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群走網>教學資源>說課稿>社會行為說課稿
社會行為說課稿
更新時間:2024-01-11 12:37:21
  • 相關推薦
社會行為說課稿

  作為一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快來參考說課稿是怎么寫的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社會行為說課稿,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社會行為說課稿1

  一、教學資源

  1. 教材內容的編排特點

  動物社會行為的重要特征是比較抽象的內容,學生往往不易理解

  1. 教材內容的地位

  本節課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三節。本節內容是在前兩節內容的基礎上,對動物行為的進一步學習,是本章的重點,也是初中生物的重點之一。

  2. 教材內容的結構分析

  本節課在整個初中生物教材上屬于重點章節,它囊括了所有具備社會行為特征的動物的共同的行為特征,并由此去區別非社會性行為的動物。本節包括了社會行為的共同特征,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方式以及探究螞蟻的通訊方式為內容。

  4.教材內容的邏輯關系作用

  由社會行為的共同特征到具體的某一種動物的通訊方式,讓學生更好地理解社會行為在群體間是怎樣實現的。

  a) 教材內容的意義

  本節課教會學生去辨別動物行為的特征以及對社會行為特征在群體間的實現方式,從而使學生夠辯證的看待事物,多角度的了解動物,提高學生的生物素養,培養學生團結互助的精神。

  二、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

  描述動物的社會行為的主要特征,說出結群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

  2.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對動物社會行為的觀察和群體組織特點的總結,培養學生的鑒別、分析能力。

  3.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社會行為的了解,使學生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世界, 感受集體力量的偉大。

  三、教學重難點

  1. 教學重點

  社會行為的特征

  2. 教學難點

  動物群姐生活的意義

  四、對所教學生的了解

  我所教的.是初二年級(1),(2)班的生物,從兩個班的生物基礎上來比較(2)班的生物基礎更扎實。而(1)班的學生在學習與知識運用理解上略弱于(2)班。但兩個班的學生總體上對于生物這門學科還是比較感興趣。生物這門學科與我們的生活緊緊相關的,在教學的過程中,將知識與生活相聯系,抓住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學會用自己所學知識去處理和理解生活上的一些事情和道理,讓學生能夠及時學已致用,從學習中獲得成就感。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兩個班的學生在掌握社會行為特征的時候都有一定的難度,尤其在辨別哪些動物具有社會行為特征時出現的差錯比較多,比如麻雀,雖然我們在日常中能看見很多麻雀在一起,但是麻雀不是具備社會行為的動物。而在辨別社會行為特征的時候就要著重向學生強調具備社會行為特征的核心在于有明確的分工,即使有一定數量的群體,沒有這個核心也不算是具備社會行為的動物。那么,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就要向學生多舉例額,將社會行為特征與非社會行為特性的動物做一個強烈的對比,由此我們就可以向學生傳導社會行為特征帶給動物以及我們人類的意義,讓學生理解到團結合作能夠大大提高自己的辦事效率,同時也能夠增進同學之間的友誼。使學生從一個知識點的理解上上升到一個對自己對人處事的方式方法上。這就到達了本節課的目的。

  五、教學過程和策略

  1. 提出問題,引入學生思考

  在我們生活中,我們看見的動物哪些是以群體的方式在一起的,他們之間有沒有“語言”的交流。什么樣的力量使他們能夠在一起。

  設計意圖:讓同學們自己對社會行為的概念有一個自我探究的過程,為后面進行社會行為特征的歸納做好一定的鋪墊

  3. 對社會行為的概念做歸納

  對于這個概念,用簡單的語言學生是不容易能夠理解的,那么對于剛才同學們舉出的看見以群體方式在一起的動物進行一個簡單的總結,然后在這些例子里面和學生們共同找出他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讓學生們找出具有社會行為特征的動物。最后進行對概念的總結。

  4. 對社會行為特征的歸納

  這個為題也就是對社會行為概念的總結,更加詳細地了解知識。教師提出新問題作為具有社會行為特征的動物,如螞蟻,黑猩猩,蜜蜂他們之間是怎樣分工合作的,這些動物都有什么樣的特征。此時,分組討論,最后讓同學們交流自己討論出來的結果。每個小組的同學可以選擇1至2個來進行討論。

