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往往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挑山工》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挑山工》說課稿1
一、說教材:
《挑山工》是九年義務教育人教版小學語文第十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第二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體會句子含著的意思。課文通過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堅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達到目的。
根據教材要求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 學會課文中的8個生字及13個新詞語,重點理解“拘束、哲理、包蘊”等詞的意思。
2. 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語。
4.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斷攀登的精神。
5. 細讀課文第1、2自然段,知道“我”登泰山時的“不解之謎”是怎樣產生的,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
6.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聯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如何挑貨上山的。
教學難點: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挑山工說的話。
本課分3個課時完成,第二課時主要是理解課文內容,學習挑山工認定目標、堅持不懈,腳踏實地的精神。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頂的道理。
二、說教法、學法:
為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和課文特點,我先來談一下這堂課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法。
首先,由談話引入新課,接著提出問題:這些挑山工在登山時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卻比游人先達極頂,這是真的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在學到挑山工是怎樣把貨物挑上山頂的時候,運用講授法和觀察演示法相結合的方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進行自主學習,與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各自意見。
三、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著重來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意圖以及這堂課的教堂過程:首先要轉變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克服教師對學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素質的教學特點。
在課堂上要體現兩個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上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致力于導,學生致力于學,學會讀書思考,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的意圖:(1)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在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問題“你知道課文寫了些什么”,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寫了什么。(2)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種形式的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時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讓學生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同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初步體會挑山工向著目標不停攀登的精神。(3)采用讀讀、劃劃、議議、說說的方法,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說話、概括能力。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樣負重登山的呢?②登泰山時,什么事使“我”產生了“不解之謎”?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再抓住“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這一問題,培養學生用概括性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同時通過表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具體教學過程:(略)
說板書:
板書是根據學生在回答再加上教師的歸納總結得出的,采用了這種對應式的板書:一是為了學生比較清晰的了解課文的脈絡,二是為了學生能體會到挑山工的那種不斷攀登的精神。
《挑山工》說課稿2
一、根據課標說教材
本冊教材在編排上有兩個重點訓練項目:一是體會句子里含著的意思,二是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挑山工》一課處在本冊教材的第二單元,這組課文通過不同的人和事揭示了怎樣做人的道理,本組課文訓練重點是“體會句子里含著的意思”,有些具有深層含義的句子必須細細體會,才能讀懂意思。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結合課文的主要意思,聯系上下文或時代背景來理解句子的含義。《挑山工》一課在本組課文中是第一篇課文,課文通過記敘泰山上的挑山工負擔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長,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課文先從泰山上的挑山工談起,引出疑問,再通過“我”的經歷解決了疑問,最后寫“我”從中受到的啟發。《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三學段的閱讀明確指出:聯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再加上五年級的學生剛進入第三學段,需要整體提高語文素養,結合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1.學習本課的14個生字,會正確讀寫光溜溜、貨物、誦讀、肌肉、拘束、耽誤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理解含義深刻句子,了解挑山工負擔重、路程長,但走得比游人快的道理。
