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語文《阿房宮賦》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中語文《阿房宮賦》說課稿1
一、說教材
《阿房宮賦》是蘇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三單元的課文。賦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文體,杜牧的這篇《阿房宮賦》是傳誦千古的名篇。教學時,可參考“課文說明”和“有關資料”,分別在內容和形式上給學生做一些必要的提示。通過讓學生了解本文的寫作背景,加深對這篇賦諷喻現實的思想意義的認識;通過講解賦體的源流和特點,讓學生將這篇“賦”和本單元學過的其他三篇“古文”做一些比較,掌握賦在描寫、敘事、議論等方面的一些特點,為熟讀背誦打下基礎。
二、說學情
基于文言文自身的特點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本文的學習,應著重讓學生朗讀,在朗讀的過程中,把握文章內容,從而更好地體會文章所要表現的內容。
三、說教學目標
因此,基于教材和學情,我從課程標準中“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基本理念出發,設計了以下三個維度的教學目標:
1、了解“賦”的文章體裁特點,體會本文的語言風格,了解文言詞語的活用現象和文言句式。
2、學習文章多用對偶、排比的語言風格,并使之運用于今后的寫作中,增加習作的文采。
3、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和教學目標的設立,“學生掌握重點文言知識”為我的教學重點,“正確對待人生中的成功與進步,絕不驕傲自滿,而應始終保持謙虛的態度和具有一定的憂患意識”為我本堂課的教學難點。
五、說教法學法
新課程教學中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基于此,我將采用以下的教學方法:誦讀法、談話法、小組合作探究法。
那么接下來我將著重介紹我的教學過程,這也是我本次說課最為核心的環節。
六、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好的導入是上好一節課的前提,為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更好地獲取新知識。我的導入語設計如下:“‘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總結歷史的興亡教訓可以補察當今為政的得失。在總結秦亡的教訓,針對唐敬宗繼位后,廣造宮室,天怒人怨的現實,杜牧作《阿房宮賦》以諷時刺世,那么,在這篇賦中,杜牧提出了怎樣的觀點呢?讓我們通過學習來體會。”(板書課題——我有一個夢想)
(二)新課講授
1、在初讀文章的過程中,我會讓學生聽課文錄音,邊聽,邊理解。
2、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投影學生在預習課文時遇到的字詞句理解方面的問題,同學討論,教師強調重點,師生合作共同解決。
(三)深入研讀
1、讓學生填充課文內容:
讀書百遍,其義自現,老師課前把文章讀了一遍又一遍,越讀文章越短,最后只讀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學和老師的感受是一樣的,請看投影:
阿房之宮,其形可謂()矣,其制可謂()矣,宮中之女可謂()矣,宮中之寶可謂()矣,其費可謂()矣,其奢可謂()矣。其亡可謂()矣!嗚呼!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眾、多、糜、極、速、悲
2、請學生在文中找出“雄、大、眾、多、糜、極、速、悲”的具體內容,并朗讀這些內容。
杜牧為文,十分重視辭彩的“華赫而莊整”,作者充分利用賦的特長(“賦者,鋪也。鋪采攡文,體物寫志也。”——《文心雕龍詮賦》),潑墨如云,鋪陳渲染描繪阿房宮。請看課文第1、2段。
3、誦讀1、2段,感受賦體特點
這兩段文字極力描寫阿房宮的宮貌是如此的富麗堂皇,宮人是如此之眾多,生活是如此之驕奢糜爛,齊讀,CAI教學媒體展示音(配樂《漢宮秋月》)像。
思考:這兩段文字在語言表達上有什么特點?(或找出自己認為好的句段并說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畢,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長橋臥波,未云何龍?復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云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
學生討論,七嘴八舌地補充,教師適當點撥。
配樂《漢宮秋月》(二胡)
《過秦論》《六國論》《阿房宮賦》比較分析,理解作者寫作意圖。
(1)比較《過秦論》/《阿房宮賦》對秦亡原因的見解。
