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說課稿,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說課稿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數據的集中趨勢中位數和眾數》說課稿,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數據的集中趨勢中位數和眾數》。根據新課程標準,我將以教什么,怎么教,為什么這么教為思路開展我的說課,首先,我先來說說我對教材的理解。
一、教材分析
《數據的集中趨勢中位數和眾數》是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二十章第一節的內容。數據分析是統計的重要環節,中位數和眾數是第三學段統計部分新學習的內容,它們都是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統計量。中位數是一個反映數據集中趨勢的位置代表值,能夠表明一組數據排序最中間的統計量。
二、學情分析
對于學情的合理把握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八年級的學生由于生活經驗的局限,同時受到認知水平的影響,學生對權的意義和作用的理解可能會有困難,需要老師在講解時多加以引導。
三、教學目標
新課標指出,教學目標應包括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維目標又應是緊密聯系的一個有機整體,這要求我們在教學中應以知識與技能為主線,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并把這兩者充分體現在過程與方法中。
知識與技能:會知道中位數和眾數是刻畫數據集中趨勢的量,會求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
過程與方法:在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理解數字的特征,體會引入中位數和眾數的必要性。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位數、眾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四、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的分析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置為:
重點:會用中位數、眾數刻畫數據的集中趨勢。
難點:對中位數和眾數意義的理解。
五、教學方法
結合教材內容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講授法、討論法、練習法。在教學過程中,我將秉承著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始終處于主動的學習狀態,在結合教師對于知識講解的同時,保證學生有充分自主思考探討的機會。
六、教學過程
為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突出教學重難點,我將本節課的教學過程設置為以下4個環節,分別為創設情境,提出問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比較辨別,理解新知——深化拓展,靈活運用——總結收獲,留置作業。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在創設情境,提出問題環節,我會通過PPT呈現教材中的關于某公司員工收入資料的問題2,要求學生先將這個公司員工月收入的平均數計算出來,之后再讓學生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用算出來的平均數來反映公司全體員工月收入水平是否合適,如果不合適,你可以用什么更好的方法來說明呢?以此引發學生的思考,我順勢引入今天的課題:中位數和眾數。
(設計意圖:平均數在現實生活中較為常用,但它易受極端值影響,因此,在某些情境下,用它刻畫數據的集中趨勢就不太合適。由此解釋了引入中位數和眾數來刻畫數據的集中趨勢的必要性。)
2.抽象概括,初步認知
在抽象概括,形成概念環節,我會先引導學生解決上一個環節遺留的問題:如果我們不用平均數來刻畫數據的集中趨勢,那可以用什么統計量呢?我會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出這個公司員工月收入的平均數為6276。引導學生觀察數據發現,在25名員工中,僅有3名員工收入在6276元以上,因此,用月收入的平均數反應所有員工的月收入水平不太合適。教師指出用中位數可以更好地反應這組數據的集中趨勢。并講解中位數的概念:將一組數據按照由小到大(或由大到小)的順序排列,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奇數,則稱處于中間位置的數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如果數據的個數是偶數,則稱中間兩個數據的平均數為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在學生理解中位數的概念后,要求學生計算員工收入的中位數。再提出問題:上述問題中員工月收入的平均數為什么會比中位數高的多?以此來引導學生充分理解中位數和平均數在描述數據時的特點。當數據中出現極端值(很大或者很小的數據)時,就會造成平均數偏大或偏小。此時,用平均數去刻畫數據的集中程度不太合適,從而引出不易受極端值影響的中位數這個量。
(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發現和理解中位數和眾數的特征。)
3.深入分析,形成概念
在深入分析,形成概念環節,我會要求學生觀察一下員工月收入工資表的數據,找出重復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是哪個?如果要應聘這家公司的員工,平均數、中位數、眾數這幾個量中,哪個更能提供有用的信息?學生通過觀察,將會找出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是3000。我再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家公司員工收入在3000的人數最多,對于應聘員工,這個數據更有價值。從而指出眾數的概念: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成為這組數據的眾數。當一組數據有較多的重復數據時,眾數往往能更好地反映其集中趨勢。
(設計意圖:在這部分的教學中,我通過引導學生深入分析實際案例,再結合老師的適時引導以及講解,幫助學生深刻的理解。的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4.例題教學,應用新知
在例題教學,應用新知環節,我會讓學生采用所學中位數、眾數的知識用5分鐘的時間獨立求解教材中的例題4中的兩個問題,分析12名選手的成績。讓學生獨立完成問題(1),并同桌交流。問題(2)中,學生會根據求出的中位數分析數據,推測出他的成績比一半以上的選手成績好。繼續追問:根據例4中的樣本數據,你還有其他方法評價成績為142min的選手在這次比賽中的表現嗎?引導學生計算平均數,再將這名選手的成績與這個平均數進行比較。引導學生利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在學生都完成了例4這道題之后,我會要求學生同桌之間為一個小組,組內來做做教材中的例5,完成后請一到兩個小組的代表到黑板上進行板演,我和其他學生一起進行點評,需要的時候我進行正確的板演。
(設計意圖:通過兩個例題的練習,在促進學生理解新知識的基礎上,又能提升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5.小結作業
在小結環節,我會引導學生共同回顧本節課所學的主要內容,通過相互交流分享觀點。我的問題是這樣的:平均數,中位數,眾數在刻畫數據集中趨勢時各有什么特點?
(設計意圖:通過這樣的小結,幫助學生概括總結平均數的計算要用到很多數據,它能夠充分利用數據提供的信息,因此較為常用,但受極端值影響。當一組數據中某些數據多次重復出現時,眾數往往是人們關心的一個量,眾數不易受極端值的影響。中位數只需要很少的計算,它也不易受極端值的影響。)
在作業布置方面,我會讓學生課下以小組為單位,統計班里近10周以來的語文,數學,英語的周考成績,分析數據,得出有用的信息。
(設計意圖:設置開放性的作用,既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又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性。)
七、板書設計
最后,我來說說我的板書,我以簡明扼要、清晰明了的板書呈現出本節課的知識重難點,更好的幫助學生理清楚本節課的知識脈絡。這就是我的板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