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通常會被要求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靵韰⒖颊f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中數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中數學說課稿1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推理與證明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選修1—2第二章第一節內容,思想貫穿于高中數學的整個知識體系,是新課標教材的亮點之一。本節內容將歸納推理的一般方法進行了必要的總結和歸納,同時也對后繼知識的學習起到引領的作用、
2、教材處理
《歸納推理》是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發現、概括、猜想和探索能力的極好素材。根據本節課標要求:從演示觀察,先形象地真實舉例,然后轉化為猜想,引導探究典型例子分析,加強對概念的理解。
二、教學目標分析:
1、知識技能目標:理解歸納推理的概念,了解歸納推理的作用,掌握歸納推理的一般步驟,會利用歸納進行一些簡單的歸納推理。
2、過程方法目標:學生自主學習歸納推理的一般方法,建構歸納推理的思維方式、讓學生明白數學發現的過程和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他們探索規律,融會貫通的能力,并使學生思維能力得到提升。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培養不怕困難、勇于探索的優良作風,增強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情趣,給學生成功的體驗,形成學習數學知識、了解數學文化的積極態度、
三、教學的重點、難點分析:
1、教學重點:了解歸納推理含義、能利用歸納進行簡單推理。
教學策略:演示觀察,先形象地真實舉例,然后轉化為猜想,引導探究典型例子分析,加強對概念的理解
2、教學難點:用歸納進行推理,做出猜想。
教學策略:第一,創設情景;第二,觀察規律,得出猜想;第三,實際應用,提出質疑。
四、教法分析、教學手段與教具選擇:
1、教學方法:自主探究、協作學習、啟發發現、課堂討論法
2、教具:多媒體、粉筆、黑板。
3、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課件。
五、學法分析:
本課教給學生的學法是“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因此本課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通過自主學習發現、課堂討論、相互合作等方式,使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實現知識的傳遞、遷移和融合。
六、教學過程設計分析:
1、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游戲:袋子里裝有大小質地一樣的玻璃球,摸一個出來是紅色,摸第二個出來也是紅色,第三、第四還是紅色…
問題1:有什么猜想?
師生活動:老師把玻璃球攪拌均勻,可叫一個學生摸球,其他學生細心觀察。
設計意圖:游戲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形象地引出歸納推理。
問題2:觀察10=3+7,12=5+7,32=13+19 …等式特征,有怎樣的規律?
師生活動:這里要引導學生觀察:這是一個等式,左右兩邊數字有什么特征,學生的猜想多種多樣,不要抹殺學生的洞察力,可進一步引導學生嘗試:其它的偶數有同樣的規律嗎?
設計意圖:通過欣賞一些偉大猜想產生的過程,探索出歌德巴赫猜想:一個偶數(不小于6)總可以表示成兩個奇質數之和。帶領學生走進歸納推理的領域。學生主動探究、自我發現,培養勇于探索的優良作風。
問題3:歌德巴赫猜想的歷史了解嗎?
師生活動:通過多媒體讓學生閱讀材料。
設計意圖: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情趣,了解數學文化,對數學充滿信心的積極態度,培養愛國精神。
問題4:歌德巴赫猜想的推理過程如何?
師生活動:讓學生探究歌德巴赫是怎樣提出這個猜想的。
設計意圖:通過自己發現歌德巴赫猜想的推理過程———歸納推理的產生,為理解歸納推理的含義做鋪墊。
問題5:由上述推理過程能否用自己語言描述歸納推理的含義?
師生活動:學生自己總結,教師個別提問,學生修改,該問題只有部分同學能及時地回答出來。有些同學猶疑不答,有些同學會說出不同的語句獲不全面、不十分準確。教師通過評價學生的結論引入歸納推理含義——是由部分到整體、由個別到一般的推理。
設計意圖:使學生更深刻理解和記憶歸納推理的含義,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理解能力,這比老師直接給出概念效果要好得多。
問題6:你能用歸納推理提出一個猜想嗎?
