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編寫說課稿是必不可少的,借助說課稿我們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當災害降臨的時候說課稿,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說課稿1
(一)開場白
(略)
(二)教材簡介
《地質災害及其防御》是高中地理(必修)上冊第四單元《陸地環境》中的內容。本單元是自然地理知識最為集中、涉及面最廣的一個單元;而本節內容是在學生學習了陸地環境的組成要素——巖石、地貌、陸地水、生物、土壤以及各要素的相互關系及其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后而編排的,也是本單元的重點內容。地質災害的種類很多,從課時容量考慮,教材有選擇地講述了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四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危害、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以及地質災害的防御等內容。本節教材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知識的實用性及其與人們生活和生產關系的密切程度;特點之二,是從有利于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的角度出發,注重闡明地理過程及地理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這與全書以闡明地理環境和人地關系為主線是相吻合的。
(三)理出教學的目的和要求
知識目標:了解地震、火山爆發、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危害,以及進行監測防御的重要性
能力目標:
1、培養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能力;
2、培養分析知識點內在聯系,構建知識結構的能力;
3、培養把課本知識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即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德育目標: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生
(四)點出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如果能抓住各種地質災害的成災原因,也就把握了地質災害知識點的要領。所以在本節的教學中,要把分析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和造成的危害作為教學的重點、通過對各種地質災害的分析,歸納總結出地質災害的基本特點,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使學習的主體——學生能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
地質災害就其個體而言,有著偶然性和地域性的限制,但從總體上看,它們之間以及與其他自然因素之間有著明顯的相關性。教材以動態和聯系的觀點分析了地質災害三方面的關聯性,學生在學習中普遍會感到有些困難。因此,對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分析成為本節教學的重點,也是本節教學的難點。教學時要密切聯系舊有的知識,引導學生利用視頻和圖片,把突破難點的過程當成鞏固和加深對舊有知識的理解和綜合應用的過程,當成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的過程,從而全面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和要求。
(五)優化出教學方法和手段
我們的學生基本上都沒有經歷和目睹各種地質災害發生過程,雖然他們可以從電視、報刊雜志、互聯網上獲得有關資料、信息,但仍然有欠完整和系統。由于條件所限,傳統教學也只能以小量的圖片和資料可以輔助講述,學生對各種地質災害的感受比較平淡和膚淺的。我們不可能讓學生親臨地質災害現場觀察、體驗后進行教學。但在網絡環境下,充分的收集資料、信息,采用多媒體演示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上述的不足,強化對學生的感受力。所以在教學中,我們通過視頻素材和各種圖片資料使學生觀察到地質災害的成因、分布、危害等特點,運用類比引導學生建立知識結構,指導學生討論各種地質災害的一般規律,歸納出地質災害的相關性,使學生全面理解教材,進而提高對地質災害的監測和防御重要性的認識。因此,這節課可采用綜合運用視頻演示、講授、自學、討論并輔以電教手段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應加強師生間的雙向活動,啟發引導學生積極思維。由于本節內容中,要研究的地理要素較多,教學容量大,教師要注意控制教學進度,以順利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六)教學程序安排
從以上分析,本課教學應以了解、學習研究地理問題的方法為基礎,掌握知識為中心,培養能力為方向,緊抓重點突破難點,從而設計了如下教學程序:
1、導入新課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5分鐘。
