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常常需要準備說課稿,通過說課稿可以很好地改正講課缺點。寫說課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植物的生殖》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1
一、說教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一章第一節的內容,主要講述了植物的有性生殖、無性生殖以及無性生殖的應用。本節課是在前面學習被子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的基礎上的進一步學習,同時也為學習動物的生殖奠定了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全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植物的生殖現象在日常生活中較常見,通過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不僅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對于講好本節課也具有重要的教學價值。
二、說學情
本節課所面對的學生為初中生,這一階段的學生已經具備了較強的閱讀分析能力、信息提取能力和歸納總結能力,再加上之前已經學習了被子植物的開花和結果的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但由于他們在初中階段對于無性生殖的過程及應用在生活中接觸的不多,所以在學習無性生殖及應用時可能會有一定的困難,需要老師多舉一些生活實例進行引導。
三、說教學目標
1、說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及其生殖的后代具有的遺傳特性。
2、通過問題與探究,學生能夠提析、總結、歸納的能力。
3、感受植物生殖的探究過程,使學生養成善于觀察的習慣和對生物學的濃厚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重點】
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及其生殖的后代具有的遺傳特性。
【難點】
描述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過程;通過實例分析綠色開花植物的無性生殖。
五、說教學方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結合教材特點和學生特點,本節課主要采用講授法、小組討論法、多媒體演示法等多種教學方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你們有沒有見過竹子開花呢?在大熊貓的棲息地,大片竹子開花會危及大熊貓的生存,這是為什么呢?很少開花的竹子又是如何長成郁郁蔥蔥的竹林的呢?通過問題串的形式,提問一些特殊的現象引發學生思考,既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也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從而順利導入本課。
環節二:新課教學
1、有性生殖
用多媒體展示桃花的結構模式圖,讓學生邊回憶邊將有關的結構名稱填寫在教材第3頁圖7—1的相應位置上。在引導學生填圖的過程中,提出下列問題讓學生思考回答:
(1)在被子植物的生殖器官——花中,哪些結構是最重要的?
(2)雌蕊和雄蕊的結構是什么樣的?
(3)受精卵和受精極核是如何形成的,二者分別發育成什么結構?
(4)胚和胚乳對植物的繁殖有什么意義?
(5)在桃花形成子代的過程中,最為關鍵的兩個細胞是什么?由這兩個細胞結合后形成的受精卵,發育成為一個新個體的過程屬于什么方式的繁殖?
通過填圖及思考回答問題,最終師生共同得出結論,即這種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屬于有性生殖。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
2、無性生殖
首先,學生自主學習,閱讀課本,觀察椒草和馬鈴薯的發育過程:
①椒草:在錐形瓶中直接插入椒草,培養一段時間,在葉炳處能生出新根,并能長成新植株。
②馬鈴薯:馬鈴薯塊莖的芽眼中會長出芽和根,把它們直接切下來,移栽就可以長成新個體。
其次,根據閱讀,提出問題:
①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
②生活中還有哪些植物能以類似的方式進行生殖?
③植物既能進行有性生殖,又能進行無性生殖的特性有什么適應意義?
利用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出無性生殖的概念: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無性生殖。無性生殖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
通過以上教學,既能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總結能力,又能突破本節課的重難點知識,達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環節三:鞏固提升
在課程的最后,再次提問學生上課前老師提出的問題現在有答案了嗎?學生能夠回答出,竹是很少開花的植物,它們大部分時候通過地下的根狀莖(竹鞭)進行無性生殖。竹鞭有節,節部有芽和退化的葉,并可生根。有的芽長成新鞭,在土壤中蔓延生長;有的芽發育成筍,出土長成莖干并逐漸長成竹。郁郁蔥蔥的竹林多是通過無性生殖形成的。竹也可以進行有性生殖,即竹子開花、結果并產生種子。開花后的竹林會大面積死去,而有性生殖產生的種子會繁衍成新的竹林。繁殖方式的交替可使竹子適應環境的變化。由于通過有性生殖產生新竹林需要一個過程,在新舊竹林交替之際,以竹子為主要食物的大熊貓會發生食物短缺,從而危及大熊貓的生存。
在課程的最后,通過解決導入提出的問題,一方面可以前后呼應,有始有終;另一方面也可以檢測學生對本節課知識的掌握程度。
環節四:小結作業
課的`結尾,提問學生,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嘗試說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概念,及其生殖的后代具有的遺傳特性?(學生能回答出:有性生殖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再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雙親的遺傳特性。而無性生殖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的后代只具有母體的遺傳特性。)
最后教師布置作業,無性生殖在農業生產上有著很廣泛的應用,同學們課后搜集生活中的一些實例,下節課我們進行交流分享。
通過師生共同總結的方式對本節課內容進行總結回顧,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同時提高學生的概括總結能力。課后搜集生活中的具體實例,為下節課學習無性生殖的應用奠定基礎,提高學生對生物學的熱愛。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的設計,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謝謝各位老師,我的說課到此結束!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2
一、教材分析
“植物的無性生殖”是第一章第七節的內容,主要介紹了植物的營養繁殖與植物的組織培養。本節課所講授的主要部分是“植物的營養繁殖”,主要講解的內容有:讓學生理解營養繁殖(嫁接、扦插、壓條),該部分,最主要地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親自實驗操作學習嫁接技術。除此之外,讓學生了解組織培養,即無性生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二、學情分析
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細胞的結構和功能、植物體的結構層次和植物的有性生殖有了深入的了解,為學習本節內容奠定了知識基礎。生活中,學生雖聽說過“無心插柳柳成蔭”,也見過一些利用嫁接培育的植物,但大多數學生對此沒有實踐經歷。所以本節課教師一定要給學生創造機會,讓學生嘗試實驗操作,這樣既能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又能提高實踐動手能力。
組織培養對于學生來說比較陌生,但現在許多高校都有組織培養實驗室,網絡上也有實驗視頻。可以讓學生通過視頻形象地感知組織培養技術,同時亦可開展生物興趣小組,讓學生參觀組織培養實驗室。從而讓學生在學會相關知識的同時,培養學生對生物學習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保底教學目標】其中1、2為保底教學目標,因其是本節的重點內容,考試所占比重較高,因此將其確定為保底教學目標。
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保底能力目標】此處既能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營養繁殖,同時亦能培養學生的實驗動手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生物的興趣以及對大自然的熱愛。
四、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1、列舉植物的無性生殖、區別無性生殖與有性生殖。
2、理解嫁接、扦插、壓條實驗技術。
3、認識植物的組織培養技術。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親自實驗操作嫁接、扦插與壓條技術的能力。
五、教法教具材料的準備
(1)準備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
(2)準備天竺葵。
(3)提前錄制芽接與枝接的實驗視頻。
六、教學過程
[導入]:
1、復習式導入法:【保底教學】因此處內容已講過,因此提問時,著重提問班里的后進生,擬采用兩大組PK形式進行提問。
(1)綠色開花植物有六大器官,按照功能分為兩大類:
根、莖、葉是營養器官;
花、果實、種子是生殖器官。
(2)種子的主要結構是胚,它是由受精卵發育來的,因此用種子繁殖屬于有性生殖。
【保底教學】:“卵”易錯字,找后進生到講臺上書寫。
2、談話式導入法
[師]同學們,我想大家都聽過“無心插柳柳成蔭”這句話,那同學們想想這就話所描述的柳樹是由種子生長發育而來的呢,還是由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呢?