教學重點:理解挑山工說的話中蘊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教學難點: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二、針對內容說教法
為了達到上述各項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本課時選用的基本教法是:1.以疑促讀,以讀促思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教學本課時,我既要設計好能促進學生認真讀書的問題,也要鼓勵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帶著疑問充分地讀書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以讀為本,讀中悟情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本課時要采用多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悟情明理。
三、著眼學生發展說學法
因為學生才是語文學習真正的主人,教師的教是為了不教,作為教師,重要的`是讓學生學會學習。所以我在本課教學中,引導學生主要采用以下的學法:1.自讀自悟法。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該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2.批注圖解法。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在課本的空白處,用精練的詞句寫下自己對文本的點滴感受,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據語言文字畫出相應的圖,也是一種方法。教學本課時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線,讓學生邊讀書邊畫出圖形。
四、整合資源說過程
鑒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的確定,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流程的:本課教學分兩課時。第一課時: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掃清閱讀障礙,整體感知課文,理清文章條理,學習課文的第一部分。第二課時復習檢查,理解課文二、三部分,體會句子里含著的意思。下面我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過程
《挑山工》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挑山工》。首先我說一說對這篇課文的理解。這一篇課文被放置在快與慢單元中,意在培養目標如一,堅持不懈的精神,具有良好的時間觀念。但從本篇文章的題材來說是一篇寫人記人的記敘文,單純強調道理也容易犯道德說教之嫌。如何發揮出語文靈動的人文氣息,從站在人的角度,來看人的品質精神及長年累月下來所積累下來的人生道理,將更有易于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打通了學生與文本中人物的情感交流。所以我將嘗試著以分析挑山工的形象為視角、以感受挑山工精神特別是目標一致堅持不懈的精神為重點,有利于整體把握文本,而挑山工對目標如一,堅持不懈道理的揭示則將在人物形象分析的過程中水到渠成地完成。
四年級的學生具體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基本讀懂課文內容,但認識能力比較有限,看問題較膚淺、片面,不容易發現文字下面所包蘊的豐富內容,所以還要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加強前后文中的聯系,細讀品味。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會的上面打圈圈,我們教給學生是他暫時不會的但讓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樹上的桃,這種發現的驚喜肯能激發出他們學語文的興趣。
通過對教材和學情的分析,我確定這篇課文的教學目標:
1 學會寫本課8個生字,正確讀寫并積累節奏、平衡、心悅誠服、意味深長等詞語。
2 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誦課文,讀出“我”的詫異和欽佩,讀出挑山工的得意和憨厚。
3 感受挑山工樸素而平凡的人物形象,學習挑山工不畏艱辛,樂觀向上的精神,和堅持不懈,目標如一才能順利達到終點的人生智慧。
對此,我選用以下教學方法:
1 變序教學法。
不采用從段到篇的程序教學,而是圍繞著挑山工人物形象,感受、品析,這樣能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2 演示教學法
學生的思維正處在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階段,抽象思維的發展很大程度上要借助于形象,對于折尺形路線是直線的兩倍如果借助于簡筆畫,就能讓學生一目了然了。
3 文本細讀法
引導學生抓住意蘊豐富的詞句深入挖掘,如“得意”、“二十年”、“笑”等等,感受一字一詞下所包蘊著的'人的精神世界。
4 對比導析法
為什么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挑山工講的理到底是什么,對這些難點的理解,要通過游人與挑山工在攀爬的態度上比較。
5延伸拓展法
聯系自身,這是一個將挑山工的精神品質,深刻的認識內化升華為學生的精神營養為目的的教學方法。
學法:1 質疑探究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學中可以讓學生圍繞有用,相同與不同進行思考,不僅可以讓學生主動探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
2 合作、討論法
合作、討論,既能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還能使學生智力上得到互補,在思維沖撞中有新的發現。
二課時
說教學程序:
一 導入:
同學們敬佩什么人?有沒有人敬佩干體力活的?有一篇文章是寫泰山挑夫的,他們長年干著又苦又累的活,靠氣力吃飯,但是就是這樣的人還讓作者這樣的大作者敬佩不已,他們身上有著我們可以缺的一些東西,想不想知道呢?好,我們就來學習這篇課文《挑山工》。
這樣的導入是從學生的情感體驗入手,讓學生從情感反差中認識到干體力活的人也有可貴的品質,這樣的開頭能為學好課文定下一個好的情感基調,對學生的價值觀、人生觀也是一種切實的引導。
二 自學生字詞。當堂聽寫一些詞語。完成教學目標1
三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其中包括兩個小環節:
(1)選你喜歡的一段,在由四人組成的小組里讀。每人都試讀一段,其它同學糾正。
(2)再次讀文,以默讀為主。同時想想讀完課文了,你能不能用一兩句話跟我們介紹挑山工。
初讀部分是讓學生對挑山工有個大體上的認識,讓學生自由言說,教師不做評議,為后文提升學生的認識,讓學生感到有新的收獲做好準備。
四 細讀文本,感受挑山工樸實的形象。
1 挑山工是一個怎樣的職業?
2 挑山工的行走路線?
什么是折尺形?用簡筆畫,一目了然。為什么要走折尺形?(歸納出三點)。折尺形的有沒有缺點?
“走的路程大約比別人多一倍”暗含著挑山工的辛苦和不易。
3 品讀有關于挑山工外貌、神情描寫的句子,體會挑山工不畏艱勞,樂觀開朗的精神。
比如“一天一個來回”“二十年”、“黑黝黝”、“長不高、又矮又粗”等。
生活這么艱辛,工作這么辛苦,他們是怎么面對的?
