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高中化學說課稿
高中化學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11-09 09:52:45
  • 相關推薦
高中化學說課稿15篇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化學說課稿1

  一、說課指導

  在《高中化學課程標準》的指導下,依據課改的精神,對這節課進行分析和設計

  二、說課教材與學情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酚類物質是采用具體代表物的方式進行學習。授課安排為1課時。酚與醇結構相似,都含有羥基,本節內容是學生初次運用所學規律預測一類物質可能發生的反應,并通過各自代表物的性質的對比,理解醇羥基與酚羥基的區別,體會官能團與取代基之間相互影響的重要思想,為后續的有機化學的學習提供方法打下基礎。

  2、學情分析

  從知識層面看,在必修階段已經具備有機化學基本的類別概念,知道一些典型有機物的性質。在選修5第一、二章的學習過程中對官能團決定有機物的化學性質、基團的相互影響都有了一定的認識,但有待完善。

  從能力層面看,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設計分析簡單實驗的能力;對“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普遍規律比較熟悉,因此具有性質預測的知識基礎,知道研究有機化合物的一般方法和流程,具備進行探究活動的能力。本節課授課對象是實驗班學生,他們樂于展示自我,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容易展開。但他們自主探究的意識、合作創新的精神還有一定程度欠缺,需要老師引導和支持。

  三、教學目標與重點難點

  通過對教材、課程標準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分析,我制訂出本節課要完成的'教學目標,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結構、性質及用途

  c、理解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a、通過以問題為驅動的自主實驗探究過程,培養學生類比推測、分析解決問題和觀察的能力以及實驗綜合能力

  b、在苯酚結構與性質的理論探討過程中,培養思維的全面性、深刻性,提升思維品質。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

  a、通過對苯環和羥基的相互影響理解,讓學生體會事物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

  b、通過苯酚的用途與毒性引導學生從化學的視角認識生活、認識社會,學會辯證的看待化學物質

  c、訓練學生在獲得知識的過程中與人溝通、爭辯、交流的勇氣

  2、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酸性、苯環上的三元取代)

  (2)難點:建立官能團之間相互影響的基本觀念。

  四、說課教法與學法分析

  1【教法選擇】

  創設情景、實驗探究、理論探究

  2【教學輔助手段】

  利用實物感知、教學模具和多媒體動畫演示

  2【學法指導】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采用觀察、對比、,遷移、分析、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五、教學設計思路——以問題為中心

  1、 以結構、性質、用途為主線,展示學科特色。

  2、 從學生認知結構出發,設置問題鏈,讓問題與活動來驅動教學進程,幫助學生自主構建知識體系。

  3、通過指導學生自主探究實驗,以“分組實驗、小組討論、小組間互相交流的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

  4、從小課堂到社會,通過苯酚用途與性質的結合,將知識遷移至陌生的情境,將學習延伸至社會大課堂。

  六、說課程序

  (一)、情景引入:

  【情景一】電影:戰爭

  【情景二】展示藥皂、苯酚軟膏

  我通過戰爭引出的結構式,進一步構建酚類物質的定義。并提出為什么生石灰可以銷毀?這樣的問題激發了學生學習酚類物質的興趣。

  再通過展示藥皂、苯酚軟膏,從生活走向化學讓學生對代表物苯酚有一個表象認識,為學生學習新課創設了饒有興味的意境。

  (二)、構建苯酚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合作探究實驗一]苯酚的物理性質

  學生分組實驗:①看、聞

  ②適量苯酚+水振蕩,再加熱(留用)

  ③適量苯酚+乙醇

  [歸納]苯酚的物理性質(思考:苯酚不慎滴在皮膚上如何處理?)

  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指導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根據實驗結合教材相關內容,歸納出苯酚的物理性質。

  (三)、設疑探究:

  本環節是本節課的中心,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給學生創設了兩個情景:

  【情景三】展示苯酚模型

  學生觀察苯酚模型結合多媒體動畫演示,分析該分子結構,并與乙醇、芳香醇等醇類結構作比較,通過結構比較,產生認知沖突:同樣含有羥基,為什么要劃分為酚和醇兩類物質,在性質上它們會有哪些共性?苯環代替烴基,與羥基的聯手使得化學性質產生了怎樣的差異?

高中化學說課稿2

  主要教學內容

  (教學重難點)

  教法分析

  學法分析

  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重點)

  1、演示法:視頻建立感性認知

  2、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3、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偽

  4、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推理和歸納的分析方法,結合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了解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教學難點)

  1、演示法:活動建立感性認知

  2、講授法:介紹熵變概念

  3、討論法:分析推理探究假設

  4、探究法:實驗證明或證偽

  5、討論法:得出探究結論

  利用歸納和演繹的邏輯分析方法,利用常見的化學反應和物理變化,學習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熵變與環境保護

  (教學重點)

  1、活動體驗法:角色扮演

  2、討論法:環境保護與低碳生活或的必要性

  從體驗活動中感受熵增原理的簡單應用,進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生活觀。

  【教法與學法分析】

  【教學流程】

  1情境體驗、引入課題

  由生活常識引入自發與非自發過程(視頻播放:破鏡重圓、覆水難收)

  2認識概念、明確任務

  自發過程的定義,學習任務:研究化學變化中的自發過程的'特征

  3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水從高處自發流向低處的過程中什么物理量發生了變化?

  4探究一:焓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4.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一:能量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一: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為放出能量,即:△H<0

  4.2方法引導、證明證偽

  問題:如何驗證這個假設是否成立?

  方法引導一:證明:科學研究中,要證明一個假設成立,就是證明凡符合假設的所有情況都能得出結論。(一般為窮舉法)

  證明:例舉大量支持假設的實例(4-5個)

  結論:假設一可以成立嗎?(設計之初是希望學生做出肯定的回答,進而通過產生沖突引出“證偽法”,但實際教學中學生能力很強,通過獨立思辯做出了否定回答,認為舉出反例即可推翻假設,即直接可將“證偽法”引出。)

  方法引導二:更能體現科學本質特征的方法:“證偽”

  證偽:要證明一個假設不成立,只需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證偽探究:利用所給試劑Ba(oH)2(s)、NH4cl(s)設計一個實驗證偽假設一。

  4.3匯報結果、得出結論

  匯報結果

  探究結論

  “證偽”實驗

  說明: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并不是必須表現為放出能量,即△H<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志。

  “證明”實驗說明:雖然很多實例支持了假設,但不能為假設的成立提供的確鑿證據。同時,證明的過程其實是在實踐中積累了經驗,即△H<0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5體驗活動、引發思考(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進行的影響)

  火柴棒的散落

  6概念支架、例舉經驗

  介紹熵及熵增原理,舉出常見的“熵增原理”的實例

  7探究二:熵變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7.1引出探究、建立假設

  探究二:混亂程度對化學反應自發過程的影響

  假設二:化學變化的自發過程應表現為混亂度增加,即:△s>0

  7.2頭腦風暴、自主探究

  任選證明實驗或證偽實驗

  試劑:cacl2(aq)、H2so4(aq)、Na2co3(aq)

  書寫化學反應式并說出證明或證偽的理由。

  7.3匯報結果、得出結論

  探究結論

  “證明”實驗說明:△s>0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證偽”實驗說明:△s>0不是判斷反應自發的唯一標志

  8演示實驗、整合結論

  熱冰實驗

  整合結論:

  化學反應的自發過程同時受△s和△H的影響。

  △s>0與△H<0都是有利于化學反應的自發進行。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相同時:

  △s>0、△H<0,反應自發;

  △s<0、△H>0,反應非自反;

  二者因素影響趨勢不同時:

  反應是否自發取決于△s和△H哪種影響更大

  9體驗活動、拓展思考

  熵與環境保護

  體驗活動:混亂的制造者與整理者

  拓展思考:墨西哥灣漏油事件所耗費……?

