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可以幫助我們提高教學效果。那么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問題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桃花源記》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桃花源記》說課稿 1
大家好!我今天的說課題目是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生、說教學手段、說教學環節、說重難點、說效果六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河大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冊第五課的一篇文言散文,是東晉詩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
全文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系起來,通過對桃花源的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繪,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一種隱逸的情懷。
另外,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為:
學習目標:熟讀成誦,理解文章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味,培養想象能力,創新能力。
德育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二、說學生
該課文選自七年級下冊,其針對的是一群剛升入中學的最小的初中生,其語言能力、思維能力、邏輯能力、理解能力等還不成體系,對于美的鑒賞能力也會有所欠缺,而他們也不太能接受老師刻板的教學,在接受能力上更偏重圖像與畫面的質感。
三、說教學手段
因為所面對的是低年級的中學生,所以本堂課采取的教學手段有:
1、誦讀法,通過熟練的誦讀,達到背誦的效果。
2、想象法,所謂“想象是最好的老師”,單是文字上的誦讀,并不能深刻的體會到桃花源的美景,所以采取想象法,通過想象,讓同學們感受桃花源的美與真。
3、合作探究法:“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采取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進行探究,從而更好的體會陶淵明創作《桃花源記》的初衷。
四、說教學環節
對本篇課文的講解,我將會用兩課時的時間完成,其中第一課時,主要是基礎字詞的解釋和翻譯;第二課時則主要講解陶淵明的思想以及桃花源所象征的意義,并引導學生追求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第一步:課前導入,截取《中華好詩詞》中楊雨老師和喻恩泰爭論桃花源到底是在湖南還是江西的爭論,引出《桃花源記》這篇課文。
第二步:提出相關問題,讓同學們先做筆記,然后帶著問題走進課文(便于其對課文的理解)。
第三步:集體誦讀,先播放名家朗誦的視頻或音頻讓同學們體會其中飽滿的感情,然后再集體朗讀。
第四步:帶領學生介紹陶淵明,標出重點字詞,劃分段落,然后進行翻譯。
第二課時
第一步:找同學回答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
第二步:結組討論,并選出代表,說出自己對《桃花源記》的看法。
第三步:回答上一節課留下的'問題。
第四步:課外延展,陶淵明的其他詩篇,如《飲酒》、《歸園田居》等,使同學們更多的了解陶淵明,了解陶淵明的思想。
五、說重難點
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理解穩重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對于這二者的處理方法,依照上面課堂教學的方式,結組討論,并加以適當的引導。
六、說效果
通過兩課時的講解與學習,大部分同學都可以掌握基本字詞和翻譯,較多的同學可以感受桃花源的美,并內省自己,想象、描繪出自己心目中的桃花源,但因為個人水平的差異,肯定有極少數的同學跟不上進度,而對這一點,可以采取寫作文或讀后感的方式,然后,再針對其中有問題的同學進行一對一談話,從而使每個學生都能很好地學會知識,理解作者,明白詩歌“緣事而發”的道理。
《桃花源記》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ㄒ唬┱n文所處的地位及聯系
語文出版社編寫的九年義務教育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八年級(上)對淺易文言文已有了一定量的編寫。通過三冊的學習,學生對文言文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必要讓學生更深入地去學習、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文言散文在整個中學教育階段占有不可忽視的一席之地。在八年級(下)第七單元開始安排文言散文,三篇“記”篇幅相對前三冊出現的文章來得長。而《桃花源記》是這一單元的第一課,它是我國千古散文中的奇葩,傳誦千古而不衰。這一課給學生印象好壞必將影響到以后學生對文言散文學習的興趣。因此,有必要對這一課進行時代的處理,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散文的興趣。
本單元在文體上屬于“記”一類的文字,四篇都被選入《古文觀止》作為傳誦千古的美文,學習、背誦這樣的文章對培養、提高學生的文言語感很有幫助。教學中應該要注意引導學生,利用在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能力來學習這幾篇文言課文。
(二)教學內容
本課是本單元的重點,而作為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要幫助學生解決閱讀中遇到的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文章的大意,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因此,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把握“記”文體特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文章的主旨,并從現代文的角度對文章的主旨作進一步思考,這是第一課時。
。ㄈ┙虒W目的
1、掌握“交通、問訊、絕境、間隔、無論、妻子”等詞的古今異義,掌握“志、尋”等字的一詞多義,及省略句的運用。
2、初步了解“記”的一般特點。
3、疏通文章
4、流利運用普通話朗讀
。ㄋ模┙虒W重難點
1、掌握本文的重點實詞和部分虛詞
2、順暢朗讀并熟讀成誦
3、領會本文按漁人所經歷的順序記敘桃花源中的`所見所聞且詳略得當的寫法。
二、教學方法
1、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以存疑——質疑——解疑的模式解決字面上的翻譯。
2、運用歸納教學法學習實詞、虛詞,引導學生學會歸納同類知識點。
3、邊讀邊譯,反復朗讀增強語感。
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
三、學法指導
1、為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和養成查閱資料、使用工具書的習慣,課前布置學生預習,了解作者、掌握新出現的字詞的含義,并能翻譯全文。
2、為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語言感受能力,課堂上盡量讓學生多讀。
四、教學過程
。ㄒ唬┙虒W準備
布置預習、準備課文錄音帶、錄音機,并準備好《天仙配》音樂磁帶,小黑板。
。ǘ┰O置情景導入
現在請同學們欣賞一段音樂《天仙配》———(曲終)你從歌曲中聽見了什么?看見了什么?(待學生回答后歸結)歌曲描繪的是一副環境優美、夫妻怡然自樂、男耕女織的社會生活美景。這種美景過去有嗎?現在有嗎?將來有嗎?(學生作出回答后)不會,這只是幻想中美好的世界。誰能用一個成語來比喻?——“世外桃源”。是的,這個成語出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現在我們一起跟陶先生走進世外桃源吧。
以音樂渲染情境,美好的音樂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審美的感知和想象。
。ㄈ╊A習檢查
1、全班齊讀課文。
2、教師出示卡片指名解釋字詞。
3、讓學生說說對“記”的理解。
4、指名概述課文內容。
朗讀一是為了檢查學生預習時關于字音的掌握情況;二是引導學生初步有節奏地朗讀課文,進一步地熟悉課文。卡片解詞有利于檢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認知程度,符合初二學生應側重于基礎知識的積累原則。概述內容符合課標要求: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ㄋ模╅喿x課文
1、聽課文錄音,注意讀音及朗讀節奏,進一步感知全文。
錄音示范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更加專注閱讀課文。
2、了解作者及背景——以《愛蓮說》及《飲酒》兩篇詩文回顧作者,并讓學生借助資料進一步介紹作者。之后,教師強調與本文創作有關的內容:陶淵明生活在東晉的分裂崩亡時期和晉末的換代之際,社會矛盾尖銳,兵荒馬亂,民不聊生。他對東晉的黑暗現實不滿而歸隱,而對這些慘痛的現實,越來越堅決地否定自己所處的社會,不斷構思和向往理想的生活圖景!短一ㄔ从洝肪褪撬H筆繪出的理想社會圖景。
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教師的進一步補充強調則是為了后面文章主旨的理解打下基礎。
3、解疑、掃除文字障礙
請同學把預習中碰到的不理解的詞句指出來,同學間互相解疑,未能得到解決的疑問由老師解答明確。
符合課標的閱讀要求——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
5、在個別字、詞、句排除疑難的基礎上準確翻譯并反復朗讀。方法:同桌一人讀原文一人口譯,逐句疏通文章。對于串譯有不妥之處,師生共同加以糾正。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初二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詩詞并能嘗試著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節奏反復朗讀并能熟讀成誦是初中生閱讀淺易文言美文最基本的要求。
6、默讀課文沒,閉上眼睛想象一下武陵人一路上見到的景色和桃花源中的景象。
引導學生熟讀課文,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對作者描繪的“世外桃源”有個感性認識,同時讓學生在發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思維能力,激發想象力。
《桃花源記》說課稿 3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和基礎,首先我先來談談我對于教材的理解。《桃花源記》選自八年級下冊人教版第三單元第九課,文章借漁人行蹤,將現實和理想聯結在一起。作者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現實生活的不滿。學生學習此文,能夠感受桃花源的人美和景美,感受作者所處時代的特點。
二、說學情
我們常說教學的主體是學生,八年級的學生具有較強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有一定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加之,本文言文篇幅不長而且語言較為流暢易懂,文本理解上難度不大。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引導學生學習“事物的美”的歸納方式以及引導學生學習透過背景看文章抽象的情感的方法。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我對教材的理解以及學生的特點,我制定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學生解決文中的關鍵詞句,以及作者和寫作背景的介紹,解決基本問題;