[生]柳樹枝條發育而來的`。
[師]沒錯,植物的生長發育不是必須依靠種子生長發育這種有性生殖方式才可以,無性生殖同樣能長成岑天大樹。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植物的無性生殖”。
[新授]:
(一)植物的營養繁殖
<一>營養繁殖
[師]學生自學課本P39“植物的營養繁殖”內容,約1min。
利用多媒體形象展示甘薯、馬鈴薯、草莓、落地生根的繁殖。
同學們,這些植物是如何進行繁殖的呢?
[生]甘薯根;馬鈴薯、草莓莖;
落地生根葉。
[師]很好,那么根、莖、葉又是植物的什么器官呢?
[生]營養器官。
[師]沒錯,像這種用根、莖、葉等營養器官進行繁殖的方式叫做營養繁殖。【注】落實學生筆記。
<二>嫁接
【培養學生自學能力】: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本P40-41頁中的“嫁接”,約2min。
1、讀圖識嫁接
利用多媒體,展示“嫁接”圖片,讓學生形象感知嫁接的概念,并且理解為什么要嫁接。
[師]同學們,仔細觀察一下這幅圖片有什么特點?
[生]整棵樹由兩部分構成。
[師]同學們觀察很細致,這就是“嫁接”的結果。
接上去的枝條或芽叫做接穗。
承接接穗的植物體叫做砧木。
(詳細介紹課本P41頁所展示的圖片中,接穗與砧木的特點。)
接穗(柿樹):產量高、營養價值豐富,但耐寒、耐寒性不強。
砧木(君遷子):耐寒、耐寒,但果實小、產量低。
[師]同學們,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要嫁接呢?
[生]獲得更好的遺傳性狀,生長速度快。
2、學生分組實驗:【能力教學】
【注】強調實驗安全,小心用刀。
學生四人一小組,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薔薇的嫁接。
目的要求:嘗試進行薔薇的嫁接。
材料器具:薔薇枝條,刀片,嫁接薄膜和枝剪。
實驗過程:
①學生觀看老師提前錄制的相關實驗視頻。
②學生實驗,四人一小組,左右兩大組進行PK。
【注】: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獎勵班級儲值金卡。
3、教師提問:
①嫁接成活的關鍵是?
接穗的形成層與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②新生出的枝條開花結果后是水蜜桃還是毛桃呢?
<三>扦插
1、教師演示:
教師演示扦插天竺葵的實驗。
2、教師提問:
①扦插在剪取莖段時,為什么上端的切口是水平的?而下端的切口是斜向的?
水平:減少傷口水分過多蒸發。
斜向:增加吸收水分的面積。
②扦插的概念。
【保底教學】落實學生筆記。
<四>壓條
1、教師講解
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形象地感知壓條的概念與過程。
2、教師提問
[師]為什么要剝去半圈樹皮?
[生]在剝去樹皮的部位積蓄有機養料,促進生根。
<五>及時鞏固:
1、以圖區分嫁接、扦插與壓條。
2、營養繁殖與種子繁殖(有性繁殖)有什么本質區別?
營養繁殖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能力教學】此處為重點內容,注意啟發學生,并落實學生筆記。
3、營養繁殖的優勢?
①保持了母體的遺傳性狀;
②比種子繁殖快。
<六>練一練
1、營養生殖與有性生殖的本質區別(D)
A、能否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
B、能否進行細胞
C、能否形成生殖細胞
D、有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
2、一枝原來開紅花的碧桃樹嫁接到開白花的碧桃樹上,新嫁接的
枝條開花的顏色是(A)
A紅色B白色
C粉紅色D紅色和白色
3、繁殖優良品種的果樹、花卉時,為了保持這些品種的優良性狀,
在下列繁殖方式中,不要采用(A)
A種子繁殖;B扦插繁殖;
C壓條繁殖;D嫁接繁殖。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知識延伸——利用實驗視頻進行講解。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復習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通過觀察、思考和討論,能夠列舉植物常見的無性生殖。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活動,了解影響扦插成活率的因素;通過觀察和比較分析,了解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的意義。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到植物生殖方式多樣性的意義;通過了解無性生殖在生產上的應用,認識生物學知識不但是生產實踐的基礎,而且隨著生產實踐不斷豐富和完善。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描述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列舉了植物常見的無性繁殖。
難點:通過探究,理解影響嫁接和扦插成活率的關鍵。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各種無性繁殖的典型的圖片,嫁接、扦插過程的示意圖,組織培養的相關資料
學生:通過無性繁殖方式繁殖的實例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學生活動教師活動
1、有性生殖
例如桃樹是由果實中的種子來繁殖后代,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有性生殖。
2、無性生殖
椒草用葉繁殖、馬鈴薯用塊莖繁殖,像這種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的生殖方式為無性生殖。
3、無性生殖的應用
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等。
嫁接:蘋果、黎、桃等果樹是利用嫁接的方法來繁育優良品種的。
如甘薯、葡萄、菊、月季的栽培常用扦插的方法;
4、植物無性生殖的條件
環境條件:光照、水分、溫度、濕度等。激情、質疑
激發興趣
看書、填表
溫故知新
表述交流
得出結論
看書、討論
歸納總結
得出結論
思考、討論和分析植物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不同,探討植物生殖多樣性的意義。
表述交流
補充完善
描述嫁接的一般過程和技術要點,能夠運用模型或實物演示嫁接的過程。
嫁接時應當使接穗和砧木的形成層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
學生分組討論和設計探究影響扦插成活率的關鍵因素?
