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優秀的人民教師,常常要根據教學需要編寫說課稿,說課稿是進行說課準備的文稿,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把說課稿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端午粽》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端午粽》說課稿1
我執教的是第10課《端午粽》的第一課時。下面,我將從教材分析、設計理念、教學目標、說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板書設計五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一篇關于傳統節日習俗的散文,生動地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花樣和端午節吃粽子習俗的由來,使學生在體會濃濃親情的同時,感受端午節的傳統文化。課文條理清晰,語言形象生動,易于學生理解內容,豐富語言積累。
二、說設計理念
以學生的知識積累和生活經驗為基礎,以課程標準中學段目標和教學實施建議為指導,重在教給學生識字、寫字方法,培養學生良好語感,豐富學生語言積累,逐步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三、說教學目標
識字、寫字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而本單元教學同時又要落實“讀好長句子”和“積累語言”兩個教學重點。為此,依據新課標要求、教材特點和單元教學要點,我將本課時教學目標設定為:
1、認識“端、粽、節”等13個生字和“立字旁”“米字旁”兩個偏旁;會寫“午、節、葉、米”四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粘又甜”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其中,識字寫字,即認識13個生字、兩個新偏旁,會寫4個生字和積累文中的疊詞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由于學生現有的朗讀水平不高,朗讀方法欠缺,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進而體會端午粽色、香、味的特點,便成為了教學的難點。
四、說教法學法
新課標提出,識字教學要注意兒童心里特點,要運用多種識字教學方法,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在低段閱讀教學中,應結合上下文和生活實際了解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詞語,借助圖畫進行閱讀。基于以上認識,本節課中,我主要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情景教學法:通過運用多媒體和引導學生展開想象的方式,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積極思維,為識字、學詞和朗讀好課文做好鋪墊。
2、示范朗讀法:對于文中的長句子,在指導朗讀方法的基礎上,進行必要的范讀,給學生起到示范引領作用,幫助學生形成良好語感,提高朗讀能力。
3、引導想象法:引導學生展開想象,體會端午粽的色、香、味的特點,將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讀之中,讀得入情入境,有滋有味。
學法指導上,一是指導學生運用已有識字方法學習和積累新的生字,二是引導學生采用動作表演、聯系上下文和聯系生活實際等方法理解詞語。
五、說教學過程
圍繞以上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根據“教師指導-學生主體-訓練主線”的原則,我設計了以下三個教學環節:
(一)激趣導入
從學生了解的元宵節、中秋節兩個傳統節日入手,通過出示元宵、月餅圖片,喚起學生對傳統節日習俗的回憶和對美好佳節的向往,以此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并相機進行新偏旁和生字教學。
(二)初讀感知
這一環節教學中,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自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句子,圈出不認識的生字。二是交流反饋,及時出示本課生字和詞語,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讓學生認識字詞,識記生字,再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及時正音和指導朗讀,體現由字到詞,由詞到句,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教學思路。
(三)精讀感悟
在學生通讀全文的基礎上,出示第二自然段,進行閱讀訓練。一是找出本段共有幾句話,鞏固標點符號知識。二是運用圖文對照、想象畫面、動作表演等方式,了解本段中“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粘又甜”等詞語,理解作者是從樣子、香味、味道三方面介紹端午粽的特點。三是結合學生的理解,借助停頓符號,指導學生讀好長句子的停頓,讀出自己的.感受。
(四)指導寫字
出示“節、葉、米”三個生字,指導學生觀察字形和筆畫特點,找出相同之處,并仿寫“節”字,教給學生寫字方法,讓他們在描紅臨寫的過程中用心體會,舉一反三,提高寫字效果。
(五)作業布置
圍繞教學目標,設計了抄寫、朗讀和搜集資料幾項作業,目的在于鞏固課堂知識,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和從課外獲取知識的能力,也為第二課時的教學做好準備。