  1、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人類社會的發展道路的選擇。

  2、從“熵增原理”的角度思考二氧化碳的排放和收集比起來,何者難度更大,思考為什么要提倡“低碳生活”。

高中化學說課稿3

  一、說教材

  該部分內容屬于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第一節的內容。本節包括兩大部分:一是“電解質有強弱之分”、二是“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并存在著電離平衡。要求學生在已經學過化學平衡理論并了解電解質發生電離和發生離子反應的條件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電離常數的知識,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學習這部分內容也為后續學習水的電離、溶液酸堿性、鹽類的水解奠定了知識基礎。

  (過渡: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一談我所教授的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有關電解質、化學平衡的知識,為本節課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是一個可逆過程奠定了基礎。同時,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知識屬于化學原理性知識,理論分析是研究、闡述理論問題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節課內容的學習對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很有幫助。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電解質有強弱之分,能應用化學平衡理論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了解電離平衡常數,能用電離平衡常數解釋有關離子濃度的問題。

  2.通過對電解質概念的學習,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學平衡原理對電離平衡的指導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與方法。

  3.通過本節的學習,了解物質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系。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難點】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過渡: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課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分析,培訓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同時考慮到化學原理性的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我的課堂中,我還應用了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

  (過渡: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最關鍵的一環,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的三個環節來展開:分別是導入部分、新課講授、小結作業部分。

  環節一:導入新課

  在這里我會結合學生必修中所學知識提問:什么是電解質,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原因是什么,不同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是否有區別?從而引入本節課。

  這一導入方式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既能做到讓學生回憶原來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對于新知識并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學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原則。

  環節二:新課展開

  這一環節中包含有以下的幾個知識點:強弱電解質、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電離平衡常數。我會依次展開這幾部分的教學。

  強弱電解質

  我會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鹽酸強,除了濃度因素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礎上,設置了以下實驗:測定等濃度、等體積的鹽酸和醋酸的pH值,對比與鎂條反應的現象有何不同。在學生進行了測定、觀察了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我會提問溶液的pH值的大小與溶液中的哪種離子濃度有關,鎂條與酸反應實質是在與其中哪種離子發生反應。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即可發現,濃度相等的醋酸、鹽酸中,H+濃度并不相同。在這里我會提出這是因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醋酸不完全電離,溶液中是分子、離子共存的,引出強弱電解質的的概念,并介紹一些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4

  【說教材分析】

  1、本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功能

  ①鹵代烴是實現烴與烴的含氧衍生物之間轉化的重要橋梁。

  ②鹵代烴是理解有機物基團相互影響的重要物質。

  ③鹵代烴用途是幫助學生建立化學與生活聯系的重要載體。

  ④鹵化烴的消去反應是中學生學習消去反應概念的最佳選擇。

  2、本節教材的內容呈現

  《鹵代烴》這節課教材先呈現鹵代烴的概念和物理性質,然后通過對其代表物——溴乙烷具體探究引導學生對鹵代烴的化學性質從整體上掌握,教學過程中通過對溴乙烷在氫氧化鈉水溶液和氫氧化鈉乙醇溶液兩種不同條件下發生反應的觀察與思考,讓學生在學習溴乙烷化學性質的同時,通過對比的方法認識有機化學的重要反應――消去反應。內容相對較多,需要2課時完成。

  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打破教材格局,將“溴乙烷的結構和性質”作為完整內容一節課,“有關鹵代烴的性質與應用”作為一節課。本節課是第一課時,介紹“溴乙烷的結構和性質”。

  【說學習對象】

  學習這本選修的學生為高二理科班學生,已經學習了必修1、2和選修3、4,具備一定的化學學科素養。通過前面的學習,大部分學生已經建立“結構決定性質”的化學思想,知道哪些因素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效率。另外學生已經在必修2學習了乙醇、乙酸等烴的衍生物的知識。鹵代烴也是一類重要的烴的衍生物,是聯系烴和烴的衍生物的重要物質,在高考中也占居非常重要地位。根據學生的已有知識基礎看,學生對本課時學習的主要困難應在于溴乙烷的水解反應和消去反應的`設計與操作上,學生可能的學習策略是假設、討論和實驗探索方式為主。因此,在進行本課學習時,可以借鑒以前的方法,進一步運用學習醇、乙酸等烴衍生物的方法,指導本節知識的學習。

  〖學習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溴乙烷的結構特點、物理性質并掌握其化學性質

  (2)理解溴乙烷水解反應和消去反應及其反應條件

  2、過程與方法

  用對比的方法學習溴乙烷的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加深對二者的區別與聯系的認識,認識反應條件對化學反應的重要性。

  通過提出問題、科學猜測、實驗驗證、形成理論、解決問題的一系列過程,培養實驗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用化學視角觀察生活。

  〖學習重、難點〗

  重點:溴乙烷的結構特點和主要化學性質

  難點:溴乙烷發生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的基本規律

  【說教學方法】

  1、發揮實驗的功能,通過實驗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通過實驗獲得解決問題的證據、驗證猜想。

  2、根據建構主義理論,創設一定的任務情景,通過問題線索引發學生在原有認知基礎上主動建構新知識。充分體現學生是信息加工的主體、是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教學策略

  情境引入

  對比思考

  提出問題

  實驗探究

  對比討論

  拓展提高

  太平洋驚現“垃圾島”,足有六個英國大

  對比乙烷與溴乙烷的結構特點

  如何檢驗溴乙烷中的溴

  溴乙烷與NaOH水溶液、NaOH醇溶液反應

  反應條件不同導致反應產物不同

  利用鹵代烴進行的簡單有機合成

  太平洋有個巨型“垃圾島”足有六個英國大

  除了人們所知的七個大陸,在太平洋最人跡罕至的地方,又有一個“新大陸”正在生成——這個“新大陸”完全是由垃圾堆起來的,人們把它稱為“第八大陸”。這個巨大的垃圾島,面積是英國的六倍。

  在過去60年間,這個垃圾帶的面積一直在逐漸擴大。據報道,這里的垃圾多達1千萬噸。這里的垃圾種類繁多,有塑料袋、裝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兒童玩具、輪胎、飲料罐甚至塑料泳池……

  設計意圖:用新聞引課,激發學習興趣,既讓學生體會到塑料等鹵代烴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又讓學生注意鹵代烴的“過”。

  垃圾島的一部分

  廣州日報3月9日報

  溴乙烷

  乙烷

  官能團

  電子式

  結構簡式

  結構式

  化學式

  名稱

  練一練

  從二者組成上認識溴乙烷和乙烷物理性質的異同點,歸納物理性質,并實驗檢驗。

  設計意圖:復習乙烷、溴乙烷的化學用語,對比二者組成,認識溴乙烷的結構并從分子結構角度認識物理性質的關系。

  提出問題

  1、從溴乙烷的結構分析,哪條鍵易斷裂,為什么?

  2、向溴乙烷中滴加硝酸酸化的硝酸銀能否出現淺黃色沉淀,為什么?

  要檢驗溴乙烷中的溴要先轉化為Br-,怎樣轉化?

  科學猜測

  已知:CH3CH3與氫氧化鈉溶液不能反應,CH3CH2Br能否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若反應,可能有什么物質產生?

  【科學推測】若反應,則生成乙醇和溴化鈉。

  設計意圖:進一步提出問題,通過問題的解決幫助學生設計實驗

  如果讓你設計實驗證明溴乙烷能和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你如何解決以下三個問題:

  (1)如何用實驗證明溴乙烷的Br變成了Br―?另一產物推測是什么,用什么光譜檢驗為好?

  (2)該反應的反應物是溴乙烷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后是分層的,且有機物的反應一般比較緩慢,如何提高本反應的反應速率?

  (3)裝置應該是怎樣的?大致有幾部分。

  比較2種裝置做溴乙烷與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實驗,你認為哪一種更好,解釋原因。提示:溴乙烷沸點38。4℃。

  選擇1裝置實驗并檢驗Br—

  通過實驗完成溴乙烷水解反應的方程式,推理機理

  〖交流、討論〗①該反應屬于哪一種化學反應類型?反應機理如何?

  ②NaOH溶液的作用是什么?

  ③為什么要加入HNO3酸化?

  ④若把CH3CH2Br換成CH2Br CH2Br,產物中生成什么?寫出反應方程式

  CH3CH2I中碘元素的檢驗方法

  小結:鹵代烴中鹵素的檢驗步驟:

  ①取少量鹵代烴;②加入NaOH溶液;

  ③加熱煮沸;④冷卻;

  ⑤加入硝酸酸化;⑥加入硝酸銀溶液。

  根據沉淀(AgX)的顏色可確定鹵素的種類。

  思考

  探究實驗:溴乙烷與NaOH醇溶液反應

  通過實驗完成溴乙烷消去反應的現象、方程式,推理反應機理機理

  ①乙醇在反應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②如何檢驗乙烯氣體?

  ③若3只試管中的試劑分別為水、溴的CCl4溶液、酸性KMnO4溶液,則各起什么作用?

