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作為一位兢兢業業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用到說課稿,說課稿有助于提高教師理論素養和駕馭教材的能力。說課稿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李煜《虞美人》說課稿,歡迎大家分享。
李煜《虞美人》說課稿1
一、說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第四篇課文,屬于自主賞析的課文。《虞美人》是第4篇課文《詞七首》的第一首,它是五代著名詞人,南唐后主李煜的絕命之作。李煜是五代最有成就的詞人,也是整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他的詞在藝術結構和語言方面的成就影響了包括范仲淹、柳永、蘇軾、李清照等在內的許多宋代詞人。作為婉約派的代表人物,李煜的詞感情濃厚,纏綿緋惻。李煜的前半生,作為南唐的國君,生活相當豪華奢侈,詞的題材狹窄,無非是表現宮廷生活、男女戀情或離愁別恨之類。亡國后,孤寂悲涼的處境,使他的詞轉向了寫思鄉之情、亡國之恨,成就很高,《虞美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這是李煜的絕命詞,表達了作者對故國的深切懷念。這首詞采用白描手法,以自己的心境去觀照事物、想像事物,這樣,詞中的'意象就在“情”的貫穿下,構成了自然流暢、和諧完整的意境。
二、說教學目的:
1、知識技能目標:
①體悟詞的意境和情感。
②領會作者創建意境,抒發感情的獨特風格。
2、能力培養目標:
①提高學生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主要掌握“知人論世”這種詩詞鑒賞法。
②培養學生舉一反三,分析、綜合的能力。
3、科學品質目標:
教育學生珍惜時光,珍惜擁有,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健康情感。
4、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體悟詞的意境和情感,領會作者創建意境,抒發感情的獨特風格;教學難點:是培養鑒賞能力。
三、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
1、根據課文特點和學生實際情況,以激發興趣法,問題導引法,討論分析法進行教學。
使學生在教師的主導下圍繞中心議題發表各自的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爭議,激發他們主動去獲取知識,培養健康情感。
(解說:首先激發學生學習本文的興趣;然后引導學生反復吟哦誦讀,在讀的過程中質疑、思考、品析、鑒賞;最后在教師適當的點撥下,在集體的熱烈討論中,理解作者的感情,得到新的認識。)
2、采用電教平臺,幻燈片等電教手段,擴大教學容量。
在實際教學中,采用電教平臺,幻燈片等電教手段既豐富了教學手段,擴大了教學容量,又吸引了學生注意,激發學習熱情,同時通過直接感知,促進了學生知識的理解和鞏固,符合教育學中的自覺性,直觀性原則。
四、學法指導。
教學是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我遵循“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質疑為主線”的教學思路進行學法的指導,采用了主體思維法、小組討論法及反饋練習法。
(解說:在指導過程中,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然后根據一系列緊扣教學的問題,使學生自主地思考、分析、討論,從而解決問題,并在課文賞析后完成課后問題進行鞏固,使學生從感知到理解,從感性到理性,從學會到會學,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提高能力。)
五、說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引入新課:先以簡短的導語帶出,然后放課件。
(解說:課件是以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開始的。用歌導入新課,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符合了詞“合樂而歌”的特點,讓學生體會到詞的音韻美,又通過幽怨的音樂氛圍,讓學生初步領悟到本詞的感情基調,為下面的學習打下基礎。)
2、復習詞的知識。包括詞的簡介(定義、特點、分類),詞的流派和詩詞的欣賞藝術(知人論世法,由表及里法、含英咀華法,擇善而取法,朗誦吟哦法)。
(解說:讓學生對所學過的詞的常識作一個總體上的回憶,對后面的學習有一個指導的作用。)
3、向學生展示學習目的。
(解說:讓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抓住學習的重點,使教和學都有的放矢。)
(二)講授新課。
1、整體感悟。
①介紹作者與作品。
(解說:是為知人論世,對作者及其所處的時代有所了解,作為對詩詞理解的基礎。)
②詩詞誦讀。
a.學習課文先從誦讀開始。先請一位同學來朗讀這首詞,其他同學在聽讀過程中,要注意比較,然后評析誰朗讀得更好。
b.評價朗讀。(讀出幽怨、悲傷、無奈、悔恨的味道。)
提示:入情入境的讀,一定要把握整體的感情和局部的重音。整體:感情低沉凄楚、曲折迂回。語速舒緩、語調低沉。
局部:何時、多少、又、不堪、應猶、只是、幾多、一江
月——明——中——
向——東——流——
c.學生朗讀,試背。
d.再請學生配樂朗讀。
e.教師示范,加入朗讀比賽。
f.評議師生朗讀優劣,齊讀。
(解說:朗讀是詩歌學習最有效,最簡單的技巧,“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詩歌教學中一定要舍得花時間去讀。)
2、分析作品。
①學生先聽讀該詞,然后圍繞幾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進而解決問題。
(解說:在輕柔的《琵琶語》的伴奏下,讓學生閉目傾聽課文的誦讀,進行想象,想象場景,想象意境,想象詞人的心情。為賞析、挖掘詞的深層涵義打下情感基礎。)
②分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發表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啟發。問題用幻燈片上顯示如下:
A、“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為什么希望它結束?
開文自問,寫的是眼前景物。“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但因作者降宋后,過著囚犯般的生活,他對人生已然絕望,所以見了春花秋月的無盡無休,反覺厭煩,奇語劈空而下,問得出奇,卻在情理之中。
“春花秋月”是永恒不變的事物,不會休,不會了,而人的生活,命運卻時時在改變。時光流逝,往事隨風,自然之永恒與人生之無常的對比下,生發的是韶光易逝,物是人非的哀嘆。
(解說:引導學生在知人論世的基礎上把握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理解“一切景語皆情語”,景物是感情的外化的道理。)
B討論:“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換句話說,李煜到
底在懷念什么?
