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06-28 18:31:10
  • 相關推薦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精選11篇)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我說課的內容是《九年義務教育蘇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第38~39頁的例1、例2以及相應的試一試,完成隨后的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1、2題。教材先讓學生初步認識生活中的放大和縮小現象,使學生認識到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和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再讓學生經歷按指定的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操作過程,借助圖形的直觀變化,幫助學生感知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同時教材將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貫穿整個單元的始終。這樣的安排,既突出體現了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同發展,也能為以后學習用比例解決問題打下堅實的基礎;趯滩牡囊陨险J識,按照大綱的要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二、說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三、說教法和學法:

  教法:采用情境導入法、演示法、講授法進行教學。

  學法:搜集資料法、觀察法、探索法、討論法、比較法、練習法、小組合作法。

  四、說教具:

  多媒體課件、方格紙、文具。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導入

  1、手拿一本書做平移運動,手推動門作旋轉運動。有直觀的動作引起同學的好奇與疑問。

  2、提問這是什么運動?什么發生了變化?什么沒有變?(學生自由發表意見)

  3、根據學生的回答,總結平移與旋轉運動特點,引出與之不同的圖形變化。(引出課題)

 。ǘ、教學例1

  1、認識圖形的.放大

  提問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組織學生獨立思考,小組討論,啟發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出兩幅圖的長和寬的關系。根據學生們的回答總結成通順的語句,關鍵點出原來的長方形按2:1的比放大。

  2、認識圖形的縮小。

  圖形可以放大,能不能縮小呢?把第一副畫按1:2縮小,長與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同上面情形一樣組織學生思考。

  3、通過例1的教學,讓同學們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動手、比較初步認識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具體過程,相同點與不同點。

  (三)、教學例2

  1、出示例2,讓學生讀題,明白題目中有幾個問題,先做什么,后做什么?

  2、讓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共同評議,讓學生充分發表意見。

  3、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現?讓學生明確: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長與寬的比與原來圖形的長和寬的比是完全一樣的。)

  4、教學“試一試”

 。1)提問怎樣畫的?先畫的什么?后畫什么?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現什么?

 。2)獨立思考,再小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并動手畫一畫。

 。3)匯報展示:先讓生說一說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并說出是怎樣畫出放大后的圖形的?邊展示邊說出自己的想法。重點說一說為什么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兩倍,連接兩個端點后斜邊也擴大到原來的兩倍?可采用什么方法驗證?讓孩子動手量一量。通過自己的動手畫,親自驗證來加深對圖形放大的理解。

  (四)、教學練一練

  方法同試一試類似。

  (五)、教學練習九第一題、第二題

  1、PPT出示題目。讓學生通過觀察,自己動手算一算,畫一畫。一起討論,相互交流。

  2、展示自己的答案,說出如何思考的。

  3、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應思考的方向與步驟。體驗一下不管圖形放大還是縮小,圖形的對應邊之比不變的規律。

  (六)、全課小結

  什么是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要遵循什么原則?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

  (七)、說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放大:

  縮小:

  大小變換形狀不變

  (八)、作業

  由于第一課時授完,練習九沒有適合課后作業的題目了,PPT準備了課外作業。該作業緊貼課本,比較基礎,能夠加深同學對本課的理解與掌握。

  (九)、教學效果

  本課教學從“平移和旋轉”切入,通過例1引導學生先研究圖形的放大后與原來對應邊的比的特點,理解圖形的放大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探索理解圖形縮小概念。例2的教學是在方格紙上將一個圖形放大和縮小,揭示了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本質特點:大小變化,形狀不變。教學中以教師引導為輔,以學生觀察、比較、操作、交流為主的思想,讓學生逐步體驗了圖形的相似性,也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探索意識。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2

  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八年級數學下冊第四章《相似圖形》的最后一節內容。在學生學習完相似圖形等知識后,利用它們認知位似圖形,這一節是第四章學習的綜合運用,強調學生對相似概念的更深刻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位似圖形概念。因此說這既是一節新課,也是一節復習課,理解位似圖形時要用到前面所學的相似知識如相似比等,并且這節的學習也為后面的課題學習《制作視力表》打好了知識基礎。

  2.教學目標:在本節的教學目標設計中,我從以下四個層次說明,第一,在識記上要求學生能認識位似圖形,找出哪些圖形是位似圖形;第二,在理解上要求學生能從對圖形的觀察中得出位似圖形的一般特點,自已歸納出位似圖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定義;第三,在掌握上要求學生能作出一個圖形的位似圖形,并利用這種方法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第四,在應用上要求學生能利用圖形的相似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并在有關的學習和運用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

  3.教材內容:本節課首先向學生展示一組形狀相同的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圖片中的圖形,尋找圖形的特點,并由學生總結出來,由此理解本節中的位似圖形、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再通過做一做,讓學生判斷是否位似圖形,根據總結出的定義找出位似中心,并動手度量,理解位似圖形中的`位似比。最后引導學生完成想一想中的動手任務,即作出符合條件的位似圖形。教學中重點在于引導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難點在于作出規定位似比的位似圖形,關鍵是學生對位似比這個概念的理解以及如何在圖中找出兩個位似圖形的位似比。

  教法學法:

  根據八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本節教學中主要由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并分小組進行交流討論。教師主要任務是設置教學情景,并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活動,有選擇性地進行動手操作指導,部分地參與學生分組討論和交流。課堂上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

  教學程序:

  一、導入新知

  情景設置:一組從一個鏡頭放出的圖片,大小不一,形狀相同,按順序排列,動畫演示從放映機中放映圖片的效果;在第一張圖片上標出點A,在第二張圖片上相應的位置標出點B,鏡頭標為點P,圖形編號依次是①、②、③。

  教師提示:讓學生連接A、B并延長,看能不能經過點P?然后在圖①上換一個位置標點,再在圖②上標相應點再試一次看能否經過點P?

