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關雎》說課稿
《關雎》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10-25 10:20:19
  • 相關推薦
《關雎》說課稿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需要用到說課稿來輔助教學,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關雎》說課稿,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關雎》說課稿1

  教學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

  3、培養形象思維能力,想象能力

  4、增加詩詞積累,提高學生詩詞鑒賞的能力

  5、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6、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3、想象力、鑒賞力的培養與提高

  4、培養審美情趣,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討論法

  3、賞析法

  4、比較法

  教學過程:

  一、培養興趣,走進詩經

  1、走進詩經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

  《詩經》,穿越了西周到春秋長達500年的歲月風塵,在歷史的長河中緩緩流淌,三百個故事,三百個心情,拂去了歷史的煙塵,幻化出萬千風情,或是淺吟低唱,或是鐘鼓齊鳴,頌聲煌煌,歌聲悠揚。淘盡時光的細沙,滌盡世間的塵埃,循著雎鳩的關關之聲,穿過水邊裊娜的蒹葭,她們明眸善睞,她們嫻靜柔美,她們大膽執著,她們活潑可愛,她們是蘊涵著古典情懷的女性,仿佛仙樂悠悠,讓人在沉靜中回味那一份雅致與美好……

  愛,世界上最美的字眼,人世間永恒的主題。穿越時間的隧道,領略遠古的詩意與甜美,花前月下的浪漫,輾轉反側的體會,這就是愛的滋味,循著愛的歌聲,沿著情的足跡,踏訪《詩經》中的美麗與哀愁,追尋愛的源泉,品味我生之初的情愫。

  2、詩經“六義”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名為《詩》,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詩經》以其豐富的內涵和深刻的思想性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無比生動的社會歷史畫卷。

  《關雎》是《詩經》第一篇,是愛情詩的開山之作。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詩經》中的“六義”

  “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被統稱為《詩經》的“六義”,成為《詩經》最具代表性的六個特點。“風雅”和“比興”更成為《詩經》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代稱。

  風、雅、頌

  《詩經》所收集的詩,都是可以配樂歌唱的。根據音樂及詩歌形式、內容、語言的不同,《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包括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國風”保存了大量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處境及思想意識、審美觀念,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認識。“國風”的語言樸素、鮮明,富于形象性,多處用雙聲、疊韻、疊字等,表達準確優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韻,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同時多處出現章節的復疊,有一唱三嘆的藝術美感,是《詩經》的精華部分。

  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區的音樂。雅詩的內容多描寫統治階級的日常生活,常用在宴會歌舞中。雅詩的篇幅較長,分章分節,句法整齊,流暢通順,有些還偏重于抒情,加上比興手法的巧妙運用,有較強的形象性和感染力,雅詩分為“大雅”和“小雅”。

  頌即祭祀和頌圣的樂曲,頌詩的內容多是歌頌周王朝祖先的“功德”,常在祭祀宗廟時演出。頌詩具有極為濃厚的宗教文學色彩,形式較為古板呆滯,詩歌語言也顯得典雅沉重。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

  賦、比、興

  “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子之手,與子攜老”,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

  二、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教師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學生朗讀,正音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菜(xì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2) 指導整體朗讀:

  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后稍作延長或停頓。

  (3)提示內容朗讀:

  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麗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

  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三、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學生思考: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教師小結:這首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學生討論: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三組,每組負責各部分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評價。

  成果展示:

  一章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鳴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點出對窈窕淑女的追求,明快而直率。

  二章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怎么也磨滅不了。回家后,便開始了難耐的單相思,無論是醒著,還是夢中,都在癡情的想念她,追求她。

  三章寫他憂從中來,不可斷絕之感,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寫盡失眠,將相思之苦推進一層,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四五章寫思極之幻。他苦思冥想,神思飛躍的時候,姑娘的優美身影一直在眼前,姑娘款款向他走來。他高興的彈琴奏瑟,向姑娘傾訴著深情而濃烈的愛意,幻由情生,無疑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傾聽樂曲,再讀《關雎》,乘著聯想與想象的翅膀,漫游美麗畫面,想象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一條清清的河水,河中水波蕩漾。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水鳥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河的兩岸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要采摘它們需要時左時右地努力。美麗的姑娘啊,要得到你的愛情,不也跟采摘荇菜一樣,要想盡辦法去接近!文靜美麗的姑娘啊,醒著夢里追求她。美好的姑娘難追求啊,白天黑夜想念著她。綿長的思念啊,教人翻來覆去難入睡……