以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習興趣為導入新課的指導思想,列舉現實生活、生產中的事例進而引導學生觀察歸納出它們的共同特征,再介紹說明研究地質災害的重要性及現實意義。例如可以播放視頻——加利福尼亞地震發生后的視頻一段,構建學生對地理圖像的直觀感悟能力,進而稍詳細地以地震為例,說明地質災害具有分布廣泛,危害大、傷亡多,突發性強等基本特點,接著導入研究某一地理事物(現象)的一般方法,即先闡明地理過程,再逐步深入了解地理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舉實例時,要強調地理知識的內在聯系,研究地理學離不開觀察和分析,這既是研究地理的基礎又是學生認知的起點。在讓學生觀察時,啟發學生思考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地質災害,讓學生的思維進入新課的軌道。
2、新課教學
這部分教學大約需要30分鐘。
現代教學論認為,地理教學不僅具有傳授知識的功能,還有培養能力和發展智力的功能。講授地質災害應著力通過現實生活的實例創設情景,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可以獲得更多感性認識,使學生產生獲取知識的迫切性,強化對學生的感官刺激和心理震撼,可以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從而加深對地質災害的認識。在培養能力方面可按大綱要求,還應包括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方面。教師從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入手,在有豐富的視聽資料的基礎上,讓學生閱讀課本第124頁~125頁,以學生自學活動為主,老師只要能較好地引導學生,就可以較順利地啟發學生思維,適時加以歸納總結,學生便可以較好地掌握教材對四種災害的表述方法,即從成災原因、災害本身的基本知識以及危害,形成對教材內容的整體認識,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概括能力。本人認為教材的內容顯得過于簡單,教師不必過多的講述。而由于采用多媒體教學,擴大了課堂容量,從而補充了不少資料和知識,如"我國的地震"、"影響地震烈度的因素"、"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方法和注意事項"、"世界和我國火山的分布等",以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學生的思路,擴大學生的視野。其中"影響地震烈度的因素"和"地震發生時的自救方法及注意事項",這兩個問題,有較重要現實的意義。
在分析地質災害的基本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各地質災害之間的關系,即地質災害的關聯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采用討論式和師生互動式教學法,使他們積極參與問題的討論與研究。在引導學生討論問題時,按照地質災害本身的發展規律,抓住本質的東西,每一步討論有根有據,使學生分析、討論復雜問題的能力得以培養和提高,并提出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在自主、合作和研究性學習中養成求真、求知的科學精神和態度;激發其對地理問題的探究精神和興趣,充分發揮學生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維的有機結合,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加強知識的內在聯系,以求經“技術”、“教師”之外化,促使學生自身之內化,達到學生能力的提高、思維的創新。為使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關聯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和技能,分析和解決課本127頁的活動題1和2,從而考查和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在分析地質災害的防御方面,因這部分課文較簡單且通俗易懂,可采用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教師作出評價的方法。
3、鞏固與練習
為使學生所學知識具有穩定性,并使知識順利遷移,在本節課上安排5~10分鐘的時間進行鞏固和練習。具體做法是:先留3分鐘時間讓學生回顧一下課本和黑板上的知識內容,接著完成課堂作業。(附課堂作業)
4、布置作業
為使學生全面系統地理解和掌握“地質災害”的特點與規律,要求學生課后還要仔細閱讀課文,并完成課后作業。(課后作業題略)
(七)板書板圖設計
板書、板圖的直觀性、全面性和系統性較強,在黑板上保留的時間較長,對學生視覺的刺激作用明顯。教學中將整塊黑板一分為二,一半簡寫概念、規律,一半留作分析作圖。
第八、說課綜述
以上是對《地質災害及其防御》一節教材的認識和對教學過程的設計。從提出問題到圓滿解決,教師通過語言啟發、引導學生回顧學過的地理知識,靈活地運用到地質災害規律的認識中,使學生的思維活動逐步深化,既掌握了知識,也學會了對復雜地理現象的分析研究方法,達到了能力的提高和思維的創新。
結束語(略)。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說課稿2
一、說教學內容
本單元以人類的家園為主線,引導學生認識人類與賴以生存的地球之間的關系,通過了解家鄉生態環境的一些存在問題,在災難面前人們所做的努力,讓學生心中形成環保意識,感受我們在自然災害面前所帶來的損害,以及在人類自救互救中閃現的真情。本節課“自然災害”對于社會生活范圍不斷擴大的五年級學生來說,雖然有所了解,但對自然災害的無情以及造成的巨大損失的認識比較膚淺,對于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依存的關系認識不足。而本課的活動目標之一就是讓學生深刻感受自然災害帶來的危害性。到底怎樣才能拉近學生與話題間的距離,讓學生能有所感悟呢?找準切入點顯得尤其重要。
二、說教學目標
基于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結合學情我將本節課教學目標定位為以下兩條:
1、 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網絡搜集曾經發生在我國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災害,了解其到給人類和社會的危害。
2、 小組合作利用網絡搜集資料、整理資料,提高閱讀地圖的能力。
3、 認識自然災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時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
三、說教學重難點
結合課程標準、學生的學習實際,在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我把本課的重、難點確立為:在教師的指導下,利用網絡搜集曾經發生在我國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災害,了解其給人類和社會的危害。學生社會實踐經驗少,綜合能力不夠全面,這堂課需要學生收集有關自然災害方面的資料,很多資料在書籍或網站上都有,但是有些學生因家庭條件限制,也許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無法完成,因此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是本課的教學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為了落實突破教材的重、難點,使學生能夠達到本課題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上談談:《品德與社會》課,是“學”的課程而非“教”的課程,因此這堂課在教法上主要是以情感渲染為主,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通過圖片向學生展示災害的冷酷無情。在學法上我注重學生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在網絡高速發展的現代生活,網絡已經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搜集資料的重要渠道,而五年級的孩子往往只對網絡中的游戲功能感興趣。對于利用網絡搜集、整理資料應該說還是一個盲區。因此,本節課我決定充分利用網絡的資源優勢,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學會如何利用網絡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學會科學合理的分工合作,讓學生自己通過網絡收集材料,學會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將單純的接受式學習變為主動參與式學習。學生通過搜集、匯報的方式,在活動中自主體味、自主探究。最后我具體來談談這一堂課的教學過程:
五、說教學過程
本節課我從學科特點和孩子的認知現狀出發,注重突出重點,條理清晰,緊湊合理。各項活動的.安排也注重互動、交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擬定了以下教學框架:
(一)談話導入
這學期我們學校少先隊都開展了哪些活動?學生交流到給雅安地區的同學捐款引出最近四川發生的雅安地震。
(二)從印象最深的地震談起
觀看雅安地震發生時的學生逃生視頻讓學生認識到地震的可怕危害。之后拋出問題:“地震給人類到來了無盡的災難,那同學們,你們知道這無情的地震是怎樣形成的嗎?”激發學生的求知期望。看過《地震小百科》視頻,教師通過學生的匯報過程,認真地傾聽,適時總結。并通過同桌合作網絡搜索、填寫調查表,了解歷史上發生的大地震帶來的損失使學生深入感受地震災害的危害之大。
然后相機指導學生閱讀《中國地震帶分布圖》,看看哪些地區易發生地震,從地圖上找到我們的家鄉,了解我們威海與曾經發生過唐山大地震的京津唐渤張地震帶近在咫尺。
(三)擴展到其它自然災害
針對威海本地頻繁發生或造成嚴重損失的自然災害,學生自主分成小組,每組圍繞一種自然災害通過網絡搜索展開專題研究,之后上臺通過調查表、圖片、視頻等形式匯報交流。讓孩子們明白除了地震之外,還有一些像水災、旱災、火山等自然災害也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巨大的威脅。
以圖片配字和視頻的形式出示各種災害所帶來的傷害,讓孩子們重溫那悲慘的一幕一幕,給學生帶來強大的視覺沖擊,意識到自然災害的無情。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華
“我們應該如何看待災害?作為小學生我們能做些什么?”提出質疑,激發起學生的主人翁責任感,升華學生愛護地球、保護環境的情感,發自內心地想要去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我們都是地球的主人,防災、減災是我們每個人的義務,應該從我們每個人做起。課后作業是用搜集到的資料來出一期“自然災害報”,并向周圍的人宣傳自然災害的危害和減少自然災害的知識,讓學生把課堂上學到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
六、說板書
板書是畫了一個破碎的心的簡筆畫,將學生交流到的各種災害寫在上面,簡單明了,突出了本課的教學內容。
本節課,我通過圖片及影象資料,為學生再現了災害的場面。了解曾經發生在我國以及世界上的重大自然災害,及其帶給人類和社會的危害。認識自然災害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同時樹立保護生態環境意識。但畢竟“學無止境”,我的教學設計還有待于改進,懇請各位專家給予指點。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說課稿3
各位評委老師:
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課標版《品德與社會》六下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這一話題。下面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信息整合說明:
通過課前調查,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對地震的相關知識了解甚少,僅憑教材中的內容是遠遠不夠的,媒體的相關報道又不系統,無法滿足學生對這一問題的關注度。所以我結合課文的重難點和相關資料,制作專題性站,(展示課件主頁)包括:地震大事記、災害無情人有情兩個模塊,為學生搭建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信息資源平臺。
二、目標確立:
1、知識目標:結合專題網站,了解地震的相關知識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危害,認識大自然不可抗拒的一面。
2、情感目標:體會人們在危難中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品質,提升社會責任感。
3、能力目標:學習在自然災害中自救互救的方法;培養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習慣。
根據目標確定本節課的教學重點為了解地震中的自救方法;體會人們團結互助、英勇抗災的可貴品質,提升社會責任感。
教學難點為利用調查和提供專題網站的方式幫助學生深入了解地震這一自然災害及其給人類帶來的危害。
三、教法、學法:
結合新課程生活性、開放性、活動性的特點,本課教學將以活動為中心,充分發揮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優勢。力求突出創新:一方面整合、拓展課程資源,改變傳統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提供學生個性化學習條件;另一方面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和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專題網頁的學習,達到獲取知識,激發情感,培養能力的目的。
四、教學流程及整合點的設置:
本節課的教學流程由以下四個環節建構而成:(出示五個環節框架圖、讀出四個環節:一、聯系實際,導入話題二、整合資源,自主學習三、師生互動,共享資源四、體驗交流,升華情感)下面就其中重點環節及整合點的設置進行說明:
在談話導入,引出話題環節后進入了本節課的重點環節:整合資源,自主學習。為了突出重點,突破學生對地震知識了解少,影響情感升華及責任意識提高的教學難點,我設計了本節課的第一個信息技術整合點:提供地震大事記模塊,包括“中國十大地震”“最強地震”“地震帶來的傷害”“地震自救”等十余張網頁(網頁展示)供學生查閱與學習。網站成為教材的擴充內容,直觀、便捷、生動地將大量相關資源提供給學生,(放查閱及匯報錄像)請大家看:這是學生通過上網查閱更深入、全面了解了地震。當然在課堂中也存在一些不足,這節課設想的教學環境是計算機教室,學生進行充分的人機交互,但由于條件限制所以只能以小組為單位查閱,查閱不充分。但由于學生的自學能力較強,整節課的教學效果未受影響。(播放下一段)請看這是在之后的師生交流,共享資源環節中,學生將通過學習、整合的各種資源進行匯報、交流。(停止后)本節課他們對地震這一自然災害及它給人類帶來的不可估量的損失及無情的傷害已經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同時掌握了地震中自救的方法。這個整合點的設計幫助我成功地突破了教學重、難點,順利達成教學目標。
通過前三個環節,學生的情感已深深融入到地震災區人民的傷痛中,所以我設計了播放視頻,升華情感這一環節。災害無情人有情,從學生的現有生活入手,引出學生對災害無情人有情的'共鳴。此處我設計本課第二個信息整合點:播放了相關資料:1、學校全體師生為災區人民捐款獻愛心的視頻資料,(播放視頻)2、專題網站的相關資源(網頁中災害無情人有情版塊)如社會哀悼日全國默哀、各界獻愛心、英勇救災。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懂得珍惜擁有,奉獻愛心。此時此刻孩子們的情感不由自主地迸發而出,在愛心卡上寫下他們最濃的關懷。
課上,通過師生、生生、生機的交互學習,,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真正成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和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不僅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而且充分表達出學生對生活的感受。在一張張情真意切的愛心中所書寫的珍惜擁有,奉獻愛心。當災害降臨的時候,我們更加堅強!的情感就是最好的詮釋。
反思整節課,我力圖將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進行合理整合,營造出和諧的多媒體網絡環境,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深入課程,深入生活真正提升他們的社會責任感。突出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達到教育目的。
以上是我對本節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課的說課內容。有不足之處請評委老師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當災害降臨的時候說課稿】相關文章:
夜幕降臨的唯美句子02-27
災害的作文03-19
災害應急預案04-08
自然災害應急預案06-13
氣象災害應急預案范文05-16
極端災害天氣應急預案05-08
雨雪冰凍災害應急預案05-23
山洪災害防御標語10-11
(經典)自然災害應急預案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