  【課堂練習】

  分別寫出下列鹵代烴消去鹵化氫所得各種產物的結構簡式。

  ①CH3CH2CH2Cl ②

  ③

  設計意圖:通過“提出問題→科學猜測→實驗驗證→形成理論→發展理論→解決問題”這個過程使學生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溴乙烷的水解反應和消去反應。

  比較溴乙烷的取代反應和消去反應,完成下表

  結論

  生成物

  反應條件

  反應物

  消去反應

  取代反應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比較,使學生區別溴乙烷水解反應和消去反應的條件,進而理解反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的道理,更好的體會有機反應過程條件的重要性。

  課堂小結

  無醇則有醇有醇則無醇

  溴乙烷

  NaOH水溶液

  生成乙醇

  NaOH乙醇溶液

  生成乙烯

  【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鹵代烴

  一、溴乙烷

  1、分子組成和結構

  2、物理性質

  3、化學性質

  (1)水解反應(取代反應)

  現象:大試管中有淺黃色沉淀生成。

  反應原理:CH3CH2Br+H-OH NaOH CH3CH2OH+HBr

  或:CH3CH2Br+NaOH Δ CH3CH2OH+NaBr

  (2)消去反應乙醇

  現象:產生氣體

  反應原理:CH3CH2Br+NaOH Δ CH2=CH2 ↑+NaBr+H2O

  二、消去反應含義:有機化合物在一定條件下,從分子中脫去一個小分子(如H2O、HX等)而生成不飽和(含雙鍵或叁鍵)化合物的反應。

  【說課堂練習】

  1、指出下列方程式的反應類型(條件省略)

  CH3CH2Cl+H2O → CH3CH2OH+HCl

  CH3CH2OH → CH2=CH2 ↑+H2O

  2 CH3CH2OH → CH3CH2OCH2CH3+H2O

  2、下列物質與NaOH醇溶液共熱可制得烯烴的是:

  A.C6H5CH2Cl B.(CH3) 3CBr

  C.CH3CHBr CH3 D.CH3 Cl

  3、欲將溴乙烷轉化為1,2—二溴乙烷,寫出有關方程式?

  【說課后作業】

  1、拓展性作業:查閱資料并結合生活經驗說明鹵代烴的用途。查閱資料,閱讀教材“科學視野”分析鹵代烴對大氣臭氧層的破壞及臭氧層的保護。

  2、活動性作業:走訪附近的有機玻璃店或洗衣店,了解是否使用了有機溶劑?向操作人員學習如何安全地使用有機溶劑?

  謝謝

高中化學說課稿5

  各位評委大家好,我的說課題目是:蘇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專題3第二單元 《鐵、銅的獲取及應用》中的“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打開課件〕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說的同時打開課件這個按鈕〕

  “鐵、銅及其化合物的應用”知識是本專題的重點之一,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加深鞏固“從自然界獲取鐵和銅”的知識,并為下一節“鋼鐵的腐蝕”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本部分知識體系打破了以往元素化合物知識學習中的“結構—性質—制備—用途”的模式,而是從熟悉的這些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事例著手,引發學生對“他們在自然界如何存在?人類如何獲取這些物質”的思考,進而產生探究的X望。這樣安排的目的,是為了使學生在更廣闊的視野下,認識在生產生活中有廣泛應用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相關知識,了解化學在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中的意義和作用,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培養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釋與解決與化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能力,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增強社會責任感。并且通過 “鐵三角”的學習還能進一步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

  二、教學目標的確定〔說這句話的同時打開相應按鈕〕

  【知識目標】

  1、了解鐵、銅的物理性質及用途

  2、掌握鐵、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及應用

  3、掌握的Fe2+、Fe3+的檢驗方法

  【能力目標】

  1、通過鐵、銅制品及課堂表述,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歸納、概括等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并能準確表述有關信息,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方法,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2、在“實驗—反思—再實驗—再反思”的過程中體驗實驗探究的方法技能。

  3、通過實驗設計和實驗操作,使實驗能力、水平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問題討論的過程,培養學生善于合作的`精神。

  2、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和總結,培養學生事實求是的科學精神。

  三、教學重難點〔說這名話時打開課件對應的按鈕〕

  重點: 鐵、銅的化學性質、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難點: Fe2+與Fe3+的相互轉化.

  四、教法和學法〔說這句話時按課件對應的按鈕(教法按一次,學法接著再按一次)〕

  教法:關于本部分內容的教學,我采用學生分組實驗探究法,從實驗現象中分析得出結論。先引導學生從生活常識發現兩者在性質上的差異,然后通過結論總結鐵、銅應具有的性質,培養學生科學的學習態度及方法。

  學法:學生在本節課中主要用實驗,觀察,對比,歸納等方法, 模擬發現過程,通過推測、設計探究實驗以及學生自主實驗探究認識Fe2+、Fe3+的區別和轉化。最后由學生總結歸納三方面的結論要點,嘗試用簡潔的圖示方法自主構建“鐵三角”關系。這樣不但使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而且達到發展學生智能的目的,同時讓學生逐步掌握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學風。

  五、教學的程序〔按教學的程序的按鈕,以下按順序點擊〕

  第一部分:情景引入

  1、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以極高的興趣進入課堂,采用圖片引入法。

  鐵、銅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接觸到的金屬材料,它們的用途特別廣泛(展示圖片:江陰長江大橋、火鍋、門鎖、電線等)你能根據圖片說出它們的物理性質嗎?學生回答,教師幻燈片投影總結

  2、交流與討論 對于鐵、銅參加的一些反應,在初中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請你寫出下列(課本72頁)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或離子方程式,若是氧化還原反應指出氧化劑、還原劑。你還知道有鐵、銅參加的其他反應嗎?由學生分組討論完成,比一比哪組既快又正確。

  第二部分:實驗探究活動

  1、活動與探究 ---- Fe2+、Fe3+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先告訴學生Fe2+、Fe3+的性質及檢驗方法,其次介紹Fe2+、Fe3+可以相互轉化,讓學生設計實驗方案并完成探究實驗,最后由學生得出Fe2+、Fe3+轉化的條件,嘗試構建“鐵三角”關系。

  告訴大家:Fe2+、Fe3+的檢驗:

  ⑴ 觀察法:含Fe2+ 的溶液顏色為淺綠色;含Fe3+的溶液顏色為黃色色

  ⑵ 顯色法:Fe3+遇KSCN溶液顯血紅色; Fe2+遇KSCN溶液不顯血紅色

  【分組實驗】現有下列試劑:鐵粉、0.1mol·L-1 FeCl3溶液、0.1mol·L-1 FeCl2溶液、KSCN溶液、新制氯水(雙氧水)、其它試劑和儀器。怎樣設計實驗來證實Fe2+和Fe3+之間的轉化?

  【歸納】能否用簡潔的圖例表示(歸納)Fe、 Fe2+、Fe3+轉化的關系?

  2、活動與探究 ---- Cu、Cu2+的性質及互相轉化

  這個實驗由老師做,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分析原因

  第三部分:創新應用

  創新應用一:

  實驗室中配制氯化亞鐵溶液,試劑瓶中為何要放一枚光亮的鐵釘?

  創新應用二:

  如何設計實驗證明Fe2+和Cu2+的氧化性強弱。

  第四部分:布置作業

  課本第78頁 5、6、7

高中化學說課稿6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實驗修訂本。必修)。化學》第一冊第二章第一節鈉的第一課時。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實驗探究法。首先創設探究問題的情境,以啟發質疑,引起學生好奇、驚疑,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然后是實驗探究,以準確的演示實驗現象讓學生找出其中的規律,培養學生觀察實驗現象、記錄實驗結果、分析實驗現象的能力,從而歸納出鈉的性質。

  下面從五個方面談一談關于鈉的第一課時的一些想法:

  1、 教材分析:

  1.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堿金屬編排在化學反應及其能量變化之后,可以把前一章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知識在此更好地應用,并得到鞏固,也為下一章元素周期律提供了豐富的典型金屬元素的感性認識,本章實質上起到了承前起后的作用。鈉是堿金屬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種金屬,學好鈉的性質可為后面學習其它堿金屬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本節教材是本章的重點。

  1.2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是從鈉的原子結構特征認識鈉的化學性質。

  難點是對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

  2、 目標分析

  2.1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第一次在高中階段遇到一族元素,要指導學生去認識鈉是一種很活潑的金屬,了解鈉的物理性質,掌握鈉的化學性,為以后學習其它族元素作一個鋪墊。

  2.2 在能力方面,通過鈉的有關性質實驗以及對實驗現象的討論,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通過改進實驗讓學生體驗化學實驗創造的激情,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 、 過程分析

  (一)創設情景,提出問題

  鈉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直接放入空氣中會變成什么呢?把鈉投入水中有什么現象?會不會"一石激起千層浪"?帶著這些問題去觀察實驗,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索欲。

