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高中生物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高中生物說課稿1
一、說教材
《基因工程及其應用》是選自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遺傳與進化的第6章第2節。本節課分為兩課時,第一課時是基因工程的理論部分,第二課時為針對安全性問題的討論。本次說課為第一課時。本課是在前面第一節學習過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后,學習人們是如何定向地、快速地改變生物性狀的一種方法。本節課也是在討論當下熱點話題——轉基因安全性問題。可以說本節課對培養學生提高生物科學素養中參與社會生活和個人決策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說學情
此時的學生,已經學習過DNA分子的結構,對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的優勢與不足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平時的生活里也或多或少的對“轉基因”這一名詞有所了解,但是對于如何操作的,以及怎么看待轉基因生物尤其是轉基因食品安全性問題還沒有自己的認識。所以,本節課應該對于學生會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比喻的方式,組織學生積極思考,以鍛煉學生的思維。
三、說教學目標
1了解基因工程概念,辨別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說出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
2能夠利用多種媒體搜集生物學的信息,學會鑒別、選擇、運用和分享信息。
3提高對科學和探索未知的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難點: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問答、討論、讀書指導、多媒體輔助教學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復習導入,引導同學回顧上節課學習過的雜交育種和誘變育種有怎樣的優、缺點。針對這些不足,提出問題引發學生思考:怎樣才能在一種生物上產生特定的性狀呢引出課題。
2、新課教學
通過多媒體展示轉基因抗凍西紅柿的實例,解決上面導入的問題。為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增強學生的歸納概括的能力,基因工程的原理部分我打算引領學生自主閱讀教材,初步了解基因工程的概念、工具和操作步驟等基本概念。
難點部分的基本工具我會用形象的比喻,將限制酶比喻成基因工程這場“手術”的手術刀、接受手術的是DNA分子,并且讓學生們注意概念里的兩個“特定”,可以結合DNA分子的特異性進行講解。將DNA連接酶比喻成縫合刀口的針線,將運載體比喻成抗凍基因進入西紅柿細胞之前要搭載的“大巴車”。運用語言直觀的同時,我還會在多媒體上展示動畫,幫助學生理解。
在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這部分,我還是利用這個例子不變,結合多媒體動畫展示操作步驟。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用自己的語言互相說一說基因工程的操作步驟。這樣做的目的可以加深學生對基因工程原理的理解。總結需要學生注意的部分,比如,比目魚上的目的基因和運載體要用同一種限制酶剪切,這樣有相同的黏性末端就可以堿基互補配對,再用DNA連接酶連接起來。將重組的DNA分子導入到西紅柿的細胞里,這里用的詞是“導入”等等專業性術語的介紹,規范學科術語。還有讓同學們思考,是不是所有的質粒、動植物病毒、噬菌體都可以作為基因工程的運載體等一些細節問題。
接下來是基因工程的'應用部分,圍繞作物育種和藥物研制的應用,這部分內容相對簡單,我打算讓學生自主學習,歸納總結。在此基礎上,我還在大屏幕展示更多、更新的應用,以培養學生關注時下熱點話題的態度。進而引發思考,人類是否可以為了“一己私利”,有權力按照自己的意愿操縱地球上的生命人類創造的轉基因生物、轉基因食品是否會危害整個生物圈,包括人類自身讓學生帶著這樣的反思結束第一課時的內容。
3、課堂小結
師生共同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加以鞏固。
4、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我留了開放式的作業:閱讀教材轉基因生物和轉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的內容,查閱相關資料,準備下節課全班帶著這樣的議題展開辯論。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包含了本節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尤其是基因工程的基本工具以及操作步驟,以便學生抓住本節課的重點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
高中生物說課稿2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它位于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5月版的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第五章第一節。接下來我從以下三個環節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章節內容有初中生物學作為基礎,與化學也有一定的滲透和聯系,因此應做好舊知識的調動和學科之間知識的遷移。這即能幫助學生鞏固知識,又能為學生學習動物和植物代謝作用做好鋪墊,本章節在教材中起承上啟下的橋梁作用,因此本節課在教學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主要內容
本章節的一個重要的特色是:運用了問題式探究模式,以問題為紐帶。
本節從開頭就創設了“問題探討”的情境--200多年前斯帕蘭札尼有關探究鷹消化食物原理的著名實驗,引導學生分析和討論,明確在這個實驗過程中酶起了重要作用;關于酶的化學本質,教材沒有平鋪直敘地講述,而是引導學生對有關前人的認識科學家對酶的認識過程的一系列資料進行分析;最后又通過巧妙的比喻和貼近生活的實例讓學生理解酶的特性,這使得學生基于問題解決構建知識、發展智力、提高能力。本教材的編制合理,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形象化。
3、教學目標
教育總是具有教育性的,隨著生產、科技和整個社會的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教師更應該重視知識教育的基礎上,重視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思想教育,因此根據國家教學大綱,教材及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認知規律和我國素質教育要求把本節教學目標確定為:
(1)知識目標:
a、細胞代謝的概念。
b、酶的作用和本質。
c、酶的特性。
d、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判斷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實驗操作能力。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識別生物圖的能力和分析歸納總結的能力;
b、介紹生物實驗常用的方法,理解掌握設計對照試驗的原則;
c、讓學生理解欣欣向榮的生命體所需的能量,需要復雜的化學反應。
(3)情感目標:
a、培養學生不畏艱辛,追求真理的'態度,樹立堅韌的人生態度;b、樹立嚴謹的科學態度。
二、說教法、學法
1、教法運用
在確定了教學任務,具備了相應教學內容之后,教法選擇成為極為重要的問題,因此在整個教學中,堅持啟發探究性原則為主,綜合運用講授、討論、談話、觀察和實驗等方法,調動學生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并根據學生對知識點掌握程度,力求做到因材施教。
2、學法指導
根據不同的教法,指導學生的具體學法;通過指導學生對實驗的觀察,培養學生歸納總結的能力;通過指導學生運用形象記憶、教給學生記憶方法。
三、說教學設計
本節課主要是圍繞酶的作用、本質和特性展開的,我分3個層次來設計教學程序: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導言在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可以留下懸念。本節課我采用設疑的方法,提出問題:
(1)人體內每秒鐘要進行上百萬次的化學反應,這些化學反應為何能如此快速、高效、有序、順利進行的呢?
(2)化學反應需要能量,使參加化學反應的分子要從常態變為活躍狀態,那么酶是否提供了能量而加快了反應速率呢?
(3)酶是如此的神秘,但科學家們還是揭開了它那神秘的面紗,你揭開它了嗎?
