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05-16 08:23:24
  • 相關推薦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那要怎么寫好說課稿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1

  尊敬的的各位評委老師下午好!

  我今天說課的題目是必修2第七章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的說課,教材分析,學生學情,教學目標,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主要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通過前幾節的學習,學生已認識到某個力對物體做工就一定對應著某種能量的變化。在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恒量中,學生也知道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那么物體的動能跟那些因素有關,引起動能變化的原因是什么?這都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既深化了對功的理解,對功是能量變化的量度有了進一步的理解,拓展了求功的思路,也為下一節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學習打下了基礎,并為用功能關系處理問題打開了思維通道,因此本屆內容在本章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是關建的.一節,是重點的一節。

  二、學生學情

  深入了解學生是上好課的關鍵,我對學生的基本情況分析如下:

  (1)學生已經知道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做動能。

  (2)學生已經認識到做功必然引起對應能量發生變化。

  (3)學生已經知道用牛頓第二定律和運動學公式可以把力學量與運動聯系到一起。

  (4)通過三年多物理知識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驗能力、分析問題能力、歸納總結能力。

  三、教學目標

  (一)、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單位以及符號

  2、理解動能定理及其物理意義

  3、理解做功的過程是能量轉化的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動能定理的推導,體會演繹推理方法在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動能定理演繹推理過程,培養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2、通過動能定理應用的學習,領會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加深對功、能關系的認識。

  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四、教法學法

  教法(主要采用探究發現法):

  1、直觀演示法、問題探究的方式(創設情景,引發興趣)

  2、活動探究法(理論推理)

  3、集體討論法(提出問題,學生討論,分析歸納總結)

  學法:觀察思考、思考評價法、分析歸納法、總結反思法

  五、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引出課題

  2、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一)本章第一節“追尋守恒量”告訴我們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上一節我們探

  2那么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具體的表達式如何究了功和速度的關系得出了呢?

  出示課題:動能和動能定理

  (二)實驗演示,分析影響動能的因素

  演示觀察實驗思考:

  (1)從高度相同質量不同的小球滾到底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誰得動能大?

  (2)從高度不同質量相同的小球到低端誰的速度大?誰做的功多?哪個的動能大呢?

  (3)總結一些動能與那些因素有關?

  (以達到引發學生興趣為目的)

  結論:質量大,速度決定動能大小。

  3、理論推導,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情境展示:例1、在光滑的水平面上,質量為m的物體在水平力F的作用下移動L,速度由V1增大到V2。

  提出問題:學生推導

  1、力F對物體所做的功是多大?

  2、物體的加速度多大?

  3、物體的初速度、末速度、位移之間有什么關系?

  4、綜合上述三式,你能推導得出什么樣的式子?

  5、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1) 它包含了影響動能的兩個因素:m和v

  (2) 這個過程末狀態與初狀態的差,正好等于力對物體做的功

  (3) 它涵蓋了我們前面探究得到的結論W∝V

  2.于是我們說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Ek

  (1)概念:

  (2)動能的標矢性:

  (3)動能的單位:

  (4)動能式狀態量還是過程量

  4、拓展延伸,引出動能定理,組織學生一起進一步分析例1的推導結果:提出問題:

  (1)等式左邊W的意義

  (2)等式右邊意義是什么?

  (3)此式的又表達了什么意思?

  (4)結論.上面關系表明:

  概念:合外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做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的動能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1)W為合力所做的功,公式右邊代表著變化量

  (2)當物體在變力作用下或者是做曲線運動時,動能定理也同樣適用。

  5、典例引領,內化反思

  例2一架噴氣式飛機質量為m=5000kg,起飛過程中從靜止開始滑跑。當位移達到L=530m時,速度達到起飛速度v=60m/s。在此過程中飛機受到的平均阻力是飛機重量的0.02倍。求飛機受到的牽引力

  6、反思總結,加深記憶

  1、為什么動能定理能解決變力問題?

  2、建立動能和動能定理用了什么研究方法?

  3、建立動能定理經歷了那些過程?

  4、這節課有什么收獲(課堂小結)?