啟發思考:同樣是借秦諷時,賈誼在《過秦論》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同樣,杜牧對秦滅亡也作了深層思考,他提出的見解是——?“滅六果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為什么說“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呢?——“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蘇洵《六國論》)那么為什么說“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們一起學習第3、4段。
從這里,我們看到“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歷史的辯證法。杜文以阿房宮作為切入口,在杜牧筆下,阿房宮成了秦皇驕奢的見證,封建獨裁的象征,秦朝滅亡的標志。(板書)
(2)比較閱讀:《阿房宮賦》末段/《六國論》末段(課堂練習,附后)根據同學們反饋的情況再作評析。
(四)鞏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讓學生以“啊,老師!”開頭,寫一個句式相同的句子。
出示投影:(學生討論,老師點撥)啊,黃河!有了你乳汁的澆灌,這貧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綠水,才有了茅屋、雞鳴、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戲繪織而成的田園風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燦爛的文化。
(五)小結作業
在學生交流之后,引導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然后總結并布置作業,作業如下所示:嘗試背誦這篇文章。
整個設計,從單元和專題的整體考慮進行了規劃和構思,體現了大語文觀,注重了探究、體驗,實現了對方法的學習和遷移運用,發展了學生的語文素養,體現了語文學科的特點。
七、說板書設計
好的板書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書力圖而簡明的將授課內容傳遞給學生,清晰直觀,便于學生理解和記憶,理清文章脈絡。
阿房宮賦
奢——亡——鑒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全部內容,如有不當之處,懇請各位老師批評指正。再次感謝各位評委老師。(鞠躬,擦黑板)
高中語文《阿房宮賦》說課稿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一”、“愛”、“取”、“族”、“焉”、“而”、“夫”等詞的意思。
能力目標:感受課文豐富瑰麗的想象,形象生動的比喻、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
情感目標: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今的目的;
教學重點、難點:
作者寫本文的目的何在?
本文的結構層次。
教學方法:
討論法、發現法、聯想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賦”、作者及寫作背景;講解第一、二節
教學過程:
1、介紹“賦”
這個單元的課題很有意思。為什么這么說呢?我們看“諫太宗十思疏”中的“疏”,這是指上給皇帝的奏章;“滕王閣序”中的“序”,是序言,是介紹一部著作或一篇文章的文字;“師說”的“說”我們多次學過,這是一種議論文體。以上這些課文的文體在題目中就作了交代。那么,我們今天要學的《阿房宮賦》的“賦”是什么文體呢?我們先來看看書上86頁臧克家寫的一篇作品欣賞。
看了這段話后,你獲得了哪些有效信息? [明確] “賦”是有詩衍變而成的一種文學體制;賦分為詩人之賦和辭人之賦,辭人之賦徒有華麗的外表,而詩人之賦不但文詞優美,而且意義嚴正;《阿房宮賦》屬于詩人之賦。
[幻燈]賦用作文體的名稱,最早見于戰國后期荀況的《賦篇》,這可以說是由鋪陳發展到以賦名篇的肇始。至于什么是賦呢,我們曾經粗略的提到“賦者,鋪也”。《文心雕龍詮賦》對賦的內容和形貌做了介紹。它說“賦者,鋪也;鋪采摛文,體物寫志也。”賦的內容是體物寫志,是通過摹寫事物來達到抒發情志的目的,而在藝術上注重鋪陳,語言上使用華美的詞藻。此外,賦很講究聲韻的美。它借助長短錯落的句子、靈活多變的韻腳以及排比、對偶的調式,形成了一種自由而又嚴謹、流動而又凝滯的文體,既適合于散文式的鋪陳事理,又能保存一定的'詩意。學完《阿房宮賦》之后,相信大家就能感受到這種美了。
賦體的發展大致經歷了騷賦、漢賦、駢賦、律賦、文賦這樣幾個階段。
2、作者
至于作者杜牧,大家曾經學過他的《泊秦淮》,注釋1里也有,這里我們就不作介紹了。這里有張幻燈片,大家簡單看一下。[幻燈]
[板書課題]《阿房宮賦》杜牧
3、介紹寫作背景和目的
看到這個題目,你們想到了什么?