2、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通過本節課教學,讓學生進行有關的實驗和探索,學會控制自變量,觀察和檢測因變量的變化,以及設置對照組和重復實驗。引導學生總結酶的作用。
(2)通過形象比喻,使學生理解酶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
(3)通過一系列以往科學家的探索過程,解釋酶本質及樹立學生的人生態度。
(4)通過貼近生活實際的例子和形象比喻是學生理解和運用酶的特性。
3、深入鉆研,總結提高
將知識系統化,明確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比較過氧化氫酶在不同條件下分解速率快慢的實驗,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酶的高效催化作用(酶的作用)。
酶的本質。
酶的特性。
( 2 ) 教學難點
酶的活化能降低的原理。
實驗中控制變量的科學方法。
(3)鞏固練習,及時反饋
練習突出最本質、最主要的知識、一句因材施教教學信息及時反饋的原則,再出示練習,分為鞏固題和運用題。
板書設計:
降低化學反應活化能的酶
活細胞
酶的產生
催化
酶的作用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本質 大多是蛋白質,少數RNA
酶的特性總結:酶和無機催化劑相比有高效性和專一性,但還必須要有一定的適宜條件。
高中生物說課稿3
一、說教材分析
(一)教材中地位
地位:本節課位于高中生物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發育的第二節,其所有的知識點在教學大綱中要求的層次全部為A。
作用:學習本課有利于建構起一個完整的生物體生命活動周期,及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
①被子植物種子的形成(A:知道)
②種子的萌發過程(A:知道)
③植株生長和發育的過程(A:知道)
2)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分析、歸納的思維能力和探究學習能力,以及進行知識遷移和自主學習的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培養學生的科學實驗觀點,理論聯系實際。
教學目標的確定,主要根據教學大綱及新課標,體現出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實施研究性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新教材中要使學生“具有利用課本以外的圖文資料和其他信息資源的能力”的精神,拓展知識面,知識遷移等要求。由于本課引入了一個學生實驗,所以在能力目標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我做了以上安排。
(三)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種子的形成過程;
教學難點: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以上教學重難點的確定主要依據新教材的教學大綱及課程標準,同時結合學生情況(如:原有的`知識基礎,知識理解能力)、知識本身的抽象程度和科學知識在實踐生活中的遷移應用。由于學生在這些方面的能力較欠缺,因此,我確定本節課的難點為學生對種子形成過程中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的融會貫通。
對于這些重難點的解決方法,我主要設計利用多途徑,多維度及反復多次地強調講授,結合實物觀察、實驗操作,學生閱讀歸納,讓學生自主獲得知識。
二、說教法與學法
(一)教學方法及手段
為了實現以教師為導向、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提高教學效率,在教學中,我運用了情景教學法、直觀教學法、啟發式教學、問題教學法等方法,并滲透語言、心理暗示,引導鼓勵;通過把實驗帶入課堂,開展研究性的創新教學及充分利用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展現出生物學特有的生動活潑的教學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學法指導
針對學生原有對植物個體發育過程,特別是種子的形成過程的生活常識,實施相應的教學創新,使學生將原有的生活經驗與科學知識、實踐融會貫通,通過自主實驗觀察法、圖文相互轉換法、閱讀分析歸納法等方法,使學生從“一知半解”的常識上升到熟練掌握的科學知識。引導學生改變學習方式,從機械地接受知識到自主學習,主動探究,從“學會”變為“會學”,體現“主體性教學原則”和“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并為其終身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說教學程序
(一)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玉米種子和花生種子;雙面刀片、放大鏡;多媒體教學課件。
(二)導入:
通過幻燈片展示一組生物圖片:藍鯨、恐龍,磷蝦、蒼蠅,巨杉,小草。通過直觀生物自然,形成感官刺激,引發學生興趣,引出有性生殖的生物個體盡管在形態大小上存在顯著差異,但是都是由一個受精卵發育而成的,從而引入個體發育的概念。通過直觀教學引入,學生較容易接受。
(三)探究新知:
這部分我主要分為五個環節:
1)被子植物種子類型及結構
通過直觀觀察、實驗操作,結合多媒體展示花生和玉米的種子結構圖片,進行實物觀察,加深印象,為后面學習胚和胚乳的發育及單子葉有胚乳,雙子葉無胚乳的學習奠定基礎;通過提問被子植物種子類型及結構,讓學生總結實驗觀察,鍛煉表達歸納能力。
2)種子的形成
①胚的發育
②胚乳的發育
通過問題:被子植物的種子從何而來?其各部分結構又是如何形成的?引入種子的形成,并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教材P108~109種子形成的相關內容,聯系被子植物花和子房的結構,及雙受精過程,結合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進行思考和主動獲取知識,再通過提問學生歸納種子發育過程中最重要的兩個內容:①胚的發育②胚乳的發育,并糾正指導其歸納知識點。此處利用問題教學法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歸納能力,并有助于加深學生的記憶。通過實物觀察、學生閱讀、圖片展示、提問及問題教學等多維度教學,突破難點。
3)種子的萌發
用通俗的語言引導學生:“被子植物種子的成熟,伴隨著果實的成熟。我們收獲了果實,會怎么做呢?”
學生反饋:我們把果實吃了,然后再把種子種下去。
利用學生的回答,自然過渡引入種子的萌發。然后通過幻燈片動態展示種子的萌發及胚的各部分結構的發育,并強調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萌發的能量分別由胚乳和子葉提供。再次區別單子葉和雙子葉植物種子結構的差異。
4)植株的生長和發育
結合玉米植株的生長發育的圖片動態展示,講述植株的生長發育階段需經歷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階段。最后提問學生,歸納總結被子植物的個體發育過程。
5)以知識框架(即板書)的形式作為小結,再次復習鞏固本節內容及重點,從而使學生掌握重點,理解難點。
使用多媒體逐步展示作引導,學生回憶并回答,有利于學生加深教學知識中重、難點的印象。
(四)練習反饋
通過設置知識性和開放性的練習作檢測,充分調動學生,及時鞏固課堂學習,提高效率;使課本知識得以延伸,運用知識遷移,再次反復地對教學重點和難點進行鞏固訓練(讓學生當場完成并評講),從而達到抓重點,破難點的效果。
(五)布置作業:
除課后復習題、練習冊外,精選具有針對性的補充練習,讓學生更好的掌握重點,突破難點。
(六)教學預期:
本節課的重點難點定位在將學生生活經驗中對種子及種子形成的認識與科學實踐和知識掌握進行融會貫通。重難點的突破方面,我通過多途徑,多維度及反復多次地強調講授,使學生充分掌握重點,理解難點。如:使用幻燈片展示單子葉(玉米)和雙子葉植物(花生)的種子結構解剖圖,并讓學生進行實物解剖觀察;幻燈片展示薺菜胚的發育過程圖片、學生閱讀歸納,提問講授及板書,小結復習、課堂練習題目的設置、作業鞏固)利用動手實驗,觀察花生和玉米種子的結構,閱讀歸納種子的形成,胚的發育和胚乳的發育,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尋找答案,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學習能力。從而也達到了對重難點知識的掌握。
通過以上的課程設計,可以達到所設計的教學目標。
高中生物說課稿4
一、 說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水分代謝”是高中生物第二章的重點內容,它與前面所學知識如細胞成分、結構及植物根、莖、葉結構等內容聯系非常緊密;也為今后學習“礦質代謝”、“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內容奠定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 了解植物細胞的吸脹吸水;水分的運輸和利用。
(2) 理解植物細胞滲透吸水的原理,水分散失的方式和意義。
(3) 通過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進一步理解滲透吸水的原理。
2、能力目標
通過滲透理論分析和實驗驗證的方法,培養學生研究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德育目標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了解本節課的實踐價值,增強學生關心生產,關心水資源的利用等意識。
(三)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滲透吸水的原理、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
因為只有理解了滲透吸水原理,才能理解細胞吸水的條件,理解影響植物細胞吸水的各種因素,植物體內細胞間的水分傳遞和植物整體水分吸收、散失原理,并通過觀察實驗現象獲得細胞吸水和失水與環境溶液濃度的關系的感性認識,才能深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以及影響細胞滲透吸水的內外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滲透原理,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是教學的難點.
因為在滲透作用中,水分是從溶液濃度低的一側通過半透膜向濃度高的一側滲透,這涉及到生物學知識與物理學知識的結合,對此學生理解有一定難度。另外,引導學生如何從實驗現象理解細胞滲透吸水,失水,從而進一步理解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有一定的困難。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上課時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將“滲透裝置”的小實驗,“質壁分離和復原”實驗的整個動態過程呈現在學生眼前,而在動手實驗中,整個動態過程用肉眼是觀察不到的。通過動態演示整個過程就能把復雜的問題具體化,抽象的問題形象化,這樣的教學情景對于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有著良好的作用。
二、 說教法:
1、探究教學法:這節課知識的理性較強,因而采用探究教學法更符合教學內容。創設聯想,提出探索問題 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推理 用教學媒體對學生的推理結果進行驗證 師生共同歸納總結探索結果。
2、直觀教學法: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啟發性,使學生更好地從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
三、 說學法:
主動學習法:通過設疑引入,邊講邊演示動畫,讓學生在獲得感性認識的同時,教師層層設疑,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主動探索知識,對重點,難點知識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落實好教學目標。
四、 說教學過程:
(一)關于引言:
俗語導入創建輕松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一棵大樹是如何將土壤深處的水分吸收并運輸到樹梢?水分在植物的.生命活動中有什么作用?這節課我們一起來探討一下水分的吸收,以及運輸和利用、散失即水分代謝過程。
(二) 關于新課教學的安排
1、讓學生清楚植物根尖的結構,教師采用邊動畫演示邊講解,目的是讓學生回顧初中所學的知識 ,吸水的主要器官是根,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是根吸收水分最活躍的部位,這樣為理解成熟植物是一個滲透系統做準備。
2、 利用多媒體演示 “滲透裝置實驗”
創設情景,提出探究問題:過一段時間,裝置會出現什么現象?為什么?液面會不斷地上升嗎?
學生推測:
A、燒杯中的水進入漏斗
B、由燒杯進入漏斗中的水多于由漏斗出來燒杯的水
利用電腦動畫從微觀方面演示水分子出入半透膜的過程,對學的推理進行驗證,同時講清楚半透膜的性質,驗證B的正確性。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歸納:滲透裝置應具備的條件:
(1)滲透裝置的條件:
A、半透膜。
B、半透膜兩測具有濃度差。
(2)滲透作用:水分子或其它溶劑分子通過半透膜的擴散。
[進入下一個探究話題]
提出探究問題:成熟的植物細胞為什么主要通過滲透作用吸水?細胞是否也具有發生滲透作用的條件?