笑對人生。
4 體會挑山工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過渡語:這樣的挑山工多嗎?對,從“隨處”一詞可以看出來,但就是這樣毫不起眼的挑山工卻讓“我”感到奇怪,“大吃一驚”,還"心悅誠服",這又是什么原因呢?
“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約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挑山工說“不一樣”,怎么個不一樣?引導學生能過對比,認識到游人輕裝上山走直線,挑山工肩挑重物上山走折尺形路線。游人上山是玩賞,挑山工則是工作。游人是走走停停,玩玩鬧鬧,挑山工一個勁兒往前走。
這就是挑山工所說的“理”勾畫出挑山工說的話,反復朗讀,讀出那種厚道質樸的口氣。
挑山工這些話我們可以不可以把它想得更寬一點,例如做事上是否也跟走路一個理兒呢?
進而揭示出挑山工話中包蘊著的深刻的普遍哲理:做人做事要腳踏實地、看準目標勇敢直前,就能達到成功的頂峰。
能不能舉些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這個“理兒”?正反兩方面的例子。
5 挑山工的話對"我"有沒有什么影響?你是從哪看出來的?理解“需要”“它”等詞。
五 小結挑山工的形象,和精神品質,聯系生活,合理遷移
使學生對挑山工精神領會得更深刻、更具體,有助于貼近生活的穩定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形成,真正促進學生的終身發展。
《挑山工》說課稿4
一、說教材:
今天我說的《挑山工》是浙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小學語文第十冊第四單元的一篇課文。第四單元的閱讀訓練重點是聯系上下文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課文通過挑山工登山,雖然身擔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個意味深長的哲理:無論干什么事情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堅持不懈地往前走的,就能達到目的一種精神。
根據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是:
1. 學會課文中的8個生字及13個新詞語,重點理解“拘束、哲理、包蘊”等詞的意思。
2. 讀通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3. 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含義深刻的詞語。
4.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斷攀登的精神。
5. 細讀課文第1、2自然段,知道“我”登泰山時的“不解之謎”是怎樣產生的,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
6.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點:聯系課文對挑山工挑著重物向上攀登情形的描述,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如何挑貨上山的。
教學難點: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體會課文中挑山工說的話。
本課分3個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主要是學會生字新詞,能初步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著目標,步步踩實,一個勁兒往前走,感受挑山工不斷攀登的精神并認真研讀1~2自然段,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
二、說教法、學法:
為達到上述的教學目標根據新課標和課文特點,我先來談一下這堂課的教學方法與學生的學法。
首先,由談話引入新課,接著提出問題:這些挑山工在登山時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卻比游人先達極頂,這是真的嗎?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來激發學生的讀書興趣。在學到挑山工是怎樣把貨物挑上山頂的時候,運用講授法和觀察演示法相結合的方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和啟發下進行自主學習,與學習小組成員進行合作學習,討論交流各自意見。
三、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我著重來談談自己的教學設想和意圖以及這堂課的教堂過程:
首先要轉變觀念,真正做到“以學生為主體”。課堂上克服教師對學生不放心、不放手的心理障礙,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提高素質的教學特點。
在課堂上要體現兩個為主:以課堂教學為主,課堂上以學生的學為主。教師致力于導,學生致力于學,學會讀書思考,掌握學習方法,提高素質。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本課時的教學設計主要體現以下的意圖:(1)體現教學的'整體性。在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抓住問題“你知道課文寫了些什么”,讓學生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寫了什么。(2)培養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在各種形式的讀的過程中,培養語感,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時抓住重點詞句的理解,讓學生感知并能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同時有感情地朗讀使學生初步體會挑山工向著目標不停攀登的精神。(3)采用讀讀、劃劃、議議、說說的方法,既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說話、概括能力。先讓學生邊讀邊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樣負重登山的呢?②登泰山時,什么事使“我”產生了“不解之謎”?從整體上了解課文寫了什么;再抓住“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這一問題,培養學生用概括性的語言表達思想的能力,同時通過表達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最后指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體會挑山工不停攀登的精神。
下面是具體教學過程:
1. 談話引入。
(1)談話揭題。板書課題。
(2)看著課題,提問:你想知道什么?你還想知道些什么?
(3)學生質疑,教師歸納:①挑山工是干什么的?②課文會寫些什么?