  四、品讀全詩,鑒賞藝術手法

  1.學生思考:本文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造成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學生討論: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生1:比興的手法

  生2:看到了水鳥的恩愛和鳴,就產生了聯想,有對淑女的追求,是起興的手法。

  生3:有比的運用。

  教師小結:是興中有比,興比自然。比興的手法,不僅表現詩人的感情,而且有助于對事物的刻畫,加強了詩歌的生動性和鮮明性,大大的豐富了詩歌的表現手法,可以在短小的篇幅中創造極為動人的形象和境界。這一手法,在中國詩歌中一直繼承和發展著。

《關雎》說課稿2

  一、說教學理念:

  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

  閱讀教學何為?文學作品的教學何為?古代詩詞教學何為?《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作了如下詮釋:

  1、應該重視語文課程對學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傳統和革命傳統(《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P2)。

  2、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P15)

  3、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P16)。

  4、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P22)。

  5、要讓學生在朗讀中通過品味語言,體會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態度,學習用恰當的語氣語調朗讀,表現自己對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態度的理解。(《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年版)》P22)。

  二、說學情: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我們的教學對象是九年級的學生,有一定的文言基礎,對詩歌的學習也有一定的興趣。他們正處于青春萌動時期,“愛情”在他們心中因朦朧而好奇而神秘。

  如何把一個年代久遠的,我們先民的愛情故事詮釋給青春期的孩子們,而不是一般地簡單地讓孩子們又受到一次“早戀”的啟迪?

  如何深深地理解“淑女”“君子”的內涵,借助詩歌的魅力引導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們正確對待愛情,而實現先賢圣達“風天下”的愿望,把當下的語文教育落到實處?

  這正是我們教學中不可回避,亦必須解決的難題。

  三、說教材:

  《詩經》又名《詩三百》,是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由孔子編纂而成。它收集了西周

  初年至春秋時代大約500年間的305篇詩歌,包括“風”“雅”“頌”三部分,表現手法有“賦、比、興”。

  《詩經》多是四言詩,隔句押韻,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富有音樂性和節奏感。是中國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源頭,對中國詩歌發展始終有著重大的影響。

  《詩經·關雎》位于《詩經》篇首。孔子在《論語》中多次提到《詩經》,但做出具體評價的只有《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毛詩序》則認為《關雎》“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詩經·關雎》被多個版本的初中的語文教材選用。依據《教師教學用書》,和相關的網絡資料,大多數的教者把《關雎》作為愛情詩解讀,其教學流程大多是讀讀背背,了解大意,點到為止。如何解讀《關雎》?如何領悟孔子把《關雎》置于篇首的用意?怎樣確定教學內容,才能開挖其獨特的教學價值?這值得我們探討。

  古代儒者重視夫婦之德。如果我們抓住詩歌中關健詞句進行解讀,不難發現,《關雎》正是以詩歌的方式對“淑女”“君子”作了詩化解釋和表達。

  淑女:“窈窕”淑女,“流、采、芼”荇菜過程,既是勞動的過程,從“比”的角度看,亦可解讀為是淑女擇偶的過程。從而我們發現“淑女”是:文靜美好、勤勞、對待愛情慎重而明智、情趣高雅(從君子“琴瑟鼓之”,“鐘鼓樂之”可看出)。

  君子:從“求、思、友、樂”淑女的過程,我們可以發現“君子”是:愛得執著,愛得尊重,為愛改變自己,為愛提高自己。

  由此,我們不僅走進了文本,而且明白了“愛情”的內涵,這對于當下的少男少女,我們的中學生來說,實際上是一次“愛情觀”的啟蒙教育。這就使得我們的教學具有了永恒的“詩教”魅力。

  四、說教學目的: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初步體會《詩經》特有的“賦、比、興”表現手法。

  3、誦讀體會《詩經》“重章疊句,反復詠唱”在抒發感情,在營造音韻美、意境美上的作用和效果。

  4、解讀“淑女”“君子”的內涵,體會古代勞動人民健康美好的情感。

  5、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樹立正確的愛情觀。

  其中,教學重點為:3、4、5;

  教學難點為:4、5

  五、說教學方法:

  點撥引導法,朗讀法

  六、說學習方法:

  標注誦讀法,比較探究法

  七、說教學流程:

  ㈠、走進詩經,激發興趣

  1、導入:今天天氣開始降溫,在生活中我們開始踏上寒冷的冬天之旅。不過,如果我們把眼光投向那三千年的遠古,我們便走進了人類文明的春天。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詩經》的《關雎》,感受我們三千多年前的先民那溫暖的情感世界。

  2、走進詩經:(投影:關于《詩經》的知識)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原名為《詩》,漢代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

  《關雎》是《詩經》第一篇,是愛情詩的開山之作。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故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風、雅、頌”三種詩歌形式與“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被統稱為《詩經》的“六義”,成為《詩經》最具代表性的六個特點。“風雅”和“比興”更成為《詩經》中所體現出來的`現實主義創作精神的代稱。

  風是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包括十五“國風”,即十五個地方的民間歌謠。“國風”保存了大量勞動人民的口頭創作,具有濃厚的民歌特色。這部分詩歌的內容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反映了當時人民的生活處境及思想意識、審美觀念,表達了他們對社會生活的真實感受和深刻認識。“國風”的語言樸素、鮮明,富于形象性,多處用雙聲、疊韻、疊字等,表達準確優美。形式上多是四言成句,隔句用韻,富有節奏感和音樂感。同時多處出現章節的復疊,有一唱三嘆的藝術美感,是《詩經》的精華部分。

  賦、比、興三種表現手法:

  “賦者,敷也,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就是說,賦是直接鋪陳敘述。是最基本的表現手法。如“窈窕淑女,寤寐思服。求之不得,輾轉反側。”即是直接表達自己的感情。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屬此類。如“參差荇菜,左右芼之。”

  “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即起興,用其他東西引出要說的內容。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即是用雎鳩鳥在河中叫起興。

  ㈡、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教師指導,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1)學生朗讀,正音

  睢鳩(jūjiū)一種水鳥。窈窕(yǎo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荇菜(xì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2)交流討論:預習時在詞句理解上的難點

  (3)指導整體朗讀:

  誦讀提示:四言詩的誦讀,一般讀成“

  二、二”節拍,即讀二字后稍作延長或停頓。

  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品德好的美麗女子,是君子的好配偶。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文。

  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

  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2、自讀:

  3、學生齊讀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重章疊句反復詠唱的音韻之美。

  只讀一、二章,與五章整讀比較

  ㈢、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學生思考: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并用詩詞中關健詞句加以提示。(初識:賦)

  2、學生體會:“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體會“興”營造的意境美的意味。(初識:興)

  一條清清的小河,河中水波蕩漾,長滿了蔥綠的荇菜,隨著微風參差搖擺。水中有座芳草萋萋的綠洲,綠洲之上一對水鳥正在伸長脖頸一唱一和地關關鳴叫。洲上相親相愛的水鳥,自然引起君子無限的遐想和情思。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3、朗讀:讀出君子的情感變化。

  (四)、自主探究,品讀鑒賞:

  自主探究:(抓住寫淑女和君子的詞句,加以分析感受。初識:比)

  1、孔子為什么把寫愛情的《關雎》放在了首位?他有什么用意嗎?

  2、這首詩里的主人公是誰?怎樣的淑女和君子?寫了他們怎樣的愛戀?

  注意體會:

  淑女:“窈窕”淑女,“流、采、芼”荇菜過程,既是勞動的過程,從“比”的角度看,亦可解讀為是淑女擇偶的過程,對待愛情的慎重和明智態度。

  君子:“友、樂”淑女的過程,是為愛改變和提高自己的過程,也是用高雅的方式討得淑女歡心和博得芳心的過程。

  交流總結:

  《關雎》用詩化的語言,詮釋了愛情的內涵,“淑女”“君子”的內涵。讓女孩子明白,只有勤勞,情趣高雅,努力學習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愛。男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男孩子,要學會尊重,只有不斷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有可能得到別人的喜愛和尊重。這給我們正處在青春期的同學們上了生動的一課,懂得了自己當下真正需要做的事情。這首詩從而具有了永恒的詩教魅力。

  孔子把《關雎》放在第一位,意圖在于“風天下,正夫婦”,意思是教化天下人。其文“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用之鄉人焉,用之邦國焉”。

  3、誦讀:

  (五)、總結回顧:

  1、關于《詩經》:

  2、背誦:

  《詩經》是人類文明的春天,是初生天地的源頭活水,開闊、豐盈、簡單、潔凈。讓我們再次吟誦這優美的文字,傳唱這古老的歌謠。

《關雎》說課稿3

  一、教材分析:

  《關雎》是《詩經》的首篇,編排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文章描寫一男子對心愛姑娘的思念和追求過程,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他內心深處求之不得的焦慮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在藝術表現上,文章成功地運用了賦、比、興和重章疊句的手法,情景交融,給人以豐富的美感。

  二、學情分析:

  這是學生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詩經》,盡管詩歌中有些詩句人們耳熟能詳,但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真正理解起來卻并非易事。再者九年級學生通過兩年的初中生活,已有了一定的古詩文閱讀基礎,形成較為穩定的學習習慣,有自己的.見解,敢于表達自己的看法,敢于創新,敢于展現自我,有朦朧的情感體驗。

  三、設計理念: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初中生“誦讀古代詩詞,有意識地在積累、感悟和運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讀詩歌要“展開想像,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依據本單元教學重點,要求通過“品味,感悟,欣賞”來完成教學目標。

  四、教學設想:

  因是學生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到《詩經》,首先應該讓學生對我國最早的這部詩歌總集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重點是讓學生了解《詩經》“六義”,即:風、雅、頌、賦、比、興。而后進入文本的學習,為了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詩歌內容,這次課堂教學我結合一些充滿趣味的圖片,讓學生通過想象進入情景。教學步驟分為“吟誦、嘆讀、譯文,賞析”等步驟,為達到每一步的要求,分別設計相關小問題。

  重點放在詩的“詩情畫意”上,完成“詩中有畫”,培養學生學詩在遵循原文大意的基礎上應充分發揮聯想與想像以豐富形象的良好思維品質與學習習慣,以及用優美的語言進行描述的表達能力。在給學生一定方法的基礎上,鼓勵學生大膽發言,引導和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關注學生的內心感受,培養學生正確健康的情感態度。

《關雎》說課稿4

  一、說教材

  《關雎》是《詩經》的首篇,編排在人教版九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本單元所選詩文是先秦時期具有代表性的名篇,集中反映了這一時期人們的政治理念、生活理想和人生追求。《關雎》描寫了一個男子對心愛姑娘思念和追求的過程,生動傳神地寫出了他內心深處求而不得的焦慮和即便如此仍然對愛情不懈追求的朝氣,可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

  二、說學情

  《關雎》是學生在初中階段第一次接觸《詩經》,盡管詩歌中有些詩句學生已經耳熟能詳,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對于九年級學生來說,真正理解這首詩并非易事。九年級學生經過兩年多的初中學習生活,已經有了一定的古詩文閱讀基礎,敢于表達自己的見解與看法,并有了朦朧的情感體驗。因此對于學習《關雎》這首愛情詩,想象男子對女子的愛慕和追求,理解其中的愛情生活,已經具有一定的心理基礎和閱讀體驗。

  三、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內容、學生學情并根據《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xx版)》第四學段對閱讀提出:“欣賞文學作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以及“誦讀古代詩詞。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等若干要求,我制定了以下三個教學目標: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全詩,了解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

  2.通過抓取關鍵詞語,分析詩中“淑女”“君子”的人物形象。3.感受古代人民對于真摯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把握正確的愛情觀。

  (二)教學重難點: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全詩。2.分析“淑女”“君子”人物形象。

  四、說教學方法

  為了有效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結合教材特點和年級學生的學情,我的教學方法如下:

  (一)情境法: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

  (二)問題法:通過讓學生自主對材料進行分析,解決問題,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五、說學法

  正所謂“教學相長”,合適的教法使教師能夠正確地引導學生,但學生才是學習的主體,學生的學法如下:

  (一)勾畫法:讓學生勤動筆墨,“心到、手到”,抓住詩中關鍵詞語。

  (二)討論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合作探究。

  (三)朗讀法:指導學生進行朗讀,感受詩歌重章疊句的結構特點和韻律之美。

  六、說教學過程(1課時)