【明確】學生討論的直接結果可能是錦衣玉食、后宮佳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尊榮等等,更可引導他們從精神層面上思考,諸如歡樂、尊嚴、自由,甚至生存的安全感等等。只要自圓其說即可。(解說:進一步挖掘詞的思想內涵,引導學生用兩點論思考問題。)
李煜《虞美人》說課稿2
一、說教材
本單元為古代詩歌鑒賞單元,單元教學目標“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即聲情并茂地吟詠、誦讀詩歌,在古典詩歌的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這首詞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寫得凄涼悲婉,深刻地表達了李煜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是進行詩歌誦讀教學很好的例子,而且這首詞篇幅短小,有古詩新唱,易于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為學生很好地誦讀其他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虞美人》為古代詩詞鑒賞單元的最后一課,也是唯一的一首詞,屬于教讀課文,鑒于教學大綱對本課提出的“因聲求氣,吟詠詞韻,仔細揣摩詞人所抒發的亡國之痛和悲愁情懷,體會詞中的對比手法的運用的要求”,我將此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三點: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南唐后主李煜的生平、詞牌、及寫作背景還有文體知識
2.抓關鍵詞語,體悟語言,理清思路,熟讀課文。
(二)能力目標:
1.在誦讀、品味的過程中,體悟詞的意境,提高審美情趣,培養鑒賞能力。
2.詞的藝術特點及結構
(三)情感目標:知人論世,理解詞作所表達出來的詞人的故國之思,亡國之恨。
[教學重點]
1準確把握詞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2學習對比、虛實結合等表現手法的運用
[教學難點]
體悟詞的結構之妙,理解詞作的詞眼,掌握詞的藝術特色
說教學時數
一個課時
三、說教學方法
《虞美人》的教學是古詩詞鑒賞的`唯一一首詞,選擇的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詞,李煜的詞作流傳至今的不過三四十首,但其人卻獲得了“一代詞人”的美譽,這正是由于他的詞作能融情景為一體,著意刻畫一幅幅美的意境,具有高度的美感,因此對以后詞的教學有著領導和師范的作用。既要教學生鑒賞課文,又要指導學生鑒賞的方法。本課的教學指導思想為:以教師為指導,以學生為主體,以朗讀,問答,討論,情景導入為主線,培養學生的閱讀和鑒賞的能力。
朗讀法(誦讀是學生體會詩意、品賞意境的重要方法,是詩詞教學的必經之路。)
問答法
討論法(促進學生間的交流與合作,加強學生的間的團結合作精神。啟發誘導、開展課堂討論、整合研究性學習成果。)
情境導入法
四、說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詞最初是歌唱的文學,為了進一步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以更好地置身詩境。我設計用課件播放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讓學生體會本詞的音韻美,在幽怨的音樂氛圍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詩境,為下面的賞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五、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導入運用多媒體,展示幾張美麗的虞美人的圖片。讓同學猜猜這是什么花?
生:虞美人
(如果不知道就告訴同學這是虞美人)
師:對,這就是虞美人。南唐后主曾經以它為詞牌名,寫了一首膾炙人口的詞,后人給這首詞普上了曲,一直流傳至今。下面我們一起來聽一下歌壇皇后鄧麗君的《一江春水向東流》,初步感受一下這首詞的基調。(五分鐘)
師:同學們覺得這首詞的基調是什么樣的?
生:哀怨、沉郁、凄涼······
師:對不對呢?咱們先來讀一讀課文,一起去解讀它?
(展示圖片是為了大多數學生沒見過虞美人,可化抽象為具體,集中同學們的注意力,同時為下面講詞牌名作鋪墊;聽歌,是通過讓學生體會本詞的音韻美,在幽怨的音樂氛圍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更好地置身詩境,為下面的賞析奠定良好的情感基礎。)
(二)誦讀課文
1.朗讀指導
字音:砌(qì)猶(yóu)堪(kān)
韻腳:了、少、風、中、在、改、愁、流
押韻規律:(特點)兩句一換韻,兩平兩仄
讀出感情:(感情基調)低沉、凄涼
(重點詞語)何時、多少、又、不堪、應、只是、幾多
2.請兩位同學朗讀,然后大家評議好壞及原因。(注:感情基調----低沉、凄涼;聲調的起伏變化,高低強弱,節奏快慢)
3.教師范讀(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4.學生齊讀
(本詞是唐宋詞中的名篇,文章理解的難度不大,可以以誦讀為指導,結合賞析詞義要旨,領會意境和藝術特點。并且在誦讀中學生能更加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介紹詞牌名,詞,作者,生平、作品的寫作背景(學生掌握文學常識,同時在了解作者及其生平和寫作背景
上,有助于學生對該詞的理解和情感把握。讓學生學會鑒賞的方法---結合背景、作者去看文章,體會詞人心中的情感。)
(四)逐句賞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春天的花和秋夜的月什么時候才能完了?(它們勾起那難忘的)往事,不知有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小樓昨夜又吹進東風(提醒我又過了一年),不忍回望那(依舊)被明月照耀下的故國江山。