2、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3、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說教學重難點
根據以上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制定,我確定了如下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學生通過自主研讀和小組合作探究法,學會概括桃花源的自然美景和淳樸民風。
2、教學難點:學生通過分析桃花源的描寫語句,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實現教學目標,解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采取如下教學方法:朗讀法、自主研讀發、小組合作探究法和圈點勾畫法等方法,實現課堂的生動高效。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導入是課堂教學的伊始,是課程學習的第一步。良好導入往往充滿激情、引發互動。我將通過提問學生問題來導入課題:提問學生——“有沒有在行程中突然迷路的經歷以及在沒有前進之路時,突然發現三兩處美景,頓時豁然開朗、柳暗花明,又是怎樣的心情?”通過提問,引出今天的課題《桃花源記》。
。ǘ┱w感知
通過問題導入,學生對文章產生一定興趣,新授環節也水到渠成了。整體感知是學生對文章進行的整體的、宏觀的解讀。此環節主要分為以下兩步:
1、首先,安排學生初讀文章,找出關鍵詞句,解決基本問題——“儼然”“嘆惋”“垂髫”;
2、安排學生再次閱讀全文,疏通文意,感知課文內容——通過對桃花源這一理想世界的描繪,展現了安寧和樂、自由平等的生活。通過世外桃源的刻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以及對當時的現實生活的不滿。此程序的設計在于讓學生自主學習疏通文意,提高整理與概括信息能力。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環節是教師傳道授業、答疑解惑、解決重難點問題的重要環節。我將設置如下重難點問題:
重點問題1:桃花源是曠世美景,更是世外桃源,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來?學生自主研讀相關段落,教師啟發學生可以分為兩部分回答,學生隨后給出自己的見解——①自然風光美:“芳草鮮美、落英繽紛”“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等體現優美的自然美景和純粹無暇的世外花源;②人文社會之美:“黃發垂髫,怡然自樂”“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等體現出熱情好客和淳樸的民風。在如此之世外美景中,令人充滿無限向往和沉醉。教師隨即補充——此外,還可酌情答“朦朧的意境”之美等。
重點問題2桃花源總是令很多人贊不絕口,不同人有什么態度和做法呢?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態度?
此問題具有一定難度,需要教師準確定位給學生答題區間,學生找到答題范圍且進行嘗試歸納,教師提問學生并轉述回答
①漁人——甚異,欲窮其林——好奇,驚奇以及想要一探究竟;
、谔亍踩穗S其往卻不復得路——向往,急切之情,無功而返;
③劉子驥——欣然規往,未果——期望。教師順勢補充——正是由于:當時社會,百姓居無定所,朝野動蕩不安,人們對現實社會感到失望與無奈,充滿了對虛幻世界的向往與期盼。才會有幻想出來的“桃花源”。
難點問題。作者寫這篇文章,重點是要體現怎樣的意旨?此問題屬于文章主旨情感類的難點問題,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且相互補充。教師提問學生并轉述學生回答——“桃花源”是不存在的`,是虛構出來的圖景。教師隨即補充——虛構桃花源,主要是為了反襯社會現實的黑暗和不堪和寄托自己對于和平、安穩和淳樸的社會生活的向往。陶淵明心懷大志,想要“救濟蒼生”,但是,政治黑暗,相互傾軋,賦役繁重,一腔熱血無處施展、壯志難酬,加之其性格耿介、清正廉明,不愿攀附權貴,因此,自我與現實之間產生極大的隔閡和矛盾,這才想要一個脫離人間的世外桃源。最后,學生總結歸納出——文章體現了作者——對和平美好安定生活的向往,和對當時軍閥混戰、賦役繁重的黑暗社會的不滿與批判。
(四)拓展延伸
拓展延伸環節:拓寬了學生的視野,由課內到課外,由理論到實踐。此環節,我將講解滲透有關“世外桃源”的成語。啟示學生——如果用成語概括文章,是“世外桃源”。世外桃源指的是與世隔絕、不受戰亂危害的美好世界,更是我們向往的精神家園或者美好愿望。
。ㄎ澹┬〗Y作業
小結作業環節是教師帶領學生進行的課程回顧、收束與總結過程,小結是收束和總結課文的過程,課下作業是鞏固學習成果的過程。于此,我將采用通過板書總結本次課程:請同學捋順板書內容。課下作業可以布置為:根據文章內容,概括文章中漁人從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再到離開桃花源的行程。
《桃花源記》說課稿 4
大家好,我說課的課題是《桃花源記》,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教法和學法、說教學過程、說板書設計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級語文第上冊第五單元《桃花源記》。本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課文,在教學中,我們應鞏固學生的文言常識和學法,并引導學生利用以往學習現代游記類散文和其他記事散文中掌握的知識,形成的能力,來學習這篇文言課文。
《桃花源記》是東晉文人陶淵明的代表作之一,約作于永初二年(421),即南朝劉裕弒君篡位的第二年。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按時間先后順序,把發現桃源、小住桃源、離開桃源、再尋桃源的曲折離奇的情節貫串起來,描繪了一個沒有階級,沒有剝削,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恬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是當時的黑暗社會的鮮明對照,是作者及廣大勞動人民所向往的一種理想社會,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與向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初二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同時這篇文章自身故事性強,頗具傳奇色彩,作者借虛構的故事表現自己的社會理想,全文籠罩著似有若無的神秘虛構的色彩,同時語言優美雋永,瑯瑯上口,值得品位;谝陨蠗l件,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美文美教”,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的幾點:
知識目標:熟讀成誦并背誦課文。
技能目標:品味本文優美的語言,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會翻譯課文。
情感目標:了解“世外桃源”所寄寓的作者的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麗、神奇和幸福。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教學手段: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桃花源的美、理解桃花源的美,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而激發學生創造美的能力。
說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根據注釋及工具書自行通譯課文,找出疑難問題,查找出作者及寫作本文的有關資料。
本課的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本課作為文言文課程學習的重點科目,因此我準備采用三個課時。
二、說教法和學法
自主探究法。是指學生在朗讀課文、疏通文意、理解主題時通過注釋、工具書或參考資料自主、探究性地去學習。
交流合作法。是指學生在完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相互合作,共同探討,以求得對知識點最準確、最完整的把握,提高學習的整體效應。
自主合作探究法:本課將運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中掌握學習規律并形成習慣。通過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從而活躍課堂氣氛。
三、說教學過程
。ㄒ唬⿲肭榫,激發興趣(約5分鐘)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應始終抓住這點,通過不同的方法,調動學生的`興趣。為此,我是這樣設計導入。ppt頁面中呈現出桃花背景(圖1),并播放歌曲《夢入桃花源》,要求學生思考歌曲中描繪的是一種怎樣的畫面。歌曲停止后請同學們交換心得,同學們回答的可能有不同,但最終會引導學生說出這是理想世界,世外桃源等等,如此便可引出本課,同時教師書寫下板書(桃花源記),同時ppt背景(圖2)變化為本課標題。
。ǘ┳髡呓榻B,對詩人初步了解
在這里我會對本課作者進行初步介紹(圖3),但并不會過多的去探討時代背景。因為一味的向學生說明時代背景就會讓學生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在本課中的探討的部分不斷的去往時代背景上聯想,我希望的是借助文章的徹底學習讓學生們因為文章而去探索作者所處的時代,從而更加感受在動蕩時期中力求的生活,更珍惜現在的日子。
。ㄈ┡錁防首x,促進理解
這一環節的出發點是以誦讀促理解,以理解促鑒賞,以鑒賞促陶冶,以此來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不過由于本課的學生是八年級的學生,在字詞理解上也會存在部分偏差,所以我首先會和學生一起梳理字詞(圖四),讓同學們借助工具書來進行查詢,培養解決事情的能力。接下來我會播放名師名家的朗誦,讓同學們在聆聽的過程中感受。
。ㄋ模┳髌防斫,文本翻譯(圖五)
在文言文學習中,作品的翻譯是很重要的,由于八年級的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展水平,具有一定的學習方法和獨立思考精神,這里我準備采用學生小組討論的方法,將同學們分組,共同完成翻譯內容,若其中有組內不能完成的翻譯,之后有班級共同完成,老師點撥,在整個實現的過程中,老師只是起幫助作用,而非主導作用。在每一段的翻譯內容完成后,我會問學生這段內容中你發現了什么?并和學生一起探討,最后給予結論(圖六)。
。ㄎ澹┵p讀課文、品說桃源之美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中學生好想象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培養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這里我設計了三個句式“桃源之美,美在……”,“桃源之樂,樂在……”“桃源之奇,奇在……”引導學生從“美”“樂”“奇”三個方面走入文本,品讀課文,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創造性描繪。
由于學生是個靈活的個體,他們的思維無拘無束,語文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課前,我讓學生預習課文,寫一段描繪桃源之美的文字。經過預習,課堂上學生們描繪了一個又一個優美的畫面。在互相傾聽中,他們提高了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展現了自己的風采。
