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認真擬定說課稿,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面積含義》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面積含義》說課稿1
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大小的同時結合時政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2、第3題:這一題主要指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重點指導怎樣數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數,學生在匯報時這也用課件演示裁剪的過程。為今后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埋下伏筆。
3、第5題:這一題放手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比較,對于其中有些面積相近的圖形只要能說出面積大小差不多就可以。
我選擇以上3題作為本節課的新知實踐運用,讓學生在不同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幾種面積比較方法的理解,并體驗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把學生帶出教室帶進生活。
四、全課小結、反思提高
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有什么疑問?
這里的小結歸納并不僅僅是知識的簡單羅列,還應是學生在學習方法,學習體驗上反思,幫助學生認識自我樹立信心。
整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關注學生的需要滿足學生需要為主題從生活情境創設到整個展開過程的立體立體安排,到重難點突破以所學知識的拓展應用都從學生原有生活經驗出發處處為學生著想真正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得到最大的心理滿足。當然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學生的層次不一,教師要層層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進行分次教學,對于教學中出現的突發情況要應勢利導,隨機應變,適時調整教學環節,努力使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狀態!
當然,我的教學設計中肯定還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敬請各位評委指正,今后我將在課堂這個博大的空間伴隨學生共成長,努力追求,不斷探索!
《面積含義》說課稿2
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水平出發。”根據這一理念,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將以教材為基礎,從學生的實際生活經驗出發,把學生帶出教室,帶進生活,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思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下面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及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說教材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幾方面談談我的教學設計:
一、說教材
(1)教材簡析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中第九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此前學生掌握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周長的計算方法,教材中結合學生已有經驗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通過本節課的學習,為學生今后學習和探索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奠定基礎。
(2)教學目標
新課標中指出三維目標是一個密切聯系的有機整體,應當使學生獲得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當以知識技能為主線,同時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把前兩點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基于此,結合教材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通過觀察和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區別周長和面積的不同,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過程與方法:讓學生在經歷比較平面圖形大小的過程中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在學習探索中體驗數學和生活的密切聯系,并在學習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3)教學重、難點
重點:學會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平面圖形大小。
難點: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
關鍵:理解面積的含義,建立面積概念的表象。
二、說教法、學法
教法:教是為學服務的,在設計中我主要采用:
①觀察法:通過學生觀察身邊物體的面,體會面積的含義。
②比較法:通過對不同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比較,認識面積是有大小的,在比較中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③直觀演示法:我準備了多媒體課件、學生用的.例2中的紙片、紙條、透明方格紙等,讓學生動手操作直觀演示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比較方法。
學法:依據以學生發展為本的基本理念,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我在設計中是這樣預設:
①自主探究:凡是學生能夠獨立自主解決的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
②合作交流:如果自主不能解決的,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問題在小組內解決培養學生的小組合作精神,小組內解決不了教師再進行適當點拔指導。
三、說教學過程
(一)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在這一環節中我通過摸、比、說3個方面活動來完成這一環節的教學。
摸:讓學生摸一摸數學書的封面、桌面等身邊物體體會物體面的存在。
比:比一比數學書封面和黑板面哪個比較大,哪個比較小?桌面與教室的地面呢?手掌之間呢?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物體的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從而揭示課題。(板書:物體的面大小)
說:讓學生從身邊找一找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較它們的大小。我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通過摸、比、說等活動使學生體會到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二)動手操作比較大小
1、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由具體物體的面的大小過渡到平面圖形的大小我是這樣處理的。我出示一個長方體把它的某一個面畫下來就得到一個平面圖形長方形,這個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積,這樣學生對面積含義(物體表面的大小及平面圖形的大小)的理解就更全面了。我還通過把這個正方形涂色和畫邊線比較周長和面積的區別進一步深化面積的含義。
2、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小
這部分內容是本節的教學難點,在設計時本著放手給學生,教師出示例2中的兩個圖形,提了2個問題:
①你們看一看,猜一猜誰的面積比較大?
②你有沒有其它辦法能驗證你的猜想呢?