上片寫春花秋月勾起懷舊之情,亡國之恨。“春花秋月”只是諸多誘因中最撩撥人情思的,只要昔日南唐宮廷的那些“往事”不能忘懷,隨便什么都可使人觸景生情。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雕飾的欄桿和白玉臺階(的南唐宮殿)應該還在,只是宮女的容顏在沒有原來紅潤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若要問我(到底)有多少愁怨?正像一江(綿綿不絕的)春水滾滾向東奔流。
下片由懷想轉為直抒胸臆。結句形象的比喻,寫盡了“愁”的深重,“愁”的難以遏制,“愁”的無可奈何。他多么想沖擊奔突,脫離樊籠,但他不能。
李煜《虞美人》說課稿3
一、教材簡析
《虞美人》是高二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詩歌部分”第三單元中的一首詩。單元教學重點是在反復誦讀、整體感知的基礎上,深入品味詩詞的優美意境和情感世界,還要在教學中有意識地培養學生自主領會詩詞意旨的能力。本篇課文要以誦讀為重點,引導學生體會詞人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二、教學目標
1、能力目標: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品味意境。
2、情感目標:領會詞中所寫出的那種通向宇宙人生的普遍悲劇情感。
三、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在了解背景,反復誦讀的基礎上體會詞人的思想情感。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的自主鑒賞能力。
四、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疑法,多媒體教學法。
五、教學過程(結合課件,整個過程都要穿插朗讀)
(一)引題,介紹作者、詞牌和創作背景
1、引題:“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
2、介紹作者
(1)“絕代才人”
李煜聰穎過人,博通眾藝,工書、善畫,通曉音律,尤工于詞。現存詞44首。
其詞大體以南唐滅亡為界,分為前后兩期,前期詞以描寫宮廷逸樂生活為主,風格香艷纏綿;后期詞則多追憶往事,傷懷故國,風格沉郁蒼涼。
語言自然精練,境界開闊,詞風疏朗,在詞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
的確,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后主確實可悲可嘆,但他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章又確實難尋其右……
(2)“薄命君王”
李煜(937—978),字重光,南唐中主李璟第六子。宋建隆二年(961)六月李璟去世,李煜嗣位于金陵,在位十五年,史稱南唐后主。在位時,政事不修,縱情享樂。宋太祖開寶八年(975),宋軍長驅直入,圍攻金陵,李煜被迫肉袒出降,隨即送解到汴京,受封違命侯,過了三年囚犯般的日子,卒于978年。
3、虞美人
唐教坊曲,初詠項羽的寵姬虞姬而得名。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悲歌慷慨,虞姬拔劍自刎。后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后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
一無名氏根據項羽和虞姬的悲劇故事寫了一首《虞美人》,詞牌名便源于此。因李煜填此詞的名句,又名“一江春水”,此外又名“玉壺冰”等。
4、創作背景
雖封違命侯,實為階下囚。978年7月7日,是李煜的生日,有感于身世,作《虞美人》,命樂妓在寓所演唱,宋太宗聽聞后極為震怒,賜酒將他毒死。所以說,這首詞是他的絕命詞。
(二)因聲求氣
1、初步理解意思,把握感情基調。
2、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找出韻腳。
3、注意語速,注意語氣,注意抑揚。
(三)吟詠詩韻
1、“春花秋月”本來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么追問它“何時了”?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體指什么?詞人到底在懷念什么?
3、在“小樓昨夜又東風”中,“又”字表現了詞人怎樣的情感?
4、“雕欄玉砌應猶在”反映出作者怎樣的心理活動?
5、“朱顏”的含義是什么?
在前六句中,哪個字可以作為它們的“詞眼”?“改”字。
本詞中,“改變”的是什么,“未改”的又是什么呢?
永恒的“春花秋月”今非昔比的“往事”
年年到來的“東風”不堪回首的“故國”三次對比,隔句相承
應猶在的“雕欄玉砌”已改的“朱顏”
小結:不變的是“外物”巨變的是“人事”
6、“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抒發了詞人怎樣的情感?你認為它好在哪里?
抒發了詩人既深且重、難以遏制的愁緒。
①以“春水”喻愁,既巧妙地呼應了“春花”“東風”等點明季節的詞語,又把抽象的愁緒形象化了。
②以“水”喻愁,形容愁思之多、之深,有深度,有力度。
③本句寫的是一種郁結已久的愁緒,用向東奔流的一江春水來作比喻,就具有了一種奔放恣肆的氣勢,愁緒是沉著的情感,而作為喻體的春水又是飛動的,形成了既郁結又奔放,既沉著又飛動的詞風。
(四)探討:今天的'讀者并無李煜那樣的遭遇,為何也能被他的詞感動?
所有具有深悲劇痛的人都怕回憶過去的美好歲月,都可能因愁苦不堪而容顏憔悴……盡管他們與李煜的愁思未必相同,但都可能有“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那樣的悲愁心態。《虞美人》正是真實形象地寫出了人類共通的感受,從而撼人心魄,傳誦千古。
(五)進一步因聲求氣,吟詠詩韻
這首詞的整體感情基調是無限悲哀傷感。在基本成誦、初步感知內容和把握情感的基礎上進一步指導誦讀,體會感情,品味意境。
(六)教唱詩歌后面附錄的《幾多愁(虞美人)》這首歌。注意曲調和歌詞的有機融合。
六、布置作業
課后練習題第三大題:這首詞和李煜同時所作另一首《浪淘沙》各抒發了怎樣的個人情感?又分別說出了哪些人生共通的體驗?
李煜《虞美人》說課稿4
各位評委老師:
你們好!