  第一環節:學習新知,導入新課

  師:今天我們將一起來學習第24課《詩經》兩首。在學習開始之前,我們一起了解一下《詩經》。《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原名《詩》。因全集共305篇,所以又稱“詩三百”。《詩經》按用途和音樂分“風”、“雅”、“頌”三部分,其中“風”是指各地方的民間歌謠,“雅”大部分是貴族的宮廷正樂,“頌”是周天子和諸侯用以祭祀宗廟的舞樂。賦、比、興的運用,既是《詩經》藝術特征的重要標志,也開啟了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基本手法。

  相信同學們一定聽說過“四書五經”,《詩經》便是“五經”之一(請學生回憶“五經”名稱),并被稱為“五經之首,文學之源”。而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這首詩歌則是居于《詩經》之首的《關雎》。

  設計意圖:課堂導入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導入應該做到和課文內容緊緊聯系。《關雎》的學習是學生在初中階段首次在語文課上接觸《詩經》,所以導入環節就從《詩經》相關文學常識入手。在了解新知的`過程中插入舊知復習,建立起知識間的聯系,并導入學習內容。

  第二環節:疏通字詞,整體感知

  (一)學生自由朗讀詩歌(初讀要把握節奏,字正腔圓)

  睢鳩(jūjiū)一種水鳥。窈窕(yǎo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窈窕(yǎo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好逑(hǎoqiú):配偶。參差(cēncī):長短不齊。荇菜(xì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芼(mào):挑選。師:請同學們自由朗讀,發現詩中易誤讀的字音,并勾畫出來。(生自由朗讀,標注。)

  1:“窈窕”是兩個三聲連讀,第一個字“窈”變調,讀得近于二聲。

  2:“芼”比較生僻,應著重記住讀音和字意。

  3:“鐘鼓樂(lè)之”不能讀成“鐘鼓樂(yuè)之”。“樂”在這里意思是“使她快樂”,為使動用法。

  4:“君子好逑”讀“(hǎo)”而不讀“好(hào)”,“好”在這里是形容詞“美好,適宜”的意思,而不是動詞“喜歡”的意思。

  (二)教師指導詩歌朗讀節奏,并范讀。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師:通過剛剛自己反復朗讀,并聽了老師的范讀之后,同學們覺得《關雎》這首詩讀起來是怎樣的?(請學生回答)

  答:讀起來朗朗上口,詩中有許多重復的句子,好記好背等。

  師:在《詩經》當中,詩歌的形式基本都是四言詩,四句獨立成章。當然也間雜有二言至八言不等。同學們覺得讀起來朗朗上口的原因是因為二節拍的四言句具有很強的節奏感,是構成《詩經》整齊韻律的基本單位。

  詩中有許多相似的句子,這是《詩經》中極具特色的“重章疊句”的復沓結構。“重章疊句”是指一首詩的各章,句數相等,且語言幾乎相同,只是在中間變動另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重章疊句”的運用,對深化意境、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聽配樂配畫朗讀,并指名學生進行朗讀

  師:讀了全詩,相信同學們對于《關雎》這首詩歌的主要內容已經有了了解。請同學用簡潔的語句為我們概括一下(請學生思考并回答)。

  例:

  設計意圖:在詩歌教學當中,朗讀誦讀是主要的任務之一。既能培養學生對于古代詩歌韻律之美的感受能力,也能夠為之后分析詩歌細節打下基礎。通過學生自讀、教師范讀、聽配樂朗讀、指名朗讀的過程,讓學生逐漸整體感知詩歌內容,把握情感基調。

  第三環節:抓取字詞,解析人物

  (一)1.師:我們首先來看看,男子是在哪里戀上女子的?請同學們在詩中找一找,畫一畫,說一說。

  答:“關關雎鳩,在河之洲”,伴隨著雎鳩鳥的鳴唱,河邊花草叢生。“參差荇菜”,荇菜在清澈的河水中漂流,水中還有游魚不時竄過。河州之美如在眼前。

  2.師:為何這首情詩要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請同學們根據文學常識補充討論、交流。

  多媒體展示:《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比就是譬喻。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

  教師小結:雎鳩鳥是一種傳說中的永生相伴的一種水鳥,而“關關”則是這種水鳥雌雄雙鳥相對啼鳴的聲響,是它們在春天求偶。

  (二)師:那“在河之洲”,男子戀上了怎樣的女子呢?請同學們在詩中找一找相關詞語并勾畫出來。

  答:首先,詩歌描寫這位女子用了“窈窕”,說明女子文靜、美麗,“淑”說明女子不光外表優秀,內心也很美麗。其次,詩歌描寫女子采摘荇菜的過程用了三個動詞“流(撈取)”、“采(摘)”、“芼(挑選)”。從撈取到采摘再到挑選,一個動作比一個動作精細,這也說明女子做事非常認真、細致,定是位勤勞能干的女子。