師生活動:學生各抒己見,踴躍回答,有生活的,有數學的,其它學科的等。例如:
、 金、銀、銅、鐵、鋁等金屬能導電,歸納出“一切金屬都能導電”
、 硫酸、硝酸、碳酸等含有氧元素,歸納出“所有的酸都含有氧元素”
、刍@球、排球、乒乓球等是圓的,歸納出“所有的球都是圓的”
……
可以讓同學們相互補充,老師適當點評和肯定。
設計意圖:更深一步具體理解歸納推理的含義,初步形成能用歸納推理得出結論的步驟。感受歸納推理無處不在,自然而有趣,創造和諧積極的學習氣氛。這比直接解釋概念記憶要深刻和通俗易懂。
2、典型例題、知識應用
例:觀察右圖,可以發現
1+3=4=22,
1+3+5=9=32,
1+3+5+7=16=42,
1+3+5+7+9=25=52,
問題7:上面等式如何由圖中觀察出來?1+3+ …+1999=?由上述具體事實能得出怎樣的一般性規律?能用一條等式表示出來嗎?
師生活動:問題逐個解決,個別回答,集體回答相結合。部分學生會觀察上式,但不會從圖中總結規律,這里要從小正方形的個數或面積去引導他們觀察,引導學生得出等式的規律要看等號左右兩邊存在什么規律。
總結:由幾條特殊的等式存在的規律,歸納出一般性的結論1+3+…+(2n-1)=n2(n∈N*)成立,這就是歸納推理。
設計意圖:給出例子讓學生通過直觀感知、觀察分析、歸納體會歸納推理的一般步驟,進一步感受歸納推理的作用。讓他們懂得數形結合去做題。
問題8:
師生活動:
題目沒有直接給出部分事物特征,應先找出來再觀察、歸納、猜想、引導學生做題方向,個別提問,師生共同完成、總結。
設計意圖:體會歸納推理的一般步驟,進一步感受歸納推理的作用。讓學生感受歸納推理起到了能夠提供研究方向的作用,培養學生進行歸納推理的能力。
問題9、歸納推理的一般步驟如何?
師生活動:通過兩個例題,學生自行總結,教師綜合結論得出
一般步驟:⑴對有限的資料進行觀察、分析、歸納整理;⑵提出帶有規律性的結論,即猜想;
設計意圖:總結步驟,為后面應用打基礎,讓學生自行總結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3、思考練習
1)、觀察下面的“三角陣”
1
1 1
1 2 1
1 3 3 1
1 4 6 4 1
1 5 10 a 5 1
……
1 10 45 … … 45 10 1
試找出相鄰兩行數之間的關系,并求a
師生活動:學生觀察,尋找規律,老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學生的.觀察結果并接著問:上面“三角陣”還有其它規律嗎?讓學生分組討論回答
設計意圖:感受數學美和發現規律的喜悅,激發學生更積極地去尋找規律、認識規律。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只要做個有心人,發現規律并非難事。
2)、在數列{an}中,若a1=1,
an+1=(n∈N﹡),試猜想這個數列的通項公式、
師生活動:請三位學生上黑板板書,并另請三位批改,讓學生自己掌握做題方法和步驟
答案:通過運算a2、a3、a4等的值得出an=
3)、畫一畫、猜一猜:根據下列圖案中圓圈的排列規則,猜想第(5)個圖形是怎樣排列的,由多少個圓圈組成;第n個圖形中共有多少個圓圈?
n=1 n=2 n=3 n=4
師生活動:由學生在講義上作圖,發現規律并總結,再通過學生之間充分討論之后相互交流,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學生主動探究規律,感受歸納推理對發現新事實、得出新結論的作用。引導學生發現并總結規律。給學生創建一個開放的、有活力、有個性的數學學習環境,感受數學美和發現規律的喜悅,激發學生更積極地去尋找規律、認識規律。同時讓學生感受到只要做個有心人,發現規律并非難事。
答案:第5個圖形中共有圓圈21個;第n個圖形中共有圓圈:n(n—1)+1個
4、質疑、解疑
問題9:猜想的一般結論是否成立?即歸納推理的可靠性如何?為什么要學習歸納推理?