我說課的篇目是《虞美人》。
一、 說教材
《虞美人》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高二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第三單元第四篇課文,屬于自主賞析的課文。
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包括三個單元古代詩歌欣賞,共30首詩歌;三個單元古代散文欣賞,共18篇散文。所以,這冊選修教材的學習有利于夯實高中生古代詩文的積累,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文言文閱讀能力以及審美能力。本冊書每個單元課文都分為三部分:賞析示例、自主賞析和推薦作品。本單元為古代詩歌鑒賞單元,單元教學目標“因聲求氣,吟詠詩韻”,即聲情并茂地吟詠、誦讀詩歌,在古典詩歌的音樂美的熏陶中,深刻理解作品的情感。《虞美人》這首詞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寫得凄涼悲婉,深刻地表達了李煜的故國之思,亡國之痛,是進行詩歌誦讀教學很好的例子,而且這首詞篇幅短小,有古詩新唱,易于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為學生很好地誦讀本單元推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關于古代詩歌教學,《全日制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要求:初步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啟迪。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中要求:
1、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古代詩文的興趣,培養學生誦讀的習慣,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2、借助工具書和有關資料,讀懂不太艱深的古代詩文,了解相關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3、學習鑒賞古代詩歌、散文的基本方法,提倡個性化體驗。
4、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基于大綱和新課程標準的這些要求,我確定本課的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李煜其人其作
能力目標:
1、提高學生誦讀和吟唱詩歌的能力;
2、通過分析意象,體會意境,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教育學生珍惜時光,珍惜擁有,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健康情感。
2、激發和培養學生對中國古代詩歌的學習興趣。
考慮到大綱對古代詩歌教學的要求以及本單元的教學目標“因聲求氣,吟詠詩韻”,我確定教學重點:
1、李煜其人其作;
2、提高學生誦讀和吟唱詩歌的能力;
教學難點:
1、通過分析意象,體會意境,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和探究能力。
三、說教法
1、誦讀教學法
誦讀是古代詩歌教學中關鍵性的一環,聲情并茂的吟誦,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情境教學法。教師播放FLASH歌曲,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創設情境,啟發學生去想象李煜由君王淪為階下囚的亡國之痛,故國之思,激發學生興趣,符合教育學直觀性原則。
3、探究法。新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所以在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探究的舞臺,讓學生在詞中找出“李煜為何而愁”,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進行個性化解讀。
四、說學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即課前誦讀詩歌,參照注釋理解詩歌大意;合作探究分為4個小組,誦讀、吟唱、書寫、鑒賞,盡可能讓每個學生發揮自己的長處,這樣有利于樹立學生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學生多元智能的開發。
五、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聽一聽(3) 上課伊始,請同學們欣賞FLASH歌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也正體現了詞和樂而唱的特點。欣賞過歌曲,老師想問大家兩個問題:同學們知道這首歌的名字嗎?歌詞的作者是誰?學生回答后,老師及時表揚。這就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絕命詞《虞美人》。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誦讀吟唱------ 讀一讀,唱一唱(9分)
聽了鄧麗君演唱的《虞美人》后,1、指導誦讀,把握好詞的感情基調:凄涼悲婉。2、給2分鐘時間學生自讀。3、然后請2名同學朗讀,力求聲情并茂,點評以鼓勵和表揚為主。4、播放FLASH歌曲,大家學唱,然后請一名唱歌好的同學演唱。
(吟唱環節的設計主要是根據高中生大多喜歡唱歌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以唱歌帶動背誦,寓教于樂。)
(三)書法展示------寫一寫
語文教學要培養大家聽說讀寫的能力,寫不僅指寫作,也包括書法。請同學們推選班級中書法好的同學到黑板板書《虞美人》這首詞,豎寫,更具美感。
(設計意圖:讓學生發揮自己的特長,得到老師和同學的肯定,激發語文學習興趣。同時,也給其他同學做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四)知人論世----- 說一說
1、老師先簡介詞牌《虞美人》來歷:楚漢相爭,西楚霸王兵敗烏江,聽四面楚歌,發出感慨: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 騅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若何!項羽自知難以突出重圍,便勸虞姬另尋生路。虞姬執意追隨,拔劍自刎,香銷玉殞。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了一種鮮紅的花,后人把這種花稱作“虞美人”。后人欽佩美人虞姬節烈可嘉,創制詞曲。啟發學生李煜用虞美人作詞牌的用意-----奠定凄涼悲婉的感情基調。
2、請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簡介李煜,老師補充,并出示李煜小檔案。
姓名----李煜 性別-----男 生辰------937年七月初七 忌日-----978年七月初七 國籍—南唐
職業——國君 詞人 信仰——佛教 特長——通曉音律,善詩文,能書畫。
(知人論世是鑒賞的重要環節,而用個人檔案的形式介紹李煜,新穎易于記憶,激發學生興趣。)
(五)置身詩境----- 想一想
請學生閉上雙眼,張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現在時光隧道已經啟動,回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南唐。你就是李煜,故事開始了:一個細雨蒙蒙的早晨,一座金壁輝煌的宮殿,一個面容蒼白的君主。佛,他拜過了。契丹,他也求過了。 眼看著亡國被俘的命運是逃不掉了,在這花園般美麗的古都金陵即將沉陷于敵國的鐵蹄之下,這位“生于深宮之中,長于婦人之手”的風流天子,緩緩地站起身來,脫去穿在身上15年之久的龍袍,肉袒負荊,出城跪降。一路嗚咽,北上東京,過著被囚禁的生活,朝夕以淚洗面。在他41歲生日的那天晚上,面對著一彎殘月,他慢慢回轉身來,眺望南方千里河山,失落的淚水滑落在他的手臂上,多年郁積的愁緒噴薄而發,吟唱出最為絕望的悲歌。宋太宗聞之大怒,一杯毒酒,結束了年輕君主的生命。
亡國之君李煜外貌、衣著、神態表情如何呢?
大屏幕出示影視劇中的李煜:眉宇間憂郁的眼神 。劇中李煜的身份發生了巨變:由帝王而淪為階下囚,內心承受太多的惡痛苦。面對這種天上人間的變化,心中的苦悶無處宣泄,只能寄情于詩詞歌賦中,于是凄怨哀婉的《虞美人》誕生了。
(六)問題探究 ---- 議一議
1、請找出詞中概括李煜內心感受的一個詞?----愁 (抓住詩眼,整體把握) 2、春花秋月是美景,李煜為什么要追問“何時了”?