在這我通過提出這個問題來打開學生思路,把探究的時間和過程還給學生,組織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利用學具袋中提供的材料,也可利用自己身邊其它材料探索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
在組織學生匯報時讓學生帶著材料到講臺上來,把自己比較的方法直觀地演示給大家看。
我預設了以下幾種方法:
1、重疊。
2、長方形紙條。
3、用尺子量。
4、透明方格紙測量測量等。
當然也可能會有其它的方法,只要學生演示的方法合理都給予肯定表揚。基中用透明紙數格子的方法我還進行了拓展。讓學生說說數格子的不同方法。通過比較讓學生發現橫數的個數×豎數的個數最簡便,這也為今后探索長方形、正方形面積的計算埋下了伏筆。
隨后我對學生比較方法進行小結并用課件演示,進一步體會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三)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想想做做
1、第2題:這一題的處理上,我尊重教材,同時又在教材基礎上稍作改動。
《面積含義》說課稿3
各位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國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P74--77《面積的含義》。本課內容是第九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一些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的
教學目標是:
1、通過直觀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形成直觀形象的思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
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
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教學中注重創設情境,讓孩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選用電子白板輔助本課教學,它以其特有的人機交互功能實現了在常態課堂下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課件的直接對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更改、充實、甚至創造“課件”內容,從而生成每個教師個性化的“課件”。
本節課我創設了4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理解含義
二操作實踐比較大小
三分層練習綜合運用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先以涂色游戲導入,讓孩子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
出示兩面大小不同的旗子,男女各派一名代表上臺進行涂紅旗比賽。結果如意料中,讓他們初步感知面有大有小。(大小)
然后讓學生看——看黑板表面,課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
摸——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說——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比它們的大小。
使學生充分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然后再通過平面圖形認識面積。
出示這幾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先讓他們認一認是什么圖形,再指一指它們的表面,然后讓他們比一比大小,說一說每個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各自的面積。
學生充分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在此基礎上,抽象出面積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物體表面的大小
平面圖形的大小面積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要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較三種不同顏色彩紙的面積。學生邊演示邊匯報,有的小組比較的是紅色紙和黃色紙的面積,有的小組比較的是綠色紙和紅色紙的面積。都順利的得到了答案。他們有的用的是觀察法,還有的學生想到了重疊法。電子白板的拖拽功能生動的將這一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那這兩張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綠紙和黃紙。(重疊)有的'學生認為黃紙的面積大。有的學生認為綠紙的面積大。意見有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我抓住了“究竟誰的面積大呢?”這一矛盾,向學生提出: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把學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給學生一個較為寬闊的探索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學具來測量,于是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實踐,有的用長方形的小紙條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擺,還有的用橡皮等身邊的物品去測量。結論展示,全班匯報后,我在白板上給學生提供了小正方形讓學生擺一擺,學生們都很積極的想到前面來一顯身手,接著我利用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進一步加深學生測量的過程,滲透面積單位的表象。
然后出示試一試,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引導學生總結出常用的3種方法:看、疊、量。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精心設計了練習。
選擇了學生非常喜歡的5個卡通人物,利用電子白板的超鏈接功能由學生自由選擇喜歡的題目。喜羊羊這一題是比較四個省的面積,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大小的同時結合時政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懶羊羊這一題中讓學生比較四個平面圖形的面積,這一題主要指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重點指導怎樣數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數,學生在匯報時這也是老師用白板演示操作的過程。為今后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埋下伏筆。在暖羊羊這一題中,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面積比較,可以讓幾個孩子到白板上利用拖拽功能動手操作。在美羊羊這一題里,通過描圖形的邊線和涂圖形的面積,讓學生體會周長與面積含義的區別。演示的時候用到了電子白板噴桶的功能。沸羊羊這一題,聯系生活繼續分辨面積和周長的含義。
媽媽拖地板
小明沿操場跑一圈周長
在墻壁上貼墻紙面積
在蛋糕上抹奶油
給黑板的四周貼上木條
這幾個練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強化了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幾種面積比較方法的理解,體會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更好的區別了面積和周長的含義。
最后一個環節是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利用屏幕幕布功能出示本節課的板書,(面積的含義)鞏固新知。接著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猜猜看。熒幕上隱藏著2個圖形,一個圖形上擺了4個小正方形,另一個圖形上擺了12個小正方形,猜猜看誰的面積大。學生的答案是不一樣的,當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時,我利用隱形幕布功能揭開謎底,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不能只數正方形的個數,正方形的大小必須是一樣的,否則就不好比較,這個環節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對下一個課時面積單位的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
本節課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下,我們真正實現了“轉譯”功能,即將學生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圖形、符號;實現了“對話”功能,即讓教材、素材成為學生對話、操作的對象。大家共同感受著數學帶來的信心和快樂。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感謝大家的傾聽,謝謝!