師生活動:教師生動講述歐拉發現第五個費馬數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同時,通過“猜想——驗證——再猜想”說明科學的進步與發展處在一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再例:硫酸、硝酸、碳酸等酸中含有氧元素,歸納出“所有的酸都含有氧元素”。反例:鹽酸是酸,但不含氧元素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問題情境的設置,引起學生對歸納推理的結論可靠性進行思考。其結論具有猜測性、或然性,不能作為數學證明的依據。但它是一種具有創造性的推理,為研究問題提供一個方向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歸納推理需要檢驗過程,從而自我修正歸納推理的一般步驟。
問題10: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引導學生從生活和學習兩大方面對歸納推理的應用進行舉例。
師生活動:分組競賽,挑1、2個小組的題目出來讓其他小組進行分析。
設計意圖:分組討論降低了概念學習的難度,加深對歸納推理的應用使學生能夠更多的圍繞重點展開探索和研究。學生的主體意識在這里獲得充分的體現。
七、課堂小結:
1、你在知識方面學會了什么?
2、你注意到過程與方法了嗎?
3、你在思維和情感方面有何收益?
師生活動:學生討論總結,相互補充,教師點評。
設計意圖:讓學生自己小結,這是一個多維整合的過程,是一個高層次的自我認識過程。
八、作業
1、(必做題)課本P30第1題
2、(選做題):猜想10條直線的交點最多有多少個?(畫圖分析)答案:45個
3、課后學習:上網查找了解有關“四色猜想”、“哥尼斯堡七橋猜想”、“敘拉古猜想”、“費馬猜想”等資料
設計意圖:設計必做題是知識的初步應用和基礎知識的鞏固選做題是針對學有余力的同學提升高度,鏈接高考。思考題是開放性題目,拓展學生思維,用資料進行數學學習,同時讓學生了解網絡是自主學習和拓展知識面的一個重要平臺。這是本節內容的一個提高與拓展。
九、教學效果分析:
本節課以問題為載體,設計情景,生活、數學實力生動地學習了歸納推理的知識,體現了學生主動,教師指導的地位。本節課在注重基礎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歸納推理的能力,在尊重學生個性差異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例題、習題,為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以分組討論為探究的基本形式,激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結論,同時利用著名猜想讓學生體會數學的人文價值。通過生活實例和數學實例,使學生了解歸納推理的涵義,感受歸納推理能猜測和發現一些新結論,探索和提供解決一些問題的思路和方向的作用,并能運用歸納進行簡單的推理、
十、板書設計
歸納推理
一、推理
二、歸納推理的含義
三、歸納推理的應用
四、歸納推理的一般步驟
五、小結
例1
例2
練習
高中數學說課稿2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 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跁蓤A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劾脠A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 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诩由顚敌谓Y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墼鰪妼W生用數學的意識。
。3) 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谠隗w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 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 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谶x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 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 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 啟迪思維 深入探究 獲得新知 應用舉例 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 形成方法 小結反思 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ㄒ唬﹦撛O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 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ǘ┥钊胩骄俊@得新知
問題二 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 內化新知
問題三 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 提升能力
問題四 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 回歸自然
問題五 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ㄋ模┓答佊柧殹纬煞椒
問題六 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ㄎ澹┬〗Y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 ①圓心為,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 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 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 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ㄒ唬┩怀鲋攸c 抓住關鍵 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ǘ⿲W生主體 教師主導 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現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 提升能力 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說課稿3
各位老師,大家好!
我是08數學本科(2)班的xx,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集合的含義與表示.下面我先對教材進行分析.
一、教材分析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是選自高中新課標A版教材必修1第一章第一節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接觸過集合的一些相關概念,如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集合是一個基礎性概念,是數學以至所有科學的基礎,應用廣泛. 集合是高考的對象,在高考中以選擇題或填空題的形式出現,在高考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地位.本節內容能夠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和數學素養.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理解集合的含義,集合的元素的特征,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了解常用的數集.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應用自然語言與集合語言描述不同的具體問題,與學生一道歸納出集合的含義. 掌握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使得學生感受數學的簡潔美與和諧統一美. 培養學生正確的、高尚的、唯物的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敢于創新、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激發同學們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重點和難點
重點:根據上述對教材的分析,確定的教學目標,我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集合的含義,集合的表示方法.