  設計思路:為了讓學生通過觀察認識到這些圖形首先是相似圖形,特別是每個圖形的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個點,為學生總結出位似的定義打下基礎。另外學生在演示后自己動手再找一處類似的點,在另一張圖中找它的對應點,并連接起來延長,自己實踐這一過程體會位似中心的含義。在得到位似圖形定義的同時,也讓學生思考:如果沒有畫出圖上的P點,怎么把它找出來?即如何確定位似圖形的位似中心P點的位置。在對定義的敘述中并不強求學生能一次完整地說出來,可以在全班范圍內交流各組結論,達成共識,這樣對概念的理解會更深刻。

  二、做一做

  這部分安排了三個圖形,先讓學生判斷這三個圖形中哪些是位似圖形,哪些不是,并說明理由(根據剛才總結出的位似圖形定義)從而更進一步加深對位似的理解。

  情景設置:三組圖形,其中第一、三兩組是位似圖形,第二組不是。

  教師提示:肉眼觀察圖形,然后試著找一下位似圖形的位似中心(也就是對應點都經過的那個點),讓學生明白位似圖形首先是相似圖形,并求出它們的相似比來,再度量出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把這個值同相似比對比。從而得到結論: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于位似比。

  設計思路:目的在于通過學生自己觀察,動手畫圖、計算得出位似圖形的這一性質,在這個做一做中,學生用到的知識包括幾何繪圖,求線段的比,相似比概念以及位似中心、位似比的概念。在這個過程中主要由學生分小組討論交流,學生代表闡述結果。這里學生易犯的錯誤主要是對應點的選取,如果是多邊形,可提示學生沿多邊形的邊依次選擇點,并作好標記。

  三、想一想

  回顧本章第三節中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方法,即相似圖形的畫法。讓學生復習畫法,實際上這樣放大后,兩個圖形是位似圖形。然后仿照這種做法,給學生一個圓形放大,使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位似比分別是3和4。

  情景設置:課件演示橡皮筋放大圖形的過程。

  教師提示:先認識這種做法的合理性,鞏固這種放大圖形的方法,進一步理解位似的概念。再讓學生動手實際做一次,由學生代表來說明自己小組的做法及為什么這樣做。特別是說清如何使位似比分別是3和4。

  設計思路:目的在于讓學生應用所學的位似知識來完成放大圖形的工作,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在實際操作前先由教師實物演示用橡皮筋放大圖形的過程,讓學生復習這一操作,再自己實踐。在復習操作時讓學生用所學知識說明這種操作的合理性。

  四、隨堂練習

  綜合運用本節中學習的位似圖形知識完成放大和縮小圖形的任務。

  情景設置:三角形ABC,任意在三角形外取一點O,連接AO、BO、CO,取其中點D、E、F。

  教師提示:結定條件學生畫出圖形,連接D、E、F得到的三角形即是將原三角形縮小一半后的新三角形,請學生說明為什么是原來三角形的一半。再讓學生思考如何放大原三角形,強調位似比即對應線段的比。完成后讓學生說明自己做法的合理性,再次強化對位似相關概念的理解。

  設計思路:安排這組練習的目的在于利用學習的位似知識解決一個簡單的實際問題:放大與縮小圖形。

  五、小結

  通過本節課中對位似圖形的觀察,學生得出位似圖形的有關概念,通過做一做加深對位似中心,位似比的理解,并會求位似比,知道位似比即是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通過想一想復習了相似比知識,掌握放大和縮小圖形的方法。最后通過練習應用位似知識來完成放大和縮小的實際操作,加深對位似知識的理解。

  六、作業

  習題4.12

  第一題利用位似性質說明平行關系,綜合運用位似、相似、線段的比、平行線的判定等知識,這也是本節知識的一個重要應用。

  第二題利用本節中學習的作位似圖形的方法放大一個已知圖形,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板書設計:

  見課件。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3

  一、教材分析

  1、教學內容:《圖形的放大和縮小》是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先讓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再讓學生經歷按指定的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放大和縮小的操作過程,借助圖形的直觀變化,幫助學生初步感知比例的內涵。同時教材將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貫穿整個單元的始終。這樣的安排,既突出體現了數學知識之間的相互作用,有利于學生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協同發展,也能為以后學習成正比例的量、成反比例的量,以及圖形的相似等知識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過程與方法的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體驗圖形擴大或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擴大或縮小的方法。

  情感目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3、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4、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二、設計思路