2. 初讀課文,了解課文大意。
(1)師導語過渡,出示自學要求:①自由朗讀課文,注意生字的讀音,聯系上下文重點理解“拘束、哲理、憨厚、包蘊”等詞語的意思。②想想提出的問題,你還有什么疑問?
(2)檢查反饋:①檢查生字新詞自學效果,指名回答。②讀了課文后,你知道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
3. 細讀課文第1、2自然段。
(1)導語:讀了課文,現在你知道挑山工是干什么的嗎?泰山雄偉壯麗,山峰突兀峻拔,海拔1532米,挑山工負重登山,他們是怎樣挑貨上山的呢?
(2)自由輕聲讀這兩個自然段,自學思考:①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請你畫一張挑山工登山的折尺形路線圖,劃出有關語句,想想你是怎么理解的?②登泰山時,什么事使“我”心中產生了“不解之謎”?你是怎么知道的?找出有關語句。
(3)討論反饋:
①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先指名回答,適時出示路線圖,教師引導概括:a. 肩挑沉甸甸的物品;b. 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c. 登一次山,路程增加一倍。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挑山工是怎樣挑貨上山的(自由說——指名說——同桌說)。同時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由讀——指名讀——齊讀)。
②再讀第1自然段,課文還寫了什么?劃出有關句子讀讀。先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一起探究、討論,教師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指導下列句子:a. 在泰山上,隨處都可以碰到挑山工。(開門見山點明課題“泰山”,交代地點;“隨處”,表明這兒的挑山工多。)b. 登山的時候,他們一只胳臂搭在扁擔上,另一只胳臂垂著,伴隨著步子有節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體平衡。(從動作上寫了挑山工登山與游人的不同。)
③登泰山時,什么事使“我”心中產生“不解之謎”?你是怎么知道的?學生討論,找出有關語句。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重點指導:a. “奇怪的是挑山工的速度并不比游人慢。”這句話既概括了第2自然段的內容,又起承上啟下的作用。B. “等你發現,你會大吃一驚,以為他們是像仙人那樣騰云駕霧趕上來的。”這句話不僅寫出了“我”驚訝、不理解的心情,從而引出下文:去了解這是什么道理。引導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朗讀讓學生體會挑山工不斷攀登的精神。
(4)默讀課文第1、2自然段,想一想,:這兩個自然段主要寫了什么,是從幾方面來寫的?根據板書先自由說,再指名說。
4. 課堂小結:教師可根據板書進行小結。
四、說扳書設計: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著目標 不想目標
步步扎實 總停下來
一個勁兒往前走 東看西看,玩玩鬧鬧
板書是根據學生在回答再加上教師的歸納總結得出的,采用了這種對應式的板書:一是為了學生比較清晰的了解課文的脈絡,二是為了學生能體會到挑山工的那種不斷攀登的精神。
《挑山工》說課稿5
各位領導、老師大家好!
今日,與眾同事們一起聆聽了由北京光明小學特級教師武瓊老師所執教的《挑山工》第一課時錄像課,這次聽課使自己感受頗深,受益頗多。現結合自己對新課表的學習、感悟與實踐,對武老師的這節課談談自己的淺見拙識。
一、重視朗讀訓練,激發閱讀興趣。朗讀是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讀感、提高理解、欣賞能力的重要方式,知識的掌握和理解不是教師講出來的而是讓學生去毒、去悟,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多度的機會。武老師這節課中就給學生創造了很多機會,如:開課自讀全文,讓學生初讀、初思;細讀挑山工所走路線,劃出線路圖;理解文字讀,比較不同線路圖是否尊重文本;想象畫面讀,把無聲的文本,變成有聲的語言,使學生如臨其境,如聞其聲,如見其人,與作者的情感產生共鳴;選擇方式讀,給了學生展示個性的機會;讀后寫感受,在讀中受到思想的啟迪。總之,武老師把朗讀貫穿于閱讀教學的始終,讓學生讀中感悟,讀中理解,讀中積累,完成與教者、與學生、與作者的一次次對話,達到水到渠成的功效。
二、巧設思維情境,滲透學法指導。讓學生掌握閱讀方法,形成閱讀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學中,既不能將抽象的方法硬性塞給學生,也不能讓其“暗中摸索”,我認為武老師能夠抓住訓練機會,巧設思維情境,有機滲透學法指導,如:開課之初,用“工”的多角度組詞;讀課文與想象畫面相結合;讀后寫感受的課堂筆記方法;回讀原文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等等,如清清泉水,自然而然地流入學生的心田,滋潤著他們渴求知識的心田,使他們在科學方的指導下享受讀書的樂趣,這真是功到自然成。