  學生進行介紹時,老師在旁邊靜聽,不做評價。學生全部講完時,同學們來共同探討這些動物所具備的共同特征是什么,從而讓學生自己能夠歸納出本節課的重點。老師在旁做引導,再必要時鼓勵學生踴躍發言。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牧羊人是怎樣利用“領頭羊”放牧的?組織學生討論分析。

  設計意圖:這個知識點上,老師作為學生的引路人,旁觀者,讓學生運用自己以前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對這個知識點進行系統化的概括,在課堂上學生之間進行談論交流其實也是一種社會行為特征的一種表現。激發學生的創造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

  5. 結群生活的意義

  對于之前對社會行為的分析,同學們已經對知識有了較深刻的理解。那么這樣的行為對于動物來說有什么樣的意義呢? 這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自主發言,談談自己的認識和感受,社會行為特征對于動物個體以及動物種族兩個方面的利弊。教師講述當螞蟻遭遇危險時,是怎樣逃生的。使學生意識到集體力量的強大,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6. 動物的通訊

  怎樣使一群動物能夠具備社會行為特征的呢?這就要靠他們之間的“語言”。不同種的動物內部之間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本節課以螞蟻蜜蜂的通訊為例,來講述動物的通訊。

  7. 在課堂上及時做相應的練習題加以鞏固

  8. 課外延伸

  雖然我們人作為地球上最高等的生物,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就可以去統治地球,隨意濫殺其他生物,我們要學會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和諧共處,才能夠使我們人類更好的生存下去,保護其他生物就是在保護人類自己。

  六、板書設計

  在板書設計上學生的思路為主線,當學生對一個問題有所理解的同時,寫出相應的板書內容,板書內容通過學生的口說出,教師代為書寫,也可讓學生上講臺書寫。這樣讓學生對于自己所學知識有更深刻的記憶,同時也調動了學生積極性。在學生書寫的同時,也鍛煉了學生的板書能力,現場檢測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

社會行為說課稿2

  第三節社會行為說課稿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簡析

  本節是人教版《生物學》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第二章動物的運動和行為》的內容。教材安排這一章對培養學生生物學素養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本章第一節講的是動物的運動,它是學習第二、三節動物行為的基礎。動物的行為多種多樣,而動物的社會行為是動物行為的一種。

  《社會行為》這節內容主要是研究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及信息交流的方式及意義。動物社會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所以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本節課的特點,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教師提供的分析和實驗用的素材,讓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引導學生認識動物社會行為的形成機理,理解社會行為的意義,獲取動物社會行為方面的有關知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動物社會行為的概念、

  2、能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

  3、描述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4、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

  5、培養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經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認同成功的科學探究需要探索精神。

  2、認同同合作與交流的重要性、

  3、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三)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在教學過程中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增加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

  2、注重培養學生熱愛動物的情感,增強體驗情感的意識,而不是單純的說教,讓學生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升華出熱愛生命的情感。

  二、教法與學法:

  學生是認知的主體,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不是被動的接受過程,而是主動同化和順應的過程。學生對科學知識的學習始于他們在生活實踐中對自然界的認識,而不是單純對書本知識的記憶和接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關注學生原有認識對科學學習的'影響,盡最大可能借助各種教育資源,引導學生認識原有經驗的局限性,主動構建科學知識,學習科學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培養態度、情感與價值觀,了解技術與社會的關系。因此本節課主要采用多媒體演示創設情景、師生雙向交流、觀察與探究、學生討論等多種學習方法。鼓勵每一個學生充分參與整個教學過程,重視師生、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在學習過程中獲得真實的體驗。

  三、教學程序

  以生物學科的特性和學生的主體性為出發點,讓學生在探究中獲得動物社會行為的有關知識及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形成熱愛自然,珍愛生命的情感。

  (一)課前準備

  要求學生通過圖書館、上網等途徑大量收集閱讀有關動物行為的文章和資料,并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這個環節的目的在于以點帶面,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二)課堂活動

  1、導入階段

  針對學生課前觀察螞蟻、狗、貓等一些身邊動物的取食過程,提出以下問題:

  (1)這些動物取食行為都相同嗎?