包括實驗材料的選擇,對材料的處理,做出假設,試驗設計以及實施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組織學生對探究結果進行匯報交流,同時總結影響扦插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有哪些。
討論影響植物無性繁殖的環境因素有哪些。創設情景:在生活中你見到過植物通過哪些方式產生新個體?引導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說出:大蒜發芽,土豆長芽,扦插富貴竹的莖段,嫁接蟹爪蓮,綠豆發芽等。分析以上不同的例子中產生新個體的過程發生在植物的那個部位,它們有無本質區別?
針對桃樹等通過種子產生新一代的方式,結合種子結構的基本知識,知道種子中的胚是由受精卵發育而來,而受精卵則是兩性生殖細胞結合的結果。
組織學生觀察植物無性生殖的圖片,鼓勵學生歸納出無性生殖的概念。
組織學生看書----觀察思考
幫助指導
展示植物嫁接的錄像或圖片,讓學生認真觀察,描述嫁接的一般方法和注意事項,體會影響嫁接成活率的關鍵因素是什么?
組織學生如何開展植物的扦插繁殖,選擇什么樣的扦插材料能夠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材料提前應做哪些處理?
質疑:植物的無性繁殖在生產實踐中有什么作用?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4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的結構與果實發育的關系;
3、舉例說出果實或種子與傳播相適應的結構特點。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觀察、表達交流的能力;
2、培養學生收集資料,探究學習的能力。
情感目標:
1、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2、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2、說出花和果實的發育關系
難點: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過程
教學過程:
引入:同學們,我們在初一上學期曾經學習過花的結構,首先我們一起來回憶下一朵花包括哪些結構?
(花柄、花托、花萼、花瓣、雌蕊、雄蕊)
問:在花的這些結構當中什么是主要結構?
述:現在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雌蕊和雄蕊的結構。
問:大家還記不記得在雄蕊的花藥里含有什么物質?
述:在植物開花之后,雄蕊中的花粉會散落出來,落在雌蕊的柱頭上,這個過程被稱為傳粉。
問:傳粉有哪兩種方式?
1、什么叫自花傳粉:小麥、水稻、碗豆、番茄;(CAI展示)
2、什么叫異花傳粉:油花、向日葵、蘋果 (CAI展示)
補充:花粉的傳播也可以通過不同的途徑,你知道有哪些途徑呢?
蟲媒:蘋果花;
風媒:玉米花
師生回憶子房的結構,結合植物的有性生殖和發育過程示意圖
講述:當花粉落到雌蕊的柱頭上,受到柱頭上粘液的刺激,花粉開始萌發長出花粉管,在花粉管內有兩枚精子。花粉落到柱頭上便開始了受精過程,要了解受精過程,我們先來了解子房的結構。
述:花粉管過以穿過柱頭、花柱,到達子房的胚中,(胚珠位于子房內)
述:接下來的步驟就是通過精卵細胞的結構完全受精,這一重要過程發生在子房中,我們再來詳細了解一下子房的結構。
子房:子房壁胚珠:珠被、珠孔等
極核:卵細胞(靠近珠孔)
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被稱為雙受精,為什么這么說?我們一起通過圖片來了解。(動畫:雙受精)
述:當花粉管從珠孔進入胚珠后,末端破裂,精子釋放出來,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與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完成雙受精過程。
精子與卵細胞融合——受精卵(受精)兩個精子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雙受精
述:由于完成了精卵細胞的結合,所以這種生殖方式也被稱為有性生殖,請大家在書上勾劃出有性生殖的概念。
述:觀在我們再通過一個動畫來回顧一下植物有性生殖及個體以育的過程(動畫)
果實和種子形成述:在完成了雙受精作用之后,花的各部分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述:我們曾經講過,果實有哪兩部分組成
問:果皮和種子又分別由子房的.哪兩個結構發育而成呢?
問:種子又由哪些部分組成?
問:它們又分別由子房的什么結構以育而來?(CAI展示 )
問:我們經常在生活中會發現桃子、李子這些植物的果實只含有一粒種子,而像西瓜、碗豆等植物的果實中含有多粒種子這又是怎么回事呢?
果實和種子的傳播述:當果實和種子形成后,植物體要盡可能將它們傳播出來(果實中有種子),這樣才能夠擴大自身生活范圍。你們所知道的植物傳播果實或種子的方法有哪些?
