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默默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編寫說課稿是提高業務素質的有效途徑。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濟南的冬天》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1
教材處理
《濟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今年最新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初級中學教科書(試用修訂本)第一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描寫四季景物的散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該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
《濟南的冬天》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的寫景散文。老舍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著名的語言大師,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末段。而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非同一般,不是采取直抒胸臆的方式,而是采取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將自己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不露痕跡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把本文的教學目的定在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方法上,教學重點是比喻和擬人手法的運用,側重在第3段和第5段。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感情的抒發。
教學設想
教法
一是講讀結合。老舍是語言運用大師,在詞語的選擇和運用上十分講究,需要細細研讀和揣摩。在講解課文精要之處的.同時,發揮默讀、朗讀、誦讀的功用十分重要。
二是討論圈點。我根據課文內容,設置了一些小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讀書、討論、發表見解,然后由教師通過辨析,幫助學生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得到啟發,掌握知識。
三是比較教學。本文和剛剛學過的朱自清的《春》一文都是寫景抒情的散文名篇,但在寫作方法、文章構思和語言運用等方面都有很大不同,因此我在教學中采用比較法,引導學生將本課與《春》進行比較,在比較學習中加深對兩種不同風格的認識。
學法
根據教法安排,本課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宜結合老師的指點和講解,仔細閱讀,圈點批注,認真思考,開展討論,從而掌握正確的知識,獲得應有的啟發。
課時安排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3節課的時間,其中第一課時用于熟悉課文和講讀一、二段,第二課時用于講讀三、四、五段,第三課時用于歸納小結(包括與《春》的比較)。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1、課前預習。引導學生參看“閱讀提示”和注解,聽教師范讀課文,正音正字,主要是幾個詞的注音和解釋,結合抽查指名學生完成。
2、講讀第一段。
①先要求學生閱讀該段,思考:濟南的冬天給作者的總印象是什么?為什么?作者是運用什么方法寫出來的?
、谟懻摬⒚鞔_:濟南的冬天給作者的總印象是“有溫晴的天氣,真得算個寶地”,因為一是“濟南的冬天是沒有風聲的”,二是“濟南的冬天是響晴的”;這是作者通過把濟南與北平、倫敦和熱帶對比寫出來的。
3、講讀第二段。
、僦该鲗W生朗讀該段,要求學生畫出文中用得最生動的3個動詞,說明是什么修辭手法,起到了什么效果。通過討論明確:“曬”、“睡著”、“喚醒”這3個動詞運用了擬人手法,把濟南寫成了一個小嬰兒,“暖和安適”一詞寫出了它的神態。
、谝髮W生思考:為什么濟南在冬天能夠像嬰兒一樣“暖和安適”得睡著?從本段文中找出答案。通過討論明確:文中寫小山的“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的比喻句說明濟南周圍的那圈小山使濟南具有了十分可靠的安全感,因此濟南在冬天能夠像嬰兒一樣“暖和安適”的睡著;這是寫晴朗陽光照耀下的小山。
③要求學生進一步思考:這說明濟南的冬天具有怎樣的“性情”?找出一個雙音節的形容詞來回答。明確:濟南的冬天具有“慈善”的性情。
4、學生齊讀課文。
第二課時:
1、指名朗讀第三段,要求:
①找出本段所運用的三個方位名詞和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說說這一段主要寫什么。通過討論辨析明確:三個方位名詞是“山上”、“山尖”、“山坡”,一個表示時間的詞語是“日落”;這一段主要寫濟南雪后山上的景色。
、谡页霰径斡玫米钌鷦拥娜齻帶有比喻意義的動詞和擬人句,說說所起的作用。明確:三個動詞是“頂”、“鑲”、“穿”,擬人句是“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表現濟南小山“秀氣”的特征。
2、指名朗讀第四段,要求:
、僬页鰞蓚相同的動詞,指出是什么寫法,照應前文哪句話?明確:動詞是“臥”,是擬人寫法,照應前文“暖和安適地睡著”一句。
、谟懻摚罕径螌懯裁矗繉懗鍪裁刺卣鳎棵鞔_:本段承接上文寫城外遠山,寫出的特征是像張“小水墨畫”(比喻)。
3、指名朗讀第五段,要求:
①畫出文中運用了擬人手法和比喻手法的詞句,描寫藍水晶的形容詞,說明本段寫什么,寫出什么特征?明確:詞句是“貯蓄”、“全拿出來”、“精神”、“不忍得”、“照個影兒”、“藍水晶”、“像地毯上的小團花”;本段寫濟南的水,寫出其“不結冰”、“冒熱氣”、“水藻綠”、“澄清”、“水天一色”的特點。
、诖Y尾一句:“這”是指濟南的冬天“溫晴”、“慈善”、“秀氣”、“像水墨畫”、“水色澄清”等;蘊含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4、齊讀課文,背誦“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一段。
第三課時:
1、提問(難點):作者對濟南的冬天抱著什么感情?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來?討論明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感情是喜愛和贊美,從“濟南真得算個寶地”、“這一些小山冬天特別可愛”、“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最妙的是下點兒小雪呀”等詞句可以看出來。點明:情景交融是本文一大特點。
2、提問:本文各個段落寫作的對象各是什么,這樣安排有什么好處?討論明確:
一寫濟南冬天天氣,
二寫陽光照耀下的小山,
三寫雪后山景,
四寫城外遠山,
五寫濟南冬天的水。
層次分明,井然有序。
3、提問:本文與朱自清的《春》比較,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通過學生討論和教師點撥明確:相同點是兩篇文章都是寫景抒情的散文,都表現了對大自然的熱愛和贊美。主要有以下不同:
一是表達方式的不同!洞骸愤\用的是重彩濃墨描繪的方式,激情涌動;《濟南的冬天》則是采用聊天談話的方式,穩重含蓄。
二是語言運用的不同:《濟南的冬天》一般都用整句,《春》是整句和散句結合。
三是修辭不同:《濟南的冬天》采用談話的語言,除了比喻、擬人外,沒有其他什么修辭;《春》采用了比喻、擬人、疊詞疊句、排比、引用等諸多修辭。
四是文采不同:《濟南的冬天》顯得平實,《春》寫得文采斐然。
4、齊讀課文,試背誦第3段。
5、布置作業:課后練習第2、4題。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2
各位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題目是《濟南的冬天》。
對于教材的深入解讀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那么,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一、說教材
《濟南的冬天》選自部編版七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二課,這篇課文是老舍先生的一篇寫景散文,文章描寫了濟南冬天氣候溫和、風景如畫,通過對濟南冬天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及贊美之情。文章的題目直接交代了作者所描寫的地點及季節,文章抓住“溫晴”這個特點來進行描寫,描繪出濟南冬天的特有的魅力,作者在進行景物描寫時語言優美生動,深深地表達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于文章中的語言進行賞析,學習作者所運用的表現手法,體會作者的贊美之情。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初中一年級的學生具有基本的概括和歸納的能力,抽象思維處于發展階段,本文是一篇寫景的抒情散文,因而重心在欣賞優美語句,體會作者情感上。我將在本文的教學過程中著重采用誦讀,感悟的方法進行文本分析。
三、說教學目標
從課程標準中“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我設計了以下教學目標:
1.能夠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習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2.通過朗讀的方式,學生能夠把握文章情感基調。通過朗誦,小組討論的方式,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溫晴”。
3.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之情,體會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四、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本單元的教學要求,根據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和認知水平,我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難點是:
教學重點:體會文章的感情基調,學習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學難點:感受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贊美之情。
五、說教學方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诖耍覍⒁龑W生采用以下的教學法。朗誦法;討論法;教師導讀法。
下面我將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未成曲調先有情,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不但使學生了解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課題和內容,還要形成閱讀期待,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會通過談話法進行導讀“同學們,在你們的印象中冬天是什么樣的呢?老師聽到有的同學說時白雪皚皚、寒風呼嘯的。對啊,北方的冬天總是給人一種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印象。但是有這樣一個地方,它的冬天是不一樣的,沒有呼嘯的寒風,沒有皚皚的白雪,那里有著無限的溫暖,同學們想知道這是哪里嗎?讓我們一起走進今天的課文《濟南的冬天》”。
(二)整體感知
整體感知是賞析文章的前提,通過初讀,可以使學生初步了解將要學到的基本內容,了解文章大意及思想意圖,使學生對課文內容形成整體感知。
首先,我會讓學生大聲誦讀課文,同時注意朗讀的.語速、感情等。
其次,我會引導學生了解文章大概內容。讓學生從課文中能夠感受到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體會作者所表達對的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及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深入研讀
深入研讀意在通過文中的細節來反映整篇文章,并且能夠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的主旨內容。我會這樣開展本堂課的深入研讀:
1.學生在初步感知文章情感基調之后,我會讓學生再次讀課文,并且進行提問: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什么?作者通過哪些景物呈現了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生會通過閱讀課文找到濟南冬天總的特點是“溫晴”,并且作者通過對濟南山、雪、水等景物的描寫來體現濟南冬天的特點。