  師:請根據剛才其他同學的回答和老師的補充,總結出《關雎》中女子的形象特點。(秀外慧中、勤勞能干、對待愛情理智慎重等等)

  (三)師:請同學根據剛剛老師引導大家分析女子形象所使用到的方法,自己分析總結出男子的形象特點。(學生自主討論、分析)

  答:執著、懂得尊重、才子...設計意圖:在詩歌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憑借文本本身來進行解讀。以關鍵詞語為中心,分析、勾勒人物形象,并以此為基礎探究詩歌主題,這是語文文本解讀的魅力,同時也讓學生學習到分析詩歌人物形象的一種方法。

  第四環節:關于愛情

  師:同學們,你們認為為何男子會對女子如此執著?那么最后這位男子有沒有追求成功呢?為什么?(學生自行發言)

  師:請同學們再次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歌。

  教師小結:因為詩中女子自己秀外慧中,勤勞能干,“君子好逑”,非常優秀,所以男子才會為了她“寤寐思服”“輾轉反側”。而詩中這位男子對于追求自己愛慕的女子執著不放棄,并且懂得尊重女子,還會彈琴鼓瑟、敲擊鐘鼓,是個非常有魅力的男子。這才是“旗鼓相當”的愛情。什么樣的人值得你去愛慕,你又怎樣獲取戀愛的資格,《關雎》以詩歌的方式為我們樹立了一個古老卻又正確的標準,這首《關雎》也可以說是對“君子”“淑女”內涵的詩化表達。

  設計意圖:以人物形象為基礎,探討《關雎》中的愛情觀,實現它走進語文課本中的教學價值。不是一般地“讓學生去戀愛”,而是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愛情觀。在教學中,不必一味回避“愛情”,反而要借助優秀詩歌來正確引導。這就是具有永恒價值的詩歌的魅力。

  第五環節:小練筆

  小組合作,將《關雎》譯為現代詩,要求語言流暢,符合詩意(押韻更好)。例:雎鳩鳥在河州之上聲聲鳴唱著:關關—關關。文靜美麗的好姑娘,是君子愛慕的好配偶。水荇菜長長短短,她在船的兩邊順流而采。文靜美麗的好姑娘啊,讓我日日夜夜想要與你相見。不能相見的時候,我便日日夜夜不停歇地思念著你。這思念綿長,讓我翻來覆去無法入睡。水荇菜長長短短,忽左忽右采摘到筐里。

  文靜美麗的好姑娘啊,我愿彈琴鼓瑟表白我對她的喜愛。水荇菜長長短短,忽左忽右地進行挑選。

  文靜美麗的好姑娘啊,我愿敲鐘擊鼓地使你感到快樂。第六環節:作業布置1.背誦《關雎》全詩。

《關雎》說課稿5

  教學本文,應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應引導學生反復朗讀,直至成誦;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詩經》重章疊句的表現手法;學習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認識《詩經》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另外還應引導學生多讀多背《詩經》中的名篇,提高詩歌鑒賞的能力。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詩經》的基本知識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

  2.把握《詩經》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和章法的節奏特點。

  3.反復朗讀,直至成誦。

  能力目標

  1.在熟讀成誦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形象思維能力。

  2.深入理解這兩首詩,提高學生詩歌鑒賞的能力。

  德育目標

  正確認識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愛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學重點

  1.創造性地運用朗讀手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2.學習兩首詩賦比興的藝術表現手法,體會它的表達效果。

  教學難點

  1.體會兩首詩大量運用重章疊句的表達方式。

  2.品析語言,體會詩歌的音韻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點撥討論法

  3,品讀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思讀課文,把握文意;品讀課文,探究藝術手法。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論語》曰:“不學詩,無以言。”古人認為經過《詩經》教化,可以使人“溫柔敦厚”。《詩經》在古代一直被選作各類學校的教材,甚至連東漢大字者鄭玄家的婢女都熟讀《詩經》,日常生活中能以《詩》相對。今天我們學習冠于三百篇之首的《關雎》。