出示成熟植物細胞結構,及與滲透裝置的比較圖,培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能力,對比加深理解,驗證了成熟植物細胞也是一個滲透系統。
教學預測:大多數學生可能會把細胞膜當成半透膜,教師進行比較講解原生質層具有半透膜的功能。
設疑引入:既然成熟的植物細胞是一個滲透系統,怎樣設計一些實驗來驗證它呢?細胞在吸水或失水時的形態又如何變化?
3、教師電腦演示動畫“植物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同時層層質疑:造成質壁分離的原因是什么?細胞壁與原生質層之間的空隙充滿了什么物質?為什么?死細胞能否發生質壁分離?對外界溶液濃度有何要求?把已發生分離不久的細胞放入清水又會發生什么現象?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出: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失水
[細胞液]>[細胞外溶液] 細胞滲透吸水
讓學生討論:如果不用濃蔗糖溶液而用NaCl溶液,細胞將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樣可以及時反饋學生所學的知識,并用動畫對學生結論進行驗證。
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成熟區的表皮細胞具有大液泡是成熟的植物細胞,靠滲透作用吸水,在什么條件下,這些具有根毛的表皮細胞會吸收地壤中的水分呢?這與成熟區細胞是吸水最活躍的部位相呼應。
討論:農業上提倡“薄肥勤施”,如果一次性施太多的肥料,很容易引起“燒苗”現象?為什么?請同學們根據今天學的滲透原理來解釋。
通過聯系生產和生活實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
4、 電腦動畫模擬植物根吸水、利用、運輸、散失的全過程,既縮短了教學時間,又能讓學生理解得更為透徹。舉日常實例讓學生歸納蒸騰作用的意義。
(三)結合實際進行課堂小結:植物的移栽,要注意保護植物的根毛,同時要去掉大部分葉片,以利植物成活,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把兩部分知識統一起來,同時進一步鞏固新知識。
(四)課堂練習,反饋教學效果,及時發現問題。
五、效果預測: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通過俗語引入,激發興趣,通過直觀的動態演示,給學生以生命現象及過程的動感和真實感,突出了重點,滲透吸水,突破了難點,使學生較易理解和接受教材內容,同時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思維能力和對知識的遷移能力,教師的點評和總結,一方面統一了認識,給學生一個較為正確的可供參考的觀點,另一方面較好的解決了教學中的重點與難點,較好的完成了教學任務,并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5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干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干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系,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搜集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置:播 放“胎兒的發育”錄像,錄像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望。看完后,我追問學生: 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通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 新課設置:
1、細胞分化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① 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②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為什么不同?因為發生了細胞分化,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么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后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 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為什么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⑶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討以下問題:
① 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為什么?
② 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細胞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 細胞的全能性
⑴細胞的全能性實例展示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①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綿羊“多莉” 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為什么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于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干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于造血干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造血干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么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干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通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布置課后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
2、說課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
3、由于知識點較多,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
4、在說教學過程時,最好先定好框架,這樣便于非專業評委了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
高中生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生物的特征》這節課是本套教材的開篇內容,它交代了什么是生物,生物具備哪些特征,從而為本學科指出了研究的對象。本節內容的呈現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水平出發,避免了從理論到理論的弊端,從而召示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式都將發生很大的變化。由此可見,本節內容在教材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實際,我確定的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目標:
(1)觀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較它們的區別
(2)學生能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發散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的能力。以及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目標:增強學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熱愛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3、教學重點
(1)學生能夠舉例說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
(2)增強熱愛大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4、教學難點
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學生討論的組織
二、學情分析
本節的授課對象是還帶著稚嫩、具有強烈的好奇心的初一新生,他們還不懂什么是生物學,雖然具有一些小學自然課基礎,但對生物的特征只具朦朧的認識,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不強。
三、說教學方法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討論法、探究法。把學生生活中熟悉的東西拿來做教具,充分設疑,調動學生主動思考,引導學生認識生物,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生物的特征,以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為主,培養他們的學習能力。
四、說學習方法
學生以小主為單位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五、說課前準備
1、教師準備:目前我校還沒有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基于這種實際條件,我一實物為教具,準備大量的生物和非生物實物,及一些圖片。
2、學生準備:學生準備實物,如蘑菇,含羞草,瓢蟲,水瓶等
六、說教學過程
1、小組競賽 激發興趣 導入新課
一開始上課,先進行一個小組競賽,教師把師生課前準備的實物放在一起,要求各小組把它們分成生物和非生物兩類寫在紙條上,看哪組正確率最高,然后排列名次。這種導入新課 的方法,抓住了初一學生爭強好勝的心理,既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又增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而且能提高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能力 .
2、充分質疑 分析討論 暢所欲言
從上面的競賽內容,順理成章地提出本節課要討論的重點問題(1)怎樣區分生物和非生物?(2)生物有哪些共同的特征?
然后分小組進行討論,討論后全班交流,讓所有的學生都有發表意見的機會。這樣不僅有利于解決問題,還能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鍛煉,真正體現新課標的面向全體學生的宗旨。通過這一過程,教師收集學生的正確觀點,糾正學生錯誤觀點,使生物的共有特征在學生頭腦中漸漸清晰,以利于接下來的教學的順利進行。
3、舉例和討論 突破重難點
通過以下的教學過程,使學生進一步理解生物的`共同特征,培養和提高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從而突破本節的重難點。
(1)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吃飯?動物都要吃東西嗎?植物也"吃飯"嗎?它們吃什么?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問題?
問題一出,學生一下子活躍起來,紛紛亮出自己的看法,有的學生還爭得面紅耳赤。這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培養他們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了知識,最后在教師適當的講解下各小組達成共識,得出結論: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小組討論:人為什么要大小便?動物都要排出體內的廢物嗎?動物還有哪些排出廢物的途徑?植物是怎樣排出廢物的?這說明生物都有什么現象?
通過學生的討論,最后得出:生物都要排除體內的廢物。
(3)小游戲、小討論:拿東西在小組成員眼前晃一下,他會怎樣?或拿東西想打他的頭,他會怎樣?為什么會這樣?植物會對刺激做出反應嗎?怎樣證明你的說法?
對這些現象的原因,學生能解釋的很少,而且解釋的也不夠到位,特別象植物對刺激有明顯反映的例子少。這時教師做適當的解釋得出結論即可。更多的疑問作為質疑留給學生,激發學生繼續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最后總結出:生物能對刺激作出反應。
(4)小競賽:
舉例說出生物繁殖的方式,看哪組舉的多。誰能說出生物體是有什么組成的?生物都能由小長大嗎?
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回答這些問題,比誰的知識豐富,誰為小組作出的貢獻大。由此啟迪學生,平時要多用功學習,將來才有勝過別人的希望。"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喚醒、激發、鼓舞",在學生熱情高漲的時候,由學生總結出:生物都能生長和繁殖,除病毒外生物體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什么樣的,學生并不清楚,由此設疑,為以后的學習設下伏筆。
(5)學生討論:
小貓掉到水里,長時間出不來會淹死,死亡原因是什么?植物也要進行呼吸嗎?由此你得到什么結論?