2.順勢我會提問第二個問題,我的問題是:作者是如何對冬天景物進行描寫的?這時候我會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通過小組討論得出第三自然段中,作者對濟南的小山進行了描寫“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在這句話中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作者將小山周圍的地理環境比喻成了“小搖籃”,將四周的小山比喻成“看護者”。通過比喻手法的運用加上作者所感受到的溫暖等一系列的描寫,寫出了周圍的一圈小山特別可愛。
在第四自然段中作者運用擬人的手法對“小雪”進行了描寫。“那點薄雪好像是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弊髡邔⒀└辉A巳说那楦,寫雪是“害羞的”并且“露出點粉色”,這些描寫都寫出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
第六自然段對濟南的水進行了描寫,冬天水不結冰,水里的水藻在晴天的時候也越來越綠,因為這些水是不忍得凍上的,況且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作者通過描寫使水富有了靈氣,通過描寫水藻及垂柳,進一步說明水不忍得凍上的原因。
3.接著,我會提出第三個問題:作者通過對一系列景物的描寫,表達了何種思想感情?學生通過讀課文,結合我的引導和總結后,明確問題答案如下:
作者通過運用比喻、擬人等一系列的修辭手法對景物進行描寫,表達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通過以上環節我達成了我的三維目標,突出了重點突破了難點。
(四)延伸作業
語文教學沒有明確的終結點,而是引導學生從這個問題走向另一個問題。促使學生將學習延伸到課外,構建起大語文學習觀。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結作業環節設計為:
學生再次集體朗誦本文,思考老舍先生剛從倫敦回到祖國,到了濟南,對濟南冬天的“溫晴”感受十分真切,此時給學生布置任務:當你到一個新的地點后是否有不同的感受?請談談感受并讓學生寫下來。
最后,我的作業設計為:老舍抓住了濟南冬天“溫晴”的特點,并且運用了寓情于景的寫作手法,請同學們課下學習作者的寫作手法,進行一段景物描寫。學會作者所運用的表現手法。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能培養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它是教學內容的濃縮。通過板書,學生能直觀抓住要點摒棄繁瑣,我的板書就力求體現這一點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的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文章。
編者安排這篇作文,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文章,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本、觀察生活的極好范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老舍對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边@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老舍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老舍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崩仙釋⒆约簩隙斓南矏酆唾澝乐椴宦逗圹E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老舍的贊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老舍對濟南的贊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復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老舍在字里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后,用寫來升華。
二、說教法
1、 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庇谑俏腋鶕菊n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筑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本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文章,適于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老舍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老舍的感情。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一)、課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搜集有關老舍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采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并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老舍說法的地方,并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么?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老舍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并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老舍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后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文章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六、說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
山:陽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景中有情 熱愛、贊美
城外遠山——小水墨畫
水:溫暖、清亮、透明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濟南的冬天》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 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它是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
編者把本文安排在第三單元,就是想讓我們領略到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理解詞語在上下文中的含義和作用,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
2、課文解讀:
《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最具個性的寫景散文,是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獨特感受和體驗去閱讀文本、觀察生活的極好范例。本文的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而又妙趣橫生。作者對景物描寫得細致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應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另外,還可以把本文與《春》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方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文章開頭寫濟南冬天的天氣,作者以自己親身的感受,寫出了濟南冬天無風聲、無重霧、無毒日的特點;接著轉到對冬天山水的描寫,文章用了三段文字寫冬天的山景。先寫陽光朗照下的山,次寫薄雪覆蓋下的山,再寫城外遠山,勾畫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最后寫冬天的水色。全文安排有序,脈絡清楚,銜接緊密,推進自然。文章運用比喻和擬人的寫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動貼切,情景交融是本文的又一大特點。其中描寫最形象最生動的是第3段和第5段。作者感情的抒發也非常別致,不是采取直抒胸臆,而是通過表達一種感受的方式,如這樣一句話,“山尖全白了,給藍天鑲上一道銀邊!弊髡邔⒆约簩隙斓南矏酆唾澝乐椴宦逗圹E的依附在對景物的描寫之中,因此顯得格外自然真摯,富有感染力。文章在描寫濟南的冬景時,處處流露出作者的贊美之情。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我定下了本文的教學目的和教學的重難點。
3、教學目的
1) 知識目標:
a、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
b、 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
2) 能力目標:
a、 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學會在寫景中突出景物的特點。
b、 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3) 德育目標:
培養學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的方法,通過找讀品說出作者對濟南的贊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讓學生在反復的讀的過程中,領會要旨。
教學難點則是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獨特的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后,用寫來升華。
二、說教法
1、 尊重學生個性,實行個性化教學。
在研究新課標時,我體會到“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指導學生主動地獲取知識,科學地訓練,全面提高語文能力!庇谑俏腋鶕菊n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尊重學生的個性,使他們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2、讀、寫、說相結合教學,提高學生整體素質。
為了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結合課改精神,我在教授本課時,注重了構筑讀的平臺,創設說的動機,讓學生通過摹寫,做到學以致用,加強了與文本的對話。從課堂反饋的情況來看,學生讀說寫都到位,課堂氣氛活躍,效果很好,這就堅定了我課改的決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本文是文質兼美的寫景散文,適于朗讀,所以在文章的講析中應堅定的引入誦讀法教學,讓學生在反復誦讀中領悟文章描景繪物的美,最終領會文章所蘊涵的豐富情感。
三、說學法
因為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進行拓展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講讀課文,知識具體,內容充實,需要掌握的東西比較多。因此我在教學上安排2節課的時間,我的.教學設想是,第一課時初步理解文章內容及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情景交融的表達對祖國寶地濟南的贊美之情。第二課時進一步感受作者的感情;并將本文與朱自清的《春》比較,理解散文的特點及作用。本說課教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五、說教程
。ㄒ唬⒄n前準備:主要分為學生準備和教師準備。
讓學生利用網絡資源的多種渠道,搜集有關作者的生平資料及代表作品,還可閱讀老舍先生的另一篇佳作《濟南的秋天》,拓寬學生的閱讀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有意識的指導學生預習課文,解決生字詞所帶來的困難。
在課前,我精心準備了電教平臺、錄音等輔助手段來豐富教學,擴大教學容量;這樣既吸引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二)、教學過程
這節課我是按“引入新課——講授新課——歸納總結——反饋練習”進行教學的。
1、引入新課:我先以簡潔的話語引入新課一提起北國的冬天,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這節課,我們就在老舍先生的引導下,一起到濟南領略濟南冬天的奇景。
2、講授新課:
。1) 初讀課文,采用默讀法,限定時間,要求學生不回讀,全神貫注的讀,并且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內容。解題思路: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找出能夠支撐作者說法的地方,并談出自己的見解。
。2)精讀關鍵段落(3-5段)
老師可適時發問:你最喜歡那一句,為什么?
