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要開展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那么說課稿應該怎么寫才合適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賣柑者言》說課稿,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各位老師,上午好!我今天說課的課題是劉基的《賣柑者言》。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流程、作業與板書設計四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教材分析
《賣柑者言》是八年級第二學期第六單元的一篇自讀課文。本單元的主題為“慎思明辨”,單元目標是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思考,學會辨析,培養辯證思維能力;在社會實踐中,養成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思想方法。
《賣柑者言》這篇課文本身是一篇經典的古代政治寓言。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在閱讀中思考作者托物言志所表達的情感內涵,在學習文言的過程中加強自身文言字詞的積累。同時由于所處的社會時代不同,也希望能在當下的時代背景中賦予此政治寓言以適合學生的解讀。
根據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本課文特點和新課程要求的三維教學目標我將本課教學目標、重難點、課時設定如下:
教學目標:
1、落實書下及書后文言字詞積累。(知識與技能)
2、了解作者托“柑”以諷的寫作手法及體會作者蘊于文中“憤世嫉邪”的情感。(過程與方法)
3、激發自身不斷充實自我的積極意愿。(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科德育)
教學重點:
結合寫作背景,了解作者托“柑”以諷的寫作手法及體會作者蘊于文中“憤世嫉邪”的情感。
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如何蘊“憤世嫉邪”的情感于行文中。
課時安排:
一課時。
二、教法學法分析
考慮到授課的對象是我們八年級的學生,已經積累了一定的文言字詞學習方法,所以,在文言字詞落實方面選擇課前預習,課上同學相互間質疑、解答并教師及時引導、糾錯。
同時,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文言閱讀基礎和體味文本的能力,所以教法上選擇以閱讀法、對話法為主,關鍵問題采用講授法進行點撥。學法上鼓勵學生在捕捉字詞句和朗讀中感知文本關鍵,體會作者的情感,明確文本主旨。
三、教學流程分析
在導入激趣的環節,我選擇直接導入的方式進入課文的學習。
在新課教授的環節,我安排了以下4個主要的版塊。
其中“字詞落實”、“整體感知”這兩個版塊用時10分鐘,“沉浸品讀”部分用時20分鐘,“感悟體味”版塊用時8分鐘,剩下2分鐘則用于課后作業要求的講解。
1、字詞落實7′
主要方式是根據課前的預習情況,課上同學相互間質疑、解答并教師及時引導、糾錯。并當堂ppt檢測落實情況。檢測內容以書下注釋、書后“積累”中的實詞為主。
設計意圖:落實教學目標一,并鼓勵學生運用已積累的文言字詞學習方法,提倡學習的主動性。
2、整體感知3′
聽課文的朗讀錄音。
設計意圖:讓學生能對全文有整體的把握,有利于之后“沉浸品讀”的展開。并完成正音。
3、沉浸品讀20′
順著課文的行文思路,由“柑”外表和本質的不同引出作者的“怪而問之”和賣柑者的回答,明確賣柑者所描述的當時高官顯貴與“柑”一般“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的社會現象。其間,通過捕捉字詞句、分析朗讀等方式關注作者和賣柑者的人物形象。
設計意圖:順著課文思路,運用圈劃、朗讀等方法引導學生捕捉揭示人形象和課文主題的關鍵詞句,以助課文主旨的順利揭示并落實教學難點的解決。
4、感悟體味8′
關注課文的最后一節內容,并結合本文的寫作背景,明確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和蘊于文中“憤世嫉邪”的情感。
鼓勵學生在當下學習生活背景中思考此寓言所來的啟示,激發自身不斷充實自我的積極意愿。
設計意圖:完成教學目標二,引導學生在當下背景中再來體會本寓言,完成
教學目標三。
四、作業與板書設計分析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定了三個課后作業,其中第一個關于文言字詞積累是必做題;2、3供不同層次學生選擇。
作業2關注教學目標及教學難點,用以在課后完善、檢測課堂學習的效果,并以“結合文章內容”和“80字”進行了限制;作業3是書后“學習建議”中的內容,可供語文能力較強的學生選擇。
板書方面,我選擇了比較傳統的方式,著重對教學重點2相關內容進行呈現。
五、兩點說明
1、關注文言字詞積累。
文言字詞采用質疑、答疑、糾錯及現場檢測的方式,句子翻譯采取隨文而教的形式。以期能以不同的形式扎實課堂文言字詞的落實。
2、在當下聯系自身體會文章寓意。
如果僅僅把寓意定位為諷刺當時某種社會現象,可能會拉開這篇經典與學生的距離。我在設計教案時關注到了人們爭相購買者柑橘但文中賣柑者說人們受騙后卻“未嘗有言”,只有作者感到不滿意這個細節。進而思考此文可能所具有的警誡寓意。因此將“人爭鬻之”這種狀態作為課文新授的初始問題,并在最后感悟體味的環節對以上細節提出思考,引導學生嘗試體會其中作者警誡眾人的用心,并鼓勵他們聯系自身,來談談自己對這則寓言的體會。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向本單元目標靠攏了。
說課反思
作為一份說課稿,我很用心地進行了說課前的準備也多次進行打磨和修正,以期能呈現出最佳的狀態。
說課的基礎源于課文的教學設計。在我盡心準備的時候,卻忽視了一個非常重要的關鍵——作為一篇自讀課文,《賣柑者言》在教學設計時應與精讀課文有所區別。專家的這一指點,頗似醍醐灌頂。一直以來,堅持要以最認真的態度來處理教學設計,卻忽略了其中精讀課與自讀課所應具有的顯著區別,“折磨”了自己也累了學生。
自讀課應將課堂更多的時間用于學生的“讀”。這不僅是這次說課的反思,更是一個應該貫穿于我自己平時教學設計中的重要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