難點: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與認知能力,我認為教學難點是集合的表示方法. 關鍵:學好本節課的關鍵是理解集合的含義,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四、教學方法 1.學情分析
。1)生理特點:高中階段是智力發展的關鍵年齡,學生邏輯思維從經驗型逐步走向理論型發展,觀察能力、記憶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隨之迅速發展.
。2)心理特點:高中學生雖有好奇,好表現的因素,更有知道原理、明白方法的理性愿望,希望平等交流研討,厭煩空洞的說教.
。3)認知障礙:有的學生遺忘了學過的知識,有的學生想象能力與歸納能力較差. 2.教法學法
根據上面的分析,從高中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出發,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與認知障礙,按照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采用學生廣泛參與,師生共同探討的啟發式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用描述性語言,不要具體化。
根據以上分析,我對本節課的教學過程作如下安排:
1.引入課題
先引導學生回顧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再提出問題:集合的含義是什么呢? 2.新課講解
(1)分析自然數的集合,有理數的集合,不等式的解集,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都是由一些確定的、互不相同的對象組成的整體.
。2)根據上面的分析與討論,以及歸納出的共同特征,講解集合的含義,元素與集合的關系,一些常見的數集.
。3)為了化解教學難點,我將結合具體的例子,講解列舉法與描述法.
(4)為了加強學生對集合的含義的理解,我將與學生一起歸納出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5)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將講解三個不同題型、不同難度的例題. 3.課堂練習
為了使得學生掌握等差數列的定義與通項公式,提高解題技能,我將在課堂上布置3道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練習題.
4.歸納小結
完成以上的教學內容后,我將組織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做一個總結,強調重點. 5.布置作業
為了鞏固所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我將布置3道不同類型、不同難度的作業題. 六、板書設計
結合中學黑板的特點,我將如下板書本節教學內容: 集合的含義與表示 實例 1. 2. 3. 集合的含義 常見數集 元素與集合的關系 集合的表示方法 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例1 例2 例3 練習 作業 各位老師,以上只是我的一種預設方案,但課堂千變萬化,我將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隨機發揮.本說課一定存在諸多不足,懇請各位老師提出寶貴意見,謝謝! 1.1.2集合間的基本關系
數學必修1第一章第二節第1小節《集合間的基本關系》說課稿.
一 、教學內容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理論是近代數學的基石,集合語言是現代數學的基本語言,通過學習、使用集合語言,有利于學生簡潔、準確地表達數學內容,高中課程只將集合作為一種語言來學
習,學生將學會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的數學對象,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本章集合的初步知識是學生學習、掌握和使用數學語言的基礎,是高中數學學習的出發點。本小節內容是在學習了集合的概念以及集合的.表示方法、元素與集合的從屬關系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系,同時也是下一節學習集合之間的運算的基礎,因此本小節起著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本節課的教學重視過程的教學,因此我選擇了啟發式教學的教學方式。通過問題情境的設置,層層深入,由具體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幫助學生的逐步提升數學思維。
二、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學生進入高中學習的第3節數學課,也是學生正式學習集合語言的第3節課。由于一切對于學生來說都是新的,所以學生的學習興趣相對來說比較濃厚,有利于學習活動的展開。而集合對于學生來說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在初中就已經使用數軸求簡單不等式(組)的解,用圖示法表示四邊形之間的關系,陌生的是使用集合的語言來描述集合之間的關系。而從具體的實例中抽象出集合之間的包含關系的本質,對于學生是一個挑戰。