設題目的: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體會作者感情。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解題思路:讓學生先讀再說,甚至用多種形式去讀,讀出韻味,讀出感情,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文句的妙處。
。3)使用探究法,老師展示四幅圖片,讓學生再讀課文,并評價老師所展示的圖片,哪些地方與課文內容相對應,哪些不相符。
設題目的: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讓學生更為主動的去探究知識。
這種方式將一改以往的老師把學生的思維給固定了的模式。而是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討論中來,以獲取更多的情感體驗。
。4)以寫促情
要求: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結合前幾天本地的一場大雪,寫一寫我們孝感的冬天。
設題目的: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抒發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寫完后讓學生交流,老師予以鼓勵,達到本課高潮。
3、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老師對學生的每一點見解都予以肯定)
4、反饋練習
讓學生討論:標題可否換為“冬天的濟南”?
設題目的:讓學生領悟散文的特點、結構及抒發感情的作用,以便引入下一課時。
六、二點補充:
1、時間安排:引入新課(3分鐘)——講授新課(35分鐘)——歸納總結(2分鐘)——反饋練習(5分鐘)
2、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
老舍
總特點:無風、響晴、溫晴
山:陽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小雪覆蓋下的山——秀氣 景中有情 熱愛、贊美
城外遠山——小水墨畫
水:溫暖、清亮、透明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5
一、教材分析
1、 課文解讀及教學目標的設定。
《濟南的冬天》出自現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之手,是一篇景美、情美、語言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作者抓住濟南的冬天溫情這一主線,選取了緊扣著山和水,鋪展了一幅幅淡雅的山水畫,表達了作者的濟南冬天的由衷贊美。本文的語言清新自然、樸實親切,其中的比喻擬人,形神兼備,充分彰顯了老舍先生語言大師的風范。
《濟南的冬天》編排在七上第三單元的第2課。“要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并作適當的摘錄”是這一單元的總的教學目的。結合單元設計意圖和本文的特點,我把本科的教學目標設定為: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知課文內容,把握作者對冬天的濟南的贊美之情。
2)學習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開描寫,情景交融的寫法。
3)體會擬人比喻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作用,品味優美的語言。
2、學情分析及教材的重點、難點的確定。
七年級新生形象思維能力較強,加之在前一課學了朱自清先生的《春》,對于寫景類散文的閱讀已初步掌握了一些方法,對于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及其作用也有所了解,但對精美語言的品味分析的方法和能力上還稚嫩欠缺。對融情于景的表現手法的運用掌握有難度。
因此,我把本課的教學重點確定為品味優美的語言,體會本文比喻擬人手法的表達效果。突出重點的策略是反復朗讀,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教學難點則是學習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寫說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在讀出美的句子中,說出自己的獨特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后,用寫來升華。
二、教學方法及手段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學情,以習慣養成法、情景創設法、誦讀法、問題引導法、替換比較法等進行教學。
2、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既擴大教學容量,激發學習熱情,又通過直接感知,促進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三、學法指導
激之以趣,導之以情,授之以法,加深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在課本與生活里走個來回!
1.聽讀感悟法2.圈點批注法3.畫面再現法4.鑒賞品味法5.合作探究法
四、教學設想
本文是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我以審美為突破口,把整個教學的主體部分設計為三大板塊,即課文品讀三部曲: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把多種形式的朗讀貫穿在每一環節中。
五、課前準備
師:音樂班得瑞《初雪》。春夏秋冬四季優美圖片。
師生:1.查閱有關老舍的資料,初步了解老舍及其代表作。2.查閱有關濟南的資料,了解濟南的地理位置及其氣候特征。
。ㄖ笇W生查閱作家作品及文本背景資料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掌握相關資料的基礎上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從而走進作者的'情感世界,獲得思想與感情的共鳴。)
六、教學流程
、 情境導入
我先以幾幅畫帶學生走進祖國的大好河山,春景圖、夏景圖、秋景圖、冬景圖,每個季節選一幅畫,讓學生看畫說詩句。說完了一年的春、夏、秋,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的冬。借此引入冬天,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有一個地方的景色卻與眾不同:它的氣候溫晴,它的水在冬天“不但不結冰,反倒在綠萍上冒著點熱氣”,這個地方就是濟南。由此導出課題。
、 初讀課文,發現美。
1、先讓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對學生的朗讀給與適當的指導,糾正字音,把握朗讀的感情基調。
2、老師感情朗讀課文,讓學生安靜的閉上眼睛聽,把聽到的文字內容轉換成畫面。讓學生猶如欣賞一幅淡淡的唐代山水畫,又好像自己在景中游覽。
3、水到渠成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對文本內容整體感知:濟南的冬天的總特點是什么?作者圍繞這一特點主要選取了哪兩個方面的景物來寫?描繪了哪幾幅圖畫?請用簡潔的文字給圖命名。(板書:溫晴;小山搖籃圖、雪后初晴圖、空靈水晶圖)
4、你最喜歡哪個畫面,請你大聲的讀一讀。
、 品讀課文,欣賞美。
1、評析式品味欣賞。
首先,抽取兩生朗讀讀課文第三節和第五節,其他學生圈點自己喜歡的寫景詞語或者句子,并作批注。
然后,四人小組交流,分享自己的發現。
接下來,由各小組中心發言人向全體學生展示自己小組的交流成果。教師反饋,及時點撥引導。這些流程很容易讓學生抓住文本中重要的詞句主動品析,如:頂、鑲、臥等詞語,又如“穿上帶水紋的花衣”、“好像日本看護婦”等句子,都是為解決重難點埋下伏筆,讓學生自主探究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用替換比較法賞析 例舉示范】
最后,我會順勢提出問題:這些景物描寫扣住了溫情這一總特點嗎?
2、體驗情感美:
設疑激思:為什么老舍筆下濟南的冬天這樣美?