  (2)哪些是群體生活的動物。

  這一環節的目的在于創設情境,引領學生走入生活

  2、新知識學習階段

  教師引導學生在以上觀察和分析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并最終引導學生共同探討社會行為的特征。學生能提出很多問題。讓學生學會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去學習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意識。

  動物社會行為的特征:

  先對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蜜蜂,白蟻群體成員分別有哪些?它們的職能分別是什么?

  2、在狒狒的群體中哪一個是首領?為什么?

  然后,多媒體演示白蟻等生物的群體生活,并觀察圖片狒狒的群體生活。

  讓學生帶著問題觀看,引導學生分析討論白蟻、狒狒群體的社會行為特點。在此基礎上熱烈的討論最后得出結論。

  帶著問題觀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同時能激發學生的探究心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積極的參與到分析和討論中,在表達交流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可以更好的掌握動物的社會行為的特征。

  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說明理由,教師引導方向為:

  1、群體中等級次序是如何形成的?

  2、這些生物為什么要結群生生活?

  3、群體中的社會行為的意義是什么?

  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從而培養思維能力。

  接下來讓學生推測:為什么牧羊人放牧時管好頭羊就可以?

  進行推測能夠使學生運用已經掌握的知識解決問題,對社會行為的特征加深了理解,同時又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不用語言人類如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明白人類可以通過表情、動作和氣味進行信息交流。

  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舉出這樣的例子。如:1、用聞花香的氣味辨別花的種類。2、學生做各種表情和動作讓同學去猜一猜所表達的意思。通過學生親身體驗明確人類除了可用語言進行交流外,還可以通過動作、表情、氣味進行信息交流,為學習動物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打基礎。

  動物群體是如何進行信息交流的呢?教師先提出問題:蜜蜂,螞蟻,鳥類,靈長類動物是如何傳遞信息的?然后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錄像學生看錄像后,說出動物群體間的信息交流的方式有動作、聲音,這種交流使群體間保持聯系,共同取食和御敵。

  通過對問題的探究,使學生明白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認識群體生活對個體及種族的延續有重要的意義。

  探究螞蟻的通迅

  教師提供資料:觀察螞蟻取食時,一只螞蟻發現食物,會迅速返回巢穴,一會兒,一大群螞蟻排著長長的隊伍奔向食物所在地。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資料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教師引導方向:

  1、螞蟻沒有發出聲音,是靠什么傳遞信息的?

  2、領路的螞蟻為什么總是要經過曲折的路徑再次找到食物,并沒有走一條捷徑呢?

  作出假設:螞蟻是靠氣味傳遞信息的。

  這樣設計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作出假設的能力,增強探究意識。

  每四人一組閱讀教材提示,擬定計劃,進行探究。教師巡回指導,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可以不按教材中的實驗進行。小組成員確定實驗步驟;明確實驗材料;進行分工,確定記錄的方法,實施方案。

  組內的分工與合作可以使學生體會合作與信息交流的意義,同時體會組內成員共同完成的實驗要比個人單獨完成要好。

  在探究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提示:

  1、螞蟻喜歡吃什么?

  2、怎樣飼養螞蟻?

  3、觀察螞蟻的取食行為時饑餓狀態和吃飽的狀態哪一個效果好?

  4、怎樣能更好地控制螞蟻的行為?

  5、能不能用其它的一些物體代替紙片?

  6、最好將觀察過程拍下來。

  實驗完后,請各小組派代表在班級進行交流,其它小組的同學評價其小組實驗的優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釋和說明。教師也要適時的參與評價。

  小組代表發言,其他組同學評價其實驗方案的優、缺點,并對提出的問題給予解答。讓學生評價優點和缺點使學生在看到其它組的同學不足時,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點。在此基礎上學生可以展開熱烈的討論。

  “在中國由于我們的文化比較強調求同和服從權威,不太注重尊重孩子本身的思考和自決的權利。”而新課程的實施旨在改變這種現狀,重在放開學生的手腳,放開他們的思想,作為教師就應適當給每個學生創造機會,讓所有學生參與進來,去想象、去自由表達屬于他們自己獨特的情緒、情感,同時獲得成功的體驗和滿足感。

  實驗完成以后讓學生設想如果自己是一只小螞蟻會有什么感受?我們應該怎么樣對待動物?