播放影片,展示種子的傳播方法。
課堂小結:(略)
習題鞏固(CAI及教材)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5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和植物的無性生殖
2、列舉一些常見的無性生殖
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通過資料分析或小組討論活動來獲得結論,培養學生的推理判斷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對花的觀察引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情操。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概述植物有性生殖和植物無性生殖
難點:概述植物無性生殖,嘗試植物的扦插
三、教學用具
桃花模型小黑板多媒體課件掛圖等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由白居易的詩句“梁上有雙燕,翩翩雄與雌。青蟲不易捕,黃口無飽期。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這是動物的一種什么行為?引入課題
2、板書課題、出示目標
(二)自主學習
出示自學提綱(學生自學。利用圈點批畫記思等形式進行自學,教師巡回指導,為講解打下基礎)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和,世代相續,生生不息。
2、被子植物繁殖后代一般是由果實中的完成的。
3、種子中的胚,是由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來的,這種由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
4、椒草用生殖,馬鈴薯用生殖等,都是不經過兩性生殖細胞的結合,由母體直接產生新個體,這種生殖方式稱為。
5、植物的生殖方式主要有生殖和生殖。
6、無性生殖和有性生殖的主要區別是。
7、在生產實踐中,人們經常利用植物的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常見的方式有和等。
8、就是把一個植物體的芽或枝,接在另一個植物體上,使結合在一起的兩部分長成一個完整的植物體。嫁接分為和。例如:蘋果、梨、桃等許多果樹都是利用來繁育優良品種的。接上去的部分叫做,被接的植物體叫做。
9、嫁接時應當使接穗與砧木的緊密結合,以確保接穗成活。
(三)合作探究,精講點撥
1、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和發展,最基本的環節是生物通過生殖和發育,世代相續,生生不息。生物界有哪些不同的生殖和發育方式?
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回答,教師進行補充;
課件展示:被子植物傳粉、受精、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
2、什么為“有性生殖”?
讓學生回憶學過的知識并填寫書本P2頁的框圖。
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回答:(種子中的胚,是由兩性生殖細胞結合成受精卵而發育來的,這種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體的`生殖方式就屬于有性生殖。)
3、除此之外,植物還有其它生殖方式嗎?先讓學生進行舉例自由發言
教師進行引導,學生進行總結并回答
4、下面我們再來看“椒草的葉片長成新植株”和“馬鈴薯的塊莖發芽生根”的幻燈片
5、通過觀察這兩個幻燈片,大家可以思考(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
①這些植物的生殖方式有什么共性?這種生殖方式又叫什么?
②植物的生殖方式是多種多樣的。這對植物來說有什么意義?
③教師與學生一起總結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區別。教師引導學生自己總結。
6、現在我們知道植物有兩種生殖方式,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對植物來說各有什么益處?(讓學生進行了解)
①有性生殖的后代具有更大的生活力和變異性,更能適應變化的環境(惡劣環境)。
②無性生殖的繁殖速度快,后代性狀較為一致。所以短期內可獲得大量性狀一致的植株。在生產實踐中,人們常利用植物的無性生殖來栽培農作物和園林植物。
7、課堂小結
(1)學生總結本節課的收獲和疑惑
(2)試畫本節的知識結構圖。
(3)學習了本節知識你準備有哪些創造和發明。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6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扦插和嫁接應具備的條件
2、嘗試進行嫁接和扦插實驗
能力目標:
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能夠獨立完成操作,培養他們的實驗操作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扦插實驗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體會到不同的生殖方式對不同的環境的適應,體驗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概述植物的無性生殖
難點:概述植物無性生殖并嘗試植物的扦插
三、課前準備
每個學習小組準備好柳樹的枝條、刀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創設情景,導入新課
復習植物的生殖方式,以小組競賽的形式“你問我答”,導入新課,引入課題。
2、板書課題
3、出示目標
(二)自主學習
出示自學提綱(學生自學。利用圈點批畫記思等形式進行自學,教師巡回指導,為講解打下基礎)
1、是一種培養植物的常用繁殖方法。可以剪取某些植物的根、莖、葉、芽等,或插入土中、沙中,或浸泡在水中,等到生根后就可栽種,使之成為獨立的新植株。比如甘薯、葡萄、月季、楊、柳等的栽培,常用的方法。
2、植物的生殖需要條件,比如扦插,除去......
等環境條件外,用作扦插的植物莖段也需要進行一定的處理。
3、探究:扦插材料的處理
(1)在扦插紫背天葵時,要將紫背天葵的莖剪成厘米長的莖段。
(2)一般每段保留個節。
(3)莖段上方的切口是的,而莖段下方的切口是的。
(4)上一個節上的'葉要去掉,下面一個節上的葉從葉柄處。
(5)扦插時需將下面的一個節埋入土中。
4、在制定計劃中,要注意設置,實驗組和對照組應當
觀察和照料。
5、植物的組織培養是利用原理,使植物組織在人工控制的條件下,通過細胞的和,快速發育成新植株的高新技術手段。
6、植物的組織培養屬于生殖。
7、植物組織培養過程:
8、植物組織培養的優點:
(三)合作探究
1、植物無性生殖的幾種不同方式及應用
講述:植物無性生殖常見的方式有扦插和嫁接
2、出示嫁接的步驟示意圖幻燈片讓學生進行觀察:
3、探究:扦插材料的處理(學生看書第4頁探究步驟)小組合作討論
①你準備探究的問題是什么
②扦插紫背天葵需要哪些環境條件?扦插的材料要如何處理?
③如何進行扦插,你能操作一下嗎?
④如何進行嫁接?你能操作一下嗎?