六、說板書設計
板書是一節課的靈魂。根據教學內容,本節課板書設計主要呈現了生字的范寫和第二自然段內容的提煉。力求直觀明了,簡潔精煉,幫助學生把握學習重點,更好地掌握課堂知識,并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規范書寫的訓練。
以上就是我說課的內容,有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端午粽》說課稿2
《端午粽》說課稿
各位老師大家好,本次公開課我執教了部編教材一年級下冊第七篇課文《怎么都快樂》一課,下面我就從說教材分析、說教法、說學法、說教學流程、說反思等幾個方面進行說課。
一、說教材:
《端午粽》是本冊書的第十篇文章,本單元圍繞“家人”這個主題,編排了《靜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四篇文章。《靜夜思》是一首古詩,語言淺顯易懂,兒童詩《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視角,童趣化的語言進行表達。《端午粽》是關于傳統節日習俗的想法,生動的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通過講述傳統節日風俗,引導學生了解熱愛中華傳統文化。
《端午粽》本篇課文條理清晰,圍繞端午粽,以兒童的口吻生動地向我們介紹了粽子的樣子、味道和花樣。第1自然段先介紹端午節,外婆會煮好粽子等我們回去;第2自然段具體介紹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點寫了粽子的花樣多;最后點出了端午吃粽子習俗的由來。課文語言比較形象,比如對粽子樣子、味道的描寫中,分別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來形容箬竹時、糯米、棗,可以歸類積累,同時在學習疊詞的基礎上,感受句子韻味和節奏,口語表達時,也可模仿運用這一類詞語。
讀好長句子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長句子主要在本文的第2、3自然段中出現,這兩個自然段時要加強對長句子朗讀的指導,引導學生掌握讀好長句子的方法。
《新課程標準》對一年級閱讀的要求是:語文教學要將指導學生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任務。所以本節課的目標擬定為:
目標:
1、多種形式鞏固生字和詞語,會寫“真、節”2個生字。
2、通過圖文結合,聯系生活實際,了解“箬竹葉,糯米,掀開,剝開,裹著”等詞語的意思;積累“青青的箬竹葉,自白的糯米、紅紅的棗,又黏又甜、美滋滋”等詞語。
3、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通過想象畫面、體會心情朗讀好課文。
4.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初步了解端午節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來歷。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本科的重難點定為:
重點:
1、會寫“真、節”2個生字。
2、能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讀好長句子。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粽子的樣子、味道等。
難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讀好長句子。
二、說教法
根據《語文課程標準》、教材本身特點以及一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本節課我運用了,情境教學法、品讀感悟法、快樂教學法等教學方法。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應讓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對文本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教師引導學生以情感為紐帶,通過自讀自悟,讓學生在讀中思考,在讀中感悟,在讀中想象。
五、說學法
教法和學法是相輔相成的,有怎樣的教法就有怎樣的學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教學本課時,我指導學生用“聽、說、讀、寫、比較、朗讀、想象情境,直觀理解”等學習方法,讓學生感受到學習語文是一件快樂的事,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
說教學流程:
一、字詞教學奠基礎,好習慣逐步養成。
于漪說:“課的第一錘要敲在學生的心靈上,激發起他們思維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樣把學生牢牢地吸引住。”教學已始,我就用中國傳統節日導入,讓孩子在節日的氛圍中開始學習,這種設計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特點,還可以進一步激發學生了解中國傳統節日的熱情。
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在復習生字時,我采用了“賽龍舟”的游戲,讓識字變得多樣化,為課堂營造了一種和諧、寬松、愉快的氛圍,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師生平等對話的氛圍。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發展和語文的學習特點,積極營造和諧融洽的學習氛圍,讓孩子在觀察中,實踐中去學習字詞。 “真、節”兩個生字。“真”上、下兩部分較窄,而中間比較寬。“節”上窄下寬,上扁下長。對低年級學生來說,養成一個好的書寫習慣,比什么都重要。寫字前我強調讀寫姿勢,并要求孩子書寫時做到:一看、二描、三寫、四比較,以便孩子養成一個好的書寫習慣。