引導學生找出流露作者贊美之情的句子,讀一讀,品一品。
3、學生朗讀展示,配上背景音樂《雪絨花》,將文字轉換成聲情并茂,讀出形象,讀出意蘊,讀出情趣,使學生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到蘊含在語言文字中豐富的情感美。(板書:贊美)
㈣ 積累反饋,創造美。
1、 寫作。如果你喜歡寫作,請把家鄉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下來,注意借鑒本文的寫法: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寓情于景的表現手法
2 、繪畫。如果你喜歡畫畫,就畫出你大腦中的濟南冬景。
選擇你喜歡的一個完成。
。ㄗ鹬貙W生個性差異,創造性地反饋。)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6
一、依托單元說教材
人文主題:《濟南的冬天》是部編教材七上第一單元的第二課,本單元主題是“四季美景”,由一組描寫景物的優美詩文組成,學生在美景、美情、美言中,感受課文中豐富多彩的景物之美,激發對大自然、對人生的熱愛!稘系亩臁纷プ 皽厍纭钡奶攸c,用溫婉的語言,融情于景的寫法,給讀者“溫情”的感覺,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贊美之情。
語文要素之一:朗讀。學習本單元,要重視朗讀課文,想象文中描繪的情景,領略景物之美。本課的重點是把握好重音和停連,感受漢語聲韻之美。
語文要素之二:賞景。閱讀本單元的課文,要發揮聯想和想象,再現情景,獲得情感體驗。還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語言,體會比喻和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濟南的冬天》要品味細膩、生動的景物描寫,喚起對事物的細微感覺。
二、植根課標說設計
《語文課程標準》:“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提高思想文化修養。”同時要求:“有自己的心得和體會,能運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討、分析、解決疑難問題!币虼,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既要指導學生通過“朗讀”和“品讀”來領會文章的主要內容,又要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探究,體會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情感,獲得對人生有益的啟示。
基于以上的思考,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及教學創意。
【教學目標】
1.朗讀,掌握重音和停連的要領,賞析文中之景。
2.品讀,品味課文精美的語言,學習比喻、比擬的修辭方法,體會作者在景物描寫中融入的感情。
【教學創意】
本文的教學切入點:讓學生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領會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因此,本課的主要教學板塊:抓住“溫晴”,整體感知課文,賞析文中之景;抓住“溫情”,品味精美語言,體會筆下之情。
三、立足學情說過程
對于剛剛跨入中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的思維能力和審美能力尚在形成之中。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他們的興趣引導學生進入特定的審美情境,培養學生欣賞文學作品,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是師生互動、教學相長的過程。根據本課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我將融合以下幾種【教學方法】:
1.誦讀欣賞法。本文文質兼美,適于朗讀,引導學生通過反復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
2.關鍵詞教學法。圍繞“溫晴”和“溫情”兩個關鍵詞,引導學生感受、品味濟南冬天之美,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立足學生的學情及選用的教學方法,下面我來說說主要的教學步驟及策略意圖。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老舍說:“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蹦敲,“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濟南在冬天又是怎樣的勝景呢?這節課,我們一塊來欣賞《濟南的冬天》。
。ú呗砸鈭D:用老舍先生的話及描寫濟南的詩句導入新課,意圖將厚實的知識儲備用精當的語言傳達給學生,開課直奔正題,初步感知老舍對濟南的贊美之情)
二、初讀,賞析文中之景。(鋪墊一)
師:默讀全篇,圈點勾畫,邊讀邊思考問題:
1.作者所寫的濟南的冬天有著怎樣的特點?(詞語提示:寶地、理想的境界、溫晴、慈善、有山有水)
2.他是通過哪些景物呈現這一特點的?濟南的冬天像小山搖籃圖(暖城)、雪后初晴圖、淡雅水墨畫(暖山)、空靈水晶圖(冒熱氣的水)(屏幕)
小結:從全文看,作者的筆觸由暖陽、暖城、暖山,到不結冰的水,所表現的都是溫暖晴和。
。ú呗砸鈭D:讓學生活動方式具體:默讀全篇,圈點勾畫;讓活動內容明確:圍繞“溫晴”一詞整體感知冬天的特點;讓活動難度適中:用濟南的冬天像……,來欣賞景物之美。這一板塊的設計,為下一個教學環節做好了內容上的鋪墊。)
過渡語:以上我們欣賞了濟南“溫晴”的冬景,“一切景語皆情語”,下面老師來介紹老舍與濟南的情緣。(鋪墊二)
師:1930年7月,老舍受邀來濟南齊魯大學任教,在濟南生活的四年多時間里,他陶醉于濟南秀美安適的風光山水,傾情于博大精深的齊魯文化,他用溫情詩意的筆觸描寫濟南獨一無二的山水景致……。
鏈接材料:
“從民國十九年七月到二十三年秋初,我整整的在濟南住過四載。在那里,我有了第一個小孩,即起名為“濟”(舒濟)。在那里,我交下不少的朋友:無論什么時候我從那里過,總有人笑臉地招呼我;無論我到何處去,那里總有人惦念著我。在那里,我寫成了《大明湖》、《貓城記》、《離婚》、《牛天賜傳》,和收在《趕集》里的那十幾個短篇。在那里,我努力地創作,快活地休息……四年雖短,但是一氣住下來,于是事與事的聯系,人與人的交往,快樂與悲苦的代換,便顯明地在這一生里自成一段落,深深地印劃在心中;時短情長,濟南就成了我的第二故鄉!薄兜鯘稀
。ú呗砸鈭D:用老舍與濟南的情緣介紹,使學生體會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為下一下教學環節做好了情感上的鋪墊。)
三、品讀,體會筆下之情
師:找出語句、做好批注、標出重音和停連、動情朗讀,你從哪些句中讀出了老舍對濟南的喜愛贊美之情?老舍是怎樣做到融情于景的呢?
批注示例: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作者直抒胸臆,表達了對濟南城小山的喜愛之情!靶u籃”“安靜不動地低聲說”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展開想象,飽含喜愛之情。
重音、停連示例:
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兒,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胚@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重音,是對一句話中需要強調的詞語加以重讀,以引起聽者的注意。停連,朗讀語流的停頓和連接。
。ú呗砸鈭D:示例就是“授之于漁”。用具體的示例,教學生做批注的角度和方法,朗讀中重音和停連的規律和方法。師生的合作,讓后面的小組合作有章可循。)
學生小組合作,完成后三幅圖的.批注和朗讀。
學生找到的“溫情”語句可能有: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象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擬人手法賦予薄雪以少女“害羞”的情態,寫出雪的嬌羞美麗。
“濟南真得算個寶地!币粋“真”字,一個“算”字,直接贊美濟南。
“最妙的是下點小雪呀!”一個“妙”字,再加上用“最”字修飾,喜愛之情顯露至極。
“那些小山太秀氣了!”一個“秀氣”,再加上“太”,我讀出了老舍先生的憐愛之情。
“這是張小水墨畫,也許是唐代的名手畫的吧。”“小”字體現出了愛惜,“名手”再次贊美。
。ú呗砸鈭D:品讀是本課的重頭戲。批注指導,讓學生學會品味精妙的語言,體會作者融情于景的寫作技巧;朗讀指導,讓學生誦讀含情的語句,體會作者直抒胸臆或筆下有情的寫作風格。)
老舍自從踏上濟南這塊土地,就深深地愛上了這座中古老城。正如他自己所述:“濟南的每一角落,似乎都存著一些生命的痕跡;每一小小的變遷,都引起一些感觸;就是一風一雨也仿佛含著無限的情意似的。”
今天這節課,老師和同學們一起感受了老舍先生筆下的濟南的冬天的美,同學們還學了抓住關鍵語句,用重音和停連的朗讀方法去欣賞美,F在,我們全班同學一起以贊美與喜愛之情,朗讀課文的部分美句,再次感受濟南的“溫晴”與老舍的“溫情”吧。
齊頌:
在北中國的冬天,而能有溫晴的天氣,濟南真得算個寶地。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藍汪汪的,整個的是塊空靈的藍水晶。這塊水晶里,包著紅屋頂,黃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團花的小灰色樹影。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策略意圖:提取文中的精妙語句,組成一篇精美的小短文,在誦讀中感受濟南的“溫晴”與老舍的“溫情”,可謂余味猶存。)
四、基于課堂說反思
這是一節精心設計、精彩迭出的展示課。它將朗讀與欣賞巧妙結合,做到了在讀賞美景、品美言的活動中體悟美情。
練習朗讀,美在情感。
余映潮老師說:朗讀是品味感受的閱讀活動,是充滿詩意的文學活動,也是豐富細膩的情感活動。老師的指導“手法精美,過程生動”。聽,“特別”一詞重音突現,情感凸顯,讀出濟南城內的溫暖、溫柔。老師的指導“有引有讀,形式活波”。聽,教師在指導比較停頓與不停頓的區別;學生試讀,再齊讀。老師的指導“小步輕邁,層次細膩”。聽,先讀好重音,再練習停連,讀出了節奏變化之美,讀出了旋律起伏之美,讀出了情感豐富之美。
文句擷英,妙在創意。
創意一:老師設計了“濟南的冬天像……”的活動,切入點的選擇巧妙。這個活動是對文章整體意境的把握。學生很容易地找出了“搖籃”“畫”“藍水晶”三個比喻,為他們進一步品讀的做好了鋪墊。
創意二:語言賞析先引后放。老師的批注指導給學生指明了角度和方法,主問題設計的話題寬泛。學生能夠充分的發揮他們的學習能力,細細品味這些優美的句子。如擬人句、比喻句的品析;重點字詞“頂”“鑲”等的品析。這一創意設計,層層深入,學生拾級而上,步步登高,學生的思維在激動中亢奮,巧掀高潮。
創意三:結束時,老師擷取文中詞句,組合成一篇短小精美的散文。這一活動,妙在“一箭雙雕”,既回顧課文內容的重點,又升華了對文本情感的體驗,切實地體現了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這節課既有知識的儲備,又有動情的指導;既有詩意的講析,又有微文的呈現;既有“直奔正題”的開課,又有“余味猶存”的收束。使人欣賞到了《濟南的冬天》一文中景物的“溫晴”美和作者的“溫情”美。
當然,沒有最好,只有更好。語文的閱讀就在于挖掘,對文本的挖掘,對作者的挖掘,對時代背景的挖掘,對生活的挖掘,對自我體驗的挖掘。還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這是新課改提高語文素養,豐富人文內涵所要求的,更是我今后不斷思考,不斷實踐的方向。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7
評委老師下午好,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老舍的《濟南的冬天》,下面我將從教材、學情、教法、學法等方面對本課的設計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濟南的冬天》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版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為我們展現了色彩斑斕的大自然,這里有美的景物、美的情感、美的語言……本單元同時承擔著對現代散文的鑒賞能力提高的任務,因此本單元的重點是整體感知散文,品味散文優美的語言藝術。《濟南的冬天》是一篇極具個性的寫景散文,語言清新、優美、親切、自然,描寫生動形象又妙趣橫生,對景物描寫細致入微,平中見奇、常處見險“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種觀察事物描摹事物的能力是本文教學的難點;同時把本文與朱自清的《春》進行比較閱讀,進一步體會比喻、你人等修辭手法對描寫景物、抒發感情的作用。
二、說學情
由于地域的關系,學生對“濟南的冬天”和家鄉的冬天有何不一樣不太明白,這就需要在教授本課之前布置學生更多地了解“濟南”,了解濟南的冬天有怎樣的特點,同時想想家鄉的冬天是什么樣子,有什么特色景物;另外通過前一課《春》的學習,學生對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寫景抒情的作用已有初步的認識,因此本文可以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地讓學生學會品味散文中優美的語言及修辭藝術。
三、教學目標