  學生談感受。讓學生換位思考,體驗生命的脆弱,培養學生珍愛生命的情感。在此基礎上油然而生熱愛生命的情感。接下來談如何對待動物,學生發自內心地說應該熱愛動物,保護動物。

  三、總結與反思

  動物的群體生活及社會行為離不開信息交流,動物的信息是什么,怎么交流?對于這些問題進行單純的講解,學生也能記住,但是很難留下深刻的印象,這樣對生物學知識的掌握,很容易處于機械的記憶狀態。通過這樣的探究活動突出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意識,讓學生通過觀察提出問題,在問題中去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結論。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實踐獲得知識,使探究更有趣、更有效,學生對知識記得扎實,難以忘懷。

  在探究過程中學生不但對生物學知識掌握較好,而且學生的創新精神也能得到培養。如探究氣味是螞蟻的通訊方式之一時,用紙片搭一條通道,在移動紙片的過程中,螞蟻很容易受到驚擾,影響螞蟻的行為,不容易觀察,因此可以鼓勵他們大膽創新,設計出比教材的實驗更簡便易行、效果更明顯的實驗方案。

  四、板書設計

  第三節動物的社會行為

  一、動物的社會行特征

  1,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

  2、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3,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二、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動作、聲音、氣味等

  三、探究螞蟻的通迅

  當堂小測

  一、選擇題:

  1、下列各項中,屬于動物的社會行為的是(C)

  A、海葵和寄居蟹一起生活

  B、生活在草原上的草和昆蟲、青蛙、蛇等

  C、一只蚜蟲被天敵咬傷后,能放出激素,使其它個體逃避

  D、草原上生活著大批食草動物

  2、下列行為中不屬于信息傳遞行為的是(C)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晝伏夜出

  D、鳥類的鳴叫

  3、對群體生活的動物來說,沒有通訊就會出現下面情況,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D)

  A、動物的個體間無法取得聯系

  B、覓食和御敵比較困難

  C、不同性別個體繁殖受到影響

  D、立即死亡

  4、下列各種現象中,不是通過動物“通訊”發揮作用的是(A)

  A警犬通過嗅覺找到罪犯

  B小雞聽到母雞的叫聲起來吃食

  C螞蟻根據同伴的分泌物找到食物

  D蜜蜂通過飛行動作告知蜜源方位

  5、下列昆蟲中,有社會行為的是(C)

  A蜻蜓、蝴蝶

  B蝗蟲、蟋蟀

  C蜜蜂、白蟻

  D蒼蠅、蚊子

  二、簡要回答下面問題:

  1、“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大雁的這種行為是不是社會行為?為什么?

  答:是社會行為,因為大雁在飛行時,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棲息時,也有分工合作的行為。

  2、同樣是肉食動物,虎是單獨的,狼卻是往往集結成群捕食獵物。這兩種動物的捕食方式各有什么不同?

  答:老虎是強壯的捕食者,它有能力孤軍作戰獲得食物。它的感覺敏銳、行動敏捷,有足夠的耐心和爆發力,取食時用的是伏擊戰術。雖單獨作戰勝算小些,可一旦勝利就可以獨享食物。狼的耐力好但單獨獲得食物的能力低于老虎。因此集體捕食是狼的優勢,這樣比孤軍作戰獲得食物的勝算更大一些,但食物要一起享用。

社會行為說課稿3

各位老師好:

  我今天說課的內容是《社會行為》。下面我將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幾個方面對本課進行說明。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內容

  《社會行為》是八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第二章第三節的內容。根據初中生的認知規律和心理特征,本節是在學生學習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動物的社會行為。動物的行為是目前生物學研究中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動物行為的知識與人類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

  本節知識點清晰,一是社會行為的特征,二是群體中的信息交流。呈現的方式也很直觀,主要是兩幅圖片和文字資料,讓學生先觀察再討論總結,易于學生接受。內容看似簡單,但要能讓學生構建“生物與環境之間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動物為了生存和繁衍種族,表現出復雜多樣的動物行為特征”這一觀點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教材,多采用直觀教學手段,認真組織教學,幫助學生初步建立這個基本的生物學觀點。