根據上面對教材的分析,并結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如下: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理解集合之間包含和相等的含義; (2)能識別給定集合的子集;
。3)能使用Venn圖表達集合之間的包含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復習元素與集合之間的關系,對照實數的相等與不相等的關系聯系元素與集合之間的從屬關系,探究集合之間的包含和相等關系;
。2)初步經歷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語言表示有關的數學對象的過程,體會集合語言,發展運用數學語言進行交流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了解集合的包含、相等關系的含義,感受集合語言在描述客觀現實和數學問題中的意義;
。2)探索利用直觀圖示(Venn圖)理解抽象概念,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四、本節課教學的重、難點:
重點:(1)幫助學生由具體到抽象地認識集合與集合之間的關系——子集; (2)如何確定集合之間的關系; 難點:集合關系與其特征性質之間的關系 五、教學過程設計
1.新課的引入——設置問題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我們的教學方式,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方式。那我們來思考一下,在何種情況下,學生學得最好?我想,當學生感興趣時;當學生智力遭遇到挑戰時;當學生能自主地參與探索和創新時;當學生能夠學以致用時;當學生得到鼓勵與信任時,他們學得最好。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這樣才能讓學生體驗到成就感,保持積極的興奮狀態。而集合的語言對于學生來說是陌生的,雖然比較容易理解,但是由于概念多,符號多,學生容易產生厭煩心理,如何讓學生長時間興趣盎然地投入到集合關系的學習中呢?我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層層設問,不斷地向學生提出挑戰,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引入的環節,我設計了下面的問題情境1:元素與集合有“屬于”、“不屬于”的關系;數與數之間有“相等”、“不相等”的關系;那么集合與集合之間有什么樣的關系呢?問題的拋出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在這兒,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學生迫切尋求答案的愿望,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提出這一節課我們來共同探討集合之間的基本關系。(板書課題)
2.概念的形成——從特殊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已知到未知 問題情境1的探究:
具體實例1: (1)A={1,2,3}; B={1,2,3,4,5}; (2)A={菱形}, B={平行四邊形} (3)A={x| x>2}, B={x| x>1};
此環節設置了三個具體實例,包含了有限集、無限集、數集(包括不等式)、圖形的集合。第一個例子為有限集數集,最為簡單直觀,對學生初步認識子集,理解子集的概念很有幫助;第二個例子是圖形集合且是無限集,需要通過探究圖形的性質之間的關系找出集合間的關系;第三個例子是無限數集,基于學生初中階段已經學習了用數軸表示不等式的解集,啟發學生可以通過數形結合的方式來研究集合之間的關系,從而引出Venn圖。對第一個例子,借助多媒體演示動畫,幫助學生體會“任意”性。使學生在經歷直觀感知、觀察發現的基礎上建構子集的概念,并且我在教學的過程中特別注重讓學生說,借此來學習運用集合語言進行交流,對于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結果我都給予積極的評價。
3、概念的剖析
(1)A中的元素x與集合B的關系決定了集合A與集合B之間的關系,
。2)符號的表示,Venn圖的引入及其用Venn圖表示集合的方法。
這里引入了許多新的符號,對初學者來說容易混淆,是一個易錯點,因此我在這里設置了一個填空小練習:
0 {0}, {正方形} {矩形},三角形 {等邊三角形} {梯形} {平行四邊形},{x|-1
并引導學生類比數與數之間的“≤”“≥”符號來記憶“?”“?”符號。
4、概念的深化——集合的相等與真子集
問題情境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那么對于任意的x?A,有x?B;那么對于集合B中的任何一個元素,它與集合A之間又可能是什么關系呢?