4、就合作探究問題逐一交流回答。
5、每小組代表上臺演示扦插的操作。
6、課堂小結
本節課你都學到了什么?嘗試畫出本節的知識結構圖。進行課外實踐。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營養繁殖的概念和用莖繁殖的主要方法;
2、了解嫁接的意義;
3、了解組織培養的意義、原理和在實踐上的應用。
能力目標
通過植物營養繁殖操作的實習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了解我國組織培養技術所取得的成果及其應用實例,增強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并繼續樹立生物科學的價值觀。
教材分析
1、嫁接的概念、方法和意義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重點。
從莖繁殖的種類看:嫁接是其中的一種方式。但是,和其它兩種比較(壓條、扦插)操作起來較復雜,技術性相對較強。
從嫁接的意義上看:嫁接又是果樹栽培上一種廣泛運用的方法。它能使一些通過種子繁殖不能保持親本的優良品質的植物,利用嫁接而保持下去。還可以通過嫁接提高植物的抗寒力、抗旱力和抗病蟲害的能力,此外通過嫁接還可以改善果實的品質。所以說:嫁接的技術在農村是有用武之地的。
2、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和意義也是本節教學的重點。
從概念上講,組織培養指的是:在人工配制的營養物上(培養基)、在無菌的條件下,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或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這種技術雖然早在20世紀初就開始研究,但真正成熟和大規模發展及利用還是近幾十年的事。它是植物學研究的一種重要方法,也是植物生物技術的組成部分。
從原理上講:組織培養是利用植物細胞的全能性。在離體情況下,培養植物體上的一個體細胞使其生長發育成為一株完整的植物體。
從意義上講:組織培養可以廣泛的應用在:植物學基礎理論研究、植物快速繁殖、植物品種改良和細胞大量培養上。
3、理解“細胞的全能性”和準備營養繁殖的教具是本節教學內容的難點。學生一般認為:植物的根、莖、葉等器官都是由種子發育而來的。而植物體上的一個細胞在特定的環境中也能培養出一株植物體,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起來有困難。所以,教師要設法使學生能夠明白:植物體上的任何一個細胞都含有全部的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下,這些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產生完整的植株。
教法建議
本節課的重點,不是要求學生學會營養繁殖的具體技術,而是把營養繁殖與以前學過的基礎知識聯系起來。例如,扦插時為什么要選擇健壯的枝條?這可以聯系有機物的貯藏。
關于扦插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剪取健壯的月季、天竺葵等的枝條,將枝條的下部浸在清水里,在溫暖向陽的條件下,不久就在枝條下部長出不定根,上課時可以展示長有不定根的枝條。
關于嫁接的直觀教具,可以提前對紅梅、碧桃、菊花等進行嫁接,上課時展示嫁接成活的植物體。
為了讓學生初步掌握營養繁殖的實際操作,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本章還安排了一節實習。為了便于上好實習課,也可以指導學生用番茄、菊花以及仙人掌科的植物等進行操作練習。
關于組織培養,最好在課前收集一些圖片資料,使學生感到真實可信。組織培養具有多項用途,千萬不能讓學生得出片面的結論,以為組織培養只是一項用來進行營養繁殖的先進技術。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嫁接的概念、方式和意義;組織培養的概念、原理和在生產實踐上的意義。
難點:通過演示實物或直觀教具,讓學生增加對營養繁殖和組織培養的感性認識。
手段:教師講解與學生觀察相結合。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講比較陌生,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錄像介紹讓學生對本節內容進行了解,重點要求學生掌握營養繁殖在生活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提出問題:“通過前面幾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到綠色開花植物是靠種子來繁殖的'。那么,你能舉出不靠種子繁殖的例子嗎?”
組織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實際回答問題。
引入新課題:植物體依靠營養器官(根、莖、葉)進行的繁殖,稱為營養繁殖。
二、講授新課:
(一)用莖繁殖:
播放錄像:介紹扦插、嫁接、壓條的具體操作方法。
組織學生觀看錄像。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使學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過程;了解光合作用與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了解呼吸作用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關系。
能力目標
1、通過證明植物進行呼吸作用的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形象思維能力以及比較分析的科學方法的訓練。
2、結合植物呼吸原理的應用性知識,培養學生能把所學知識系統化,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情感目標
1、結合觀察植物呼吸現象的實驗活動,激發學生對生命科學研究的濃厚興趣,調動其學習生物學的積極性。
2、通過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區別和聯系。初步樹立事物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基本觀點。
教學建議
知識體系圖解
教材分析
本節的重點和難點是植物呼吸作用實驗的設計和分析,以及呼吸作用的概念。
呼吸作用是植物體的一種重要的生理活動,主要表現在對有機物的分解,產生能量,供給生命活動的需要。呼吸現象在人體的表現非常明顯,但是對植物體有沒有呼吸作用這個問題,學生沒有直觀的感受,往往忽略了植物的呼吸現象。要想證明植物的呼吸現象的存在,最好的辦法就是用實驗來檢驗。所以本節中設計了三個演示實驗,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進行分析,培養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觀察演示實驗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訓練。做完每一個實驗后,在對實驗現象分析的基礎上,讓學生自己得出結論。這樣不僅使學生從直觀實驗現象中總結出知識內容,同時也培養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自己總結出呼吸作用的概念。
教法建議
本節的教學始于對呼吸作用的三個演示實驗的觀察,因此,課前組織部分學生與教師共同完成演示實驗的裝置是十分必要的,同時讓學生做好實驗的觀察和記錄。
在教學過程中,上好本節課的關鍵之一在于做好演示實驗,并且引導學生根據觀察到的現象,經過分析得出結論。除讓學生觀察到實驗結果外,尚可向學生介紹一些生活中的實例。
在學生認識到萌發的種子進行著呼吸作用之后,教師一定要強調指出,植物體的其他器官同樣進行著呼吸作用。
在講授呼吸的作用釋放能量時,一方面可以通過演示實驗讓學生進行觀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一些生活實例,如堆積的鮮菜或水果容易生熱等。在引導學生分析種子呼吸生熱的實驗現象時,一要突出說明熱是能量的一種存在形式,以熱形式釋放的能量儲存于有機物中;二要使學生明確通過呼吸作用過程,有機物分解并釋放能量。
學生往往認為植物在白天只進行光合作用,而沒有呼吸作用,到夜晚才進行呼吸作用。學生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誤解,就事情的本身來說,主要是由于綠色植物在白天(光下)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占顯著的優勢,而顯示不出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的呼吸作用的緣故。為了證明植物在白天有光的條件下同樣地進行呼吸作用,教師可以做一個實驗來驗證。實驗的做法是:培養一盆黃化苗,把它放在有光的條件下做呼吸作用的實驗,實驗結果證明了植物在白天也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用黃化苗的原因是讓植物體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因為沒有葉綠體),這樣就很容易證明植物在白天(光下)也進行呼吸作用。然后,再用這盆黃化苗放在光下幾天后,它又形成了葉綠體,再做同樣的實驗,呼吸現象在白天(光下)就不明顯了。這是因為光合作用的現象掩蓋呼吸作用的現象,也就是呼吸作用釋放的二氧化碳,還沒有來得及釋放到大氣中就又被植物本身的光合作用利用了,而且還遠遠不夠,還必須從大氣中吸入足夠的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產生的氧,呼吸作用卻遠遠地用不完,于是就從葉內釋放出來。這就是植物在白天之所以只吸入二氧化碳和放出氧的真相。實際上,植物體時時刻刻都在進行呼吸作用,只不過是白天的呼吸作用被強烈的光合作用掩蓋了。
講解三種營養繁殖的特點。
提出問題:你認為這種營養繁殖的方式具有哪些特點?