  2、教學目標

  基于以上分析,結合新課程標準中關于社會行為的具體要求,我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舉例說出動物的社會行為;闡明社會行為的特征;說出分工合作對于動物生存的意義;舉例說出動物群體中信息交流的意義。

  (2)能力目標

  通過對動物社會行為的觀察和群體組織特點的總結,逐步培養分析處理資料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動物社會行為的了解,使學生能夠以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生命世界,認同群體的力量大于個體,增強集體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1)社會行為的基本特征是教學的重點。營群體生活的動物才具有社會行為,而社會行為又不是同種的許多個體簡單地聚集在一起。因此,只有學生充分理解社會行為的.基本特征,才能更好地理解社會行為的意義,了解群體中“信息交流”的重要性。

  (2)群體中的“信息交流”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一方面學生對這些知識缺乏感性認識,另一方面容易片面理解“語言”。

  二、說教法

  蘇聯教育學家贊可夫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相關聯,在一定的教學情境下、一種“親、助、樂”人際關系中學習。教師應與兒童共同創設“以情啟思,以思促知”的生動而豐富的教學情境。本節課貫穿觀察和討論,主要運用啟發式談話法,啟迪學生思維、激發學習熱情,并遵循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認知規律,利用多媒體的現代教育手段,以大量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通過觀察、思考、分析綜合等一系列思維活動,逐漸認識到社會行為特點和意義。

  三、說學法

  我國教育學家陶行知說過“與其把學生當天津鴨兒添入一些零碎知識,不如給他們幾把鑰匙,使他們可以自動去開發文化的金庫和宇宙之寶藏。” 這節課讓學生通過觀察、討論、分析去發現知識、總結規律,逐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通過課后的探究活動和課上的交流,體驗知識獲得的過程,感悟科學探究的方法,體會同學間合作的魅力,嘗到探究性學習的樂趣。同時也提高了分析問題的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教師展示蜜蜂、螞蟻、鹿、象等動物群居生活的圖像和資料,師生一起欣賞,然后提示學生:通過這些資料,你想到了什么?

  引導學生討論:是不是在一起生活的動物就存在社會行為?讓學生思考討論,由社會行為的含義引入新課的學習。

  本環節的設計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欣賞圖片資料,對群體生活的動物先有一個感性認識,然后引出課題。

  2、導入新課

  學習目標一:社會行為的特征

  先播放關于螞蟻和猴群生活的錄像,讓學生帶著問題去看錄像,引導學生討論螞蟻,猴子的社會行為特點,并進一步概括總結社會行為的特征:具有社會行為的動物,群體內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組織,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有的群體中還形成等級。

  在這一環節,讓學生通過直觀形象的錄像資料,對社會行為有了比較深入的了解。

  下面我們就以白蟻和狒狒為例來說明動物的社會行為。

  (展示螞蟻群體成員的分工圖片)結合圖片進行講解如下:螞蟻群體成員之間有明顯的分工。在螞蟻的群體中總共生活著以下四種類型:雌蟻、雄蟻、工蟻、兵蟻(根據圖片讓學生分辨螞蟻的類型)。它們的分工是不一樣的。工蟻的職能是筑巢、喂養雌蟻、雄蟻和兵蟻。兵蟻則專管蟻穴的保衛。雌蟻是專門的“產卵機器”,也叫后蟻。有時它的腹部膨脹得很大,不能移動。工蟻負責移開雌蟻產下的卵并加以照料。

  (展示狒狒的群體生活圖片)結合圖片進行如下的講解:我們說過了,有些哺乳動物的群體中還存在等級。在一群阿爾卑斯狒狒組成的“等級社會”中,根據個體大小力量強弱健康狀況和兇猛程度的不同,排成等級次序。作為“首領”的雄狒狒在群體內部是“常勝將軍”。它優先享有食物和配偶,優先選擇筑巢場地,其他成員對它會做出表示順從的姿態,對它的攻擊不敢反擊。“首領”也負責指揮整個社群的行動,并且與其他雄狒狒共同保衛這個群體。

  通過上面的兩個例子,我們知道很多動物都有社會行為。那么,動物為什么要結群生活呢?學生分組討論交流自己收集的圖片和資料,得出結論:

  群體生活有利于動物的取食和防御敵人,使動物群體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存。

  學習目標二: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教師展示有關資料和圖片,學生欣賞,思考問題:群體生活的動物在分工合作時是如何做到有條不紊,彼此間一般不發生沖突的呢?他們是依靠什么進行交流的呢?