  目的(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對認知過程、結果進行自我檢查)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恒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并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通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于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后,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恒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于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1.教學地位

  通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化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并在解釋功能關系上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2.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化性理解的物理含義,區別共點力作用與多方物理過程下的表述形式;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簡潔美;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系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二、教法、學法和教具的選擇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于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與相關內容的把握”、“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性提高中對物理現象的認識以及對物理場景的提煉與物理規律的深化性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采取有軌嘗試和探究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采取:任務驅動式和自主合作探究式;

  選取多媒體演示動態物理過程、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為一課時。

  三、教學程序

  為此設計成9個教學環節:創設情景,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反饋練習,有軌嘗試;合作探究,指導監控;釋疑解惑;典型引路;反饋練習,自我評價;內化反思,自我小節;教師總結,布置作業。

  基于舊知的復習,提出以下問題:

  【提出問題、導入新課】通過橡皮筋對小車做功,探究“功與物體速度的變化關系”,得出了,但具體的數學表達式應當是什么?本節課我們將一起探討這一問題。板書1

  【任務驅動,感知教材】給出問題,引導學生自學教材,并帶著這些問題在學習小組內進行合作性學習,進行兵教兵,實現基本問題學生自學掌握。

  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要不斷地巡回指導個學習小組的討論與合作性學習,以學生的身份認真積極地參與討論。教師要收集一些問題,為釋疑解惑收集素材,進行有效地點撥服務。時間控制在10min內。為此設計了四個程序性問題,加強學生對教材的感知與理解。

  1.動能與什么有關?等質量的兩物體以相同的速率相向而行,試比較兩物體的動能?如果甲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乙物體做曲線運動呢?

  已知,,甲乙兩物體運動狀態是否相同?動能呢?

  車以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車內的人以相對于車向車前進的方向走動,分別以車和地面為參照物,描述的是否相同?說明了什么?通過以上問題你得出什么結論?

  2.動能定理推導時,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運動,摩擦力為,如何推導?

  如果在實際水平面上先作用一段時間,發生的位移,爾后撤去,再運動停下來,如何表述?

  3.試采用牛頓運動定律方法求解教材的例題1,并比較兩種方法的優劣?

  4.做正功與做負功表現的現象是什么?本質上是什么?表述你的看法。

  【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時間控制在8min內;

  〖有軌嘗試〗教材:1.2.3;時間控制在4min內;

  【互動交流,填寫教學案】時間控制在3min內;

  【精講點撥,釋疑解惑】著眼于知識內容的挖掘與適當的拓展。時間控制在6min內。

  ⑴的理解:如果物體受到多個共點力作用,同時產生同時撤銷,則:;

  像例題1所給出的物理場景下,運用動能定理求解合力功,通過受力分析圖又可以進一步求解某一分力。同學們對教材68頁“動能定理不涉及物體運動過程的加速度和時間,因此用它處理問題常常比較方便”。

  如果發生在多方物理過程中,不同過程作用力個數不相同,則:

  ⑵對標量性的認識:

  ⑶對“增加”一詞的理解;

  ⑷對狀態變化量與過程量的理解:

  ⑸對的理解;

  ⑹適用范圍的理解;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3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高中物理必修2第五章《機械能及其守恒定律》第七節的內容,我從:教材分析、目標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和教學反思六個緯度作如下匯報:

  一、教材分析

  1.內容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主要學習一個物理概念:動能;一個物理規律:動能定理。 從知識與技能上要掌握動能表達式及其相關決定因素,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和實際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上,利用牛頓運動定律和恒力功知識推導動能定理,理解“定理”的意義,并深化理解第五節探究性實驗中形成的結論;

  通過例題1的分析,理解恒力作用下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問題優越于牛頓運動定律,在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優化和整合上,要讓學生在課堂上切實進行兩種方法的相關計算,在例題1后,要補充合力功和曲線運動中變力功的相關計算;

  通過例題2的探究,理解正負功的物理意義,初步從能量守恒與轉化的角度認識功。 在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上,在嘗試解決程序性問題的過程中,體驗物理學科既是基于實驗探究的一門實驗性學科,同時也是嚴密數學語言邏輯的學科,只有兩種方法體系并重,才能有效地認識自然,揭示客觀世界存在的物理規律。

  2.內容地位

  通過初中的學習,對功和動能概念已經有了相關的認識,通過第六節的實驗探究,認識到做功與物體速度變化的關系。將本節課設計成一堂理論探究課有著積極的意義。因為通過“動能定理”的學習,深入理解“功是能量轉化的量度”,并在解釋功能關系上有著深遠的意義。為此設計如下目標:

  二、目標分析

  1、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并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3.深入理解W合的物理含義; 4.知道動能定理的解題步驟;

  (二)、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體會變力作用下動能定理解決問題的優越性;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狀態的變化量量度復雜過程量”這一物理思想;感受數學語言對物理過程描述的

  簡潔美;

  2.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難點:通過對動能定理的理解,加深對功、能關系的認識。

  教學關鍵點:動能定理的推導

  三、教法和學法

  依據《物理課程標準》和學生的.認知特點,在課堂教學設計中要通過問題探究的方式,強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基于問題探究的過程性體驗,為此,采取“任務驅動式教學”設計程序化的問題,有效引導學生自主、合作和有效的探究性學習。為此,在教學設計中重點突出三個環節:“問題驅動下學生對教材的理解”、“問題解決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理解”、“引申提高中對物理規律的深化應用”。所以任務驅動式教學成為本節課重要的教學方式,同時采取精講釋疑教學法;

  學生的學法采取:任務驅動和合作探究;

  選取多媒體展示、嘗試練習題和“任務驅動問題” 本節課為一課時。

  四、教學過程

  設計成6個教學環節:提出問題,導入新課;任務驅動,感知教材;合作探究,分享交流;精講點撥,釋疑解惑;典例引領,內化反思;課堂總結,布置作業。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4

  尊敬的各位專家,下午好!

  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動能和動能定理》教學設計及分析。

  一、教材分析

  《動能和動能定理》是人教版高中新教材必修2第七章第7節,動能定理實際上是一個質點的功能關系,它貫穿于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課本在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以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人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敘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功能關系這一線索.考慮到初中已經講過動能的概念,這樣敘述,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什么困難,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根據新課標要求通過本節課教學要實現如下教學目標。

  二、教學目標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依據課程標準,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的概念,會用動能的定義式進行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及動能定理的推導過程。

  3)知道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動能定理的演繹推導.感受成功的喜悅,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

  3、教學重點、難點

  本著課程標準,在吃透教材、了解學生學習特點的.基礎上,我確立了如下的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知道動能定理解題的步驟

  難點:會用動能定理解決有關的力學問題。

  三、教學方法

  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進行實驗與探究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驗方案以小組合作研討的方式參考教材提出的問題由學生自行設計,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探究意識,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將實驗和理論分析相結合,體現教學和學習方式的多樣化。

  四、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探究,我們已經知道了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速度變化的關系,那么物體的動能應該怎樣表達?力對物體所做的功與物體的動能之間又有什么關系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問題。

  1、動能表達式

  【提問】我們在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哪里開始入手進行分析的?這對我們討論動能有何啟示?

  總結:學習重力勢能時,是從重力做功開始入手分析的。討論動能應該從力對物體做的功入手分析。

  (通過知識的遷移,找到探究規律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

  設物體的質量為m,在與運動方向相同的恒定外力F的作用下發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如圖所示。試用牛頓運動定律和運動學公式,推導出力F對物體做功的表達式。

  【提問】教材上說“xx”很可能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物理量,為什么這樣說?

  總結:質量為m的物體,以速度v運動時的動能為xx

  2、動能是標量,國際單位制中,動能的單位是J(焦耳)

  3、動能定理

  1)表達式

  有了動能的表達式后,前面我們推出的xx,就可以寫成xxx

  其中xx表示一個過程的末動能xx,xx表示一個過程的初動能xx。

  2)概念:力在一個過程中對物體所作的功,等于物體在這個過程中動能的變化。這個結論叫做動能定理。

  【提問】

  1)如果物體受到幾個力的作用,動能定理中的W表示什么意義?結合生活實際,舉例說明。

  2)動能定理,我們實在物體受恒力作用且作直線運動的情況下推出的。動能定理是否可以應用于變力作功或物體作曲線運動的情況,該怎樣理解?

  4、能力訓練

  例題1和例題2,引導學生一起分析、解決。

  5、幫助學生總結用動能定理解題的要點、步驟,體會應用動能定理解題的優越性。

  1)動能定理不涉及運動過程中的加速度和時間,用它來處理問題要比牛頓定律方便.

  2)用動能定理解題,必須明確初末動能,要分析受力及外力做的總功.