鑒于以上對教材的認識,對學情的分析,我為本文定下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1)掌握生字詞,辨析多音字
。2)理清文章的層次結構
。3)培養學生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培養學生分析、綜合的能力
(4)通過對本文的學習去發現大自然之美
四、教材的重、難點
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的方法,通過品讀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贊美之情,側重賞析第3段和第5段。
難點:情景交融的寫法。我準備用讀、說、寫的綜合教學方法來突破難點。讓學生讀出優美的句子,說出獨特感受,進一步體會作者在字里行間體現的情感。最后用寫來升華。
五、說教法
教學本文我想以讀貫穿始終,打算三步走:
第一步,反復讀:初讀——精讀——品讀,讀出文章之美,達到與作者共鳴。
第二步學生討論探究濟南動冬天的山水陽光,并對其進行修飾,找出依據,如小山搖籃圖,空靈水晶圖等。
第三步學生以導游的`身份,追隨老舍的足跡給第一次來濟南的有人介紹濟南的冬天。
新課程中指出:“教學過程應突出學生的實踐活動,知道學生主動的獲取知識”。于是我根據本科目標和內容結合學生實際能力,應用各種教學手段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用發現法、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讓學生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通過朗讀去發現美,感知美,探究美。
六、論學法
學生是課堂的主體,因此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知道,使學生自主地發現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
七、教學過程
1.導入語:以“冬天來了。大家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導入新課的學習。
2. 新授
a.聽老師范讀課文,圈注生字詞,注意老師的語速語調
b.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懷著怎樣的心情寫作的?——以此來確定課文的感情基調
c.精讀課文,概括文中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方面,并分析概括其特點
d.品讀課文第三、第五段,并與《春》做比較閱讀
八、布置作業
借鑒課文的某些寫法,將你家鄉冬天最有特點的景物寫出來,字數不限。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8
一、教材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以寫景抒情為主,要求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內容大意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落實這些教學目標!稘系亩臁肥乾F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通過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理清文章的脈絡以外,還要揣摩、品味課文語言,通過這些學習過程理解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和贊美。
二、學情分析:
本校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建立框架結構的時候,給同學們更多的時間思考,但是部分學生素質不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展開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由他們自己揣摩語言,并分享他們的觀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初步感知文章內容,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 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品味文章語言,學習課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3、 研讀課文,體會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以上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品味文章語言,學習課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研讀課文,體會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
四、教學設想
1、教學用具: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語言非常優美,所以將通過朗讀感知課文內容,為了強化這種美感,我將使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作配樂朗誦。同時使用幻燈片提供一定的背景資料。而其他重要的知識點,將用板書的形式展開。
2、教學方法:新課標要求學生要自主學習,所以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給學生多一點的空間思考,老師只作引導。
3、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將從導入、整體感知、揣摩語言、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等幾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導入。"冬季本來就是泉城濟南最美、最有韻味的季節,從宋朝的蘇軾到清代的王士禎到當代的文學大師老舍先生,都在用詩的語言反復吟誦著雪中濟南、冬的濟南:"山郡逢冬又作晴,波塘分出幾泉清。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老舍先生的贊美更加慷慨:"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于是便有了《濟南的秋天》和《濟南的冬天》兩篇美文傳世。"
第二環節:整體感知。這一部分將分為作者介紹、積累生字生詞、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等幾個環節。其中重點落實生字和理清文章脈絡。通過讀寫的過程讓學生積累生字生詞,打下扎實的基礎。整理文章脈絡這一部分,我將通過問題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整理出框架結構,同時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三環節:研讀課文,揣摩語言。讓同學們研讀課文,自由提問:在閱讀課文之后,有哪些地方自己沒能理解。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來思考。提出問題后先由同學自己解決,老師作引導。重要問題沒有提到的,老師作補充。
可能性問題:
1、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
明確:賦予老城以人的靈性,把老城寫活了,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流露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2、 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明確:小山如同慈母般溫存、體貼、慈祥。而那句低語使人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聲哼著催眠曲的情態,蘊涵著感人的脈脈溫情和體貼入微的撫愛,賦予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3、 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明確:描繪了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給人以動態的生活實感。
4、 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明確:擬人手法,畫出雪景的"色",而且繪出了雪景中的`情與內在美。
5、 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明確:一個"太"字,贊美之情全出。用與老天商量的語氣,說怕小山被大雪壓垮了,實際上是贊美小雪后濟南小山的秀美,對嬌媚得似乎弱不勝衣的小山充滿著熱愛。
6、 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技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明確:擬人手法,水脈脈含情,助長水藻的勃勃生機,幫它煥發,通過水藻、水清、柳美相互愛憐,表現它們的協調配合,似乎有了靈性,而更加熱愛它們。
7、 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明確:點題,又和標題在結構上有所變化,顯示了作者的匠心,用"冬天"修飾"濟南",抒發對"冬天"這個特定時令里的濟南的總觀感。和開頭呼應,抒發了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余地。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根據開始建立的框架結構,簡單的復述課文,也就是課文通過描寫陽光下的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的遠山、澄清透明的水描繪了溫晴的濟南,抒發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學習課文的寫作方式,寫一寫家鄉的冬天,要求突出冬天的特點,多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六百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總的特點:無風聲 北平
響晴 倫敦
溫晴 熱帶
山:陽光下的小山 可愛
小雪后的小山 秀氣
城外的遠山 水墨畫
水:澄清、清亮、空靈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9
各位老師:
早上好,這天我說課的資料是《濟南的冬天》。
【教材簡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上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是老舍。本文描繪了濟南的山、水、城、人等,作者抓住濟南的冬天“溫晴”的特點以山水為主要描述對象,從不一樣角度描繪濟南冬天獨有的美景,抒發了熱愛祖國山河的感情。本文角度獨特,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首尾呼應,渾然天成。學習這篇課文對學生的寫景類的習作有很大的幫忙。
【教學目標】
根據本文的具體資料和主要特點,思考七年級學生的實際狀況,以及語文新課改的主要精神,我確定了這樣的三維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學會“××”、“××”等生詞,感知濟南冬天的特點。
2、透過反復朗讀與品詞析句,體會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在寫景中的表達作用。
3、透過品味濟南的冬天的美,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教學重難點】
1、本課教學的重點:朗讀欣賞文章生動形象的語言,了解濟南冬天的特點,學習作者抓住特征進行描述景物的方法。
2、難點:學會作者情境交融的表現手法。
【教法學法】
1、主要教法是朗讀感悟和“以學定教”。
2、主要的學法是:“找—讀—議—品—寫”的五步學習法。
【教學過程】
老師們,因為時光關系,下方重點說說第一課時的教學。基于上述的教材簡析、目標設定、重難點的把握以及教法學法的選取,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預習檢測,整體感知;
3、自主質疑,以學定教;
4、合作探究,深化要點;
5、檢測反饋,訓練提升;
6、總結全課,指導預習。下方我分步來講講: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老師說:良好的情境,有益于學生的感受,有益于學生的想象,有益于學生的學習。課的開始,我將用課件展示濟南冬天的一組風景圖片,引導學生走進美麗的濟南,感受冬天的風景。
二、預習檢測,整體感知
1、我將設計一組有關重點字詞的基礎題,檢查學生的課前預習狀況。(重點字詞有――)
2、透過自由讀和指名讀的方式組織學生通讀整篇課文。在通讀課文之后,我組織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資料。
3、圈畫有關濟南的冬天的景物詞語來理清課文的脈絡。
三、自主質疑,以學定教
我打算利用學生個人自主質疑的方式,定向本課學習的要點,實現“以學定教”的理念。學生可能有以下幾個問題:
1、作者是從那幾個方面展開對濟南冬天的描述的'?