  二、資料助讀

  多媒體顯示以下內容: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本來只稱《詩》,后來被儒家奉為經典,改稱《詩經》。收錄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約五百年間的詩歌305篇,也稱“詩三百”,這些詩歌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風”又叫“國風”,是各地的歌謠,人民大眾的口頭創作,是《詩經》中的精華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貴族統治集團對人民的壓迫和剝削,也反映了人們的勞動生產情況和愛情生活。常用復沓的手法來反復詠嘆,一首詩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幾個字不同,表現了民歌的特色。

  《關雎》是《風》之始也,也是《詩經》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說明對它評價很高。《史記·外戚世家》曾經記述說:“《易》基乾坤,《詩》始《關雎》。《書》美厘降……夫婦之際,人道之大倫也。’,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其聲、情、文、義俱佳,足以為《風》之始,三百篇之冠。

  三、朗讀全詩,整體感知

  1.學生聽錄音配樂朗讀,正音,同時出示投影:

  睢鳩(jū jiū)一種水鳥。

  窈窕(yǎo tiǎo):文靜美好的樣子。

  逑(qiú):配偶。

  荇萊(xīng):一種可食的水草。

  寤寐(wù mèi):這里指日日夜夜。寤,醒時。寐,睡時。

  筆(mào):挑選。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作誦讀指導。

  教師提示:第一章雎鳩和鳴于河之洲上,其興淑女配偶不亂,是君子的好匹配。這一章的佳處,在于舒緩平正之音,并以音調領起全篇,形成全詩的基調。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統攝全。第二章、第三章中的“求”字是全篇的中心,寫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憂思。聲調亦迫促,與前后平緩之音有別。第四章、第五章寫求而得之的喜悅。曰“友”,曰“樂”,用字自有輕重,深淺不同,應讀出興奮和快樂之情。

  3.教師范讀,為感悟理解課文創設氛圍。

  4.學生結合注釋,譯讀全詩。

  多媒體顯示:

  關 雎

  關雎鳥關關和唱, 夜長長相思不斷,

  在河心小小洲上。 盡翻身直到天光。

  好姑娘苗苗條條,

  哥兒想和她成雙。 長和短水邊荇萊,

  采荇人左采右采。

  水荇萊長短不齊, 好姑娘苗苗條條,

  采荇菜左右東西。 彈琴瑟迎她過來。

  好姑娘苗苗條條,

  追求她直到夢里。 水荇萊長長短短,

  采荇人左揀右揀。

  追求她成了空想, 好姑娘苗苗條條,

  睜眼想閉眼也想。 娶她來鐘鼓喧喧。

  教師提示:詩歌重在想象、聯想,對于字面意思不必字字落實,可以疏其大意而不求甚解,但重點字詞,關鍵字詞要落實。

  5.學生齊讀,放錄音,再聽一次,感受詩歌的韻律和節奏。

  四、思讀全詩,把握文意

  1.教師提問:這首詩講了一個什么故事,請同學們用自己的語言來描述。

  生1:寫了一個男子對一位美麗少女的相思之情,想追而不得。

  生2:他日思夜想,輾轉反側,夜不能寐。

  生3:他做夢夢見彈琴奏瑟,迎娶這位姑娘。

  ……

  教師小結:這苜詩很短很完整,既寫對愛情求而不得的相思之苦,但又不陷于難以自拔的低沉哀吟,是一首古老而優秀的民歌作品。看來,冠于《詩經》之首的《關雎》的確名不虛傳。

  2.教師提問:既然大家都認為它是愛情詩,那么它是如何抒發相思之情的?請具體分析。

  教師把全班同學分成六組,每兩組負責一節的分析鑒賞任務。圍繞“如何寫這位男子的愛戀、相思、夢幻”展開討論交流。其中以一組為主,另一組補充或評價。

  成果展示:

  首章四句寫一個青年小伙子,見到河洲上一對水鳥的相親相愛,聽到它們一唱一和的嗚叫,自然引起自己的無限情思,何況他心目中正有著一位所愛的人兒呢!他向往著那位美麗賢淑的好姑娘,能夠成為自己理想的配偶。