《面積含義》說課稿4
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面積的含義”它是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第六冊教材第九單元的教學內容。主要完成課本P74—77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以及初步掌握周長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學好這部分內容是后面認識面積單位和探索平面圖形面積計算的重要基礎。這部分內容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操作、估計和直觀推理等活動,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一個試一試,一個想想做做。例題一,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表面與課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初步含義。接著讓學生進一步比較課桌面和椅子面面積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從而使學生獲得初步的面積概念。例題二,讓學生用不同方法比較一個正方形與一個長方形圖形的面積。通過比較,既使學生進一步豐富了對面積概念的理解,又使學生體會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即用相同的單位直接計量。安排的試一試,要求學生分別比較給出的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和自己畫出的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安排的想想做做主要以感知面積的含義、比較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為主,為進一步認識面積單位以及探索有關的'面積計算公式作一些孕伏。
根據以上我對教材的認識和分析,結合學生實際,我擬訂如下
教學目標:
1、認識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2、在體驗面積含義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比較能力,歸納概括能力,在探索平面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主動探索和互相合作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和探索興趣。
重點:認識面積的含義
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的大小
下面就分三個教學環節說說我主要的教學程序。
第一個教學環節:物體表面的面積及大小
1、組織活動,感知面積
首先借助媒體出示教室一角,讓學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看:教師用尺劃過的黑板的表面和課本的封面,讓學生體會物體有面。接著引導學生比一比:哪個面比較大,哪個面比較小,體會面有它確定的大小。在此基礎上,借助媒體出示: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課本封面的面積大。讓學生聽教師讀一讀,組織學生自己讀一讀,想一想,講一講,復述其中的意思,體會面積的含義。
我通過創設學生的看、比、聽、想四個學習活動,使學生在自己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首次感知,接觸面積,體會面積含義。
2、摸摸比比,體會面積
引導學生觀察自己教室里的課桌和椅子,組織學生分別獨立摸一摸課桌面和椅子面,同桌比一比它們面積的大小。仿照:黑板表面的大小是黑板面的面積。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對“課桌面的面積”,“椅子面的面積”的理解,引導學生用規范的語言表述其中兩個面的面積大小,通過摸、比,采用充分讓學生說的方法,幫助進一步體會面積含義。
3、說一說,認識面積
組織學生舉例說說生活中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比他們的大小,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在小組里,班級里,充分發言,反饋學生對面積的初步認識,更大范圍里體會面積含義。教師注意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語言表達,以提升對面積含義的認識。突出概念內涵,擴大概念外延。
這環節,我本著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放手讓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知識的產生過程,初步形成對面積含義的認識。為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和大小奠定基礎。
第二個教學環節:平面圖形的面積及大小
1、遷移知識,認識圖形面積
給學生提供例2中的兩個圖形,組織同桌討論:什么是這個正方形的面積,什么是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知識摸一摸,體會圖形的面積。
2、探索交流,比較圖形面積
根據學生手中的例2兩個圖形,啟發學生思維:怎樣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呢?組織學生在充裕的時間和廣闊的空間里先進行觀察,動手實踐,獨立探究比較方法,再引導小組交流討論各自的比較方法和結果,最后借助媒體交流反饋學生的比較方法,突出重疊法和用紙條去量的方法。為探索平面圖形面積的計算做伏筆。
3、組織練習,鞏固面積比較
首先給學生提供試一試中的兩個圖形,先讓學生目測:哪個面積大,哪個面積小?培養估計能力,接著組織學生小組交流:你想用什么方法來比較它們的大小?通過全班交流,體現比較方法的多樣性,突出重疊法,用紙條去量,用小正方體去擺,畫小方格等方法,在讓學生比較其可行性之后,突出用相同的單位直接去計量,最后讓學生選擇喜歡的方法進行比較。發現這兩個圖形面積是一樣大的。在此基礎上讓學生在方格紙上畫一個平面圖形,組織同桌比一比,誰畫的圖形的面積大,誰畫的圖形的面積小?你是怎么發現的?通過同桌比較交流,全班交流反饋,使學生認識到數方格也是一種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方法。
這環節,我重視學生的生活經驗,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學生活動為主,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
第三環節:實踐應用,鞏固深化
根據教材所提供的內容,我安排了三個層次的練習。
第一層次: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完成想想做做 2、3
學生獨立比一比后,同桌交流是怎樣比的。其中第2題運用觀察法可以直接比較,第3題使學生知道數方格也是比較面積大小的一種方法。在比較中體會面積含義,為后面探索面積的計算做鋪墊。
第二層次:周長和面積的比較練習,完成想想做做 4
獨立完成后全班交流,通過周長與面積的比較,進一步體會面積的含義。
第三層次:開放題練習,完成想想做做 5