2、作者在描述時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么好處?
3、為什么說……
這些問題將是本課學習的重點。
四、合作探究,深化要點
這是本課教學的重點環節。以教學第一自然段為例,我打算透過“找—讀—議—品—寫”這五步來和學生一齊學習。
1、找,就是找找文中描述濟南冬天山、水等生動語句,把它們圈畫出來。
2、讀,就是透過指名讀、比賽讀、齊讀等方式反復朗讀課文。“閱讀教學最好的方法就是朗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例如,讀好――)
3、議,就是透過分小組的形式分析這些詞句好在哪里、妙在何處,分析作者的表現手法,分析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讓學生合作探究,“生教生,兵帶兵”,深入地感悟課文資料。
4、品,就是品語言,品意蘊,學習作者的方法。抓住文中的“……”進行深入品讀。
5、寫,就是請學生在最有感觸的文字旁寫下自我的感受。
接下來幾個部分,我也會按同樣的方法和學生一齊探討學習。
五、拓展延伸,檢測反饋
1、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我適時補充一則閱讀教材《冬之韻》,讓學生在閱讀之后,談談作者筆下的冬天與老舍筆下的冬天的異同點。
2、我將從《當堂反饋》中選取一組檢測題,對學生的學習狀況進行當堂檢測。
3、根據狀況,對典型問題進行集中反饋。
六、總結全課,指導預習
在簡單的課堂總結后,提出下一課預習的要點。
老師們,我想透過上述六個環節的課堂教學,初步能夠達成我所預設的三維目標。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敬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多謝大家!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1、課文所處的地位及作用
本文是現代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寫的一個傳統名篇,編入語文版七年級(上)第三單元的第2篇課文,屬自讀課文,但我認為這篇文質兼美的寫景抒情散文應作為講讀課來細細賞讀、品味,才能突出其地位和作用。
2、三維教學目標
①知識、能力目標:a、學習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及情景交融的寫法。b、理清本文的層次結構,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②過程、方法目標:a、學習怎樣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景狀物。b、通過視覺、聽覺及朗讀,感悟濟南冬天獨特的美。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熱愛祖國河山和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3、教學重點、難點
、俳虒W重點: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及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描寫的方法。
②教學難點:情景交融的寫法。
4、教學設計、處理
、侔才艃蓚課時教學。第一課時,利用電腦課件,通過視覺、聽覺激發學生對濟南冬天的美景的喜愛之情;整體感知文章的結構、層次;具體感知第1段的內容、寫法。第二課時,具體感知2—5段,重點賞析第3、第5段,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學習本文描寫景物的寫法并運用于寫作中;總結,布置作業。
、诒菊f案只說明第一課時
二、說教學方法及手段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的學情,以習慣養成法、激發興趣法、問題引導法、指導歸納法進行教學。
①語文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習慣的培養”,通過老師檢查預習,課堂提問,檢查作業,督促學生養成學習語文的良好習慣。
②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之樂學語文,是語文教學的最高境界,本課利用課件,教師配樂范讀等手段以激發學習興趣,使學生想學、樂學。
、蹎栴}引導法、指導歸納法,目的是開啟學生的思維,指導學生學習語文的方法,使其既學會又會學。
2、利用課件,擴大教學容量。
三、說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用主體思維法,聽讀感悟法和反饋練習法。
①主體思維法,讓學生自主思考,多思,善思,才能提高其思維能力,拓展其思維的空間。
、诼犠x感悟法,通過讓學生聽老師配樂范讀及欣賞濟南冬天的美景畫面,激發學習興趣,全面提高其感悟、理解能力。
③反饋練習法,通過適當的練習,能使學生及時鞏固所學知識,提高能力,也能讓教師針對學生的學情及時調整教學方法。
四、說教學程序(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重點字、詞用課件顯示,3分鐘)
目的:重視字、詞積累,打好基礎,養成認真預習的習慣,為講析課文作鋪墊。
(二)新課導入(12分鐘)
1、作家簡介以及濟南風光片,用課件顯示(4分鐘)
目的:通過視、聽感受,激發學生對濟南這一“寶地”的美感及喜愛之情。
2、教師配樂朗讀全文(8分鐘)
目的:通過聽覺激發美感和喜愛之情,教師聲情并茂的朗讀帶來的效果勝過朗讀磁帶。
(三)整體感知文章結構和作者思路(7分鐘)
明確:(1)總寫濟南冬天的.特點:無風聲、響晴、溫晴(對比手法)
(2—5)具體描寫濟南冬天的“山”(2—4)和“水”(5),突出“溫晴”的總特點。
(6)總結、點題。
目的:培養閱讀理解、概括的能力
(四)具體講析第1段思考題(用課件顯示10分鐘)
1、學生默讀全段,根據思考題回答。
2、齊讀感悟
目的:訓練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五)鞏固練習,完成課后練習(5分鐘)
目的:即時反饋練習,以提高課堂質量。
(六)課堂小結(3分鐘)
(七)布置作業(5分鐘)
1、品讀、賞析2—5段,背誦第3段。
2、想想這部分具體描寫了濟南“山”和“水”的什么特點。
3、找出比喻、擬人句,說說妙在何處。
目的:為突破本課的重點、難點作好準備;做到讀、說、寫能力訓練相結合。
五、板書設計
(1)總寫濟南冬天的特點:溫晴(對比) 陽光下的山
山(2—4) 小雪后的山
(2—5)具體描寫,突出“溫晴” 城外遠山
水(5):清亮
(6)總結、點題
六、課件顯示
(一)作者簡介:老舍(1899—1996),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北京人。作品有小說《四世同堂》、《駱駝祥子》,話劇《茶館》等,收在《老舍文集》里。他的作品在國內外都有很大影響。本文約寫于1930~1931年間,那是作者剛從英國回國,先后在濟南齊魯大學和青島山東大學任教7年之久,作者把濟南看作是自己的“第二故鄉”,可見作者是懷著對“故鄉”的深情來寫這篇文章的。
(二)重點字、詞的音、形、義
鑲(xiāng) 髻(jì) 毒:猛烈、暴烈
響晴:晴朗無云。響亮:本文指天氣晴朗、燥熱。
安適:安靜而舒適。澄清(chéng):清澈明亮。
空靈:清凈透明
(三)默讀第1段,思考:
1、作者為什么說濟南的冬天是個“寶地”?