  (二)演示實驗,觀察現象

  通過實物鈉歸納出鈉的顏色、狀態、硬度、密度、熔點、沸點、導電、導熱性等物理性質。演示鈉在空氣中點燃觀察其產物;再演示鈉和水的反應,讓學生總結,最后我歸納其反應現象:"浮"、"球"、"游"、"消"、"紅".(課本上對生成氣體的檢驗方法效果不好,我對此進行了改進:用一裝有半瓶水的塑料瓶,瓶塞上扎一黃豆大的鈉的大頭針,瓶倒置使鈉和水充分反應,取下塞子、點燃火柴靠近瓶口有尖銳的爆鳴聲,效果得到大大改進。)

  (三)分析現象,深入探究

  鈉是銀白色的,其表面顏色是灰暗的,而鈉在空氣中燃燒后又呈現淡黃色,這些說明了鈉在常溫下易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成氧化鈉、點燃則與氧氣反應生成了過氧化鈉,條件不同,產物不同。鈉與水反應的`實質是鈉與水電離出的氫離子反應,當氫離子濃度越大,反應越劇烈,鈉與稀鹽酸的反應會發生爆炸原因就在于此。

  (四)總結性質,得出結論

  通過鈉的性質得到鈉是一種活潑金屬,具有很強的還原性。結合鈉的性質去解釋鈉的用途,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用途。

  4 、 學法分析

  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教給學生對金屬鈉的認識,掌握金屬鈉的性質,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歸納物質的性質,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調動學生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5、 歸納小結,布置作業

  利用多媒體演示鈉的化學性質。從鈉的性質可以類推其他堿金屬的性質,這樣,由點及面、由表及里,對鈉的性質有一個更深刻的認識。

  下課后小組研究:

  (1)鈉為什么保存在煤油中?

  (2)把鈉投到苯和水的混合液中鈉在水和苯間跳上"水上芭蕾",為什么?

  (3)鉀與硫酸銅溶液反應的本質是什么?寫出其離子方程式。

高中化學說課稿7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說課的內容是化學學科人教版高中選修3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礎有機化學物質》的第一節《油脂》。

  2、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糖類、油脂、蛋白質是生命的基礎有機化學物質,是人體需要的主要營養素,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人類衣、食、住、行等生活必需品中糖類、油脂、蛋白質,廣泛運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學習內容與人的生活、生命及社會活動息息相關,通過學習,能夠提高科學素養,豐富生活常識,讓學生體會到“身邊化學”“生命的化學”,欣賞化學魅力,熱愛學習化學。

  從知識的內在聯系看,此部分內容在必修2中均有涉及,在必修2中,糖類、油脂、蛋白質課程要求只是從組成和性質上認識。在選修5中由于學生已經系統學習了有機化學基礎,學生對烴的衍生物中各種官能團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對于對有機化學感興趣的學生則要求從結構角度認識油脂的性質,教學中要突出“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基本思想。

  本節內容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是烴的衍生物知識的延續和發展,從單官能團的化合物延續發展到多官能團化合物。在學習本章內容的過程中即對前面所學習的知識復習和鞏固,加深認識和理解,同時也學習新知識。

  油脂是人類主要食物之一,也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課標要求學生通過學習油脂的組成和結構,掌握油脂的性質和應用。學生對烴的衍生物中各種官能團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具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是學習本節的理論基礎。另一方面這些有機物在自然界有著廣泛的分布,學生在生活中更是經常接觸,具有較好的感性認識,是學習本節的另一有利條件。

  3、本節教材內容分析

  本節教材包括三部分內容:

  ⑴油脂的結構、組成、性質。

  ⑵油脂的加工和利用。

  ⑶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滌劑知識。

  油脂的結構、組成、性質。著重強調“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的基本思想。

  油脂的加工和利用,著重強調性質與用途的關系。

  肥皂去污原理及合成洗滌劑知識,著重強調原理的相似性。

  4、教學目標分析

  課程標準

  認識油脂、糖類的組成和性質特點,能舉例說明油脂、糖類在食品加工和生物質能源開發上的應用。

  知識與技能目標:

  了解油脂的概念、用途以及物理性質;理解油脂的結構、油脂的氫化及皂化反應;掌握油脂的化學性質;了解肥皂及洗滌劑的去污原理等聯系生活實際的知識。

  過程與方法目標:

  用結構決定性質這一化學基本思想指導學習,培養觀察能力、知識遷移能力和推理能力。通過觀察實驗現象,認識實驗的本質,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養成嚴謹治學的品質。

  5、教材的重點和難點

  重點:油脂的概念、結構;油脂的化學性質、油脂的氫化及皂化反應等概念。

  難點:油脂的結構、油脂的皂化反應及化學方程式的書寫。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教學中要教師要從新課程教學本質的定位——“交往”的視角,正確認識和實踐師生民主、互動、平等的相互關系,教師應成為學生發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此外,還應聯系化學在健康、環境、材料等方面應用的實際案例,幫助學生認識生產、生活中與化學有關的問題,拓寬視野,開闊思路,綜合運用化學及其他學科的知識分析和解決有關問題,引導學生認識化學學科的實用價值。

  為此,我采用了“問題解決”的教學模式,即采用“①創設問題情境→②提出問題→③分析問題→④解決問題→⑤強化遷移”相結合的教學方法:

  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組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引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油脂的組成和結構是本節的教學難點,可以用遷移、替代、變換、延伸等思維方法進行突破。通過選擇適當的媒體和方法,讓學生通過自讀、自學、實驗、討論等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提高學生收集、處理有關資料、文獻、數據的能力,并在探索中訓練概括新知識的能力,提出解釋或解決問題的方案,從而培養創新能力。

  三、說學法

  學習本節內容時,學生對烴的衍生物中各種官能團的結構、性質和反應具有一定的認識和理解,在生活中更是經常接觸油脂,因此,在教學中,應指導學生采用對比討論、自學閱讀、分析歸納、實驗等方法,將學生的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思考,培養學生善于觀察思考,勇于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歸納總結能力,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識過程統一為一個整體。

  四、說教學程序

  教學思路:

  ①創設問題情境→②提出問題→③分析問題→④解決問題→⑤強化遷移。

  設計思路:

  (一)導入新課

  通過血液化驗單中甘油三酯直接引入油脂的定義、結構。

  (二)教學過程

  1。油脂的定義、結構。

  (1)先讓學生寫出甘油的結構簡式,包括羥基在左邊的豎式、羥基在右邊的豎式、碳架橫寫的結構簡式,再寫出酯化產物。然后選取不同學生書寫的結構簡式,用實物投影儀進行展示、對比、討論、糾正。

  (2)以金龍魚油的成分引入油和脂的區別及成分。

  對比討論“酯”和“脂”的區別、“礦物油”(如汽油)與油脂的區別

  2。油脂的性質

  創設問題情境,以問題組織教學

  問題一:金龍魚油所倡導的膳食脂肪酸的均衡比例1:1:1的含義是什么?

  通過對金龍魚的配料分析,引導學生理解飽和脂肪酸與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與多不飽和的區別,從系統命名法的角度理解n—3、n—6的含義。

  問題二:為什么食用油或者食用調和油的成分達到1∶1∶1的比例,就會變成固體?

  引導學生理解油脂的不飽和度與其熔沸點的關系。

  問題三:金龍魚的配料中為什么要有抗氧化劑?

  引導學生掌握油質的性質及其保存,并理解油脂氫化的原理及目的。分析狀態的變化、反應類型。

  問題四:油脂屬于酯類,從其官能團出發,它還應具備什么性質?分析斷鍵方式。

  油脂的水解反應規律與酯的水解反應規律完全相同。油脂在堿性條件下的水解反應也叫皂化反應。

  問題五:如何設計實驗檢驗油脂的堿性水解產物,確定油脂的組成和結構?