通過學生分析討論,讓學生把所知道的告訴給其他同學。通過表達和交流解決實際問題,從而得出:生物能進行呼吸,絕大多數生物需要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
因學生知識有限,只要求知道什么是呼吸,而不能對呼吸進行深入地探究。
4、課堂小結 課后延伸
通過以上的學習,讓學生總結出生物的特征,教師板書。
同時提示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生物,如果你對課本中提出的生物的特征有什么不同意見而需要補充和建議的話,課后可以進一步觀察生物,查閱相關資料。
5、課堂練習
小組間舉出不同的例子,相互提問是生物還是非生物,教師做裁判。
七、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呈現生物的六個特征
第一節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
2、生物能進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體內的廢物
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作出反應
5、生物能生長和繁殖
6、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
高中生物說課稿7
接下來進行說課中最重要的環節——說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授、鞏固、小結和作業五個環節。
(一)導入
多媒體呈現“滿頭白發的老人”的圖片,引導學生觀看,并講解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就會出現白頭發,并且隨著年齡的增長,白頭發往往會越來越多。白頭發生成的直接原因是毛囊細胞合成黑色素的功能下降。并順勢提問:老年人白頭發的形成與毛囊細胞的衰老有怎樣的關系?老年人體內有沒有幼嫩的細胞?年輕人的體內有沒有衰老的細胞?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有什么關系?等問題,在學生疑惑之際,引入本節課題——《細胞衰老》。
(二)新授
環節一:細胞衰老的特征
我會呈現“細胞衰老特征示意圖”,并引導學生結合這一示意圖,對衰老細胞的特征進行描述。學生在觀察示意圖后,我隨機請學生描述衰老細胞的特征并對發言的學生給予相應評價。在學生發言結束后,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出衰老細胞的特征包括:細胞膜通透性改變使物質運輸功能降低;細胞核的體積增大,核膜內折,染色質收縮、染色加深;細胞內的水分減少,細胞萎縮,體積變小;細胞內多種酶的活性降低,呼吸速率減慢,新陳代謝速率減慢;細胞內的色素逐漸積累妨礙細胞內物質的交流和傳遞。我還會再對細胞衰老特征進行補充講解,如可用“水、酶、色、核、透”五字對衰老細胞的特征進行記憶等。觀察示意圖進行歸納總結,可以培養學生的觀察辨析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環節二:細胞衰老的原因
我會先提問:細胞為什么會衰老呢?引發學生思考,在學生思考之際,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教材124頁相應內容。在學生自主學習完畢后請學生對細胞衰老的原因進行闡述。而我則適時對發言的學生給予鼓勵性評價。在發言完畢后,和學生一起總結出細胞衰老的原因包括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我則對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進行補充講解。學生通過自主學習教材內容解決我提出的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引發學生對生物教材的重視。
環節三: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的關系
我會再度提出問題: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引發學生思考后,組織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開展討論,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會進行巡視指導。在學生討論結束后,隨機請學生代表發言,我則及時給予鼓勵性評價。并和學生對學生發言進行歸納總結,得出細胞衰老和個體衰老的關系為對于單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個體的衰老或死亡;但對多細胞生物來說,細胞的衰老和死亡與個體的衰老和死亡并不是一回事。多細胞生物體內的細胞總是在不斷更新著,總有一部分細胞處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狀態。然而從總體上看,個體衰老的過程也是組成個體的細胞普遍衰老的過程。
緊接著我會呈現教材125頁中“思考討論”中的兩個實驗,并提問:年齡因素和細胞衰老之間有什么關系?是細胞核還是細胞質對細胞分裂的影響大一些?學生在觀察兩個實驗后可以得出細胞核對細胞分裂影響較大,年齡越大細胞增殖代數減少。此時我會順勢補充講解:細胞衰老是人體內發生的正常生命現象,正常的細胞衰老有利于機體更好地實現自我更新。例如,人體皮膚生發層細胞不斷分裂產生新的細胞以替代衰老的細胞,血液中的紅細胞快速地更新,可以保障機體所需氧氣的供應但是機體中眾多細胞及組織的衰老,就會引起人的`衰老人衰老后就會出現免疫力下降、適應環境能力減弱等現象。組織小組討論和對兩個實驗的分析,可以培養學生的合作學習的意識,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獲得成長,在分析實驗中獲得進步。
(三)鞏固
為了鞏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我會用多媒體呈現多道練習題,請學生思考后進行作答,并給出評價和總結。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復習,深化理解。
(四)小結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談談自己的收獲,教師予以評價和完善。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化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作業
在這一環節,我會布置一道開放性題目:怎么抗衰老?請學生課后查閱資料,下節課進行分享。這樣既將本節學習內容進行升華,又引發學生對自身的關注
六、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板書設計,我采用了提綱式板書,這樣的板書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清晰明了地把握本節課的內容,突破難點。
細胞衰老
一、衰老細胞的特征:水酶色核透
二、衰老的原因:自由基學說和端粒學說
三、細胞衰老與個體衰老
高中生物說課稿8
一、說教材
《ATP和酶》是選自人蘇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與細胞第4章第1節的內容。在學生學習了細胞的化學組成、細胞的結構和功能等知識的基礎上,本節介紹了ATP和ADP之間的相互轉化以及ATP在生命活動中的重要作用,介紹了酶的概念、酶促反應以及影響酶促反應的因素。酶和ATP在生物體新陳代謝過程中必不可少,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過程需要酶的參與,并涉及能量的釋放和利用。它們是學習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的必備知識。學好本節知識能夠促進學生對生物體細胞代謝的生理意義的理解。
二、說學情
對于高一學生來說,從學生的知識基礎來看,已經掌握了細胞的化學組成及其結構和功能;從學學生也知道能量是支持機體各種生命活動的前提,但是學生對于ATP和酶卻缺乏了解。從學生的認知思維來看:學生抽象邏輯思維正在逐漸形成,但還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所以在講解這部分的時候要注重運用形象直觀的方式,以降低難度。
三、說教學目標
1、簡述ATP的化學組成,寫出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及其在代謝中的意義,理解ATP是直接能源物質。掌握酶的本質、在細胞代謝中的作用及酶的特性。
2、通過觀察ATP與ADP相互轉換示意圖,初步形成圖文轉化能力和利用情景培養思考分析能力。過小組學習過程中的合作與交往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通過分析ATP與ADP的動態平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自然觀、生態觀。關注生物科技在生活中的應用,認識STS之間的關系,形成探究精神。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ATP和ADP的相互轉化的過程;酶的作用、本質、特性。
難點:理解ATP是生命活動的直接能源。根據現象分析得出結論。
五、說教法學法
我所使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提問、小組討論、直觀演示、自主閱讀等。
六、說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的情感極易受環境氣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產生共鳴。基于這點,開課之初,通過詩句進行導入引出螢火蟲,隨后共同探討螢火蟲發光的原因,詢問螢火蟲發光等自然界常見的生命活動,發光的能量從哪里來呢?引出今天的課題。ATP是一種直接能源物質。
2、新課教學
新授環節主要分成四個部分來進行講解,具體包括:ATP結構特點、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ATP的利用、酶的概念和酶的特性。
第一部分,ATP結構特點
我會提問學生:現在已經知道了ATP是細胞中直接供能的物質,那么ATP是一種什么物質呢?通過自主閱讀教材上的內容,初步了解ATP的結構組成。之后,我再用掛圖為學生直觀展示ATP的分子結構,并進一步向學生提出問題:1、ATP是什么物質的英文縮寫?結構有什么特點?結構簡式是什么?A、P等符號分別代表什么?通過提問講解的方式讓學生逐步了解ATP的結構特點。并且及時通過提問過渡到下一知識點,具體如下:“ATP分子中大量的能量儲存在何處?為什么說ATP是細胞內的高能磷酸物,它是怎樣供能的?”