  本節課的教學中,利用長方形圖片放大的具體情境導入,讓學生直觀感受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教學中安排了一些有利于學生探究的觀察、操作、交流等數學活動,使學生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以及數據的比較,體會圖形的相似,感受圖形放大和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這樣設計為學生提供充分的探索交流空間,增強學生主動探索的意識,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學習之前,學生對于比的意義和性質以及有關平面圖形等內容有一定的知識積累,而且學生對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并不陌生,對生活中應用放大與縮小的實例也有一定的了解,如:洗照片、放大鏡等等。但是對于圖形基本形狀不變的基礎上進行放大或縮小的具體方法不明確。課前已經自學了相關內容,對圖形按相同的比放縮有初步的認識。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結構,教學中主要采用情境導入法、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等方法,讓學生自主觀察,動手操作,動腦思考并以同桌為小組進行交流討論。課堂上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的引導作用。教師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創設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情景,并引導學生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分析、思考活動,有針對性地進行動手操作指導,讓學生積極參與討到討論和交流活動中來,增強本節課的學習效果。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4

  學情分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在學生認識了比的知識后的一個實際運用,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與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征,并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學會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在研究圖形的放縮的過程中,初步感受圖形的相似。感受學習比例尺的必要性。欣賞圖形的美感。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用于學生畫圖的水彩筆、尺子、方格紙。賀卡圖片,實物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溫固互查

  二人小組互述:

  剛才還看不清,現在為什么看清楚了?(投影出示:一張臺歷紙)

  二、自學質疑

  1、仔細閱讀教材28頁,獨立完成以下內容。

  2、如果下圖中的長方形表示我們教室的大小,你能按4:1的比將圖形放大,畫出“巨人”教室的大小碼?試一試,與同伴交流。

  3、如果有圖的三角形表示“巨人”用的三角尺,你能將這個三角形按1:4縮小,畫出我們用的三角尺嗎?

  3、通過上面的'研究你得出了什么結論?

  三、合作解疑

  1、交流自己的學習成果。

  2、討論交流:怎樣畫圖才能畫的與原圖像?

  四、鞏固拓展

  1、下面哪個圖形是圖A按2:1的比放大后的圖形?哪個圖形是圖A按1:2的比縮小后的圖形。

  2、下面的每個方格表示1cm2。先按要求將圖形放大或縮小,在回答問題。

  3、把下面的圖放大,比一比誰畫得像。

  4、你知道日常生活中的哪些地方也應用到圖形放縮的知識呢?

  五、總結反饋

  通過今天的學習,我自己學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同伴學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后我會在_____________________方面更加努力的。我可以得到( )顆星!睢睢睢睢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5

  教學內容:

  1、教學圖形放大、縮小的含義,比例的意義。

  2、教學比例的基本性質、解比例,解決圖形放大或縮小的實際問題。

  3、教學比例尺的知識和實際應用。

  4、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

  單元教材分析:

  本單元教學“數與代數”領域的比例知識,還教學“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圖形放大或縮小,以及比例尺的知識,把不同領域的教學內容有機融合是教材的一大特點。圖形的放大或縮小是認識比例的現實素材,比例能揭示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數學含義,而且解決圖形放大或縮小、比例尺的實際問題要應用比例的知識。把兩個領域的內容融合能發揮數形結合的作用,提高教學效率。

  另外,還編排了實踐活動《面積的變化》,研究圖形放大或縮小時邊長與面積的變化關系。

  1.聯系實際,建立圖形放大、縮小的概念。

  2.聯系實際,發現和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

  3.以圖形的放大、縮小為基礎,教學比例尺。

  4.進一步研究圖形放大,發現面積與長度變化的關系。

  教學總課時:

  7課時

  教學內容

  p38、39 “練一練”和練習九的第1、2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初步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按一定比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初步體會圖形的相似,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投影儀

  教學過程

  師生雙邊活動改進意見

  一、情境引入

  情境演示:呈現例1圖片在電腦上拖動鼠標并把長方形圖片放大的情境。師:把放大前后的兩幅畫相比,你能發現什么?揭示課題:長方形的長和寬與原來相比,其中變化有什么規律?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1

  1、認識圖形的放大分析題意:出示例1中兩幅圖片長和寬的數據。圖1長是8厘米、寬是5厘米;圖2長是16厘米、寬是10厘米數據比較:兩幅圖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把圖形的每條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就是把圖形按2:1的比放大。剛才我們在電腦上操作時,把原來的一幅長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了?

  2、認識圖形的縮小。我們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獨立思考這樣才能把一個圖形按一定比縮小。嘗試練習:把第一幅圖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和寬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教學例2

 。1)出示例2引導嘗試:如果要把第一幅圖按3:1放大是什么意思?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原來的幾倍?各應畫幾格?再按1:2的比縮小,縮小后的長與寬各應是原來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2)探索規律: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你有什么發現?

  (3)教學“試一試”師:量一量,斜邊的長也是原來的2倍嗎?你發現什么?

  三、練習提高

  做“練一練”;做練習九第1、2題。第1題要引導學生具體分析相關圖形邊的長度,并完成填空,再組織交流。

  四、總結評價

  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有什么關系?你還有什么疑問?