《紅樓夢》里有一回《葫蘆僧亂判葫蘆案》學過了吧?里面有一張“護官符”它的內容是:賈不假,白玉為堂金作馬。阿房宮,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個史。[放幻燈]東海缺少白玉床,龍王來請金陵王。豐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鐵。
這里就提到了“阿房宮”。[幻燈]
阿房宮是秦始皇在渭南營造的宮殿,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動工不到兩年,秦始皇就死了,接下來秦二世胡亥繼續修建,還沒完工就在公元前206年被項羽一把火燒毀了。從此,阿房宮的興亡就同秦王朝的興亡聯系在一起。作者杜牧生活的唐代,此時危機重重。于是,杜牧寫了這篇賦。表面上,揭露秦朝統治者的窮奢極欲,實際上借秦之故事諷唐之今事,規勸當權者要以古為鑒。
4、聽錄音,正音
下面我們一起來聽聽課文錄音,在聽的同時請大家把一些不認識的字注注音。(強調應讀阿房(fang)宮)[放錄音]
5、劃分結構
讀完文章,我們明顯的可以發現文章可分為幾部分?
[明確]兩部分:[幻燈]
第一部分1-2節體物,阿房宮的雄偉壯觀和宮中荒淫、奢侈的生活。
第二部分3-4節寫志,交待作這篇賦的本意,向當世統治者發出警告。
6、梳理第一小節
(1)下面我們先來看“體物”中的第一小節。這一節介紹了阿房宮的雄偉壯觀。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結合課后練習一的1、2、3看看第一小節。
(2)請同學回答第一題,哪幾句寫的是阿房宮的來歷?
[明確][幻燈]“六王畢……阿房出”
請同學回答第二題,哪幾句寫的是阿房宮的外在形勢?
[明確][幻燈]“覆壓三百余里……流入宮墻”
請同學回答第三題,阿房宮的本體構筑
[明確][幻燈]“五步一樓……而氣候不齊”
這樣一理,大家很清楚這節可分為幾層呀?(三層)
(3)第一層
我們請位同學來翻譯第一層
強調:畢:完了,指被秦國所滅。一:統一,數詞→動詞
兀:山高而上平,這里形容山上樹木已被砍盡。形→動
我們說第一句四個三字句,短短的12個字寫得非常好,對的十分工整,增一字嫌多,減一字嫌少。既寫出了秦始皇統一天下的豪邁氣概,也寫出了阿房宮興建營造的非同凡響。李白說過“蜀道難,難于上青天”,大家想想,要把蜀山上所有的樹木通過“難于上青天”的蜀道運到關中,阿房才“出”,這是多么勞命傷財呀。這12個字實際上已經涵蓋了作者的感情基調,是褒是貶呀?(貶)
請大家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六王”為什么會“畢”,“四海”為什么能“一”。等我們學完本文,將請同學來回答這個問題。
(4)第二層
阿房“出”了,那么它的規模怎么樣呢我們來看第二層。請同學翻譯。
強調:構:構造,建構。折;轉折。走:奔向,趨向。注意“走”在古時是指跑,如《石壕吏》“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本文這里是奔向,趨向。
這四句交待了阿房宮的地理位置,突出了它利用自然、巧奪天工的氣派。接著又由渭水和樊川的流入宮墻,過度到第三層對阿房宮建筑特點的介紹。
(5)第三層
同學翻譯
強調:“五步一樓”的“一”:數詞,和前面的不一樣。
縵:縈繞。回:曲折,迂回。象我們今天所說的回廊、峰回路轉都是此意。
檐牙高啄;比喻,突起的屋檐像鳥嘴向上噘起。
抱:環繞。
鉤心斗角:古今異同。古:宮室建筑的結構錯綜精密。今:各用心機,明爭暗斗,互相傾軋。
落:量詞,猶“座”。
霽:和《滕王閣序》中的“云霄雨霽”的“霽”意思相同,本指雨停,引申為風雨停,云霧散,天放晴。
歌臺暖響,春光融融:通感修辭。用“觸覺”去狀摹“聽覺”,象《荷塘月色》中的“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氣候:古今異同。古:一個地區的氣象概況,今:天氣(雨雪陰晴)
“歌臺暖響……而氣候不齊”用了夸張襯托的手法,借寫歌舞的冷暖,描寫阿房宮“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的現象。
在這一層里,大家看看一共寫到了哪些建筑?