第二部分,ATP與ADP相互轉化及其來源的探究
在學生掌握ATP結構特點后,我將順勢引導學生思考:根據結構與功能相適應,ATP如何供能?ATP與ADP又是怎樣轉化呢?由此,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發言,小組間相互交流。根據ATP中含有高能磷酸鍵的特點,學生很可能會想到由高能磷酸鍵斷裂供能。對于學生的設想,不論正確與否,我都會給予充分肯定與評價,并通過展示多媒體動畫的方式來講解ATP與ADP的轉化過程,展示ATP水解的`過程。注重強調并不是可逆反應,物質可逆,但是能量不可逆。生互動理解ATP是能量“通貨”。給與學生過程性評價,能夠給與學生自信心,激發學習的積極性。展示多媒體動畫直觀清晰,有利于知識的理解。
第三部分,ATP的利用
及時提問學生過渡,具體如下:“繼續提問學生ATP水解是釋放的能量主要用于哪些生命活動呢?轉化時需要的能量又是從何而來呢?”為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我會先讓學生閱讀教材,之后結合書上的掛圖和我展示課件展示ATP的應用實例,總結幾種常見的需要ATP參與的生命活動,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肌肉收縮,電鰻放電,螢火蟲發光)讓學生了解ATP的具體作用。通過這樣的設計循序漸進的引出課本的知識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有利于學生理解知識。另一方面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知識架構。
第四部分,酶的概念和酶促反應
教師利用課件呈現生物科學史材料,提問引導學生思考、歸納;學生閱讀、提取信息。師生互動分析出結果——酶的來源:活細胞;作用:催化;化學本質:蛋白質或RNA;并且總結出酶的概念。
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酶的概念之后,及時開展實驗對酶的特性進行探究,由于本節課時間有限,且學生之前所接受知識較多,因此本節課不急于把酶的每一特性全都呈現出來。我會結合酶的應用講解從發現酶認識酶到酶的應用是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開始探究酶的特性。首先我會探究酶的催化性。帶著學生一起探討課本65頁的實驗過程中,我會指導學生動手操作、仔細觀察、及時記錄,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積極思考為什么酵母菌能使過氧化氫分解、產生的氣體可能是什么、從而得出酶具有催化作用的結論。
通過對閱讀材料的分析,逐步養成信息處理和自主學習的能力。通過實驗探究培養實驗設計能力,形成科學的實驗探究方法。
3、課堂小結
最后師生共同總結。
4、布置作業
作業部分、酶的應用,或者說酶還有什么特性。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板書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包含了本節課的全部核心知識點,包括ATP的結構簡式,簡述ATP和ADP的相互轉化以及酶的相關知識,直觀清晰。
高中生物說課稿9
一、說學法
新課標強調,教學過程要以學生為主體。為了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結合學習內容,本節課我將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歸納法、合作交流法等學法掌握本節課內容,鍛煉邏輯思維能力。
二、說教學過程
接下來進行說課中最重要的環節——說教學過程。整個教學過程分為導入、新授、鞏固、小結和作業五個環節。
(一)導入
在上課之初,我將采用創設情境的方式進行導入,我將會呈現多酶片的藥盒,介紹多酶片的服用方法:多酶片是雙層糖衣片,內層的腸溶片能抵擋胃酸對酶的破壞,使其順利到達小腸,多酶片不能與酸性藥物同服,忌食酸性藥物,也不能用熱開水沖服,這是為什么?在學生產生困惑后,指出這些問題都與酶的特性有關,然后向學生設疑:影響酶活性的條件都有哪些呢?有實際生活出發,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引出本節實驗課——《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板書課題《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二)新授
我將以設疑的方式為主,引導學生進行本節課的學習。整個新授主要分為三個環節:
環節一:明確問題、提出假設
首先,我將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82頁的背景知識部分的內容,結合之前學習過的有關酶的知識,同桌之間相互討論,思考:根據材料中提到的信息,我們可以得到酶的活性與哪些因素有關呢?若要設計實驗,要驗證的是哪些因素呢?針對提出的問題,可作出怎樣的假設?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我將進行巡視指導,結束后請同學展示自己的結論,根據新課標評價原則,給予學生激勵性與發展性的.評價。接著引導學生總結得出:閱讀材料可得出,酶與溫度還有pH應該有一定的關系。假設酶的活性與溫度和pH有關,在適宜的范圍內才能發揮最大效果。這樣以學生自主總結資料為切入點,層層引導學生自主探索,進一步體現新課標要求的學生主體,主導。
環節二:進行實驗設計
接下來我將在大屏幕上給學生播放簡單的演示實驗:兩支試管,都加入2ml可溶性淀粉溶液在60℃的水浴中保溫2分鐘,在A試管中滴加2滴蒸餾水,B試管中滴加2滴淀粉酶溶液搖勻,再各滴入兩滴碘液。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實驗現象,同時提出問題:A試管加入碘液為什么會變成藍色,B試管為什么不變色呢?為什么老師要在A試管中也同樣加入2滴水呢?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總結出演示實驗所用到的控制變量法。隨后引導學生四人為一個小組討論怎么用控制變量法來設計實驗,探究影響酶活性的條件呢?引導學生結合課本提供的實驗器材進行討論,在討論的過程中我進行巡視指導,并提示學生注意在設計探究酶的最適溫度實驗時,不易選擇過氧化氫酶;探究最適pH時,不宜選擇淀粉和淀粉酶;注意實驗的自變量、因變量以及對照組的設置。討論結束后,隨機請小組代表展示自己組的實驗設計,并給予學生激勵性與發展性的評價。接著引導學生總結得出:探究酶的最適溫度的實驗原理;實驗探究思路以及實驗步驟。探究酶的最適pH的實驗原理;實驗思路以及實驗步驟。這樣的設計,有助于鍛煉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發展抽象邏輯思維。
環節三:實驗操作
我將繼續引導學生四人一組,結合自身小組的實驗設計方案,嚴格按照實驗步驟進行實驗操作,明確組內分工,做好實驗現象記錄。實驗完成后根據實驗結果討論實驗假設是否成立并作出解釋。學生進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進行巡視指導,并強調本實驗的注意事項:注意控制變量以及實驗操作要規范,注意安全。實驗結束后隨機請小組代表展示實驗現象記錄冊,并闡釋小組的討論結果。我給與準確的評價,幫助實驗失敗的小組找出其原因,并引導學生總結歸納溫度和pH可影響酶活性,存在最適溫度和最適pH。這樣的設計可以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和團隊意識,為學生以后更好的學習打下基礎。
(三)鞏固
我將在大屏幕上播放某位同學針對影響酶活性的條件所設計的實驗以及操作過程,請同學們仔細觀看后找出其中不足,隨機請同學作答,并給出評價和總結。這樣的設計可以幫助學生及時復習,深化理解。
(四)小結
在這個環節中,我將引導學生自主思考,談談自己的收獲,教師予以評價和完善。這樣的設計可以最大化的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五)作業
請學生課后討論與交流:“不同溫度和pH條件下,酶的活性差別有多大,如何設計實驗進行驗證呢?”將本節學習內容進行升華,引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最后離開實驗室之前,我將引導學生按照之前所學習的實驗室操作準則整理操作臺,實驗所用棄液倒入棄液收集桶,實驗器材清洗干凈后回歸原位,操作臺擦拭干凈并帶走垃圾。這樣可以進一步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三、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板書設計,我采用重點式的板書設計。
影響酶活性的條件
實驗原理
實驗重點
1.學會控制變量
2.討論表述實驗結果
實驗難點
材料與儀器
實驗流程圖
實驗注意事項
實驗結果
高中生物說課稿10
一、說教材
(1)本節教材主要介紹了細胞內的四大類有機物,以及對油脂、糖、和蛋白質的鑒定。從教材編排上來看,本節內容是在介紹了生物體內的無機物之后并對以后光合作用和細胞呼吸中物質的代謝、DNA和蛋白質的合成做了鋪墊。本節課是整個高中生物的基礎,其中核酸和蛋白質的結構以及對四大類有機物的鑒定是整個生物教學中的重點內容。
(2)學情分析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們已經了解了細胞中的物質包括有機物和無機物,并對組成生物體的無機物有了清楚的認識。對了解構成生物體的有機物有一定的求知欲。但缺乏有機物的相關知識,以此對各種有機物的化學結構尤其是氨基酸之間脫水縮合形成肽鏈的過程比較抽象,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對于高中生在實驗推理方面有了一定的推理能力,能很好掌握對各有機物的鑒別實驗。
(3)教學目標:
(根據教材內容以及對學生的學情分析我將本節課的三維目標確立如下)
知識目標:
1.四大有機物的相應特點,及功能。
2.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及脫水縮合生成肽鏈的過程,以及此過程中有關 氨基酸、肽鍵等數目的計算。
3.了解油脂、糖類和蛋白質鑒定實驗的目的和原理。 能說出對四大有機物的檢驗現象。
能力目標:1.通過思考與討論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2.通過觀察和模仿培養學生實驗操作能力。
3.將科學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情感目標:1.認同生命的物質性,逐步形成唯物主義論的觀點。 2.認同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觀點。 (4)重點和難點
通過教材分析得出本節課的重點是 難點是 重點:糖的分類
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的過程。 四大有機物的檢驗現象。
難點:氨基酸的結構,脫水縮合的過程。
二.說教法
1、直觀教學法
本節課充分借助多媒體動畫,把蛋白質多肽鏈的形成過程,以動畫的形式直觀的展示給學生,有利于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2、點評法和點拔法
本節課把點評法和點拔法自始自終貫穿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探究活動中,目的在于強化學生主體活動,同時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同時,適時得當的點撥有利于學生掌握正確的探究方法。
3、自學導思法
本節課依據“自主學習”的'原則,以小組為單位,利用資源引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歸納出科學探究的一般步驟、質壁分離的條件、三種跨膜運輸的區別等,有利于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和創新意識,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比較和表達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三.說學法
1、合作學習法:
學生通過實驗探究、觀察、分析、互相討論,發揮群體智慧以達到解決問題的目的。本節課學生將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設計實驗、分組實驗、觀看動畫、結合教材等方式進行合作學習。
2、實驗探究法:
在生物小組課前完成滲透作用探究實驗的基礎上,本節課設計了植物細胞失水和吸水的探究實驗;學生在探究的過程中自我解決問題。教師適時進行點拔,以幫助學生建構正確的知識結構。同時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
四.說教學程序
(1)導課:“學源于思,思源于疑”以創設情境導入新課。提問我們每天用餐時你有沒有想過每種食物的主要成分是什么?(用幻燈片展示各種常見的食物)。同學們一起說出各種食物的主要成分,從而引出本節課的內容,構成生物體的四大類主要有機化合物。那么到底什么是有機物呢?留3分鐘時間讓同學們自學碳化合物的內容,指導學生和前邊無機物相比較總結有機物的概念,并舉例說明。PPt展示各種有機物的碳骨架,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有機物的結構。
(2)情境:我們吃饅頭的時候嚼在嘴里會感覺有甜味,這是什么原因呢?PPT展示淀粉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為麥芽糖,麥芽糖在胰淀粉酶的作用下水解為葡萄糖。從而引出單糖、二糖、多糖的概念,并舉出常見的實例(棉花、土豆)。同時指出糖類是主要的能源物質,糖原和淀粉是植物和動物體內主要的儲能物質。
情境:圖片展示:北極熊,企鵝、海豚等是怎樣來適應寒冷的生活環境有的?;細胞膜中的磷脂;干旱地區植物葉面的植物蠟,引起心血管疾病的膽固醇,請同學們試圖并總結脂質的種類及其作用。
情境:圖片展示生活中常見的蛋白質瘦肉、羽毛、指甲等實例,以及酶、抗體等與生命活動有關的蛋白質,生物體的一切生命活動都與蛋白質有關,蛋白質屬于生物大分子,是有一些更小的有機物組成,留5分鐘時間讓同學們閱讀蛋白質合成及結構,小組討論得出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并回答,什么是二肽,什么叫多肽?最后老師講解指正,動畫顯示氨基酸脫水縮合的過程,以及肽鏈折疊形成具有功能的蛋白質分子。加深學生對蛋白質分子形成過程的理解。可以讓學生做游戲來演示脫水縮合的過程。
人類或是其他的生物體之所以能在地球生繁衍,生生不息,就是因為在所有的食物體內有遺傳物質—核酸,讓同學閱讀核酸的相關內容,回答問題。
我們知道了生物體能的四大類有機物,那么怎樣鑒定呢?或是怎樣鑒定一種食物中含有哪些成分?分小組分別進行四大類有機物的實驗探究,觀察實驗現象,小組間討論交流實驗心得,總結結果,并指出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小結:新課講完后由老師帶領學生進行本節課的內容總結。
鞏固和反饋:進行課堂練習達到鞏固的作用。布置作業本著由簡單著手的原則,主要布置簡單的題目,最后留兩道選做題,以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板書設計
為了突出重點和難點,我的板書力求簡潔,調理清楚.