  學生讀題。在小組里說一說“按3:1放大”的含義,再全班交流。學生畫圖,再展示、交流。(學生嘗試在方格紙上畫出縮小后的長方形,再展示各自畫的圖形,并交流思考的方法。)小組討論:把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發現?放大和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大小變了,但形狀沒變。)

  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6

  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2、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從而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3、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將簡單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重點:

  使學生知道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教學難點:

  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上兩節課我們學習了比例尺,知道比例尺表示的是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比,是按一定的比把實際距離進行放大或縮小。請同學們觀察教科書P55的圖。

  2、說說圖中反映的的是什么現象?哪些是將土體放大了?哪些是將物體縮小了?生活中還存在許多放大與縮小的現象,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新授

  1、教學例4

 。1) 出示例4,讓學生說說題中要求的按2∶1放大圖形什么意思?(按2∶1放大圖形也就是圖形的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2) 學生嘗試著畫出正方形和長方形放大后的圖形。

 。3) 畫直角三角形時,引導學生思考:直角三角形的斜邊不能看出是多少格,怎么辦?(只要把兩直角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再連成封閉圖形就可以了)畫完后通過量一量的方式,發現放大后的斜邊的長度也是原來的2倍。

  (4) 觀察對比原圖形和放大后的圖形,說說有什么變化?(一個圖形按2∶1的比放大后,圖形各邊的長度放大到原來的2倍,但圖形的形狀沒變)

  2、例4的延伸

 。1)如果把放大后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討論后的出:A、圖形縮小了,但形狀不變。

  B、縮小后的圖形各條邊分別縮小到原來長度的 。

 。2)學生獨立畫出縮小后的圖形,指名投影展示。

  3、歸納小結: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4、學生獨立完成書P57的做一做,交流是怎樣思考與操作的,并及時糾正錯誤。

  三、鞏固練習

  1、教科書P60練習九第1題,找出圖形A放大后的圖形。

  2、教科書P60練習九第2題。

  四、總結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7

  【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與縮。ń滩牡60頁例4及60頁“做一做”)。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體會圖形相似變化的特點,能按要求將圖形放大或縮小。

  2.培養學生把已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以及動手的能力。

  【重點難點】

  1.理解圖形的放大和縮小,能利用方格紙把一個簡單圖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

  2.使學生在觀察、比較、思考和交流等活動中,感受圖形放大、縮小是圖形邊長的變化,圖形的形狀不發生改變。

  【教學準備】

  投影儀、投影片、方格紙。

  【情景導入】

  1.創設情境,引起沖突。

  出示一張班級學生照片。

  師:李林同學打算把自己的照片放大后掛在房間里,攝影師分別用了三種處理方法。

  電腦演示:方法一,寬邊不變,把長邊拉長。

  方法二,長邊不變,把寬邊拉長。

  方法三,把長邊、寬邊同步拉長。

  2.合理選擇,初步感知。

  請你幫助李林選擇一下,哪種處理方法效果最佳?并說出理由。

  【新課講授】

  1.(1)(隱去方法一、方法二圖,留下方法三圖和原圖)師:仔細觀察兩幅圖,總感覺兩者之間似乎存在著一種關系,那我們可以著手從哪方面研究兩者關系呢?

 。◣熌贸鲆粡堥L方形紙)我們先來分析一下長方形有哪些元素?最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引領學生答出長方形的基本因素有長、寬、周長、面積,其中最基本的因素是長和寬。

  師:那我們就從最基本的因素長和寬開始研究吧。

  電腦出示:原照片長8cm,寬5cm。

  放大后,照片長16cm,寬10cm。

  放大后的長和原來的長有什么關系?寬呢?

 。2)根據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出示:放大后長方形的長是原來長方形長的2倍,放大后的寬也是原來長方形寬的2倍,概括起來說就是:長方形的每條邊都放大到原來的2倍。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來長方形對應邊長的比是2∶1。就是把原來的長方形按2∶1放大。(劃線部分為所出示的三句結論)

 。3)借助兩幅圖理解“每條邊”,“對應邊長”和“2∶1”的含義,重點明白這里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代表什么?

  出示:2∶1

  前項后項

  放大后邊長原圖邊長

  (4)如果把原圖按3∶1放大,放大后長方形的長、寬各是多少?

  學生回答,師同步板書:

  原圖2∶13∶1

  長(cm):88x2=168x3=24

  寬(cm):55x2=105x3=15

  繼續追問,如果把原圖按5∶1,10∶1放大,放大后的長、寬各是多少?指名口答。

  ①如果把原圖按1∶2縮小,縮小后的長、寬是原長、寬的幾分之幾?各是多少厘米?

  ②先理解1∶2的含義:放大后的邊長為1份,原圖邊長為2份。

  如果按1∶4縮小呢?

  小結提問:圖形在放大與縮小時什么發生了變化?

  過渡:從李林同學的照片中我們學習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下面我們動手來畫,或許還會有新的發現。

  2.獨立完成教材第60頁例4的繪圖。

 。1)默讀例4并思考:書中畫出幾個圖形?所畫圖形的格數與原圖有什么關系?

