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說課稿編寫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初中生物《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說教材
本課選自河北少兒版《生物學》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三章。主要講述了腎單位、尿液的形成和排出途徑、尿液排出的意義等內容,著重描述尿液在人體內的形成過程。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人體的呼吸以及血液循環,為本章內容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而本節的學習為后面學習“健康成長”做了鋪墊。所以本章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
二、說學情
從知識基礎上來說,學生們已經學習了人體的營養、呼吸、血液循環系統。各系統均會產生廢物,本節內容是以上部分的自然承接,學生接受起來不會有太大困難。從經驗角度上分析,排尿是每個人的生理活動,學生對于該生理現象的發生原理和過程卻不清楚,自然會引起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目標
結合教材以及學生情況,我確立了如下教學目標。
1、說出腎單位的結構和功能,描述人體尿形成和排出的大致過程。
2、通過觀察尿形成過程,培養觀察能力,分析處理問題能力。
3、通過了解腎的功能與保護,讓學生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懂得更加珍愛生命。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腎單位的結構和尿的形成過程。
【難點】腎單位的結構和尿的形成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能夠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將從講授、多媒體直觀教學等方面人手,引導學生學習,而在學法上,我將組織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思考、討論的過程中,從“學會”向“會學”轉變,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六、說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上課伊始,我先提問學生:在課間總喜歡往一個地方跑,這個地兒是哪里?追問學生:尿來源于什么?是在哪里形成的?進而引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內容的學習。
采用生活情境進行導入,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順利導入本節課的學習。
(二)新課講授
1。腎臟的組成單位
首先,我將展示尿液中各成分表,提問學生每天排出一定量的尿液具有怎樣的意義?學生通過對比不難得出通過排尿把體內的一些廢物和多余的水排出體外,從而保證人體生命活動的正常進行。
我會出示腎單位結構示意圖,指出腎包括大約100萬個結構和功能的單位,叫做腎單位。并引導學生根據示意圖,回答下列問題:
(1)腎單位由幾部分組成?
(2)原尿的成分與血漿的成分有什么異同?
(3)原尿的成分與尿液的成分又什么異同?
經過組內討論可以得出問題1的答案為腎小球、腎小囊、腎小管;
問題2的答案為原尿同血漿相比,相同點是含水、葡萄糖、尿素、尿酸和無機鹽的量基本相同;不同點是原尿中含有微量的蛋白質。
問題3答案為相同點是都含有水、尿素、尿酸和無機鹽,不同點是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和蛋白質,尿素、尿酸的含量明顯提高。
我最后總結腎臟是形成尿液的器官。
2。了解尿液形成和排出的過程
首先多媒體展示健康人腎動脈的血液、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的成分表,并組織學生以四人為一個小組,討論如下問題:
(1)尿的形成主要包括哪兩個過程?
(2)為什么腎小囊中的液體與腎動脈的血液成分會發生變化?
(3)腎小囊中的液體和尿液成分變化說明了腎小管有什么作用?
學生經過討論可以得出腎小球的濾過作用和腎小管的重吸收作用。腎小囊中的液體缺少紅細胞和大部分蛋白質,是由于腎小球和腎小囊內壁的過濾作用。尿液中沒有葡萄糖,尿素和無機鹽濃度增加,是由于腎小管重吸收了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無機鹽。
我歸納總結:腎小囊中的液體叫做原尿,人類每天形成原尿約150L,每天排出尿液1。5L,腎小管重吸收的物質又重新被吸收回到血液當中。
其次,我將展示泌尿系統的組成圖,提問學生泌尿系統由哪幾部分組成?學生說出答案后,我再播放尿的形成和排出的視頻,提問學生尿液的排出過程是怎樣的?腎臟中形成的尿液→輸尿管→膀胱→尿道。并告訴學生尿液的形成是連續的,排尿是間斷性的。最后提出思考性問題:排尿對人體有何意義?
在自學環節和小組討論環節,教師沒有限制學生的思考,學生的思維是開放的。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提出更多創新性的觀點,符合新課改的授課要求。
(三)鞏固提高
多媒體展示病人尿液化驗單,并提問學生尿液中出現了蛋白質,是腎的哪個部位發生了病變?如果尿液中出現血細胞、葡萄糖呢?將今天的理論知識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意識到學習生物的重要性。
(四)課堂小結
學生自己歸納這節課學到了什么。
(五)布置作業
讓學生想一想人體還有哪些排泄途徑,查閱資料,分析不同排泄途徑之間存在哪些異同點?這樣的設計可以勾起他們的好奇心,并且鍛煉學生的查閱資料和總結分析能力。
七、說板書設計
最后說說我的板書設計,本節課我采用了提綱式的板書,旨在清晰明了地幫助學生明確本節課的重點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