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時常會需要準備好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優秀的說課稿都具備一些什么特點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說教材
1.《一個消逝了的山村》是蘇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配套用書《語文讀本必修一》中的一篇文章,歸屬于“與自然晤談”這一專題。本文涉及到“人與自然”這一人文母題,屬于“感悟自然”類的散文,表現了人對大自然的審美感悟和哲思;體現了新課標的“閱讀與鑒賞”的理念,教材的設置注重加強學生對自然美、人文美的審美教育,讓學生在閱讀中陶冶性情,涵養性靈,激發珍愛自然的情感。
2.本文是一篇典型的形散神不散的散文,結構明晰,主旨多元。文章一至三節,點出作者居住的山村隱藏著一段興哀史;中間部分,作者由眼前景生發聯想,抒發了獨特的人生感悟;末節,總括自然風物給作者的啟迪。在筆法上,全文構思的結構方式是相似的:作者選取了一個已經消逝山村的自然風物,疊加作者豐富的想象,把一個山村的過去和現在交替呈現在讀者面前,賦予對自然、對人生的獨特感悟,讓人生發出時空變幻、物是人非的慨嘆,寄予了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
二、說教學目標和重難點
新課標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側重探究、側重審美,通過教學活動引導學生能多元而個性與文本展開對話,進而培養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這篇散文語言清新明澈,涉筆的景象繁富,包含的生命體驗深刻,學習本文主要引導學生體會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所以一方面要引領學生走進文本,整體感悟文章,訓練培養學生對文本的閱讀理解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培養學生對文章內趣的審美能力。依據這樣的思考,參照新課標三維目標要求,確定以下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目標:
(1)了解作者,能識記文中出現的常見常用的重要生字詞。
(2)品讀文章,涵詠主旨,理解馮至先生在文中體現的富有現代意味、帶有生命色彩的感性認識,培養學生聯系語境對文句的理解能力和審美能力。
(3)讓學生閱讀鑒賞中陶冶性情,培養學生珍愛自然,珍愛生命,共創美好家園的思想感情。
(二)教學重難點。
(1)領悟文中描寫意象的豐富內涵。學習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提升審美品位,并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學習散文的結構特征,體會優美散文的語言特色,琢磨它們的修辭技巧,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三、說教法、學法
作為一篇散文,反復誦讀是增加積累、加深體悟、進入作者感情世界的一條捷徑。為此,本文的教學方法主要采用“粗讀—精讀—研讀”的品讀鑒賞法,以讀代講,以讀促思。在學法上,可采取“總——分——總”交替推進的教學步驟實施教學,采用自主設疑、合作研討、共同探究方式進行。
四、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語
現代散文家余秋雨先生曾在他的散文集《千年一嘆》中說過這樣的一句話:大自然的景物有百分之一能寫進歷史,千分之一能成為景觀,萬分之一能激發詩情。這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大自然的神奇瑰麗之處。她繁富繽紛,延往續來,既孕育了萬物生靈,又滋潤了人類靈魂。古往今來,無數文人墨客面對那即使是只有萬分之一才能激發詩情的景物,寄懷感慨,與自然同悲喜、共哀樂。這一節課,就讓我們一起走近作家馮至,聆聽他與自然的心靈碰撞。設計該導語的目的是觸及人與自然的話題,將學生帶入情境。
(二)了解作者,幫助學生積累文學知識
(先讓學生自由發言,談一談他們對作者的了解。然后老師以資料投影展示方式再作整合補充,以便學生對作者有一個相對完整清晰的認識。)
(三)文本研習
依據新課標的教學要求,基于人文內涵和語文學習工具性方面的適用特征,確定本文主要學
習方式為文本研習。文本研習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對一些細膩的情感和審美體驗的表達能力,培養他們的審美素養與文學素養。學習時,應在文本解讀中突出對文章蘊味的感悟能力,培養學生能對文本中“心會之處”進行質疑探究的審美能力。二者應該有機地結合在文本研習的整個過程。
1.粗讀全文,整體感知
(1)“讀”:
好散文歸結為三個因素:情、知、文。情即感情、真情,知即知識、學養,文就是獨特的個性文字和與別人不一樣的表達方式。馮至的散文就體現了這一美學特點。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舒卷自如;誠摯坦白,抒情性強。(目的是培養語感,讓學生熟悉內容,為后面的質疑探究打基礎)
(2)“疑”:(提出問題:展示在投影幕上,讓學生帶著問題默讀課文)
本文側重于對自然和人生的雙重感悟。解讀的著眼點應放在結合以下幾個問題思考,進而理清文章思路,為探究文本的精髓作鋪墊。請同學們帶著以下問題閱讀課文、尋找答案的同時,就能夠初步了解課文內容。
一、作者猜想山村隱藏興哀史的依據是什么?
二、作者描繪了哪些風物作為感懷的載體?