 。2)請同學們按要求畫在自己的方格圖中,比一比誰畫的既正確又美觀。

  (3)投影反饋,請同學相互評價,重點說出所畫圖形格數是怎樣得來的。

  (4)觀察上面的3個圖形,你有什么發現。

  3.例4的延伸。如果把放大后的.這組圖形的各邊再按1∶3縮小,圖形又會發生什么變化?學生討論后得出:

 。1)圖形縮小了,但形狀不變。

 。2)縮小后的圖形各條邊分別縮小到原來長度的。

  引導學生小結:圖形在放大、縮小時原圖邊長要同步變化,它們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4.試一試:在自己的方格紙上按4:1畫出三角形放大后的圖形(教材第60頁“做一做”)。

  學生嘗試操作。

  組織學生討論、交流畫三角形的技巧:你在畫三角形時有什么比較好的方法。(提示先畫直角邊,再畫斜邊)

  猜一猜斜邊的變化與直角邊相同嗎?自己測量驗證。

  小結:圖形在放大時所有邊的變化是相同的。

  【課堂作業】

  1.填空。

  一個長方形長3dm,寬2dm,按3∶1放大,放大后的長是()dm,寬是()dm,放大后的長方形與原長方形的周長比是(∶),面積比是(∶)。

  2.完成教材第63頁練習十一第1、2題。

  第1題,教師用投影出示第1題的畫面。

  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并相互交流,然后教師指名說一說。

  通過判斷使學生明確:按一定的比把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后,它的各邊也按這樣的比放大或縮小了。判斷后,讓學生說明理由。

  第2題,先組織學生讀題,理解題意。再組織學生按要求畫圖,教師用投影展示較好的作業。同時指名匯報第3問,學生可能會說:B可由A放大后得到,A和C可以由B縮小后得到,面積與邊長不是按相同比例變化的。

  【課堂小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在深圳的世界之窗,就有許多建筑是將世界各地的名勝按一定的比例縮小后進行建造的,還有沖洗照片,汽車模型制造,復印文件,繪制地圖,觀察太空的天文望遠鏡……正是這些技術的應用,才使得我們的世界變得繽紛多彩,可見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是多么的緊密。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4課時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原圖2∶13∶1

  長(cm)∶88x2=168x3=24

  寬(cm)∶55x2=105x3=15

  原圖1∶21∶4

  長(cm)∶88÷2=48÷4=2

  寬(cm)∶55÷2=2.55÷4=1.25

  圖形邊長同步變化,外形不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現象,能利用方格紙等形式將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

  3.感受圖形放大與縮小在生活中的應用,滲透“變與不變”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教學重難點

  學習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學習難點在方格紙上,將簡單的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PPT課件學具準備: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5分鐘)

  出示寫有“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小紙卡。

  提問:紙卡上寫的是什么?

  (因為紙卡上的字為小五號字,所以學生躍躍欲試后會有些失望,因為看不清。)

  把紙卡放到展臺上,調整縮放鍵,逐漸調大。

  提問:紙卡上到底寫的是什么?

  為什么紙上的字之前看不清,而現在看清了?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25分鐘)

  1.感知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1)課件出示教材第59頁主題圖。

  (2)提問:上面物體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小?

  教師指名學生回答。

  (3)教師將預置在電腦中的一幅圖片,通過拉動鼠標的方式,分別得到放大和縮小的圖片。

  2.操作探究,理解圖形放大的含義。

  (1)課件出示教材第60頁例4。

  (2)小組交流: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

  指名學生回答。

  (3)學生動手在教師發的方格紙上畫圖。

  教師巡視,個別指導。

  (4)展示學生作品,交流畫法。

  (5)引導觀察發現。

 、僬埻瑢W們觀察一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你有什么發現?(引導學生從內角、邊長、周長方面觀察)

  ②深化小結:每個圖形各邊的長都擴大到原來的2倍,周長擴大到原來的2倍,內角不變。圖形變大,但形狀不變。

  3.合作探究,理解圖形縮小的含義。

  (1)提問:如果把放大后的正方形按1∶3,長方形按1∶4,三角形按1∶2縮小,各個圖形發生了什么變化?(猜一猜)

  (2)學生動手畫一畫。

  (3)交流。(可課件展示,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

  4.總結提升: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么異同?

  學生回答后教師小結:圖形的各邊的'長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圖形的大小變了,形狀不變。

  學案

  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思考相關問題,進入新課學習。

  1.(1)學生觀察主題圖,分辨物體的放大與縮小。

  (2)可以看出用放大鏡看書、投影儀放映圖表、燈光照出的影子都是把物體放大,而照相機照相是把物體縮小。

  (3)學生觀察教師操作,感知放大與縮小的現象。

  2.(1)學生觀看課件,獲取相關信息。

  (2)按2∶1放大就是把圖形的各邊的長放大到原來的2倍。

  (3)學生畫出放大后的圖形。

  (4)學生展示作品,交流畫法。

  (5)學生觀察發現放大后的圖形與原圖形的關系。

  3.(1)學生猜想各個圖形縮小后發生了什么變化。

  (2)學生畫出縮小后的圖形。

  (3)學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4.學生總結圖形放大與縮小的變化特點。

  三、鞏固練習。(6分鐘)

  1.完成教材第60頁“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63頁第1、2題。

  四、課堂小結,拓展延伸。(4分鐘)

  1.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

  2.布置作業。

  課后小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是圖形的一種基本變換,是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發生變化的過程。

  教學中,注意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有效利用教材中的圖片,使學生明白這部分知識有很強的實用價值。同時,注意引導學生借助對例題的研究,弄清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和特征,使學生認識到把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只要把圖形各邊的長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圖形大小發生了變化,但形狀沒有發生變化,從而真正理解掌握圖形放大與縮小的含義。

  課后習題

  1.你能舉出生活中放大與縮小現象的例子嗎?