組織學生討論。
總結:用營養繁殖可以保持植物體的優良特性,加速繁殖的速度。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講解:
近幾年的研究發現:植物細胞具有全能性。即:任何一個植物細胞內都含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全部遺傳信息。在離體培養下,這些遺傳信息可以表達出來,從而使植物細胞(或組織)產生出完整的植株。
播放錄像:介紹組織培養的過程。
講解:
組織培養是指:在人工培養基上,離體培養植物的器官、組織、細胞和原生質體,并使其生長、增殖、分化以及再生植株的技術。
提問:你認為組織培養的技術,可以幫助人們解決哪些問題?
組織學生討論、發言。
講解:
1、利用組織培養,快速、大量地生產有經濟價值試管苗,移入苗圃栽培,供應市場需要。
2、利用組織培養進行工廠化育苗。
3、大量生產無毒苗,改善苗木的質量,提高經濟產量。
板書設計:
第四節營養繁殖
一、用莖繁殖:
1、扦插
2、嫁接
3、壓條
二、植物的組織培養:
原理:植物細胞的全能性。
探究活動
植物部分器官的生根
用一花盆裝入潮濕的沙子,并放在陰涼處避免陽光直接照射,另外要保持沙子的濕潤,你可以在沙子中栽上下面的任何一種植株:
(1)各種球莖;
(2)切一段秋海棠或天竺葵埋于沙中;
(3)切下一塊甘蔗莖埋于沙中;
(4)一段竹子,把節埋在沙里;
(5)胡蘿卜、小蘿卜和甜菜每樣都要帶些根;
(6)一個洋蔥頭;
(7)一段鳶尾屬植物的莖;
(8)含有芽眼的土豆塊;
(9)一根柳枝等。
觀察根的生長情況。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8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概述綠色開花植物的受精過程
舉例說明幾種植物的營養繁殖
說出植物組織培養的過程
2、能力目標
通過對植物生殖的圖示觀察,嘗試圖與文字轉換的表達
能夠模仿人工營養繁殖的圖示,進行植物的嫁接、扦插或壓條等活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綠色開花植物生殖過程的學習,培養學生對生命和大自然的崇敬和熱愛之情。
參與嫁接、扦插或壓條等活動,體驗植物新生命的誕生過程。
觀察植物的組織培養過程,閱讀人工種子形成的資料,體驗新科技與傳統生產的差異。
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
三、教學重點
觀察植物的受精過程
四、教學難點
概述植物的受精過程
五、教學用具
cai課件、花模型、果實(黃瓜、花生等)、土豆
六、教學用時
1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師:(播放一段短片),同學們,這段短片展示的是什么生物現象?
生:開花
師:同學們喜歡花嗎?喜歡什么花?為什么喜歡?
生:自由回答
師:多姿多彩的鮮花帶給人類芬芳和美的享受,可是鮮花是為人類而開嗎?
生:不是
師:那花為誰而開?
生:為了繁衍后代
師:是這樣嗎?植物是通過開花來繁殖后代的嗎?如何繁殖?這是我們今天這節課要學習的內容——植物的生殖。
(二)復習花的結構
師:同學們,關于植物的種類的知識我們已在七年級學習過,下面我來提幾個問題考考大家,(有信心嗎?)
師:我們在短片中看到的這些植物屬于植物里的哪一類?
生:被子植物
師:基本知識掌握得非常好!那大家聽我這樣說對不對:只有被子植物才能開出真正的花?
生:正確
師:禁得起問,不錯!我們還學過:被子植物多種多樣,開的花也多種多樣,作為一朵真正的花,應該具有哪些結構呢?下面請每個同學都來認真的回憶一下花的結構。
生:活動:填圖---花的結構,請一位同學說出一朵完整花的各結構名稱。
師:一朵花的最重要的結構是什么?
生:是雌蕊
師:雌蕊又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
生:柱頭、花柱和子房
師:子房是雌蕊的主要結構,它是由哪幾部分組成?
生:子房壁和胚珠
師:胚珠里面有什么?
生:有一個卵細胞和兩個極核
師:很好,現在我們由內望外來組建一個雌蕊:首先有三個細胞:卵細胞和極核,他們有個家叫胚珠,胚珠外還有個更堅硬的“銅墻鐵壁”叫子房壁,可是這樣太矮了,于是子房壁又長高了一些,形成花柱,花柱的頂端叫柱頭。
師:可不要小瞧這個子房,他是形成果實和種子的主要部位,可是在形成前他需要花的其他伙伴的幫助。
(三)傳粉
師:我們知道,植物的精子在花粉內,所以在受精之前,要先傳粉。如何傳粉?這里面有很大的學問,下面讓我們來看一段短片。
師:花粉從一朵花傳到另一朵花,這種方式叫異花傳粉,而傳粉的途徑有哪些?
生:依靠昆蟲和風等
師:根據傳粉的不同途徑,我們花分成:蟲媒花和風媒花。從這個角度看植物很高明吧!
可是也有的花自食其力,完全靠自己的雄蕊給自己的雌蕊提供花粉,如蠶豆,這種傳粉方式被稱為自花傳粉。(展示圖片)
(四)受精
師:條條大道通羅馬。不管植物采取什么樣的方法,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把花粉順利的送到柱頭上去和卵細胞相會。同學們,你們覺得在相會之前會遇到什么麻煩呢?