二、朗讀教學激情感,讀中去感悟。
《語文課程標準》對一年級閱讀教學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根據這一要求,在學文時,我減少無效的講解,增強有效的朗讀。我重視指導朗讀,通過朗讀培養語感。如,在學習“青青的箬竹葉、白白的糯米、紅紅的棗 又黏又甜”等詞語時,我通過各種形式的讀,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感受到,粽子味道的香甜。
課文第二段是學習的重點,也是難點,這一段長句子比較多,對孩子來說難度有點大。在學習這一段時,我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地讀文,采用“內容分解法”,引導學生對長句的內容進行分解,明白了句子表達的內容,再運用各種方式練讀、鞏固、并在其他長句子朗讀中加以運用。第二自然段是需要重點學習的段落,這段共三句話分別介紹了粽子的樣子、香味和味道。語段句與句之間銜接緊密,第1句描寫的.樣子,然后由“外婆一掀開鍋蓋”過渡到第2句的香味兒,再由“剝開粽葉”承接著后面的味道。其中第1句粽子的樣子也從“外表、里面、中間”有條理的進行介紹。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朗讀關注到描寫的條理性,在介紹自己喜歡吃的食物時,也可以學習課文語言,清楚地、有條理地介紹。
引導學生關注作者介紹的順序,從而發現句子由外及里,描寫了粽子的樣子,抓住“外面、里面、中間”這幾個方位的詞。在朗讀時,還可以借助停頓符號,訓練學生朗讀長句子的能力。在反復誦讀中培養學生語感。長句子的朗讀,切忌一直進行機械化的整齊劃一的齊讀訓練,應在學生理解的意思基礎上,用朗讀的方式來學習,讀好長句子。
三、想象文本,提升口語表達能力。
茹貝爾說:“想象是靈魂的眼睛。”在學習第二、第三自然段,我引導學生,讓學生想象粽子的香甜,吃粽子時的開心,想象外婆的與人和善。一年級孩子的想象力極其豐富,根據這一特點,我啟發學生發揮想象,并通過個性化的朗讀,把自己想到的讀出來。運用靈動的童心去體驗,既發展了語言,又升華了情感,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實踐中培養語感。
部編教材倡導大量閱讀,加強課內外溝通。教材每個單元都編寫了學生耳熟能詳的故事、兒歌,提倡無壓力親子共讀,是銜接幼小、口語向書面語過渡的重要橋梁。根據部編教材編寫的這一意圖,我推薦孩子在課外讀任溶溶的《 一朵花的童話》書,并和孩子分享了本書中的《婆婆路》中的精彩片段,激起孩子的讀書興趣。
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以及本科的教學內容,在板書時,我采用了圖畫的形式,在孩子們腦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年級學生的起始閱讀,重在培養興趣,所以本節課的作業設計為:給爸爸媽媽讀《端午粽》這篇散文。讓孩子在親子閱讀中,感受父母的愛,在閱讀中有所發現,在發現中熱愛閱讀,從而愛上閱讀。
《端午粽》說課稿3
一、說教材
本篇課文通過描述端午節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對粽子這種食物具體的描寫,使同學們了解傳統節日——端午節和粽子這種食物,在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萌發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學習本篇課文,讓同學們能夠繼承優秀傳統節日、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說目標
1.學會13個會認字,學習7個會寫字,認識2個新偏旁。
2.正確流利地有感情朗讀課文,能夠讀好長句子,熟讀成誦,當堂達標。
3.在學生感受端午節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使學生了解并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識字、寫字,練習朗讀課文。教學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使學生培養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三、說教法
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教師把粽子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品嘗,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四、說過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并且請同學們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樣的?什么味道的?(學生描述)教師揭題,《端午粽》
2.教師解釋課題《端午粽》是兩個詞,端午和粽子。解釋二者的關系: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食粽子等節日活動。
(二)、檢查預習,引導初讀
1.自由讀課文,圈劃生字,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用喜歡的方式練習認讀生字。
3.還詞入文,再分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課文讀流利。
(三)、重點品讀,理解感悟
1.學生在每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2.教師朗讀第一自然段。解釋“盼著”一詞表現了外婆渴望我們回去的心情。
3.教師朗讀第二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嗎?