三、細微之處,彰顯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貫穿于武老師這節課的始終,這在細微之處也可見得。略舉幾例:其一,武老師在板書課題時,強調“挑”字的`豎彎鉤的豎要長才好看,體現了課標中“……在書寫中體會漢字的優美”的精神。其二,如果你是個細心人,你就會發現,武老師上課說的最多詞就是“愿意”,如“你愿意怎么讀?”“誰愿意把課文讀出來?”“你愿意讀那句就讀那句”“誰還愿意……”等等,一個個“愿意”并非是語言的重復,足可見老師對學生的尊重,尊重學生的正確的個性選擇,以人為本,讓學生在自覺自愿中學習,何樂而不為?若作為教學評價,不知是否恰當,就當作是一次學習,一次交流,學中品味、獲得、發展、創新。
《挑山工》說課稿6
一、說教材
《挑山工》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的一篇課文。課文通過記敘泰山上的挑山工負擔重,走的路程比游人長,但都走在游人的前面,揭示了一個道理:無論做什么事情,只要堅持不懈地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目的。課文先從泰山上的挑山工談起,引出疑問,再通過“我”的經歷解決了疑問,最后寫“我”從中受到的啟發。
二、說學情
四年級的學生具體了一定的自學能力,能基本讀懂課文內容,但認識能力有限,看問題較膚淺、片面,不容易發現文字下所包蘊的豐富內容,所以還要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加強前后文之間的聯系,細讀品味。教學不能只停留在學生會的上面打圈圈,我們教給學生是他暫時不會的,但讓他跳一跳就能摘到樹上的桃,這種發現的驚喜肯定能激發他們學語文的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語文課程標準》對第二學段的閱讀明確指出:能借助字典、詞典和生活積累,理解生詞的意義,能聯系上下文,理解詞句的意思,體會課文中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結合四年級的學生將進入第三學段,需要整體提高語文素養,結合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從以下幾個方面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三)情感目標:理解課文思想內容,使學生懂得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的道理。教育學生學習挑山工堅韌不拔、奮發向上的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讀懂課文,理解挑山工登山的特點,并說說他們為什么這樣登山。
難點:理解挑山工說的話中蘊含的哲理和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五、說教法學法
教法: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根據此要求,同時為了達到上述各項教學目標,我在教學本課時選用的基本教法有以下幾點:1.以疑促讀,以讀促思法。讓學生帶著疑問充分地讀書思考,加深對課文的理解。2.以讀為本,讀中悟情法。《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有所感悟,培養語感,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本課時,我采用多種形式、各種層次的讀書方式,讓學生在瑯瑯的讀書聲中悟情明理。3.為了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充分發揮學生主體能動性,讓學生畫兩種路線圖。
學法:人們常說:“授人以魚,僅一飯之需;授人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現代教育理論強調,教學生學會學習是教學的.一項基本任務。因此在本課教學中,我主要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學法:1.讀書質疑法。2.批注圖解法。讓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在課本的空白處,用精練的詞句寫下自己對文本的點滴感受,培養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閱讀教學要培養學生對語文文字的理解、感悟,而感悟文字的方法很多,能根據語言文字畫出相應的圖,也是一種方法。教學本課時理解挑山工的“折尺形”路線,讓學生邊讀書邊畫出圖形。3.合作探究法。
四、說教學過程
鑒于以上教材的分析,教法學法的確定,我是這樣設計教學過程的:本課教學分兩課時。下面我主要說說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指名朗讀課文。
2.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么?
3.什么是挑山工?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同時為下文學習作好鋪墊。)
(二)學習第7自然段
1.教師邊指圖邊引入感情:從泰山回來,我畫了一幅畫——在陡直的似乎沒有盡頭的山道上,一個穿紅背心的挑山工給肩頭的重物壓彎了腰,他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2.齊讀第7自然段,讓生質疑。
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①它指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
②“一直”這個詞用在這里有什么好處?
③為什么要把“因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最后?