高中生物說課稿11
各位領導 、老師們,你們好!
今天我要進行說課的內容是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首先,我對本節內容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是人教版教材生物必修一第二章第1節內容。《細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這一節,首先在節的引言中,明確指出自然界的生物體中的元素是生物有選擇地從無機自然界中獲得的,沒有一種元素是細胞特有的。但細胞與非生物相比,各元素的含量又大不相同。說明生物界與非生物界具有統一性和差異性。這部分內容較為淺顯,但是結論非常重要,對于學生了解生物的物質性具有重要意義
二、說教學目標
根據本教材的結構和內容分析,結合著高一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知道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知道為什么碳元素是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
2、能力目標:學會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的方法。
(1)通過對C元素的分析,說明有機化合物形成的可能性及必然性,初步培養學生跨學科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對組成細胞中的元素的百分比的分析,通過對不同化合物的質量分數的學習,培養學生理解、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認同生命的物質性;認同生物界在物質組成上的統一性
三、說教學的重、難點
本著高一新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基礎上,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1.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和化合物。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教學難點:1.構成細胞的基本元素是碳。2.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
為了講清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節內容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談談:
四、說教法
基于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學方法:
1、直觀演示法:
利用圖片投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2、講述法
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自主探究法、總結反思法。
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在這節課的教學過程中,我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
1、導入新課:(3—5分鐘)
地球上的環境千變萬化,但都是有一定的物質組成,比如地殼表面的水、巖石以及空氣,那么這些物質由哪些元素組成呢?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這些生物從環境中獲取物質,那么這些生物又由哪些元素組成?
2、講授新課:(30分鐘)
在講授新課的過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點,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難點。
還根據教材的特點,學生的實際、教師的特長,以及教學設備的情況,我選擇了多媒體的教學手段。這些教學手段的運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枯燥的知識生動化,乏味的`知識興趣化。
還重視教材中的疑問,適當對題目進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串聯、積累、加工,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組成細胞的元素:概述組成生命的元素。結合P17兩個餅形,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大量元素(C、H、O、N、P、S、K、Ca、Mg)可以簡單介紹一下某些元素的作用;微量元素(缺鋅導致DNA復制和RNA合成不能正常進行,胰島素里有兩個鋅;缺鐵會貧血;碘、硒甲狀腺激素不可少)。提出問題:在兩個統計圖中顯示出那些元素的含量是最大的?可以簡單解釋一下碳在生命物質中的地位
組成細胞的化合物:指導學生完成討論題
實驗:檢測生物組織中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以問題引導:你的實驗材料選擇了什么?你預測你的實驗材料含有什么有機物比較多?你選擇的試驗儀器和試劑是什么?
3、課堂小結,強化認識。(3—5分鐘)
幻燈片展示本課的要點:組成細胞的主要元素是什么(C、H、O、N);組成細胞重要化合物(無機物、有機物);檢測糖類等物質的方法(包括試劑、操作、反應結果)
4、板書設計
5、布置作業。
結束:
各位領導、老師們,本節課我根據高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及其認知規律,采用直觀教學和活動探究的教學方法,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教師的“導”立足于學生的“學”,以學法為重心,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主動地參與到知識形成的整個思維過程,力求使學生在積極、愉快的課堂氛圍中提高自己的認識水平,從而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12
一、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光合作用的發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三章第三節第一課時的內容。教材呈現的是科學史教育,是對眾多科學家關于光合作用探究過程的簡介。但同時,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還蘊含著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好素材。因此,對本節教材的再加工和深度開發,可以為高三實驗設計的教學奠定基礎,體現了新課程標準精神,突出了生物學科重視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學科特點。
2、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結合大綱要求,考慮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維特點制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 知識與技能: 通過研究經典實驗,從而認識人類探索光合作用的歷程;了解經典實驗的方法及結論;能說出光合作用的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等。
(2) 過程與方法: 體驗前人設計實驗的技能和思維方式;經歷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初步學會合作交流、建立模型、控制實驗條件、設置對照等方法。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科學家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堅忍不拔的意志品質。激
發學生的科學興趣,培養學生敢于大膽質疑,不斷探索的科學精神。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究光合作用原料、產物、場所、條件的方法;了解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難點:光合作用發現過程中經典實驗的原理和方法;運用原理設計簡單實驗。
二、教法設計
課堂教學應該盡可能讓學生多動腦想、動手做、動眼看、動嘴說,讓學生親自去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自主探究、主動參與課堂問題解決的習慣。所以本節課采用了“過程式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設疑質疑,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并得出結論,使學生在積極參與的基礎上強化科學思維,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三、學法指導
良好的學習方法是學習成功的必要條件,在課堂教學中我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進行指導,使其學會學習。結合本節課內容的特點,指導學生主要采用以下學習方法:
1、自學法
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學生進行有目的、有側重地閱讀教材,自主獲取知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
2、歸納法
引導學生對相關素材進行觀察、對比、歸納,使所學知識系統化、完善化。
3、討論法
創設課堂論壇,使學生具有展示自我的空間,充分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同時,在討論中也培養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習慣。
四、教學過程
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以知識為載體,思維為主線,能力為目標,我設計了如下四個教學環節:
(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初中已經學習過,光合作用是“綠色植物通過葉綠體,利用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轉化成儲存著能量的有機物并釋放氧氣的過程”。這看似簡單的結論其實是許多科學家長期不懈探索的結晶。在探究光合作用的道路上,科學家們是如何做的呢?他們的巧妙做法對我們有何啟發呢?今天我們就循著科學家探究光合作用的足跡,學習科學設計實驗的方法,并初步揭示光合作用的奧秘。
(二)高屋建瓴,講授新課
首先向學生展示本節課的主題思路——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結果分析
得出結論
利用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統領本節課的教學,將教材介紹的經典實驗置于這個科學探究過程的共同模式中,使學生通過對經典實驗的學習和分析,初步建立科學探究的能力。
探究一:探究植物對空氣的影響——普里斯特利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嗎?