借助媒體提供一幅校園平面圖,讓學生在相對復雜的和開放的問題情境中,不斷運用知識,鞏固概念。
這環節,我組織學生在形式多樣的練習中,通過操作,交流,不斷鞏固,不斷發展,不斷提高。
綜觀整個教學過程,我本著“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思想,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創設問題、活動情境,幫助學生認識面積的含義。倡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動手實踐,完善和強化對面積含義的認識,啟發學生運用不同手段和方法進行面積大小的比較,幫助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層次把握面積的含義,并為后繼學習奠定良好的基礎。
《面積含義》說課稿5
各位尊敬的評委老師:
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青島版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P80--81《面積的含義》。本課內容是第七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根據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及三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我確定的。
教學目標是 1.通過直觀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等活動使學生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和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形成直觀形象的思維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使學生理解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破重難點我在教學中↙注重創設情境讓孩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選用電子白板輔助本課教學它以其特有的人機交互功能實現了在常態課堂下學生與教材學生與課件的直接對話。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可以更改、充實、甚至創造課件內容從而生成每個教師個性化的課件。 本節課我創設了4個環節
一、創設情境理解含義
二、操作實踐比較大小
三、分層練習綜合運用
四、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在第一個環節中↙我先以涂色游戲導入讓孩子↙通過物體的表面感知面積。課前讓學生準備兩片樹葉一大一小,先畫出樹葉的周長在男女各派一名代表上臺進行涂色比賽。結果如意料中讓他們初步感知面有大有小。↙大小 然后讓學生看--看黑板表面課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課本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摸--摸課本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說--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比它們的大小。 使學生充分感受↙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物體表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然后再↙通過平面圖形認識面積。 出示這幾種平面圖形↙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圓形。先讓他們↙認一認是什么圖形再↙指一指它們的表面然后讓他們↙比一比大小說一說每個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各自的面積。 學生充分感受↙平面圖形的大小就是平面圖形的面積。 在此基礎上抽象出面積概念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物體表面的大小 平面圖形的大小面積 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建構不是教師傳授的結果而是通過親身經歷通過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來實現的。面是什么說不清道不明但只要動手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學生就能做到心中有數了。在大量直觀、實踐、體驗活動中學生能實實在在的感受到面是什么。
第二環節是本節課的難點要↙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首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比較三種不同顏色彩紙的面積。學生邊演示邊匯報↙有的小組比較的是紅色紙和黃色紙的面積有的小組比較的是綠色紙和紅色紙的面積。都順利的得到了答案。他們有的用的是觀察法還有的學生想到了重疊法。↙電子白板的拖拽功能生動的將這一過程展現在學生面前。那這兩張紙的面積誰大誰小呢↙綠紙和黃紙。重疊有的學生認為黃紙的面積大。有的學生認為綠紙的面積大。意見有分歧誰也說服不了誰于是我抓住了究竟誰的面積大呢這一矛盾向學生提出讓我們來驗證一下好嗎這樣把學生置于矛盾的中心激起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給學生一個較為寬闊的探索空間激活了學生的思維。 這時有的學生想到了用手中的`學具來測量于是以小組為單位動手實踐有的用長方形的小紙條量有的用正方形的小方片擺還有的用橡皮等身邊的物品去測量。結論展示全班匯報后我在白板上給學生提供了小正方形讓學生擺一擺學生們都很積極的想到前面來一顯身手接著我利用電子白板的回放功能↙進一步加深學生測量的過程滲透面積單位的表象。 然后出示試一試讓學生按自己的想法來比較這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引導學生總結出常用的3種方法↙觀察法、重疊法、測量法。
在第三個環節↙中我精心設計了練習。抓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設計了不同層次的智力闖關題目,第一關是比較四個省的面積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大小的同時結合時政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在第二關中讓學生比較四個平面圖形的面積這一題主要指導學生用數方格的方法重點指導怎樣數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數學生在匯報時這也是老師用白板演示操作的過程。為今后推導梯形面積公式埋下伏筆。↙在第三關中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面積比較可以讓幾個孩子到白板上利用拖拽功能動手操作。