3.過渡,引出上文:要弄清“它指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就要聯系上文理解下面三個問題:(幻燈片出示三個問題)
(1)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
(2)從哪里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3)挑山工為什么走到游人的前面去了?
(設計意圖:讀書最大的收獲在于從讀書中提出疑問。這一環節,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質疑問難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三)學習第1~5自然段。
A.品讀第1自然段。
1.默讀第1自然段,挑山工是怎樣登山的?用“──”畫句子。
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1)“他們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擔……使身體保持平衡。”作者用簡短的語句,形象地描繪了挑山工挑著重物上山的樣子。(登山姿勢的特點)
(2)“他們走的路線是折尺形的……扁擔換一次肩。”(登山的路線是折尺形的)
(學生上講臺畫挑山工登山的路線圖。并讓學生上講臺用線示意:理解折尺形線路圖。依據課文說理由。)
2.老師小結:邊讀文字邊想象,動手畫圖,也是一種理解句子的方法。
3.指名看圖說話(挑山工登山的特點)。
4.引讀:挑山工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線?
4.從哪里可以看出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可花的時間并不比游人多?
指名讀第2自然段,邊聽邊想,交流。
6.師:對此,“我”覺得很奇怪。“我”的疑團是怎樣解開的?課文講了“我”和一個挑山工3次相遇,經過交談,終于解開了疑惑。
B.品讀第2自然段。
1.快速默讀,“我”和挑山工在哪3個地方相遇?用“()”標出。并且找出表現我們和挑山工速度變化的句子,用“──”劃出。
這幾次相遇,每次都是開始時我們很快超過了挑山工,但最后總是他走到了前面。
2.挑山工為什么走到我們前面去了?這使“我”感到很驚異,所以走過去跟他交談,挑山工的哪些話解開了“我”的疑團,用“﹏﹏”畫出來。
3.匯報后,抓住以下問題,聯系上下文和生活實際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小組討論、教師點撥)
師:“隨便”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不像你們那么隨便,高興怎么就怎么”?為什么“一步踩不實不行”?“耽誤”是什么意思?為什么不能耽誤工夫,得一個勁往前走?
4.總結主題。
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
體會:我心悅誠服地點著頭,感到這位山民的幾句樸素的話,似乎包蘊著意味深長的哲理。
5.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如:講一講“龜兔賽跑”的故事等。)
6.分角色朗讀課文。
(設計意圖:閱讀是學生自主探究的過程,以上教學環節設計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讓學生在動口、動手、動腦的過程中訓練思維,提高閱讀能力。)
(四)探究最后一段,解疑。
從泰山回來,“我”就畫了這樣的一幅畫,(指掛圖)這幅畫一直掛在“我”的書桌前,因為“我”需要它。
1.出示幻燈片(文章末句和學生質疑的3個問題)“它”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指什么?第二個意思指什么?“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為什么“我”需要它?
2.師小結:
(1)作者體會到挑山工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奮發向上的精神,受到了教育、感染、啟發,所以一直把這幅畫掛在書桌前,讓這種精神時時刻刻激勵自己做好每一件事。
(2)邊讀邊思,聯系上下文理解句子是重要的讀書方法。
3.“一直”在這里是什么意思?用在這里有什么好處?
4.為什么要把“因為我需要它”放在句子的后部分?(這樣處理起強調作用,強調什么?)
5.師:對,這種精神不但作者需要它,老師同樣需要它,同學們更加需要它。我們無論做什么事,只要朝著一個目標,腳踏實地、堅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達到目的。(齊讀“總結主題”一段話。)
(設計意圖:通過解疑,讓學生學生真正理解挑山工的精神,并把它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去。)
五、交流感悟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六、課外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用“耽誤、樸素”造句。
3.背誦第5自然段。
七、板書設計
挑山工
(不怕吃苦、腳踏實地、堅持不懈)
挑山工 背負重物 走折尺路線 上山是工作
游 人 輕裝上山 走直線 上山是游玩、享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挑山工與游人有什么不同一目了然,同時明確文章的中心。)
【《挑山工》說課稿】相關文章:
挑山工作文09-04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讀《挑山工》有感01-12
《挑山工》讀后感03-18
比的認識說課稿02-09
趙州橋說課稿02-09
嫦娥說課稿03-03
高中說課稿02-22
乙烯說課稿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