[明確]樓,閣,廊,檐,長橋、復道
(6)從剛才的分析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節從三個方面寫了阿房宮的宏偉瑰麗。我們齊聲朗讀一遍。
7、梳理第二節
(1)第一節說到“歌臺暖響”“舞殿冷袖”,這些載歌載舞的是誰呀?下面我們來看第二小節。給大家幾分鐘的時間看看這節說了什么。
[明確]這節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揭露秦朝統治者奢侈的生活,上文所說的唱歌跳舞的是“妃姘媵嬙,王子皇孫。”
(2)請同學翻譯前兩句
妃姘媵嬙;注音讀音。
王子皇孫:這里指六國王侯的女兒、孫女。不包括男性
下:方位名詞→動詞。輦:原義:人拉的車,這里名→動,乘車。
朝歌夜弦:歌、弦:名→動。為:成為
“妃姘媵嬙,王子皇孫”這些人為什么要“辭樓下殿,輦來于秦”?
[明確]因為“六王畢”。這既回應了“六王畢”,又暗示秦統治者的前途,再次顯露了作者的貶義。
那么這兩句寫的是什么?(寫妃姘媵嬙的由來)
(3)下面我們從“明星熒熒”讀到“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
這幾句寫的什么內容?(宮人的生活情況),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排比)
請同學翻譯。
強調;明星:明亮的星光,而現在專指有名的電影演員,運動員等
綠云:比喻女子烏黑的頭發。膩:脂膏。
杳:狀語,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杳然的意思。之:動詞。到……去。
盡、極:互文,極力,盡量。
縵:同“慢”,遲緩的引申義。縵立:久立。和前面“廊腰縵回”的意思不同。
這里不直接寫宮人眾多,而是用“明星”、“綠云”、“渭漲”間接寫出宮人的眾多,手法十分高明。寫宮女,是為了寫秦始皇的荒淫無道。宮車天天過,尚且還有宮人“不得見者三十六年”,在表現宮女命運悲慘的同時,揭示了秦始皇驕奢淫逸的生活。
(4)接下來,由寫人到了寫物,同學翻譯。
這里的“收藏”、“經營”、“精英”指的都是金玉珠寶等物,大家看看‘經營“和我們現在的意思一樣嗎?
鐺:名作動,把它當作鐺。
這些六國的珍寶,在秦人眼里,卻不愛惜,這里由寫人的被欺辱寫到物的被踐踏,通過這一系列的描寫,對秦始皇進行了無情的鞭撻。
(5)那么,大家看看這節可以分為幾層呀?(三層)
(6)讀第二小節
8、 總結一、二節
在這兩小節里,作者以精練、生動的筆墨寫了阿房宮的興建、規模、用途,雖然沒有發議論,卻已寓議于敘中,至于作者究竟怎樣議論的我們下節課再講。
高中語文《阿房宮賦》說課稿3
【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旨與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社會歷史狀況的關系,以便與《過秦論》進行比較;
2、了解賦的寫作特點,并了解作者是怎樣運用這一文體來表現主旨的;
3、學習積累有關的文言知識。
【教學安排】
3—4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歷史是一面鏡子,所以唐太宗說:“以古為鑒,可知興替。”一個朝代的興和衰,總是有其規律的。杜牧在政治上是密切注視世事的作家,他曾表示自己十分注意歷代“治亂興亡之道”、“古人之長短得失”。他在《上知己文章啟》中說:“寶歷大起宮室,廣聲色,故作《阿房宮賦》。”可見這是一篇諷時刺世之作。文中對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杜牧企冀統治者以秦為鏡,回心轉意。這篇《阿房宮賦》就是他匡世濟國的思想的體現。
二文體介紹:
“賦”是古文中介于韻文和散文的一種文體,到漢代形成一種特定的體裁,講究鋪敘夸張渲染,講究詞藻,還講究音韻對仗等。
三學生自學:
1、要求學生不看課文注解,通讀全文,把不懂的字、詞、句標出。然后對照注解再讀全文,尚有不懂的地方標出(1)、(2)……序號。
(讓學生通讀課文,大致了解內容,并且有層次地運用已有的文言文閱讀能力和借助課本注解、字典進行自學。教師在巡視中發現較普遍的問題作篩選,尋求教學的針對性、集中性和實際性。)
2、板書補充,學生討論,教師指導:
(1)注音:
驪(li)山不霽(ji)何虹妃嬪(pin)媵(ying)嬙(qiang)
輦(nian)來于秦盡態極妍(yan)鼎鐺(cheng)玉石
管弦嘔(ou)啞(ya)
(2)注解:
不霽何虹:雨(霧)過天晴
高低冥迷:幽深
杳不知其所之也:深遠,不見盡頭,不見蹤影;到,去
齊楚之精英:精華
秦愛紛奢:多
可憐焦土:可嘆
(“可憐身上衣正單”——值得同情;“可憐體無比,阿母為汝求”——可愛)
(3)詞類活用:
輦來于秦:名——》狀
朝歌夜弦:名——》狀;名——》動
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動——》名
鼎鐺玉石,金塊珠礫:名——》動
族秦者秦也:名——》動(使動)
廊腰縵回:名——》狀
后人哀之……而不鑒之:意動
(4)句式:判斷句、被動句在文中的運用
例如:明星影熒熒,開妝鏡也
戌卒叫,函谷舉
(5)完成“思考與練習”四、五
3、翻譯全文(口頭練習)
四深入理解:
1、文章開頭幾個字的用意是什么?
點明阿房宮出現的時代背景。因為下文中的妃嬪、珍寶均來自六國,秦始皇的的紛奢驕橫,也是因為他滅了六國之后,自以為功高千古,隨心所欲造成的,所以這點明時代背景的12個字,是這篇賦的總綱。
2、這篇賦的寫作思路:
宮殿的宏偉壯麗(宮中的.歌舞之盛)——》宮人宮藏之多(秦人的驕奢)——》驕奢導致滅亡,阿房宮被燒毀——》分析原因,抒發感慨。
3、文學創作中藝術形象的塑造講求典型性,本文塑造的形象是阿房宮,這個形象的典型性體現在哪里?
(1)是秦始皇驕奢的見證
(2)是封建獨裁的象征
(3)是秦王朝滅亡的標志
所以,選取這一形象,用來論秦很是貼切。由于寶歷年間正大建宮室,以阿房宮來論今很恰當。而要把這一典型的生活形象變為散文中的藝術形象,就要充分從多個角度對這一形象加以描繪,作者在塑造形象時,充分發揮了“賦”的特點。
4、試舉例分別說明“賦”體的特點:
(1)潑墨如云,鋪張蹈厲
(2)鋪敘有序,環環相扣舉例(略)
(3)妙于用語,珠圓玉潤
形式雖華美,令人有目不暇接之感,但卻給人以強烈印象,并揭示了歷史本質的真實,因而總結的歷史經驗教訓,也能夠深入人心。
5、本文的構思是借古諷今,是議論時政,鋪敘描寫是議論的鋪墊,是必備條件;議論是描寫的歸宿,是必然之結果。本文因宮而起,緣宮而發。越是寫得壯觀繁華,后面的議論越是扎實可信。唯其描寫筆墨之淋漓、酣暢,議論文字才顯恣肆汪洋。
歷史的回顧,有著現實的用心。最后作者議論,給唐王朝不啻澆了一瓢冷水。文章突出一個“鑒”字,以昔借以諷今,企冀唐統治者更弦易轍,作者到這一步,才揭示了他的寫作本意。
6、比較《過秦論》的寫作手法及思想內容:
(1)均先鋪敘,后議論;
(2)均借古鑒今:《過秦論》喻漢朝皇帝,《阿》喻唐朝統治者;
(3) 《過秦論》作者認為秦忘是“仁義不施,攻守之勢異也”,杜牧認為秦亡是“不愛其人”;
(4) 《阿》用的是“賦”的形式,《過》也具有濃厚的“賦”的色彩。
五、板書設計:
寫作思路:
宮殿——》宮人宮藏——》驕奢而亡——》不愛其人
“賦”體特點:
(1)潑墨如云鋪張揚厲
(2)鋪敘有序環環相扣
(3)妙于用語珠圓玉潤
高中語文《阿房宮賦》說課稿4
詩在古代文壇中獨領風騷,唐朝散文也有一些流傳千古的名作,今天我的說課就是唐朝杜牧的《阿房宮賦》。
一、分析教材。
1、教材的特點及在本單元的地位。語文教學大綱中要求學生“具有初步文學鑒賞能力和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阿房宮賦》歷來被人們視為“文賦”的初期典范之作。為晚唐文賦,本文不但有華美的語言、和諧的聲律,還有深刻的思想內涵,是古文中一篇文質兼美的好文章,在韻文發展史上起到里程碑的作用,在本單元中有極高的欣賞價值。