  利用多媒體播放錄像解決難點問題:群體中的信息交流。便于學生充分理解接受。

  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原因,小組內交流結果,互相補充,得出結論,展示:

  群體中的分工合作要隨時交流信息。“禽有禽言,獸有獸語”動物的動作、聲音和氣味等都可以起傳遞信息的作用。例如:黑長尾猴發現敵害時向同伴發出警報,通過聲音來傳遞信息;蜜蜂通過舞蹈來傳遞信息;鹿可以通過尾巴的動作來傳遞信息;螞蟻可以通過氣味傳遞信息等等。

  教師進一步提問:動物之間的交流使群體間保持聯系,共同取食和御敵。那么,人類了解動物的這些特征,有什么用呢?請同學們從教材中尋找答案。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思考后回答;人們利用昆蟲間的氣味通訊,如性外激素做引誘劑,可誘殺農業害蟲,達到控制害蟲的目的,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這一內容是對課堂內容的理解延伸,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了解動物的行為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總結:在自然界,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是普遍存在的。正是由于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存在,使生物之間的聯系錯綜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生物與環境才能成為統一的整體。

  3、本課小結(詳見板書)

  4、課堂練習(讓學生當場消化重點知識)

  (1)選擇題:

  ①下列各項中,屬于動物的社會行為的是( C )

  A、母雞帶領一群小雞在覓食 B、山洞中居住著一大群蝙蝠

  C、蜂王從小到老由工蜂喂養 D、草原上生活著大批食草動物

  ②下列行為中不屬于信息傳遞行為的是( C )

  A、雌蛾分泌性外激素 B、工蜂跳8字型舞蹈

  C、蟑螂晝伏夜出 D、鳥類的鳴叫

  ③對群體生活的動物來說,沒有通訊就會出現下面情況,其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動物的個體間無法取得聯系 B、覓食和御敵比較困難

  C、不同性別個體繁殖受到影響 D、立即死亡

  (2)簡答題:

  一群群大雁往南飛,一會兒排成個‘一’字,一會兒排成個‘人’字。大雁的這種行為是不是社會行為?為什么?

  答:是社會行為,因為大雁在飛行時,有條不紊,秩序井然,大雁在棲息時,也有分工合作的行為。

  本環節目的是讓學生當場消化重點知識,檢驗課堂效果,鞏固所學知識。

  五、說板書設計

  第三節 社會行為

  1、社會行為:營群體生活的動物有社會行為

  (蜜蜂、螞蟻、猴、狒狒、鹿、象等)

  社會行為的特征:群體內部形成一定的組織

  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分工

  有的群體還形成等級

  社會行為的意義:群體生活有利于動物的取食和防御敵人,使動物群體更好地適應生活環境,維持個體和種族的生存

  2、群體中的信息交流

  交流方式:動作、聲音、氣味

  生物之間的信息交流普遍存在

  板書設計原則:結構簡單,目標明確,重點突出

  六、說教學反思

  本節內容學生感興趣,應引導學生多討論。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在設計課后的探究活動時,給學生創設自由的空間,鼓勵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和活動,個性化的設計,這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提高能力非常重要。及時總結,教學效果較好。

【社會行為說課稿】相關文章:

《作為生物的社會》說課稿01-08

大班社會垃圾“回家”說課稿01-15

幼兒園大班社會領域說課稿01-16

幼兒園社會活動說課稿01-05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01-11

幼兒園社會活動說課稿15篇01-05

初二歷史說課稿社會生活變化01-08

行為規范的作文02-22

品德與社會四年級下冊說課稿02-21

五年級品德與社會說課稿15篇01-11

久久一级2021视频,久久人成免费视频,欧美国产亚洲卡通综合,久久综合亚洲一区二区三区色
亚洲国产91l | 制服丝袜国产中文亚洲 | 午夜福利片国产在线 | 婷婷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播放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AV色婷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