設計意圖:給學生一個思考的方向和思考的空間。讓學生在賞讀中明白桃源之美美在自然,美在人情;文章之美美在敘事簡明,情節曲折,語言雋永。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創新和語言表達能力。
。┛傮w感知
在對文章的認真學習后,我會再讓同學們回過頭來想想作者究竟是處在一個怎樣的環境下才能寫出如此的作品,我們最后再來和學生探究一下所處的時代背景(圖七)。最后對整篇文章進行總結(圖八)。全文以武陵漁人進出桃源的行蹤為線索,描繪了一個幽美的世外桃源,表現了作者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向往自由美好的生活,寄托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意愿。 同時最后也為學生準備了一個桃花源記的視頻,設下問題這樣美麗的桃花源,你希不希望能夠居住在哪里呢?一辯論賽形式展開。
《桃花源記》說課稿 5
。ㄒ )、教材的地位、作用 。
《桃花源記》是初中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體裁不同,有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桃花源記》這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
教學目的: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聯系實際,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積累文言詞語對照課文注解獨立完成課文翻譯;誦讀課文并背誦。
教學重點:進行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 ;培養并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培養學生的欣賞及探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誦讀、啟發、欣賞、探究。
。ǘ⒄f教法 。
1、主要運用誦讀、啟發、讀書指導及欣賞、探究法,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2、對文言文的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啟發,才有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
3讀書指導是對朗讀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討性題目,可運用探究法,同時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思維。
。ㄈ、說學法 。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合作討論。
朗讀法: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反復朗讀,也可為下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小組合作討論: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說教學程序。
根據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律,安排導入——朗讀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賞析、研讀——知識拓展延伸——教師總結、布置作業等幾個環節。
1、導入并題解。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自從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
叫兩、三個學生書寫課題。
分析: 源 、 園
“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不要書寫錯了。
2、朗讀整體感知課文。
學生齊讀,掌握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復述故事并口頭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寫作背景 。
一學生讀,讀后點評。
4、賞析及探究問題 。
聽錄音朗誦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讓同學到文中尋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說說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生活美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開想象與聯想用一組句式整齊的句子描繪桃源人的生活環境及社會風尚。
如: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舉家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的原因?
由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
要求:朗讀是應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源人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戰亂連年的年代,優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結合前面的寫作背景分析)
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ㄍ瑢W可通過讀課文最后兩段來了解)
暗示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個故事?
5、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 。
師小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
作業背誦全文。
6、知識拓展延伸 。
抽一生描繪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讓同學隨著音樂朗讀課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
8、 說課板書:
景色美 戰亂
生活美 沒有 壓迫
人情美 剝削
《桃花源記》說課稿 6
一、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文。
教材內容:作者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借虛構的故事表現了作者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了一定的社會理想。
教材特色:語言淺顯易懂,簡練生動,富有表現力。
教材能起到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學生文言文的審美情趣的作用。
二、說教學目標、重難點
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三維目標:
【知識與能力】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理解文章的內容。
3、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過程與方法】
1、加強朗讀訓練,提高誦讀能力。
2、培養自學文言文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重難點:
【重點】
1、積累重點文言詞語。
2、感受桃花源的美境,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難點】
1、領會文章深刻的主題思想。
2、評價作者心目中的理想社會。
三、說學情
八年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已經有了一定的文言知識儲備,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應該可以自行疏解文意,因此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的學習。
八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思維的獨立性有所發展,但仍很片面,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起到一定的引導作用。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指出: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引導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為學生創設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環境。
教學方法:誦讀法、情境教學法、討論點撥法。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正所謂“授之以漁,則終身受益無窮!睂W法:誦讀法、圈點勾畫法、合作探究法等。我計劃用多媒體課件1課時完成這一課的教學。
五、說教學過程
我將從情境導入,檢查預習,譯讀品味,體驗欣賞,拓展延伸,總結全文,布置作業等環節進行教學。
。ㄒ唬┰O置情境導入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導入】教師以一幅桃花源圖片配上輕音樂,在這其中導入新課:同學們,有這樣一個地方,四季風景如畫,當春天桃花盛開時,人們在田間自由的耕種,老人和小孩悠閑自在地生活著,這個地方就是“世外桃源”。它源自東晉大詩人陶淵明的名作《桃花源記》,今天我們就一同走進文中去領略一番吧。
【設計意圖】以音樂渲染情境,美麗的圖片能吸引學生,激起學生對課文的感知和想象。
。ǘ╊A習檢查
新課標指出:“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和文化常識!蓖瑫r指出:“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
1、簡介作者。教師先檢查學生對陶淵明的了解情況,學生根據以往的學習經驗能從課下注解了解到陶淵明的部分知識,顯然這些知識還不夠,教師出示課件上的知識并引領學生去了解。
2、全班齊讀課文。在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了解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的把握情況。如果學生對字音、節奏、情感把握有偏差,就安排學生對照課下注解自讀課文糾正字音、節奏、情感的環節。
3、學生對照課下注解自讀課文。教師講明自讀要求。在學生自讀的過程中,教師巡視班級,對學生好的學習方法,例如查字典等提出表揚,以期成為其他學生的榜樣。
4、展示朗讀成果。教師請幾位學生讀課文,在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適時指導字音、節奏、情感。并安排教師師范朗讀:“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
5、再次齊讀課文。
【設計意圖】
1、讓學生簡介作者是為了讓學生養成通過查閱資料搜集信息的習慣并形成能力。
2、將字音的教學放在朗讀中,符合學生接受新知的規律。
3、教師在學生最需要的地方示范朗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譯讀品味
新課標指出:“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積累、感悟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位!