  通過學生的討論,得出實驗步驟:

  (1)待測液(油脂的堿性水解后的濾液)與新制氫氧化銅懸濁液的反應(可以在此補充一元醇與鄰二醇的區別);

  (2)待測液與氯化鈣或氯化鎂溶液的反應;

  (3)待測液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反應。

  五、課堂教學反思

  這節課突出“創設情境、問題解決、實驗探究”的課堂教學理念。以日常生活中的化學問題為線索,創設生動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討論、咨詢、對比、實驗等多種方式獲取化學知識,教師的協助歸納總結,培養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訓練學生實驗操作技能;培養學生實驗觀察、歸納總結能力。并讓學生體會探索科學的樂趣。認識化學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理解和處理生活中的有關問題。突出新課標的理念,重在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興趣。

高中化學說課稿8

  一、教材分析

  ⒈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節教材是人教版《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二節,是學生認識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起始課。從教材的體系看,它是初中學習溶液導電性、酸堿鹽知識的延續和深化,又是高中學習電解質溶液理論知識的基礎,所以從知識體系看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從研究方法看,它是研究化學反應分類標準的另一種形式以及從本質分析化學反應的原理基礎,是學生進一步學習化學、從事化學專業必備的重點知識和能力。掌握好這一內容,既鞏固了初中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選修四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進而使學習者揭示和理解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

  ⒉教學目標

  ⑴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對溶液導電性的分析,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②初步了解電解質的概念;能從電離的角度認識酸、堿、鹽的本質;學會常見酸、堿、鹽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③認識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⑵過程與方法

  ①化學概念是化學基礎知識的核心,在教學中,創設各種情景,運用有效手段,讓學生體驗、探究概念的形成及發展過程。

  ③化學原理反映著化學現象及事實的本質,有嚴密的邏輯性,引領或啟發學生通過邏輯思維過程的一種探究方式而發現或總結出原理,從本質上認識、掌握原理。

  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學科思想是學科的靈魂,學生具備了相應的學科思想,就會從本質上獲得學科研究的基本方法,從而就會具備創新能力和終身學習的動力。

  ⒊教學重難點

  1.從宏觀、微觀、符號三個水平上建立對電離的認識。

  2.認識電解質之間的反應本質

  二、學情學法分析

  初中化學已經了解了氯化鈉溶液可以導電,蔗糖溶液不導電,但是對于溶液導電的本質以及還有哪些物質能導電并不是很清楚,本課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設計實驗和問題情境,使學生在自主實驗、積極思考和相互討論中自己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三、教法

  創設情景,使電解質等概念的教學過程化,離子反應等原理的教學邏輯化。整堂課圍繞在對溶液導電的研究中,教學方法是實踐法、發現法。

  四、教學程序

  我們學校從今年開始實行小班化,采用"兩先兩后---先學后教、先練后講"的教學模式。教學中充分落實了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過程。本節內容,在特定的背景中學生領悟到溶液在導電,拓寬了視野的同時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溶液中什么樣的溶質可導電?為什么導電?整堂課由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探究物質導電的本質、導電的條件、探究電解質在溶液中反應的本質,

  【創設情境】

  展示圖片,從"家用電器—簡易手電筒"的工作原理,引導同學獲得信息。重點落實到探討導電的液體物質是什么。

  【問題導入】

  準備12種試劑和一套自己設計的簡易測定物質導電性的裝置,學生以組為單位設計實驗方案,測定13次以上物質的導電性的實驗。(目的:若簡單的思維條件下,只能做12次,13次實驗操作,促使學生深入思考。教師主導的切入點:不同的溶劑下物質導電性的變化或者溶液相互反應后的導電性的變化。)

  【設計方案】

  學生的探究設計

  要求:以一定的依據進行分類,每一類選擇一種物質測定導電性,然后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本組所能解決

  的問題。(目的:①如果學生設計的實驗都進行測定在時間上是不允許的②培養學生在物質分類的

  基礎上對分類有更深的理解③為學習酸堿鹽定義做準備)

  流程:學生自我思考,設計方案;小組交流,互相補充,達成共識;小組匯報。(目的:培養學生自主思考,小組學習的習慣,培養學生的表達能力,相互交流的能力。這個過程也實現了科學探究的理性化,即在一定的目的下完成實驗的探究)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用導電裝置測定CuSO4溶液的導電性,然后逐滴加入Ba(OH)2溶液,讓學生觀察導電裝置中燈泡的變化和溶液中的現象。(目的:在學生的認知水平達不到探究的目的.時,發揮教師的輔助作用,給學生們一個探究的切入點。)

  【實驗探究】

  學生六人一組進行分組實驗。

  ⑴連接測定導電性的簡易裝置。

  ⑵測定所選試劑的導電性。

  【課堂紀實】

  一、學生的探究設計:

  學生能夠用自己所學的知識進行分類,得到的兩種結果是:

  潛意識的根據組成分類——選擇的試劑有:酸、堿、鹽、有機物的溶液;

  解決的問題:什么物質可以導電。

  潛意識的根據物質狀態分類——選擇的試劑有:蒸餾水、固體、溶液;

  解決的問題:導電的原理、條件

  這些與預期的相同,在第二種分類的情況匯報時,有的組認為應該測定蒸餾水的導電性,為此學生之

  間展開了討論,并達成了共識,水是使物質電離的條件。但是學生沒有認識到乙醇也可以做溶劑,教師在此給予引導,不但突破了對分散劑認知的局限性,并凸顯了水在電離中的作用,還為學習離子反應做了準備。

  落實知識點: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從微觀、符號水平上認識電離;從本質上認識酸、堿、鹽。(書寫板書)

  二、教師的探究設計:

  學生的方案中有設計溶液相互反應后體系導電性變化的實驗,但是學生在探究過程中,大多數的學生因為繁瑣沒有做,少數同學做了也沒有達到實驗目的(選擇的試劑不同)。所以我課堂演示了這個"高難度"的實驗(方案是學生設計的,只是選擇了能達到探究目的的試劑,還要提示學生控制試劑的用量)。

  落實知識點:認識離子反應、掌握離子反應的本質(書寫板書)

  【拓展應用】

  手電筒中的溶液是電解質的溶液(目的:扣題,解決了創設情景中的問題,也為電解質理論中電化學知識打下基礎)

  初中所學的化學反應中那些是離子反應?進行分類?(目的:尋找學生學習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宏觀的表現為生成沉淀、氣體和水)

  用化學語言表示出離子反應的本質。(目的:促進學生在學習了電離方程式后會用微粒觀分析電解質溶液間的反應,為下一課時學習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打下基礎)

  【教學反思】

  科學探究的最終目的是達成和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高中化學教學模式的演變過程我們是親身經歷者。從講授、灌輸到一定層面上的注重形式的探究,再到包含各種探究要素的一個完整的探究過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我認為是一節較為完整的探究過程。教學環節在應用中關注本質問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形成提出問題的氛圍,進而建立假設——制定研究方案——檢驗假設——得出結論——交流結果。從課堂的教學效果看,基本上達成了教學目標。但教學過程中,我也深刻體會到有的學生提不出問題(小組學習的優勢此時體現),有的學生對科學研究的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缺乏感悟(想不到測水的導電性),有很多同學對做實驗的目的性不清楚,所以我感受到學生科學素養的提高是不可能僅僅依靠一種形式化的探究步驟來實現的,必須堅持在教學的點點滴滴中,必須堅持在每節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學過程中,還需處理好考試與教學的關系,在探究教學下,有的教師會感受到教學時間不夠,知識點強化所需要的時間不夠,如何解決?我的體會是:學生能自己悟到理解的并在小組交流中表達出來的不要再重復,教師在教學設計時一定要關注知識點的落實,關注典型問題的解決。

  每堂課都要做到有效的教學設計,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理念,它在考驗著教師的教學功底,它在考驗著教師的職業素養,它關系到學生科學素養的全面提高。讓我們共同來實踐吧。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離子反應

  第二節離子反應

  一、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

  1.從電離認識化合物 3.從電離認識酸、堿、鹽

  電解質 酸

  非電解質 堿

  鹽

  2.電離的表達 4.從電離認識化學反應

  電離方程式 離子反應:

  離子反應的本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9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課是《*****》。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課作如下說明:

  一、說教材

  (一)、教材簡析(簡要說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章節)

  (二)、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或者這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本節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本節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我覺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課我通過啟發學生發現問題。根據本節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掌握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二)、教學手段

  (三)、教學媒體的運用

  (根據教學內容和采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于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二)、能力培養

  四、說教學程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課的`安排如下:)

  (或者這樣銜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而對立統一。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教師必須善于駕馭教法,指導學法,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順利地、認真地、

  科學地接受知識。本節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一)、新課導入

  熟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新知識的學習

  (三)、檢測訓練

  (四)、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學說課稿10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見有機物,是學生每天都能看到、聽到的,學生感覺親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指出:必修模塊的乙醇應該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科學素養,學生借助乙醇這種熟悉的有機物,了解有機化學研究的對象之——烴的含氧衍生物,認識到有機物已經滲透到生活的各個方面,能用所學的知識解釋和說明一些常見的生活現象和物質用途;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學習有機化學的學生打下最基本的知識基礎,了解有機化學的主要研究方法,初步認識官能團與有機物性質的關系。