2、教學目標和確立的依據:
德育目標:認識封建統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的罪惡。了解秦亡的原因及作者作本賦借古諷喻的目的
知識目標:了解賦的特點,理解課文中形象生動的比喻、豐富瑰麗的想象、大膽奇特的夸張等藝術特點及其對突出主題思想的作用。
能力目標:培養文言文的記誦能力,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
學習描寫為議論蓄勢、議論使描寫增加深度的寫作特色。
本課作者極盡鋪陳秦始皇的.奢侈和殘暴,在結尾處點明主旨: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作者借秦始皇諷喻唐朝皇帝吸取教訓,這篇文章是指向統治者的。學生從中學到的是要艱苦樸素,不能奢侈浪費。
3、教材重點、難點:
①作者寫本文的目的何在?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為君,一為君就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沉灑于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② 本文的結構層次
二、說教法。
《阿房宮賦》在現行教材是講讀課文,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指導思想,我主要采取討論法、發現法、聯想法。用討論法是為了培養學生探討學問的好習慣;發現法是來訓練學生發現問題從而提出問題進而解決問題的能力;聯想法練習思維的發散,有助于學生開拓思維空間,為創造思維打下基礎。學習課文,內容主要采取誦讀法
三、說學法。
在本課教學中貫穿自學,引導學生自學、教會學生學習是我們的目的,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能力的目標。背誦時還要指導學生運用意義記誦法。
四、說教學過程。
(一) 導語:引出本文 ,講文體特點及古今賦的區別
(二用課件展示課題《阿房宮賦》讓學生背誦全文(課前已做過預習)
(二)課文背誦小測試。這是一個強化過程,學后馬上檢測,(用課件顯示強化內容)
(四)由學生討論總結主要內容:
第一段寫阿房宮的來歷,阿房宮的外在形勢,阿房宮的建筑,突出阿房宮的雄心壯觀。
第二段寫阿房宮里的美人和珍寶,秦始皇的奢侈生活。
第三段秦朝的滅亡,揭露統治者的殘暴統治。
第四段總結歷史教訓,點明寫作目的。作者作“賦”的目的是借秦亡的教訓來規諫唐敬宗。敬宗李湛16歲時繼位為君,一為君就大興土木,游宴無度,不視朝政,沉灑于聲色,在位3年就被宦官殺害,可見這篇“賦”在當時是很有現實意義的。
(課件設題)為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每段設計不同的學習方式,如第三段用一幅畫表述秦朝的滅亡,第四段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
(五)遷移練習。
采用聯想的方式進行,讓學生說出杜牧的詩。《過華清宮》《秋夕》《江南春》《清明》《泊秦淮》等。提問學生哪一首和本文的主旨相同。(用課件放動畫)
(六)布置作業。(課件結尾)
【高中語文《阿房宮賦》說課稿】相關文章:
《赤壁賦》的說課稿01-08
《赤壁賦》說課稿12-31
《赤壁賦》的說課稿13篇01-08
《赤壁賦》說課稿(15篇)02-24
《赤壁賦》說課稿(精選15篇)02-24
《赤壁賦》說課稿15篇02-18
高中語文《祝福》說課稿02-09
高中語文說課稿01-02
高中語文《望洞庭》說課稿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