1、復習文言文翻譯五字法和信達雅要求。
2、同桌互譯全文。教師先提出要求:用鉛筆圈下較難的字詞或句子,然后學生對照課下注解一人一句翻譯全文,教師在此巡視全班掌握學生翻譯的情況,并相應答疑。
3、全班交流疑難點。
4、教師出示檢測題。
【設計意圖】
1、語文教學要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基礎。對于八年級學生,能粗略看懂一篇文言文并能嘗試著用現代漢語把文意表達出來,已達到教師的教學目的。
2、通過檢測題既可以檢驗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又可以加深印象、鞏固知識。
。ㄋ模w驗欣賞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
1、教師在這個教學環節為學生設置了一個有趣的情境——穿越時空連線,讓學生扮演記者和漁人、桃花源村人對話,在這樣的情境中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對于學生較難回答的問題教師記錄并用多媒體呈現出來。
2、問題有:
。1)、桃花源的自然環境與社會風尚如何?
(2)、漁人離開桃花源,“便扶向路”,又“處處志之”,而后來“尋向所志”,卻“不復得路”。為什么?
。3)在桃花源中,作者寄托了怎樣的社會理想?我們應當怎樣看待這樣的理想?
3、教師補充寫作背景并組織學生討論。
【設計意圖】學生對課文的內容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并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疑難問題,這符合新課標的閱讀要求。
(五)拓展延伸
因為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一文,我們今天的社會便出現了很多桃花源。假如你是導游,你怎樣向游客介紹桃花源呢?寫出你的導游詞。
。┛偨Y全文
這節課,我們走進了桃花源,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老師希望每位同學能樹立起自己的理想,找到屬于自己的那片“桃花源”。
【設計意圖】完成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思考現代人生。
。ㄆ撸┎贾米鳂I
1、必做題:背誦全文
2、選做題:用自己的話敘述文中的故事,并說給父母聽。
3、拓展題:預習24課《大道之行也》,找出和《桃花源記》的內在聯系。
【設計意圖】
作業分層次,體現了因材施教的原則
《桃花源記》說課稿 7
【說教材】
《桃花源記》是蘇教版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新課標注重學生閱讀淺顯文言的能力,這篇課文正是對文言知識的積累與鞏固,為今后的文言學習大有幫助。
本單元的主題是“學會讀書”,學生應在文章的學習中,體會到文言注釋的重要性。
依據新課標的要求和對文章內容的分析,我制定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學生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最后熟讀成誦;能夠借助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整理把握文章內容,理解桃花源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
過程與方法: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借助課文注釋,品味文章的意境美,培養想象力、創新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體會世外桃源虛實相生,寄托的社會理想。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在吃透教材的基礎上,我確定本課的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是積累文言詞匯,感受“桃花源”的美,而本課的難點在于理解文中作者所表達的美好理想。
【說學情】
九年級的學生對文言文已經有了一定的學習基礎,并具有初步發現問題、探討問題的能力。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因此有必要讓學生借助工具書更深入地去掌握文言文的其他樣式和學習方法,培養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本文線索分明,語言樸素優美,意蘊深廣,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寓知識性、思想性于一體的課文。所以在這節課中,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一步一步探究來完成教學目標。
【說教法】
為了貫徹新課標提出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這一理念,我將適時采用點撥、提問、評價的教學法,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來,讓學生學會與文本對話,與同學與老師對話,指導學生通過品讀,分組討論來關注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作者理想中的桃花源的人美、景美、社會生活美,從而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為了使教學手段更加直觀、形象,我將運用多媒體增強課堂的教學效果。
【說學法】
陶行知先生的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而是教學生學!痹趯W法上,我將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注重學法指導,以學生的自學、自悟為基礎,積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用朗讀法讀懂課文,用圈點勾畫法來分析難點,用討論法來學習文章重點,從而領悟文章的主旨。
【說教學過程】
整個教學過程我將以朗讀為紐帶,以桃源美境為主線,以認識、理解、評價作者的理想為核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我會以“美”為突破口,利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情境,開展教學。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上課伊始,播放《天仙配》的音樂,讓學生欣賞。音樂可以渲染情境,吸引學生,激起學習的興趣,這樣更利于整個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這一環節是學生進行想象的基礎,設計讓學生通過反復誦讀掃清字詞的障礙,疏通文意。其具體步驟是:
1、學生通過聽范讀錄音、自由朗讀、齊讀等方式,更好的進入情境,同時對學生的朗讀在字音、句讀方面提出要求,并指導語調、節奏等。
2、學生自由閱讀,結合書下注釋、查工具書疏通文意。用筆圈點出不能準確把握的地方,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積累文言知識。若仍不懂,則提交全班一同解決,充分體現語文課程的基本理念: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3、了解文章線索,通過這幾遍的讀,學生能夠總結出文章的線索,即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
三、再讀課文,理解感悟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我將充分利用學生想象力豐富這一特點,引導學生細讀課文,認真揣摩課文中所表達的形象,通過想象去感受桃源的美。
1、帶領學生欣賞桃源的自然美。
首先指名讓學生朗讀課文第一、二、三段,啟發學生思考:漁人在河兩岸以及進入桃花源后看到了怎樣的景色?要求學生找出寫景的句子。
接著投影出桃源風景的圖片,進一步引導學生思考:讓學生結合文本選一個自己喜歡的景點進行創造性的描繪。我也把自己的感受告訴學生:桃源是美麗的,它美在環境幽雅,美在風景秀麗,美在資源豐富,美在靜謐祥和。
2、引導學生體會桃花源美好的生活畫卷——社會美。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只有讓學生理解桃源的社會美,才能真正理解本文的主旨。“桃花源除了景美,還能讓我們感受到什么美?”再讓學生以漁人或村人的身份講述這里生活的美。這樣學生既發現了“美”,又創造了“美”。
在學生講述之后,我將進一步提問:衙門在哪里?這地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讓桃源中人樂不思出,甚至忘了年代?我再根據學生的回答進行點評,激發學生的熱情,有感情地把課文朗讀一遍。
四、拓展延伸,體會情感
接下來,便進入了拓展延伸的環節。我會提出問題:桃花源這樣的地方存在嗎?作者為何會創造這樣一個桃花源?
學生展開討論,自主發言,從而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體會作者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同時,還能將鍛煉學生的理解力與口語表達能力結合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五、課堂小結
學生進行總結,教師做補充,充分體現新課標“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學理念。
六、布置作業
新課改提倡開放性的作業,因此針對本節課我預留了以下兩個作業。
1、學完本文,以“我心中的桃花源”為題,寫一篇文章。
2、拓展閱讀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了解陶淵明。
3、背誦課文。
《桃花源記》說課稿 8
。ㄒ )說教材的地位、作用 (幻燈片2)
《桃花源記》是初中八年級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文,在本單元中的課文,大多講的是文人墨客的博大理想與志趣以及他們積極向上的情操。五篇文章的體裁不同,有的文字簡潔而意味深長!短一ㄔ从洝愤@篇文章以武陵漁人進出桃花源為線索,塑造了一個優美的世外桃源,并通過這個故事表現了作者自己對黑暗社會現實不滿,希望能有一個沒有戰亂、沒有壓迫、沒有剝削、平等自由的理想社會。
教學目的: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幻燈片3)
聯系實際,逐步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
積累文言詞語對照課文注解獨立完成課文翻譯
誦讀課文并背誦
教學重點:進行朗讀訓練,提高朗讀能力(幻燈片4)
培養并激活學生的想象能力
培養學生的欣賞及探究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正確看待課文中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誦讀、啟發、欣賞、探究
。ǘ⒄f教法 (幻燈片5)
1、主要運用誦讀、啟發、讀書指導及欣賞、探究法,同時運用多媒體教學課件。
2、對文言文的教學要對學生進行啟發,才有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掌握。
3讀書指導是對朗讀所提出的要求。
4、文中的一些探討性題目,可運用探究法,同時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的思維。
。ㄈ┱f學法(幻燈片6)
在學法指導上,主要運用朗讀法、自主學習以及小組合作討論。
朗讀法:文言文的學習重在反復朗讀,也可為下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小組合作討論:可使學生交流意見,活躍課堂氣氛,減少對文言文的生疏感、膽怯感。
(四)、說教學程序 (幻燈片7)
根據教學內容及語文學習的規律,安排導入——朗讀感知——理清全文思路——文章賞析、研讀——知識拓展延伸——教師總結、布置作業等幾個環節。
1、導入并題解(幻燈片8、9、10)
在中國,素有“山川以人而勝”的傳統。所謂“景不自美,因人而彰”“地不自勝,惟人則名”。自從陶淵明作了《桃花源記》以后,桃源仙境名聲大噪。歷代文人雅士紛紛涉足山溪,探尋靈秘。今天我們就與東晉大文豪一覽桃源仙境。
叫兩、三個學生書寫課題
析: 源 、 園
“源”字的偏旁是“シ”,與水有關,從文章一、二段看得出,“桃花源”里寫水的句子有“緣溪行,忘路之遠近”“林盡水源”,從而可看出桃花源是水流的盡頭、源頭,在比較隱秘的地方。所以不僅僅是指“桃花園子”。以后不要書寫錯了。
2、朗讀整體感知課文(幻燈片11、12、13)
學生齊讀,掌握文意積累文言詞語
復述故事并口頭疏通文意
3、走近作者、了解寫作背景(幻燈片14、15)
一學生讀,讀后點評
4、賞析及探究問題(幻燈片16、17、18、19、20、21、)
聽錄音朗誦感受桃花源的美的意境
讓同學到文中尋找桃花源最吸引人的地方,并說說是什么美?