點撥:從李煜的身份變化入手,由君王變成了階下囚,美景對他而言已經沒有意義。一年一度的春花如期開放,一歲又一歲的高懸碧空的明月,只不過意味著他囚徒生活的 無限延續罷了。明月依舊,美景寫哀情。可見李煜因被囚禁,失去自由而愁。(板書)( 緣景明情,詩歌鑒賞由意象入手,進而把握情感。) 3、詞中兩次提到月亮意象,用意何在?
---月亮——思念 李煜用月亮來 寄托自己對故國的眷戀。
4、往事指什么?
帝王生活:錦衣玉食,后宮佳麗三千。九五之尊,威風八面,掌握生殺予奪大權。-----回憶往事,李煜失去的不僅僅是自由,還有他做皇帝的尊嚴。
5、只是朱顏改,改字好在哪里?
改,改變的意思。 改變的不只是朱顏,還有一國之君的地位,由尊容顯貴到忍辱蒙羞的心情。 表達了詩人對往昔繁華的眷戀,懷戀故國的繁華熱鬧,慨嘆現處境的無限悲涼。(鼓勵學生個性化解讀,各抒己見,言之成理即可。) 6、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辭?有什么好處? 設問 比喻 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綿綿不絕 愁之深、多、長。
7、宋太宗聽到這首詞后大怒,賜了毒酒,結束了李煜年輕的生命。那些詞句觸怒了宋太宗?
1---何時了 2---故國 3----朱顏改
(體會詞中李煜的愁之深,恨之深)
(七) 布置作業
1、展開聯想和想象,把《虞美人》這首詞改寫成優美的散文。
2、熟練誦讀,準確默寫《虞美人》
六、說板書
虞美人
李煜
身份:君王————階下囚
意象:月------- ------ 美景反襯哀情
情感:愁 故國之思,亡國之痛
設計意圖 突出詩眼愁,突出李煜身份的變化,這是詩歌鑒賞中的知人論世環節。板書醒目,便于學生提綱挈領地把握詩歌主旨。這是教學重點。分析意象,體會情感,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強調難點。
李煜《虞美人》說課稿5
一、說教材
《虞美人》這首詩選自蘇教版高中語文課本第四冊“詞別是一家”板塊。根據教學大綱的目標要求,中學語文教學要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感情,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提高文化品位,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發展健全個性,形成健全人格。
根據教學大綱中高中語文教學應“讓學生了解課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識、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知識目標:
1、了解詩人李煜及其重要作品
2、挖掘和把握詩歌的主要意象。根據新課標中要重視培養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能力目標:培養學生的聯想、想象能力以及邏輯思維能力。根據大綱教學目的中要培養學生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新課標中要求的審美體驗和價值觀統一這一維度,確立了本課的德育目標:豐富學生的審美體驗。
詩歌鑒賞的重點是培養學生如何在反復吟誦中通過聯想和想象把枯燥的、抽象的語言文字還原成立體的、生動的畫面從而把握隱藏在文本背后的詩人的內在情思。據此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景、境、情的關系。
根據新課標和大綱中“要培養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的學習方式”這一要求,確立了本課的教學難點:準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說教法
這課的教學,就教而言,主要采取如下方法:
1、吟誦法。其根據詩詩歌講究韻律和節奏,通過教師和多媒體音像資料反復的聲情并茂的吟誦,能使學生感受古典詩歌的格律美、音韻美。同時通過反復吟誦,也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他們的聯想和想象能力,進入詩歌的情境。
2、講析法和點撥法。具體到詩歌《虞美人》的鑒賞中,由于作者李煜反差巨大的人生經歷,因而前后期情感特點不同,這一點要點撥到位。
3、討論法。語文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針對文本這個平臺平等對話和心靈溝通的過程。語文課應該成為他們發表個人見解的舞臺。只有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參與討論,平等對話,才能有助于培養和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和靈感,才有利于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使每個學生得到更充分的發展。
三、說學法
本課,學生可以采取以下方法進行學習:
1、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詩歌貴在吟誦,通過反復的朗讀,學生可以集中注意力,而針對高二的學生已具有一定的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可進行默讀,通過潛心把玩,發揮自己的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
2、粗讀和精讀相結合的方法。陶淵明在《五柳先生傳》中說:“好讀書,不求甚解。”其實就是采取粗讀的方法,整體感知。但《虞美人》這首詩意蘊極深,但語言極淺,還應通過仔細揣摩、深入探究即精讀才能更好地走入文本、跳出文本。
四、說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抓關鍵詞語,理清思路,熟讀成誦。
2、理解本文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的藝術特色和跌宕起伏的筆法。
教學設想
這首詞語言比較直白,感情比較激越,讓學生根據課下的注釋理解課文的內容的基礎上,抓住隔句相承和三度對比的手法,在理清本文思路的基礎上背誦本文。
本文的藝術表現手法主要是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我們要重點賞析。本文通篇采用問答,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了詞人悲憤相續的心理活動。我們要調動我們的情感積累去仔細領會。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文。
學生聽徐小鳳的《虞美人》歌曲,以此引入。
二、關于李煜
李煜{937—978},字重光,史稱南唐后主。他工書,善畫,洞曉音律,具有多方面的文藝才能。宋太祖開寶八年,宋兵攻克金陵,李煜肉袒出降,被送到汴京,被囚禁在一座小樓里,被封為違命侯。過了二年多囚犯般的屈辱生活,相傳后主于七月七日他的生日那天在寓所命歌伎唱《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祖聞之大怒,命秦王趙廷美賜牽機藥將他毒死。可以說此詞是他的絕命詞。前人吊李后主詩云:“作個才子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王。”的確,作為一個“好聲色,不恤國事”的亡國之君沒什么好說的,可是作為一代詞人,他給后代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文字,千古傳誦。這首《虞美人》就是其中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篇。
三、理清思路,指導學生背誦。
隔句相承,三度對比的特點,進行誦讀。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是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是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
頭二句以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和人世間多少“往事”之短暫無常對比;“小樓昨夜又東風”的永恒和“故國不堪回首”的變化無常相對比;“雕欄玉砌應猶在”和“朱顏改”相對比。
問答對
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永恒有常)
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短暫難測)
幾多愁江水不言之言(永恒和短暫達到統一)
四、具體研習重要的文句
1、提問:“春花秋月”本是美好的事物,詞人為什么希望它結束呢?
