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現在開始我的說課,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
根據新課標的理念,對于本節課,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思路,從教材分析,教學目標,教學方法,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加以說明。
一、說教材
【過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我要先談一談對教材的理解。
《印度》這一課的內容集中反映了印度自然地理與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為進一步學習區域地理奠定了基礎。本課內容包括三個子目:世界第二人口大國、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和迅速發展的服務外包產業,今天我的說課主要涉及:熱帶季風氣候與糧食生產。通過這一課的學習,學生能更地了解印度的氣候和農業,理解氣候與農業生產的關系,樹立發展應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
二、說學情
【過渡句】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本次課所面對的學生群體具有以下特點:
學生在之前已學過東南亞、日本等國家的知識,通過前面的學習,學生對區域地理的學習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備基本的讀圖能力及從地圖和各種統計圖表提取、分析、歸納地理信息的能力,但是由于知識面不夠寬,信息來源有限,看問題的層次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說教學目標
【過渡句】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利用氣溫和降水量圖,說出印度氣候類型,分析印度水旱災害頻繁的原因。
2、能夠說出印度糧食作物的主要類型,理解氣候對糧食生產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讀圖分析、探究、對比、討論等方式,能歸納印度的地形、氣候特點及其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2、通過分析印度水旱災害的原因,提高由表及里地剖析問題的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樹立發展應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四、說教學重難點
【過渡句】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儲備和知識點本身的難易程度,學生很難建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這也確定了本節課的重點、難點為:
【重難點】
印度的氣候特點及其對當地農業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五、說教法方法
【過渡句】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我主要采用以下幾種方法:地圖法、探究法、小組討論法。
六、說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運用復習和多媒體導入;仡櫽《却嬖诘娜丝趩栴},展示印度水旱災害的圖片,提問印度還存在什么問題,為什么印度水旱頻發呢?由此引出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采用復習和多媒體導入相結合的方式,先通過談話發回顧上節課內容,然后呈現圖片,設置疑問,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導入新課,流暢而簡潔。
環節二:新課教學
1、印度的季風氣候
。1)探究氣候特點:
為了讓學生能夠明確印度的季風氣候特征,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地圖來分析印度的降水和氣溫的特征,從而總結出氣候特征。
首先我在PPT上出示“孟買多年平均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圖,同時提出相應的問題:孟買屬于哪一種氣候類型,該氣候類型的特點是什么?
。▽W生討論,教師進行巡視,適當點撥這種類型圖的技巧和方法)
教師總結:從圖中可以看出孟買的氣候類型為:熱帶季風氣候。這也是印度的主要氣候類型。該氣候類型的特點為全年高溫,降水分明顯的旱、雨兩季。其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雨季(6—9月)。
【設計意圖】通過對孟買的氣溫和降水量圖進行判讀,可以了解學生對于舊知的掌握情況,同時也是更直觀的理解印度的氣候特點。
緊接著出示“南亞每年1月、7月盛行風向”圖,將學生先分組,然后結合教材填寫表格討論后進行回答。
。2)探究印度水旱災害頻繁
在學生掌握了印度的季風氣候特點之后,我會在PPT上展示圖片,創設情境:同學們,請看這是印度女孩韋沙利的家,新年時她還是自己走路去學校,可六一兒童節過后,她爸爸每天劃船接送她。這是為什么呢?
合作討論: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季風的成因,思考這種氣候給印度帶來了什么影響?
討論完成之后我進行點撥總結,在雨季影響印度的西南季風非常不穩定,有的年份來得早,退得晚,有的年份來得晚,退得早;有的年份風力強盛,有的年份勢力不足。所以,印度的降水量時間分配不穩定,水旱災害頻繁,而這也影響了印度農業生產的穩定。
【設計意圖】初步探究氣候的成因,感悟地理學習的樂趣,讓學生認識到地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課程理念。
2、印度的糧食生產
印度的氣候、降水對該地糧食作物影響巨大。為了讓學生們知道不同糧食作物的生長環境不同,我會向同學們展示素材:小麥喜溫良氣候,比較耐旱。水稻屬于喜溫喜濕作物,生長期間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供給。介紹水稻和小麥的相關習性
學生根據這段材料并聯系之前對印度的了解狀況,分析得出印度主要糧食作物:介紹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為水稻和小麥,明確主要糧食作物后進一步探究印度農作物分布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通過展示印度的地形分布圖和降水量分布圖,對比探究。
該部分知識較為困難因此會讓學生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學習,學生閱讀圖片,4人一組討論、猜測印度水稻和小麥分布區,說說該作物分布與該地地形、氣候的關系并填入表格。并填寫如下表格:
我會根據學生們的討論結果,最后呈現“印度主要農作物分布圖”,驗證學生猜想,并進行歸納總結:農業的發展離不開自然環境的影響,不同的農作物對地形、降水、溫度的要求都不同,所以我們在進行農業生產中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達到可持續發展。
【設計意圖】通過探究式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在“猜想—驗證”的學習過程中,體會成功的喜悅,逐漸培養地理探究能力。
環節四:小結作業
作業: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而該國由于氣候等原因,糧食生產不穩定,印度該采取哪些措施保障糧食生產呢?大家課后利用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資料。
【設計意圖】開放式的作業形式,能夠發散學生的思維,樹立發展應與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七、說板書設計
為體現教材中的知識點,以便于學生能夠理解掌握。我的板書比較注重直觀、系統。我采用的是綜合式的板書,它能夠體現我的教學意圖、落實教學計劃,幫助學生更好掌握本節課的知識。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各位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