明確:溫晴的天氣
2、作者運用什么手法來突出“濟南”的“溫晴”特點?請找出文中詞語具體說明。
北平——濟南(“沒有風聲”)
明確:對比 倫敦——濟南(“響晴”)
熱帶的地方——濟南(“溫晴”)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11
教材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2篇課文。這個單元選的是描寫四季景物的詩文,向讀者展示了各不相同的四季特征。該單元總的教學目的,是要在反復朗讀的基礎上,領略自然景物的美,領會蘊含在字里行間的感情,揣摩精彩的詞語、句子和段落,還要練習精讀的技能,并作適當的摘錄。
《濟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濟南齊魯大學任教時所寫的一篇情辭并茂的寫景散文。文章生動形象地描寫了濟南冬天的氣候溫和、度冬如春、美麗如畫的景色,抒發了作者熱愛濟南的思想感情。全文思路清晰,安排有序。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教學設計:教讀本文,引導學生學習課文選取特別角度描繪冬天的方法,理清線索,理解作者是如何精心煉詞造句的。賞析課文的意境美,豐富學生的體驗。品讀文中比喻和擬人寫法的運用及其表達效果,培養學生的語言素養。鼓勵學生搜集寫“冬”的詩文,增加學生對文學作品的積累。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目標:
1、會讀會寫“髻、鑲、藻、貯蓄”等字詞。
2、積累文中優美的語句。
3、理解分析文中描繪濟南冬天美景的精妙,感悟景物描寫中情與景的融合。
。ǘ┻^程與方法目標:
誦讀品味,融入文本意境,領會思想內容、藝術特色。
。ㄈ┣楦袘B度和價值觀目標:
體會作者對濟南真摯的熱愛;培養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把握閱讀寫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教學難點:
景物描寫方法。
教學方法:
1、講讀法。
2、討論法。
3、比較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 導語設計:
同學們,冬天,雖然沒有春天迷人的花香鳥語,沒有夏天壯觀的雷鳴電閃,沒有秋天誘人的豐碩果實,但它也有獻給大自然的含蓄的美。老舍在《濟南的冬天》的姊妹篇《濟南的秋天》里曾這樣說過:“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賜給了西湖,秋和冬賜給了濟南!苯裉,我們就一起走進濟南的冬天,去見證老舍先生的評判。
二、老舍及其創作:(多媒體展示)
。ㄕf明:老舍是一位語言大師,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但是學生對此并不了解,設計此環節,目的是增加學生的文學常識積累。)
三、字詞積累:(多媒體展示)
(說明:通過日常教學,我發現我班學生錯別字非常多,為了增加學生的字詞積累,同時教給學生學習方法,我鼓勵學生課外閱讀和課前預習時分類積累詞語,并在課上與大家交流共享。)
四、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聽中想:學生閉上雙眼,聽讀課文,邊聽邊想象文中描繪的景色。(多媒體顯示背景音樂:《高山流水》)
2、聽后說:請學生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
。ㄕf明:七年級的學生,已具備了對具體文字或圖象的想象能力,教材《濟南的冬天》語言生動,提供了理想的想象空間,所以本環節通過學生的體會和感受來喚起他們對光、色、態的豐富聯想和想像,發展他們的想象能力。然后把想象的內容再用自己的話進行敘述,又使表達能力得到了訓練。)
五、精彩探究:
(一)賞析布局謀篇的巧妙(多媒體展示)
課前預習問題:
1、濟南留給作者的突出感受是什么?(用文中的詞語回答)
2、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來表現這種感受的?
3、作者具體描述了濟南冬天的山景和水色,各抓住了景物什么特點?
。ㄕf明:設計第一個問題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整體感知能力和在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把握這個問題很關鍵,作者所描繪的各種景物,都圍繞“溫晴”的主題,用“溫晴”的基調把全文統一起來;第二個問題能讓學生學習寫作技法;第三個問題既引導學生把握文章結構上的總分關系,又理解了文章內容,還初步感知了景物描寫要抓特征的寫作方法。)
。ǘ╄b賞景物描寫的美妙。
課中互動問題:
1、你最喜歡哪段景物描寫,說一說你喜歡它的原因。
2、老師也有最欣賞的語段,老師把欣賞的理由設計成了幾個問題,請你完成一下,看看老師的理由夠不夠充分?
老師欣賞第三段:
、乓驗楸径螌哟吻逦,請你為本段劃分層次。
、埔驗楸径蝿釉~用的好,生動形象。如:
、且驗楸径紊试~用的'好,鮮明悅目。如:
⑷因為本段修辭用的好,富有文采。如:
、梢驗楸径蚊鑼懢拔镉许樞,請你找出標志景物順序的詞語。
。ㄕf明: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學習敘事散文,學生能抓六要素,能分析人物描寫方法,覺得有事可干,學習寫景散文,往往是當時覺得文字也美,景物也美,就是過后什么也沒抓住。在宗璞的《紫藤蘿瀑布》和朱自清的《春》中,已學習了相關知識,在此注重知識的遷移與運用,用這種師生平等對話的形式,設計此精讀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學生在師生交流的和諧氛圍中學到閱讀寫景散文的方法。)
(三)品味譴詞造句的精妙。(多媒體展示)
合作探究問題:
、拧皾系亩焓菦]有風聲的”,去掉“聲”字可不可以?為什么?
⑵“小山整把濟南圍了個圈,只有北邊缺著點口兒,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別可愛,好像把濟南放在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边@段話交代了濟南“暖冬”的原因,如果換成下面的這段文字好不好,理由是什么?
在濟南的南面,有著名的千佛山,它東接佛懋(mào)山,西連南馬鞍山、四里山,層巒疊翠。形成了濟南的天然屏障。這些山都很“小”,千佛山的主峰也只有海拔285米。
⑶“請閉上眼睛想: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的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理想的境界?”這段話對冬天的濟南作了全景式的描繪,改成下面一段話好不好,為什么?
“一個老城,有山有水有陽光,溫暖如春,這是個理想的境界!
。ㄕf明:設計本環節目的是讓學生在細微處做深入研究,主要是學習老舍語言準確、生動、有感情的特點,尤其是第二個問題,可結合表達方式來體會文體特點。)
六、反思探究:
學習了本文,你認為怎樣才能把景色描寫得這么動人呢?
(說明:設計本題意在引導學生對文章做一個總結。)
七、布置作業:
1、摘抄文中的精彩語句,積累語言材料。
2、課下搜集寫“冬”的詩文。
。ㄕf明:新課標尤其提倡學生在初中階段對文學作品的積累,因此,可以教學篇目為立足點,進一步開闊視野,為學生的成長鋪設一道人文背景,提高閱讀能力與審美品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與朱自清的《春》做對比閱讀。
2、課堂練習:老舍的《濟南的秋天》。
3、師生交流寫“冬”的詩文。老師交流的是夏丏尊的《白馬湖之冬》。
4、布置小作文:以“家鄉的冬天”為題進行練筆。
板書設計: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12
一說教學理念
新課標中提出學生能“對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說出自己的體驗;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現力的語言”,所以我將本著“生先于師”“先生后師”的教育理念,用各種手段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用自主合作探究法進行教學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并讓學生通過朗讀去發現感受本文的語言美、情感美,提高他們的感受力。
二、說教材
《濟南的冬天》是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三單元中的第二篇課文。本單元的要求是能品味和賞析優美的語言,能欣賞和積累精彩的語段!稘系亩臁防仙岢鯇懙囊黄ㄟ^描繪濟南冬天的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本文特別值得學生學習的內容有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和特別親切自然富有情趣的語言,如本文中多次用到“小”字,“小山”“小雪”“小山村”等。
三、說學情
下面我來說一說我的學生。初一的學生這時已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初中生活,適應了初中的學習方式,具備了一定的體悟和感受力的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鑒賞分析的方法,這對本文的學習很有幫助,但是領會本文中情景交融的寫法可能會有一定的難度,需要老師加以引導。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學情分析,我確定了以下的教學目標:
四、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a、學生能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進行的細致描繪的方法;
b、學生能掌握和運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
a、學生能通過朗讀法、評點法、合作研究法掌握情景交融的寫作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a、學生能體味老舍先生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之情;
b、學生能樹立起對自己的家鄉的熱愛之情。
針對學情,在達成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可能會有以下的重點、難點
五、說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領會作者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細致描繪的方法,通過讀品體會作者對濟南的贊美之情。
教學難點:則是掌握作者情景交融的寫法。
六、說教學過程。
對于這堂課的導入我先以簡潔的話語提起北國的冬天,北國之冬總會讓人想起“大雪紛飛”、“寒冬凜冽”這樣的景象。然而在冰雪皚皚的北國之冬中,卻有一個地方的景色與眾不同,它是哪那?它的景色到底是怎樣的呢?讓我們跟隨老舍先生一起來看一看吧。都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采用這樣的導入比較能夠激起學生對本文的興趣,能更快的`進入到本文的學習中。
(1)第一個環節:初讀感知
初讀課文,限定時間,讓學生帶著問題對課文進行朗讀,使學生感知課文,問題用課件打出如下:
為什么說濟南是個“寶地”?隨機點兩三名學生進行回答,然后教師指正補充。
設題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讀去整體感知文本,初步了解文章內容。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去發現原因,以提升學生的概括和總結能力。
。2)第二環節接下來就是透過對精彩語段的精讀,來使學生能掌握本文的重點突破本文的難點。主要采用朗讀法、評點法、小組合作探究法,先讓學生朗讀課文評點自己認為寫得精彩的語段,分析其妙處。而后小組間可就生成的意見進行交流討論,在整合后發言。
比如就文中的“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
用一“曬”、-“睡”、-“醒”,一連串相關的擬人手法,將老城人格化,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表現了濟南“暖和安適”的特點,這樣親切字眼的選用也體現了老舍的喜愛之情。
設題意圖:讓學生先讀,引導學生主動地品析重點語句,就能使學生體會作者感情,又能夠使學生生成自己的體驗,提高學生的鑒賞與感受力。這也是突破本文難點的很重要的環節。
。3)透過對精彩語段的賞析,學生理解了老舍的一些寫作手法和技巧,我將安排學生進行寫作練習。要求是請仿照文中你最喜歡的句子或段落,寫一下身邊的校園和家鄉。
設題意圖:這樣既學習本文的寫作手法,是對寫作能力的一種訓練,又能以寫促情,抒發學生自己對家鄉、對大自然的感情。
。4)歸納小結
讓學生說這節課學到了什么?
