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比例尺》說課稿 ,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
我說課的內容是六年級下冊的《比例尺》。它是學生學完“比”、“正反比例關系”及“圖形的放縮”后安排的內容。這部分內容是學生學習有關地圖、工程圖紙的計算的基礎。比例尺在生活中也有廣泛應用,學好它也很有現實意義。值得注意的一點是,現行教材中,沒有比例和解比例,所以有關計算不能用解比例的方法,另外,本節課暫不涉及放大圖形的比例尺。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理解比例尺的意義,學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2、過程與方法:使學生經歷比例尺產生過程和探究比例尺應用的過程,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結合具體情境,使學生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重點:
理解比例尺的概念,根據比例尺的意義求比例尺、實際距離和圖上距離。
難點:從不同的角度理解比例尺的意義
二、學生情況:
六年級的下學期的學生,對于各種圖形有著豐富的生活經驗,所以,講解有關比例尺的知識,學生有感性認識,同時也會饒有興趣的。
三、教法學法:
教法:對于意義理解部分主要采用嘗試法。
對于運用比例尺進行相關計算時,主要用引導發現法。
學法: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動手操作,大膽設想、自主探究的方法進行學習,必要時進行合作交流
四、教學流程:
整個教學過程分為三大塊:導入激趣、意義建構,實際應用。
1、導入激趣。上課開始,教師給學生看一把裝在套中的尺,問學生者可能是比例尺嗎?回答不一。學完了這節課我們就知道了。這樣造成了懸念,激發了探究欲望。接著借助成語,展開聯想。板書以當。讓學生填空。在此基礎上,問學生以三當幾?以七當幾?你是怎么算的?反過來,以幾當五十,以多少當一百二十?你是怎樣算的?這個環節為學生意義建構和后面的計算做好思想方法上的準備。
2、意義建構
安排了探、議、說三個小的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