生:自由敘說
師:那聰明的植物是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的呢?讓我們來看一段短片。
師:看明白了嗎?那我們一起來完成從傳粉到受精的過程。
生:接力回答植物從傳粉到受精的過程。傳粉:柱頭會分泌黏液,它只識別同類的花粉,其他植物的花粉不會被識別,就不會萌發。花粉在黏液的刺激下,萌發成花粉管,穿過雌蕊的柱頭、花柱,到達子房。在萌發的`過程中,花粉管里的精細胞分裂成兩個精子,釋放到胚珠里,其他的花粉管萎縮。 受精:一個精子與卵細胞結合形成受精卵,另外一個精子與兩個極核結合形成受精極核。
師:這樣的受精方式我們稱為雙受精現象。這也是許多綠色開花植物特有的。
(五)果實的形成
師:萬里長征邁出了最重要的一步,精子和卵細胞順利會師,可是勝利的果實還需要更多的能量。這時,無論多么鮮艷的花朵都到了凋謝的時候,他們的使命已經完成,從而把生命的能量留給種子和果實的誕生。
師:受精以后,子房發育成果實,胚珠發育成種子,胚珠里受精的卵細胞發育成種子的胚,受精的極核發育成種子的胚乳。子房壁發育成果皮。這樣果實就包括果皮和種子兩個部分。
師:下面請同學們觀察手中的幾種果實,指出各自的果皮和種子部分。
生:花生:花生殼是果皮,花生仁是種子
師:大家掌握的非常好!可是我有個疑問:不是一個受精卵只能發育成一個種子嗎?可為什么一粒花生里有好幾個花生仁呢?
生:說明子房里有好幾個胚珠。
師:真聰明!種子數要取決于子房里的胚珠的數目,如果只有一個胚珠,那么只有一個種子,如桃;如果有多個胚珠就會有多個種子,如西瓜等。
師:那還有一個疑問:每朵花都會形成果實嗎?
生:不一定,如果是雌雄蕊不在同一朵花上就不可以了。只有雌花才有可能結出果實。
師:從植物的開花能學到這么多的學問,被子植物真是聰明的生命體,不愧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等的植物啊!可是,同學們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嗎:有的植物一生只開一次花,而且開花之后就意味著要死了?
生:竹子開花
師:為什么呢?下面讓我們來看一段短片來尋找答案吧!
師:同學們有何感想?
生:自由敘述
師:雖然是生命結束前的征兆,可是他依然把生命的力量化成了一粒粒生命的種子,所以竹子開花同樣也是在履行她繁衍后代的使命,讓我們見證到了植物生命力的頑強。這也是人們喜愛竹子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六) 果實給人類帶來的好處
師:植物用畢生的力量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又是誰享用了美妙的果實?
生:動物
師:所以,同學們,你們現在覺得植物的花為誰而開?
生:自由表述
(七)現代科技發展
師:傳統的種植業讓人類生生不息,作為最高等的人類在享用豐碩果實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聰明才智讓世界變的更美好,人們學習植物的方法,可以來合成我們所需要的更健康、更高效的植物種子。請看短片。
(八)總結
師:今天我們學習了聰明的植物是如何來利用花來繁殖后代,植物還有更多的方式來繁殖自己的后代,聰明的人類在幾千年的種植中也創造了更好的繁殖方法,他們是什么?下節課再來討論。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9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通過學習,知道種子的主要結構。
2.描述菜豆種子和玉米種子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能說出種子植物比其他三類植物占優勢的原因;
4.識別校園或本地公園內常見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二、能力目標:
1.學會科學觀察的基本步驟及方法,培養學生觀察、分析思考的能力;
2.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合作意識。
三、情感教育目標:
1.參與收集種子和果實的活動,體驗與人的交流和合作。
2.通過認識本地常見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認同綠色植物與人類生活的密切關系。
3.培養學生探究生物科學的興趣,體驗探究學習的快樂。
教學重點:
培養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思考、討論得出正確的科學的結論。教學難點:
一、學生實驗的順利進行;
二、把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探究的過程,使學生動手、動腦、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并在活動中體驗成功的喜悅。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方法:
講授法,多媒體教學。
學生分析:
初一學生生物知識積累不多,特別是實驗的機會少、動手能力差,教學在重視探究性學習方式的同時,更應該教會他們初步的實驗方法及步驟。初一學生的思維比較活躍,凡事都想知道個為什么,因此,講課前安排恰到好處的提問,不僅能把學生注意力吸引過來,還能極
大的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興趣與積極性。本課內容較多,學生年齡小,大腦興奮中心容易疲勞,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教學活動中不斷變換教學方式給予刺激和加強。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展示五張圖片(海帶、苔蘚、桫欏、油菜、南瓜)哪些植物能結種子?提問:這些植物的'種子結構是相同的嗎?通過下面的觀察實驗,你會找到答案。
提示:在動手觀察之前先閱讀P83—P84實驗內容。
提醒注意:觀察種子結構的基本步驟是由表及里、先形態后結構、先宏觀后微觀。
板書:菜豆種子的結構
強調:菜豆種子的子葉是2片,且肥厚,儲存營養物質。
板書:玉米種子的結構
強調:玉米的子葉只有l片,瘦小,不儲存營養物質小結:種子的大小、形狀千差萬別,但它們的結構是基本相同的,都有種皮和胚。胚包括胚芽、胚軸、胚根、子葉,它是幼小的生命休,是種子結構的最重要部分。
提問:你想知道種子植物比苔蘚、蕨類植物分布更廣,種類更多的原因嗎?
小結:低溫、干燥條件下種子的壽命可以延長。
過渡:種子植物的種類的確非常的繁多,你能說出下列種子植物中哪些種子有果皮,哪些沒有嗎?