  二、學情分析

  初中化學知道了乙醇的組成、物理性質、燃燒反應和一些用途,但是學生對物質性質的認識主要停留在宏觀表象階段,只是在烯烴的學習中開始從微觀結構認識物質。因此在乙醇的教學設計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結構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與乙醇分子、氫氧化鈉和乙醇鈉的對比,滲透結構決定性質這一科學分析方法。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乙醇化學性質的教學采用學生小組實驗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難點。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的確定

  1.教學目標(三維目標的有機整合):

  (1)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能夠列舉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質;

  (2)通過實驗探究,能完成乙醇與氧氣、與鈉反應的實驗操作,并能正確書寫相應的化學方程式;

  (3)通過師生共同歸納,初步學習羥基、官能團等概念,并能解釋羥基對乙醇化學性質的影響;

  (4)通過閱讀、交流加深對酒駕、乙醇汽油等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問題的認識,體會到化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學重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和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

  3.教學難點: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四、教學指導思想

  新教材特別強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為此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借鑒了先行組織者教學策略,主要采用認知同化的學習模式,即先探明學生已經了解了什么,在此基礎上對已有知識進行拓展、加深。

  五、教學過程

  教學第一環節——討論、交流,激活已有知識

  學生依據學案,分組(4-6人)交流關于乙醇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用途的已有知識,最早完成學案的小組到展示臺展示,之后其他小組的同學提出質疑和和補充,教師參與總結。對于乙醇的分子結構,大部分學生正確寫出了乙醇的分子式、結構式和結構簡式,不規范的加以糾正,在此引導學生:乙醇屬于烴嗎?并與乙烷的分子結構作對此,引出烴的衍生物的概念。對于乙醇的物理性質,學生總結的比較全面,而乙醇的化學性質,學生只能寫出乙醇燃燒的方程式;對于乙醇的用途,學生知道的還是相當多,在此基礎上,借助兩個新聞標題為學生介紹了乙醇汽油的利與弊,乙醇汽油的推廣使用,減少了有害氣體的排放,節約了石油資源,解決了我國的能源危機,然而乙醇汽油的生產消耗了大量玉米,從而出現了汽車與人爭糧食的社會現象,引發學生對社會問題的思考和警醒,培養學生的辯證意識。

  教學第二環節——關注生活現象,提出新問題

  由3名學生到講臺表演我準備好的臺詞,也可以課前演練一下。

  甲:你買新車了,請客!

  乙:當然!

  甲:干一杯!

  乙:我開車,不能喝酒。

  甲:你酒量那么大,喝一杯沒問題。

  乙:三杯五杯也沒問題!

  (甲、乙喝酒狀)

  甲:喝多了嗎?還能開車嗎?

  乙:沒事。再喝幾杯也沒問題!

  丙(上):酒精測試!喝了這么多酒還開車,扣車,罰款!

  乙:時代不同了,汽車還喝酒呢!我喝點酒不算什么。

  甲:警察同志,他酒量大著呢,沒喝多。

  通過表演,我提出了以下問題:1、你對甲、乙二人的行為有何評價?2、從這段對話中找出涉及乙醇性質的關鍵詞,提出你想進一步了解的涉及乙醇性質的問題。

  第一個問題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酒駕的危害,珍愛生命,增強社會責任感。學生的發言非常踴躍,主要觀點有飲酒不能駕車,不應該勸開車的人喝酒,酒后駕車是對生命的漠視,是不負責任的表現等等。但也有的同學提出:只喝一杯啤酒能開車嗎之類的問題,我對學生的發言充分肯定,然后為學生出示我國關于酒駕的界定標準和處理規定,學生對酒駕的認識更加全面。

  對第二個問題,經過學生的互相啟發和教師的點撥,提出的需要進一步了解的問題是:

  (1)飲酒后,乙醇在人體內發生了怎樣的化學變化?(2)交警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原理是什么?我把這兩個問題寫在黑板上,然后進行逐一解決。

  教學第三環節——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

  學生最為陌生的`,是乙醇在人體內的變化。我為學生提供了乙醇在人體內的代謝過程圖,乙醇進入人體后,絕大部分在乙醇脫氫酶作用下生成乙醛,乙醛具有擴張血管的作用,因此飲酒的人很快出現面紅耳赤的現象。乙醛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能麻痹大腦的中樞神經,隨之出現心悸、惡心、嘔吐、四肢不協調等癥狀,因此乙醛就是造成司機酒后肇事的罪魁禍首。一段時間后,乙醛又被氧化為乙酸,最后變成二氧化碳和水。從而酒醉到酒醒。乙醇生成乙醛的這種變化在人體外用銅或銀作催化劑就能實現,接下來我為學生示范了操作過程,學生分小組進行實驗。我對課本中的的實驗做了簡單改進:將盛有無水乙醇的試管改為了小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一是對學生來說插入銅絲更容易,防止插入過慢銅絲變冷,對學生來講也更安全;二是降低了容器的高度,便于聞到乙醛的刺激性氣味。

  學生觀察銅絲表面顏色的變化,并對比實驗前后液體氣味的變化。我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銅是催化劑,實質是乙醇和氧氣發生了反應,生成了有刺激性氣味的乙醛,并給出乙醛的結構,學生通過對比乙醇和乙醛的分子結構,從原子守恒的角度書寫乙醇催化氧化生成乙醛的方程式。這一過程,學生對乙醇的催化氧化有了更深的體驗。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學生在描述現象的時候會發現做過催化劑的銅絲更新、更亮了(如果學生發現不了就需要老師點撥一下),那么如果想把舊銅器變新,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我為學生展示了銅銀在焊接時的圖片,對于銀器表面生成的黑色氧化膜,工匠說,可以把銀器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就會光亮如初。如果你家有一件舊銀器,你會如何處理呢?學生的情緒又變得高漲起來,他們一定在想象有什么機會可以讓他們學以致用了。

  教學第四環節——驗證乙醇被強氧化劑氧化

  交警是如何檢驗司機酒后駕車的呢?鑒于重鉻酸鉀氧化乙醇的應用價值,高錳酸鉀作為有機化學常用氧化劑的重要地位,再加上這兩個實驗易于操作,現象明顯,我把教材中的資料卡片給為學生分組實驗,學生親身體驗乙醇的還原性,不僅能與氧氣發生反應,還能與酸性高錳酸鉀溶液或酸性重鉻酸鉀溶液反應,被直接氧化為乙酸。

  教學第五環節——探究乙醇與鈉的反應

  乙醇的氧化反應建立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學生想了解乙醇的更多知識可以借助于網絡平臺。因此,我為學生提供了百度百科中搜集到的“乙醇鈉”的相關信息,乙醇鈉是制造二十余種西藥的原料,之后我提出問題:水可以與金屬鈉發生反應,生成氫氧化鈉,那么由乙醇如何獲得乙醇鈉呢?學生觀察發現水和乙醇中均有相同的組成部分,很容易想到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我順勢拋出另一問題:乙醇與金屬鈉反應的另一種產物是什么?如何驗證?學生想到氫氣的驗純、點燃、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并提出了與教材相同的實驗方案。但是以往實驗中,由于教師考慮到學生的安全,切取的鈉塊較小,大試管中的空氣很難全部排出,氫氣的驗純需要較長的時間,鈉塊太小產生的氫氣量較少則導致實驗失敗,因此我對本實驗也做了改進: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將一塊綠豆粒大小的金屬鈉放入其中,再將注射器活塞裝上,之后輕拉活塞,使乙醇進入注射器中,可以觀察到鈉與乙醇發生反應,有大量氣泡產生,將注射器內不純凈的氣體排出,迅速倒轉注射器,反應產生的氣體可以將乙醇排出,待鈉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輕推活塞,點燃產生的氣體,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燒杯。改進之后的實驗減少了鈉的用量,無需驗純,點燃時現象明顯。通過這樣的實驗設計,驗證了乙醇與金屬鈉的反應并對比了鈉與水反應的劇烈程度,之后學生完成實驗報告并書寫方程式。

  歸納整理:總結了乙醇的化學性質,通過對乙醇分子中化學鍵的斷裂情況的分析引出羥基、官能團的概念,初步認識官能團對有機物性質的重要影響。同時讓學生認識到課本上的知識都是源于生活的,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的途徑有很多,要善于從化學視角留心生活中的問題,并想辦法加以解釋或解決。

  板書設計:

  第三節 生活中兩種常見的有機物—乙醇

  一、乙醇的物理性質

  二、乙醇的化學性質

  1.氧化反應

  (1)催化氧化

  圖片已關閉顯示,點此查看

  (2)與強氧化劑的反應

  -----被直接氧化為乙酸

  (3)燃燒反應

  2.乙醇與鈉的反應CH3CH2OH+3O

高中化學說課稿11

  各位評委,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xx

  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教法、學法、教學過程六個方面對本節課作以分析和說明。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人教版高中化學 第 章,第 節,第