這幾個練習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強化了本節課的重點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幾種面積比較方法的理解體會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更好的區別了面積和周長的含義。 最后1個環節是回顧全課小結延伸 利用屏幕幕布功能出示本節課的板書↙面積的含義鞏固新知。接著我設計了一個游戲猜猜看。熒幕上隱藏著2個圖形一個圖形上擺了4個小正方形另一個圖形上擺了12個小正方形猜猜看誰的面積大。學生的答案是不一樣的當學生你一言我一語的爭論時我利用隱形幕布功能揭開謎底↙學生恍然大悟原來在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時候不能只數正方形的個數正方形的大小必須是一樣的否則就不好比較這個環節的設計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對下一個課時面積單位的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
教學反思:
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我有以下兩點體會:
一、數學課堂教學要緊密聯系生活。
面積的概念具有較強的抽象性,學生理解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為了使學生較好地理解和掌握“面積”這個比較抽象的概念,我從生活入手,讓學生找生活中物體的面,感知物體的面有大有小,進行物體面的大小比較,通過物體面的大小比較揭示物體表面的面積。這樣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理解了面積的含義,有種水到渠成的感覺。體現了現代教育思想所倡導的“數學課堂教學應向學生提供與生活實際密切聯系的、有價值的、富有趣味的教學內容”這一基本理念。
二、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
本課教學過程中我為學生創設了從事數學學習活動和交流的空間。例如:在教學平面圖形面積大小比較時,我先讓學生充分討論比較的方法,然后通過實踐、操作驗證自己的猜測,學生用剪拼、數方格、重疊的方法等,這樣學生全面、主動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使不同的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獲得不同的發展,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讓學生經歷了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加深了學生對面積含義的理解,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分析、比較能力與合作意識。
三、實踐應用、鞏固深化
整個課堂從畫一畫、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這些活動中歸納出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有:觀察法、重疊法、數格子法,練習由潛入深,先說校園平面圖中誰的面積比誰的面積大(或小),再出示不正規的圖形,用框格子、移動等方法得出面積的大小,直到猜一猜游戲,使學生體驗到計量面積最基本的方法是用相同的單位直接計量,為以后的學習作了鋪墊。
本節課在電子白板輔助教學下我們真正實現了轉譯功能即將學生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圖形、符號實現了對話功能即讓教材、素材成為學生對話、操作的對象。大家共同感受著數學帶來的信心和快樂。 以上就是我的說課感謝大家的傾聽謝謝
《面積含義》說課稿6
一、說教材:
1、說教學內容
我說課的內容是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P74—77《面積的含義》
2、說教材中的地位
本課內容是第九單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學習了長方形和正方形以及它們的周長計算的基礎上來進行教學的。教材通過學生觀察,比較,觸摸所熟悉的物體表面的大小來幫助理解面積。面積的學習,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相對較難,學生學了這部分內容,為以后學習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等平面幾何圖形的面積打下基礎。
3、根據新課標的要求,我從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結合實例,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3)體驗數學知識緣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在探究中張揚個性,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認識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面積的大小。
二、說教法、學法:
學生在二年級已經認識了物體的面,真切感知過面是什么,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這樣的平面圖形。在這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面積”這個抽象的概念,同時面積又是學生進一步認識平面圖形或物體的面所必備的基礎知識。三年級學生具有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新舊知識遷移的能力,這些能力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了充分的準備。
1、 教法:
本節課主要運用了比較法,通過不同物體的面或平面圖形的比較,使學生認識到面積是有大有小的。使學生在比較中理解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教師引導與學生自主探究相結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2.學法:
動手操作: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自主探究:比較面積大小時,進行小組合作交流探索出多種方法,從而比較出面積的大小。
三、說教學過程:
根據以上的理念,結合本課的特點,我設計了以下5教學環節:
1、 初步感知,認識面積
看——看黑板表面,課本封面,體會物體有面。
比——比黑板表面與數學書封面哪一個比較大,哪一個比較小,體會各個物體的面都有確定的大小。
聽——聽懂“黑板表面的大小就是黑板面的面積,它比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這句話的意思,首次感知面積的'含義。分頁標題#e#
摸——摸數學書封面和課桌面,體會這些面客觀存在,感受這些面各自面積的大小。
說——舉例說說物體表面的面積,并比比它們的大小。
新課開始,讓學生運用已有的生活經驗,先比較黑板的表面與課本封面的大小,引出面積的初步含義,接著讓學生進一步比較課桌面和凳子面的面積的大小,并說說生活中其他物體表面的面積大小。在“說”的環節讓學生在更大的范圍里體會:看到的物體都有面,每個面的大小就是這個面的面積,從而使學生形成初步的面積概念。
2、 操作實驗,比較大小
⑴認識平面圖形的面積
①教師把剛才的正方體的一個面畫在黑板上,出現一個正方形,也就是一個平面圖形。
②提問:這個正方形有面積嗎?
