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無私奉獻的老師,有必要進行細致的說課稿準備工作,借助說課稿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那么你有了解過說課稿嗎?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圓錐的體積》說課稿,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數學《圓錐的體積》說課稿1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圓錐的體積》。
新課標指出:數學課程要面向全體學生,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都能得到不同的發展。今天我將貫徹這一理念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過程等幾個方面展開我的說課。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課的前提條件,在正式內容開始之前,先談談我對教材的理解。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六年級下冊,主要探究圓錐的體積。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圓柱的相關知識、認識圓錐的特征及組成之后的繼續學習,對圓錐的體積計算公式進行探究,讓學生體驗引出問題、實驗探究、得出公式的完整探索過程。本節課的學習注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提高動手操作、概括能力,所以本節課的學習至關重要。
二、說學情
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再來談談學生的實際情況。這一階段學生的`觀察和概括能力都已經得到了一定的發展,同時這一階段的學生還具備活潑好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特點,所以我將充分利用這一特點,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來進行教學。
三、說教學目標
根據以上對教材的分析以及對學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維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掌握圓錐的體積公式,并能利用公式正確解決簡單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等活動,自主探索圓錐體積公式,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習興趣。
四、說教學重難點
一節好的數學課,從教學內容上說一定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那么根據授課內容可以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圓錐體積公式及其應用,教學難點是圓錐體積公式的探究過程。
五、說教法學法
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將采用講授法、問答法、小組討論等方法來進行教學,讓學生帶著問題學,在合作交流的過程中得到結論。
六、說教學過程
下面我將重點談談我對教學過程的設計。
(一)引入新課
在導入環節,我會從生活實例入手,大屏幕出示兩種冰激凌的圖片——圓錐形狀的單價0.8元,圓柱形狀的單價2元,二者等底等高。然后問:如果花同樣的錢,買哪種形狀的冰激凌能吃到更多?學生能想到比較相同花費時兩種冰激凌哪個體積大,但學生只學過求解圓柱的體積,不會求解圓錐的體積。于是順勢引入課題《圓錐的體積》。
這樣設計的好處:從生活實例入手,一方面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可以很好地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
(二)探索新知
接下來是探索新知環節,也是本節課的中心環節。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先讓學生回憶圓錐的特點,并思考:圓錐和之前所學的哪個圖形類似?學生能夠想到圓錐和之前的圓柱很類似,底面都是一個圓形,并且如果將一個圓柱上底面的圓心和下底面圓周上的每一點連起來,就能得到一個和圓柱等底等高的圓錐。我會用多媒體展示嵌套在一起的圓柱和圓錐,方便學生觀察,并明確圓錐的體積是與其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一部分。為接下來的實驗探究做好鋪墊。
在這里僅僅通過觀察嵌套在一起的圓柱和圓錐模型猜想圓錐的體積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關系是不夠的,而且學生的猜想多樣,不唯一。考慮到嚴謹性,接下來設置實驗活動來進一步探究。
我會下發等底等高的圓柱形容器、圓錐形容器以及細沙和水等學具。綜合實驗的困難程度以及學生的能力等因素,我會組織學生四人為一小組,合作進行實驗,時間定為五分鐘。我會提醒學生開始操作之前可以檢驗一下兩個容器是不是等底等高,確實實驗條件無誤。考慮到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學生的身心健康更加重要,我會叮囑學生注意安全和衛生,不要將細沙弄進眼睛或弄撒細沙和水。
根據生活經驗,學生可能有兩種思路。一是將圓錐形容器裝滿沙子或水,再倒入圓柱形容器,發現三次剛好倒滿;二是將圓柱形容器裝滿沙子或水,再倒入圓錐形容器,發現三次剛好倒空。
小學數學《圓錐的體積》說課稿2
一、說教材
“圓錐的體積”是人教版小學數學第十二冊第二單元的內容。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后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以及圓柱體這三種立體圖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主要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和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知識,不僅有利于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系,為學生學習初中的幾何知識打下基礎,同時也可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依據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結合教材自身的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律,本節課需要達到的教學目標有以下幾點:
1.通過實驗,使學生理解和掌握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運用公式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觀察、操作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向學生滲透“事物之間相互聯系”及“理論來源于實踐”的觀點。
其中,教學重點是使學生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難點是通過實驗理解圓柱和圓錐等底等高時體積間的倍數關系。