  板書:聽聽:關關雎鳩

  所見:在河之洲 極有層次,語約義豐

  所思:窈窕淑女

  所愿:君子好逑。

  次章八句寫他日夜相思,須臾不能忘懷這位采荇菜的姑娘在水邊勞動時的窈窕身影。難耐的相思之苦已達到了長夜不眠的程度。

  板書:寤寐求之——追慕之心

  輾轉反側——相思之苦

  第三章八句突然出現了“琴瑟友之”“鐘鼓樂之”的歡快、熱鬧的場面。這不啻是個戲劇性的轉變。幻由情生,無疑這正是這位害相思之苦的男子對未來的設想.是他寤寐求其實現的愿望。

  板書:琴瑟友之——親密相愛

  鐘鼓樂之——歡快熱鬧

  教師小結:古人在解釋這首詩時,曾進行封建禮教的涂飾,或說它是“美后妃之德”,或說它是“刺康王晏起”,名義上是“以史證詩”,實際上是一種歪曲。今天我們認為它作為一篇愛情詩篇,它寫思慕,寫追求,寫向往,既深刻細微,又止所當止。孔子說“《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確有一定見地,對我們仍有啟發。

  3.學生再讀《關雎》,同時在頭腦中再現主人公鮮明生動的形象。

  五、品讀全詩,探究藝術手法

  1.提問:本文采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生1:題目取自句首。

  生2:每句話都是四字。

  生3:語言幾乎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

  生4:這首詩采用了一些雙聲疊韻字。

  ……

  教師小結:《詩經》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詩。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點是“重章疊詠”。所謂“重章疊詠”,是指一首詩的各章,不僅句數相等,而且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變動幾個字,甚至只變動一兩個字,以重復歌詠的一種形式。

  同時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這一突出特點,同樣與音樂曲調中有著密切的關系。我們知道,當人們產生了強烈的感情沖動的時候,“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詠歌之”。往往喜歡從流行曲調中挑一支熟悉的`,配上詞唱唱。而《詩經》的時代,流行于民間的曲凋一般都比較短小。唱了一遍,常常感到興猶未盡,于是一而再,再而三地唱。如果許多人在一起,便一人唱,眾人和,直到唱痛快為止。每重唱一遍,只變動少數詞語,最簡單。最容易傳唱,最便于記憶。當然也就最樂于為人們所采用了。

  重章疊詠形式的運用,對深化意境,渲染氣氛,強化感情,突出主題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時,它還有效地增強了詩歌的節奏感、音樂感,形成了一種回環往復的美,帶給人一種委婉而深長的韻味。

  2.教師提問:本詩寫男子的一片情思,卻以“關關雎鳩”開頭,這種表現手法叫什么?

  多媒體顯示:

  《詩經》的表現手法,前人概括為賦、比、興。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此物比彼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這種解釋比較通行。賦就是陳述鋪敘的意思。如《七月》“氓之蚩蚩,抱布貿絲。匪來貿絲,來即我謀”就使用了賦的手法。比就是譬喻。如《衛風·氓》中用桑樹由繁茂到凋落比喻,女主人公的容貌由盛而衰。興是借助其他事物作為詩歌發端,以引起所要歌詠的內容。如《周南·桃夭》以“桃之夭夭,灼灼其華”起興,使人從桃花展開聯想到新嫁娘的美貌。比興手法對后世詩歌的創作有很大影響;

  學生討論、交流。

  生1:我認為它是“興”,因為先說雎鳩,引起自己的相思之情。

  生2:我認為是“比”,因為雎鳩形影不離,詩中的男主人公把自己和幻想中的她比作摯鳥。

  生3:我認為兩者兼而有之。

  ……

  教師小結,前人對此有究屬賦比興何種手法的爭論。實際上就詩中這兩句看來,并不排斥是作者的實見之景,但對全詩來說,確也起著媒介、比喻、聯想,以至象征的作用。因此我們認為不必如此拘泥。

  六、試背全詩

  七、布置作業

  1.大聲朗讀,背誦全詩。

  2.預習《蒹葭》,結合注釋,串解大意。

【《關雎》說課稿】相關文章:

關雎擴寫作文02-18

關雎改寫作文01-24

關雎詩經古詩詞鑒賞01-26

《關雎》的讀后感09-28

《關雎》讀后感08-07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關關雎鳩》讀后感12-14

籃球說課稿08-22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一a在线视频插进去了 | 一级特黄日本少妇 | 亚洲а∨天堂久久精品9966 | 日韩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最新久久精品免费视频 | 中文字幕不卡乱偷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