學們課前做得調查,請同學就某一個方面來簡單談一談你調查的結果。

  設計意圖: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增強學生的環保意識。

  7.小結本節課內容,作業布置課本45頁課后練習。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電動勢

  1.非靜電力

  2.電動勢E

  3.內阻r

  =W非靜電力q

  物理說課稿 18

  1、說教材

  “自由落體運動”是高中物理“物體運動”一章的內容,教材的目的顯然是把它作為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例來處理。由于學生對重的物體下落得快、輕的物體下落得慢的印象很深,因此本節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在于不同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一樣的以及不同物體在同一位置的重力加速度都是g。教材的思想體系是:

  (1)通過毛線管(牛頓管)實驗,證明在無阻力情況下物體下

  落快慢相同,并觀察其軌跡是直線。

  (2)利用教材的閃光照片和數據表以及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研 究方法,確定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的。

  (3)揭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給出常用值。

  (4)歸納出其運動性質和運動規律,并能運用。

  因此,教材的主體思想是,經過實驗及分析,學習自由落體運動、重力加速度的.概念以及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以達到培養學生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和思維能力的目的。

  2、說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教材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征,擬確定如下的教學

  目標

  (1)知識目標:通過實驗觀察、定義并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念和做自由落體運動的條件,并能用ΔS=aT2和教材的閃光照片及數據表,確定出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引出重力加速度的概念,并能導出公式vt=gt和h=gt2/2。

 。2)實驗目標:通過觀察空氣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和毛線管內“真空”中的金屬片、紙片、羽毛下落運動,比較得出常見的輕、重物體下落快慢不同是空氣阻力所致。 通過分析小球自由下落的閃光實驗,學會物理實驗數據處理與分析的方法。

  (3)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和分析、處理實驗數據的能力,使之會驗證勻變速直線運動;

  通過分析、歸納出自由落體運動的速度、位移公式,培養分析、推理、綜合的能力。

 。3)德育和情感目標:通過教學,鞏固學生對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認識,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3、說教學方法

  (1)實驗觀察為了使學生更好的理解自由落體運動的概 念,讓學生觀察金屬片、紙片、羽毛在空氣中的下落以及在毛線管內的“真空”中下落的現象,分析出在“真空”中物體下落快慢相同。

  (2)實驗研究為使學生判斷出自由落體運動的性質,啟發 學生利用閃光照片以及數據表的實驗數據,證明自由落體運動是勻變速直線運動。并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啟發學生推導出vt=gt和h=gt2/2的公式。

 。3)講練結合式在自由落體運動的規律應用上,讓學生具 體問題具體分析,不要死套公式,隨時發現學生的錯誤,并引導分析錯誤原因,把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結合起來,鞏固強化有關知識。

  4、說學法指導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是為了不教”。現代教育更重視

  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學法指導。在本節的教學法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分析、綜合,自己得出結論,在其中滲透物理學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使學生受到學習方法的訓練。

  5、說教學程序

  (1)復習提問:

  ①勻變速直線運動的特點是什么? 速度、位移公式是怎樣表示的?

  板書:a恒定;vt=v0+at和s=v0t+at2/2。

 、谠鯓域炞C一個直線運動是一個勻變速直線運動?

 、郯鍟害=aT2

  (2)新課導入:

  提問:不同物體的下落運動,情況是否相同呢? (即重的物體下落快還是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1:紙片和金屬球下落

  學生:金屬球先著地,紙片后著地。重的物體下落快。 (自由落體運動)說課,標簽:物理說課模板,高中物理說課模板,

  提問:有沒有輕的物體下落快的現象? 演示2:紙團和棉花下落

  學生:紙團先著地,棉花后著地。輕的物體下落快。 總結: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怎樣從道理上論證重的物體比輕的物體下落快是不對的? 閱讀教材P89伽利略的推理。

  提問:為什么有時重的物體下落快,有時輕的物體下落快? 演示3:紙團和金屬片下落。

  學生:紙團和金屬片幾乎同時著地。 物體越重,下落得越快是不對的。 提問:為何會出現這種現象呢? 引導:空氣阻力的作用使問題變得復雜! 提問:我們應該怎樣研究物體的下落運動?

  引導:研究問題要從簡單→復雜,因此先研究沒有空氣阻力時物體的下落情況(理想化模型)

  演示4: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物體的下落 軟木塞、金屬片、羽毛幾乎同時著地。

  學生:在沒有空氣的空間里,物體下落的快慢相同。 板書:自由落體運動:物體只在重力作用下,從靜止開始下落的運動叫做自由落體運動。

  結論1:不同物體的自由落體運動,它們的運動情況是相同的。

  提問:自由落體運動是一種什么樣的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勻加速直線運動? 學生:直線運動、初速度為零、變速。 提問:是不是勻變速直線運動?怎么證明? 根據:ΔS=aT2

  對閃光照片及數據表進行分析,使學生懂得如何處理實驗數據。

  結論2:自由落體運動是初速度為零的勻變速直線運動。

  結論3:在同一地點,一切物體在自由落體運動中的加速度都相同。這個加速度叫做自由落體加速度,也叫重力加速度,通常用g來表示。

  通常:g=9.8m/s2或10m/s2,方向:豎直向下。

  (3)推導

  學生根據勻變速運動的速度公式、位移公式推導出自由落體的公式,提問學生回答。

  vt=gth=gt2/2vt2=2gh。

  (4)鞏固練習

【物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物理說課稿07-03

物理說課稿02-19

物理說課稿模板10-16

初中物理說課稿01-10

初中物理說課稿09-22

物理說課稿范文11-10

初中物理的說課稿07-24

有關物理說課稿04-25

高二物理說課稿10-04

中學物理說課稿11-25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激情小说在线 | 亚洲日韩久久久精品2021 | 一级国产高清免费观看 | 欧美黑白配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AV首页在线 | 亚洲中文日韩国产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