設計意圖:(老師對學生的見解都要積極的評價,,這一環節可以很好的了解學生的學習結果為下一課時做準備。)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 篇13
一、教材分析:
《濟南的冬天》是初中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該單元以寫景抒情為主,要求反復朗讀,在整體感知資料大意的基礎上,揣摩、欣賞精彩句段和詞語,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將落實這些教學目標!稘系亩臁肥乾F代著名作家、人民藝術家老舍在1931年初寫的一篇經過描繪濟南冬天美麗景色來抒發感情的寫景散文。這篇文章描繪景物,語言準確生動,多使用比喻、擬人手法,融情于景,表達了作者鮮明的印象和感受,抒發了作者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所以在學習過程中,除了理清文章的脈絡以外,還要揣摩、品味課文語言,經過這些學習過程理解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熱愛和贊美。
二、學情分析:
本校學生的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建立框架結構的時候,給同學們更多的時間思考,可是部分學生素質不錯,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還是展開獨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由他們自我揣摩語言,并分享他們的觀點。
三、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分析,我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積累生字生詞,初步感知文章資料,體味濟南的冬之美。
2、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品味文章語言,學習課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3、研讀課文,體會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
根據以上教學目標,我確定以上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理清文章思路,揣摩、品味文章語言,學習課文中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難點:研讀課文,體會老舍先生對濟南冬天的喜愛和贊美。
四、教學設想
1、教學用具:因為這是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文章語言十分優美,所以將經過朗讀感知課文資料,為了強化這種美感,我將使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作配樂朗誦。同時使用幻燈片供給必須的背景資料。而其他重要的知識點,將用板書的形式展開。
2、教學方法:新課標要求學生要自主學習,所以在學習本文的過程中,盡可能的給學生多一點的空間思考,教師只作引導。
3、教學課時:1課時
五、教學過程
本課的教學過程將從導入、整體感知、揣摩語言、課堂小結、布置作業等幾個環節展開。
第一環節:導入。冬季本來就是泉城濟南最美、最有韻味的季節,從宋朝的蘇軾到清代的王士禎到當代的文學大師老舍先生,都在用詩的語言反復吟誦著雪中濟南、冬的濟南:山郡逢冬又作晴,波塘分出幾泉清。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老舍先生的贊美更加慷慨:上帝把夏天的.藝術賜給瑞士,把春天的賜給西湖,秋和冬的全賜給了濟南,于是便有了《濟南的秋天》和《濟南的冬天》兩篇美文傳世。
第二環節:整體感知。這一部分將分為作者介紹、積累生字生詞、朗讀課文、理清文章脈絡等幾個環節。其中重點落實生字和理清文章脈絡。經過讀寫的過程讓學生積累生字生詞,打下扎實的基礎。整理文章脈絡這一部分,我將經過問題提示的方式,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整理出框架結構,同時初步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第三環節:研讀課文,揣摩語言。讓同學們研讀課文,自由提問:在閱讀課文之后,有哪些地方自我沒能理解。給同學們5分鐘時間來思考。提出問題后先由同學自我解決,教師作引導。重要問題沒有提到的,教師作補充。
可能性問題:
1、一個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曬著陽光,暖和安適地睡著,只等春風來把它們喚醒,這是不是個夢想的境界?
明確:賦予老城以人的靈性,把老城寫活了,使之帶有生命的感覺與意味,流露出作者對濟南冬天的無限喜愛之情。
2、這一圈小山在冬天異?蓯,好像是把濟南放在一個小搖籃里,它們安靜不動地低聲地說:你們放心吧,這兒準保暖和。
明確:小山如同慈母般溫存、體貼、慈祥。而那句低語使人想起母親在搖籃邊低聲哼著催眠曲的情態,蘊涵著感人的脈脈溫情和體貼入微的撫愛,賦予這一圈小山以慈母之情。
3、這樣,一道兒白,一道兒暗黃,給山們穿上一件帶水紋的花衣。
明確:描繪了雪色與草色相間的美景,給人以動態的生活實感。
4、等到快日落的時候,微黃的陽光斜射在山腰上,那點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點粉色。
明確:擬人手法,畫出雪景的色,并且繪出了雪景中的情與內在美。
5、就是下小雪吧,濟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氣!
明確:一個太字,贊美之情全出。用與老天商量的語氣,說怕小山被大雪壓垮了,實際上是贊美小雪后濟南小山的秀美,對嬌媚得似乎弱不勝衣的小山充滿著熱愛。
6、天兒越晴,水藻越綠,就憑這些綠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凍上,況且那些長技的垂柳還要在水里照個影兒呢!
明確:擬人手法,水脈脈含情,助長水藻的勃勃生機,幫它煥發,經過水藻、水清、柳美相互愛憐,表現它們的協調配合,似乎有了靈性,而更加熱愛它們。
7、這就是冬天的濟南。
明確:點題,又和標題在結構上有所變化,顯示了作者的匠心,用冬天修飾濟南,抒發對冬天這個特定時令里的濟南的總觀感。和開頭呼應,抒發了作者的喜愛、贊美之情,給人以回味的余地。
第四環節:課堂小結。根據開始建立的框架結構,簡單的復述課文,也就是課文經過描述陽光下的小山、小雪后的小山、城外的遠山、澄清透明的水描繪了溫晴的濟南,抒發了作者對濟南的冬天的深深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第五環節:布置作業。學習課文的寫作方式,寫一寫家鄉的冬天,要求突出冬天的特點,多用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六百字左右。
六、板書設計
總的特點:無風聲北平
響晴倫敦
溫晴熱帶
山:陽光下的小山可愛
小雪后的小山秀氣
城外的遠山水墨畫
水:澄清、清亮、空靈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相關文章: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02-21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優秀11-19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合集】01-16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01-05
《濟南的冬天》優秀說課稿優秀11-18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優秀09-19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精選13篇)05-11
初中語文《濟南的冬天》說課稿01-13
濟南的冬天說課稿15篇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