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景色美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生活美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人情美
展開想象與聯想用一組句式整齊的句子描繪桃源人的生活環境及社會風尚。
如:這里的______真美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桃花源的美我們概括出了景物美、生活美、人情美,這三個方面是不是桃花源最吸引人去的地方呢?我們中國大山名川,風景美,生活美,人情美的地方也不少,為什么桃花源讓人魂牽夢繞,一千多年來,在中國詩人的心中,桃源仙境始終美好,讓人向往呢?
探究桃源人舉家到這與世隔絕的地方的原因?
由學生自由朗讀第三段
要求:朗讀是應讀出文中人物的'語氣,如“乃大驚”,“皆嘆惋”,“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桃源人為什么叮囑漁人“不足為外人道也”?
戰亂連年的年代,優美的世外桃源是否存在?(結合前面的寫作背景分析)
漁人偶遇桃源,“……處處志之,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和“……,欣然規往。末果,尋病終”,作者寫這些句子目的是什么?
。ㄍ瑢W可通過讀課文最后兩段來了解)
暗示這個故事是虛構的。
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個故事?
5、教師總結并布置作業(幻燈片22)
師小結:這篇課文陶淵明成功地運用了虛實結合的寫法,使人感受到桃源仙境的存在,實中有虛,以“不復得路”“未果”等句寫出仙境在恍惚間消失得無影無蹤,讓人覺得似夢似真,這些都不過是陶淵明巧妙的安排,理想的寄托,美好的愿望而已,實際上是子虛烏有的,桃花源讓后人津津樂道,可見桃花源已成為一種理想,一種美的象征了。
作業背誦全文
6、知識拓展延伸(幻燈片23)
抽一生描繪一下自己心中理想的明天
7、最后讓同學隨著音樂朗讀課文感受桃花源的美
8、下課
說課板書
景色美 戰亂
生活美 沒有 壓迫
人情美 剝削
注:時間安排:導入及題解(4分鐘),整體感知課文、復述故事、口頭翻譯等(12分鐘),賞析文章及探究問題等(22分鐘),知識拓展延伸、教師總結及作業(7分鐘)
《桃花源記》說課稿 9
一、說教學分析
《桃花源記》是一篇臉炙人口的佳作,文章故事性很強,虛構了一幅“沒有戰亂、沒有剝削、沒有階級、人人平等、自給自足、”的理想社會美圖,表達了一種美好的憧憬,具有強烈的現實意義。其語言凝練又雋永,是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一篇文言散文。學生在此之前已經接觸過這類文體。因此學生對文言文的一些基本常識和學法已經有所了解和認識,教師應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培養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能力,積累一些文言詞語,為以后的文言文學習打下扎實的基礎,教師應引起足夠重視,盡力引導學生對美景美情的感知。
二、說教材定位
1、說《課標》的要求:《課標》對閱讀能力提出這樣的要求,“學習欣賞文學作品,感受作品中的形象,欣賞優美、精彩的語言”。
2、說教材內容的特點和作用
《桃花源記》是人教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一篇文言散文。詩人“以文為辭”,在《桃花源記》中虛構了一個美好的理想境界,詩人以洗煉的筆墨,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沒有塵世羈絆的人間樂園——世外桃源。因此《桃花源記》更具有文學的'欣賞性,對提高學生的文化品位、培養文言散文的審美情趣有著重要的作用。
3、說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熟讀、合作探究,理解課文的內容。
能力目標:分步品析,培養想象能力、整體感知能力。
情感目標:引導學生感知文中的美景及美好的人情。
4、說教學重點、難點
由于八年級學生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對文言常識有了一些積累,借助于工具書和語境學生完全可以疏通文意。但因文章與現在生活相隔甚遠,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課標》要求和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以及課時界限,《桃花源記》的教學重點、難點,將其確定為:
教學重點:注重文言能力提升。依據線索人物,復述故事。
教學難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三、說教法策略
根據新課程標準對古詩文重點在于考察學生記誦積累的過程的要求,將朗讀、背誦課文結合到對文章的賞析當中,在感受文章音美、形美、意美的同時,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相學習,達到感知知識的目的。具體采用如下方法:
1、朗讀法。
2、想象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情境教學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審美入文;
利用漢語言文字特點導入,小角度切入課文,有利于檢查預習,引起回憶并有效進入課程學習。圖片激發想象,詞語引起聯想,有利于審美入文,契合本課時重難點突破。
。ǘ├首x入境,合作感知;
朗讀有利于鋪墊,合作有利于發揮學生積極性,高效解決詞句理解問題。
(三)讀議反饋,有效鞏固;
反饋是檢查,更是鞏固和強化,教師的引導和講解是必要的,有利于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兩個大問題的設計符合建構主義理念和分層教學原則。
。ㄋ模┛焖贋g覽,復述故事;
復述也是為了掌握和理解,實現反饋詞句意義之后的更高層次的強化,這符合認知心理學規律。我們之所以記住部分,是因為我們記住了整體。
。ㄎ澹├首x入情,表演誦讀;
為了突破難點,必須使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由情入境,由境入情,反復螺旋升華,品足美感。與下一環節桃源消失,形成鮮明對比,激發學生強烈認知沖突。
(六)設疑結課,繪圖展示。
課堂延伸,有利于鞏固所學,并為第二課時做足鋪墊。
五、說教學反思
文言文教學有著過分重視文言知識傳授的傾向,機械分析易使本來意蘊豐厚的古代作品只剩下了枯燥的詞、句,這顯然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結果必然是肢解了作品,只見其“言”而不見其“文”。我簡明地利用了漢語言文字的特點介入文本,用充滿詩意的畫面自然地把學生引入課文優美的意境,首先讓學生由詞到景,由景入境,仿佛身臨桃花源,初步感受世外桃源的美好和愜意;接著弄懂文意,以復述為抓手,進一步讓學生說內容,再度感知其中之美,最后,通過開放性的“先放后收”策略讓每個學生都有所得,審美層次有所提升。第一課時的界限因此清楚,又為第二課時深入探究主旨意蘊做好了充分的鋪墊,整個解讀過程,充分借助注釋和語境來讀課文,若有不能解決的問題,再拿到課堂上,由小組到全班,共同討論解決;并通過多種品析形式充分感知美景美情,力求課堂有內在的邏輯。
《桃花源記》說課稿 10
一、說教材
。ㄒ唬┱n文在教材中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桃花源記》是八年級語文下冊第七單元的一篇文言文。這是一篇美文,居單元之首,是重點篇目,學好它是極其重要的。
。ǘ┙虒W內容
《桃花源記》借助虛構的故事來表現作者的社會理想,表達了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追求,反映了古代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這是篇文言文,在教學上,首先還是要幫學生解決文字障礙,然后引導他們把握的大意,了解的主旨。于是,我把本課共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了解作者,解決文言字詞,疏通文意并熟讀;第二課時,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分析理解的主旨,這里我要講的是第二課時。
。ㄈ┙虒W目標的設置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培養學生“具有一定語言感受能力”、“初步具有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再加上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他們已經能夠借助課文注釋和工具書能讀懂課文的意思。所以我在處理教材時,將第二課時定為“品讀美文”,把本課的目標定位以下幾點:
。1)理清結構。
。2)品味的美點。
(3)品評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
。ㄋ模、教學重點、難點的設置
由于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不是很強,學生正確評價作者的理想有一定的難度。因此依據教材內容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本課的教學重點、教學難點這樣設定:
教學重點: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理解、評價作者心中的理想社會。
二、說教法
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確定本課時教法如下:
1、品讀法
2、提問法
3、討論法與點撥法相結合
三、說學法
教法的根本是學法,只有把“學法”教給學生,才能達到不教。這也是課堂是否能高效的關鍵。本文是一個富有傳奇色彩的故事,學生學習的興趣很濃。但是,鄉鎮學生閱讀面窄,寫作水平低,他們對作者思想根源把握不了,造成了對課文的品讀、理解有一定的障礙。因此,我在指導學生學習的過程中,重在指導學生在“讀中品”、在“讀中悟”。
根據以上學情我把學法確定為:
1、 誦讀法
2、 想象法
3、合作探究法 特別是合作探究法,運用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提高課堂效率,體現“高效課堂”。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基本流程如下:
。ㄒ唬┱n堂導入
因為是第二課時,所以這一課時的導入就設計為:檢查上節課作業的基礎上,導入新課。
設計意圖:溫故而知新。
。ǘ┗仡檭热,梳理結構:
首先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美讀課文,設計問題:課文以什么為線索?