植物可以影響空氣成分。
植物能產生動物呼吸和蠟燭燃燒所需要的氣體。
植物可以更新空氣(后來的研究表明“更新”的實質是吸收C02釋放O2)。
1、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一個密閉的玻璃罩中,不久小鼠死亡,蠟燭也熄滅。
2、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將小鼠和點燃的蠟燭分別放在有綠色植物的密閉玻璃罩中,則小鼠不易死亡,蠟燭也不易熄滅。
普利斯特利的實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問題:氧氣是植物在什么條件下、在哪種結構中形成的呢?
探究二:探究綠色植物釋放氧氣條件和場所——恩格爾曼的實驗
提出問題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黑暗中
明暗對照
光束對照
1、好氧型細菌在黑暗中是均勻分布的;在光照下分布在被光照射到的葉綠體的部位
2、好氧型細菌分布在被極細光束照射到的葉綠體部位
光照下
植物釋放氧氣的條件和場所分別是什么?
氧氣是植物在光照條件下由植物的葉綠體形成釋放的。
綠色植物產生氧氣需要光照條件,反應場所是葉綠體。
提出問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中的氧是來源于反應原料中的水還是二氧化碳呢?
探究三:探究光合作用釋放氧的來源——魯賓和卡門的實驗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于水還是二氧化碳?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是來自于水(或者是二氧化碳)。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設計實驗
A氣體無放射性,B氣體具有放射性;而且等體積二者的質量比為8:9 。
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來自于水,而不是來自于二氧化碳。
以上三個實驗向學生展示了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學生應該能形成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在此基礎上,給學生提出自主探究的問題——以薩克斯實驗為素材,讓學生按照以上講述的思路,探究光合作用的其它產物。
課堂探究:光合作用的其他產物------薩克斯實驗
根據所給材料,按照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即: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的思路,設計實驗證明“淀粉是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臺、
黑紙片、蒸餾水、酒精溶液、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解析:本實驗的學習是以探究式實驗題型的形式出現,同學們借鑒上面幾個實驗的方
法和原理,通過分組討論,不難得出相應現象、結果和結論,然后師生再共同總結歸納。這里要強調實驗步驟設計的因果關系和需要注意的實驗細節,以及實驗原則的應用。
實驗步驟分析:
Ⅰ
① 對正常植株暗處理
消耗原有營養物質
② 葉片一半曝光一半遮光
體現對照原則和單一變量原則
③ 光下再培養一段時間
光合作用合成有機物
④ 酒精加熱脫色
防止綠色對實驗現象的干擾
⑤ 用碘液處理脫色后的葉片
原理:碘遇淀粉變藍色
⑥ 觀察葉片顏色變化
薩克斯的實驗歸納總結:
提出問題
作出假設
設計實驗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除氧之外還有什么?
植物光合作用的產物還有淀粉。
碘液處理
酒精脫色
得出結論
結果分析
曝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后變成藍色,而遮光一側的葉片經過碘液處理后不變藍。
植物在光合作用中產生了淀粉。
(三)梳理歸納,簡要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總結出了科學家進行實驗探究的一般方法和過程:提出問題→作出假設→設計實驗→結果分析→得出結論→再提出問題→……
結合教材中的四個經典實驗我們探究得知: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是葉綠體;條件是光能;產物有淀粉和氧氣;而且知道氧氣中的氧全部來自于反應物水.
(四)反饋練習,作業延伸
1、如圖某植物經過暗處理后,其上的葉片再由光照射一段時間,然后脫色并用碘處理,結果有錫箔覆蓋的位置不變藍,而不被錫箔覆蓋的部位呈藍色.該實驗證明( )
①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②光合作用需要光 ③光合作用需要葉綠體
④光合作用放出氧 ⑤光合作用合成淀粉
A.①②
B.③⑤
C.②⑤
D.①③
2.如圖甲是綠色植物在有光照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釋放氧氣的裝置圖;乙、丙和丁是另外三個實驗裝置圖.則驗證綠色植物是否在有光照條件下釋放出氧氣的對照實驗裝置圖和驗證在有光照條件下是否由綠色植物釋放出氧氣的對照裝置圖依次是( )
A、乙和丁
B、乙和丙
C、丙和乙
D、丙和丁
3、設計實驗證明“植物的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實驗材料:天竺葵、暗箱、燒杯、酒精燈、鐵架臺、
NaOH溶液、蒸餾水、酒精、碘液等
實驗步驟:
結果預測及分析:
此題的用意在于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實驗設計的基本思路,掌握實驗設計的基本原則,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其學以致用意識。
五、板書提綱
高中生物說課稿13
一.教材分析 :
1、學習主題的位置分析:
本課的內容來自人教版《生物》第3冊第5章“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3節“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本課題的參考課時為2課時。(包括實驗的組織和準備0.5課時)
教材第5章是以生態系統為框架,主要講述了生態系統的結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物質循環、信息傳遞及穩定性等知識,主要體現宏觀的生態學的內容。本節課內容是第5章的一個重點,是銜接生態系統穩定性與能量流動的重要環節,并為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實現提供了一個平臺,埋下了一個伏筆。
該節內容與必修1細胞的物質輸入和輸出、細胞的能量利用和供應有聯系。
2、學生情況分析:
學生已學習了生態系統結構和能量流動的知識,對這部分的內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學生對于生態系統功能的認識容易停留在簡單識記水平,難以建立起結構功能間的聯系,通過本節學習,可以深入理解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的關系,形成結構和功能相適應觀點。通過做實驗,引起學生對一些問題的思考,激發學生深入探究。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根據學生已有知識和認知能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這部分內容進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二.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以碳循環為例,分析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的基本規律。
2、說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進行土壤微生物分解作用的嘗試探究。
2、研究生態系統的規律,明確每一環節由哪些生物占據并完成相應的功能。當系統運行發生障礙時,找出問題可能發生在哪一環節,使自己的耐心細致的觀察能力和識圖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目標:
1、通過帶領學生做探究微生物分解作用實驗,學生能遵循生態學原理去對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時培養一定的團隊意識。通過做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實驗,加深對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理解,使學生感受到探究問題的樂趣。
2、通過學習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可知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是相適應的,生態系統是一個生物與環境組成的統一整體,生物與環境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從而樹立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3、關注碳循環平衡失調與溫室效應的關系。認識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教學難點:
說明能量流動與物質循環的關系。
三.教學設想:
本節課從“問題探討”導入,既與上一節內容相聯系,又從生態系統中的物質運行規律與能量流動規律的差異入手,便于激發學生興趣。隨后再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關注碳的來源和去向。然后以碳循環為例闡述物質循環。在該部分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圖, 明確碳循環的主要環節及主要形式。“溫室效應”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同時對實驗設計的等量對照原則再次鞏固。
關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系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四.理論依據:
依據布魯納的認知結構學習理論,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究者。教師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種學生能夠獨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現成的知識。教師在學生的探究活動中幫助學生形成豐富的想象,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學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驅使,對探究未知的結果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是生態系統主要功能之一,因此只有全面理解并掌握了生態系統的結構功能,才能對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有一個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從宏觀的角度去理解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論聯系實際,把本章的前后知識串成線、聯成網,為進一步的學習和解題打下基礎。
五.教學過程設計
1、導入
不少學生會認為與消耗能量一樣,生物也在不斷地消耗著物質,針對這種情況,提出“問題探討――生態系統依靠太陽不斷地提供能量,而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卻都是由地球提供的'。為什么維持生態系統所需的大量物質,如氧、水、氮、碳和許多其它物質,億萬年來卻沒有被生命活動所耗盡?”,引起學生認知沖突,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在討論中,學生可能會提出“石油等資源難道不能被耗盡嗎?”等問題。教師引導學生解決:
(1)煤、石油等是人類從事工業活動的物質資源,而非生態系統中生命活動所需的物質資源;
(2)煤、石油等資源是有限的,這些資源的形成需要相當長的時間,而消耗它們所需的時間卻要短得多。
2、新課
從學生生活經驗出發,聯系自己的身體,關注體內碳氧這兩種元素的來源和去向以及碳氧的來去形式。關于碳循環的過程,指導學生識圖,讓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知識進行討論,進而深入理解參與碳循環的生物類群和各生物類群的具體功能。啟發學生歸納出碳循環的形式和范圍及特點。概述物質循環與能量流動不同之處:在物質循環中,無機環境中的物質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復利用;能量流動則不同,能量在流經生態系統各營養級時,是逐級遞減的,而且是單方向的流動,而不是循環流動。引導學生畫出碳循環過程簡圖,搞清楚兩個問題:
(1)碳在生物群落和無機環境之間的循環形式:
(2)碳在生物群落內部的循環形式
關于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概念,主要講清楚以下要點:這里所說的“生態系統”是指地球上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也就是要讓學生明確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的范圍;這是所說的“物質”主要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而不是指由這些元素組成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等生物體內所特有的物質;這里所說的“循環”是指組成生物體的基本化學元素在生物群落與無機環境之間的往返運動,其中伴隨著復雜的物質變化和能量轉化,并不是物質的單純移動;生態系統物質循環離不開能量的驅動。