  課時的內容。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

  ,本節課的學習為

  奠定基礎,因此本節內容不僅是本章的重點,也是整個高中化學教學的重點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高二學生的認知結構和心理

  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xx

  2、xx

  過程與方法目標:

  1、xx

  2、提高邏輯推理、抽象概括以及運用化學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培養學生抽象、聯想、想象思維能力,激發學習興趣。

  2、從生活出發學化學,體驗化學對生活、生產及科技發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學重難點

  本節課的重點是:xx

  難點是:xx

  四、教法

  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我采用的.教學模式,并借助實驗教學和多媒體教學。我將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展開學習活動,結合實驗、層層深入、多層次教學,讓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感受到學習化學的樂趣,并使知識的學習系統化。

  五、學法

  教學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學生的學,學是中心,會是目的。因此,教師要啟發、引導、層層深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學習。本節課,學生通過“問題情景—實驗探究—質疑討論—f分析推理—整合運用”的學習方法。此外結合反饋補救法,通過學生的習題檢測,注意觀察學生的反饋情況,以實現“培優扶差,滿足每一位學生”。

  六、教學過程

  為了完成本節的教學目標,我是這樣安排的:

  第一環節:知識回顧,新課引入。“導入舊概念,提出新問題。”

  第二環節:新課學習,全民總動員。

  首先:xx

  其次:xx

  再次:xx

  第三環節:歸納總結,布置作業。

  通過本節課的講解、實驗探究得出本節課的重要結論,并對本節課的重難點進行回顧,使學生能夠把握住自己的學習方向和側重點,最后布置相應的習題,來鞏固本節課的所學內容。

  總之,本節課我是根據高二學生的心理特征及認知規律,結合本節知識的特點,在新課標的指導下,采用實驗探究法、知識遷移法、類比法、分組討論法以及學生自學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運用實驗演示、多媒體動畫等教學手段,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主動參與到知識的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化學說課稿12

  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節課是“雙基”的重要組成部分。課程標準指出,初中化學基礎知識和基礎技能是構成學生科學素養的基本要素,是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將來適應現代社會生活打好基礎所必需的。所以,本節教材對學生十分重要,它既是今后學習的理論基礎,又是 不可少的工具。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元素的概念,將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了解元素符號所表示的意義,學會元素符號的正確寫法,逐步記住一些常見的元素符號。

  (3)初步認識元素周期表,利用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元素知識的探究學習,聯系生活和地殼中元素含量,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培養歸納總結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合作學習,學會與人相處,對生活中一些物質元素含量的確定,更加關心社會,關心自然。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

  難點:元素的概念,元素符號的含義,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簡單信息。

  課時:2課時

  二、學況分析

  1.知識基礎:此前學生把元素當成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現在他們已經學習了原子結構,就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對元素下一個比較確切的定義,從而把對物質的宏觀組成與微觀結構的認識統一起來。

  2.非智力因素:元素概念是教學難點,因為它比較抽象,而且對于“具有相同核電荷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中的“一類原子”這一定義,在沒有同位素知識準備時,學生難以理解。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遠離學生的生活經驗,再加上前三個單元學生學到的元素化合物知識不多(主要是空氣、氧氣和水),感性知識不充分,這就給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針對這一問題新教材作了一定的調整,降低了教學要求,不過分要求把握概念的嚴謹性,只要求初步形成概念既可;也不必一步到位,只要學生能結合實例正確使用概念,理清他們的區別就行。

  三、教學方法

  講授法與指導學生閱讀、討論等多種教學方法并與多媒體有機結合。

  在教學中把握好知識的深度和難度。

  四、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 設置問題:

  (1)什么是元素?

  (2)元素與物質之間存在什么關系?

  (3)元素與原子的關系如何?

  (二)新課教學

  1.元素概念

  通過說明物質是由元素組成的,使學生對“元素”有初步的印象。進一步分析,氫分子和水分子中都含有相同質子數的氫原子。同樣,氧分子和水分子中的氧原子也具有相同的質子數。元素的概念在舉例中導出。

  2.學生討論

  ①元素的種類由什么決定的?

  學生總結:元素的種類是由核內質子數決定的。也就是說質子數不同,元素的種類就不同。

  ②單質和化合物的主要區別是什么?

  學生總結:它們的主要區別在于組成元素是否只有一種。

  教師講解:物質的簡單分類。

  3.元素只講種類,不能講個數。

  設疑:元素和原子有什么關系?

  分析:元素是組成物質的基本成分,是同一類原子的總稱,是宏觀概念。而原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微粒,既可以講種類也可以講個數。

  舉例:水是由氫元素和氧元素組成的,不能講成水是由2個氫元素和1個氧元素組成的'。

  4.地殼中各元素的含量

  通過學生閱讀教材中地殼中各物質的含量,使學生認識物質的種類非常多,而組成這些物質的元素并不多,已經發現的元素只有100余種;并要求學生記住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利用“養閨女”的諧音,幫助學生記憶。

  引導學生閱讀有關生物細胞中元素分布的資料,使他們進一步認識我們周圍的物質世界是由100余種元素組成的。

  (三)知識遷移

  分組討論:課本P73,學生討論活動。

  利用討論讓學生領悟化學反應中什么粒子一定改變?什么粒子一定不變 ?元素種類是否發生變化?

  學生總結: 在化學反應中分子發生改變,而原子只是進行重新組合,沒有發生變化;元素的種類也沒有發生變化。

  (四)本節小結

  總結本節課所學知識。

  (五)知識反饋

  1.地殼中含量最多的前3種元素是( )

  A.硅 鋁 氧 B.鋁 硅 氧 C.氧 鋁 硅 D.氧 硅 鋁

  2.元素之間的根本區別是( )

  A.核內質子數不同 B.核外電子數不同 C.核內中子數不同 D.原子的相對質量不同

  3. 水是由__ 組成的;二氧化碳是由__構成的。

  4.某物質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產物只有二氧化碳,則該物質中一定含有__元素,還可能含有__元素。

  (六) 課后作業

  1.從生物學或科普刊物中查找幾種食品的元素組成,并列表說明。

  2.查閱資料,了解地殼中含量交大的集中元素及其存在。

  3.背誦課本P75,常見元素名稱及元素符號。

高中化學說課稿13

  一、說教材:

  本節音標是物質結構中談到化合物及單質結構的課程,從課程設置的位置看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及元素周期表之后,這樣是一個合理的結構安排,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吸收。

  本節課自然而然地從原子過渡到分子,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后,對微觀粒子的探索更進一步,這就引出原子組成的物質——化合物和單質,這樣就可以從微觀過渡到宏觀,使化學知識更這順理成章地與現實生活聯系到一起。

  在課的第一部分給出了離子鍵,即陰陽離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這樣通過物理上的電子的知識把離子鍵引出來,很自然。這里又給出氯化鈉的形成及電子式,從微觀的角度解釋了物質結構,這也是第一音標時的內容。

  第二課時提到共價鍵,這樣非金屬元素之間形成的化合物和單質的結構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階段對于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在這里又提出非極性鍵和極性鍵,難度加大,所以這是第二課時的重點和難點。

  最后教材總結了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后給出了化學鍵的定義,同時指明了化學變化的實質,引出能量關系,使得物質結構達到一個高點。

  二、說教法

  由于本節內容抽象,難度大,所以采用逐層深入并配合學生自己的一些問題,最好使用多媒體教學。

  三、說學法:思考、討論相結合。

  四、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涉及的內容抽象,難于理解,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識:即氯氣和鈉的反應引出離子鍵;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得出離子鍵,同時強調電子式的書寫。

  第二是利用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并分析氯分子的結構得出共價鍵和極性鍵與非極性鍵。

  第三是利用多媒體演示化學反應的實質,得出化學反應的實質的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關系。

高中化學說課稿14

  各位老師大家好!今天我給大家說課的內容是離子鍵,位于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的第一課時。接下來我將從教材,教法,教學過程三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離子鍵是高一化學必修2第一章第三節《化學鍵》的第一課時。

  初中化學中已經介紹了離子的概念,學生也已經知道Na+和Cl-由于靜電作用結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質是由原子、分子和離子三種微粒構成的,但并沒有涉及離子鍵的相關概念。

  本節的離子鍵內容,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后在原子結構的基礎上對分子結構知識的學習,目的是使學生進一步對物質結構理論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從而揭示化學反應的實質,也為今后更深層次的學習化學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立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教學內容并結合《新課標》的內容標準,我確定了以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掌握離子鍵的概念。

  2.掌握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和形成條件,并能熟練地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 合物的形成過程。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會用對立統一規律認識問題;

  2.學生能掌握由個別到一般的研究問題的方法;從宏觀到微觀,從現象到本質的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激發學生探究化學反應的本質的好奇心;

  2、通過離子鍵的形成過程的分析,學生可以獲得懷疑、求實、創新的精神。

  3、 教學重難點分析

  根據知識本身的難易程度再結合學生的理解水平和我對學習內容的理解,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

  教學難點 ①離子鍵和離子化合物的概念。

  ②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 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二、說教法

  本節教材涉及的化學基本概念較多,內容抽象。根據高一學生的心理特點,他們雖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維能力,但抽象思維能力較弱,還是易于接受感性認識。

  根據教材內容我將運用實驗演繹法,歸納總結法,提問引導法來實施教學。 我將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使用討論總結,板書演繹,習題鞏固的學習方法來學習,以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

  三、說過程

  (根據本節的教學目標,我對具體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新課引入:

  引入問題,請同學思考:

  ①為什么物質的種類遠遠多于元素的.種類?