  2.(1)一塊正方形手帕,邊長15cm,將其按(4∶1)的比放大加工后,邊長變為60cm。

  (2)一個圖形按3∶1放大后,圖形的周長將擴大到原來的(3)倍,面積將擴大到原來的(9)倍。

  3.將圖形(1)按1∶2縮小,將圖形(2)按3∶1放大。

  4.一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00平方厘米,把它按10∶1放大后的圖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

  答案:100x102=10000(cm2)

  答:放大后的圖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厘米。

  板書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大小變了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形狀沒變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9

  教學內容: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目標:

  1、了解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的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過程,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能力。

  3、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點:

  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難點:

  按一定的比把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方法:

  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操作、演示講解。

  教具準備:

  課件、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很小的相片,在進行放大和縮小的變化,體會放大與縮小。

  2、你見過下面這些現象嗎?(出示課文插圖)

  問:這些現象中,哪些是把物體放大?哪些是把物體縮。

  3、今天,我們就用數學的眼光來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板書課題: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設計意圖】此環節中,借助很小的圖片,吸引學生的眼球,引起學生的注意。再通過演示放大與縮小的過程,讓學生初步感知放大與縮小的作用,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運用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知識,領悟“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就在我們身邊,讓學生欣然的去探索新知。

  二、出示學習目標

  下面就請同學們齊讀一下我們這節課要完成的學習目標。

  1、認識放大與縮小現象。

  2、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例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

  3、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設計意圖】讓學生明確本節課要完成的學習任務。

  三、出示自學指導

  下面請同學們認真自學課本57~58頁,一邊自學一邊思考大屏幕上的問題,并且在你的方格紙上按要求畫出相應的圖形,時間6分鐘。

  1、2:1是什么意思?

  2、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按2:1放大后的圖形。

  3、三角形兩條直角邊擴大到原來的2倍后,斜邊是否也擴大的原來的2倍呢?你能驗證嗎?

  4、1:3是什么意思?請試著在方格紙上將剛才放大后的三個圖形再按1:3畫在方格紙上。

  5、將圖形按一定的比例放大或縮小后,新圖與原圖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設計意圖】

  四、學生先學

  1、學生自學課本。

  2、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圖,師巡視,發現問題。

  五、后教

  1、將學生所畫圖拿到前面展示。

 。1)學生介紹2:1的意思。

  【設計意圖】2:1的含義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只有明確了比的含義,學生才能知道把圖形的各邊擴大多少倍,為以下的畫圖學習做好充分準備。

  (2)學生介紹三個圖形的畫法,并由生生之間糾正錯誤。

 。3)展示學生的作品。

 。4)驗證:斜邊是否也變為原來的.2倍?

  可以通過實驗(如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等)進行驗證。

  【設計意圖】畫三角形是難點,讓學生清楚要把三角形放大,就首先把三角形底和高放大,再把斜邊連起來就行。

  2、學生介紹1:3的意思。

  使學生明確按1:3縮小就是各邊長度縮小到原來的1/3,并展示學生的作品。

  3、討論

  放大或縮小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俜中〗M討論、交流。

 、趨R報討論結果。

  結論:形狀相同,大小不一樣。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掌握了圖形放大的數學含義,借助遷移,讓學生自己理解1:3縮小的含義,放手讓學生根據自身對圖形縮小的理解對原圖進行操作。通過觀察三組圖形讓學生發現特點。

  4、總結畫圖方法:一看、二算、三畫。

  六、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設計意圖】本環節能讓學生及時對知識進行歸納,并能更好地把它運用在練習當中。

  五、當堂訓練:監測習題

  六、板書設計: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2:1就是將圖形各邊擴大到原來的2倍

  1:3就是將圖形各邊長度縮小到原來的1/3

  特點:圖形形狀沒變,大小變了。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10

  教材分析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八年級下冊。本章節立足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初步的數學活動經歷以及掌握的有關幾何內容,從相似多邊形入手,通過將一個圖形放大與縮小,引出位似圖形及其簡單特性,將圖形的相似、位似與已經學習圖形和坐標、簡單作圖等內容巧妙地結合在一起,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圖形相似、位似的應用價值和豐富的內涵,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積極的情感和態度,促進學生觀察、操作、分析、概括等一般能力和審美意識的發展。

  教學重點

  能夠利用作位似圖形等方法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教學難點

  位似圖形的畫法。

  學生分析

  八年級年齡段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比較強烈的自我意識,對觀察、猜想、探索性的問題充滿好奇,因而在教學素材的選取與呈現方式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上要設置學生感興趣的并且具有挑戰性的內容,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實際,無形中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熱情。

  設計理念

  建立平等合作,互相尊重的師生關系,創設一種師生交流的互動、互學的學習氛圍。重視學生的學習進程,關注個體差異,讓不同的人在數學學習中得到不同的發揮,利用“Z+Z智能教育平臺”制作課件、操作練習,幫助學生理解和學習數學。通過觀察、分析、動手、動腦等活動,讓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進而達到“我要學”。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位似圖形及其有關概念,能夠利用作位似圖形等方法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

  2、過程與方法:學生經歷將一個圖形放大或縮小的方法,并且在學習和運用過程中發展數學應用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良好習慣,以積極進取的思想探究數學學科知識,體會本節知識的實際應用價值和文化價值。

