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教材分析(理論依據):
1、《語文課程標準》:“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語文課程標準》:“欣賞文學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品的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啟示。”
說教材內容:
《記承天寺夜游》是北宋大文學家蘇軾的又一篇頌月佳作,寫于作者被貶黃州期間,全文僅84個字,卻運用記敘、描寫、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文章寫了蘇軾月夜邀請好友張懷民同游承天寺、賞月夜美景的故事,讓我們感受到蘇軾熱愛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執著,和面對逆境的曠達胸懷。文章起筆交代夜游承天寺的緣由,中間寫所見美景,收尾抒內心感慨。作者抓住夜色的特點,采用視覺上的錯覺,從反面上潑墨,形成文字的波瀾。寫景名句: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本句寫月光月影卻不見“月光月影”的字眼,非常形象生動,巧用比喻化無形為有形,既寫出了月光月影的“形態”,交錯縱橫的樣子;也寫出了月光月影的“情態”,像積水那樣空靈。讀者初一看,還以為是寫水中景物,卒句顯志,令讀者倍覺妙不可言: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兒,哲理地告訴人們:美是到處都有的,只是缺少發現。只是“閑人少”。本句中的“閑”字,是本文文眼,既表明自己有閑情雅致,又暗含自己被貶黃州,官職清閑之意,有一箭雙雕之巧。
二、教材所處的地位和作用:
《記承天寺夜游》是人教版語文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篇文章,這一個單元是在記敘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學會通過景物描寫來抒發情感,同時也走進古人的世界里,感受古人的博大情懷,培養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人生觀。
學情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礎知識與閱讀能力,對于文言文的閱讀與學習掌握了一定的步驟,經過以往的朗讀訓練,他們能很容易接受這篇短文,容易從朗讀中獲得學習文言文的喜悅感與成就感,進而主動加入到理解、背誦、創新的學習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1、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內容,識記常用詞語。
2、誦讀、品味文章描寫月色的語句,體會其清幽寧靜的意境。
3、結合文章的創作背景,品讀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胸懷。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文章的景色描寫并體味其意境。
教學難點:理解閑人含義,體會作者樂觀曠達的心境。
四、教法:(四字教法:讀、品、悟、練)
1、讀的要求:初讀、再讀、品讀、背誦
2、品的內容:品寫景名句品文眼
3、悟的設計: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4、練的設計:課堂詞語練習,拓展練習
五、學法:
學法具體如下:
1、朗讀法: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現,學生反復誦讀課文,品味精彩的句子,從而深刻地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和思想情感。
2、圈點勾畫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勾畫相關內容,積極思考,教師強調文言實詞和虛詞像背英語單詞一樣記下來。
3、討論法:教師盡情的展現自我的教學機智,利用一個詞語或文中的一個句子,給學生提出疑惑,好比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的思維被激活,勢必造成思辯的課堂氣氛,在討論中理解課文的中心,從而領悟作者的思想境界。
六、教學流程:
(搶答導入、初讀入趣、再讀翻譯、品讀研討、背誦感悟、練習鞏固)
1、搶答導入:
課前播放配樂圖片欣賞(含月亮的美圖)
請學生回憶所學過的古詩文,交流有關月亮的名句。
師:一輪輪明月牽動了無數古人的情腸,他們或借月抒發對大自然的贊美,或借月訴說對家鄉的懷念,或借月表達對親人的美好祝福。當蘇軾因“莫須有”的罪名被貶到黃州時,他會借月抒發什么樣情懷呢?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跟蘇軾同游承天寺,和他作一次心靈的交流吧!(板書:記承天寺夜游、作者)(這樣的導入自然流暢,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過渡到新課。)
2、初讀入趣:
朗讀是文言文教學的重要手段。默讀、小組推薦讀、學生按朗讀要求評價、學生齊讀課文,通過多種方式去讀課文,讓學生感受到讀書的樂趣,在一遍遍的朗讀中感悟作者思想情感。
3、再讀翻譯:
小組為單位,找出并積累文中出現的難懂的文言字詞,同學互相討論解決,如仍有疑問,可向老師提出。在對重點詞積累的基礎上,同學們小組合作,翻譯這篇文章。
教師方法指導:翻譯古文緊記:留、刪、補、換、調五個字
翻譯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教師明確
(月色入戶。戶:門。(門→戶)
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進一步明確重點詞語
戶,念,欣然,遂,亦,寢,想與,但,閑人,耳
4、品讀研討: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
(一)出示從學生的提問中篩選的有價值的問題:
1)、蘇軾為什么要游承天寺?
2)、為什么作者去找張懷民?
3)、哪句寫出了月色之美?作者是如何描寫月色的?請賞析
4)、為什么作者自稱“閑人”?
5)、蘇軾被貶,成為一個“閑人”,為什么他還能欣賞到空明的月色美景呢?
6)、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這句話是否有問題?如何理解?
(小組合作探討,然后選派代表發言。)
(二)師出示本文寫作背景,知人論世看蘇軾
背景材料: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誣陷以詩誹謗朝廷,被捕入獄。即“烏臺詩案”。獲釋出獄后,被貶到黃州任團練副使,但不得“簽書公事”,做著有職無權的閑官,在城東買坡地耕種養家。
1、從這則材料中你發現哪些信息?
2、你認為蘇東坡有著怎樣的人生態度?
重點問題研討—品月色之美
用波浪線勾畫描寫庭中月色的句子,輕聲讀出來,說說讀后的感覺。
老師教方法:賞析要找好切入點,如有修辭,可從修辭入手,說出修辭作用則可;若無修辭,可從重點詞語入手進行。
重點問題研討—探“閑人”含義:結合全文,思考“閑人”的含義。
閑人:被閑置之人(“烏臺詩案”)
有閑情雅致之人
5、背誦感悟:
誦讀課文,比比誰先背下來。在誦讀中進一步感受蘇軾豁達的情懷
通過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同學們以讀《記承天寺夜游》我懂得了為句式寫一句話作為自己學習本課的總結。
6、練習鞏固——解釋詞語
念遂尋寢蓋但耳欣然相與閑人
7、課后練習:為蘇軾和張懷民在寺庭步月時設計一段對話
七、總結:
以上幾個環節的設計,環環相扣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與學生的認識規律相符,通過這一課學習,學生不僅感受到月夜美景,、領會到蘇軾寫景之妙,更感悟到了蘇軾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分析過程中,學生愉快的合作學習,多角度的展開思維活動,并且學會了辯證的看待問題,與無形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是利于學生知識、能力、情感發展的。
(板書)
記承天寺夜游(蘇軾)
夜游承天寺敘述
繪庭中月色描寫
感美景常在閑人少有議論
【記承天寺夜游說課稿】相關文章:
《記承天寺夜游》教學反思01-26
記承天寺夜游賞析(通用6篇)03-22
夜游古城作文03-20
夜游西湖作文05-04
夜游月宮作文12-23
珠江夜游作文11-14
夜游秦淮作文11-08
囚綠記說課稿01-29
竊讀記說課稿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