學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粽子帶有一股清香,吃起來又黏又甜。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
教師講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顏色描寫的詞語,更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粽子的樣子。
4.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樣?
學生回答: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教師講解: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好東西應該和大家分享,這樣大家都能感受幸福和喜悅。
5.教師朗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講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和代表作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通過教師對屈原的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6.教師設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有哪些傳統習俗?
學生踴躍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7.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全篇課文的閱讀都要帶著幸福喜悅的心情。
8.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有感情的朗讀課文。教師點評,對讀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
在本環節,理解內容的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方面培養。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讀通的情況下再有感情的朗讀。在朗讀中感受端午節傳動節日,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7個生字。
2.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筆順,書空,記住筆順。
3.怎樣寫才好看?學生交流寫字的要領。
4.師范寫,生練寫,再投影作品展評。
在寫字教學時,發揮教師的示范性作用。通過展示平臺,我一筆一畫的來教學生書寫。雖然,這樣的書寫速度很慢,但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書寫習慣。
(五)課后鞏固,布置作業
1.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課下留意我國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在日記里寫一寫。
3.課下搜集關于屈原的小故事,同學之間交流交流。
五、說板書
教師設計的板書,重點介紹端午節、粽子、屈原的關系。紀念愛國詩人屈原端午節吃粽子
六、說效果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了老師與學生的距離,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對于剛入學的一年級孩子來說有點難度,教師指導學生抑揚頓挫的方式朗讀長句子,這樣對于學生的朗讀有一定的引導作用。
《端午粽》說課稿4
一、說教材
本篇課文通過描述端午節去外婆家吃粽子的故事以及對粽子這種食物具體的描寫,使同學們了解了傳統節日——端午節和粽子這種食物,在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萌發愛國主義情懷。通過學習本篇課文,讓同學們能夠繼承優秀傳統節日、發揚愛國主義精神。
二、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漢語拼音的拼讀,可以借助拼音自主識字。同時,學生能夠利用多種識字方法獨立識字。大部分學生會觀察漢字的結構,能夠找到關鍵筆畫,在教師的指導下規范地書寫漢字。另外,一年級的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對粽子比較熟悉,所以學生可以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進行學習。讀好長句子對于學生來說不容易,有一定困難,因此,教師要對長句子的朗讀做重點指導,學生在掌握方法后,能夠運用詞語連讀、正確停頓等方法把長句子讀好。
三、教學目標
1.學會13個會認字,學習7個會寫字,認識2個新偏旁。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夠讀好長句子,熟讀成誦, 當堂達標。
3.在學生感受端午節過節吃粽子的氛圍中,使學生了解并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四、教學重難點
重點:
掌握本課生字,練習朗讀課文。
難點:
通過朗讀感悟使學生培養學習傳統文化,激發愛國主義情感。
五、說教法
在本文的教學中,教師采用以直接感知為主的方法,教師把粽子帶到課堂上,和同學們一起品嘗,通過直觀的互動方式來展開教學,一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這樣的教學方式更能吸引他們的注意力,達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的閱讀教學應把“讓學生能朗讀課文并感受閱讀的興趣”作為起步階段閱讀教學的第一要求,采取多種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喜歡讀書,主動地讀書,進而視讀書為一種樂趣、一種享受。
六、教學過程
為完成本課的教學目標,我設計了以下幾個教學環節。
(一)創設情境,揭示課題。
1.教師把親手做的粽子帶到課堂,和同學們一起分享,在分享的過程中拉近老師與學生的距離,并且請同學們描述自己吃到的粽子是什么樣的?什么味道的?(學生描述)教師揭題,《端午粽》。
2.教師解釋課題《端午粽》是兩個詞,端午和粽子。解釋二者的關系: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端午節起源于中國,最初為古代百越地區(長江中下游及以南一帶)崇拜龍圖騰的部族舉行圖騰祭祀的節日,百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農歷五月初五以龍舟競渡形式舉行部落圖騰祭祀的習俗。后因戰國時期的楚國(今湖北)詩人屈原在該日抱石跳汨羅江自盡,統治者為樹立忠君愛國標簽將端午作為紀念屈原的節日。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漢族的四大傳統節日。自古以來端午節便有劃龍舟及吃粽子等節日活動。
(二)檢查預習,引導初讀。
1.自由讀課文,圈畫生字,讀準字音。
2.以小組為單位,用喜歡的方式練習認讀生字。
3.還詞入文,再分節讀課文,把句子讀通順,把課文讀流利。
(三)重點品讀,理解感悟。
1.學生在每個自然段前標上序號。
2.教師朗讀第一自然段。解釋“盼著”一詞表現了外婆渴望“我們”回去的心情。
3.教師朗讀第二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樣子的?什么味道的?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是一樣的嗎?