  3)要注意:當合力對物體做正功時,末動能大于初動能,動能增加;當合力對物體做負功時,末動能小于初動能,動能減小。

  6、總結歸納

  本節課的內容是高中物理的一個重中之重,是高考中必考的內容之一,并且所占的比重非常大,本節連同下一節內容(機械能守恒定律)是用能量觀點解決問題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兩節課后可以加適當的習題課加以鞏固,也可以在本節課后就加一節習題課.本節課的內容不是十分復雜,在用牛頓定律推導動能定理時學生一般都能夠自己推導,要放開讓學生自己推導,以便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進一步認識。

  動能定理的應用當然是這一節課的一個關鍵,這節課不可能讓學生一下子就能夠掌握應用這個定理解決問題的全部方法,而應該教給學生最基本的分析方法,而這個最基本分析方法的形成可以根據例題來逐步讓學生自己體會。

  【作業】書面完成課本74頁“問題與練習”中3、4、5題。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5

  今天說課的題目是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物理》必修二第七章機械能守恒定律,第七節動能和動能定理的內容,此內容為本節的第1課時。

  下面中公資深講師張艷梅將從教材內容、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方面來談談我的教學思路。

  一、說教材:

  本課時內容主要包括動能和動能定理等兩部分,屬于掌握的范圍,是在學習了“探究功與速度的關系”的基礎上的知識。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動能的概念,可結合初中學習經驗來幫助學生理解動能及動能定理的涵義。動能定理貫穿于這一章教材,是這一章的重點。課本在講述動能和動能定理時,沒有把二者分開講述,而是以功能關系為線索,同時引人了動能的定義式和動能定理,這樣敘述,思路簡明,能充分體現功能關系這一線索,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動能概念,能進行相關計算;

  (2)理解動能定理的物理意義,能進行相關分析與計算;

  2、過程與方法

  (1)掌握恒力作用下動能定理的推導;

  (2)通過小組討論,體會利用動能定理解決實際問題的優越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學生從中領略到物理等自然學科中所蘊含的嚴謹的邏輯關系,反映了自然界的真實美。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動能公式和動能定理的理解與應用

  教學難點:動能定理的理解和應用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將詳講動能和動能定理,以突出重點和突破難點。

  二、說教法:

  動能定理是本章的.重點之一,也是整個力學的重點之一,對學生以后的學習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學生對動能定理的適用條件的清楚認識,知道不論外力是否為恒力,也不論物體是否做直線運動,動能定理都成立,是本節教學過程中的難點之一,要突破學生思維上的這一難點,設計實驗是關鍵。

  分析例題之后,讓學生做一道題,大家使用的方法不同,通過比較,學生體會到應用動能定理解題比較方便、靈活。

  三、說學法:

  學生在學習這一節時,對動能公式比較容易掌握,但是要真正意義上理解動能定理,還是有一定難度的。要真正地理解動能定理,必須要循序漸進,遵循教學中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的規律,從生活中眾多實例出發,通過分析、感受真正體驗動能定理的內涵,此外,可以通過實驗設計、動手操作等環節,讓每一位同學都積極參與課堂教學,真正做到有意義學習。

  四、教學過程:

  1、復習回顧,導入新課

  2、講授新課

  3、課堂小結:

  4、鞏固練習:教材例題

  5、作業設置:課后習題。

  板書設計

  第七節 動能和動能定理

  一、動能

  1、定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

  2、公式:

  3、動能是標量,是狀態量

  4、單位:焦耳(J)

  二、動能定理

  1、定義

  2、表達式:

  3、解題步驟:

  (1)確定研究對象及其運動過程

  (2)受力分析,并確定各個力所做的功

  (3)明確初、末狀態的動能

  (4)列方程求解,對結果進行必要的討論說明

【《動能和動能定理》說課稿】相關文章:

《動能和勢能》說課稿11-16

樹與喜鵲說課稿《樹和喜鵲》說課稿01-21

大樹和小草說課稿02-18

獅子和兔子說課稿03-02

酸的和甜的說課稿03-22

《太陽和月亮》說課稿05-17

《大樹和小草》說課稿05-06

《樹和喜鵲》說課稿03-11

汽化和液化說課稿01-14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五月丁香中文字幕 | 婷婷国产天堂久久综合 | 亚洲h在线播放在线观看h | 亚洲老妇在线观看 | 亚洲人成影视在线观看 | 制服中文在线永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