小結:種子植物根據種子外面是否有果皮包被被分為二大類
演示:一組圖片(如銀杏、冷杉、塔柏、馬尾松、羅漢松、法國梧桐、女貞、夾竹桃、茶花、石榴等),以校園或本地公園植物為主。播放錄像:蒲公英、鬼針草、楊、柳、竿彬等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小結:果實由果皮和種子組成,果實對種子起到保護作用,所以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泛,種類更多。總結:放CAI課件(內容:菜豆種子、玉米種子的結構,及兩種種子結構的比較)反饋:出示搶答題
學生通過識圖自己總結山種子植物的概念。(啟動思維,激發學生的興趣點)
請兩位同學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收集的五種植物的果實或種子,并介紹它們的名稱。(角色互換,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獲取新信息。)(啟發思考,學生帶著問題閱讀。)
學生統一將胚芽涂成黑色、胚軸涂成黃色、胚根涂成綠色、子葉涂成紅色。(通過實驗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生物的積極性。)
請一位同學在實物投影儀前展示自己的“作品”,全班同學給予評價,并評價自己的實驗效果。最后得出菜豆種子的結構。(通過探索性學習,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逐步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步驟同上(學生在玉米種子上涂色、展示“作品”、評價、總結)(再一次通過探究性學習,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
分組討論:P841、2、3、4題,并將
答案填在書上,(在教師指導下,在小組內展開討論,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閱讀P84第一段。(學生帶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判別實物(小麥、蠶豆)。比較它們的壽命,誰長誰短?
在實物投影儀上展示同學收集的花生、豆角、松子、白果、蘋果、橙等實物
學生答:(略)
請十位同學快速判斷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考查學生快速反應能力,同時活躍課堂氣氛。)
看錄像,讓一個學生上講臺來充當老師,對學生提問,學生回答:(略)(角色互換,逐步改變舊的學習方式,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請一學生對剩余內容進行總結。(給學生更多的機會展示自己。)學生搶答:(略)(通過搶答的形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板書提綱
一、種子植物:
1.菜豆種子的結構:2.玉米種子的結構:
種皮果皮和種皮
胚芽胚芽
胚軸胚軸
胚根胚根
子葉(2片)子葉(1片)
胚乳
二、種子植物的分類:
1.裸子植物:種子裸露,沒有果皮保護。
2.被子植物:種子外面有果皮,種子被包在果實中。
3.被子植物比裸子植物更加適應陸地生活,分布更廣,種類更多。
練習反饋:
書P5練習123題,課課通P1—3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10
教學目標:
1、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列舉無性生殖的類型,嘗試區別植物的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關注植物無性生殖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說出扦插和嫁接應具備的條件,嘗試進行嫁接和扦插實驗,確立科學研究最終應用于生產實踐的思想。
教學重點、難點:
說出扦插和嫁接應具備的條件。描述植物的有性生殖,列舉無性生殖的類型無性生殖有哪些方式?你嘗試過哪幾種?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梁上有雙燕,------猶恐巢中饑。”是怎么樣的一種景象?說明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想法?生物圈生物延續發展相互作用演奏生命樂章
環境
二、新授
植物舉例:種子、分株、扦插等
生物的生殖動物舉例:抱對等
微生物舉例:分裂、孢子
植物的'生殖
㈠回憶
1.綠色開花植物由幾部分構成?哪些與生殖有關?
2.種子是怎么樣形成的?
㈡再現
綠色開花植物根、莖、葉營養器官
花、果實、種子生殖器官
花萼、花冠等
柱頭
植物成熟開花雌蕊花柱
子房胚珠卵細胞受精卵
雄蕊花藥花粉精子
花絲
哪些植物有這樣一個過程?
㈢綜述
在性生殖:由受精卵發育成新個休的生殖方式。
無性生殖:由母休直接產生新個體。
㈣觀察與思考
P3觀察與思考
1.你嘗試過圖中的方式嗎?這樣做有什么好處?
2.比較有性生殖與無性生殖的異同點。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 11
課程導入
開場白: 同學們,大家都知道生命得以延續的秘訣在于生殖與遺傳。在自然界這個大舞臺上,植物作為生態系統的基礎,它們是如何完成這一神奇過程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植物的生殖世界,探索那些既熟悉又神秘的生命奇跡。
互動環節:
提問:你們知道哪些常見的植物繁殖方式?(如種子繁殖、無性繁殖等)
展示不同植物繁殖方式的圖片或實物,引發學生好奇心。
新課講授
一、植物生殖的基本類型
有性生殖
定義與特點
過程:花的結構與功能、傳粉、受精、果實與種子的形成
實例分析:以一朵典型的花為例,詳細講解從花粉落到柱頭到種子形成的全過程。
無性生殖
定義與優勢
類型:營養繁殖(分株、扦插、壓條)、孢子生殖等
案例分享:比如土豆的塊莖繁殖、草莓的匍匐莖繁殖等,讓學生理解無性繁殖的多樣性和實用性。
二、生殖方式對環境的適應性
分析不同生殖方式如何幫助植物適應不同的'生態環境。
討論:為什么某些環境下植物傾向于選擇無性生殖而非有性生殖?
實驗探究
活動設計:進行“植物扦插實驗”,讓學生親手實踐無性繁殖的一種方式。通過準備好的植物枝條,引導學生操作并觀察其生根發芽的過程,記錄并討論實驗結果。
知識拓展
現代農業技術在植物繁殖中的應用:介紹組織培養、基因工程等現代技術在快速繁殖優良品種中的作用。
植物生殖與生態保護:討論植物繁殖方式對生態平衡的影響,以及人工繁殖在瀕危物種保護中的意義。
總結與作業
總結: 回顧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強調植物生殖的多樣性和對環境的適應策略,鼓勵學生思考自然界的智慧。
作業布置:
調查并整理家中或學校周圍植物的繁殖方式,記錄并簡要分析其適應環境的特點。
設想一種未來可能出現的植物繁殖技術,并說明其可能帶來的生態影響。
【《植物的生殖》說課稿】相關文章:
《兩棲動物的生殖和發育》說課稿03-19
《植物媽媽有辦法》說課稿01-12
《綠色植物的蒸騰作用》說課稿01-16
《植物媽媽有辦法》說課稿14篇01-15
《植物媽媽有辦法》說課稿(14篇)01-15
二年級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說課稿12-18
二年級語文上冊《植物媽媽有辦法》說課稿01-07
說課稿06-09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