聯系生態環境的實際,如濫伐森林、化石燃料的燃燒等對碳循環的影響,引出溫室效應這個話題。 “溫室效應”是近年來日常生活中頻繁出現的詞匯,學生并不陌生,而且切身感受到溫室效應的存在。對這部分內容通過教師引導學生討論來解決(包括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對策)。引導學生關注環境問題。
通過對探究實驗的準備分析理解物質循環中生物的作用及物質循環的形式;尤其是物質循環中從有機物到無機物的過程。另一方面,在此探究中可以復習前面的物質鑒定知識,進一步深入理解實驗設計的控制單一變量原則、等量對照原則等。
關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關系的內容,通過討論和列表比較,引導學生將這兩部分主要功能綜合起來理解。
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關系:
(1)區別:
能量流動物質循環
形式
特點
范圍
(2)聯系
兩者是______進行的,彼此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量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都離不開物質的_____和 _____ 過程。
物質作為能量的_____,使能量沿著______________流動;能量作為_______,使物質能夠不斷的在________和_________之間__________。
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組成成分,正是通過___________和________,才能夠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統一的整體。
3、課堂作業p104練習
4、小結:本課重點是以碳循環為例掌握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
六.板書設計:
第3節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
一.碳循環
1.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的概念
2.碳循環的形式
3.碳循環的范圍和特點
4.碳循環的過程
5.溫室效應的成因、危害及對策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三、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的關系
1.生態系統的主要功能
2.兩者的區別和聯系
高中生物說課稿14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高中生物必修第一冊第五章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的內容。接下來我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說這一節課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細胞呼吸是生物界中所有生物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生命活動。教材首先簡要概括地介紹了細胞呼吸的概念,然后重點講述了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和細胞呼吸原理的應用四大部分內容,為我們了解不同生物生命活動的過程奠定了基礎;它與第三章所學的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第四章的主動運輸和本章第二節細胞的能量"通貨"——ATP、第四節的光合作用等內容有密切的聯系,也為今后學習其他生命活動及規律奠定了基礎,因此是本章的重點內容之一。
(二)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改中高中生物課程的指導思想和新課程標準的"提高生物科學素養;面向全體學生;倡導探究性學習;注重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的四個基本理念,制定教學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
①說出線粒體的結構和功能。
②理解有氧呼吸與無氧呼吸的概念、總反應式、過程和圖解
③掌握有氧呼吸中物質及能量變化的特點
④了解細胞呼吸的概念、類型以及在工農業生產、生活實踐上的運用
2、能力目標
①通過引導分析有氧呼吸的過程,培養分析問題的能力
②通過學生自主閱讀,培養自學和主動理解新知識的技能技巧
③學會用化學反應式表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過程,領會細胞呼吸的實質。
④通過討論對比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區別與聯系,培養自我構建知識體系的能力和對相關知識進行分析比較的思考能力
⑤適當擴展認知面,培養聯系生活與工農業生產實踐的能力
3、情感目標
①在教學中,通過聯系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等實際,激發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培養關心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關心社會生活的意識和進行生命科學價值觀的教育。
②在教學中,通過分析有氧呼吸和無氧呼吸的關系,滲透生命活動不斷發展變化以及適應的特性,逐步學會自覺地用發展的、變化的觀點來認識生命的奧秘。
(三)教學重點、難點(有氧呼吸部分)
1、教學重點及突破策略
有氧呼吸過程的知識是學生理解其分解有機物、釋放能量并產生ATP的本質的基礎。
教學重點:有氧呼吸的過程、
突破策略:1、通過自主閱讀、提問、、思考、理解反應式及圖解、課堂練習來突破。
2、通過簡表列出有氧呼吸三階段的比較欄目,簡明地抓住要點
2、教學難點及突破策略
學生的化學知識功底不深,尤其是有機化學知識還未學習。在有氧呼吸的過程中,葡萄糖的徹底分解,需經過一系列的氧化還原反應,這些反應所伴隨的能量變化,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度。
教學難點:有氧呼吸三階段中物質變化和能量變化
突破策略:1、利用多媒體形象地說明有氧呼吸過程的三個階段和兩個場所,通過引導、思考,學會寫相關反應式,使學生清楚須有"能量"欄才能表達其完整性和科學性。
2、利用化學反應式理解有氧呼吸的實質
二。教法與學法分析
在教學中,學生是課堂活動的主體,但"教師是平等中的首席".課堂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興趣,積極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課堂活動中也須起主導、()引導作用。所以本課利用直觀教學手段,采用以下幾種手段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分析歸納、閱讀能力。
(一)自主閱讀:自主閱讀有氧呼吸三階段內容,明確有氧呼吸的場所、反應物、生成物和釋放的能量狀況等內容。
(二)直觀教學: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軟件,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增強了教學內容的直觀性和啟發性
(三)比較法:學生參與完成有氧呼吸三階段區別的表格,進行教學反饋;比較有氧呼吸和有機物體外燃燒的不同,進一步認清有氧呼吸的特點。
(四)歸納法:歸納有氧呼吸的概念。
三。教學過程分析
步驟一:導入新課
通過問題探討導入本節內容
第三節ATP的主要來源——細胞呼吸
步驟二:聯系生活(酵母菌可用于發面和釀酒)介紹細胞呼吸概念
一、細胞呼吸的'方式:有氧呼吸、無氧呼吸
步驟三:回顧第三章細胞器的知識,學習
二、(一)有氧呼吸的主要場所——線粒體的結構
步驟四:用下表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有氧呼吸的三個階段——培養自學能力:
有氧呼吸的階段 場所 反應物 產物 釋能
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
第三階段
步驟五:講授二、(二)有氧呼吸的過程
主要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圖解(略)
通過學習三個階段的化學反應式和過程,理解和掌握有氧呼吸三階段的物質變化、能量釋放特征和進行場所。
步驟六:比較有氧呼吸三階段:場所、反應物、產物、釋能等方面的內容。
步驟七:歸納(三)有氧呼吸的概念——通過對有氧呼吸概念的歸納,鍛煉學生聚合思維力。
步驟八:分析(四)有氧呼吸的特點。通過和有機物在體外燃燒做比較的方法,了解有氧呼吸過程反應的條件溫和性、能量逐步釋放的特征和能量的部分貯存特征。
步驟九:有氧呼吸小結:場所、能量去向、總反應式、概念。
步驟十:練習鞏固(略)
板書設計(略)
高中生物說課稿15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上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進行分析。
一、說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第________單元,第_______章,第_______節。在此之前,我們已經學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為過渡到本節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將從知識、能力、情感三方面確定本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2。能力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在判斷、辯認活動中培養學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體會到生物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
(2)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意識,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3)體驗生物與實際生活的聯系,感受生物就在身邊,培養應用意識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為了使學生能較順利用地達到教學目標,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
眾所周知,新課程理念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教師是學習者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為了更好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在教法上我主要體現“啟發式”的理念,并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增加教學的新穎性,同時我還采取1、活動探究法:引導學生通過創設情景等活動形式獲取知識,以學生為主體,使學生的獨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發揮,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思維能力、活動組織能力。2、集體討論法: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和分組討論,促使學生在學習中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的精神。
五、說學法
我們常說:“現在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沒有掌握學習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學過程中特別重視學法的指導。
這節課我主要采取一下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通過小組間的合作,學生參與整個課堂及課下活動,既發揮了集團軍的作用,學生也在活動的過程中學會了與人合作和交流。我還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探究去發現知識,逐漸培養他們的.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最后,我來具體談一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根據教學大綱要求,結合學生的實際,在分析教材合理選擇教法和學法基礎上,本課教學過程的設計分四個環節:
第一環節:復習提問,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學習新知(自主探索,解決問題)
第三環節:課堂小結,強化認識
第四環節:練習鞏固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我設計練習時盡量地做到科學、合理,體現一不定期的層次性和針對性,難易適中。我首先安排了__________________。
七、說板書設計
以上就是我對“___________________”一課的設計過程,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大家!
【高中生物說課稿】相關文章:
高中生物說課稿02-06
高中生物優秀說課稿01-16
高中生物說課稿(15篇)02-23
高中生物說課稿(精選14篇)03-08
高中生物說課稿集錦15篇02-23
高中生物教學總結04-06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10-02
高中生物教學反思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