③指名一位同學用粉筆畫出它的面積,其他同學在課堂練習本上畫一個平面圖形,用水彩筆涂上它的面積,然后繼續畫一個面積比剛才更小的圖形。
學生在前面的例題里已經知道物體表面的大小是面積,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由具體的面過渡到平面圖形,知道了平面圖形的大小也是面積,這樣,他們對面積意義的理解就更全面了。
⑵比較平面圖形的面積大小
①課件出示例2,引導學生讀題。
②如果學生說是直接看出大小,在肯定的基礎上提醒學生:直接觀察大小,有時不太可靠,啟發學生探索其他的比較方法。
③動手操作之前,提出幾點說明:這些小紙就代表題目中的正方形和長方形;可以使用老師提供的透明方格紙、小紙條等,老師更欣賞你能用自己身邊的材料來比較;如果你不會的話,就看看周圍同學是怎么比的,相信你會受到啟發的。
④交流匯報,引導學生總結出常用的三種方法:看、疊、量。
⑤舉反例。用兩根毛線分別圍著它們的邊圍了一圈,然后比一比這兩根毛線的長度。學生判斷這是比的面積嗎?比的是什么?
使學生經歷從直接觀察比較面積大小到用其他方法來比較大小,充分發揮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同桌討論、交流、動手操作探究比較方法的過程當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動手操作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掌握常用的比較方法。
3、實踐運用,解決問題
①分辨面積和周長。用動作表示面積和周長,老師口述生活中的事情,讓學生判斷和什么有關。
②完成“想想做做”第2題。主要通過觀察來比較。
③完成“想想做做”第3題。啟發學生思考比較的方法,重點指導怎樣數梯形所包含的方格數。分頁標題#e#
④指導學生完成“想想做做”第5題。這是一道開放題,要留出充分的時間讓學生自由選擇圖形進行面積 比較,對于其中面積相近的圖形,只要說出差不多就可以了。
讓學生在不同的應用中體會比較的方法隨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加深對幾種面積比較的方法的理解,體會它們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
4、全課總結,反思得失
引導學生反思:通過今天的學習,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疑問?
5、課外拓展,升華認識
游戲名:猜一猜。游戲規則:全班分兩組,這邊的同學看圖形時,那邊的同學要閉上眼睛,不能偷看。第一組看的是4格的,第二組看的是6格的,讓學生在不知道格子大小的情況下根據格子數判斷兩個圖形的大小。
通過討論得出:比較兩個圖形面積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這個環節的設計,讓學生明白在用數個子的方法比較面積大小時,格子的大小必須是一樣的,否則就不好比較,活躍了課堂氣氛,更重要的是對下一個課時面積單位的學習有著積極的影響。
【《面積含義》說課稿】相關文章:
《面積含義》說課稿10篇08-22
《面積》說課稿12-30
面積說課稿07-29
認識面積說課稿09-19
《梯形的面積》說課稿01-13
《面積認識》說課稿12-30
《圓的面積》說課稿01-16
圓的面積說課稿12-19
《認識面積》說課稿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