三、作者抒發了什么樣的人生感懷?
(3)“談”:學生就讀后所感交流、質疑
可分為以下兩個步驟:先由學生回答我提出的問題;然后由學生自行提出問題,再由我根據文本的寫作旨趣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板書備用。
2、精讀局部,鑒賞品味
(這是該課教學的重心,采用示范鑒賞與個性鑒賞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1)讓學生反復誦讀他們認為需要探究的文章內容。
(2)這里我會示范鑒賞第5節
“這清冽的泉水.養育我們,同時也養育過往日那村里的人們。人和人,只要是共同吃過一
棵樹上的果實。共同飲過一條河里的水。或是共同擔受過一個地方的風雨.不管是時間或空間把他們隔離得有多么遠。彼此都會感到幾分親切,彼此的生命都有些聲息相通的地方。”通過對眼前泉水的描寫,想象逝去的山村也曾一樣被同樣的泉水養育.巧妙的將過去現在聯系起來。另外.古典詩詞的引用.也進一步增強了文章的文化內涵。這一環節更有可能激發學生的個性閱讀,通過學生的個性解讀,跳出“共性知識”圈,培養學生的文化表現力(關鍵點:描繪眼前小溪——想像曾養育昔日的人們——感悟人類聲息相通。)
(3)啟發學生思考:以下各節由眼前景生發了怎樣的聯想?感悟是什么?各抒己見,教師隨機點撥評價,達到師生互動目的。
(明確:由小草感悟到生命的寧靜之美;由彩菌感悟到生命的美好;由有加利樹感悟到生命的渺小;由野狗的嗥叫感悟到生命對于疾苦的恐懼;由鹿子的嘶聲感悟到死亡的可怕。)
(4)進一步引導學生的探究:作者描述或抒懷給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這一問題的設計目的是在讓學生深入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體會大自然在豐富人的生命體驗時的重要作用,從而激發起珍愛自然的情感,真正達到怡情悅性。)
(5)怎樣理解文末一段?
(明確:是文章的點晴之筆,概括了對自然的總體感悟。①自然滋養人類,②生命跨越時空,聲息相通。)
3、研讀文章,升華認識
(在精讀的基礎上探尋文題的深刻寓意。這是本文學習的難點。通過學生合作探究進行交流,教師注重相關內容的聯系,巧妙點撥。引領時要注意問題的分解及問題設計的梯度。)
(1)怎么理解文末“風雨如晦的時刻”這一句話的內涵?
明確:“風雨如晦的時刻”即作者寫作的年代:1942年,也是一個浩劫的年代。作者的感悟帶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寄予了珍愛自然,珍愛生命,珍愛和平,共創人類美好家園的愿望,這也是作者寫作本文的用意所在。)
(2)作者引用宋代詩人李之儀的《卜算子》中的詩句“日日思君不見君,共飲長江水”的有何巧妙之處?一棵小小的鼠曲草、一些彩菌各承載了作者哪些豐富的聯想?能夠跨越歷史時空的,除了看得見的自然事物,還有哪些是看不見的?
(目的是讓學生充分體驗作者在這個山林所體驗到的,讓他們思考作者所思考到的,比如關于生存的意義的話題:生死、病苦、興亡,等等。)
4.引導學生仔細琢磨,悉心領會馮至散文的特色
(作為現代著名詩人的馮至,他的散文清新明澈,有詩一般的語言,并包含著深刻的生命體驗,雖然是一篇現代文,也應該引導學生仔細琢磨,悉心領會。)
投影展示:李廣田曾對馮至的散文做出過很高的評價:“又如馮至先生,他近年來寫了若干散文,實在都是詩的,那么明凈,那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實在是散文中的精品。”司馬長風在《中國新文學史》這樣評價馮至:“無論文字的功力和火候,情趣的廣度和深度,馮至都算得上是收獲期最偉大的散文家。”
老師:請同學們找出文章中你認為精彩的語言,然后組織研討交流。
(引領學生研討時,突出“明凈、含蓄,在平凡事物中見出崇高,在樸素文字中見出華美”這一特點)
五、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小結
作者曾說過:“人不能為了無謂的喧囂,而忘卻生命的根蒂,要在寂寞中,在對草木鳥獸的觀察中體驗人生的意義。”我們學習完本文,要理解文章寄予的作者珍愛自然、珍愛生命、
共創和平家園的美好愿望。
2、作業[表達與交流]
組織一次親近、體驗大自然的活動,在活動中領悟自然之美,并表述這些感受。
【一個消逝了的山村說課稿】相關文章:
《一個小山村的故事》說課稿01-20
小山村說課稿01-09
小小山村說課稿01-16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說課稿01-09
《羅布泊,消逝的仙湖》說課稿11篇01-09
消逝作文06-12
消逝的作文05-30
消逝的風景作文02-24
山村雪景作文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