這樣學生在找線索的同時,就把漁人發現桃花源的經過,在桃花源的所見所聞,以及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的情形,貫串了起來。
。ㄈ┵p讀課文、品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教學的重點。
1、問學生:這篇課文美嗎?學生肯定說:“美!”
你知道它美在何處嗎?接下來,我們就一起為這篇尋找美點。學生比較容易找出桃花林很美,桃花源中的環境很美的句子。這時要引導學生去發現桃花源中的人美!跋虂韱栍崱,“皆出酒食”,“各復延至其家”熱情,好客,慷慨,這不都能體現桃花源中的人美嗎?接下來繼續引導學生從情節的曲折是一種美,語言的流暢也是一種美,敘事的簡明也是一種美。
這一環節的設計意圖是:讓學生學會從多種角度去欣賞的美,不要拘限于的語言,人物的行為。
2、 接下來讓找出表現桃花源人心情的句子。哪個字是重點?
明確:樂。繼續追問:樂在何處?
此處我設計一個情境:讓一個學生扮成記者,穿越到晉朝,來到桃花源,進行采訪,以“你快樂嗎?”采訪桃花源中不同身份的人,老人,小孩子,婦女等,讓他們學出他們的快樂。然后再采訪一下漁人,讓漁人說出他在桃花源外的痛苦,與桃花源中的人的快樂形成對比。讓學生在活動中了解當時的社會的黑暗。
3、讀過此文,同學們肯定覺得其中有很多神奇之處吧?那你覺得奇在何處呢?引導學生找出景物之奇,山洞之奇,桃花源中的人之奇,故事的結局之奇。
為什么“處處志之”,又“不復得路”呢?這就為下面的環節作了引子。
(四)評說桃花源
這部分是課文的難點,這一環節中,我主要是鼓勵學生多角度、有創意、有批判地閱讀,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量。為此我設計了一道探究題。
桃花源很美,究竟存不存在?你是如何看待作者筆下的桃源世界?
題意在引導學生明確桃花源勝境只是虛構的,是作者的理想。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源人生活圖片和我們現代人的生活圖,形成對比,讓學生知道,虛構的桃花源再美,也美不過我們現在人的生活,應辨證地看待桃花源的美,并了解當今社會不是桃源勝境,卻勝似桃源勝境。以此引導學生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ㄎ澹w納總結
這節課,我們品味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景,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如今的中國與東晉相比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的。
(六)布置作業
有人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是積極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說是消極避世,你怎樣評價?
五、說板書設計:
我認為板書應直觀,簡潔明白,能體現了的主要脈絡。我的板書是這樣設計的:
《桃花源記》說課稿 11
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內容。
2、展開想象,品味桃源勝境。
3、聯系背景,感悟作者思想。
教學重點: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有位英國文學家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時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蓖瑢W們往往也有這種體驗:當你遇事不順時,當你心煩意亂、郁悶低沉時,你會去想一些開心的東西。生活在東晉的著名詩人陶淵明,他的生活充滿坎坷磨難,但他卻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桃花源記》,走進陶淵明筆下的那方世外桃源。
二、了解作者:
陶淵明,東晉詩人。名潛,字元亮。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但由于當時社會不安,他空有才智卻難以施展。他曾做過小官,因“不為五斗米折腰”,棄官回鄉從此過起了田園式的隱居生活。后人稱其為“靖節先生”。
三、讀文感知
1、初讀課文
。1)學生初讀,邊讀邊用筆畫出不能讀準的字音、不能正確斷句的地方及不好把握感情的語句,可以結合注釋跟同桌或在小組內交流,互相指證。
。ǔ鍪咀衷~檢測)
。2)隨機抽查學生初讀的情況,全班同學當評委,從字音、斷句和是否讀出感情作為標準。
2、配樂范讀:感知文章內容、感受文章魅力
3、再讀課文:學生自讀,結合注釋、工具書自行翻譯,組內交流自學過程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若仍不懂,則舉手問老師,全班同學一同解決。教師注意點撥。
四、品讀賞析:
屏顯“桃源訪談”:同學們,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美不美?你們想不想到桃花源?現在啊,這間教室就是桃花源,你們都是桃花源的村民,我呢,是電視節目主持人。我們下面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現在我對村民現場采訪。
然后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采訪了以下問題:
1、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
2、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3、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
4、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或你們的感受。(學生結合文章內容以村民的方式回答)
五、合作探究
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為什么?請到文中找出根據。
。▽W生交流,得出結論)
六、總結全文。結合現在社會安寧的局面,適當點結束。
《桃花源記》說課稿 12
教學目標
1、品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2、賞析桃源的美。
3、體會作者描寫“世外桃源”揭露黑暗社會現實和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點
賞析桃源的美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的社會理想及理解作者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啟發點撥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展示一組桃花爭艷的圖片,桃林美不美?東晉時期有位作家在那桃花盛開的地方,描繪了一方奇妙的樂土,請問這位作家是誰呢?(生答:陶淵明)這節課我們攜手再進桃花源,感受桃源之美。
二、感知桃源
朗讀課文,欣賞圖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三、賞析桃源
教學形式:我是小記者
角色:1名學生——漁人
5名學生——桃花源村民
3名學生--記者
1、采訪對象:村民
采訪問題:能介紹一下你們這里的自然環境、生活狀況、風土人情嗎?
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
你們這里繳稅嗎?
你們人與人之間關系如何?講誠信嗎?
你想出去嗎?為什么?
2、采訪對象:漁人
采訪問題:你覺得這里美嗎?美在何處?
這里的人和外面的有何不同?
你為什么要把這個地方告訴太守?