明確:它的確是美好的事物,然而隨著詞人身份地位的改變,這些美好的事物也將在詞人的心里改變顏色。原來錦衣玉食,在如花宮女朝歌夜弦伴著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徒增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這樣美好的的事物不如結束才好。
2、“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指什么呢?
明確:“往事”的內容很豐富,可以泛指他做帝王時的一切活動。如后宮佳麗的簇擁,高坐廟堂、萬首稱臣的尊嚴以及為所欲為的自由感等等。
3、“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運用了什么樣的藝術表現手法?請同學們舉幾個這方面的事例。
明確:運用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具體化。顯示出愁思就象那春水一樣汪洋恣肆,奔放傾瀉;又如春水之不舍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無怪王國維評價說:“后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李白的“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李煜的“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的“自是人生長恨水常東。”
李白的“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等等。
五、發揮想象,試譯這首詩,盡量把悲憤凄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
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
小樓昨夜又東風,不忍回首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只是流連于那的人容貌已改,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若問你的愁苦有多少,我知道,恰如一江春水不分晝夜,滾滾東流。
六、 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李煜《虞美人》說課稿6
教學目的:
1,加強其對中國古代優秀詩文歌賦的熱愛。
2,熏陶培養其高雅的審美情感。
教學重點:
1、了解李煜生平遭際,揭露身世對其創作的巨大影響。
2、了解創作背景,體會作者當時今非昔比的悲慘處境,了解其詞情感內涵。
3、欣賞其藝術表現手法: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和起伏跌宕的手法。
教學過程:
導語: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李煜的《虞美人》。首先,我要說的是,我國自古是一個詩的國度,在我國延續了數千年的歷史中,王朝不斷更替,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學樣式,那就是帝王文學。一般而言,開國帝王的詩歌往往充滿了豪氣,比如漢高祖的劉邦的《大風歌》: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全詩直抒胸臆,格調高昂,氣勢雄渾,給帝王詩歌開了個好頭。而亡國之君的的詩歌呢,則往往隨著國破家亡的坎坷遭遇而沾染上了哀怨憂郁的情調,比如李煜的聲名,以一首情感含蓄幽怨的《虞美人》,承載一江春水向東流,穿過時空,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讀者,他的名字也隨著他的詞一直流傳到今天。現在我們就來感受一下這位南唐后主的詞藝。
一、《虞美人》原文: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二、李煜身份簡介:
1、李煜(937—978),字重光,初名從嘉,號鐘隱。五代十國時南唐國君,也是五代時出色的詞人。李煜即位時,南唐已為宋的屬國。他面對宋朝的壓力,逆來順受,想茍且偷安。975年,宋軍入金陵,俘后主,南唐滅亡。宋太祖封他為違命侯,978年,李后主被毒死,年42歲。(史料記載,李煜的死也正是因為他的這首詞)
2、李煜一生具有雙重身份,他既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君主,同時又是一個多愁善感的詞人,后人寫詩評價李后主:“作個才人真絕代,可憐薄命作君主。”作為“好聲色而不恤國政”的亡國之君,李后主確實沒什么可說的,但作為一代詞人,他卻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驚天地泣鬼神的血淚詩篇。
自從被俘虜后,李煜后期的詞發自內心,情感真摯,亡國之恨油然而生,“日夕以眼淚洗面”,所以改變詞的為哀怨傷婉,寫的是從未有人寫過的作為亡國之君的故國之思,而詞中流露的,又主要是追惜年華、感慨人事變遷無情、哀嘆命運等容易引起普通人共鳴的情緒,因此藝術感染力大大加強;更由于他采用了唐五代詞人少用的白描手法,洗掉了花間派的綺羅香澤,以清新的語言寫情,因而形成了他獨特的風格,使他成為我國詞史上一流的大家。
其后期詞以《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浪淘沙》(簾外雨潺潺)、《烏夜啼》(林花謝了春紅)等為代表作。
三、《虞美人》寫作背景: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并沒有對他采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所以李煜在國破家亡之后即使做了長期被軟禁的政治俘虜,也沒有對新朝奴顏卑膝,唱過一句贊詞,而是更多的對曾經故國的聲聲嘆惋,乃至后來一定程度的醒悟。
寫這首詞的時候,正是他四十二歲生日,宋太宗恨他有“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之詞,命人在宴會上下牽機藥將他毒死。結局正如他之前預料的那樣悲慘。
四、《虞美人》譯文——著重把詞人此刻悲憤凄楚的感情表現出來:
春花開落秋月圓缺年年歲歲,往往復復到何時才算完呢?人生短暫,轉眼多少往事成空。小樓昨夜又刮起了東風,不忍回首往事啊,月下故國在我手中毀滅,宮中亭臺樓閣也許還在吧,只是身心長久以來流連于那的人容貌已經改變了,人生就意味著無盡的悲愁,若你問我的愁苦有多少,我的愁苦恰如不分晝夜,滾滾東流的一江春水。
(前一節課,我們從多方面入手,對李煜和他的創作有了大概的了解。他有雙重身份,首先,他是一個亡國之君,被俘虜后,處境今非昔比,受盡了國破家亡后的恥辱;其次,他是一個出色的詞人,給后人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詞章;
當李煜滿心哀愁的寫下《虞美人》這首詞時,他已經在北宋國都汴梁呆了許多年了。此時,他那“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河山”(李煜《破陣子》)的南唐國土,也早已經成了趙宋的州郡,自己又是寄人籬下的俘虜。雖然開始的時候,宋太祖趙匡胤并沒有對他采取進一步的迫害,但那種被囚禁多年灰暗的心態,總會讓他感到結局的悲慘。
李煜的處境正應了一句話“國家不幸,詩家幸”,他這種前后巨大反差的人生經歷,恰好為他的詩詞提供了創作素材、以及醞釀了他的幽深哀怨的感傷氣質。現在我們就以《虞美人》的創作特色為具體的例子,共同來感受他的詞的魅力。)
五、本詞的創作特色:
1、以問起,以答結,以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詞人悲恨相續的心理活動。
作者的發問很有特色。先問天:“春花秋月何時了?”再問人:“往事知多少?”最后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這三問,每一問都是李煜自己設問,再由自己回答。
這意味著什么呢?它表明了李煜一個人孤獨而又絕望的心情。
第一問:春花秋月何時了。
這一問里面,很明顯,過著囚徒般生活的后主李煜,見了“春花秋月”反而心煩,他希望快點結束。我們知道,在中國的古詩詞里面,“春花秋月”是美好事物的象征,許多詩人和詞人都借它們來表達美好的愿望和心情,但是李煜為什么就是要它們結束呢?