二、說教法、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內容特點,同時也為了更好的完成教學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本節課,我主要采取讓學生做實驗的方法,通過動手操作、直觀演示,讓學生在充分感知中主動獲取知識,理解和掌握圓錐體積公式,這樣就克服了幾何形體計算公式教學中的重結論、輕過程,重記憶、輕理解的弊病。學生則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自身的主體作用,通過自己的操作、實驗、觀察比較、討論小結推導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從而初步學會運用實驗的方法探索新知。
三、說教學準備
為了提高教學效率,課前需要準備好多媒體課件,并為每個小組準備一盆水及一個圓柱和兩個圓錐,另外還要為每個小組準備實驗記錄表一份,
四、說教學過程
熟悉教材只是上好一節課的'基礎,而合理科學的教學程序才是上好一節課的關鍵。為了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我精心設計了一下教學程序。主要分為以下幾個環節:
一、情境引入;二、探究新知;三、綜合歸納;四、合理應用;五、能力拓展;六、全課總結。
下面我就從這五個環節說一說本節課的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良好的導入是一節課成功的關鍵,它不僅能抓住學生的心弦,促使學生情緒高漲,步入智力興奮狀態,還有助于幫助學生獲得良好的學習效果。
根據本節課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要用到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這一具體情況,本環節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境:今天我們班來了一位新朋友:淘氣。淘氣想請同學們幫忙解決一個小問題,同學們愿意嗎?事情是這樣的:淘氣的學校門口有一個賣瓜子的小攤,老板為了省事,不用稱稱著賣,而是用硬紙板做了兩個容器,(大屏幕出示底為12。56平方厘米,高為6厘米的等底等高的圓柱和圓錐形容器)老板總是這樣給同學們宣傳:我的這兩個容器,底一樣高也一樣,如果你用圓柱形容器買一元錢只能裝一次,如果用圓錐形容器買一元錢則可以裝兩次。同學們,請你們幫淘氣想一想,淘氣應該用那種方法賣瓜子呢?問題拋出后,給同學們一定的思考時間,然后讓同學們各抒己見。同學們的想法不同,當然答案也就不同,這是教師抓住時機再次提問:要想知道那種方法劃算,必須怎么辦?當學生提出計算體積時,就會發現所學知識不夠用了,學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被調動起來,這時出示課題:圓錐的課題。
二、探索研究
此時的學生極想知道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這時教師給學生提出一個疑問:在我們學習圓柱體積時我們已經清楚: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的體積都可以用底面積乘高求得,那么圓錐的體積能否用底面積乘高來求呢?學生通過觀察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不難發現,底面積乘高求得的是圓柱的體積,這時教師再加以引導:能否利用圓柱的體積來求圓錐的體積呢?為每組同學提供交流的時間,讓學生明白,只要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就能利用圓柱的體積求出圓錐的體積。究竟它們的體積之間有什么關系呢?先將圓錐放入圓柱中估計一下。我們要讓事實說話。
引導學生做實驗發現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為了保證實驗能有序有效地開展,實驗前要對學生提出明確的要求:
1、組長要明確分工,確定檢測員、操作員、記錄員。
2、各小組做兩次實驗,兩次方法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要保證實驗過程及結果的準確性。
讓學生做兩次實驗的目的,是讓學生再次確定實驗的結果。當學生完成后,請各組同學進行匯報交流。學生通過實驗會發現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教師板書。為了再次向學生強調等底等高,教師可以問學生:你們的學具都等底等高嗎?讓各組學生舉起自己的學具。老師發現我們各組之間的學具大小不同,結論怎么相同呢?使學生明白,在等底等高的情況下圓錐體積總是圓柱體積的1/3。這時教師再次質疑:如果不等底等高還會存在這層關系嗎?小組之間交換圓錐再次做實驗,再次強調等底等高。
三、綜合歸納
利用板書,讓學生觀察,圓錐的體積我們可以怎樣進行計算?得出公式: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
用字母表示:v=1/3sh
然后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所得的結論,你認為哪些字、詞比較關鍵?為什么?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些條件?對公式的辨析不僅可以使學生深入理解公式,而且可以避免學生在運用公式時出現錯誤。
四、合理應用
上課時的情境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望,如果能夠解決這一問題,一定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因此本環節我安排學生解決的第一個問題是:采用哪種方法更劃算?讓學生利用條件計算圓柱與圓錐的體積。這樣做不僅前后呼應,而且也能讓學生再次深入理解圓錐的計算公式。
第二個問題,則是利用例2改編的一個情境:淘氣的同學晶晶看到同學們幫淘氣解決了問題,也想請同學們幫個忙,利用多媒體出示:麥收季節,晶晶家把收的小麥堆成了一個近似圓錐形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數)。教師做簡單引導: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先求什么?然后讓學生獨立完成,再利用展臺展示個別學生的解題過程,并請學生談一談自己的解題思路。
五、能力拓展
此時學生可能已經有些滿足,如果繼續毫無意思的練習,必將降低其學習的積極性,為此這一環節我就將練習題起了兩個有趣的名字:火眼金睛和智力大比拼,以此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培養學生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實際上是對圓錐等于與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1/3的又一次體會。
1、火眼金睛
火眼金睛其實是幾道判斷題,希望同學們能像孫悟空一樣利用自己的火眼金睛能識別出幾句話的對錯呢。
1)、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1/3。( )
2)、如果圓柱圓錐等底等高,圓柱體積是圓錐的3倍,圓錐體積是圓柱體積的2/3。( )
3)、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圓錐體積比圓柱體積小2/3。( )
通過這樣幾句話的判斷,可以讓學生深入的思考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教師也可以從學生判斷的正誤上了解一下學生是否對這類應用題已經掌握。
2、智力大比拼
智力大比拼則是在判斷題的基礎上,來解決一道實際問題,題目是這樣的:有一個高9厘米,底面積是20平方厘米的圓柱形容器,里面裝滿了水,用一個與它等底等高的實心圓錐擠壓,最后能擠出多少水?還剩多少水?如果有學生不明白題意,可利用手中的學具進行直觀演示。這樣也更有利于學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圓柱與圓錐體積之間的關系。
六、全課總結:
學生學了一節課,究竟學會了什么,讓他自己說說看,當然,從學生的回答中教師也可以看出自己的教學任務是否完成,課上的是否成功。
小學數學《圓錐的體積》說課稿3
一、說教材
圓錐是小學幾何初步知識的最后一個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平面圖形和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含有曲面圍成的最基本的立體圖形。由研究長方體、正方體和圓柱體的體積擴展到研究圓錐的體積的。內容包括理解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和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具體運用。學生掌握這些內容,不僅有利于全面掌握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圓錐之間的本質聯系、提高幾何知識掌握水平,為學習初中幾何打下基礎,同時提高了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目標是:
1、使學生理解圓錐體積的推導過程,初步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并能正確計算圓錐的體積。
2、通過動手推導圓錐體積計算公式的過程,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是:掌握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是:理解圓錐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二、說教法
根據學生認知活動的規律,學生實際水平狀況,以及教學內容的特點,我在本節課以自主探究、小組合作學習方式為主,采用情境教學法,先通過情境感知并進行猜想,再通過操作驗證,從中提取數學問題,自己總結歸納出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從而使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過渡到抽象思維,進而達到感知新知、驗證新知、應用新知、鞏固和深化新知的目的,同時在課堂上多鼓勵學生,尤其注重培養學生敢于質疑的精神。
三、說學法
本節課學習適于學生展開觀察、猜想、操作、比較、交流、討論、歸納等教學活動,為了更好的指導學法,我采用小組合作形式組織教學。這樣,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去發現,體驗創造獲取新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在活動中迸發創造性的思維火花。
四、說教學流程
為了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我以動手操作、觀察猜想、實驗求證、討論歸納法實現教學目標;教學中充分利用幾何的直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的全過程。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出示近似圓錐形的沙堆,接著讓學生根據情境提出他們想知道的知識,很多學生都想知道沙堆的體積有多大,從而導出課題“圓錐的體積”。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發現問題,激發了學生探索解決問題的強烈愿望。
2、探索實驗,得出結論
A、動手操作
把一個圓柱形木料的上底削成一點,讓學生觀察削成的圓錐體與原來的圓柱體有什么關系.要求先標出上底的圓心點,不改孌下底面,注意安全。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和動手操作能力。
B、觀察猜想
觀察、比較圓柱體與圓錐體。
突破知識點(1)“等底等高”;讓學生猜測圓柱體積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關系。
突破知識點(2)圓錐體積比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小、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2、圓錐體積是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積的1/3;設想求圓錐體積的方法,學生獨立思考后交流討論,給學生提供了聯想和交流的空間,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C、實驗求證
學生動手實驗,小組合作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
(1)用天平稱圓錐體和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體木料的質量;
(2)把圓錐體浸裝有水的圓柱形水槽里量、算出體積;
(3)用裝沙或裝水的方法進行實驗。這樣的設計,由教師操作演示變學生動手實驗,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通過學生演示、交流、討論,得出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圓柱的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積的3倍;
圓錐體積等于與它等底等高的圓柱的體積的1/3.
圓錐體積=底面積×高×1/3
這個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設想、探索、實驗中發展動手操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應用結論,解決問題
(1)以練習的形式出示例1。
例1: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通過這道練習,鞏固了所學知識。
(2)基礎練習:求下面各圓錐的體積。
底面面積是7.8平方米,高是1.8米。
底面半徑是4厘米,高是21厘米。
底面直徑是6分米,高是6分米。
這道題是培養學生聯
系舊知靈活計算的能力,形成系統的知識結構。
(3)出示例2。
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6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
通過這道練習,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了解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
(4)操作練習。
讓學生把實驗用的沙子堆成圓錐形沙堆,合作測量計算出它的體積,這道題就地取材,給了學生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讓他們動手動腦,提高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4、全課總結,課外延伸。
讓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并在課后從生活中找一個圓錐形物體,想辦法計算出它的體積。這樣激發了學生到生活中繼續探究數學問題的興趣。
【小學數學《圓錐的體積》說課稿】相關文章:
圓錐的體積說課稿01-08
《圓錐體積》說課稿01-07
圓錐的體積說課稿15篇01-08
圓錐的體積說課稿(15篇)01-08
圓錐體積說課稿05-29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4-03
圓錐的體積教學反思04-06
《圓錐體的體積》教學反思04-16
《圓柱的體積》說課稿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