四、贊美桃源
請桃花源的“村民們”用優美的語言描繪自己家鄉之“美”,抒發心中的感受。
多媒體展示幾幅有關桃花源自然美、人情美的圖片,僅供學生參考。
學生再讀課文,體味桃源之美。
五、探索桃源
問題:
1這個社會在當時存在嗎?找出相關依據,說說自己的.想法。
提示:可參閱“預習提示”;
可從課文中找相關依據;
也可與背景資料結合起來理解。
2、作者為什么要虛構這一世外樂土?你怎樣看待這種思想?
提示:寄托作者的政治理想;
追求幸福、和平,向往美好生活;
大膽地向黑暗現實挑戰,批判現實;
不愿干預,消極避世。
3、聯系我們的生活、學習實際,說說桃花源的社會狀況與我們今天和諧社會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提示:國家對西部農村中小學生實行“一免一補”政策。
農民不但不繳農業稅,還有糧食直補款。
新農村道路硬化“村村通”工程等。
合作醫療
六、課外練筆
假如在21世紀的今天,一位桃花源中的人猛然來到外面的世界,面對現在人類富足而幸福的生活,他將會怎樣?請發揮想像寫一篇不少于300字的作文。
《桃花源記》說課稿 13
一、教學目標:
⑴、知識目標:能夠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其中蘊涵的思想。
⑵、德育目標:認識文章的現實意義,培養學生追求和平、幸福生活的情感。
⑶、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2、教學重點:理解文章的內容及主題;順暢地誦讀課文。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教學課時:第二課時(共兩課時)
二、教學過程
1、回顧舊課
2、朗讀課文
要求有感情地朗讀,注意朗讀節奏。
3、理清文章思路,梳理文章結構。
文章共四節,按故事的開端、發展、結局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故事開端(1),寫漁人發現桃花源。
第二部分:故事發展(2、3),寫漁人進入桃花源。
第三部分:故事結局(4),寫漁人離開及再訪桃花源。
可見文章以漁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
4、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章思想。
把學生分組,角色扮演漁人和桃花源人,模擬采訪和受訪,通過設計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深入理解文意,把握文章蘊涵的思想。
示例:A、漁人采訪桃花源人
⑴、能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情況嗎?
、啤⒄垎柲銈兪窃鯓觼淼竭@里的?
、、請問你們這里有什么風俗習慣嗎?
、取斘襾淼竭@里時,你們有何感受呢?
、、我離開時,你們有什么要叮囑的呢?
B、桃花源人采訪漁人
、拧⒛闶窃鯓影l現桃花源的?
、啤⑻一ㄔ唇o你什么印象呢?
、恰⑻一ㄔ慈私o你什么感受呢?
、、你是否也想永遠留在桃花源呢?
⑸、你對外人說出桃花源是出于什么目的呢?
5、遷移探究
、、問題一:桃花源人因不滿當時紛亂、不安的先秦社會,躲避到了與世隔絕的桃花源,若我們在學習生活中不滿老師、同學的時候,也仿效桃花源人,逃學、曠課,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以嗎?
、、問題二、《桃花源記》表達了作者反對戰爭、追求和平生活的思想。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還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若把本文推薦給現任美國總統布什,會怎樣呢?試著寫一段話,想像美國總統布什的反映。
6、總結:
本文通過虛擬一個寧靜祥和的世外桃源,表達了作者對黑暗、動亂社會的厭惡和對和平幸福生活的向往。
7、布置作業:背誦課文
8、板書設計:
故事開端(1)發現桃花源
安居樂業
故事發展(2、3)進入桃花源 寧靜祥和
理想社會
故事結局(4)離開、再訪桃花源
《桃花源記》說課稿 14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麗,歡樂和奇異。
2、深入體會陶淵明虛構這一理想社會的原因。
3、肯定陶淵明對理想社會的大膽追求。
4、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
教學重點:
以學生為主體,自主、合作、探究,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的美、樂、奇
教學難點:
理解陶淵明虛構這一桃源仙境的目的,正確評價課文所描繪的理想境界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東晉末年,戰亂頻繁,賦稅徭役繁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家瀕臨崩潰,在這樣的動亂歲月,陶淵明的一腔愛國熱情無處傾訴,讓人民安居樂業的'愿望無法實現,只能把情感寄托在文章里,今天我們就帶著對陶淵明已有的認識,再次走進《桃花源記》感受作品的獨特魅力。
二、找同學大聲的有感情朗讀課文,邊聽邊想桃花源是一個什么樣的世界?
三、分別從“美、樂、奇”三個角度賞析全篇文章,學生進入小組討論pk階段。
四、小組討論:桃花源的美表現在原文的哪些句子中?
1、教師點撥:自然環境美、社會環境美、人情美。
2、作者寫這一美景的目的是什么?(表達了對桃花源的喜愛、向往)
五、小組討論:
1、文中哪些人感受到桃花源的樂?他們分別為什么而樂?
教師點撥:(老幼因和平安定、豐衣足食而樂)
2、總結:桃花源人都樂在哪里(和平安定、豐衣足食、民風淳樸),作者寫這些樂的目的是什么、(寄托理想)
六、小組討論:
1、桃源“奇”在何處呢?從原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來?
小組討論在文中畫出這樣的句子,同時分析了三個問題。
1)桃源人為什么嘆惋?
2)桃源人為什么說“不足為外人道也”?
3)文章安排劉子驥尋桃源是不是畫蛇添足?
2、教師小結,這些奇異之處使文章情節曲折跌宕,使桃花源充滿了神秘感。
3、作者設置這些“奇”暗示什么?(虛構社會)
七、桃花源是一個如詩如畫:令人神往的仙境,這里寄托了作者怎樣的理想?(安居樂業,沒有壓迫、沒有戰亂,批判黑暗社會)
八、作者虛構這一理想社會,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說說你的理由。
教師明確:想法積極,做法消極,我們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九、學生質疑
十、總結小組成績,鼓勵優秀小組
十一、結束語:陶淵明追求光明和理想的做法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相信未來是美好的,我們要志存高遠,向著理想,勇往直前。
十二、布置作業: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為題寫一篇讀后感
《桃花源記》說課稿 15
【學習目標】
1、熟讀并背誦課文,積累并扎實掌握常見的文言詞語及文言現象。
2、通過合作探究,能夠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3、激情展示,陽光參與。以極度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享受學習的快樂。
【學習重點、難點】
準確翻譯課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繪的美好社會生活。
【使用說明】
1、 在充分預習,熟讀文本的基礎上,認真研究學案。
2、 認真限時完成,規范書寫;小組合作討論,答疑解惑。
【自學導航】
一、預習點兵。
1、走進作者
陶淵明,名潛,字元亮,東晉著名詩人、文學家,世號靖節先生,別號五柳先生。生于東晉末期,出身于沒落的地主官僚家庭。他少時頗有壯志,博學能文,任性不羈。當時社會動亂不安,他有志不得伸,做過幾任小官,由于不滿官場丑惡,41歲時棄官回鄉,歸隱田園,留下了“不為五斗米折腰”的傳世美談。他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位田園詩人,其詩自然質樸,意味雋永。代表作有《歸去來兮辭》《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他所作的詩文,內容多描寫農村生活,表現了優美的自然風光,抒發他熱愛田園生活、樂于和農民來往和不愿與統治者同流合污的高尚感情;但也包含了樂天知命、消極適世的因素。在形式是一反當時華而不實的文風,明朗清新,質樸自然,善于抓住客觀事物最突出的特征,淡淡幾筆傳神的表現它的形象,簡潔含蓄而富有韻味,對后代作家有較大的影響。
本文寫作年代在約是寧永初二年(421年),其時陶淵明已經五十七歲了。他拒絕同劉格的來政權合作,不滿黑暗的政治現實,同時由于他和農民接近,理解他們追求理想社會的愿望,所以寫了這篇記和詩。
2、讀準下列加點字的.音。
豁然( )儼然( )阡陌( )垂髫( )便要還家( )劉子驥( )詣( )
3、重點詞語釋義。
為業: 緣: 夾岸: 雜: 鮮美: 異: 窮: 舍: 豁然: 開朗:
平曠: 屬: 怡然自樂: 悉: 所從來: 咸: 問詢: 先世: 妻子:
邑人: 不復出焉: 焉: 間隔: 皆: 嘆惋: 延: 語告: 不足: 既: 志: 詣: 如此:
遣: 欣然:
4、古今異義
5、一詞多義
6、特殊句式
二、初讀課文,發現桃花源
讀課文,將文章第2、3段其中的一段翻譯在下面。
三、再讀課文,走進桃花源
。ㄒ唬└惺芴一ㄔ吹拿利悺一ㄔ疵涝诤翁帲
。ǘ└惺芴一ㄔ吹男腋!一ㄔ葱腋T诤翁?