這是因為“情隨境遷”,春花秋月確實是美好的事物,但是詞人個人的處境卻是今非昔比。李煜降宋后被封為違命侯,這個稱號本身就含有羞辱諷刺的味道。歷史上,亡國之君的生活非常的悲慘,時時刻刻受到監視和騷擾。李煜作為宋太祖趙匡胤的一個囚徒,他的處境也好不到哪去,多年的擔驚受怕使他對人生已經絕望了,這些曾經美好的事物在詞人的心里已經改變了顏色。原來的錦衣玉食,以及在像花朵一樣美麗的宮女陪伴下的“春花秋月”般的生活,只能多增加一個“階下囚”的無限悲傷,因此這樣美好的事物不如快點結束才好。
因此,詞人的這第一問,看似簡單無奇,但是它卻飽含了李煜這許多年來的心酸苦辣,以及國破家亡后的悔恨悲愁,他感情的極端悲苦也就顯而易見了,也為全詞鋪墊了情感幽深哀怨的基調(第一個設問為全詞鋪墊了什么樣的基調)。
第二問往事知多少。
面對春花秋月這些美好事物無窮無盡,而我們的人生卻很短暫,不由感嘆人的生命卻隨著每一度花開花謝、月缺月圓而長逝不返。他轉而想到過去,向人發問:我還能記得多少過去美好的事情呢?
對任何一個人來說,他的“往事”內容和廣泛。在這里,(李煜所懷念的往事到底是指什么呢?)自然,是指他在南唐國當皇帝的時候的一切活動,比如錦衣玉食,后宮佳麗,尊嚴、自由、生存的安全感等。可是人生短暫無常,以往的一切都沒有了。
接下來,李煜自己對這個問題做出了回答:“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又東風”點明時光依然在不斷消逝,他降宋后又過了一年。也照應了開頭,表明他是在起“東風”的季節變化中引起無限感慨的。
這里有一個很微妙的用詞,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留意,作者為什么用“又東風”,而不是“又西風”,或者“又北風”呢?我們知道李煜原來的國家在宋的東南方,“東風”從字面上講是“從東面刮來的風”,對李煜來說,東風完全可能是從南唐故國送來的風。這里暗示這詞人經過多年亡國的恥辱生活后,有了一絲絲復國的幻想。但是“又”字同時顯露了詞人對自己年歲又空度了一年、卻無能為力的感慨,這過去的一年里他什么也沒有做成,也就隱含作者即使更加心切的懷念故國,但對故國已沒什么作為了。
潺潺流逝的時間和短迅即逝的生命是人生偉大夢想的天生死敵,作者感慨人的生命隨著花謝月缺而長逝不復返,而復國的夢想也隨著花開月圓而逐步破滅了。
當夜深人靜的時候,被囚禁在小樓上的李煜,依靠欄桿、眺望遠方,對著一片沉浸在銀光中的大地,多少對故國的思念,涌上了心頭。但他只能完完全全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對故國喟嘆“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這些曾經熟悉的事物也許還在吧;只是當年那個流連歡樂的有情人,已不復當年的風采神韻了。“只是”二字的嘆惋口氣,傳出物是人非之后的無限悵恨之感。
第三問:問君能有幾多愁。
詞人最后問自己“問君能有幾多愁”,后接“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則使情感抒發達到了極點。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知道雖然作者連續用了三個問句。但是,問天天不應,問人人不知,問己淚滿面。以多個問與答的的.創作形式,使情感層層疊加,曲折回旋,喚起讀者百轉千回后的共鳴。最后以“一江春水”作結,這就不僅僅是一江春水?簡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使抒情達到了極至。
2、美妙的對比。
本詞的章法是三組對比,隔句相承,反復對比過去的歡樂和榮耀,與今天凄楚暗淡的生活。得出宇宙之永恒不變與人生短暫無常,富有哲理意味,感慨深沉。
第一組對比:春花秋月——往事
“春花秋月”是宇宙間無窮無盡的事物,而“往事”則是人世間短暫無常的。兩者千差萬別,以宇宙的無限去比較人生的有限,表明了造物主的造化弄人,人生命運的不可捉摸。
第二組對比:小樓東風——故國明月
小樓東風是李煜自己現在不自由的真實寫照,表明了囚徒身份的悲慘;故國明月則象征了過去美好而自由的生活,那個時候有尊嚴,有安全感;以過去的美好自由反襯現在處處受限制、處處不自由,越發使這種處境顯得悲苦。
第三組對比:雕欄玉砌——朱顏改
雕欄玉砌,喻指故國美好事物永恒存在;但是以前那個在這樣美好事物前流連忘返的人卻已經容顏衰老了。兩者相比,清楚地表露了作者對人生心灰意冷的暗淡心態。
全詞中,“何時了”“又東風”“應猶在”一脈相承,專說宇宙永恒不變;而“往事知多少”“不堪回首”“朱顏改”也一脈相承,專說人生之短暫無常。如此回環往復,一唱三嘆,將詞人心靈上的波濤起伏和憂思難平曲曲傳出。
3、比喻的手法,抽象化的感情渲染。比喻使得抒發情感有了無邊無際的廣度和深度。詞人滿腔幽憤,對人生發出徹底的究問:“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悲慨之情如沖出峽谷、奔向大海的滔滔江水,一發而不可收。