  教學資源

  1、利用“Z+Z智能教育平臺”制作課件,輔助教學;

  2、若干種相似圖形的硬紙圖板;

  3、兩付三角板,若干磁扣。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操作引入

  1、展示課件:兩組圖片,一是萬里長城雄偉壯麗的畫面,二是神舟飛船首飛成功的郵票,演示兩組圖片的縮放過程。

 。ɑ仡櫹嗨贫噙呅蔚挠嘘P概念和性質,為新課引入進行鋪墊,同時滲透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愛國熱情)

  2、操作實驗:指導全班同學動手操作、進行實驗,每位同學拿出自備的'兩個相似圖形紙片,位置任意擺放,連接對應點,觀察對應點的連線是否經過一點。同時請三位同學上黑板前臺選取不同類型的相似圖形(三角形、四邊形、五邊形)進行演示,供班級同學參考并猜想。

  3、放映中國著名球星姚明扣籃雄姿的一組縮放照片,突出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個點,與學生的實驗形成對比,引出課題。

  板書:§4。9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二、自主活動實踐感知

  1、建構新知:位似圖形及其有關概念

  如果兩個圖形不僅是相似圖形,而且每組對應點所在的直線都經過同一個點,那么這樣的兩個圖形叫做位似圖形,這個點叫做位似中心,這時的相似比又稱為位似比。

  2、讓學生進一步操作,親身感受位似圖形與相似圖形的聯系與區別。通過觀察、思考、交流、討論得出如下結論:

  位似圖形是一種特殊的相似圖形,而相似圖形未必都能構成位似關系。

  (引導學生動手、動腦,觀察、思考,感悟知識的生成和變化)

  3、認一認:

  見課本P136頁圖4—28(1)、(2)、(3)辨認位似圖形,并指認位似中心。

 。◤恼磧蓚方面強化學生對位似圖形的認識)

  4、練一練:

  例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兩個圖形如果是位似圖形,那么這兩個圖形一定全等;

  B。兩個圖形如果是位似圖形,那么這兩個圖形不一定相似;

  C。兩個圖形如果是相似圖形,那么這兩個圖形一定位似;

  D。兩個圖形如果是位似圖形,那么這兩個圖形一定相似。

  例2下列每組圖中的兩個多邊形,是位似圖形的是()

  例3下列四邊形ABCD和四邊形EFGD是位似圖形,它們的位似中心是()

  A。點EB。點F C。點GD。點D

  例4已知上圖中,AE∶ED=3∶2,則四邊形ABCD與四邊形EFGD的位似比為()

  A。3∶2B。2∶3C。5∶2D。5∶3

  (開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幫助學生掌握新知)

  三、合作探究明確強化

  1、量一量:

  度量課本P136頁圖(1)(3)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經過猜想,討論,歸納得出位似圖形的性質:

  位似圖形上任意一對對應點到位似中心的距離之比等于位似比。

  利用“Z+Z智能教育平臺”制作的課件進行演示,幫助學生理解位似圖形的性質。

  2、想一想:

  本章已學過哪幾種放大圖形的方法?

 。ㄗ寣W生思考、交流,加深對前后知識的理解,感悟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學生歸納:直角坐標系放大圖形法;橡皮筋放大圖形法。它們都屬于位似圖形的作法。

  (使用數學軟件“Z+Z”,演示利用橡皮筋法放大圖形,動態直觀,清晰明了,進一步驗證它屬于位似圖形的作法)

  3、做一做:

  按如下方法可以將△ABC的三邊縮小為原來的一半:

  如圖,任取一點O,連接AO,BO,CO,并取它們的中點D,E,F!鱀EF的三邊就是△ABC相應三邊的一半。

 。1)任意畫一個三角形,用上面的方法親自試一試;

  (2)如果在射線AO,BO,CO上分別取點D,E,F,

  使DO=2OA,EO=2OB,FO=2OC,那么結果又會怎樣?

 。ㄗ寣W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四、鞏固練習歸納小結

  1、試一試:

  已知五邊形ABCDE,作出一個五邊形A’B’C’D’E’,使新五邊形A’B’C’D’E’與原五邊形ABCDE對應線段的比為1∶2。

  學生利用“Z+Z”數學軟件現場作圖,可以演示出:

 、盼凰莆暹呅卧谖凰浦行牡耐瑐;

 、莆凰莆暹呅卧谖凰浦行牡膬蓚龋

 、俏凰浦行脑谖凰莆暹呅蔚膬炔;

  ⑷位似中心在位似五邊形的一條邊上;

 、晌凰浦行脑谖凰莆暹呅蔚囊粋頂點上;

  ……(讓學生利用“Z+Z”數學軟件現場作圖,不僅快速準確,而且可以任意拖動位似中心,構造不同位置與不同形式的位似五邊形。形式新、變化多、課堂效果好。切身感受利用“Z+Z智能教育平臺”探索數學奧妙的魅力)

  2、課堂小結:

 。1)暢談這節課你的收獲與感受。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概括能力和語言表述能力)

 。2)總結:位似圖形的概念、性質、應用。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鍛煉學生歸納、整理、表達的能力)

  3、實際應用:位似圖形在家庭裝潢設計上的運用。

 。w現數學來源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新課程理念,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 11