高中數學說課稿4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是高中數學第十章排列、組合的第一節課。分類計數原理和分步計數原理是排列、組合的基礎,學生對這兩個原理的理解,掌握和運用,成為學好本章的一個關鍵。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計數的兩個基本原理,并能正確的用它們分析和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2)能力目標通過計數基本原理的理解和運用,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開發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面對現實生活中復雜的事物和現象,能夠作出正確的分析,準確的判斷,進而拿出完善的處理方案,提高實際的應變能力。
3、重點、難點重點是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難點是正確運用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
二、說教法啟發引導式
三、說學法指導學生運用觀察分析討論總結的學習方法。
四、教具、學具多媒體
五、教學程序
1、提出課題——引入新課
首先,提出本節課的課題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設計意圖:明確任務,激發興趣。
2、觀察歸納——形成概念:
首先,我結合圖給出問題1:
問題1:從北京到上海,可以乘火車,也可以乘汽車。一天中有火車3班,汽車有2班。那么一天中,乘坐這些交通工具從北京到上海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答案:3+2=5)由這個問題我們得到分類計數原理:完成一件事,有n類辦法,在第1類辦法中有m1種不同的方法,在第2類辦法中有m2種不同的方法‥‥‥,在第n類辦法中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N=m1+m2++mn種不同的`方法接下來,我再結合圖給出問題2:
問題2:從北京到上海,要從北京先乘火車到鄭州,再于第二天從鄭州乘汽車到上海。一天中從北京到鄭州的火車有3班,從鄭州到上海的汽車有2班。那么兩天中,從北京到上海共有多少種不同的走法?(答案:3x2=6)。
由這個問題我們得到分步計數原理: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n個步驟,做第1步有m1種不同的方法,做第2步有m2種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種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這件事共有N=m1×m2××mn種不同的方法。
設計意圖:由兩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得到分類計數原理與分步計數原理,培養學生的觀察、歸納能力。
3、比較歸納深化概念兩個原理的比較:
1)共同點:都是計數原理,即統計完成某件事不同方法種數的原理,因此都要先弄清是怎樣一件事,如何才算完成這件事。
2)不同點:分類計數原理中的n類辦法相互獨立,且每類里的每種方法都可獨立完成該事件;分步計數原理中的n個步驟缺一不可,每一步都不能獨立完成該件事,只有這n個步驟都完成之后,這件事才算完成。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原理的比較,讓更好的掌握原理的使用。
4、學以致用——培養能力
例1、書架的第一層放有4本不同的計算機書,第二層放有3本不同的文藝書,第3層放有2本不同的體育書。
。1)從書架上任取1本書,有多少種不同的取法?
(2)從書架的第1、2、3層各取1本書,有多少種不同的取法?(書架取書問題)引導學生分析解答,注意區分是分類還是分步。
例2、一種號碼鎖有4個撥號盤,每個撥號盤上有從0到9共10個數字,這4個撥號盤可以組成多少個四位數字的號碼?
例3、如圖是廣場中心的一個大花壇,國慶期間要在A、B、C、D四個區域擺放鮮花,有4種不同顏色的鮮花可供選擇,規定每個區域只準擺放一種顏色的鮮花,相鄰區域鮮花顏色不同,問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擺花方案?
設計意圖: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
5、任務后延——自主探究
。1)填空:
、僖患ぷ骺梢杂2種方法完成,有5人會第一種方法完成,另有4人會用第2種方法完成,從中選出1人來完成這件工作,不同的選法的種數是9。
、趶腁村去B村的道路有3條,從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條,從A村經B村去C村,不同走法的種數是6。
(2)現有高中一年級的學生3名,高中二年級的學生5名,高中三年級的學生4名。
、購闹羞x1人參加接待外賓的活動,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12
、趶3個年級各選1人參加接待外賓的活動,有多少種不同的選法?60
。3)把(a1+a2+a3)(b1+b2+b3+b4+b5)(c1+c2+c3+c4)展開后不合并時共有多少項?60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6、總結反思——提高認識本節課學習了以下內容(1)分類計數原理(2)分步計數原理(3)兩個原理的比較(4)用兩個原理解題的步驟
設計意圖:突出重點,幫助學生對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
7、布置作業——知識拓展P97習題10。11,2,3題設計意圖:鞏固所學知識,發現和彌補教學中的遺漏和不足,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六、板書設計(略)
【高中數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數學的說課稿06-17
高中數學說課稿01-10
高中數學說課稿05-20
高中數學說課稿【精華】06-13
高中數學說課稿模板11-11
(薦)高中數學說課稿06-07
高中數學說課稿15篇01-11
高中數學說課稿(15篇)01-11
高中數學說課稿15篇(推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