(學生回答:外婆包的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葉包的,里面裹著白白的糯米,中間有一顆紅紅的棗。粽子帶有一股清香,吃起來又黏又甜。和我們剛剛吃的粽子一樣。)
教師講解:用“青青的”“白白的”“紅紅的”這些描寫顏色的詞語,更能讓學生直觀的感受粽子的樣子。
4.教師朗讀第三自然段。學生思考外婆包的粽子都有什么花樣?
(學生回答:有紅棗粽、紅豆粽、鮮肉粽。)
教師講解:外婆讓“我們”把粽子分給鄰居吃。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好東西應該和大家分享,這樣大家都能感受到幸福和喜悅。
5.教師朗讀第四自然段。
教師講解: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戰國時期楚國詩人、政治家。屈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中國浪漫主義文學的奠基人,被譽為“中華詩祖”“辭賦之祖”。他是“楚辭”的創立者,開辟了“香草美人”的傳統。屈原的.出現,標志著中國詩歌進入了一個由集體歌唱到個人獨創的新時代。屈原也是楚國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三閭大夫,兼管內政外交大事。 吳起之后,在楚國另一個主張變法的就是屈原 。他提倡“美政”,主張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因遭貴族排擠毀謗,被先后流放至漢北和沅湘流域 。?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憤交加,懷石自沉于汨羅江,以身殉國。
通過教師對屈原的介紹,使同學們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6.教師設問同學們還知道哪些我國的傳統節日?在這些傳統節日里有哪些傳統習俗?學生踴躍回答,交流拓展。(在交流中提高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7.教師指導學生朗讀。全篇課文的閱讀都要帶著幸福喜悅的心情。
8.學生以開火車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教師點評,對讀得好的學生給予表揚。
在本環節,理解內容的同時,注重了學生的朗讀能力方面培養。本課的長句子比較多,教師注意引導學生在理解、讀通的情況下再有感情地朗讀。在朗讀中感受端午節傳動節日,感受愛國主義情懷。
(四)識記生字,指導書寫。
1.出示7個生字。
2.讓學生觀察生字的筆順,書空,記住筆順。
3.怎樣寫才好看?學生交流寫字的要領。
4.師范寫,生練寫,再投影作品展評。
在寫字教學時,發揮教師的示范性作用。通過展示平臺,我一筆一畫地來教學生書寫。雖然這樣的書寫速度很慢,但主要是為了培養孩子正確的書寫習慣。
【《端午粽》說課稿】相關文章:
端午粽作文02-20
端午粽香作文02-21
端午粽飄香作文02-19
端午粽教學反思04-19
粽葉飄香端午作文07-07
端午粽作文(通用52篇)06-07
粽香端午作文8篇05-20
精選粽香端午作文4篇05-20
粽香端午作文五篇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