(三)感受桃花源的神秘——桃花源神秘在何處?
四、熟讀課文,訪問桃花源
聯系作者生活的時代背景,請你聯想桃源人的生活與當時外界人民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之處?桃花源寄托了作者怎樣的愿望?
五、拓展延伸,再尋桃花源
由桃花源你想到了什么?請同學們發揮自己的想象,試著寫一篇《桃花源后記》或給桃源人寫一封信,談談你對和平的認識。
《桃花源記》說課稿 16
教學目的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指導學生掌握、積累一部分文言常用詞語,了解古今異義現象。
2、熟讀課文,理清課文的線索。
3、聯系時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傾向和社會理想
教學重點
1、準確地翻譯全文,并積累常用文言詞語的用法。
2、研讀課文,整體把握文章內容。
教學難點
了解作者筆下的社會理想;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導人課文,簡介作者。
1、展示幾副圖畫,讓學生聯想到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并讓學生談談心中的世外桃源。
2、介紹陶淵明及時代背景,自然導人課文,引起學生閱讀課文的興趣。
二、初讀課文,疏通文意。
1、請一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感情,咬準字音。(讀完后由同學做適當評價)
2、商討學習文言文的方法
3、疏通文意:學生提出的疑惑的字詞、釋義,師生共同解決。
4、指導學生理解文中所出現的古今異義的詞語。
三、再讀課文,概括故事情節。
1、有感情地齊讀課文,加深對課文內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用簡潔語言概括故事情節,理清課文結構。
3、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桃花源的印象。
四、訪談練習
設置情境,利用“時空在線”專訪節目深化理解,研讀課文。假設教師以節目主持人的身份穿過時空隧道,來到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東晉時代的桃花源中,對村民現場采訪。
采訪問題:
1、請問你們是怎么來到這里的?(我們的祖先為了躲避秦時戰亂,逃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時間長了,我們就不再出去了。)
2、你們知道現在是什么朝代嗎?你們想出去嗎?(漁人說是晉朝。想出去,因為外面世界很精彩;不想出去,因為外面兵荒馬亂。)
3、能為觀眾朋友介紹一下你們桃花源的.自然環境嗎?(我們這里土地平整開闊,房屋整齊,有肥沃的土地、美麗的池塘,真是山青水秀,人杰地靈。
4、你們為什么不讓漁人向外人介紹桃花源呢?(不希望外人打擾我們幸福安寧的生活)
5、你能對我們觀眾朋友說說你們桃花源居民的風俗習慣嗎?(我們這兒的人都很勤勞……很樸實,還有,我們很好客。
6、在節目的最后,請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話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點。(1、我們桃花源風景優美。2、我們桃花源民風淳樸。3我們桃花源居民生活幸福。4、我們桃花源沒有剝削,沒有壓迫。)
五、品位研讀、主題探究。
1、大家相信這樣一個美麗的地方在東晉年間存在嗎?(讓學生從文章中找線索來考證)
2、作者寫《桃花源記》的目的是什么?
六、拓展延伸
假如陶淵明來到大家面前,你最想對他說什么?
總結:這節課,我們走近了陶淵明,了解了陶淵明。雖然陶淵明向往的理想社會還帶有這樣那樣的局限性,但他對理想的追求,對黑暗現實的否定,還是值得肯定的。歲月流逝,滄海桑田。多少年過去了,于東晉時代相比,如今的中國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毛澤東同志有這樣的詩句;“陶令不知何處去,桃花源里可耕田!鄙裰荽蟮兀酱ㄥ\繡,人民富足,陶淵明若是地下有知,一定會感到無比欣慰。
好,這節課上到這里。
《桃花源記》說課稿 17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地朗讀、背誦課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認識作者通過描寫“世外桃源”所表達的不滿黑暗現實,追求理想社會的思想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朗讀、背誦文言文。
2、理解積累一些文言詞匯。
3、把握文章的敘事線索。引導學生感受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 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教學方法:
1、朗讀法
2、討論與點撥相結合
3、品讀法
4、復述法
教學程序:
一、 課前導入
到今天為止,我們已經學習了第一單元的5篇課文,即:毛澤東的《新聞兩則》,孫犁的《蘆花蕩》,西蒙諾夫的《蠟燭》,雨果的《就英法聯軍遠征中國給巴特勒上尉的信》,以及聶華苓的《親愛的爸爸媽媽》。這些作品的題材上的一個共同特點是什么?
明確:以戰爭為題材。掩卷沉思,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戰爭給人類帶來了深重的災難,人類渴望和平,拒絕戰爭,這種樸素的愿望由來已久。我國古代人民就曾希望有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沒有戰亂,人們都能生活幸福的理想社會。我們今天就來學習反映這種樸素的愿望的一篇文言文——《桃花源記》。
板書課題:桃花源記——陶淵明
思考:從課文題目中,你能聯想到一個什么成語?
明確:世外桃源
什么意思呢?明確: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后亦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亦指幻想中的美好世界。
大家了解作者嗎?課件展示陶淵明及寫作背景。
二、初步感知:
1、學生快速默讀課文一遍(一讀),學生提出學習目標,注意朗讀要求。(課件展示)。
2、指導朗讀:
要求:
a、讀準字音,停頓分明,不讀破句。
b、帶著感情,聲音洪亮,讀出韻律。
具體是:a、第一段平緩語氣,第二段讀出探險及釋然驚訝語氣,第三段讀出熱情和驚嘆的語氣第四、五段讀出感慨語氣。
3、學生按以上要求齊讀全文。(二讀)積累本文的“一詞多義”及“古今詞義差異”的現象。(課件展示)
4、同學們,請找出還有哪些文中難解的`、注釋中沒提到的、應特別予以重視的字詞。
5、學生找出文中自己認為難以翻譯的句子,其他學生解答,教師點拔。(此項活動意在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敢于直面疑難、大膽探索的熱情。)
全體同學齊讀課文(三讀)。
三、 品讀賞析
1、請用簡潔的語言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提示:文章以什么為線索?分為哪幾個部分來敘述?展示課件。
即:全文以漁人的行蹤為線索,按漁人的行蹤的不同地點分五部分:
發現桃花源——進入桃花源——訪問桃花源——離開桃花源——再尋桃花源
2、其中重點是寫哪些部分?主要描寫了桃花源的什么?
明確:第二、三兩部分。描寫了桃花源優美的環境,淳樸的人情,和平安定、豐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樂融融的人際關系。
3、文中的桃花源是個什么樣的地方 ?
明確:桃花源是個風景優美、民風淳樸、寧靜安樂的理想社會。
請兩位同學分別朗讀這兩段(四讀)。
【《桃花源記》說課稿】相關文章:
《桃花源記》說課稿12-30
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05-22
《桃花源記》說課稿范文10-13
《桃花源記》說課稿(精選22篇)01-03
《桃花源記》說課稿(15篇)03-10
八年級語文《桃花源記》說課稿01-06
桃花源記經典句子03-05
桃花源記讀書筆記11-20
說課稿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