“一江春水向東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一江春水,就是一江愁水,一江苦水。顯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瀉千里;又像春水一樣不分晝夜,長流不斷,無窮無盡。
這9個字,確實把感情在升騰流動中的深度和力度表達出來了,并賦予無形的愁以質感和具象。我們可以想象,李煜在這里長嘆:人生啊人生,不就意味著無窮無盡的愁苦嗎?一個處于刀俎之上的亡國之君,他的生命時常受到威脅,竟然還敢這樣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這兩句詞充滿悲恨激楚的感情色彩,感情深厚強烈,正像滔滔江水,有一股不顧一切、沖決而出的氣勢。
詩人這種全心傾注的純真深摯感情,讓他為此付出了生命,但也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了這樣的不朽篇章。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麗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篇章是純粹的眼淚。”
4、選取典型的景物,創設意境:虛實結合,情景交融。如春花秋月表達憂愁。
李煜在本詞中是以聯想展開對往事的回憶,引發現在實實在在的愁苦,前虛后實。李煜在本詞中的高明的地方是不直接抒發情感,而是把自己的情感巧妙的隱含在一些組合意象中,即使是十分悲憤凄楚的情緒也曲折含蓄地表達,但是正是這種寫法,反而使人更加感受到他的深深哀痛。
春花秋月、往事、小樓、東風、故國、明月、雕欄玉砌、朱顏、一江春水。作者運用了這么多意象,創設了生動形象的一幅幅畫境:春花秋月圖、小樓東風圖、故國月明圖等。而實質仍是表達物是人非。
實寫:物是(自然永恒)
虛寫:人非(人生無常)
六、拓展比較:
1、這首詞的詞牌名為《虞美人》,大家有沒有想起什么?明確:虞姬,項羽的寵姬,常隨項羽出征各地。公元前202年,項羽被劉邦軍隊圍于垓下。夜飲中,項羽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在四面楚歌中,項羽拔劍自刎,虞姬也拔劍自刎。后來虞姬血染之地,長出一種鮮紅的花,后人為了紀念她,便把這種花叫做“虞美人”。所以此詞牌名源于項羽和虞姬的悲劇故事。
2、問:我們不妨在此將李煜和項羽對比一下,同是末路王候,同是絕筆之詞,《垓下歌》與《虞美人》風格有何不同?
明確:項羽,一代梟雄,他有萬夫莫當之勇,可是有勇無謀,最終兵敗垓下。一代武夫在四面楚歌中,用一曲《垓下歌》寫盡了天下末路英雄的豪言壯語。但是西楚霸王必竟是西楚霸王,他不是李后主,落入敵手,就死吧!無非一死,中國古人向來對死看得開,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兵敗烏江,項羽沒有一絲的奴顏婢膝;面臨絕境,沒有半點的屈膝求饒,而是慷慨悲歌。他寧愿死,也不愿回去見江東父老,他死得著實壯烈!
更動人心魄的是鐵漢的柔情,他和虞姬的愛情在最后的關頭可以稱得上是千古一愛,蕩氣回腸!這就是項羽,他對江東父老有情,對虞美人有情,連對那馬也有情。在他人生的最后一瞬間,不僅讓我們目睹了他英雄壯烈的一生,更讓我們看到了英雄的另一面――兒女情長。可以說,他死的時候,既是一個豪氣沖天的英雄,又是一個完美的殉情者。所以,項羽的絕筆雖然也是末路王候的遺書,但除了悲,更多的是壯,是情,是美!難怪宋代才女李清照為這位英雄俊才擊板叫絕,“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項羽之所以兩千年來為后人所追憶,懷念,多為其人格力量和英雄的魅力。
但是李煜只是李煜,一個文謅謅的詞人罷了。不是勾踐,勾踐他亡過國,但他能“臥薪嘗膽”,能夠“三千越甲可吞吳”,最終成就復國大業。有人說,政治是藝術的天敵,的確,太感性、太重視自己的內心的人是不適合做政府領導的。當我們的目光越過千年,看著李煜憂郁的臉,我們會覺得李煜如果不當皇帝,放歌于山林之間,相信一定是陶淵明一類自由自在的隱士。
七、總結全詩:
這首《虞美人》充滿了悲恨激越的感情色彩,其感情之深厚,強烈,真如滔滔江水,大有不顧一切,沖決而出之勢。一個處在刀俎之上的的亡國之君,竟敢如此大膽地抒發亡國之恨,是史所罕見的。李煜這種純真感情的全心傾注,大概就是王國維說的出于“赤子之心”的“天真之詞”吧,以致他為此付出了生命。法國作家繆塞說:“最美的詩歌是最絕望的詩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純粹的眼淚。”這首詞就是這樣的不朽之作。
【李煜《虞美人》說課稿】相關文章:
與李煜對話作文11-04
李煜初一作文11-23
虞美人作文03-08
虞美人 詩詞賞析07-28
虞美人作文600字4篇05-07
虞美人作文600字3篇05-25
說課稿范文說課稿 范文10-04
虞美人讀后感03-11
《船長》說課稿12-01