  教學目標

  1、知識技能目標: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的意義;能在方格紙上按一定的比畫出放大與縮小的圖形;通過圖形的放大與縮小體會圖形的相似。

  2、過程方法目標:通過觀察、理解、動手操作等數學活動來體驗圖形放大與縮小的方法;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目標: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成功的喜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圖形的放大與縮小。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觀察體驗。

  你見過下面這些現象嗎?誰來描述一下!出示多媒體課件,56頁生活情境圖。這些生活中的現象,有的是把物體放大了,有的是把物體縮小了

  2、學生舉例,自由發言。

  師:你們在生活中還見過其他放大縮小的現象嗎?指名說一說。師:看來放大縮小現象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領域應用還是十分普遍的。這些現象也包含著一定的數學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一起研究“圖形的放大與縮小”。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一)感知圖形的放大。

  (多媒體出示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例4.)

  1、初步感知畫在方格紙上的平面圖形。師:我們已經認識過許多的平面圖形了。老師這把正方形、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分別畫在了方格紙上。

  大家看一看畫在方格紙上的三個圖,我們能獲得哪些相關的數學信息?

  學生小組自由談。正方形邊長3個方格、長方形長6個方格,寬3個方格直角三角形兩條直角邊分別是3個方格、6個方格。

  2、理解要求。

  (1)多媒體出示例4的要求——2:1畫出這個圖形放大后的圖形。

  (2)按“2:1”放大是什么意思?先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理解,然后教師說明。(按2:1放大,也就是各邊放大到原來的2倍。)

  3、通過畫正方形了解畫法。

  (1)那么我們怎么樣才能把正方形按2:1放大呢?請同桌之間相互討論。

  (2)匯報:原來的邊長是3個方格,放大后圖形的邊長是6格。

  (3)學生在方格紙上畫出正方形按2:1放大后的圖形,

  (4)教師總結學生方法中的重要一點:先確定一個固定的點,以它做為

  確定圖形位置的重要點再畫出其他的部分。

  (5)教師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畫放大后正方形的過程。

  4、經歷畫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過程。

  (1)接下來我們繼續按照2:1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你覺得需要知道些什么條件呢?點名學生回答。

  (2)下面就按照你們的方法放大長方形和直角三角形吧,請畫在方格紙上。

  (3)學生匯報畫法

  (4)觀察放大后的直角三角形,相鄰的兩條直角邊放大了2倍,那么他的斜邊也放大了2倍嗎?你怎么知道的?匯報測量結果。

  5、置疑。

  觀察一下,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放大后的圖形與原來的圖形相比,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小組合作學習討論解決學生提出的置疑。

  (3)選取代表介紹自己的方法和找到的答案。教師配合多媒體課件隨機演示驗證的過程。 (4)學生試概括發現,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它的每條邊都按相同的比放大。)

  (5)多媒體出示。一個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圖形變大了,但形狀沒變

  (二)感知圖形的縮小。

  師:我們一起研究了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的畫法以及放大后圖形的一些特點。如果把圖形按一定的比縮小該怎么畫?

  1、出示縮小的要求。

  如果把放大后的三個圖形的各邊按1:3縮小,圖形又發生了什么變化?畫畫看.

  2、說說對1:3的理解

  3、學生作圖,并相互檢查。

  4、選取學生代表的作品展示,并說說是怎么畫的。(多媒體完成按一定的比縮小后畫出的圖形。)

  5、觀察原圖和縮小后的圖形。學生試說自己的發現并嘗試總結。

  按3:1畫出下圖

  6、 總結發現。

  (1)學生討論。

  圖形的各邊按相同的比放大或縮小后,所得的圖形與原圖形有什么關系呢?

  學生試總結圖形按一定的比放大或縮小的特點。

  (2)教師在學生充分的發言之后用多媒體出示圖形放大和縮小的特點:所得的圖形只是大小發生了變化,形狀沒變。

  三、鞏固應用

  畫一畫,

  學生根據教師給出一個放大或者縮小的比,然后在方格紙上畫出按這個比放大或者縮小后的圖形。畫完后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并介紹畫法。

  1、按4: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后的圖形.并說理由。

  2、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3、按1:2畫出下面圖形縮小后的圖形.

  4、下面哪個圖是圖形A按2:1擴大后得到的圖形?

  5、按3:1畫出下面圖形放大后的圖形.

  【主要是評價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對放大和縮小圖形的畫法的掌握】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結束語: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到了圖形的放大與縮小,在日常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現象,只要大家做生活的有心人,運用今天所學的知識,你們就能創造許多新鮮有趣的事物,用以豐富和美化我們的生活。

  五、課堂作業:

  課本1、2題

【《圖形的放大與縮小》說課稿】相關文章:

放大鏡說課稿01-16

《圖形的旋轉》說課稿01-04

圖形的旋轉說課稿01-16

《圖形找家》說課稿01-18

圖形的拼組說課稿12-05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01-09

認識圖形說課稿01-15

《認識圖形》說課稿12-30

軸對稱圖形說課稿01-08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日本有码在线中文字幕 | 亚洲乱码成熟在线视频播放 | 日本性爱欧美精品 | 亚洲最大国产综合91 | 婷婷5月色综合色综合 | 婷婷中文字幕精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