  ②分子、原子、離子是怎么構成物質的?這些微粒之間到底存在怎樣的相互作用?

  通過問題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

  2、新課教學: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所以我會給學生演示金屬鈉與氯氣的反應的實驗,讓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思考以下兩個問題:①這個反應的微觀過程是怎么樣的?②產物NaCl是怎么形成的?通過實驗演示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接著由我來引導學生運用核外電子排布知識解釋NaCl的形成,并引出離子鍵的概念,分析其成鍵本質,相互作用等。

  由于離子鍵的概念比較抽象,用電腦演示離子鍵形成的過程并設計成動畫,能很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離子鍵的形成及概念。

  3、組織討論

  從產物NaCl和其他常見的離子化合物中元素所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來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構成離子鍵的物質。之后,由小組派代表發表小組討論的結果,最后由我來評價總結。通過小組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不僅能互相溝通、增進友誼、交流觀點、合作性學習,而且其歸納總結能力也將得以鍛煉。同時也可以活躍課堂氣氛。

  4、過渡并設問引出電子式:

  在了解完離子鍵的概念之后,我將提出以下兩個問題:

  ①如何形象地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

  ②如何用較為形象直觀的方法表示物質的形成過程?

  來引出電子式并激發學生繼續深入探究問題的好奇心。

  講解電子式的概念并帶領學生了解原子,陰、陽離子的表示方法。盡量用較為形象的記憶方法進行講解。化學教學過程中的課堂提問是師生交流過程中的重要形式,是突破重難點的重要手段,是老師點拔的重要途徑,所以我會設置思考題判斷電子式的正確性,采取提問的方法讓學生訂正,鞏固新學的知識點。 從錯誤中歸納總結出書寫原子和陰陽離子的要點,同時,因為電子似的書寫,尤其是陰離子的書寫學生較容易犯錯,故以習題鞏固歸納其要點加深學生印象。

  5、離子化合物的電子式書寫及用電子式表示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

  這是本節的課重難點,在學習中,學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為了加深學生對錯誤的認識,課堂上我會先用電子式表示出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說出書寫重點,然后讓學生根據出寫出一些常見的三種類型的離子化合物的形成過程,并讓學生在黑板上板書。之后再指出錯誤所在,得出書寫時的注意事項。這樣,學生聽起課來十分專心,印象也深。

  6、課堂小結:

  我會帶著學生一起回顧這節課所講的內容,列出本節課的知識框架,使學生對本節課的內容有一個較為系統的認識。并留給學生的思考問題:這節課我們了解了金屬和非金屬之間的相互作用,那么非金屬單質及化合物之間存在什么作用?為下節課的學習做好鋪墊。

  四、板書設計

  化學鍵

  一、離子鍵

  Na+Cl2===2NaCl

  1、定義:帶相反電荷離子之間相互作用稱為離子鍵。

  成鍵本質:靜電作用

  成鍵微粒:陰、陽離子

  相互作用:靜電作用

  形成條件:活潑金屬和活潑非金屬化合。

  存在物質:離子化合物

  二、電子式

  1、定義:在元素符號周圍用小黑點(或×)來表示原子的最外層電子的式子叫電子式。

  a 原子

  b 離子(陰、陽離子)

  2、用電子式表示物質形成過程:

  離子化合物(AB,A2B,AB2型)

  AB型離子化合物:

  AB2型離子化合物:

  A2B型離子化合物:

  注意:

  1.離子須標明電荷。

  2.相同的原子可以合并寫,相同的離子要單個寫。

  3.陰離子要用方括號括起來。

  ??”寫成“====”。 4.不能把“?

  5.用箭頭標明電子轉移方向(也可不標)。

高中化學說課稿15

  一、教材的地位、作用

  離子反應是高中化學重要基礎內容之一,在中學化學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為中學化學學習的許多化學反應都是離子反應。理解離子反應實質和規律,對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的研究具有實際意義。

  從整個中學化學教學內容來看,要學習許多重要的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凡涉及到溶液中的反應的一般都是離子反應,只有讓學生掌握離子反應的基本概念,才能加深對這些反應實質的理解;同時離子反應理論,還是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題材,通過認真引導使學生逐步理解離子反應規律在物質世界中的體現,幫助學生用正確的觀點和方法學習化學知識。

  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離子反應不僅是學生認識化學反應實質的完善和鞏固,也對學生后續的學習打下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二、學情分析

  1、本方案實施對象:

  實施本教學方案的高一學生來自漳州的一所民辦高中,本校高中的生源的全面素質較強,介于一級達標校與二級達標校之間。

  2:、知識基礎:在初中已經初步理解了復分解反應,在本節課前已經知道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會書寫電離方程式,會區分常見的'電解質和非電解質。同時,在學習“常見離子的檢驗”時已開始試著從離子角度去看待復分解反應,但未上升到認識的高度,專題二對鹵素、鈉等元素化合物的學習又接觸了不少離子反應,這些都為離子反應的學習做了鋪墊,本節課就是在這些的基礎上進一步認識離子反應。

  3、能力基礎:已經具備一定的分析問題能力和一定的實驗探究能力。

  4、心理認知特點:高一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但仍較薄弱,能接受并認識到事物之間的辨證關系。

  5、學生認知的困惑: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初步接觸了一些水溶液中的反應,并已經能夠用離子觀點去分析,但是思維分析過程中仍然障礙重重,比如在某些反應中不同的反應物卻有相同的現象,產物也相同或相似,這些反應是否有實質性的聯系呢?

  三、教學目標的確立。

  依據新課程理念,本著對教材結構和內容的理解,結合學生的學習基礎和認知特點,確定學習目標如下:

  1、知識與技能:能區分強弱電解質,并能書寫電離方程式;知道離子反應的本質,學會用離子方程式表示溶液中的離子反應。

  2、過程與方法:通過經歷實驗探究和問題討論的過程,了解實驗研究化學物質的一般方法,初步形成分析推理、綜合歸納的能力;學會理論聯系實際,初步培養學生解釋生活常見現象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離子反應的學習,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認識物質世界的普遍規律關系。形成理論聯系實際、實踐檢驗真知的學習觀以及反思評價的學習方式。通過理解離子反應的原理,初步認識化學知識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系,并通過情景的設定使學生達到愛國愛家的思想升華。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理解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化學反應實質就是離子反應;

  2.認識離子反應及離子方程式的意義;

  3.學會書寫常見的離子方程式。

  教學難點:離子方程式的書寫

  五、學法與教法:

  1、學法:實驗探究、對比分析、歸納總結。

  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分析、歸納及抽象思維,動手實驗、探索驗證,進行推理和綜合分析,掌握基本知識,學會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

  2、教法:本節課采用實驗探究法進行教學,即把學生的知識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體現了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材為主線,思維為中心,使學生的學習過程和認知規律融為一體,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從而理解離子反應原理。

  六、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實驗改進、鞏固新知→總結歸納、實踐新知。

【高中化學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化學經典說課稿07-02

高中化學說課稿 高中化學說課稿優秀12-03

高中化學說課稿01-04

高中化學說課稿05-28

高中化學優秀說課稿03-05

高中化學說課稿-甲烷03-04

高中化學說課稿苯酚01-09

高中化學說課稿優秀08-01

高中化學說課稿模板08-18

高中化學說課稿[必備]08-28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最新色福利国产精品亚洲一区 | 午夜精品亚洲一级在线 | 亚洲第一天堂久久 | 亚洲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 亚洲精品高清Av在线播放 | 亚洲性色在线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